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例6篇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1

政治哲学是指哲学家在对政治方法、运动规律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回答,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对作为政治社会本质的最高层面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的研究,体现为对现实社会正当性的理性批判与价值建构”。因此,它作为哲学家提出的一种具有系统性、严密性的政治理论体系,是一般政治思想的最高表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政本文由收集整理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政治上,秩序混乱;思想上,信仰缺失;文化上,众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主张以道德(即“德治”)和礼教(即“礼治”)来治理国家。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仁”说,则体现了人道精神,“礼”和“仁”这种秩序精神和人道主义,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取向,不仅是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精华。

一、对君主理想人格的追求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对人格的理想化。孔子认为,君主要感召天下,就必须具有这种政治人格;不仅君主,臣子也应该成为这种政治人格的典范、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自己、听从自己。

在《论语·颜渊》中,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说,君主走正路,百姓就不敢走歪路,而跟着君主走正路。这里的“正”,即“正己”、“正人”,是道德规范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孔子的思想里,政治是作为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而存在的,表明了孔子对君主道德模范力量的认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果君主具备了理想的政治人格,他的百姓就会听从君主的管理;反之,即使下了严格的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所以,一个君主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君主“一言可以兴邦”,亦“一言可以丧邦”,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的精英。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对所有的国君都寄以厚望,希望他们成为尧、舜、文王、武王、周公那样的“圣贤”。因为只有“圣贤”,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实现礼制,并在全国推行德化教育。在《论语·子路》里有记载,宗弓向孔子请教怎么为政时,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些话表明了孔子是很重视“贤才”的作用的,他把选举贤才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其中一项基本原则的地位。

而孔子对君主的政治人格要求,乃是他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面体现。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国君应“修己以安百姓”,即国君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必须先“修己”,让自己的道德品格符合要求,才能实现“安百姓”的愿望。国君“修己”,就是要加强对自身道德品格的修养,以提高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安百姓”就是国君为百姓办实事,做有利于百姓生存和生活的事,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国君应该树立重义轻利、天下为公的政治品格。《论语·宪问》有载:“士怀而居,不足以为士矣。”要求学而优则仕,而非避世;《论语·里仁》载:“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提出对君子道德的要求。《论语·季氏》又载:“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钱财方面,孔子提出君子获取财利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钱财来源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和准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因此,作为一个君子,要讲道义,这才是正人君子所为。

在《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安百姓”的主要措施:在“庶”百姓的基础上,先“富”百姓,再“教”百姓。这种“先富后教”的方法,是人文主义的闪光点。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在《论语·尧曰》中还提出,不仅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还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人文主义思想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的经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道德教育,来争取被统治阶级对国君的认同,使民众依附、支持和拥戴国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带有“怀保小民”观念的影子,立足于调整、理顺统治者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期望实现统治者对被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教化和惠泽。在这种实施方法的前提下,百姓仍然是被动的存在,只要国君具备理想的政治人格,百姓就会效仿,最终国家就能实现“垂衣裳而天下治”。孔子认为,国君的道德水平与人格修养是重要的问题,所以强调国君的个人修养,希望他们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来爱护百姓,照顾百姓的利益。

二、对君主“德治”的追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直接表明了君主要使百姓归顺、依附于自己的统治,最主要的方法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为政以德”的理论,其直接来源就是西周“天命有德”的天命观。《周书》中的《左传·僖公五年》有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意思是说上天最看重的,是统治者的德行品格。一个君主能否替天来治理一个国家和人民,主要是看有没有天命;天命有与否,主要看君主的德行。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为周礼的复兴而奔波呐喊。孔子继承、发扬了西周的天命观,提出“为政以德”观,希望能以周道来治理国家。因此,作为一个国君,只要注重德行,实行德治,就能实现治理的目的。德治作为君主治理百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点:尊重百姓、体恤百姓、取信于民。

首先,君主要做到尊重百姓。《孔子·宪问》中提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意思是说一个君主以礼相待,尊重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听从君主的指挥,为国家效力。“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因此,国君是否能带动民众,得到民众的拥戴、支持和效忠,取决于国君对待臣民的态度。同时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还要求国君要仁爱、友善地对待百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因此,国君不应该通过杀戮手段而使民众听从。孔子要求国君尊重百姓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难能可贵。

在《论语·颜渊》中,有段鲁哀公与有若的对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说,百姓所需得到满足了,君主还会不足吗?百姓得不到满足,君主又怎么能说足了呢?这段对话,表明了一个好的统治者要懂得体恤、满足百姓,把百姓的生活安顿好。

除此之外,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论语·颜渊》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相对于兵马、粮食,信任更加重要。“民无信不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映,表明了君主统治,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

尊重百姓、体恤百姓,同时还要取信于民,这样才是掌握天下的重要方法。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政治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信仰。

三、刑罚中的人文主义

孔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几乎都以周礼为准绳。在刑罚一事上,也是根据西周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作为参考,主张以礼为主,以刑罚为辅助手段。《论语·为政》中有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禁令一方面可以引导百姓,使他们统一行动;但另一方面,刑罚作为一种禁制,只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当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便要以制裁的手段,对违法的百姓进行刑罚,使他们遵守秩序,但百姓只是畏惧犯罪而不越轨,却没有羞耻之心。因此,孔子认为刑罚这种做法是很消极的,刑罚并不能让百姓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根本不能从源头上减少、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而礼作为一种规矩,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德教化是从民众的内心去改变恶的想法,使之从善。百姓懂得如何区分善与恶,才能真正拒绝恶。“礼”的道德教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百姓的内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并有了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一定的社会规章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刑罚治标,德教治本。在《论语·颜渊》中,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

孔子反对以杀戮作为首要和主要的手段对百姓进行治理,他的目的是通过“正名顺言—成事—兴礼乐—施刑罚”这个治国途径去扭正、保护百姓的道德之心、淳朴之心和廉耻之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通过这个途径,使百姓、社会、国家回复到有秩序的周礼时代,建立和谐的社会。这个想法,也在孔子“无讼”的理念中得到印证。《论语·颜渊》中有载孔子之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在审理诉讼案件方面,自己是和别人一样的,希望能通过道德教化来消除争论。《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若能实现国家有刑法而用不上、国家没有刑法而百姓不违犯,就是实现了“无讼”,统治阶级的德化教育获得了成功,国家内不再存在有犯罪而需要刑罚的现象。

在后来的《尚书大传》中有一段记载,孔子说:“古之听民者,察贫穷,哀孤独,矜寡,宥老幼,不肖无告。有过必赦,小罪勿增,大罪无累。老弱不受刑,有过不受罚。”孔子认为,贫穷的人、孤独者、矜寡、老者、弱者,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应该用刑罚处置他们,而是赦免他们。同时还记载孔子的话:“听讼,虽得其旨,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续也。”“今之听民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杀。”这里,孔子要求判决者在听官司诉讼时,能够怀着怜悯和悲哀的心肠,可以不杀的,尽量不杀,因为“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续”。孔子的人文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露。

从孔子对刑罚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处处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在统治阶层的意识和社会的内在结构深处埋下了人文精神的种子,为之后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荀子的隆礼思想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2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3

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特质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关注,其基本题材与主题重在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回到自然”,召唤新的、自由的文学,要求真实反映生活。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古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和后现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铺路石,对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文学背景

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见证了资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准备的全过程。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启蒙运动。启蒙主义否定神权权威,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返回自然,否定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启蒙主义思想家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 启蒙学者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和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启蒙主义文学家把文学艺术看作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在文学上强调重返自然。启蒙主义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文学作品中经常正面歌颂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欧洲战争频仍,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使人们对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家将希望寄托于理想世界并试图通过对于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的创造来引导人们解决社会矛盾。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日益暴露和激化,西方文学进入现实主义时期。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之间渗透着裸的厉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现实主义的一些作家主张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客观地描写日常生活。人文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深刻剖析,强调描绘典型形象,真实揭示生活本质,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揭示罪恶的社会根源。

2、对于各流派的主要影响

1)启蒙主义

从本质上讲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铺垫。启蒙主义作家宣传的文学理论涉及自然观、人性观、理性观,但是当时的启蒙主义文学还没能彻底与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分离,因而表现出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倾向。从人文主义文学范畴上来看,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各有差异: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关注扫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揭露社会弊端,揭示人的感性世界的困惑。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要成就是正剧、哲理小说,目的在于教育群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内容强大,文学作品充满革命性、战斗性。德国启蒙运动主要在于唤醒民众觉悟,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分裂,成就是“狂飙突进”运动。

在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中,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将主人公刻画成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代表,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展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理查生的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描写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阐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哀婉感伤的情绪,成就了感伤主义文学。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启蒙文学步入衰落,启蒙主义作家的论文联盟理想社会的梦想破灭,转而在感情生活里继续寻梦,感伤主义文学作品纷至沓来。劳伦斯·斯泰恩在作品《感伤旅行》中描写了法国至意大利的旅途见闻,重点突出主观感受,主要关注对不幸生活的描写和痛苦的情绪抒发。感伤主义文学在思想上透露出消极的人文情绪,但它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在法国,启蒙学者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否定君权,在文学上要求文艺反应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艺术作品中。伏尔泰的作品在《老实人》、《天真汉》等作品中批判了当时哲学上的乐观主义,讽刺了贵族和宗教,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对于人类发展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卢梭崇拜“自然感情”,主张“返回自然”。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故乡,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得到自由。他在作品《忏悔录》中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坦诚的态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书中阐释的“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自己。”呈现了典型的近代文论中的人文思想观。而另外一位启蒙主义文学泰斗狄德罗在美学著作《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论戏剧艺术》、《论绘画》中创造了严肃剧,提出戏剧改革的主张,目的在于利用严肃剧的道德教化作用达到宣传人文思想主张的目的。

在德国,受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德性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对德国民族文化的觉醒起着积极作用。其主要人文思想主要认为人应该否定封闭的封建社会,提倡“返回自然”;推崇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强调感情作用,带有浪漫主义的感情情调。著名作家席勒在美学著作《审美美育书简》中,从和谐人性出发,认为现代人性的问题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通过审美活动可以使之统一起来,成为道德的人。莱辛在戏剧论著《汉堡剧评》中提出了市民戏剧的概念,主张宣传平民道德的人文主义情怀,并主张剧院应当成为改进道德的学校。

2)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主张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一些具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现出不满和失望。他们寄希望于理想世界,企图通过对理想世界和人物的创造帮助人们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开始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的失望与忧郁,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新人文精神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歌颂自然和人性,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主张把客观统一于神秘的主体心灵。革命诗人拜伦和雪莱启发人们对永恒真理的认识,引导人们达到崇尚的道德境界,他们的作品强烈抨击了腐败的统治者和社会制度,对受奴役、受压迫的群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转贴于论文联盟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上,积极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借以批判残酷的现实。消极浪漫主义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浪漫主义文学家往往会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浪漫主义作家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他们企图通过高扬主观情感和个性创造来实现自身内在心理机制的平衡,抒发人文情怀。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看,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文主义的高扬。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文主义文化模式。

3)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现实主义提倡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一些文学家感到昔日浪漫主义文学的狂想与显示相去甚远,他们主张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并在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揭示造成罪恶的现实根源。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上,力图展示法国整个时代生活的社会风貌。司汤达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表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主张直面人生,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以及人的心灵的细腻变化。在其作品《红与黑》中,他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巴尔扎克遵循人文主义原则,主张艺术上的真实性,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同时关注社会环境与人的思想热情,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作品涉及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巨匠狄更斯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金钱交易的种种罪恶,显现出维多利亚盛世后隐藏的社会真相。在塑造人物方面,他创造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与此同时,他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其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剧作品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虚伪和罪恶,认为戏剧是社会品德的说明人,人类良心的提示者,深刻揭示了戏剧的“载道”作用,其作品旨在启迪人的灵魂,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从而达到至真至美的完整结合。

在俄国,现实主义的批判重点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人文主义作家主张将文学与解放运动密切结合起来,力图描绘社会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别林斯基将对现实的关注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利用典型人物的语言、感情行动方式等反映社会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学观点深刻阐释了“美”和“崇高”的界定标准,暗示了人类的某些品格。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人文文学对人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他利用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反映了文学的人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变态心理和双重人格。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4

    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也要求以人文关怀去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搞懂“人”,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能够将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有学者偏颇认为它彻底批判和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理论问题及纯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正在于“研究现实、反映人性、改造社会”。不断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建设,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的现实运用。同时,就本学科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存在形式相对是活跃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具有种种不稳定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辩证思想。“人文关怀”元素的渗入,有利于更好地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更顺利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演进、发展历程。如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同了“只有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肯定,“人文关怀”的变现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土壤和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马克思赋予“人文”理性色彩。因此,只有不断地切实树立好人文意识,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人文关怀切实体现出来。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有自然才有人,有了人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有人才有意识,有人的存在,才有伟大思想的诞生。任何哲学思想都不能全盘否定“人文关怀”,都不能忽视“人”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人文关怀

    哲学的最初形态是本体论,随着哲学的产生而产生,是一种“外在于人,而又支配人”的最高境界。随着哲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以孔德为始祖的实证主义哲学,它具有极端片面性,割断了人文主义和哲学历史、哲学传统的联系,否定了其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哲学应该接近科学,学习科学,接受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重塑经验传统主义。这种理论,片面地将思辨主义逐出了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大背景,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有模糊了哲学本质之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包含世界观以及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突出了人类活动的能动作用,是新时期的时代思想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进行反思,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其能动作用的发挥,在人文主义的实现途中,将思维对象和自我意识有机统一。

    3.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以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观的现实关系做出评价,辩证地看待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互关系。这种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不能只停留在仅仅以“人文主义”为口号的层次,而是要立足于现实,服务当下,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现的主要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发展与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弘扬和发展人文主义,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打破思想的僵化和滞后,充分发挥人文主义精神,使主观思想和新的时机相结合,努力认识自然、改造社会。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社会科学没有瑕疵和纰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对传统唯心主义的修正发展到对人本主义的关注,这个过程中,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很明显的挫折和磨难也是少不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视错误和困难,树立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论的人文关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不再片面强调“存在是什么”这一哲学基本命题,而开始发问“存在的意义”,推崇“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般哲学家们,往往只重视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为人必须遵从客观规律,要想事情得到顺利解决,就要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付诸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的许多论着都将他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巴黎手稿》《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作品,展示了对于尊严、权利、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意识,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它人文关怀的构建原则,把人和现实及感性思维在实践中得到理解和透视,演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唯物主义。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5

关键词:飞鸟集 西方 浪漫主义

1.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1.1所谓的浪漫主义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文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主要是受作者文学创作思路的影响,文学创造者崇尚浪漫主义思想,则其作品更多的就表现为浪漫主义色彩,反之则是现实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也比较悠久,早期的文学创造者就有相关方面的尝试,但是浪漫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完善的文学表现形式,却是后来随着世界文学发展而逐步成型的。

1.2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其实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部分文学创作者将理想与幻想视为浪漫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定义浪漫主义思想,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浪潮开始的时间应该是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思想的鼎盛时期是由法国缔造的,到现在为止法国也是浪漫的代表。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有力的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传播,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对于理想、英雄及热情的崇拜完全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达。

1.3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对立面不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西方的部分文献中有文字记载指出一切不按照古典传统思想写出的作品都可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严格意义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主张个性与感性的表达,摆脱了文学作品受政治思想的束缚,运用浪漫主义思想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的讲究传奇性和个性。 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在表达时,主要是通过一种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理想对于未来美好憧憬的向往之情,创作者希望能通过文字来向世人展示出理想唯美的生活画面。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对理想及希望样图的描述,即使文学创作暂时违背了生活常理也可以理解,更多的情况下,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者的主观意向的表达,是作者内心的文学世界,通过描述现实社会不存在的理想生活,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1.4从表现手法上讲,浪漫主义文学通常会采用幻想、夸张等方式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现实主义的外表相似,文学意向更多是按照作者主观感情来进行选择,作者在文学意向的基础上再通过想象夸张及比喻等等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浪漫主义文学常常会采用超出人想象力的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再者就是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辞藻来表达。

2.从飞鸟集看西方浪漫主义思想

2.1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经常会有诗句通过物化及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它生命特征。比如在飞鸟集中有这样的诗句,“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这里诗人泰戈尔就是通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通过向月亮发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又比如飞鸟集中说道,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这句话其实是通过将瀑布物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通过大量的夸张、拟人的修辞来表达,比如他将自然的黄昏比作一盏昏暗的灯,将鸟儿的鸣啼比作清晨的回音,将树叶比作思绪等等,在泰戈尔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2.2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大部分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对于大自然向往和追求,诗句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一切浑然天成。从这个角度讲,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典型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作品,在飞鸟集中,通过质朴的文字可以看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就是生活,但是通过浪漫主义思想的表达,又远远的高于现实生活,泰戈尔用自己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表达技巧,避开了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将阳光的一面呈现给读者。飞鸟集中对于感情对于爱的表达和描述,更能说明作者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热爱。

2.3泰戈尔通过对于一些微小事物的赞颂,来表达自己对于微小力量的赞美之情,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微小的事物比如花草

类等,都代表着一切为了美好生活而默默奋斗的人,这些人就像那些无名的花朵一样,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崇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信仰,泰戈尔也是在呼吁世人不要只是一味地注重那些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要多注意哪些默默奉献自己的人。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生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且还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世界真正可贵的是人格的力量。在泰戈尔眼中,优秀的人格是对生活极其热爱,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幻想,有着坚定的生活信念。就像飞鸟集中说的那样,“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通过这句诗就能完整的表现出泰戈尔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高尚的人格永远不会被外界的黑暗所掩盖,这就是泰戈尔追求的哲学思想,也是泰戈尔内心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强烈表现。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范文6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发展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为直接任务、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大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进,这是“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才能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一)催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建设的序幕,吹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号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获得广泛传播,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高呼声,予以高度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所滋生的那种追求安逸、维护现状、拒斥革新的社会心理极大地冲击,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启蒙运动。中国文化的变化,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极其重要的准备,首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民主思想,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高度契合;其次,五四时期日益普及的科学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基础。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成为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五四革命洪流的洗礼,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就为新文化的产生准备了根本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运而生了。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符合中国实际,反应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它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产生于火热的斗争生活,是用中国语言、中华文化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渗透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保证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突出的阶级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见证

新民主主义文化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强调文化的政治立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正如所说:“中国共产党是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所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是它的党性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特别是运动以后,明确了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新民主主义文化服务于时代主题,它是无产阶级用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锐利武器。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一)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与有力见证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与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重新考虑中国前途问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指导思想――思想。

2、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的形式和语言变为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创立中国式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的科学理论。它以一系列独创性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成功解决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论是“全盘西化”论,还是“文化本位”论,都具有致命弱点,在学理上和实践上都必然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要简单抛弃”,“是要批判它,要把那些在错误的、但对于那个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的形式内获得的成果,从这种暂时的形式中剥取出来。”[4]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采取了继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