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质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质培训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1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精准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任务。2016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禀赋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强大的必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等多方面的作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迈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单依靠政策、资本无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是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其他外部变量如资源、信息等在其内部获得。作为现代化农业新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与新时代变化的全面适应,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经济效益,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素质的内涵

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的“农民观”新表述。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的核心素质。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需要将农业作为产业来发展,职业农民要充分地融入市场,实现报酬或利益的最大化。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实现农民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势在必行,且要充分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及其科技素质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且为通过市场和现实的选择,长期或相对固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王思萍(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掌握较高的生产技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2]。魏学文(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民[3]。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须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相应能力的农业从业者[4]。新型职业农民是自愿以务农为固定职业,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充分把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社会尊重的农业从事者,且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素质。

(二)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个体在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形式及其发展水平,是个体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素质的结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科技素质的结构,认为科技素质包括认知、智力和非智力三个结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态度和实践是科技素质的基本结构,而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是科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认为科技素质不仅包括科技读写能力,还包括科技实践能力、科技态度和价值观等。如此,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科技素质大体上由五个层面组成,即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技获取、科技认知(态度)、科技价值观。

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构成

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较高的科技素质是现代化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要求。据已有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能力构成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具备的科技素质应包括科技知识和科技能力等方面。科技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科技知识的前提,因此,科技意识也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范畴之内。而科技态度、科技价值观、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也可以将其纳入科技素质范畴。如此大致可以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五个层面,包括农业科技价值观、农业科技获取、农业科技技能、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技意识。

(一)农业科技价值观

农业科技价值观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农业等关系时,需要确立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角色,对农业科技产生的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农业科技的非理性滥用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农业科技价值观,拥有强烈的职业感和责任意识,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农业科技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和预期,理性、科学地运用农业科技。

(二)农业科技获取

农业科技获取是指为谋求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多方渠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轨道,科技要素投入会日益增多。在市场、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具备农业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依靠科技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三)农业科技技能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技能。农业科技技能是基于农业科技知识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科技素质的核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科技技能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是农业科技知识层面的具体化;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能否熟练掌握实用技术,运用较强的农业科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四)农业科技知识

内化的农业科技知识是农业科技素质的基础,农业科技知识主要包括了解基本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或基本原理,农业科技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识。只有先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精准地运用科技知识,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为进一步形成农业科技技能奠定基础。

(五)农业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贯穿整个科技素质结构中,属科技认知层面,是农业科技素质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认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在农业领域达到效率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具有独到的慧眼、敏锐的科技意识和端正的科技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设计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科技内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劳动力发展的必然方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来驱动,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核心。实现现代化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是极其必要的。要高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需要从教育培训的目标对象、方式、内容、师资、考核等方面具体化实施。

(一)精准厘清培训需求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需求调研活动,深入农业产业领域,加强与农民沟通,详细了解农民现实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根据需求内容归纳分类,形成不同的科技需求项目类别,最终为培训相关部门形成决策、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避免培训内容过于笼统、范化,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效果不佳情况,一切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尊重其培训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技培训,着重培训农民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的技术。厘清培训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必要前提。

(二)严格遴选培训对象

要紧密联合基层村级组织和地方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展“入户摸底”工作,从农民生产规模、产值、收入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审核要求方能参加培训,明确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又急需科技支撑的务农人员为培育重点对象。精准遴选培训对象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

(三)多样性创新培训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传统、现代并举。结合学员的意愿或兴趣,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培训,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既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也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转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培训方式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充分依靠“互联网+培训”,形成线上培训(远程培训)与线下培训(田间培训)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多样性培训方式。

(四)分阶段实施培训内容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员现实需求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应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实践能力逐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内容必须包含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农业科技信息获取、农业科技实践、农业科技伦理观等方面,分阶段进行这些方面内容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五)分层次组合培训师资

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仅包括一般的科技知识,还应包括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技巧、科技价值观等。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按照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形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形成不同教师的混合,加强教师合作,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师人员的选择上,可聘请具有科技信息畅通、科研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师,充分发挥传送科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农业领域的“土专家”深厚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指导学员农业生产实践。

(六)科学化开展培训考核

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最终目的,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可以保证培训健康、持续展开,使培训更有成效,彰显培训价值。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执行,如通过“笔试+实践”“专家评分+学员互评”等形式对学员考核,提高培训成效。

四、建议

要整合各种政策、资源,统一管理、规划。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主要任务赋予法律保障,纳入法律管理体系内,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主体、内容、管理、实施以及教育培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等。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和评估,拓宽教育培训经费以及落实好扶持政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完善法律保障

综观国外发达国家,美国的《莫雷尔法案》、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等为本国的职业农民培育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奏,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之类的法律法规,通过正式权威的文件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各方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康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管评价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评价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内容满足学员的需要,培训方式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强化对学员的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培训后期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完善培训体系,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富有成效地开展。

(三)拓宽经费来源

资源禀赋是决定培训能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的培训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培训工作无法广泛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引导社会行业积极参与培训,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筹资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保障培训资金充沛,助推培训可持续发展。

(四)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给予相应支持,以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对于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从土地流转、融资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明晰强农惠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创业的氛围。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其科技素质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需调整发展方向,走向与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突破转型,农产品结构也需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面入手,以科技武装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黄颖,王义祥等.以科技兴农推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建宁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2]王思萍.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3]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员工培训;素质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大环境风云变幻。这导致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时间线越来越短,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这就对传统的简单技能劳动密集型员工需求造成极大的冲击,需求量大大减少。同时,也对拥有专业知识,适应当下变革趋势的新型人才需求量井喷式的增加,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青睐。故在当下经济变革新常态背景下,打造一支拥有新时代前沿尖端技术的人才,适应当下经济背景变革的人员队伍是当下企业所必须,是现代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对新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模式探索,落脚点应该放在人才培训的手段以及对当前市场变革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还包括后期培训成果的跟踪调查和评估。本研究旨在对当前传统培训的辨证批判,从而发现新常态下培训人才的方法以及提升员工素质的渠道,以此为当下企业培训员工提供参考。

1.当前企业培训员工的现状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或者其他雇人单位为转换企业人员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以再教育等手段将当下的一些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能传授给公司的在职员工。这样一种模式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分类:企业员工的培训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按照技能的培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和知识培训,另一类则是员工的素质和作风培训。按照人员的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层在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另一类则为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高层管理干部理念更新培训。在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下,企业培训员工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则为细化员工分类,最好为每一个员工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所在的岗位提供个性化培训定制。即区分生产员工、技术员工和管理员工的三大类区别。个性化培养方案可在这三个大纲的背景下进行灵活化调整,一则避免了同质化教育培训下个人技能的同质化趋向,二则提升了受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在培训中为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也仔细将培训模式划分为入企导向培训、在岗实习培训、管理知识培训以及离产脱岗培训四种。第一种和第二种较适合初入企业的新职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且尚处于试验阶段。由于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间并不长,且加上市场经济的反应和体现周期制约,导致我国企业目前并未形成大规模完整的学习体系,故一二学习方案仍然停留在探索模式,尚需要时间才能形成体系。在企业员工招新时期,可与其签订3—4年的中短期合同,并与其实施在岗培训和入职培训,待其发展成熟时,再加以难度更高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其中贯穿企业文化输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衔接专业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长期续约,以此保障企业的正常更新换代和新老交接,维持企业正常运行。最后,离产脱岗培训是指某员工技能在企业内部已经十分成熟,为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及学习当下前沿技术,企业可与高校或者其他机构合作,以脱产外派的形式对该员工进行培训,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培训分类:除去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培训也同样重要。一个企业,外在的竞争力在于其企业的技术能力竞争,企业资本丰盈程度竞争,以及企业的战略定位总体考量。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如华为的狼性文化竞争,为华为这个企业的年轻化、竞争化、活力化提供了保障。故一个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然重要,而这个突破口就在于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可包含许多种定义,一则为企业文化传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人们变革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故企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一个企业的文化若为正能量,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以此提高企业的效能。二则为企业安全生产知识,企业道德操守等底线文化,为员工树立底线思维,强调红线不能触碰,触碰必触电,加强员工的道德底线建设与提升员工的素质素养。三则为团队建设。当下,随着源自个人的趋势愈发兴起,导致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并不容乐观,故打造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为大势所趋,也是保证一个企业内部稳定的必备内容。企业可开展企业团建文化节等多项活动,开展团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打造一个宽松、轻松、团结、向上的团队文化,让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归属感。企业员工培训时常规划:通过分析相关企业的培训报表,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即企业员工培训的时常并非类似于全日制学校似的培训,而是更倾向于灵活制的培训,即根据企业当时的运行状况,以及相关培训的内容变化,故时间安排可调整为1个月至12个月不等。如上述所说的入门员工培训、新晋升员工的培训、岗位调动、新兴职业培训等,这类属于在原有基础上变动较大的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这类培训可安排为脱岗长时间培训,而且可委托相关高校以及机构委托培训,并且为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提供基本工资以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准。而且为保证学习效果,可定期检查抽查,而且可采取实践加学习的模式,保证学习为实践服务。另一种为企业管理层领导类培训。这类培训可安排在其休闲时间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适当减轻其工作量,并且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可在公司内部安排相应培训,以此提升培训效率,并且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2.企业员工的培训措施

我国现阶段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量式发展转为知识密集型为主的质的飞跃性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在长远发展考量的情况下,不能仅限于培训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多地应该注意即通过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通过人员的文化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建立正确的建设方法,侧重于员工的技术培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动究竟在何处?即需求侧变革引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故企业员工培训,应该首要的是厘清主体责任,谁负责培训,培训什么内容?首先,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企业培训事宜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应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层层压实责任,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企业培训变成空话,培训时效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其次应当重视市场调研,研究当下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市场的导向,在对市场进行精准分析的背景下,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以市场需求为纲领,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宗旨,制定相关计划。并且要以市场前沿技术,当下尖端科技为导向,大力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知识含量,以此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下的相关需求。并且在以上基础上,还需要配套相关的部门,即新兴研发小组等组织,让企业人才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而不是停滞于原有岗位的旧需求,失去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拓展培训内涵,提升软实力建设:在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内容培训。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往往是通过过硬的技术基础加上相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而成。若只注重企业硬实力的建设,忽略企业员工软实力的建设,会使企业人员人心涣散,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可打造企业文化,即用相应的文化属性建设企业的文化内涵,如华为公司重点突出其狼性文化,寓意竞争,优胜劣汰,如此便可保障企业员工的竞争性,也可使公司年轻化,活力化。故企业可用相应的文化寓意,以此打造拥有企业文化的员工团队。如此,一可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则可通过相似的文化,增加员工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如在员工培训的时候,可提供基本工资或者不减薪培训,如此可减少企业培训员工时所遇的阻力,还可融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或者企业员工在培训后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促进公司的发展,公司可加大表彰力度,以此增加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加员工对于公司的认同感。还有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底线思维培训。即时刻告诫员工,不能伸手碰红线,碰线必触电!一个公司的口碑,往往是因为一两个员工的违规操作而崩塌的,故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营造公司的内在氛围以及公司的整体口碑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完善内外联动机制,加强多方合作:对于培训员工而言,单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故还需加强多方协作,打造多方主体联动,共同培养企业员工。首先,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政府对于企业而言,作用非同小可,若当地政府能出台相关员工培训政策,则可降低企业与其他主体联动时的阻力,提高多方主体合作时乙方合作的层次。同时,企业还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众所周知,高校作为我国学术的前沿阵地,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当下市场转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若能借助高校的学术实力,对本企业员工加以委培,必然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相关效益。再者还可加强与同质公司或者是国内龙头公司之间的合作,以此通过合作的模式,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往其公司学习,了解当下龙头公司的相关模式,以此提升本公司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

3.结语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背景下,应该抓住经济变革的机遇,打造一支拥有新时代前沿尖端技术的人才,适应当下经济背景变革的人员队伍。若需实现其目标,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拓展企业员工培训的科目,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的壁垒,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效能,以此应对新常态下的大环境变革。在强化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以员工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应对变革的冲击,以加强企业员工素养打造凝聚力强的企业团队文化。

【参考文献】

[1]叶珂源.员工福利体系下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2):92-93.

[2]杨桂娟,王新雷.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运行机制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04):18-20.

[3]杨小琼.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职业培训探索[J].经济管理文摘,2020(22):104-105.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3

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

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三、结语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变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超过2200万人,从受教育程度看,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5.51%[1]。在全部接受学历教育的高素质农民中,68.48%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25.20%选择了高等职业教育,而在年龄构成上,35岁及以下的农民6023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民超过1亿人[2]。由此可见,高素质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且高龄化严重。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对农民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上,面对现实困难、窘境,其教育培训模式和应对路径的探索研究,有诸多可供我国借鉴之处[3]。日本存在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少等劣势,面对自然条件的困境,提出了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立体化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世界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日本应对策略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此外日本针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这也是其一大亮点,其法律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美国的农民教育已有150多年历史,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伴随着《莫里尔法案》《哈奇法案》,以及《斯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斯密斯—休斯法案》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的后续制度措施颁布而逐渐形成了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其经验做法是:健全的农业法律体系、完善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公私结合的培训模式和多渠道支持职业农民培育。英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经验: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线上+线下相补充的培训体系、层次分明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和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职业农民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大学的农业院系、地区农学院、县农学院共同组织的正规职业培训;另一类是由各种农业培训中心提供的非正规农业技术培训,此外高、中、初级证书式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三个不同的培训。德国十分重视农民的培育工作,培育模式以“双元制”最为著名,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培训。德国的农民培训采用初级、专业等形式,不同形式的培训时间和内容不同。此外,要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必须进行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职业化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共性。第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第二是多渠道引导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第三是通过市场机制保证农民培训机构的质量;第四是在对农民教育培育内容层面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是严格培训教师准入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

1.2国内研究现状

自2005年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和技能型人才”,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的要求,2012年起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做出部署,其演变过程从教育培训工程启动,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是百万扩招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培育对象主要针对农业领域从业人员。自“职业农民”提出伊始,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就对教育培训路径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研究领域聚焦于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提出了许多有效模式与探索。丁萃华[4]提出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从顶层设计、精准化培育、创新培训模式三维角度出发,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景琴玲[5]从农民职业教育满意度视角出发,以期解决农民对职业教育总体评价偏低,提出加强政策导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明确主体需求,提高培训供给效能。吕莉敏[6]指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培育目标不明、资源分散、保障不力、内容不实、形式不活等问题。认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分工协作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明确培育对象、改革内容与方法、创新培育模式等应对策略。通过对现有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发现:国外农民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的培训需求评估、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模式、农民教育或培训产生的作用及影响3个方面;国内农民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培育意义、培育模式、国外培育经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5个方面。纵观国内外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上已经趋于完善且发展成熟。而我国农民教育启动时间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开始探索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国家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背景下,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农民,打造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就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高职院校,特别是农业类院校,如何面对现实挑战和抓住机遇,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新生态,使有效解决试点问题的相关结论提升为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切实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时代职业院校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7-8]。

1.3贵州省农村人才现状

截至2013年,贵州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总体为63.521万人[9-10],其中,学历程度以初中学历最多,为45.757万人,工作类型以生产型最多,为20.762万人,技术水平结构中,未取证技能人员最多,为60.893万人,这说明贵州省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偏低。高素质农民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占全国比重仅为2.1%,占贵州乡村人口数比重仅为1.2%。自启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以来,截至2018年,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达30.49万人,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2%,比201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学历结构方面,初中占72.5%,比全国高14.5个百分点,学历普遍偏低,随着劳动力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新型职业农民整体年龄偏大。以2016年为例,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产业上分,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粮食产业4.2%,生态畜牧业16.7%,茶叶9.8%,蔬菜25.4%,精品水果32.3%,其他占11.6%。服务贵州省优势特色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具雏形,但与适应贵州省12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际不完全匹配,难以满足部分区域发展产业的精准需求。因此,无论从产业需求分析,还是农业实用人才分析,贵州省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其教育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

2未来发展趋势

贵州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培育主体多元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育形式多样化。培训主体以学校、企业和技术推广站等为核心力量;培训内容以围绕生产和作业过程技术展开;培育形式以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培育为主。在技术媒介上借助互联网传播、处理加工速度快的优势下,构建教育培训模式朝着系统化、数字化发展。校企合作实现校园与企业联动,教育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这种方式未来将作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未来发展趋势为:培训规划合理化,形成科学的顶层设计;培育主体多元化,实现联合、协同培育;培育对象多元化,实现分类、分层发展;培育环境完善化,保障培育效果。

3总结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5

1.忽视隐性素质的培养

医院都比较重视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往往忽视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对工作中必备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及奉献精神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使得新护士对职业培养的理解产生偏颇。

2.缺乏明确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医院没有明确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这就失去或者弱化了新护士培训的特色和生命力,新护士也就无法获得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素质。

3.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无法准确地反映新护士职业素养情况。因此,不少新护士在显性职业素养方面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但在隐性职业素养方面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这就使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4.未能全面考虑新护士年龄及身心特点

新护士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形成,职业意识淡薄模糊、职业敏感度低。而医院在对这些新护士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新护士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指导方法大多沿用培训高年资护士的做法,应用性较差。

5.高年资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医院大部分带教护师都是从普通护士转变到带教护师的,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带教护师水平与能力有限,对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新护士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隐性素质培养

新护士年龄较小,好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因此,要让新护士明确学习目标、目的,完善对自我的再认识,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护理职业成败联系起来。新护士素质的“水上部分”,即显性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护士综合素质问题;新护士素质的“水下部分”是隐性的,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新护士所忽视。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新护士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新护士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医院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全方位职业化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新护士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新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地提高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前后衔接、有始有终的系统工程,启蒙于医学院校,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医院和护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医院要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临床一线的机会,提倡新护士旁听医患纠纷的法庭审理等形式,增加社会实践和阅历,从而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规划职业生涯完善新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对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特定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作为新护士,在面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时,是把它视为谋生的职业,还是终生发展的事业,这对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途径,增强其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平稳,增强自身潜能的发挥。建立一套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是护理管理的任务之一。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标准,通过5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计划中详细列出轮岗期须了解、掌握的人文知识。列出自学部分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新护士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新护士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组织学习《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及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使新护士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好护士的必备条件,定期培训沟通技巧,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全过程,通过高年资护师的言传身教、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对新护士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会在医疗实践中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护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4.建立新护士的职业素质评估体系

职业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新护士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针对新护士的特点,评价因子应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其中专业知识指标包括业务成绩、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级指标;临床技能指标包括书写病历的能力、护理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情心等二级指标;医德修养包括职业价值观、纪律法规意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二级指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对护士的要求,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系数和权重。评价方法应遵循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以保证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5.围绕人文素质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开展礼仪展示,每月公告栏公布好人好事、星级护士名单和照片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广全员营销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氛围感染,使护士心领神会,培养新护士的职业素养;本院还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安排每一位新护士都到导诊轮岗3个月,进行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考核、鉴定合格才能到临床科室,进行礼仪培训,接受服务规范方面的系统训练;护士定期到客服轮训,在服务最前沿切身感受患者的真实需求,将优质服务形成习惯并带到此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另外,创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通过优美的环境,培养新护士美好的情感,逐步使新护士人文素质丰厚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养。通过加强新护士管理、规范新护士日常行为,逐步在工作生活的磨练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6.发挥好高年资护师的引领作用

高年资护师的素质对新护士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她们的言行对新护士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年资护师要有更高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提高新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本院的方法是,确定临床导师,实行目标管理。临床导师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选拔的导师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实行一对一带教。护理部制订有效的奖惩措施,把带教老师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定级,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上岗前培训计划按要求按时完成。

三、总结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6

关键词:思政元素;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是通过职业相关方面内在的规范、要求、提升和所在岗位业务锻炼的磨合,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养成或通过教育培训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从事专项职业的核心基础条件,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中展现的综合能力素质[1-2]。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具有高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最后演变成为的健康职业行为习惯[3]。《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以医护人员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5],做好思政建设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在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崭新培训模式[7],突出培训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职业认同感、伦理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其树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精神信念,助力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8]。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1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重要性护理

工作在促进患者整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与医疗有等同地位,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护理专业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9]。据调查研究显示,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价值观等均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10]。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1]。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可充分发挥实践培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激发临床护理人员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实现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思想价值引领统一[12]。可切实加强和改进临床护理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护士礼仪素养与沟通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热爱护理岗位,加强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现状

2.1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相分离

传统的思政教育一般采用单一的集中政治理论授课,不能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培训课程,而在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也只针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专业培训,二者并未融为一体,忽视对思政教育实施性。

2.2职业素养培训中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实操经验,有些护理人员对职业素养有很大的认知局限性,认为职业素养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没有了解思政在职业素质中的养成关系,这就造成临床护理人员重技能而轻思政。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参加技能培训时间尚且不足,参加思政教育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思政教育培训难开展。

2.3师资思政教育内驱力不强

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训课程,培训教师首先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3]。医院开展思政教育并未配备专任教师,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政教育则由护理部培训委员会负责,护理人员受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且目前的培训理念滞后,方法传统,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不能引起护理人员兴趣与共鸣。培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避免将思政德育内容生硬的插入素养培训中,两者应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训教师还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接受践行思政的新理念,适应思政的新要求,具备一定的培训素养,更是需要具有过硬的综合素养。在培训方面应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培训方式上的可接受性、可感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并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培训效果。

3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目标

在原有职业素养培训目标中增加思政教育,将思想道德价值信念引领贯穿临床培训过程和各个环节中。专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各项操作技能;具备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常用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观察能力,具备对急症危重病人应急处理及抢救能力,具备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宣教能力,具备临床数据资料收集、患者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护理程序能力。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哲学思想、锐辨思维、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观的优秀护理人才[14]。

4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具体策略内容

4.1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培训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5]。每个科室自行选出或护士长指派一名党员为思政素养专员,该名思政素养专员为科室护士素质小组组长,在护理培训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职责为: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科室的护士仪容仪表及沟通方面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负责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培训,同时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的检查。每个月以科室为单位,在本系统内进行护士素养专员的交流及汇报,每半年及一年,举行全院护士素养专员总结交流大会,以系统内推荐方式,在全院大会中进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在院护理质控检查中,护士素质为检查的一项内容。将护士素质一项的检查表格进行更新,将其检查内容进行重新归类及细化条目,将检查的分值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检查者可以通过检查表中的内容,逐条地对护士进行检查及扣分,以此来督促全院护士,重视自己的护士素质。

4.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措施

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职业培训适应性,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科护理培训工作。选派临床优秀护理骨干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等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班。开展工作坊、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举办国际、国家级专科护士经验分享交流会,提升护士水平与能力。注重护士专业能力培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护士培养领域,有效发挥专科护士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聘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为我院护理人员量身定做一套属于护士们自己的个人测试,方便护士们从灵魂深处了解自己,或者可以匿名与心理学专家联系,找寻出自己的优缺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将缺点一一改正,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今后生活,了解自己擅长的与欠缺的,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家讲座,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礼仪沟通、党规党章、道德伦理、经典国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学术讲座,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讲述,使护士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到沟通技能和方法。彰显护理部对塑造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奠定医院护理思政素养的领先地位,并为进一步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之路奠定夯实基础;④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科室为单位,举办各系统护士思政素质比赛,比赛形式包括:知识问答的形式,为现场答题(必答题、抢答题)环节;制作护士礼仪及沟通的视频,从视频中挑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选取当下比较火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截取一段有相关礼仪或沟通内容的影视视频,进行挑错比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对于党政知识、礼仪素养方面的了解和掌握;⑤举办《磁性护理榜样力量》素养月提升活动,为充分发挥我院护理人员的优良传统,强化护士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让特有的医院护理文化更好地发扬及传承;⑥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护理人员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通过经典案例情景、角色模拟,真实再现日常工作情景,让护理人员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对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培养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素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和健康的舆论氛围提供新思路;⑦利用特殊节日进行护士礼仪素养风采展示,以舞台剧、歌舞剧、情景路、原创诗朗诵等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病房就医流程为主线,展示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礼仪风范,并以患者的视角诠释了全新的就医感受;⑧在党支部领导下举办系列磁性关爱活动:音乐疗法、心灵SPA、团体沙盘疗法、芳香疗法等活动来舒缓压力与增进身体健康,体现护理团队凝聚力,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让专业化的优秀护士服务于患者,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及患者的满意度;⑨开展思政素养图书角活动:营造读书环境,鼓励护士读党史,既丰富了护士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护士的内在素养;⑩开展思政素养护理格言: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记录在处置室白板上,供全体护士学习,每周更新一次;1利用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腾讯课堂推送《大爱传承百年》《传承护理服务于心》等系列文章,展现党的风采,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忱,在护理岗位上发光发热。

5结语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7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中,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教师团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身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们的发展情况。基于这一考虑,笔者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为起点,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概述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简化而言,就是某个行业的人围绕相关的核心点选择与发展自己的职业。而且,在每个人的各自工作环境内都会产生工作锚,属于个人习得范畴,并在工作中会持续的进行变化与调整。在高职院校教师不断发展中,需要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特征,设置顺畅、可行、有效的进职渠道。此外,就高职院校教师来讲,可通过职业锚来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将自身的职业适应性提升,优化职业满意程度,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自身技能,为更好的教学提供帮助。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和价值,他们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巨大的价值。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综合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是把一支技术扎实、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建设起来,以内涵式发展为线索,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而在此期间,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们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且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还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双师型”教师。通常而言,需要从职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入手进行强化,但是考虑到这期间涉及到的资源有限,当前主要是依据在职培训现有教师。

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

(一)充分认识培训工作。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念下,就是要求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有系统的认识,弄清自己的不足,应该在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所以,对于学校所提供和组织的培训工作,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培训内容。行动主要靠思想指引,在开始培训工作前,需要弄清自己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和强化:第一,优化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第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水平。一方面,院校中的领导必须要切实认识到培训工作对教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按照教师的本身发展情况,将相应的培训目标制定出来,不可过于冒进,而且也不可以与教师培训的本质相偏离。另一方面,就高职院校教师自身而言,需要将“终身学习”的思想树立起来,应该明确参加职业培训是将本身的使命感增加,不断推动本身发展和进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惜奋斗。

(二)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中,需要将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制定出来,而且,这些计划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将会产生直观影响。一是应该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入手,从科学的战略方向思索问题,从而将符合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规划特征的内容制定出来。还要彻底剔除培训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观臆断性、目的随意性等。二是在对培训计划进行制定中,要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相结合,统筹考虑每个教师的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方案。从而才能够提升培训工作的明确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三)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为了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一是率先应该完成“需求的分析”,也就是弄清楚自身在职业发展中所需求的东西,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强化。按照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规划以及个人培训需求等展开培训与强化。同时,根据学生们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等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内容到位、精准。二是对比其他高校的教学人员,在培训高职院校教师时,不但要完成一般性的培训和强化,而且还需将教师本身的职业特征彰显出来,尤其是围绕实践操控能力、最新的职业知识能力、本身教学观念、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从而有的放矢地完成培训工作。

(四)制定多花样的培训方式。当今社会下对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才能够满足教师这些多样性的发展诉求。第一,在高职教师培训期间,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到学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强化教师们的自身素养;第二,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工程师到学校对教师展开实践性的技能优化培训;第三,还可以通过研讨会的方式,或者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不同的培训类型,可以把校内外培训、国内外培训、企业培训以及政府培训等融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

(五)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价。为了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效果,必须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达到全面监督管理整个培训工作的目的,保证培训工作开始前、执行中以及过后都能够全方位的评价。并且,还要进行追踪培训,对培训前以及培训中期教师的各种动态必须要及时予以掌握,从而达到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目的,确保培训工作根据预期目标开展。同时,通过延伸评价策略达到全方位评估教师发展以及收获的目的,从而达到双重考核教师以及培训身份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各个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身素养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持续加快,对教学人员自身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念下,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和任务,对此,需要紧随他们的这种职业发展特征,制定科学的培训和教育路线,时刻关注教师技能的提升,只有他们自身素质得到了强化,才能够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柏松.基于有效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1:987~988

[2]汤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987

[3]张薇,徐景贤,孙兰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培养途径研究[J].北方文学,2016,2:765~766

[4]苏晓丽,吴红,祝木伟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456~457

[5]沈佳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765~766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8

根据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农民工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趋势,还是农民增收的巨大压力,都明确显示出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近几年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目前一些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上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同时培训完成后缺乏相应的后续服务,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削弱了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二、城乡统筹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

政府要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等政策和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并在城镇长期稳定地安居就业。同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民工职业培训,尤其在培训主体、培训重心、培训模式、培训机制等方面需要有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创新。使这一群体较快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要求,适应融入城镇成为市民的要求,这必将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效促进扩大内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机制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规范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培训标准,以及企业、培训机构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农民工享有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依法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工群体。

2.建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融资渠道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强化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省(区、市)要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同时企业作为农民工劳动技能增强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直接受益者,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增加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社会舆论,鼓励社会的慈善组织团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筹集善款。建立全方位的资金融资渠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稳定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3.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应在教育理念、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因人施教的培训理念。

第一,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坚持以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学什么,加强实践训练,举办针对行业企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针对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对于综合素质稍高的农民工,可以加大一些属于精密技术工种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的,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进行一些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作培训。同时要结合参加培训人员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农民工学习的场所。在培训形式上可多样化设计,合理授课时间。可以实行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还可以提供夜校、函授等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