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质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质评估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1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配套使用的一套软件测评系统。该软件能够准确获取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数据,并能对测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通过实践应用发现,该软件不仅仅适用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还能适用于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文章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

关键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学生管理

通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外的非技术、非专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适用于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能力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可迁移性和普遍适应性,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理念。2008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开始在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推广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能力训练与社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新课程推广之初,课程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6所学校进行新课程试验推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作为6所学校之一,率先开展了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从该课程的初期试验、中期推动,再到后期的全国正式推广,在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软件使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该课程所使用的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由北京阳光易德心理学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配套使用的课程教学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目前,该软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数十所技工院校中普遍使用。自2008年11月至今,我校开展该课程已有近8年的时间。通过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实际使用,我们发现,该软件不仅能用于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还可以将其应用领域拓展至学生管理工作,如班级管理、问题学生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随着对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使用经验的积累,我们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总结出了一套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各领域的方法和流程,并构建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

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介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由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与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一)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

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可从自我管理、与人交流、环境适应、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建立完整的报告档案,制作合理的能力训练方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

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是一套集压力与情绪评估、身心状态调节、情绪稳定性训练于一体的智能调适与训练系统,共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压力评估模块、放松训练模块、自主调节模块、音乐调试模块。

二、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的领域

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综合评定较差的班级往往是年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班级。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的学生。压力评估数据有问题的学生,经心理咨询教师确认,往往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以,我们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工具,将其应用于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管理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等工作,创新和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水平作为筛选问题班级的4项指标;将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作为筛选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学生的测评指标;将压力评估结果作为筛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标。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

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评估模块中的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了解被管理班级特点,并对班级施加针对性管理。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对被管理班级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能够筛选出被管理班级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情绪激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等低分特征很明显的学生,或者畏怯退缩、紧张困扰的学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被管理班级的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问题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

运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将学生按照压力等级分类,对7—8级的学生实施压力管理,利用该系统的放松、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压力自主调节的一般方法,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降低学生的压力水平,从而起到调节压力的目的。对9—10级的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应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过程描述

选定一个年级作为测评对象,该年级由4个班组成,学生人数为160人。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该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六项测评,即反应速度测评、视觉注意力测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自我认识测评、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心理压力评估。通过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问题班级,并利用该软件对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过程

通过对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四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对在以上四项测试中存在问题的班级施加相应措施。

1.对在反应速度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反应速度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反应速度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反应速度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反应速度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训练模块中的反应速度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计4课时的反应速度训练,共需进行10周。

2.对在视觉注意力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视觉注意力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视觉注意力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视觉注意力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将注意力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注意力分配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4课时的注意力分配训练,共需进行10周。

3.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相关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制定社会适应性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对该班进行2课时的社会适应性辅导,共需进行10周。

4.对自我认识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制定自我认识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的该班进行2课时的自我认识辅导,共需进行10周。

5.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与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二次测评,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针对性训练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过程

通过对全年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1—3级低分特征明显和8—10级高分特征明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低分特征重点关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以及情绪激动两项指标。高分特征重点关注忧虑抑郁、批评激进、感情用事三项指标。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维度得分图筛选问题学生。从维度得分图可以看出,该学生1—3级低分特征为“自律性:矛盾冲突、不明大体”;8—10级高分特征为“忧虑性:忧虑抑郁、烦恼多端”。两种特征说明该同学容易出现问题,属于极端行为易发人群,需重点关注。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维度得分进行复核

(1)通过与班主任、学生本人进行情况了解,确定该生日常表现。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相符,则将对该生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2)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不符,则与该生交流,了解该生实际情况后,要求该生在进行16种人格测评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作答,不得随意答题,并要求学生进行二次测试。

(3)二次测试结果如显示无异常,则将该生排除出问题学生范围。如二次测试结果与一次测试结果相同,则确定该生为问题学生,并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3.根据测评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根据测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该生表现出的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属心理健康问题,低分特征“矛盾冲突,不明大体”属行为自律问题。根据该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1)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该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节,缓解心理忧虑抑郁,并对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该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调节频率为2次/周,心理咨询频率为1次/周,持续时间为10周。

(2)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真实情况,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交流,并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与学生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定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监督实施。4.效果评估通过10周的时间,对学生施加针对性管理措施,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过程

通过对心理压力评估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以及图9—10级“心理援助与恢复”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管理。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问题学生。该生的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属于“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压力反应各维度等级图中,“情绪”维度7级、“生理”维度7级、“行为”维度6级,属于“关注”和“警示”人群,依据测评结果,将该生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

2.根据测试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1)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压力水平高这一情况,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放松训练模块、音乐调试模块对学生进行减压调试,使学生感到放松,降低压力水平。

(2)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维度中的“情绪”“行为”评级为6—7级,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自主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为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该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详细评估,根据心理咨询情况制定心理咨询计划,每周对该生进行1—2次心理咨询服务,持续10周。

3.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心理压力评估,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四、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及其重要意义

通过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领域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拓展应用领域流程的描述,我们构建出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拓展功能的研究以及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从软件的拓展应用领域、应用流程、如何选定评估模块、怎样施加干预办法以及软件拓展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整套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明确了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流程,创新了软件的应用领域。第二,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流程,对创新班级管理思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管理过程,能够指导使用者利用软件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提高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以有效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第四,以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为指导,将该软件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通过各项测评数据掌握学生总体情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是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实际使用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是该软件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在使用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时,使用者需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授课经验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并能熟练操作该软件,掌握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该拓展应用模型在实际使用时切忌生搬硬套,使用者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干预周期适当延长或缩短,灵活使用干预手段。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能够使该软件的用途越来越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孙仁伟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仁伟.数字化教学资源———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7):275.

[2]孙仁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实践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1-92.

[3]陆青,蒋志航.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J].软件,2014,35(1):144-145.

[4]童益民.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11):149-153.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行业现状;评估行业

1引言

房地产评估行业要发展,有赖于房地产业的支撑。房地产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火爆,不仅是新房,二手房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房地产评估是通过对房地产量化分析,用数字的形式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中的技术性是很强的,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工具,评估的结果就会出现失误,导致相关当事人利益受损,所以评估工作需要高度重视。从当前的房地产评估情况看,依然存在问题,导致其发展的进程无法跟上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1]所以房地产评估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研究其解决措施,以使得房地产房地产评估行业更好地发展。

2房地产评估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评估行业在不断发展,但依然存问题,不仅关乎到该行业的发展,也关乎到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因为房地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相关的工作很难有效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2.1房地产评估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房地产产品与普通的产品存在不同之处,对该价值准确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评估的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因素,不仅评估结构复杂,而且一些参数具有可变性,这就对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房地产资产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风险很大,所以,需要做好评估,避免给相关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房地产估价师的职业素质将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而且其职业水平与当事人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相关性。但是,从我国房地产评估人员的现状来看,其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是,不能与时俱进完善知识结构,而且现在的房地产评估人员培训不到位,考核方法存在问题,从现实来看,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房地产估价人员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房地产估价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没有从多个方面认真分析和考虑房地产评估的问题,使得评估工作主观性强,评估的结果准确性不高。

2.2房地产评估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但是没有从房地产行业的需求角度出发予以完善,导致评估工作不能按照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多元化运行,价格也不断地变化,各类房地产交易日益增多,房地产估价法律法规中所存在的盲点没有及时弥补,造成了评估工作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因此引起许多的纠纷,不能依法解决。例如: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房地产拆迁补偿工作要顺利展开,就要做好评估工作,可是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很难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导致拆迁纠纷频发。[2]

2.3房地产评估技术不够先进。在当前的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各行各业都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作质量也明显提高。房地产评估行业虽然也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没有将高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诸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而该相关技术对于房地产评估行业都非常有利。[3]房地产评估中采用相对落后的技术,不仅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导致评估工作不能实现客观、公平,而且计算的准确性也容易遭到质疑。信息技术软件功能的欠缺,使得评估人员在开展评估工作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作成本高,而且评估的结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收集相关信息数据的时候,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以经验为主,不能有效地使用先进的评估软件,工作效果不好。

3房地产评估行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当前房地产估价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需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法律法规、引进先进的房地产评估技术。

3.1房地产评估行业要提高准入门槛。为保证房地产评估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够对房地产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就要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制度,使得房地产估价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4]要鼓励房地产估价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吸收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跟上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估价人员的准入门槛要提高一些,除了房地产估价人员需要较高学历之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房地产评估行业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健全。房地产评估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科学有效地指导房地产评估工作顺利展开,避免出现法律纠纷。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评估业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并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本国需要的房地产评估法律制度。同时,由于各地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就需要各地政府对房地产评估行业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规章制度,而且要不断细化,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5]

3.3采用先进的房地产评估技术。房地产评估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这些技术中,云计算处理对大数据技术起到辅助作用,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弹性技术设备,而且数据还具有可扩展性,所以,云计算是生成大数据的一个重要平台。将大数据技术结合到云计算技术当中进行房地产评估,两者相辅相成,为评估工作服务。数据信息采集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增强了,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了。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计算形式的应用,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率。[6]

4结论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机械工程;实践课程;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应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而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工程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回顾历史,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每项技术变革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现代工程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日益突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践成绩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估和评价是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严格的实践评估体系可以在教师、学生和教育三个方面发挥反馈作用,并对教学形成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校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检验与提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前适应机械相关岗位的工作,因此机械专业的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也非常关键。本文把工程图学课程实践、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海工装备课程实践、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1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课程评估是贯穿课程系统设计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这是一项进行价值判断并寻求方法以响应相关问题(例如课程计划、实施和结果)的活动。通过对现有的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以下问题。

1.1单一、主观且综合性不够

课程评估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反馈功能又具有导向功能。目前,课程的评估和评价主要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方式。其中考试课通常基于百分制,平时成绩为10%~30%,中期考试成绩为20%~30%,期末成绩为40%~7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1];而考查课成绩通常采用五级评分制或百分制,这主要基于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或大作业成绩的综合评估。专业实践课常被归为考查课来进行评价,仅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来对复杂综合性较强、全面且又较为灵活的实践课程进行评估,往往无法真正、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水平情况,存在评价过于单一、主观性较强和综合性不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能够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

1.2缺乏职业性考虑

当前,大多数实践课程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确定的,并且根据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制订教学计划。为了给学生注入较为生动的岗位职业思想意识,营造强烈的工业生产和工程技术应用环境气氛,实践地点一般都安排在校内实训车间或校外实践基地。就着装要求而言,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穿工作服,并佩戴安全防护设备(如戴安全帽、戴防护手套和防尘口罩等)。然而,在传统的实践课程评价中,往往强调最终的展示成果,利用最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没有考虑机械专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危险性和设备环境的复杂性,从而没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因此,必须强调劳动纪律,在实践课程中必须严格考勤评估,以培养学生劳动纪律意识,养成尊重纪律的习惯。加强对安全操作和安全教育的重视,不仅是组织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2]。

2面向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方法

我们在探究实践课程评价方法时,应着重于它的科学性。在确定实践课程的目标时,有必要评估它是否满足教学目标和培训目标,是否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同时解决现有实践课程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主观性、综合性不足以及职业性考虑不全等问题。

2.1职业意识评价

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是职业者必须具有的意识,是每个人从事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素质。因此,在机械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必要训练学生从思想水平上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行为上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不迟到、不早退、遵守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以实现实践课程评价方法的完整性。具体的职业意识评价如表1所示。

2.2实践过程性评价

根据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提出基于实践项目过程的达成度,并将其作为基本指标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准确有效完整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同时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基于实践项目过程的达成度是一种定量化评价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关键项目,针对每个项目,将其细化为学生实践中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评价时,以教师评价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他评,根据各个项目的阶段完成状况给出各部分的评价。以机械专业的金工实习课程为例,可以将此实践课程分为车工项目、钳工项目、铸造项目、数控加工项目、表面处理等项目,其中,车工项目的具体实践过程性评价按照表2所示。

2.3实践考核方式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对员工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级实践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求职者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快速上岗作业的能力[3]。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实践时,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相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多样化,而不是单项操作考试。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借鉴学习成果的概念,提出基于学习成果对机械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学习成果指课程结束后学生预期能达到的具体可测目标和结果,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能达到的可评估结果[4],基于学习成果评价是一种定量化评价方法。以机械专业的金工实习课程中的车工项目为例,其具体实践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4

1.理论契合度

PBLI教学理论于上世纪初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鼓励浸入式学习(immersedlearning)及整体和综合的学习方式(Dewey,1938)。其基本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辅助下选定具有研究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资料搜集、阅读、分析和讨论等一系列项目活动(projectwork),最后完成计划中的目标(即项目产品projectproduct,形式不一,如口头或书面报告),产品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Beckett,2006)。

Stoller(2006)总结过在二语和外语学习领域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常表现出的八种收获,其中包括:对学习体验和语言的真实感受;高度的积极性、参与性、愉悦感和创造性;强化语言技能,语言输出机会增多,语言输入得到改善,目的性较强地对语言的形式和其他方面进行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方面知识增加;学习自主性、自发性、自我学习责任感增强。项目式语言教学的独特新颖之处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在教学目标、学习项目的组织与过程、项目产品、项目评估、新的师生角色与定位等方面均与传统的课堂教材讲解的教学方式迥然不同。它体现了杜威主张的“体验式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按照“基于内容的教学”思路,并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具有相同的理念内核。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需要译员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另外还需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梅德明,2008)。口译员的实践经验与对特定领域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其语言能力的临场表现。

常规口译课堂无法有效涵盖和给予以上口译训练中必要的元素。实际口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译前准备往往只能由学生自发进行,过程无法控制,口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极影响与建构贡献较为有限,且课堂活动效果常受学生现有词汇量与主题信息量的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入实际口译工作现场的紧张氛围与情境,因此在口译教师为主导的教室里,训练中的随意性增加,职业素质无法得到培养。PBLI理论内在固有的教学思路与训练方式却能填补以上分析中的常规口译课堂的欠缺,从各方面促使学生得到发展。一是综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确保学生口译中输入与输出的意义与有效性(inputandoutputefficiency)。二是融合content-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大幅度增加学生口译主题信息量,深度扩充口译中必备的百科知识与相关专业词汇。三是融合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任务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译前准备中目标明确,并重视口译译文的质量,从而为口译训练过程带来更强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四是兼顾processorientation(过程导向)与productorientation(产品导向),不仅着力于译前准备,更重视最后的口译产品质量。

项目产品,即现场口译工作,经过多方评估和改善,能有效促进下一阶段学习与训练活动。五是促使口译教师角色改变,从课堂管理者、知识信息的直接给予者、机械训练者与唯一评估者,转变为口译准备与训练中的向导、辅助者、支持者、组织者和评估方之一,使学生培养在口译前准备与口译产品产出中的责任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从而提升口译教学与训练中的效率。六是创设真实口译职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口译职场的氛围与情境,逐渐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杜威提出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项目式教学理论的核心,口译课程项目产品可设计为口译工作任务,增加学生职场应变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项目教学理论与本科口译训练存在着独特的契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能在训练口译这种高级技能的同时提升和夯实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拓展百科知识,并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与技能。本科口译教学实践者需要逆向思考口译的教学与训练思路,否则口译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效果不佳。

2.建构结合模式

下面笔者将尝试提出项目教学理论结合本科口译教学与训练的模式建构方案,并以图一进行展示。按照项目式语言教学的常见操作方案(Fried-Booth,2002),在确定口译主题后,师生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以下活动。第一,学生形成互助合作团队。第二,团队或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或搜集、阅读大量相关文字材料、音频与视频,通过读、视、听获取并熟悉主题相关知识与词汇;将阅读或视听过的材料记录在团队日志中。第三,基于获取的主题相关内容与语汇,团队写出针对该主题英文或中文演讲稿一篇。第四,团队准备演讲稿的参考译文。第五,模拟会议现场,团队利用演讲稿在课堂上作演讲。第六,演讲者团队外的学生对演讲者的讲话进行交替传译。第七,演讲者团队基于参考译文及教师准备的口译员评估表格对口译者进行评价;口译者按照自评表格对自身口译工作和过程做出评价;口译者按照公众演讲表格评价演讲者。第八,口译教师进行评估与总结。在此过程中,课堂应设计为真实口译场景,教师应将职业规范与素质等要求体现在口译评估表格中,并在进入口译现场前对学生着装等方面作出一定要求。

二、项目教学理论下本科口译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简介笔者教授的“口译(二)”课程设计包括六个全球问题的主题。在前期课程中,学生已学习过口译基本理论与技能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过较为基础的演练。因此本课程设计以主题为纲,将口译技能与语言、百科知识、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进行整合。

2.课程准备材料作为课程主讲教师,笔者事先搜集每个主题中学生将使用的材料,尽量选取反映该主题最近动态的语言材料,包括来自白宫官网的音频与视频、各种会议讲话录像、录音及文本、TEDTalks及课程参考书中主题常识资料影印件等。资料数量较为庞大,学生可从中选择适合自身水平与兴趣的文献进行译前准备。参考项目式教育理论相关文献(Doherty&Eyring,2006)与口译评估文献(蔡小红,2007),教师准备了三种评估表格:演讲者团队使用的对《口译员评估表》口译者使用的《口译员自评表》;口译者使用的《公众演讲评价表》。三个表格分别体现课程与教师强调的口译质量与职业素质导向、口译技能使用导向与公众演讲技能导向。

3.“全球环境问题”主题口译课实例“全球环境问题”(GlobalEnvironmentalIssues)是本课程六个全球问题之一,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具有高度现实意义。此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译前准备,获悉以下方面的背景知识,获取相关专业词汇与此语境其他常用语汇:环境及能源组织相关常识;当前有何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做出的努力;主要发达国家应对之策;中国的努力与方向。该主题口译课共占用4课时。共有6个团队的演讲者上台讲话,讲话长度均控制在5分钟以下;演讲的内容由演讲者团队外的学生上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演讲者坐台前,口译员站立于左侧作笔记(也有口译员选择坐在演讲者身旁),完成口译任务。按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较正式服装出席。演讲与口译结束后,演讲者团队、口译员双方填写表格与本主题团队日志一同上交。根据表格与日志,教师对学生的译前准备、口译技能与职业素质进行了总结与评估。

在本主题课堂口译现场,可以观察到学生对口译职业规范由训练前的疏漏变为熟悉,体现职业素质提升及语言与仪态的控制加强。演讲稿的长度与质量较之前主题出现改善,表现为论点清晰、论证有力、论据详实,语篇组织的逻辑层次更清晰严密,层次间连接语的使用意识增强。演讲者更注重公众演讲中的技巧,在身体语言与声音控制上有显著进步。担任口译任务的学生虽有部分仍受到自身语言与百科知识的局限,但职场应对策略表现出积极提升,在公众演说技能上也有相应提高,表现在对口译内容把握不准时对语速、语调、音量等控制的加强。在最后的评估与总结中,教师向学生反馈了教师对于口译员现场笔记及口译译文内容与传达方式上的意见,详细分析了本主题口译现场中学生在口译职业规范与素质上的进步与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本主题关键词汇、表达方式与重要观点,并抽取学生演讲稿中部分内容进行了目标语信息重组与口译应对策略的示范与讲解。

三、结束语

本文以“全球环境问题”口译教学为例,试图构建项目式语言教学与本科口译教学的有机结合模式,期望能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语言、知识、口译技能、职业素质四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更从容应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口译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将口译能力设置在高年级学生的训练之中。这一阶段的口译训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达到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达到设定的语言水准与能力要求,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的个人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本科毕业生,才能满足MTI课程对于语言功底与百科知识的需要,或在本科毕业后承接口译任务时能基本胜任。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5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个别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为评价的主体,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没有出现。为此,论述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技术路线、指标和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以及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监控;评价方式

1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1.1对教师工作素质的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估,必须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基础。继续教育评价旨在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突破传统的奖惩评价框架进行评价。目前,国际教育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评价方法越来越丰富,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教育方面评价的作用是促进,不只是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和通识教育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继续教育的对象的发展,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

1.2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职业教师的特点,参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关文献的道德、能力、工作对公务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对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在政治和思想表现方面,以教师职责和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基本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监测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记述的内容,按指标划分,将形成以表格内容。表格由学院相关工作领导统一,不同的相关部门人员操作,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2.1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在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和方法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主观能动性评价。详细描述评价,要重新真实数据,信息反馈,第一手资料,内容可以用数字记录和积累来衡量,我们要努力量化工作,要注意征求各方建义,听取意见,检查,直接先手资料,增强其工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客观性和主动性评价工具。

2.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在使用的经验方面的品质的评价。定量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定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便进行综合评价。

2.3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素质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质量“教学品质和服务品质”。因此,所有的行政制裁违法行为被记过或者更多的教师,或出现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教师,或没有师德师风的教师,他的道德评价与其职业就是不符合的。同时,凡是所有的道德不符合条件的,他的整个职业工作评价也是被认为是不称职的。

2.4评价监控工作与指导工作相配合

一方面,评价和监控,是决定教师的教学宗旨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提供指导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的信息,可以诊断为教育过程,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正确的指导,提出了针对问题具有高价值性的意见,形成了“评估、指导和评价”螺旋循环模式,很好的提高了教育和科学的有效性。

3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方法

3.1考评、监控的组织机构

建立院、系、学生四级评价体系。由其他方面的评价数据,根据统计指标的评价结果在统计学上评估。最终得出对教师继续教育结果的结论。评估团队应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教师等等组成。评估团队成员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以确保评估的可信度。学校教育系统负责整理排列相关数据,再由评估小组成员进行统计、整理、评价,考核成绩作为老师这学期教学评估的基础。

3.2评价和监控的程序

(1)确定评价指标,发展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根据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的各类评价的标准,从而确定相关的评价表格,对发展各种考核形式的教师进行考核。(2)确定评估程序。以学期考核作为评价阶段,分平时、学期双阶段的评价和监控,为了监测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日常考评和监控常常从2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高职院校各部门领导对教师日常表现、教学表现、工作量大小和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跟进的记录评价和监测;二是教学评估小组以听课、广大学生调查等形式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期最终成绩和教学过程监控。由评估组进行整理部署,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结合通常的评估记录,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评价在这学期所做的工作,收集到的记录在评估团队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3)评价和监测的实施。采用各种形式的监测和评价。详情如下: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处的教师组织排在前三分之二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填写学生分级表。学期开始到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和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方法。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系(部)评价和监测。学院(系部)按照各科室的职能范围,通过讲座、教学检查、所有抽查,重点考核方法,动态监测教师工作。在平时评价的基础上,记录资料,教师和监控的随机或周期性综合评价。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4)评价和监测的总结结果。在对各部门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素质,在调查中收集和评价信息,综合处理,应用统计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提供给有关科室,来提升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老师工作效率。

4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

(1)高职院校全面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机构建设、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教师交流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①机构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年度继续教育项目等内容的评价。②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评价高职院校领导是否重视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在资金方面是否得到满足。③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点是学校教师考核制定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教师培训验收,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培训数据收集,教师进修培训质量评价。④内容和形式: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其多样性,是否在培养和发展的形式,以及满足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⑤教师成果交流: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分享成果的评价及其他形式的经验交流等。⑥教师技能提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和完成后的技能提升过程进行评价,重点对教师参与的指标、学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促进、研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2)个体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践能力建设,研究能力建设,以及相关能力的提高教育等。①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教师道德标准的评价,教师资格的提升,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和专业带头人或教师的教学等内容。②教学能力建设:评价教学工作量,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研讨会,教学评价和教学成果获奖等内容。③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指的是专业教师的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体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实践成果、服务企业能力为评价内容。④研究能力建设:评价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参与出版专著和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奖的应用开发等。

5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结论标准

(1)学院综合评价:系统建设评价、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内容和形式,作为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指标,组织安全与财务安全、交换指标为一般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2)个别教师评价:评价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建设为一般指标,提高能力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重要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评价分值80分或以上确定为优秀,79到60分是良好,60分以下是不合格。

6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措施

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一是应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长期建设规划;二是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态势,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明确指定职能部门负责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和继续教育学习档案,负责管理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教师培训学习渠道长期稳定。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个体和整个学校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吴丹 孙姗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6

(一)政策制定者的视角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准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最后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最后,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结束语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7

【关键词】职业素质本位;高职教育课程;建构

1引言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一种机制、两类空间、三大目标、四个模块、五种场境和六大转变,本文将简单介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从坚持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原则,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

2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一种机制、两类空间、三大目标、四个模块、五种场境和六大转变,所谓的“一种机制”特指当代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学分制管理为机制;“两类空间”分别是指校内教学空间和校外实践空间;“三大目标”则是指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塑造学生独立、成熟、完美、坚强的人格为目标;“四个模块”由“专业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四大模块共同组成;“五种场境”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五种不同的场境,分别是专业、产业、企业、行业和岗位;“六大转变”则是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生地位、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评估、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转变。基于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高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知识践行动机,指导学生正确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面对职场学习生活。另外,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缺陷,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评价工作有失公平,课程资源配置急需调整。虽然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塑造学生独立、成熟、完美、坚强的人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明和三大目标严重分裂现象。其次,当前的课程评价工作还是以学分为标准,忽视了过程的优劣与否,这必然会影响课程评价工作的公平性。而且,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和知识技能传授两方面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平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完善和优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3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

3.1坚持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原则

优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统一”原则,也就是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本位统一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明确“素质”是一个人的修习涵养;“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场工作中所表现的才华、涵养、能力与道德;“职业素质本位”则是将知识、技能、人格归于一体。除此之外,要坚持“创新”原则,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认识到创新是创立一种新思路或者新产品;创业是一种特殊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会促进机会达成、提高方法和达到领导平衡力,创业不能只限制于当前所拥有的资源、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去开发新的资源,并且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寻求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有周密的市场调研计划,并且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和精密的预算等等,是职场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做法。

3.2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

紧抓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以及四大模块中应明确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启发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场境的把握、判断能力,提高应对各种工作问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在职场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协助学校做好课程评估工作,合理配置知识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从细节上评估和反馈课程体系的建构效果以及学生与教学成果是否有进步,并总结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案。

3.3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

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必须立足于原有的三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职场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心理素质”主要是指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等。作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理想的现代职场人才,情感应受到理智的约束,意志应坚定,性格应刚毅,气质应符合职业人才的标准。人才的知识素质对职场工作的作用尤为重要,高素质职场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征。

4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必须以职业指导为教学方向,将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和独立人格作为三大教学目标,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虞尚智.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能力培养,2010(6).

[2]赖肖.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3]金敏娇.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研究,2013(8).

职业素质评估范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农村人口;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民的市民化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不高,受教育的农村人口占比例较小,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呈现较低的素质,难以适应城镇化对于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性,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可变性等特点,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给农民的全面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实质性推动,实现农民走出去的愿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有效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瓶颈”,实现农村人口的快速、有效转移,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水平。

2.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能够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产业结构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最直观的就是用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由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劳动,人力资本逐渐替代了物质资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人才,不断适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有效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提升社会人口的集聚程度,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竞争力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能够将农村大量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人才的增加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社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增强各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另外,还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竞争机制,增强人才输送的外部效应,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不适应

在经济的推动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工业化的结构转变难以适应和匹配。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员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新型的二、三产业结构为主,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然而,现实情况下,我国额城镇居民中,农民和初中、高中毕业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城镇化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无法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素质和技能服务,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无法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2.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城镇化进程中,迁移的人口不仅需要满足自身的身材,尽快找到工作,解决吃饭问题,还要逐步摆脱农民身份,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变观念和思想,不断融入到城镇化的大环境中,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职业教育在促进这一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农民接受文化知识和,改变自身陋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使自己不断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使自身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都停留在培养职业技能这一方面,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忽视对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社会下,学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终身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需要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能力,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适应多变的社会。因此,在提高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多种职业的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明确他们的职业责任,扩充知识领域和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道德和知识的培养。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建议

1.建立职业教育产品国家购买制度

想要全面实现城镇化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政府规划与市场手段有效结合,在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实现市场的自主调节。对此,政府需要加强干预和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展资金来源和渠道,促进区域合作、城乡合作,将城镇化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格局打开,实现教育布局的专业化,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适应“四化同步”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产品国家购买制度,将教育产品纳入正规体系,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自主选用。不仅能够保证国家专项拨款资金能够得到切实可靠的利用,严格控制资金流向,还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竞争机制的公平合理,使城镇职业教育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市场需要发挥无形手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提升教育课程的质量,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成熟的培训基地,同时结合现有的新型媒体,不断促进和改善教育的传播模式,实现教育的双向传播,达到更好的推动效果。具体来说,需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同时需要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专业的整合,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和有效利用。

2.完善职业教育评估制度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够对教育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建立更加严密的教育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和受教育人群的能力。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不断促进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教育范围,通过专业的评价指标的考核,对教育质量以及最终效果进行归纳整合,不断强化评价机制在城镇化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应该从宏观上组织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评估机构,在整体把控的基础上,在各行业内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不断促使教育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另外,通过合适的引导机制,发展专业院校的专业评估模式,并定期进行抽查和评比,促进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不断优化教育体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循环流通,使教学资源向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专业流动。最后,对于抽查和评估结果,需要在专业网站上进行公布,将财政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在行业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专业,使优势专业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

3.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化建设

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的标准,才能保证行业的进步和大环境的改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标准化过程,相应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在各个方面达到规定的硬性指标,尤其要注重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只有在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确保质量的达标,才能保证城镇化教育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城镇教育条件落后、人员涣散、目标模糊的问题一直存在,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不协调,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为此,必须严格规定教育的硬性指标,确保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管理方式等符合相关标准,不断推动教育的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制定的各项标准中,有两项标准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是系统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对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教职工人员能力标准,不断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职工培训课程标准。在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的共享,不断扩充教育资源的渠道,丰富教育资源的种类。

四、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急切,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然而,在中国很多城镇化地区,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存在极大的反差,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无法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需要明确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现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不断促进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业市场的新机遇及挑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4).

[2]蔡朔冰.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