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例6篇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08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染病仍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社会转型期增加了流行病暴发的可能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与疾病战斗的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出于有效控制和消灭流行病的需要,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

1 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健康的范围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的内涵也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临床医生作为卫生事业的一线人员,要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策略,参与防病治病的各种活动,如果能掌握和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医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和以促进全民健康为己任的预防战略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

1.2 培养群体观点

群体观点是预防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因此,未来的临床医生,不可能单纯地从事对临床个体的医疗保健工作,还应掌握从人群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有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1.3 培养临床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其控制和消灭流行病的能力

传染病仍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社会转型期增加了流行病暴发的可能性。SARS的暴发和肆虐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传染病的威胁与恐怖,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很高的感染率,迫使我们对过去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地全面地反思。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与疾病战斗的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们的应对能力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因此应该把临床医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有着更高业务素质的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1]。所以加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和对传染病的认识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4 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有些疾病症状极其相似,临床难以鉴别,但是如果结合其流行的特点,就不难作出判断。临床医生如果掌握了预防医学的知识,尤其是掌握其主干课程――流行病学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增进对病因和疾病自然史的理解,从而找到更有效和更安全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措施[2]。

2 临床医学生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原因分析

临床医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时缺乏主动性,思想上不重视,学习的热情也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使得某些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也直接导致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不重视。预防医学不是临床医学生的主干课程,学生一般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通常只为应付考试。②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或体会,因此感到理论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从而降低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③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各学科间缺乏有机联系,且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严重脱节。④学习的思维差异也是导致临床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预防医学是从宏观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对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大多数学生感到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难懂,计算公式多且复杂难记。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课程大多是以知识点的记忆为出发点,因此,在学习重点和思维方法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临床医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排斥与不接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

3 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对策

3.1 将预防战略贯穿医学教育始终

要始终将预防战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基础医学各科知识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例如微生物与寄生虫学、遗传学等。在这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预防医学知识巧妙地与基础医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树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观念(三级预防的观念)。在临床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各个病种的教学中加强预防工作的实例教学,强化学生对三级预防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作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而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树立预防医学战略思想。

3.2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联系

预防医学(特别是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围绕生活或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例探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诊断试验的评价”这个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与临床实践很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选择诊断标准时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时,可以这样讲述:(1)为尽可能发现可疑病人,应选择高灵敏度诊断试验。如某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将使病人获得有效治疗和康复,漏诊或延误诊断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时就该选择高灵敏度诊断试验。(2)为避免误诊,应选择高特异度诊断试验。主要应用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误诊将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上的影响;②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持怀疑态度,需确定诊断。③如果某种疾病漏诊和误诊同等重要,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诊断试验,应将诊断试验阳性界值定在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位置。这样就把预防医学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其日后诊断疾病的技术。

3.3 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改变预防医学的教学方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中国城市化社会转型对公共卫生的需求,应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改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的现状,适当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应加强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辟学生更为宏观的新的思维视角。同时可考虑对预防医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拆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以便更好地与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融合[3]。

针对大多数学生感到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概念较多、内容抽象、计算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信心;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将群体的观点、生物变异的观点和概率论的观点传授给学生;此外,统计课的教学不应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数据的计算上,而应重点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娟,王建华.SARS危机后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6):37-39.

[2]吴敏,陈清.临床医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82-584.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

1“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目前,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采用基础、专业加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教育模式强调循序渐进式教学,以确保医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应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独领风骚百余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也凸现出来,即它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分科过渡精细化,存在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学生不能尽早体会医生角色和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特性与职业需求,接触临床太晚,临床实践机会太少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导致其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法达成新时代高素质医学的人才要求。因此,打破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毕业实习的三段式医学教育,为临床医学生开设早期接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开始医学生的早期接触教育,并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成功的经验均显示开展早期接触课程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从业基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树立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伦理观念,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打破以学科为界限的课程模式,提倡跨学科跨系统的整合课程;早期专门开设心理健康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从1994年开始,其后中国医科大学[2]、中山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等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致力于给医学生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试点与改革实践,通过对医学生一般在第一学期就开始走进社区走进医院接触临床,使医学生亲身感受、感知医学,了解医生工作场所和工作责任,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经过实践后回到学校通过交流汇报演讲等方式分享实践心得与感悟,实现接触临床、感受临床、实践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目标。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明确提出并自2012年起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根本是实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5]。

2“早期接触预防医学”迫在眉睫

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轰轰烈烈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中,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没有突显出来。21世纪的医生不仅应是技术上的好医生而且是好的人文医生;应当明确,患者是服务对象,但是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医学要从研究疾病发展到研究健康,要求医生应当有宏观的公共卫生背景知识[6]。这其中就包括有一定程度的预防医学和群体保健的知识和能力。医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同时,必须将早期接触预防医学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包括我国在内,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显著变化,再燃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持续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2003年SARS的暴发和肆虐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使得中国成为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角,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科学防治、众志成城,最终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却动人心魄的保卫战。但是,这场危机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7],特别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群众疾病防治意识淡漠以及茫然无措,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软肋”。现实迫使我们对过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行认真全面的反思,其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其预防医学教育尤为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指出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8];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9]。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宏伟目标前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早期接触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4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院感知识;培训;实习护生

医院感染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各项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构成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为了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要对全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还要从我们的实习护生抓起,让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对院感知识有所了解。为此科教科针对在我院实习的部分护生进行分组,一组为先培训再进入临床实习,另一组为传统的带教模式直接进入临床实习,效果截然不同。现将对比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

从2012年6月进入我院实习的护生126人中抽取46名人员分为两组,其中郑州澍青实习护生23人为第一组;开封卫校实习护生23人为第二组,均从6月15日至6月23日止,为一个考核阶段。两组人员均为女性,中专,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2 方法

第一组作为实验组,对郑州澍青23名实习护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有医院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手卫生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医疗垃圾的分类及处置、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针刺伤的处理原则。每天对上述内容培训一项或两项,当天下午进行相关内容考试,以检查掌握情况。

第二组作为对照组,根据实纲要求,对开封卫校23名实习护生进行一上午的入院岗前培训,内容有医院简介、医院规章制度、医德医风、相关法律、法规等。下午进入不同科室报到,熟悉科室环境,次日正式开始临床实习。

3 结果

一周后,在教学室对两组护生发放有关院感知识调查试卷,发放46份全部收回。通过试卷答题成绩可以看出两组护生对院感知识掌握情况如下表。

4 效果评价

实习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第一站,是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养成行为规范的重要开始。由于在校期间院感知识的课程相对不足,护生缺少院感方面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此在进入实习后如不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就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通过对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系统的院感知识培训,使护生在思想上对院感知识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加强。为今后在临床实习工作中严格规范操作、认真履行诊疗行为、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减少院感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对护生实行先培训后进入临床实习、减少不规范操作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玲,彭复兴.对实习护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作法和体会,2007,8:29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6

作者单位: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AIDS)在我国的流行,预防和治疗AIDS己经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临床护士处于防治AIDS的第一线,且自身也面临着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危险[1],因此,了解临床护士的AIDS相关知识现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对1997~ 2007年在我国临床护士中进行的有关AIDS知识调查情况进行综述,旨在较全面的反映我国临床护士对AIDS知识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提供基础。

1 临床护士对AIDS知识的认知情况

1.1 临床护士AIDS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高 中国艾滋病检测中心于2004年界定了艾滋病十条“最基本知识”,主要包括:①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但是完全可以预防;②艾滋病的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③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方法;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⑤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⑥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⑦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1997年李艺影等[2] 随机调查50名护士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情况,问卷回答正确率为72%; 1998年朱念琼等[3]在湖南省对12所县(市)级医院的811名护士进行的AIDS知识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护士对AIDS的防护知识及格率达到80.8%; 2000~2001年在北京的几次调查[4-7]中显示,绝大多数护士对AIDS基本知识较了解,各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达到89.0%~99.4%。2003~2004年,河南、山东、四川、湖北[8-11]以及2005~2006年湖南、安徽、北京[12,13]等地都针对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展开调查,从各次调查结果来看,护士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良好,除了1997年50名护士艾滋病知识正确率低于80%外,其他调查虽然问卷内容略有不同,但各次调查中护士总知晓率都达到80%以上,绝大多数接近或超过90%。

1.2 临床护士对AIDS专业知识认识较差 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临床分期、临床表现、消毒措施、暴露后处理、感染概率等,虽然有些研究[3]显示大部分被调查护士知道各种感染是AIDS的主要症状,但临床护士对艾滋病的其他专业知识认识还存在较大不足。朱念琼等[3]调查811名护士对AIDS临床表现的掌握程度时,问卷及格率仅69.3%;北京某传染病医院报道[6]护理过艾滋病患者的护士对AIDS临床表现回答正确人数比例为39.47%,未护理过艾滋病患者的护士回答正确人数比例为12.7%;2005年对参加“有关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的11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13],约一半的护士(48.1%)误认为一般消毒剂不能杀灭HIV,约3/4的护士(74.5%)不能正确回答AIDS的临床表现分期,回答正确率最低的问题是“窗口期是AIDS的潜伏期吗?”,正确率仅为21.7%,近4/5的护士(78.3%)误认为AIDS的窗口期就是潜伏期;陶新学等[11]调查发现,有67.7%的临床护士认为HIV职业暴露后一定会感染HIV,了解暴露于HIV刺伤的感染概率低于乙型肝炎病毒刺伤的感染概率的临床护士不足 10%。以上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临床护士对AIDS的专业知识掌握欠缺,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但具有传染性;又因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到各科(内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如果缺乏AIDS的临床表现等专业知识,势必会增加感染HIV的机会。

1.3 临床护士对AIDS防护行为掌握程度较差 在临床服务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最多,日常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如注射、抽血等)也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掌握好预防HIV职业暴露的防护行为。在几项艾滋病调查[3,10]中,与防护行为有关的问题得分往往较差,2004年对湖北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艾滋病调查[11]中,虽然有57.6%的护士认为治疗和护理HIV感染者或患者时应采取严密隔离措施,但有83.5%的临床护士错误地认为《普遍性预防原则》是针对艾滋病患者而制定的;倪莹青等[14]对上海市858名医务人员调查发现,在所有医务人员中,一次性手套使用率护士较低,为80.5%,而检验科、临床各科医生使用率均达到90%以上,对于手部破损后,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只有54.4%的护士戴双层手套。有关研究表明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多次研究[7,6]报道,“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护士针刺发生率在所调查的各类医务人员中常居于最高位。为了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近年来各医院健全了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加强了对护士的培训,学习防止发生针刺伤的各种技能,但陶新学等[11]调查显示,仍有70.9%的护士不知道针头使用后不能回套针帽;劳雪英等[15]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3%护士对AIDS患者或HIV感染者用过的针头刺破皮肤的紧急处理方法认识正确。

此外,虽然护士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或者因为担心经济成本增加,或因为怕麻烦而仍然延续长期形成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注意职业防护,增加了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1.4 护士对HIV传播途径掌握良好,但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存在偏差

在各项艾滋病知识调查中,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的问题较明确、答案客观,几乎存在于各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调查中,是一个较好的测量艾滋病知晓率的衡量标准。根据几次调查[4,5,13]显示:了解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护士达到80%~100%,说明临床护士对HIV可传播途径掌握良好。但在几项调查[2,4-6]中,回答“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握手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的正确率低于50%,有44.30%~61.4%的护士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HIV,29.09%~33.1%的被调查者认为游泳可传播HIV,60.38%的人员认为与HIV感染者共用浴缸或便器可感染HIV,还有部分护士认为共餐、呼吸道感染、拥抱和握手都是有危险的接触。 这些错误的认识一方面可能给护士本身带来无谓的恐慌或增加其回避患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防护措施,影响护士和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正常交往和合作,而作为健康教育者,护士更不能把这些错误的信息传授给健康人群,否则会干扰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社会人群增加不必要的困扰。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将我国护士对艾滋病知晓情况总结为“二高三低”,其中“二高”指护士对艾滋病基础知识及HIV传播途径掌握程度较高;“三低”指:①对AIDS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低,临床表现、消毒措施、感染概率等得分达不到良好;②对AIDS防护行为掌握程度低;③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2 临床护士对AIDS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

几项调查[3,5,12]显示,年龄较大的护士艾滋病防治和防护知识相对缺乏;医技科室的护士对艾滋病的防治不够重视;与中专学历的护士相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对艾滋病防治和防护知识掌握较好;不同职称护理人员AIDS知识得分均值比较,传播途径与防护知识各职称间无显著性差异,临床表现及护理技能得分各职称间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以主管护师的得分最高。另一项调查[8,10]显示护士对艾滋病的心理接受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和医院类型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态度越正向,非定点医院或非传染科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并且依据患者与医务人员关系的远近接受程度有所不同[7]。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医院类型、科室、学历、职称、年龄等都可能影响临床护士对AIDS知晓情况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3 小结

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态势,诊治、护理AIDS/HIV感染者的经验还不足,在了解临床护士HIV知晓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认知调查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也缺乏核心评价指标,使得在各地区、各时段的研究调查缺乏可比性; 二是漏报率高,医务人员不遵从暴露报告的规定是普遍现象[16],《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中要求:要完善职业暴露后登记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后登记为成功顺利进行 PEP(暴露后预防)提供了科学保证,因此及早报告,才便于医院管理者进行调查,并对某些病例尽早实施暴露后治疗,同时医院管理者也应注意对其资料的保密。

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RRT)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AIDS患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命,AIDS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医务人员的防止HIV职业暴露政策,降低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天伦,李兵,黎儒青,等.HIV流行形势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4(11):396.

[2] 李艺影,任佩娟,胡长梅,等.对护理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抽样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1-503.

[3] 朱念琼,罗建清.湖南省 12所县(市)医院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现状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1-503.

[4] 庞冬,肖顺贞,李湘萍,等.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2): 7-9.

[5] 刘宇,肖顺贞,陈征,等.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趋向的初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4):292-294.

[6] 陈明莲,李秀兰,周淑敏.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HIV/AIDS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19.

[7] 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8] 黄晶,杨顺秋,江岩.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知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752-754.

[9] 李慧,任庆运.艾滋病认知程度调查及对策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69-450.

[10] 刘淑然,常华丽,耿艳玲.护理人员艾滋病认知态度及自我防护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414-1415.

[11] 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 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12] 宋洁,黄彬.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19):62-63.

[13] 哀秀珍,都兰香,崔志娟.护士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杂志,2006,23(6):33-34.

[14] 倪莹青,施池兰,丛远征.上海长宁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6,10(5):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