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例6篇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人员;素质;必要性;途径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对读者是否得到良好服务的关键所在。读者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对象,图书馆管理人员有义务为其提供良好的图书服务,发挥图书馆优势。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应该如何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主要就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1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伟大的列宁曾经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所在。”由此看出,图书馆员对整个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化图书馆服务呢?这就涉及到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馆内服务如何。加上人类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员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展潮流。

2 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2.1 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首先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读者摆在第一位,切实做好读者工作。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大脑,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职业道德,是每个岗位人员必备的,必须努力立足于本岗位的工作,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努力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2.2 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

想要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图书学科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系统的图书管理知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外语基础。图书管理人员只有综合具备以上四种知识,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2.3 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图书馆管理人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读者,而每个读者的需求和性格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响应不同读者的需求,热情接待读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此外,图书管理人员还需要善于分析读者心理,努力读懂读者心理特征、行为等。

3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笔者在分析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应该具备的素质之后,对如何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进行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的岗位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才能做一名符合岗位条件和要求的从业人员。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职业道德是每个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因此,必须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图书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知识,并且不定期展开职业实践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职业道德交流会强化馆内人员的职业道德,把广大图书馆管理人员聚集一起,进行职业探讨,分享心得体会,并让每位馆员树立起“读者至上”服务的理念。展开探讨的同时,可以宣传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图书馆员深刻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3.2 更新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深入图书馆管理工作。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更新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馆内人员素养。首先,可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请计算机专家强化馆内人员计算机技能,强调实际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其次,还可以展开讲座,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更新图书馆管理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现代化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拨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图书管理经验,同时提高馆员素质。最后,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外语知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而图书馆资源当中很多是外文的,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外语知识,所以可以针对外语较弱的馆员定期开展外语培训,提高外语水平,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3.3 建设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

建设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人在一定的激励机制的鞭策下,才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考评体系的建设正可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关于激励机制的建设。这可以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内在学习动机,刺激其继续进行各种教育,如依据学科需要和自身发展特点,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可以从引入竞争机制入手,如实行竞聘上岗、差额录用等,刺激馆员进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的图书馆发展要求。其次,建设符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考评体系。可以在这一体系中明确要求馆员素质,并评价馆内人员的整体学习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但这些必须和馆内所有人员的职称评定、是否晋升、是否能竞岗等联系起来,以真正起到激励和约束促进作用,真正实现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图书馆内在发展动力就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其为读者服务如何。因此,必须首先深刻认识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明确每位图书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利用多种方法,提高人员素质。可以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更新知识结构和建设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促进馆内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秦凤梅..浅谈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途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专业发展;专业实践

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知识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即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特征的决定因素。根据教育部教高司[1999]42文的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师资并适应高职教育培养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认识,早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识。1990年,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

“双师”素质的概念“双师”素质,也被称为“双师型”、“双证型”。“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双证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但这两种提法,不论哪种都不是十分妥当。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必要都成为“双师型”,也没有必要都成为“双证型”。因此,“双师”素质的提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特征和培养问题一直受到职教界的关注,几度引起热议。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比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职院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应该包括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的人文、经济与科学知识。(2)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应更为过硬,除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尖端技术和高新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3)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在以上三个方面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定性为具备“双师”素质,则各有所见,众说纷纭。

“双师”素质的界定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为规范性文件,界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其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个认定条件也存在不严谨的地方:(1)以讲师作为“双师”素质的必备条件,在内涵上与认定条件重叠。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认定条件的一些基本素质才能够评聘为讲师。(2)以列举方式描述的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研究成果、企业工作经历和校内实践活动等四个认定条件,明显地指向工科教师,难以涵盖高职教育的所有学科门类。笔者认为,“双师”素质的必备条件应该指担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是高职教育教师资格的准入条件,所以,不宜看职称而应当看学历或学位。认定条件是指胜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体现为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经验、技能与资格,其培养任务是普通高等教育不能承担的,只有在教师入职后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完成。

“双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普遍具有“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师资特色,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保障。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合格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优秀院校达到70%以上,已经初现了将“双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备任职条件的端倪。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经验与技能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1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只有25.75%的教师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只有23.9%的教师曾经下厂实践锻炼。据辽宁省的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①经济发达地区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加速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比提高学历与职称更为紧迫。

二、“双师”素质要求的理论分析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除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考虑以外,还应从教师知识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和职业教育学理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知识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即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鉴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而且必须紧扣学科专业,因此,称之为专业实践较为妥当。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方式上应该有比中职学校教师更高层次的设计。总结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促进参与者的认知发展、技能形成与情感体验,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只要紧密联系专业和课程开展活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例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既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也可以追踪科技动态,收集教学案例。开展科技下乡、下厂活动,可以用各种形式服务社会,甚至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有偿承担一些诸如设备安装、调试、大修以及市场调查、产品销售等项目,使教师在实践中培育自己的专业情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此外,参加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参与学校建设与实习、实训工作等,也是对以上培养形式的有益补充。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教学与实践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延华.学习化社会与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 2003,(4)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0-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推动现代化进展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占据着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职业教育发展开始呈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局面,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技术应用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双师型”就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当时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而提出的。

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双师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王义澄先生在1990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发表的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提出的。而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提出的。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描述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界定。

1 狭义界定。从教师个体来看,对双师型教师的狭义界定描述应该是“教师+工程师(非教师系列,中级或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的“第一师”显然是教师,准确地讲应该是获得教师任职资格且具有教师系列(讲师或以上)技术职称。双师型教师的“第二师”指的是教师同时具有与其所授专业相同或相关的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如工程师、会计师等。从狭义上讲,“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非教师系列)的教师,或具有教师职称且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两年以上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2 广义界定。对双师型教师的广义界定描述应该是“理论+实践技能”。从广义上讲,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讲授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简单地说,就是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广义上的描述从形式上淡化了“第一师”和“第二师”的界限,从内涵上强化了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简言之,“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经验,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术人员,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教师。

(二)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或承担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该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于教师来讲,职业素质是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职业素质首先表现为高尚的师德,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能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专业技能素质,它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与组织实施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

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的一般性分析

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的一般性分析是针对双师型教师首先扮演教师这个角色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分析。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具备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它通过人们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而起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双师型教师首先需遵循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教师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做到爱校爱教爱生,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可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恪尽职守。二是博爱,教师要爱学生,走近学生,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等特点,才可能正确地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人。三是公正。教师的公正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教师对待每个学生一定要坚持一视同仁。

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需具备的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还需要根据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殊性给予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引导。从年龄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等都处在剧烈的变化发展中,很不稳定。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学生以自己的有限的知识和阅历,很难明辨是非。这时就需要教师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管理和掌控课堂的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所教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而且要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教态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按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积极实施项目驱动、任务引导的教学方法,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大力推广实训教学。

(三)专业知识

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构成,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广博科技、人文、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培养他们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广博的学识,不能把自己的教学内容仅仅定位于本专业,而是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成为所教学科的“专才”,同时不断提高对本专业边缘和前沿知识及技术的掌握,成为本专业相关学科的“通才”。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四)教育心理科学知识

作为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活动的规律。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普通高校学生有差别,普通高校学生多有心理优越感,同时背负家长及社会期望,其学习动力较足,上进心一般很强。而职业大学学生,多是考不上普通高校而从职高和职中升上来的,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学生自己多有自卑感,不少学生出于无奈才进入职业院校,一般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不强。双师型教师只有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特征,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既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教育教学技巧,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殊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1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首先,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或相应技术领域的需求状况来设置专业,其教学内容并非以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为依据,而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品德和非专业能力为依据,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其次,职业教育需求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关键岗位的检测、维护的技能性人才,在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各方面,职业院校的人才与普通高校人才相比具有复合型特征,这种复合型不仅表现在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而且还更多地表现在技术和技能的复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的双重素质,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是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聘请部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

2 职业教育的技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除了需要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或应用性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属于专业技术教育。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人才,其任务是将工程型人才的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从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因此,这种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所指的技术,主要是理论为指导的应用技术,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经验性技术。因此,基础理论应以技术应用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素质的特殊性分析

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其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鲜明的特点。

1 实践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即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包括熟练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操作流程及职业技术规范,并能熟练运用工作所需的主要工具及设备,有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维修设备的能力等。这是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双师型教师区别于一般高校教师的根本特征。

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知识的应用者,即应该具备熟练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种能力是针对教师本身而言的,教师应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即可以进行实践的资格,如工程师等资格,使其本身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能力是面向学生的,教师要能够将自身的实践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科研能力

职业院校的科研活动主要是教研科研、新技术推广、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等活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各学科间不断相互交叉、渗透并产生新学科,双师型教师要通过科技项目开发,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总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为,他们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能将新工艺、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既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人员。

3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它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掌握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适时地进行教学改革。而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活动。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4

【关键词】空中通信士官 职业素质 对策性分析 军事信息素养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航空通信装备的信息化速度快速提升,这使空中通信岗位对士官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是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与指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使用、管理通信装备的技能型人才,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通信信息装备战斗力的形成乃至未来战争的胜负。因此,抓好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空中通信士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战争实践表明,武器装备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就越需要经过一定培训周期、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士官来掌握和运用。可以看出,空中通信士官是应用型人才。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空中通信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好的信息素养,扎实的空中通信理论及通信技能,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等,能够适应未来海空作战训练需要。但近些年来,由于没有真正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不少院校在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上基本沿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有的教材只是军官学员的“缩略版”,岗位指向性不强,造成士官本人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

(一)专业素养偏低

随着通信技术、航空通信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作战样式和通信战法的不断涌现,大量结构复杂、技术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航空通信设备陆续装备到部队,从而对空中通信士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最初的大专学历制教育到现在的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和士官任职培训多种培训模式。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部队缺乏有效衔接等因素影响,空中通信士官人才普遍存在职业技能低、适应性较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培养出来的学员不熟悉新装备和新技术、动手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岗位需求。

(二)军事素养不强

任职教育院校对通信士官的培养模式受到学历教育影响,“训为用、练为战”的意识不强,面向岗位、面向战场不够,往往只注重对装备技术性能的掌握,不太重视军事基本技能、装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培训。因此,培养的人才多属于技术型人才,军事素养不高、装备作战运用能力差,军事特色不够鲜明。

(三)信息素养偏弱

空中通信士官在未来海空战场上对于通信侦察、防御以及对抗作战效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对战场电子信息的准确获取、充分控制和有效使用上。这就要求通信士官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事信息技能,从而为有效发挥通信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打赢未来信息战争奠定基础。由于对空中通信士官信息技能培养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课程信息技术含量低,信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形成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制约了空中通信士官信息技能的培养,使得其信息能力普遍不高。

二、加强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要培养新型高素质的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人才,就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快推进具有海军特色的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

(一)准确把握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的定位

推进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定位”。职业教育是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重在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教育。发展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目标定位。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专业人才培B的目标定位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海空作战和海军航空兵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着力打牢学员任职与发展的基础,造就政治强、精通信、懂指挥、会管理、基础厚、潜力大的高素质空中通信专业人才。

从能力构成的关键要素来看,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性,掌握空中通信士官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提高解决装备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复合性,适应空中通信士官职能拓展,提高组训和领导管理能力;三是渐进性,按照逐级培训、能力升级的要求,培养担任下一更高层次职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点强调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将理论贯穿于技能当中,形成技能、理论相互反馈。

1. 形成 “强化基础、兼顾机种、突出实练”的专业特色。

“强化基础”是学员未来发展的根本,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专业经历了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牢固的基础,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使学员的专业基础更为牢固,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要求。

“兼顾机种”是由海军航空兵飞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空中通信人才未来要遍布于海军航空兵各运输机、轰炸机部队,满足多种机型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又要考虑学员未来向各种机型方向的发展需求。

“突出实练”是空中通信人才为适应岗位任职需求的必然要求。空中通信士官负责飞行中的对外通信联络,在听、译常用通报用语及数据通信设备使用方面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为达到岗位规定的收发报速度和准确程度,在专业教学规划中必须安排大量的专项收发报训练,并根据进度进行阶段性训练效果考评。

2. 突出装备技能培训。

围绕航空通信装备设备,把操作维护能力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努力培养通信装备设备故障诊断准、维修速度快、调校准确度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能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熟练操作通信装备的能力。装备教学作为岗位任职培训的实践性环节是提高空中通信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部队通信装备更新步伐加快,对通信士官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但装备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训练装备少,实装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装备性能滞后于部队,教学中装备技术运用和战术环境脱节;部分学员学习装备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等。因此,在装备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运用虚拟仿真与实装训练相结合、立足自我与依托部队相结合、技术运用与战术环境相结合的教学万法,保证装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满足部队通信装备快速发展对通信士官人才的需求。

3. 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标准。

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可以让教员教有目标,学员学有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培训要求,制定专业技能课程标准以及训练实施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要建立一整套以现场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现场指导教员为考核主体、以专业技能测评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办法。要加大“科技练兵”的力度,组织通信专业技能比武、教练员评比等竞赛活动。

4. 加大通信专业教学装备设施建设。

动手能力是通信士官专业技能的基本能力要求。加强专业教学设备的建设,优化和改善专业实践条件,是强化学员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空中通信专业士官,其对装备设备的依赖性特别强,专业能力的核心要求是对新装备的维护和操作使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通信装备的教学效能;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部队实践场所,确保人才培养与部队装备技术不脱节、不落后。

(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培养良好的军事信息素养

“信息化”空中通信士官应具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的综合素养。一是具备信息化知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常识,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信息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原理等;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知道保证信息安全必要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了解一定的信息战知识。二是具备信息化技能。士官作为通信装备的直接操作使用者,应首先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知识,能准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能排除一般技术故障,能够正确执行上级命令,按照所担负的任务选择恰当合理的软件操作系统,正确使用数字化战场的各类信息设备,保证装备发挥最大效能。三是具有信息化素养。要具备强烈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敏感性,有获取、利用、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明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意识,熟悉信息化的学习、工作和战争环境。

(四)面向实战,突出训战一体的军事特色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45-02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建筑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快速,因此,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服务、管理、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职业型人才。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建筑生产所需的管理岗位和具备建筑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职业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学生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1 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实质上就是指人们从事一种或者多种职业所必备的、并且能够在职业行为中显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主要包含人的表达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等。职业能力由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构成。所谓的综合能力是指社会普遍都重视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了跨职业的个人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专项能力、专业技能、专门知识等与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的能力,同时也是职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一般职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承受力等。因为不管什么职业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业责任要求,职业能力就是能够保证胜任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

2 建筑生产企业对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建筑生产企业对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道德素质上。不同的企业在对待毕业生的学历程度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勤奋踏实,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道德素质也更优于其他学生,他们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更懂得吃苦耐劳。有些企业认为,在新时代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都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培养。经调查分析,建筑工程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同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要求具备绘图和识图的能力、项目工程管理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对质量员和安全员要求具有在生产一线施工现场的控制与质量检查的能力;资料员必须具备生产一线施工现场的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管理的能力;工程的造价员必须具备生产一线施工现场建筑工程的计价、计量以及对工程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除此之外,工程的监督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工程生产一线的监督管理能力。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3.1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以此来取得企业的支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在高职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仔细探讨各个实践环节中的考核要求和标准,加强对重点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从而使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3.2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建设跨企业的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来说,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很难独自建立职业教育的中心,因此,组织跨企业的实训中心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行职业教育的方式。校外的实习中心将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不同功能的实践基地,不仅要有顶岗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有跟岗的实训基地;既要包含钢筋混凝土工程建设的实训基地,也要有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各种类型的实训基地。

3.3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充分了解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会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也能够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势在必行。校内的实训基地就相当于缩小版的未来的职业岗位,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在实际的建筑工地施工中一些设备和器具,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立体地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为毕业之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3.4 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可以引导学生实施实训操作的高职教师必然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团队中应有些擅长实践,有些擅长理论。同时也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的建设就应该增加高职院校教师中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在引进人才时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从本地的一些知名企业中引入一批具有高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基础的教师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丰富教师团队。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在引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同时,还应该把学校的专职教师“送出去”,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送出去、请进来”原则,加速建设教师团队。

3.5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估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估制度,通过实施合理的激励评估制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及创造性思维活动。高职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研竞赛奖励制度、大学生实践经费申请制度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保持充足的动力又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安排相应部门为大学生实施实践活动提供帮助以及保障实践场所、材料、经费等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类型,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高职院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管理、服务、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艰巨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大力促进工学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且与相关企业进行合理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学生。

参考文献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6

关键词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35-04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部分高校开展了关于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就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的状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卓越教师只是对高水平优秀教师的一种预期,很难给卓越教师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能够具体量化的标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柔性或者说程度性的定性描述[1]。简单地说,卓越教师是指具备超出一般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优秀教师。

而专业则是指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2]。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确认。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定义为“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2000年,我国分别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明确了通过资格认定获取教师专业职位的方式。这一系列法律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地位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肯定和保障。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特殊性,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作为专门人才,必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按照顾明远的观点,“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3]。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从教教师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4]。“‘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素质’不等同,‘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体现的是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而‘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5]。卓越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领头羊”,相较于一般教师而言,拥有更为卓越、鲜明、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质、卓越教师专业素质三者是由“博”到“专”、由“一般”到“特殊”的关系,三者之间不冲突、有重复,但又不完全等同。具体而言,教师素质应从“教书、育人”出发,囊括所有与此二者相关的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叶澜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6]。教育部师范司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7]。孟f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8]。谢安邦、朱宇波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文化修养、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9]。王卓、杨建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10]。虽然各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看法不尽相同,但又具有相通性。笔者归纳既往研究,将教师专业素质大体上归结为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品德性素质等。据此,笔者认为,卓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深化,其特征是优秀区别于普通、卓越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特征之和。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除具备卓越教师普遍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有其内在的、特殊的专业素质结构,就是卓越的专业技术技能、卓越的实训实践能力、卓越的职业规整能力、卓越的行业合作能力等。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与普通卓越教师同为教师,他们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在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职业院校有区别于普通院校,决定了职教教师需要具有区别于普教教师的特殊专业素质。根据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专业素质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发展性、稳定性和示范性。

(一)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发展性特征

卓越教师是一个柔性的发展过程,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不可一蹴而就,从纵向发展上一般要经过从“新手”到“熟手”“能手”“高手”再到“旗手”即卓越的过程;从横向发展来看,应该具备卓越的理论知识体系、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卓越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专业指导能力,卓越的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教育研究能力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发展、修炼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卓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然而,要教师做到不断追求卓越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认同与渴求。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主要是指自身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渴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满足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追求卓越的内涵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丰富、技能水平的纯熟,更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师德以及丰满思想。

(二)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稳定性特征

教师在成长为卓越教师之后,仍应一心为学术研究、教学而努力,不应将过多精力分散在学术之外的领域,导致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笔者2015年10月对湖南省11所中职学校、广州技师学院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3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希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这一选项得分最高,达到3.66分。由此可见,要成为卓越教师,从外部来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给予保证,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生活、学术环境;从内部来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和卓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在众多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自身成长、发展。

(三)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示范性特征

卓越教师之所以卓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能通过自己不断的追求发展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并在各方面为教师团队树立榜样,从一个卓越教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线”,最后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面”。如果用一个有效数据进行分配的话,卓越教师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他教师应该完成的100%的任务,再用余下20%的时间和精力为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师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示范作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分别为(十分制):专业知识(4.64分)、教育观念(4.51分)、教育教学技能(4.41分)、德行(4.15分)、专业态度(4.1分)、教育科研能力(3.2分)、自我发展意识(2.99分)。根据调查结论,结合有关研究,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和道德性素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知识性素质

知识性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理论知识、实践知R和一般性知识。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科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卓越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其次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带来与职业零距离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其岗位要求。最后是一般性知识。作为卓越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掌握一些延展性知识,如人文知识、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看似与专业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可以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也可以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涵养教师人文素质。职业院校卓越教师的知识性素质相较一般教师而言更加系统、全面,并且能够更加熟练、精准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相较于普通卓越教师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需要具备持续的发展性素质

这是卓越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发展性素质从方向维度可划分为纵向发展性素质和横向发展性素质。纵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层次提升素质。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至少应经历从“新手或生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高手”,最后成为“旗手”即卓越教师的过程。“生手”即刚入职的新教师,生手教师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实践之后,“生手”会成长为“熟手”,此时的教师具备了较为娴熟的技能,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热情慢慢减退。一部分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熟手”阶段的打磨,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而有的教师则会坚持继续自我发展和提升,成为该领域的“能手”,即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教师。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不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成为“领头羊”,而且修炼成为师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团队核心人物,此时便成为“旗手”即教师中的模范,也就是卓越教师。而从“生手”成长为“旗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是提升、优化、卓越的过程。横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能力拓展素质。作为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能够走在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前沿,能够精准领悟和判断本专业的未来走势。要有自我素质拓展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注重实践,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是“行动中的科研”。反过来,教师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也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职业院校教师走向卓越的不二法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性素质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信念。由此可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卓越教师的道德性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风范、闪光的人格魅力、过硬的身心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决定教师发展的动力,引领教师成长的方向。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1]。人格魅力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包括工作、生活、思想、行为。教师具有闪光的人格魅力能不自觉的在工作、生活中团结同事、吸引学生,以无声的行动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让学生、同事、领导自觉、自发的认同、模仿、跟随。卓越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心态。健康的身心是进行繁重工作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它具体体现在其认知与平衡度的把握上[12]。应试教育造成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严重失衡,学生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学生发展片面、畸形。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卓越教师必须要学会在知识和情感中找准平衡点,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引导学生处于知识和情绪的和谐状态。端正的学术道德是卓越教师道德性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谨防极端利己之风》中指出:“学术道德失范包括育人道德失范、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等。”学术道德失范失去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同样还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端正学术道德,树立“学术民主”之风,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方面的专业素质为静态描述,三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卓越教师的主体素质。由于在职教教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三方面的专业素质又带有鲜明个性色彩地体现在每个卓越教师身上。

参 考 文 献

[1]周先进. 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2]厉以贤. 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4-65.

[3]顾明远. 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6.

[4][7]教育部师范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54.

[5][10]王卓,杨建云. 教师专业素质新诠释[J]. 教育科学,2004(5):51-53.

[6]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8]孟万金.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