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知识范例

职业教育知识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知识管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落下了帷幕,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从“职教20条”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信心。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教育变革,关系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变革的主力军,是通过知识传播、生产和创新等重要载体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践中,探索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1],通过知识管理适应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变革。

1知识管理与高职院校

20世纪末,知识管理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众多企业中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和高校的专家教授开始专注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研究,部分企业逐步将知识管理真正融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渐渐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全国各地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在生产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目的。受社会、教育、生产等方面的影响,生产系统和教育系统是相互渗透的,知识管理会影响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知识结构中的动手能力培养及经验性技术训练属于隐性知识[2],而这类的经验型隐性知识一般依靠学徒制培养模式,知识存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头脑里,是各高职院校申办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目前,部分院校的技术技能型教师缺口较大,有些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师没有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学生,导致知识传递出现了真空层。高职院校应树立知识管理的观念,加强专任教师及行政管理教师的知识共享和不断学习的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知识管理的全过程,适应职业教育的变革趋势。如今,高职院校也在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学模式,例如,推进部分专业申办职业教育本科等,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本省还是全国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进行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在国际管理领域,知识管理是一种高效、科学、较为成功的管理方法,包括对与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无形资源、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知识管理本身。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应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知识管理的本质主要是由职校性质和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所决定[3]。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创新模式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相适应。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使学校无法满足知识充分交流的需要,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知识作为校内各行政管理环节运行的资源,构建部门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打造扁平化、柔性化的知识管理模式[4]。这种管理模式可减少决策和行动过程中的时间延迟,降低重复性工作的比率,使校园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完成工作。高职院校行政机构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要求行政部门将经验型行政工作制作成知识流程图,建立行政管理资源库,为校内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奠定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扭转;(2)学校知识量大,分类标准不统一,各类知识转换方式不规范。这些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相应研究,不同的管理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对策,逐步实现分阶段解决。实施知识管理理念离不开知识共享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构建知识共享体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5]。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状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共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知识共享体系建设作用不大,这一观念会影响知识管理理念作用的发挥。行政管理人员在构建知识共享系统时,可以按照网络共享系统和人工共享系统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反馈,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完善,从而保证学校管理质量。高职院校在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时,应及时将管理情况和分析反馈信息展示到平台上,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就这一阶段的管理情况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积累、沟通、传递;二是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期召开学术、调研等会议,鼓励参加会议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积累各种教学经验,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递。两种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有效实施了知识管理理念,显著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质量[6]。

3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提升专任教师能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方面处于最前沿,知识管理可理解为专任教师对知识的管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有松散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其更系统、更科学,通过吸收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来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2)进一步对现有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然后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3)通过交流共享对已获得的知识或他人的观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把隐形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的知识库,实现个人知识的储存、交流和应用[7]。专任教师在管理自身知识的同时,可以实现知识从容量扩充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提高专业知识的使用频率和效率,丰富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示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优化知识整合的方法和技巧,构建独立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各教研室应该出台知识管理方案,加强各教研室之间及各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8]。

4培养具备知识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只有学生掌握了知识管理的能力,才能将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非常有必要将知识管理延伸至学生群体。知识管理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最佳手段。知识管理本身是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发展起来的,例如,在技术革新中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就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财富,强调通过提高组织的智慧和个人的素质来提高组织的绩效。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管理应用,使学生能够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9]。知识管理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应用系统。知识管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多很好的辅助知识管理的小工具,如思维导图、心智地图及空间日志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这些工具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用。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知识管理方法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已被企业界的广泛实践所证明,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10]。

5结语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培训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新常态下时代节奏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专业知识以及职工素质在国家发展中所站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所在的单位专业性比较强,对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重大规划项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等一系列规划,都及要求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和道德修养,才能够面对日益增加的市场竞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反复强调的“学习和创新”,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发挥新时代、新常态的特色,教育和培训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变革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容易让职工缺乏方向感,很多的培训都是不系统、不明确,让大家产生了模糊的学习目标,有很多人只是为了拿到学历而学习,另外有些教育培养的体系不健全,唯技术论而不重视员工的思想发展,让所在的事业单位缺乏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一些教育模式和结构也和单位的整体发展存在冲突,我在长期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一些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和优化,在实践中更是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职工对自身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在加快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单位领导已经日益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以外,对原有人员的知识提高、教育和培训也花了大力气。规划信息中心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做好城市规划外,还要参与重大建设项目选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负责规划的实施、动态跟踪及调整工作,组织规划任务编制、规划方案评选(包括合同拟定、招标、评标等),开展规划编制后期成果评估,协助规划成果验收等等,因此责任重大,对于人员的责任心和技能更是要求极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严格,反而造成一些老员工缺乏教育培训的动力和目标,也少了自觉性和主动性。2.存在唯学历现象。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审和业绩考核、以及薪资体系的核定,都不可避免的与学历挂钩,因此导致很多员工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了对作为管理者的应当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就和教育培训的初衷相违背。3.教育培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时代的要求日新月异,一些新标准新理念更是深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科技竞争、知识产权竞争无不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但我们的教育培训还是沿用一些老的课程大纲培训要求,这就造成一些知识点的老化,另外国家对于思想教育也是有严格要求,如果不及时更新,不可避免造成了教育培训工作的滞后。4.教育培训方法比较保守。有一些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在该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让大家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更多依赖上级领导的指示和以往工作经验,没能从学习提高的角度实现岗位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员精简,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大量搜微的行政事务,让大家有心无力,也是教育培训得不到贯彻执行的原因之一。

二、事业单位人员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解决目前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紧跟中央步伐很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紧扣新时代新常态的脉搏,密切关注我们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创造性开展培训教育工作。1.必须让职工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是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我们新时代员工应该对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做出相应规划,也要对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有一种高度的认识,提高技能,也提高思想觉悟,把个人发展真正和教育培训的机会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职业成就感,也有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自身贡献的荣誉感。2.加强对于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材管理,提高教育师资力量。我们的教育培训要适当做好目标项目管理分析,从实用性、针对性角度提高效果,既要学习一些事业单位技能中基础知识,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分层次提高不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教材,只依靠本单位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我们也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我们教师队伍,让全体员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学习标兵,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做好教育培训。3.培训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情况各不相同,学历、工作经验等等千差万别,必须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可以采取教师面授、集中学习的的学习模式,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育,还可以鼓励员工针对于自身情况进行自学。4.制定多种学习考核标准,加强对考核培训结果的使用。学习培训提高是事业单位员工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走到学以致用,把一些知识真正应用到工作中,把一些为人民服好务的理念贯彻进行动中,所以必须要制定想要的教育考核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达标者奖励,不达标者严厉惩处。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培训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新常态下时代节奏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专业知识以及职工素质在国家发展中所站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所在的单位专业性比较强,对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重大规划项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等一系列规划,都及要求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和道德修养,才能够面对日益增加的市场竞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反复强调的“学习和创新”,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发挥新时代、新常态的特色,教育和培训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变革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容易让职工缺乏方向感,很多的培训都是不系统、不明确,让大家产生了模糊的学习目标,有很多人只是为了拿到学历而学习,另外有些教育培养的体系不健全,唯技术论而不重视员工的思想发展,让所在的事业单位缺乏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一些教育模式和结构也和单位的整体发展存在冲突,我在长期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一些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和优化,在实践中更是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职工对自身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在加快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单位领导已经日益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以外,对原有人员的知识提高、教育和培训也花了大力气。规划信息中心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做好城市规划外,还要参与重大建设项目选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负责规划的实施、动态跟踪及调整工作,组织规划任务编制、规划方案评选(包括合同拟定、招标、评标等),开展规划编制后期成果评估,协助规划成果验收等等,因此责任重大,对于人员的责任心和技能更是要求极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严格,反而造成一些老员工缺乏教育培训的动力和目标,也少了自觉性和主动性。2.存在唯学历现象。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审和业绩考核、以及薪资体系的核定,都不可避免的与学历挂钩,因此导致很多员工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了对作为管理者的应当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就和教育培训的初衷相违背。3.教育培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时代的要求日新月异,一些新标准新理念更是深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科技竞争、知识产权竞争无不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但我们的教育培训还是沿用一些老的课程大纲培训要求,这就造成一些知识点的老化,另外国家对于思想教育也是有严格要求,如果不及时更新,不可避免造成了教育培训工作的滞后。4.教育培训方法比较保守。有一些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在该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让大家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更多依赖上级领导的指示和以往工作经验,没能从学习提高的角度实现岗位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员精简,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大量搜微的行政事务,让大家有心无力,也是教育培训得不到贯彻执行的原因之一。

二、事业单位人员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解决目前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紧跟中央步伐很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紧扣新时代新常态的脉搏,密切关注我们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创造性开展培训教育工作。1.必须让职工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是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我们新时代员工应该对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做出相应规划,也要对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有一种高度的认识,提高技能,也提高思想觉悟,把个人发展真正和教育培训的机会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职业成就感,也有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自身贡献的荣誉感。2.加强对于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材管理,提高教育师资力量。我们的教育培训要适当做好目标项目管理分析,从实用性、针对性角度提高效果,既要学习一些事业单位技能中基础知识,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分层次提高不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教材,只依靠本单位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我们也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我们教师队伍,让全体员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学习标兵,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做好教育培训。3.培训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情况各不相同,学历、工作经验等等千差万别,必须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可以采取教师面授、集中学习的的学习模式,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育,还可以鼓励员工针对于自身情况进行自学。4.制定多种学习考核标准,加强对考核培训结果的使用。学习培训提高是事业单位员工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走到学以致用,把一些知识真正应用到工作中,把一些为人民服好务的理念贯彻进行动中,所以必须要制定想要的教育考核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达标者奖励,不达标者严厉惩处。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4

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通过教师自身转变观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构建合理评价体系等路径,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角色重塑

自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7月,我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转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至70%-80%。近年来,随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对职业院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如何顺应变革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讲话明确指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即通过建设现代教育体系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二是搭建教育立交桥,解决万千学子挤高考“独木桥”的瓶颈;三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无论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角色定位等方面应随之相应调整转换。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等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改革和变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除了传统教师角色以外,还应塑造以下角色:

(一)终身职业指导者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迫在眉睫,而终身学习也势必成为人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必要的途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是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路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科学育人观,增加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比重,为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提供无障碍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做全社会在职人员的终身大学。面对来源更广、组成更复杂的学生结构,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从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转换为学生终身职业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规划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共同成长。

(二)本土产业研究者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考虑适应经济发展,特别应从本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规划设置专业,服务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学校背景的特点,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研究本土产业,践行“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做民族企业品牌坚定的智力支持。

(三)行业技能专家

近年来,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培养具有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技术技能水平更加优秀出色的教师。同时,职业院校也意识到,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支持的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校企合作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自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和努力,成效不一。在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利益较为少,合作成本却不低。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除了政府参与干预之外,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能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囊支持,扩大学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力,将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

(四)国际化视野倡导者

经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逐步重视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纷纷开展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高职院校势必紧随其后,学习、加入《悉尼协议》等国际权威协议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企业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机会。因而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先学习“引进来的”再“走出去”培养,走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五)信息技术追随者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创造了突破课堂教室化的重要途径和通道,高等职业院校必将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而教师应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学习,积极投身微课、慕课等课程改革中去,让教育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开放大学。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自身应转变理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营造合理评价体系,协调教师、企业、院校、相关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修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

要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职业角色,应思想先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青年教师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职业优越感;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悉尼协议》等国际公认职业教育培养协议,了解师资队伍新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

(二)丰富教师培训项目,建立挂职通道,培养技术技能大师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师资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用“双证”来代替“双师”。学校一方面可扩宽师资来源渠道,重视引进聘请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相对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提供教师国际化的通道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项目,但覆盖的专业及教师人数非常有限。院校应积极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扩大境外培训交流的规模,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相关专业院校访问交流学习;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进更多国际知名院校网络在线课程,可以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学习了解国外办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制订合理的考评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变观念,重塑职业角色。目前,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绩效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课时量,而企业挂职、社会服务、技能水平等往往会被忽视,这对扮演行业技能专家的高职教师是不公平的。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既考虑专业理论水平,又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体系,注重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教师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师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重任,应与时俱进,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提高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宋焱琼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30101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军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各院校、机构积极投身网络教学资源,优质线上课程百花齐放,使教育训练资源不断扩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发展[1]。但客观上,当前网络教育资源仍有着配置优化的空间,军地资源不平衡、相互挤占、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依旧存在。深刻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布局,推进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形成高水平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一、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及其特点

(一)内部资源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以来,线上学习的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大量的网络在线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前,军事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内部自建的学习平台完成线上网络课程的学习。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是由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主办,依托内部网络建设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承载了秘密级以下在线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主要以慕课、微课、公开课等为表现形式,包括音频、期刊、图书、文档等其他类型,自平台上线以来受到了全军官兵的强烈反响[2]。其优点在于结合了当前部队的实战实装,紧贴部队为战育人的紧迫需要,课程门类有着较强的军事特色。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内部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失泄密的风险,而对于课程和资源的建设者而言也能够放开手脚,内容上充分融合军事背景和应用场景,精准对接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足之处在于学习者只能在军综网上学习相关内容,使用的便捷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地方资源

以学堂在线、爱课程、智慧树等为代表的教育平台体系成熟,资源丰富,用于支撑高校教育和指导就业发展;以淘宝教育、腾讯课堂等为代表的教育平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学习者开展岗位自我学习。这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平台有着海量的课程资源和宽广的专业领域,涵盖了目前学历教育阶段大部分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这些平台积累了较为庞大的用户基数,大量的使用者和视频制作人员使得平台的内容基本能符合用户诉求,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的加入,进一步确保内容贴近需要、常用常新。随着5G技术的全面铺开,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用户画像也会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的岗位需要,通过算法主动设计、修正迭代、精准推送当前阶段更适合学习者水平的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在末端的有效流动和高效利用[3]。因此,可以实现根据任职岗位量身定制学习课程和成才路径,依据任务需要针对性地设计信息资源清单,并且通过定期的测试考核,分析学习者当下知识体系中优势与不足,从资源清单中择选相匹配的内容予以推送,补足短板,有效提高成才率。也有为方便军事人才学习使用而推出的互联网APP“军职在线”,平台内嵌有强大的资源搜索引擎,与其他学习平台的接口相连接,再通过绑定账号,就可以完成学习进度的更新与监测,充分利用了地方现有资源。然而该类地方资源的短板在于内容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有待深耕,当前的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基础通识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要想更深入地学习该专业的内容,仍需要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或者到院校完成该领域课程的学习。同样受限于管理中对互联网的使用要求,对于该类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仍不便捷。

(三)国外资源

国外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开阔官兵视野和见识,及时了解国际先进水平和他国的军事实力信息,避免拘泥于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狭隘眼界。目前较为开放和成熟的国外资源有北约的教育训练机构(EducationandTrainingFacilities,ETFs),它是依托北约成员国和伙伴国的教育训练机构,构建了以培养任职岗位能力为目标的在线教育体系,成功开发和应用一批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在线课程解决方案,拓展了北约教育训练辐射范围,能够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军事人员提供成才培养的新渠道,成为北约打造灵活敏捷、快速反应教育训练体系的创新实践和高效举措[4]。该类资源搭建在境外服务器上,不仅不容易获取,直接使用还存在安全风险。并且,这些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军人员,语言选用的大多是英文,因此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国内使用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二、资源的使用场景与时机

线上课程的出现使远程教育和异地教学成为现实,但各类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其被使用的场景与时机。军内资源的保密性与特殊性注定了其必须在拥有军综网的环境使用,这就使得学习者获取资源的方式并不便捷,必须有赖于特定场所。此外,资源的利用还受限于学习者的可支配时间,军校学员和基层官兵的一日生活制度较为规范,除节假日休息外,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去完成线上学习。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这一矛盾有所缓解,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机的今天,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利性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在军内对于手机的管理与使用仍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但相比于需要抽出整块时间去特定地点学习,通过手机来学习地方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将碎片化的时间合理统筹的可行性显然更高。甚至许多互联网的线上资源支持离线下载,可以将视频图片资源预先缓存到手机内,即便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偏远地区也能够完成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内部资源适宜院校学员和网络设施条件较为宽裕的单位,学习者还要有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来完成教育。而地方资源能够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具备互联网使用条件时可以在海量的网络库中挑选定制课程,无网络时可以通过缓存下载的资源完成离线学习,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将知识放进口袋,随身携带移动课堂。因此几乎适宜各类军事人才的终身学习与培养,特别是边防、海上等网络条件较差的单位。国外资源的不便利性和安全性使得该类资源不宜推广使用,可以考虑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由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翻译和整理,再由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完成本土化编校并制作成线上课程后供官兵学习。该类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较低,仅适宜中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与拓展。

三、资源配置的建议

军事信息的保密性与学习者的便利性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限制了学习者的使用率。鉴于军队网络安全的特殊性要求,对于线上课程资源的配置优化,一种是继续沿用以军综网为基础的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投入和体系改革,加强统筹规划,以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资源供应和逐步完善的学习体验。但是这种方式仍可能出现各类资源相互挤占、同质化严重、使用效率低的现象;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如感知终端安全系统、网络匿名身份认证、应用数据流安全检测等方法,将军内资源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而提升网络资源的使用便捷性和利用率,空军工程大学刘妙等人已经开展相关的设计研究,意在构建一套安全可靠、智能可控、资源可享、适于军队的优质混合式在线学习平台[5];第三种思路是将非涉密内容去军事化,依托地方资源共同建设;涉密内容保留军事特色,依托内部网络完成针对性设计,提供官兵最需要、最紧缺的军事专业知识。以《飞行概论》课程为例,在飞行原理的相关章节中“空气的特性和流动规律、作用在飞机上的气动力、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性”等内容都不涉及敏感信息,其知识点也是地方高校飞行器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慕课课程《走进航空航天》就对该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能够完成《飞行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适宜与地方高校做共建共育。而“飞机性能及影响因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结合部分型号装备进行介绍,属于特色内容,既不适合对外公开,地方上也缺少相关的资料。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通过军队院校的下线课程或者军综网线上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有效降低课程建设的工作量,避免了同类资源的相互挤占,同时还保障涉军内容的保密性。相对于原来整门课程的建设,这种分段建设的方式对课程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课程体系做出合理调整,将内容模块化以区分通识部分和军事特色部分,方便学习者在不同的平台下完成两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末端,学习管理体制是必须下大力解决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学习动力机制方面,军事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军委及军兵种机关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但军事职业教育其内涵特征仍旧是自主学习,学习者的态度、投入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者需由内而外地激发学习动力,才能在学习实践中落地生根。从监督考核的角度来看,军事职业教育的学习是自行编报学习计划、统一或零星组织末端验收,如果仅关注于末端考核的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走过场,不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违背了军事职业教育的初衷。因此,加强巡查督查和考核评估,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适当权衡学习过程与考核成绩的比重,并逐步形成新思维、新习惯、新常态,是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除了内在动力外,也需要外部支撑条件,仅依靠零散化的碎片时间要真正掌握一门课程或技术是不够扎实的。学习者要有时间、有精力,才能沉下心来学习。如何在总体时间有限的框架内,真正为官兵学习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对各级领导的政治智慧和能力水平提出了双重考验。

四、结语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要发展,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最新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准地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目前仅靠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职业教育的新突破新发展。

一、国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现状

美国作为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远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世界领先。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立法给予其人力、财力及技术支持,使其迅速发展。美国远程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丰富,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多种模式并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英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具有单一教学模式的特征,即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大学开展远程职业技术教育。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且可以相互转换,评估标准与普通高校相同,采用多种远程教学方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从教材编写、课程开设、教师的评聘考核、学生作业批改、考试组织及试卷评阅、技术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确保其卓越的教学质量。由于卓越的教学质量,开放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远程教育大学。澳大利亚最先开展远程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远程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与成功的典范。1992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创建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远程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它创建了双重院校模式,即由普通高校提供函授、广播、网络等多元化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享受同等的入学要求与考核标准、同样的教育质量与授课教师、统一的课程体系与学位。学生甚至可以在远程教育与校内面授教育之间随时自由选择,或同时参加远程教育与校内面授教育,从而出现了混合身份。各校互相认可学分与成绩,因此得到迅速推广。

二、国内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实行“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概念界定不明确

通过文献研究,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并没有成型,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争议很多,有人认为混合式教学至少有一半要进行线下现实课堂的面授,还有人认为只要有网络辅助的课堂均属于混合式教学。虽然争议不断,但是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很多共同之处,混合式教学被认为是线下现实课堂的面授和线上虚拟网络的远程学习结合,都是以技术为媒介,存在某种时空上的分离。

(二)线上线下课程的结合问题

远程在线教育和面授为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现实中对混合式教学探讨一般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对于课程设计还缺乏足够的验证。在进行混合式教学之后,大多数课堂的教与学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抽象式讲授为主,课堂互动不足,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课堂教学课时相对有限,并且师生间课下交流严重匮乏。

(三)教师信息化手段和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对于教师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研究不是很够,由于缺乏师资培训,在混合式教学实际的运用中,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讲授方法中,教师也只是运用少量的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的吸收和了解,线上线下的衔接和结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

混合式教学的中心在于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学习的主动性,在相关研究中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很少提及。

(五)在线教学平台的开发相对滞后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现,需要学校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需要有力的技术及资金支持,目前高职院校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相对落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职业院校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和实施

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混合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混合教学环境中,教学系统要素在时间上的动态展开,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进程。“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在线上提供教学视频、PPT等虚拟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完成线上虚拟资源的学习,线下现实课堂教学针对重难点知识和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结合翻转课堂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了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二者的优势,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混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教学的七个要素进行,混合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考虑线上线下、虚实交替的关系,还要考虑这七要素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等。“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学校来讲,则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学校、专业、课程。

(一)学校层面

1.管理体制保障

学院管理体制的建设一般有以下几个内容:各部门的协调运转、有效的教学激励政策与机制、持续的培训政策与措施。在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指挥中心,需要负责混合教学模式推进的组织工作,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检查和项目审批验收等。教育技术中心是混合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主要负责混合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并提供操作培训、咨询和服务。网络中心是混合教学模式开展的支撑,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包括服务器维护、网络维护和系统的维护。各学院教研室是混合教学模式具体落实的部门,主要负责混合教学的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是混合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建立健全的激励评价机制,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保证教师参与混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技术环境的建设

教学技术环境包括数字化校园的技术设施和构建其上的应用服务。技术设施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建设、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校园网络电视与数字广播和数字安防系统。学校完善的教学技术环境是混合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在院校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时,所涉及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其中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教师将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意识,这是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师共同体的成立,可以极大地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共同体的建立学习并发展新的技能。教师是推行混合教学模式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对在线教育并不是很积极,教师共同体的成立,对于混合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理念引导,转变意识

让教师意识到技术服务于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动机、信念、态度和价值,在教学中发展新的技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2)能力提升,强化技能

提升教师的技术运用技能,这是进行网上教学的技术基础,建设和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学校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设计团队,学校也需要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咨询。

(3)教学研究,丰富经验

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能力和经验是取得混合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沟通和交流,并在业余时间与各职业院校进行沟通交流,外出培训学习,互帮互助,既能丰富教学经验和设计能力,也能优化混合教学效果。

4.学习模式———构建学生发展共同体

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的一些不足,支持学生开展学习、兴趣发展和探索求职的学习圈子,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形成新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促进、小组学习和问题导向等特点,采取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促进终身学习和知识的构建。

5.教学效果———评估机制的建立

学校还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究与评估机制,包括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评估、管理部门的综合研究与评价。

(二)专业层面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总纲领,每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对选修课的设置,在满足行业需要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针对行业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等方面进行课程的选修和学习。远程教育平台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了优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程选择,充分利用时间,听取名师讲座,既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又能解决学校师资相对紧缺的情况。

2.学分制改革

为保证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对学分制进行改革,引入“学分银行”,加强学分的置换、转换,“学分银行”能够实现学分的置换和零存整取,为顺利完成学习提供便捷方式。

(三)课程层面

课程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载体,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关键,共分为下面4个阶段。

1.分析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确定课程是否合适进行混合式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课程的设立和教学目标,线上线下的分配,课程现状分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学环境的分析等。为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选定课程,进行线上资源的准备。代课教师将讲课视频录制完成并且按照要求传到网络,以备学生选用学习。制作教学视频、PPT等教学资料的过程中,贯穿各种知识点,配以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规划设计阶段

确立设计原则、明确设计流程、教学资源的分解和混合设计、混合教学活动的分解。具体操作过程包含五个步骤,其一,课程整体规划以及编写课程介绍;其二,根据现有视频切分知识点;其三,梳理知识点后进行查漏补缺;其四,整理已有素材,与知识点对应;最后一步,补充习题、讨论题以及其他扩展资源。

3.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程及教学的实施阶段,需要考虑到实施原则、实施准备、实施步骤以及实施策略等。学校提供相应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并且通过观看视频解决其中的问题,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反馈和提问,教师可在线进行解答,也可在线下课堂上进行解答。课堂教学活动部分主要讲解的是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延伸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则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比如通过问卷、测试、考核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通过结果的测评可以发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和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4.评估优化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是否达到。评估的依据主要是前期分析中设立的主要目标。学生学习效果是评价的核心目标,主要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混合式教学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有扩大教学范围、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等。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线上虚拟远程教育和线下现实课堂教育的交替进行。

四、小结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教师教育

近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将是幼儿园里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良好能力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前提。因此,应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以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期求生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后期稳定阶段。首先,在前期求生阶段,即教师刚入职时,为了获得其他教师以及校领导的认可而投入大量精力去塑造自身的形象。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职业竞争上,对教学投入不足。其次,中期发展阶段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常常会将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后,到了后期稳定阶段,教师一般不会有职业竞争的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动力,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2.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测性量化、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有效教学策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聘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师指的是具有饱满教学热情和良好教学方法的教师。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由教师的精心教学、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环境决定的。只有教师、学生、环境三方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

1.观念素质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胜任未来的工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培养学前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帮助准幼儿教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事业观。2.知识素质结构。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规律。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提升学生幼教技能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将来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3.能力素质结构。高职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教师可通过短期培训和假期实践等方式收集教学案例,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课程。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路径

1.教学反思——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主要渠道。《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求得进步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品质。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做到:第一,他人理论与自我理论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当学习教育专家的教学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与幼儿园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反思与创新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种反思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师的教学体系。2.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教育就是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职责、职位的综合教育,它有特定的内涵,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于教师教育的观点如下:首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和幼儿园管理等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真正使教师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从事学前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资历深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学生。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有必要建立相关规定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有动力、有机会去充实提高自己。例如,修订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成绩由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组成,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强调教师过去的表现与未来发展的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再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可相应地提高课时费。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各项待遇,有利于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优秀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加分。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幼儿园需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技能实践、教育观察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幼教工作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结构探析[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4).

[2]王丽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3).

[3]于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4]王燕.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郝颖.论“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

[6]王立敏.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7]许优.高职院校准学前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读天下,2016(14).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8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