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生范例6篇

职业人生

职业人生范文1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专业基本已定向,毕业后将走上社会,他们的各项活动大多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准备。在校期间,中职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还要协调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顺利实现首次就业,并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技能和品德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的活力所在。在新一轮课改和创新德育教学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职业学校,并逐渐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008年新德育课程设置中出现,尽管德育课教师接受过新教材的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颇感压力。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认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学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学生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才能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德育课程教学要与

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态,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笔者在职业学校从事了十几年的德育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其间接触了很多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无前途,只因孩子年龄小,无法学手艺,才无奈选择职校,他们不求孩子成才,只求其成人。这种想法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他们在学校就选择了得过且过式的逃避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不少中职生本身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怯懦,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背着学业“被否定”的包袱“被选择”来职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双差生”,只能破罐子破摔。谈及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人才时,他们认为是天方夜谭。因此,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德育教师必须利用大量的案例或者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讲座,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当然,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仅靠德育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的配合,需要随时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塑自信,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变。另外,笔者在与中职生谈起对未来的设想时,发现部分学生表现的又过于自大,背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爱慕虚荣,如要求“月收入比白领”,轻松成“大款”;工作不愿进地方企业,要求在苏南或者大城市就业;嫌一线工人太累、太丢人,要坐办公室等等,仿佛未来无需付出,就会收获。因此,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还要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教育学生从自身实际和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教育学生要从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起步,从基层岗位做起,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梦想初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应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 当今,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不仅看重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即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那如何提高从业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呢?其主要途径就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中职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他们的“软肋”。因此,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提醒学生逐步改掉陋习,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品德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性格的调适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的大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反之,他就能发挥出自身全部才能的80%~90%。因此,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学生应尽可能地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就业。笔者曾对初入学的中职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只限于字面,选择专业只是家长的安排,谈不上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专业是自己选择的,但并没有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其实,初入学的中职生之所以对专业不感兴趣,主要是他们对这些专业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不够了解,许多成功人士并非一开始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而是在后来接触过程中才逐步了解,通过了解开始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兴趣。德育教师在一年级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就应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增强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还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让类似“张飞”性格的人去做文员,一定会让上司头痛;让类似“林黛玉”性格的人去开拓市场,业绩肯定不会太理想。但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引导专业已经定向的中职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岗位,并实现岗位成才。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中职生要顺利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获得首次就业的成功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中职生在校就要培养自己与别人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推销的能力;提高自己抗挫折的能力等等。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训练,需要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德育课程教学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

促使学生了解、认识专业,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学好专业技能 中职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应强调“向前看”,让学生在认识“现在的职业社会”过程中思考“未来的我”及其实现过程。不少中职生是背着学业被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否定的包袱进入职业学校的,他们缺乏自信,在“没有前途”、“混日子”的思想主导下,缺乏“前途在哪”的目标和“我要上进”的动力。那么,德育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需要的宽容氛围,科学、客观地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认识社会,给自己定好位,找准坐标呢?很显然,切入点不应定在文化课上,而应是专业课。因为中职新生在专业上基本都是零起点,只要在自己的专业上起好步,很快就会进入学习角色。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正视自己,找回自信,德育教师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甚至在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时,可以亲临现场去看看学生的干劲儿(笔者发现越活跃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往往越强),及时跟学生谈实践感受,捕捉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中的闪光点,让其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规划当前的学习生活。另外,中职生虽然专业已基本定向,但普遍缺乏对专业的认识,他们对有关科目与专业的联系不理解,对专业的发展走向则更为模糊。面对这一状况,德育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对学生在起步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认清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经常搜集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相关信息,关注相关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切合学生专业特点,做好职业生涯指导,有效实现学生角色转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的优势不是学历,而是实践能力。能证明这一优势的重要凭证是职业资格证书,它是中职生求职的“敲门砖”,因而“取证”就是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但多取证不等于乱取证,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求职意向不同,所对应的证书系列也有差别。中职生在进行“取证”选择时,要从个人实际出发,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中职德育教师多数缺乏职场实战经验(专业课教师经常下企业锻炼,实战经验一般优于文化课教师),课堂教学停留在“纸上”与“表面”,难以切合中职生的就业领域,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职业与职场的全方位认知,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过于乐观。所以,在教学时,德育教师应多查阅资料,多向专业课教师取经,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更具体、更实际的职业生涯指导。

德育课要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结合

中职生要顺利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尽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但学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人际关系不复杂,学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比较简单。而到了工作岗位后,学生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要想顺利融入集体,适应社会,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意识是“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具有团队精神,在团队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是成功“职业人”的重要特征。中职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自我、了解职场,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

职业人生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重要性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即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成就幸福人生。人海茫茫,船舶无数,你是否想成为自己人生之舟的船长,驾驶自己的船驶向一个又一个更远更好的彼岸呢?为了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使大家更加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一门必修课程引进学生课堂是切实有效的做法,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并科学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进课堂与 “目标教育”和“工程思维”一致,目的是教育学生入学就要思考今后树立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究竟什么是职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人生是海,职业是船,离开学校开始工作,自己人生的船也就开始起航了。人生是一段丰富多彩的历程,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愿望,完美的人生必然是家庭和事业双丰收,20—30岁,是收获你的爱情以及从职业中了解自己、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时期;30—40岁,可以称为最大贡献区,这时要找到自己人生的职业锚,找到船要航行的方向,为自己工作,为将来打拼;40—55岁,人逐步走向成熟、稳定;55—60岁将是回报社会的时期。

俗话说“读书为做官”,而这其中的“官”就目前来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职务,还体现在专业技术领域。如注册税务师,就是一项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视为“官”。在社会上,一个人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现了他的能力及对社会创造的贡献与价值。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状况直接影响人生的快乐与否,你是否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否分析过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你的需求似乎永无止境?为什么你和别人的需求不尽相同?怎样才能让你的需求得到满足?马斯洛对人的需求提出两个基本点: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某一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某一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不能再起激励的作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他的学生们又将这一理论分为八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和归属的需求、受尊敬需求、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需求。

常常见人怨声载道,埋怨命运的不公,那究竟什么是“命”,什么又是“运”呢?王主任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命运是由个人能力、各种因素决定的,命是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情,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影响、改变的事情都称之为“运”。每个人都要认真地想一想:自己一生最高层次的追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多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

从参加工作开始,每个人都是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优秀员工,为进一步满足外职业需求,就要培养、创造自己的品牌能力,结合个人、家庭、现实情况等方方面面因素,给自己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一生的职业做好准备,提前设计好每一阶段的人生目标,最终实现天人合一。作为一名大学生从一入学就应该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务和身份,优化内职业生涯(知识、能力、经验等),从而达到外职业生涯(表现出来的职业身份),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参与社会实习,使实习与课堂融入一体,相互贯通。当走出校门,首先就可以称之为一名合格员工,随后就要不断从职业中汲取知识,锻炼自己,增强能力,向优秀员工努力。

职业人生范文3

结合人才职业生涯的指导意义,将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下去,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培养措施进行构建。人才发展委员会对培养计划方面的纲领性目标和任务进行下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标进行确定,员工所在部门的领导,对具体培训措施进行制定,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员工的专业规划和核心岗位能力。一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任何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对公司环境进行熟悉和了解,以便更快的融入到工作角色和团队中。在培训入职新员工过程中,公司简介、公司发展历程以及公司价值观和岗位要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常需要由培训中心来负责,培训结束之后,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二是岗位任职能力达标培训:为了促使员工的任职能力能够与岗位任职要求所符合,就需要组织员工接受岗位任职能力达标培训,保证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发展要求相符合。各个单位的负责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培训计划科学的制定,由班组长或者老师傅专门负责,将一系列的培训措施给应用过来,如现场培训、跟班学习、学历教育等,提升员工的实际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培训:专业能力培训指的是员工已经具备了岗位任职能力,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继续对工作能力进行提升。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由车间和公司来共同完成,可以邀请一些高级专家人才来进行授课,也可以送厂培训,举办一些技能,积极参与到重大的科技项目中,实现技术能力提高的目的。四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结合员工的特点,将一些管理性工作给委派下去,积极的协调各个专业,锻炼员工的组织能力,这样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对员工素质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体系进行构建

在评价员工能力方面,过去所采用的方法都比较的片面,如资历评价、绩效评价等,无法将员工工作的能力给充分体现出来。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了岗位素质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岗位素质能力体现了员工的某些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则是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些工作效果;工作态度则是他人对员工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员工行为、思想和人际关系,通过结合这三个方面,可以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给客观的反映出来。员工所在部门的负责人来考评员工的岗位素质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审核考核结果,其占到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又包括三个小指标,分别是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能力、拓展能力,每一个指标包括五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差、较差,科学评价。公司业绩考评委员会来考评工作业绩,通常只需要将绩效管理体系中月度绩效考评得分和年度绩效考评得分给直接提取出来,占到了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员工所在部门的负责人结合员工表现,考评工作态度,可以将绩效管理系统中工作态度的评价方法给借鉴过来;最后员工的综合能力评价结果由公司人才工作委员会负责汇总和计算,结合各自的权重,相加员工的岗位素质得分、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较差四个等级。在能力评价结果应用方面,不管是职位晋升、先进评选,还是后备干部推荐等方面,都可以参考员工素质能力的评价结果。借助于这些评价结果,领导也可以对员工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掌握,对人才发展战略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对于弱势专业,及时的强化。另外,通过应用评价结果,员工也可以将自身存在的不足给找出来,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自身素质;可以对培训效果比较客观的检验,这样就可以对培训方式持续改进,构建的培训体系,更加符合员工的实际需求。

3结语

职业人生范文4

通过公司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以及通过我自身的学习,对公司、部门及我个人的工作内容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我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入职个人申请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毕业生入职个人申请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自去年xx月入职以来至今年4月份整六个月的时间,也是我试用期满的日期。今天我郑重的向公司提出转正申请,请公司考虑我的请求!

时间飞逝,转眼六个月试用期限将过。在这六个月中,通过公司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以及通过我自身的学习,对公司、部门及我个人的工作内容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我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学习,为公司、部门及我个人的发展而努力。现在我就自己在六个月中的工作、学习情况作一下简单的汇报。

刚进入公司后就直接进入___项目组,由于该项目期限紧、工作量大,进入项目后能够迅速溶入项目团队的工作中。和同事一起为了推进项目进度,加班加点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因处于项目后期,我在短时间内了解了分派的___项目的业务内容,并开始协助团队的成员在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1、协助团队成员与日方担当进行业务沟通。

2、协助团队成员进行测试式样的评审。

3、并做出相对业务比较较复杂页面的测试数据。

4、参与画面系的测试工作。

由于对技术、业务和日语的掌握,在整个业务开展过程中争取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形式推进问题的确认进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问题的确认时间,同时也的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通过参与___的项目对公司的项目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项目组在质量部门的协助下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对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好多管理工具是我在之前的项目管理中是没有接触过的。通过对项目管理工具的学习也让我对软件项目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___结束的待机阶段,也总结了自己在___项目中的不足之处。努力安排好每天的宝贵时间,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空闲的时间里学习了,dotnet编程语言,也了解了___中使用的各种框架。相信这会为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在试用期间参与的另外一个项目,也是目前担当的______项目。从项目启动初期就进入项目组,按照pl的指示在下列方面展开工作。

1、对项目的业务内容进行详细确认,对不明确的业务内容进行确认。

2、担当业务复杂画面的测试用例制作和测试数据做成。

3、对于开发的系统进行结合测试。

4、协助团队成员进行业务确认。

通过对业务的掌握和理解,及时提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点,并能够指导同事对业务进行理解。在测试数据做成时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情况,做出各种类型测试数据,保证测试工作顺利展开。各方面也得到了项目组同事的认可。

如果说刚来的那几天仅仅是从简介中了解公司,对公司的认识仅仅是皮毛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参与项目、和同事共事让我对公司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__年__月__日

毕业生入职个人申请二

尊敬的领导:

我于20__年__月__日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到今天3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从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团队中,现将这三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入职转正申请书范文

一、非常注意的向周围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处处留意,多看,多思考,多学习,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着公司的情况,较好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这个团队中。

二、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与同事配合默契,平时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出色的完成任务,保证公司项目进度,做到让客户、领导、自己都满意。

三、协助领导带新员工,虽然我自己还是一个来公司不久的尚在试用期的新员工,但在9-10月份,还是积极主动的协助领导带新人,将自己知道的和在工作中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都教给___

总之,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我认为我能够积极、主动、熟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全面的配合公司的要求来展开工作,与同事能够很好的配合和协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继往,对人:与人为善,对工作:力求完美,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以期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__年__月__日

毕业生入职个人申请三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于20__年__月__日进入公司,根据公司的需要,目前在__部任职,负责家_____工作。

本人工作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新知识、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平时利用下班时间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期将来能学以致用,同公司共同发展、进步。

三个多月来,我在王经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关爱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看来,我觉得自己还有以下的缺点和不足:

一、思想上个人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显得不虚心与散漫,没做到谦虚谨慎,尊重服从;

二、有时候办事不够干练,言行举止没注重约束自己;

三、工作主动性发挥的还是不够,对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够,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业务知识方面特别是相关营销谈判掌握的还不够扎实等等。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领导、同事学习,我相信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一定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根据公司规章制度,试用人员在试用期满三个月合格后,即可被录用成为公司正式员工。且本人在工作期间,工作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特向公司申请:希望能根据我的工作能力、态度及表现给出合格评价,使我按期转为正式员工。

来到这里工作,我的收获莫过于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也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前进与完善。我明白了企业的美好明天要靠大家的努力去创造,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的美好明天更辉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上进,希望上级领导批准转正。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职业人生范文5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指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即将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相联系做出的有计划的一系列规划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在与企业的业务需要和战略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帮助具体的个人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通过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和组织,分别承担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功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直至最终退休,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战略过程,通过为组织内个人构建职业开发与职业发展的平台,帮助个人进行一系列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能,以求组织的持续发展,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处理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来实现的。因此,组织需要考虑现有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将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调动起来,并用来作为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参考;引入科学的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帮助个人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干什么、并给予其相关联的机会,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个人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实际上,职业规划阐述的核心问题都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得到诠释,因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为职业规划的坚强理论后盾。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职业精神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是鲜明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加强员工的职业精神教育和在特定社会职业实践中的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在调节范围上,其主要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质量内化的心理机制是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从中不难看出,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主体的职业实践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从知到行而逐步形成职业精神的心理必然过程,在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的两次飞跃之后,才能形成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二)从以人为本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是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这不仅仅指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充分尊重人的特质以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从人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体与个体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要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个性基础上的社会化。就职业社会化而言,不仅要考虑某一职业的特点,更要注意个体特点与职业的匹配。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特质的尊重,是对人力资源的“超前”管理,从而真正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的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

(三)从人职匹配理论的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出,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在其所著《选择职业》(1909)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因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中永恒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选择。该理论的主旨是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职业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其中的一种职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上述三个视角的展开将有利于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因为人力资源“连续性”、“生物性”和“时效性”特点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它不同于物质资源是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而是一个可连续开发管理的资源;加之人力资源“生物性”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生命的有限性。因此,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从而实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目标。

三、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尚未摆脱人事管理的旧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了对国外管理方式的效仿,几乎所有企业过去的“人事处”、“劳资科”更名成为“人力资源部”,而且随之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旧有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都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再加上人事部管理者长久以来养成的管理方式和习惯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许多国企还把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与人事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低层次的事务性的管理,无非资源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员工档案的管理和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还处在执行企业领导命令的层面上。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落后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极不重视,而且片面强调“个人需要与安排”,提倡组织成员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的需要与安排,不得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组织拥有了更多的自,也开始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考虑如何才能最好地发挥员工的特长。因此,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地完美。

(三)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重视

怎样认识企业中员工的价值与管理者的价值,这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有些经营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资源就应该由他或者他们支配;员工到企业来就是来打工挣钱的,只要员工服从管理就万事大吉了,不必搞什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管理角度讲,是这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员工是“经济人”的较低层次上,还没有树立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只考虑了员工最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需求,而没有考虑员工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等高层次的需求,更忽视员工的人格发展、价值实现、潜能发挥和发展等深层次需要。这是目前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工作半途而废或者严重变形走样的原因之一。

(四)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挂钩

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只有在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也只有在价值目标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员工才能有计划地配合企业发展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利器。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企业发展的目标往往由管理者制定,虽然会以一定的形式公布,但普通员工受职权和参与渠道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认识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时会因为企业目标与心理预期形成的强烈反差,产生抵触情绪,或对企业既定目标觉得无能为力而产生受挫感。因此,员工在认识企业发展目标层次上,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困难。企业需要反思,企业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构建了员工参与的命运共同体,是否具有了员工参与的工作使命感。因此企业需寻求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发展方向,只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默契的配合的前提下,对员工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更容易被接受。

四、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职业人生范文6

【内容提要】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必须以培育主体性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

【摘 要 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That the humane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profess ional life is a real problem that should be solved by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rofessional life contains abundant humane education value, suc h as faith, value,attitude and humane nature etc. It is the core of the so cial life of high quality laborers'. The humane education that faces the p rofessional life must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entity, and innovate o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关 键 词】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主体性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l/human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life/ entity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职业生活,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人文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是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生活”这个术语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注:[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在我国,人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本就是“人文教育”的意思。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所打败,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落后有了切肤之痛,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即生产技术处于落后状态。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始终认为文化上优于西方,没有客观地看待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至于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人文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注:中国如何走向“职业化”。/xinwen-01.htin。)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高职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除了工作对象以外,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它的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职业生活是高职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景,以及对他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开拓了以自然渗透和情感介入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的途径,打开了高职人文教育超越于灌输式和精英贵族式教育的全新视野。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所有层次上,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上的优先性”。(注: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人文知识的默会维度远比自然科学有更为深刻的介入,它不可能脱离于人的心灵而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人与情景的互动而产生。

二、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生活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402页。)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高职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布卢姆在研究教育目标时,对认知与情感的整体性有着精辟的论述,“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在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348页。)。人文教育的认知性教育内容,表现为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从对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促进学生“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实现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注: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这种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要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协调中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社会认知结构。从对事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以人文知识应用为特征的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特别是一定职业领域的个性化表现力。

面向职业生活的这种主体性,在情感和认知的两个方面,既表现为一定的张力,又表现为相互的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人文知识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在实践中,我校以学生社团“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探索自主式人文教育的改革。虽然社团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人文性或技术性的,但是“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教育的实践素材。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人际的协调与合作,进行判断与决策;在项目运行中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自我调控和追求。通过“准社会化管理”改革,使学生在准职业生活的氛围中既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自我实现等情感的体验水平,并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提高了主体性发展水平。

(二)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注: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第6页。)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面向职业生活整合技术与人文教育,还要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与学对话的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他的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收集,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的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使教学制度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正是把这些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推向合理和成功的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将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我校根据学生建议,并经教师及专家的评议构建,开设了一些微型选修课程或课程教学活动,如旅游专业形成的旅游文化摄影、新闻专业的网站设计、服装专业的太湖文化与丝绸服装设计等。这种改革把独特的文化表现技能和人文教育应有的基本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的体验性、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社会需要的现代性,与教和学的对话所产生的主动性和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为学生以民主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作好了准备。

(四)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评价方式

上一篇一分一档

下一篇庆元旦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