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例6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1

关键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潜能。通过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浅入深、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

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提问:

1.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3.因果相关的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3-2

【案例回放】

《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

师:刘邦在准备逃离杀机四起的鸿门宴前,和张良的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两个词语特别值得咀嚼。请看:

(投影)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师:注意到了吗?张良问“何操”,刘邦答“我持”,请大家思考一下:“操”和“持”究竟有什么区别?可以查查词典,看看各自的本义是什么。

……

师:解释得很好。请看下面这句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樊哙等人是“持剑盾步走”,可不可以说成“操剑盾步走”?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樊哙等人不只是拿着武器,而是双手紧握着甚至举着,为防备不测,保护刘邦,所以时刻准备搏斗。这个“持”字显出了他们当时高度戒备小心翼翼的样子。用“操”就显得太随意漫不经心,不符合当时樊哙等人的心态。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你能不能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辆、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紧握剑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师:翻译得很好。通过这两个词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匠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理解文言词语时,既要掌握词的本义,也要体会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学到这里,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的一句话,“相如持璧却立”,这个句子中的“持”怎么理解?

生:紧紧抱着。

师:为什么?

生:不让秦人抢去啊。为维护国家尊严,准备玉石俱焚。

师:非常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形象。

【案例分析】

看过这个案例,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写这篇文章所拟的标题,“一问三思,一曲三叠”。教者从“操”“持”两个很细微的行为动词入手,带动对词语含义的解释,对文言句子(文本)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艺术魅力的品味。教学到这样一步已经是很出彩的了,但教者并不满足,而是进一步追问,迁移到了下一节文字中“持剑盾步走”的“持”,在学生精彩到位的分析后,教师总结了文言词语解读的方法,“要体会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顺势抛出了以前学习的内容,对“相如持璧却立”中“持”的比较分析,让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进入了高潮。王荣生教授几年前就大声疾呼要确定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提倡我们一线教师教学时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在这堂课想教什么?第二,我们在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第三,在这堂课里学生实际在学什么?要全面地探讨这三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他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这里既有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还有教学操作程序或方法的选择问题。达成目标,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围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一个一个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也就是需要“一问三思”,就好比阳关三叠,境界随着不断的叠进而不断地深入和悠长。

【反思提升】

通过上述教学实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张楚廷)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

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或吸收,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而学生的知识存在着“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课堂提问如果仅停靠在“已知区”,则激不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动辄落脚于“未知区”,则学生感到茫然,课堂则会死气沉沉,前者呼而后者不应。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善于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锦瑟》一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锦瑟》中,我们可以知道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且不说一个诗人的诗风不是一两首诗歌便能完全反映出来,也不说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单是李诗的晦涩、艰深,就令许多专家也对其内涵的理解产生分歧,在课堂上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说得清楚么?假如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可以断言,这一定是别人的结论,而绝非是学生自己感悟的结果。

二、问题设置要立足于文本语言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从言语形式通向语感。”(王尚文)语文教学的内核是透过语言的学习品味,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而感悟语言,就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恰切的问题设置,还原言语情境,比较异词异同,也就是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上述《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引导学生辨析“操”和“持”,从而理解刘邦在鸿门宴处处小心处处谨慎的性格。在这个实录中,“操”和“持”这两个不起眼,容易被学生忽略的词,经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细细咀嚼,体会到其深层含义:刘邦处处小心,张良、樊哙尽忠职守,蔺相如智勇双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领略到司马迁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问题设置有助于展开对话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对话的核心。由于学生的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他们的个体阅读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有些可以逾越,有些则很难逾越。另外,学生的对话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搭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3

【关键词】 问题 解决 策略 创新 实践

一、 设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

没有问题设置,学生就不会有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和冲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同样,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化学问题设置,会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重视知识的分化点、生长点和交叉点。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些问题设置的提出和解答,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化学问题设置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 发散性或开放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实证性: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方式证实或假设,更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3) 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

(4) 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新方法或新思想的问题;

(5)关联性: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实施探究”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

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组织、加工,便能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应势利导,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验证问题的正确性。化学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过阅读教材或题目给出的信息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如某些简单的化学概念、化学符号、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等识记性内容;第二类是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硫酸铵既是铵盐又是硫酸盐;第三类是需要通过综合各种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设计实验,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角度区别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对于第一类问题解决的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帮助他们弄清相似概念、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正确运用概念、原理的目的;对于后两类问题解决的教学,其一般步骤为:

(1) 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性质,明确问题解决的目的

(2) 收集信息:确定收集信息的范围,收集相关信息并分类整理

(3) 提出实验方案:进行思维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

(4) 检验结果:通过实践确证假说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地将问题分解,设计成若干个梯进式的小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巧设铺垫,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启发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能力。

三.简约和转换信息”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突破口。

化学现象千变万化,从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而提供的信息也是各式各样,除了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之分外,还有无关信息、干扰信息、设陷信息等的存在。因此,指导学生准确把信息、正确处理信息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能够简约信息,即通过信息的组织和加工,简化次要的和附属的信息,削去可能屏蔽思维的枝节内容,从而在认知结构中清析地呈现问题的主干,使问题的表述简明化,明确问题的始态、终态和节点;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能够合理转换信息,即当面临的化学问题信息生疏,概念模糊时,引导学生尝试用熟悉的方式(语言、模型、情境等)去描述,一次不行,再换一次,不断调整方向与层次,直至问题的轮廓与关键清晰为止,这就是所谓的转换信息。通过转换,能够将一个陌生的问题变成一个熟悉的问题,一个未知的变量转换成极易认识的另一变量,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典型的化学模型。例如,在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气体制取的原理、方法等,教学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实 验 室 制 取 气 体 的 一 些 装 置)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述装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4个问题:

(1) 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

(2) 写出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3)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可选用的装置是;

(4) 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如果用右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填“a”或“b” ) 端管口通人。

学生若要能够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对上述问题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整合,即除去错误信息、无用信息,挖出隐性信息、设陷信息,同时还要对生疏的化学模型进行转换。在回答上述问题(3)时,装置A、B、C是无用的信息,装置D是设陷的信息;在回答上述问题(4)的后一个问题时,需要把右边那个生疏的装置模型转换成熟悉的D装置的模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化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既是课堂的起点,又是课堂的终点和归宿。

因为问题解决与结论的形成只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在解决前面问题的同时又派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就形成了问题解决的因果链。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正是这样的学习前提和条件。它不在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少,重要的是使学生把握问题的因果联系,发现并提出更富创新价值的问题,使问题指向更高的研究和开发层面。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化学问题解决无论作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思维规律、还是学习能力的研究,最终均须落实到问题身上。怎样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突出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灵活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上海教育出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册).上海教育出版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4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就促使教师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中要完成对一个物理知识的探究,绝对的自主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问题设置是教学问题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有效性问题是指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问题。设置有效的问题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驱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那么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设置谈几点思考。

一、 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例如在讲“参照物”时,可以先讲这么一个小故事:在二战时,英国有一位飞行员在返航途中,发现他的驾驶室旁有一个闪闪晶亮的东西,他就伸手拿了过来,看了以后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抓的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一颗子弹,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提出问题: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总结。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虽“形”散而“神”聚,学习更主动,课堂更高效。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该步步深入、层层对比。针对一个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组,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自发地能概括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如一位教师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略),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问题的设置要生活化、情景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内容枯燥无味,感到毫无兴趣,于是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启而不发,不能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共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强制地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教师所提出的那些抽象的、远离生活的一些问题产生思考、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努力去做到的是: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他就是问题解决中的一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亲切地感受到现在这个问题就发生在你身边,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给问题加上一个载体,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让学生都感到他们就处在这个物理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

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他们在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使物理问题情境化、生活化的方法很多,有时候借助多媒体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讨论圆周运动拐弯问题的时候,提到运动员过弯道时总是侧身经过,本人做了一个比较:在一个班级,我就是一般地说一说,学生也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可并不能激起很多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可在另一班级,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运动员过弯道时的照片,就明显感觉到全班的学生都被照片中展示出来的情境所吸引,广泛而饶有兴趣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四、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物理教学的关键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多少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所以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多层次的科学思维能力。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在展示了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下面的4个问题:①电子能否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②如果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是正确的,那么上述实验中,a粒子穿过金箔后的方向和分布应是怎样的?会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③原子中的正电荷如何分布才可能发生该现象?④用你设想的模型来解释a粒子的散射现象。上述的第一个问题,首先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定位在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因为带负电的电子质量很小,与a粒子碰撞不可能使其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接着用第二个问题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原子模型,因为通过对a粒子所受库仑力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发生大角度的偏转;然后通过后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分析出要便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正电荷必然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而其他大部分都应是空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些结论的得出,正是建立在对这四个问题答案的归纳和概括上,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相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这样的提问式学习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五、问题的设置要有时代性

新课程提倡“物理・技术・社会”教育,科学的知识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即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物理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物理学,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关注,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笔者在“万有引力”的教学中,以我国“嫦娥号”奔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为载体进行讨论;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以现代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电磁炉等为载体设置问题教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5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堂,问题的设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历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提出的问题都是高效的,来保证教学的效果。问题的设置应该要结合课本内容的情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很多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源,较好的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生在对课本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情景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问题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又要结合时代性,让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来进行分析。切忌提出的问题很难,学生不能够回答。教师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要比学生丰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要求,否则问题的设置就是失败的,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要使学生能够抒发自己意见,同时能够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说的有理有据,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保护,学生有回答得不对的地方,教师要尽力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建议

要想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注意考虑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问题设置都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把握好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导的地位,要对课堂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问题适合在什么时候提出,提问的时间应该有多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多少,学生是否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述,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点评和解答,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很多的教师在提问后,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匆匆结束,学生的思维还没被打开就被关闭了,往往导致到学习的最后,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了思考的兴致,最终使得问题的提出没有预期的效果,因此恰当的提问时间设置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所以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简,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述和解答,让学生在思考后找到不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应该将学生的特点考虑进来

设计问题尽量避免一些无效的问题和效果比较低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时间应该留给价值大的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教学的问题设置难度要适当,太难或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设置好比一个梯子,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借助这个梯子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

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就是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体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目的越是明确,学生越是能够掌握住重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意义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不断在课堂上的设问,解答,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结构,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问题设置;有效性

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非易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先天的学英语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课堂来学习英语。所以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育就十分的关键,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最重要的步骤当属教师在教学课程中所设计的课堂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是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这教与学之间则必须要有一个有效、高效的问题来进行衔接和过渡。只有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高效,教师的教学过程才会顺利进行。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反馈信息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虽然在大学之中,我们英语专业学生有练讲和试讲的练习,但是当真正站到三尺讲台上时,还是感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与欠缺。于是在实习之初,我先去听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讲课,去学习和领会他们如何去教授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高质量的英语课堂问题设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配合教师教学,并充满激情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一个经过有经验的教师巧妙设计、匠心独运的问题,会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问题中去,并主动进行深入思考。这会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地获取到有用的知识,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在实习半年之后,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提高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

一、着眼于教学目标,追求问题设置的整体性。

所谓问题设置的整体性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的目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整体构成和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微观处理上的相互联系。每一节课,我们都会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学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的课堂任务,通过设置若干个问题来让学生们圆满、正确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导航者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的承上启下、步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们顺利的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这些问题,教师都是根据课堂的需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设置,同时这些问题都紧紧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通过这些设置的问题,学生就会循序渐进的理解并掌握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不仅仅是属于教师的,它必须需要由配合才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不能脱离实际,设计出难度高的问题。另外,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能够适合大部分学生。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既要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性,切忌顾此失彼,适用面狭窄。只有这样,我们所设置的问题才能具有教学价值,才能积极的引导着我们的学生积极的向着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迈近,并且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从根本上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提问题通常贯穿了整节课堂,教师会把一系列的问题串联起来,把知识点由浅至深的引出来,把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迁移到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问题的高质量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根本,那么高质量问题如何设置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合理性,即要因材施教。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不仅仅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课堂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另外问题的难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的话,学生就会产生畏惧感,最后懒得思考,不参与互动;问题太简单,又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逐渐的倦怠,久而久之也会参与不到课堂互动中。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就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教材的整合和剪接,教师整合剪接的好的话,自然能够设置出很多高质量的问题。现在的教材中都有一定的课堂习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因为这些题目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我们只能当做一个教学的参考。

2.问题的启发性。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坚决避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方法。因此,我们设置的每一个课堂问题都应该尽量不要出现纯背书或检查性的问题,应该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具有启发性、发散性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有的时候甚至能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寻找答案,才能让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且富有意义。针对很多学生都觉得头疼、枯燥的语法教学或词汇辨析,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些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或差异性,然后总结得出一个语法现象。

3. 问题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趣味性的问题,通常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产生学习动力,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对知识的渴求,自然而然就会自主的去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就肩负着充分挖掘教材趣味点的重任,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课堂效率自然是不断的提高。比如说在新人教版英语教材中Unit3 Internet中,在备课前教师就要想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让学生更快的融于课堂教学中去。跟网络有关的问题会非常吸引学生,这时我可以对学生提问诸如“上网都做哪些事情”、“最喜欢玩什么游戏”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这样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4.问题的双向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室与学生互动的一个双向过程。一个高质量,有效的问题,在灌输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激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教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回答情况,更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是否能让学生从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然后再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因此,一个具有双向性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从我的教学经验来总结的出,具有双向性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向。

5.问题的梯度性,即我们应该从问题的难度、坡度、针对性、启发性、明确性、开放性等方面加强提问的有效性和质量。问题的设置不是单独独立的,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把问题设置的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梯度。随着问题的加深加难,问题的解决也像剥洋葱一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越来越接近目标。在这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的知识体系一步步的完善。在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用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是是阅读前先盲听,就是先不允许学生翻看课文,而是先通过听力来初步接触这篇课文,在听之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听完就让大家回答。第二步分两个小步,先是快速阅读,然后回答预设的问题,当然难度比听力的要加深。然后 是仔细阅读,我会设置几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供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这个步骤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基本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到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等。第三步是阅读后的提问,一般就是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运用非智力的因素。

1、首先我们教师自己就要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教师本身要先刻苦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标的精神,这样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本身就对课业不是很精,根本不可能教好学生,也许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赏识和赞美学生。用心关注不是简单的静态去听去看,而是应该尽量的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期待,例如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或者是点头,都能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让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当学生回答完了以后,教师应还应该作出合理且恰当的评价,最好是以肯定的的评价为主,哪怕是答案是错的,片面的,或者不全面的,都给予肯定,不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的心理便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学生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管是教育落后还是先进的地方,学生的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反应能力亦有差别,回答问题自然也有了快慢之分。针对比较弱的同学,我们提出问题后,最好是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有耐心,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一点点的提示,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思考、回答,一定不可发怒或者是没耐心。

综上所述,就是我在实习学校半年从教经历的一些感触和体会。希望我的这些教学经验能够为还没或者是即将走上三尺讲台学弟或学妹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希望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5

[2]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03,(8).

[3]黄陆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