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培养范例6篇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1

一、职业素养的含意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方面,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但要进行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由于目前农业行业就业环境艰苦、就业条件相对较差,造成“需要不想去,想去容不下”这样的农业人才就业现状,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暂时就业了往往经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培养农艺类专业高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已成当务之急。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受社会大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目前农艺类高职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个人主义行为的表象比较明显。因此,学校应突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艺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现阶段农艺类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上非常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农艺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农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支撑完成。

(一)充分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高职农艺类专业应将职业素养细化为符合专业特色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规划, 进一步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高职农艺类专业通识课课程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并保证自身学校及地方的农业经济特色。为提升高职院校“通识课” 教学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职业规范教育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不同教学形式, 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内容综合概括, 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呈现出来,创造一种情景式的教育环境,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判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增强“通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农艺类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可以通过对专业的介绍、行业的分析、职业岗位的描述等加强学生对农业相关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及学习动力。同时,农艺类专业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性教学占很大比例,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训。农艺类专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由实习单位对大学生展开规章制度教育,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融入到整个企业行业文化氛围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职业素养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实习、实训平台,使他们深入企业,身临其境,进行角色转换,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熟悉职业环境,并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在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中,又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要完成上述任务,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或是完成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为例来讲,主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它反应的是职业能力的一种升华和拓展。而作为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人才来说,必须具备团队合作、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与人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些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去培养。一个人的信心、专业能力、沟通、创造、合作等职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这些职业素养,是值得每位职业教育人去思考的问题。

2、如何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2.1 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

职业素养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天、几星期的培训就能够养成,它更多的强调在整个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及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积累。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在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始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不去有意将二者分开来培养。如何利用高职教育的有限时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般认为这些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去培养,殊不知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发现这些能力不是依靠短期能力养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后,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素养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更注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等看得着、能够测试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如下机制来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

(1)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加强社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工作,将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架构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有限三年时间内更多的去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能力的培养依靠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支撑,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溶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嵌入其中,通过课程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从师资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一批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老师,让教师充分接触工作一线,甚至聘用更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工程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近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职业素养,更早去体会职业岗位所要求达到的能力。 转贴于

(4)从校企合作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真实的企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环境是学生最终的归属。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多接触企业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距离最小化,通过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无形约束力中提升职业素养。

3、具体的实施方案

首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出发点,认真调研,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及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一阶段更多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的实现。职业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做好课程开发,课程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无从培养,更不说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阶段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课程进行统一考虑,仅仅考虑专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课程设计中去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作过程。

再者,加强师资培养,能力与素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从能力成长的角度、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课程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去培养职业素养。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应该更多引入企业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最后,企业参与必不可少。企业作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更早让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将更加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分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习、顶岗,参与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力。

4、结束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是学校工作,同样也是社会、企业、行业的工作,只有加强校企业合作,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入手,校企一家共同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在能力、职业素养方面才会得到加强,才会为社会所认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职 职业素养 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同时,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培育、实训基地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认可度和关注度日益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关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的声音都反映在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上。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因此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社会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中包含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这里所指的“高端”不仅包含高超的技术与技能,还应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2]。高职教育肩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要从高职教育的特质出发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明确其关键要素应包含技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态度等多个层面。

其次,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围绕职业教育的特质,把职业素养的要素、要求和标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改革中,把先进的职业素养的要素内化到课程教学中,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融入到日常的管理行为中。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再其次,职业素养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多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由注重岗位技能向着注重职业素养迁移。职业素养逐渐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就业的敲门砖[3]。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其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率逐年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定位、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生涯模糊等[4],这些都直接反映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反思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而且彼此相对独立,使得学校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合力。这种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相互割裂。多数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化,只是通过一些学生活动或者几门课程来培养,而没有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究其根源,还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就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研究不够深入,其教育的目的性、指向性与社会的要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3.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偏向年轻化,很多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是直接由“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还存在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职业观念淡薄,自身修为不够等问题;此外,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多也缺乏对知识的实践性体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缺乏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再者,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入。

4.是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企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宣讲,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取向、管理风格、工作模式及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为高职院校,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教育方案,首先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1.针对性的开展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分析,制定了不同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将职业素养教育与岗位能力要求融合,将不同的专业对应的未来岗位进行界定,并梳理出与之对应的特定的职业素养。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归纳出特定岗位群的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管理风格等职业素养要素,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教育管理方案和学分体系,学生在修完教学学分的同时,也要修完教育管理学分。

2.实行教学管理一体化方针,制定了专任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及辅导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相关制度,建立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还从着装、操作规范、礼仪等多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并纳入考核范畴,基本实现了职业规范教育的全程渗透,并与技术要素实现了有机融合。此外,通过网络开设了“第二课堂”,建立了专业群数据库网站,将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项活动来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真正承担起了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他们将企业鲜活的案例、亲身的体验及他人的经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分享给学生。日常教学管理中将寝室卫生和文明行为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些措施找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载体,创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减少了抵触情绪,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和评价。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开设了企业文化大讲堂定期聘请企业的专家及人力资源主管来校讲学。此外还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合作,定期开展知名企业巡展、人才“双洽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5.构建了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很多方面的不可量化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一个难点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1)从课程入手,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形成了层次化的评价模型。2)通过技能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评价,以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去规范自身的行为;3)全面改革考核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强调职业作风的考核,强化考试诚信制度,与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职业素养的量化考核。

通过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不仅规范了日常教学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更从深层次上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带动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01).

[2]穆学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珊珊.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好好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毕业生开始进入企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技能知识方面,更大的问题处于文化认同和基本素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那么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结构,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应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思路,从以往的经验与实践中做好总结归纳,更好服务企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1.职业素养的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2.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生活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队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的范畴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章守法、勤政廉洁、坚持原则,具有创新理念和奉献社会的精神等。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决定了职场中人的职业行为。我们提出对企业忠诚、有主人翁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的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石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职业技能通过学习与培训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不断提高。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现状。经调查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心理素质较为成熟、理性;责任意识大局观念淡薄;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是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意愿强烈,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企业是学生企业文化获得的主阵地。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缺乏大局观念;责任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企业、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方法

1.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教育学生讲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理念,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意识,把集体主义思想和企业精神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化学生职业意识。把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提供能够掌握实践经验的平台,尽量让教学活动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3.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文化素质体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培养,就在于培养人的人格精神,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格调,塑造美好的灵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两点:①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应当设置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个特色就体现在与社会、行业、服务对象密切联系上。②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思想和经营理念的表现,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4.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能力竞赛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和竞赛来经历困难并战胜困难,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认识自我,指导他们控制情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突破障碍,增强自信,让学生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的理念。通过多样的方式来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各种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帮助塑造良好职业形象。职业形象的塑造要靠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形象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胜任职业的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高职教育注意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也涉及到用人单位形象的塑造,是树立名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促使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岗位,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的相关研究理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技术等。并且可以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互利互惠,在学校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学校设立企业合作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融合,学生从中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乃至社会环境,毕业后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从校园到企业到社会的顺利衔接。

7.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专业课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学生能力培养要靠老师引导,因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兼课、开讲座。

8.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理解体现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达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目的。而人文素养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教育。它通过对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的自我认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形态的了解和把握,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出不受任何学科限制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 ,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对学生有益,对学校有益,对社会更有益。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搭建友谊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培养方法也要随之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桂兰.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河北科技图苑,2003,16.

[2]苏俊彦.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河北科技图苑,2002,15.

[3]蔡丽红.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7期.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面临问题;培养方式

前言: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需要依靠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以及学生-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模式,而随着市场化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该类就业模式开始朝着市场导向化层面过渡扭转,企业用人要求亦随着竞争局势的激化而同步提高,单纯拥有一技之长而无法在职场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所以说,尽快探讨出可靠性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为了主动迎合市场多元化竞争发展诉求,开始出现注重技能训练且忽视综合素养的弊端,结合相关调查结果观察论证,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和本科生相比明显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真切认知自身,存在职业生涯模糊和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以上因素都使得高职生职业素养与日俱下。至于当前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主要弊端将如下所示: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高职生职业素养重要性认知不深

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已经设置和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不过课时十分有限,并且无法全面贯穿于人才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之中。

(二)职业素养教学培养中沿用的内容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虽然说部分高职院校领导、教师逐渐地关注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规范诉求,不过尚且无法衍生出完善样式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和培训引导模式,使得毕业生最终难以全面满足企业最新的人才职业素养控制需求。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尚未达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合作协议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够显著,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参与到教育合作项目之中,而传统教学模式也开始和现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产生较大规模的冲突迹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致使许多企业丧失成熟的合作理念,以上因素交织作用下,不单单限制校企合作进程,同时更无法令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和企业文化、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相关的内容。不过经过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导向效应开始朝着职业素养方面转移。

二、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科学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绝非简易地进行企业典型案例分析或是邀请专家莅临实训现场指导,而是应该在教育目标制定和实施阶段中予以实质性地融合处理,争取在产学融合的教学环节中全方位激活培养高职生应该有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一)凭借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规格进行全新的高职职业素养培训目标制定

最近阶段,高职院校频繁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过许多专业教师在进行职业素养培训目标制定过程中,尽管说做了相当完善的企业调研工作,包括岗位确认或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等,不够最终制定出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方案,却只是集中在学生孤立的岗位技能调整层面上,即单纯地分析学生能否胜任相关职务。现下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地认定凡是学生对口就业率就是好事,却未曾关注毕业生后期就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如某校的资产评估和管理专业,单位年限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不过后续一年调查结果发现,能够坚持胜任相关岗位的不足30%,主要原因就是尽管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容易上手,不过缺乏应有的创新技能,且不愿吃苦并主动和他人交流,特别是在团队合作理念上和本科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切实解决该类困境,便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指标,凸显综合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导性基础上,明确目标贯彻期间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职责,保证实施具体培训方案,令各类专业高职生在具体、完善、综合的工作流程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并细致化体验对应的职业情境,借此完善个体专业技能。

(二)凭借校企深度融合平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科学化课程体系构建

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进行完善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同步细化为公共和专业两类课程项目。当中公共课程将侧重于锻炼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和通用职业技能,保证各类专业课程下专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许多高职院校实质上都是透过中专升格来的,许多专业课程都是新开设的,难免出现专业相关课程单纯罗列迹象,欠缺应有的基础课程和职业发展专业支撑辅助。再就是课程内容定位上无法结合行业具体需求进行灵活取舍,更加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将最新企业案例、工作规范等内容引入。想要克制上述弊端迹象,便需要开展更深层次地校企交流,尤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要透过企业调查掌握各类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规范要求。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充分界定学生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保证专业课程设置和行业的接轨,并结合专业培养指标,即综合知识、技能、素养等规范细则,为高职生今后可持续竞争发展,构建起健全样式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基础的专业指导体系,保证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课程知识、素质、能力控制指标。

(三)凭借企业最新工作项目进行既有教学内容和引导模式创新改造

在进行校企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部分课程知识点必须要保证企业参与进来,才能顺利地完成,这就说明高职院校课程实施方式有必要尽快予以创新改造。单纯拿实践教学环节为例,其主要细化为校内和校外实践两个类型。

首先,校内实践将主要利用仿真、多功能、情景教师等建立途径,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仿真或是全真式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愈加直观贴近地体验实际职场氛围,确保课堂和实际距离的适当缩减结果,并改善学生对实训的感知兴趣和实训效果。

其次,校外实践则需要尽快整改以往将学生全权交由企业而教师不管不顾的模式,否则将无法令高职生为企业创造合理数量的收益,造成企业在这方面培训改造工作中失去热忱,逐渐地令校企合作工作进程产生滞后危机。应对该类状况的措施,就是在今后校企融合过程中,自然地将高职生学习和工作过程统一起来,使得教师、企业专家、高职生三方在教学、学、做、练等活动中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如此便可以锻炼学生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他们独立思索各类问题;与此同时,更可以令他们在工作中潜心地与他人沟通,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巨大力量,进一步领悟工作的快乐并对生活充满激情,逐渐对工作充满耐心。

结语:综上所述,校企深度融合环境之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必须作出全面化创新改革,即一切以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人才规范需求为基础点,在学校和企业之中分别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保证日后顺利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并且全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

[1]盛靖琪.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08):160-188.

[2]皮洪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1):88-99.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6

一、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从特征的角度提出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而隐藏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告诉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联的技术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一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后期则会更加关注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现在很多企业感觉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是因为企业的用人理念已有所改变,他们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职业素养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而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学生外在的形象、具备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属于显性职业素养,占据整体职业素养的极小部分;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基本职业素养属于隐性职业素养,则占据很大部分。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显性职业素养的投入,因为显性职业素养容易考核和体现。相反,隐性职业素养容易被忽视,比如,在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技能课程占70%以上,而基本职业素养的课程不足30%。但隐性职业素养反而是决定学生就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往往忽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提升职业素养的能力。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都缺乏自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观意识和良好习惯。这一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打算往往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以及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就业信息等,远没有建立起职业素养的目标,更不用说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途径探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开阔、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指导作用,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从教师聘任、教师培养、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工作评价、激励政策等各方面都应制订完善的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渠道多途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激发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辅导员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为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应对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注重专业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的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学习情境的设计,在具体的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在课堂学习中向学生传输职业思想,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意识,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酒店业务技术骨干、部门经理等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酒店,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感受到酒店企业文化,提高了对酒店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一系列与培养职业素养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安排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星级酒店进行实地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及今后工作内容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酒店行业人士做有关酒店人才需求、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介绍及酒店行业状况的专题报告,使学生初步认识将要学习的专业,以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活动,如开展专业服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礼仪风采大赛、形体训练表演、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