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论文范例6篇

艺术创造论文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1

(1)陶瓷雕塑造型单纯。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2

关键字:符号美学;卡西尔;继承与创新;艺术构建

卡西尔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和艺术学家以其所构建的符号美学论对世界艺术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在哲学上的深刻造诣使得他能够从哲学理论体系的角度去认知和思考美的产生过程以及美的本质。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人们为了调和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所创造出来的有机的感性符号,并认为美是一种最直观的人类经验,而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此外,卡西尔还认为艺术作为展现美的重要媒介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是具有生命的,而不是阶级、伦理的附属物,是人人可以分享的普适性情感体验,这一观点对现代大众艺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文通过对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的理解,并从卡西尔符号论中剖析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结合现代艺术理论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探讨卡西尔符号美学论对现代艺术构建的指引和激励,最后结合卡西尔所提出的艺术具有生命的观点进行“自主论”语境下的艺术构建剖析,以求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剖析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卡西尔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卡西尔作为一名哲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哲学理论是其后期研究的理论基础,符号论美学就是在这一哲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通过各种碎片化的文化符号来揭示人的定义,将人类的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归结于人类符号活动的产物,[2]指出文化是通过人类活动创造形成而不是从自然中直接获取的。卡西尔美学理论继承了其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符号说。卡西尔文化哲学论主要包含了语言论、神话宗教论、科学论、艺术论、历史论等几个方面:卡西尔语言论通过对经典理论的剖析提出关于语言起源的推断,并强调对语言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未知语言的探究,增强了语言符号研究的普适性;神话宗教论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关于神话纯粹虚幻性的反对意见,认为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并新颖地提出宗教的内涵不是强制和约束,而是先进人类思想的集中,并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符号文化;艺术论中指出“艺术”是人们为了调和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所创造出来的有机的感性符号,并认为美是一种最直观的人类经验,而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这一观点从侧面否定了已被广泛认可的“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描写物质空间中的事物,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志,而是通过物质与情感的结合,寓意于象,通过直观形式来营造物质空间中的美学世界,表明艺术的本质是象征与符号的统一,是美学层面的现实事物再解释。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这种艺术观正是符号美学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历史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打破常规的新观点,创造性地认为历史事实是具有功能论意义的,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认为历史是蕴含在客观事物中并包含历史信息的符号,强调历史并不是被记忆的,而是通过各种符号重建,实现再生,并为人所熟知。此外,卡西尔在继承历史客观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历史的“客观拟人性”;卡西尔文化哲学中将科学符号看作人类文化最高成就的标志,并认为科学是对事物发展秩序的的追求而不是对事物表面相似性的追求,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某种原则。在此基础上,卡西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而是创造新符号的过程,这种新的符号只不过能够描述更高层次或者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卡西尔美学理论就是通过对经典美学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极具创新性的哲学理论和符号学知识而创造出的符号文化体系,从新的角度解释了美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思维新颖且具有历史突破性。

二、从卡西尔符号论看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

康德作为西方美学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关键人物,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审美判断力作为理论核心,并认为审美判断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精神桥梁,更是自然和自由衔接的媒介。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美的自律性学说,强调艺术的人格特点和独立性,并通过艺术构型、艺术审美、空间中艺术符号与其他符号的融合等角度来剖析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卡西尔认为艺术是具有自由的、是独立的,每种艺术都具有自我创造的独特规律,且不受其他因素的控制和束缚,这一观点再次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此外,卡西尔也反对艺术就是天马行空的创作一说,这两种绝对都是对艺术的狭隘认知,纯粹的摹仿和纯粹的创新并不是艺术产生的初衷,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掌握着张弛有度的平衡,从而在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又不失情感表达。艺术之美必须以某种“符号”为媒介而得以展现,[3]比如绘画艺术需要色彩与线条,园林艺术需要建筑与花木,音乐艺术需要旋律与节奏等等,因此,艺术是以物理符号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为人们构造出审美体验和艺术空间。研究对象或艺术符号的完整性是卡西尔美学理论的显著特点,强调对象的动态性和功能性,拒绝静态的研究艺术符号,认为只有在有机的动态空间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符号的情感与美,然后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解放和开放性的情感抒发实现符号的艺术性升华,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总的来说,卡西尔理论认为艺术是发现客观形式、创造性构建形态、发散性超越现实的过程。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上,比如艺术作品的普遍可传达性,不同的受众都可以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重构,从而获得对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审美体验的丰富多彩构成了艺术符号的丰富性特征,卡西尔认为审美体验是比日常感官体验复杂得多的过程,存在着千变万化的结果和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艺术的存在依附于客观的载体,通过对形式的升华实现艺术的情感表达,就奠定了艺术符号的真实性。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正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艺术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情感交流的独特审美体验,虽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但这种情感体验是历史重现与情感重构过程中的自我情感升华,而不是直接的情感交互,这种差异性体现出了艺术符号的特殊性。艺术审美必定与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相结合,因此艺术符号与其他文化符号、物质符号是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的。

三、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艺术构建的指引与激励

卡西尔在充分总结先辈成果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符号美学理论,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篇章,为西方美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为美学研究和艺术构建指引了方向。[4]首先,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指出艺术是一种符号化的现实形式,但并不是空洞的形式化存在,应该是能够为人们带来领略自然、感受生活的符号化体验。现代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当将艺术作为被赋予直觉和情感的形式,即艺术创作是情感客观化的动态过程。艺术家不能只被动地接受自然和单纯地记录、复制事物,而应该创造性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思维解放和情感赋予,从而帮助人们发现隐藏于客观事物外表之下的自然情感,使之具有情感内涵或文化意义。但是,也不能矫枉过正,让情感主导形式,应该用形式的量来控制情感的度;其次,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认知能够帮助艺术家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使得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艺术的精髓。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指出,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纯形式上的真实性。因为他认为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抽象出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任务,艺术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的构造来表达实在美的体验。因此,艺术的真实性应该是审美的真实性,而不是功能和效用的真实性;第三,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艺术审美本质的论述明确了为艺术构建的目的和方向。任何艺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艺术载体的客观欣赏,通过对客观艺术形式的美学构造和情感综合从而都找出完整的审美体验。何为美?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美感就是对这种愉悦的敏感和体验。卡西尔还强调审美的动态性,艺术家通过情感的形式化,帮助受众从事物本质向形式本质过渡,这就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构型的重要性,艺术构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艺术作品是否能被人接受,是否能引起共鸣。因此,卡西尔认为,艺术作品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借助色彩、线条、旋律、节奏等艺术符号来进行艺术构型,即艺术家要从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去塑造作品;最后,卡西尔美学理论对艺术功能性的阐述和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指明了道路。卡西尔在其符号美学理论中指出,艺术审美既不是单纯地为了,也不是与生活脱节为了艺术而艺术,更不是毫无责任感的情感宣泄,除了构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更要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艺术不能是空洞的形式存在,应该在自然空间中承担着特定的使命。卡西尔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其对现有艺术理论的批判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也受到了全球范围的追捧,并激励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参与到符号美学的研究中来,为符号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自主论”语境下的艺术构建剖析

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中强调艺术作品的自主性,人为艺术是一种具有“生命”的事物,强调艺术品不是单纯的物质复制与仿造,而是富于活力的动态生命存在。并将人的日常生命活动定义为借助各种符号所进行的辩证的文化活动,同时在内在情感世界也存在着辩证的交流活动,而艺术作品的构建同时受到这两种活动的约束,从而同人类一样具有自主的“生命内涵”。因此,艺术构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生命活动。文化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意志和精神的表达媒介,各种精神和意志的表达一部分通过外在形式实现,一部分通过内在思想交流实现,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个过程存在于客观生命世界和虚拟精神世界的交界处,作为一种特殊媒介实现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流,因此生命是现实世界中的辩证文化活动。生命在活动空间中不是沉默寡言,也不是喃喃自语,而是同其他生命体进行着沟通,这种沟通既有现实可获取的语言交流,也有精神层面的心灵对话。[5]不同的符号之间由于这种沟通的存在而形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从而构成动态的生命空间体系。在进行“艺术生命体”构建的过程中自主性不能作为肆意妄为的借口,进行自主创作的前提是“自律”,即懂得使用空间中具有普适性的法律来进行主动的自我约束,在理性自律的前提下就能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从而就可以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独立自主的“艺术人格”魅力。归根结底,艺术的外在形式是艺术家的内在心理特征所衍生出来的和规律性的物质样式,艺术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潜移默化被约束意识形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先验性自我约束倾向,这一观点进一步证明艺术构建过程同时受到外界物质空间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双重约束,而这种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约束共同构成了艺术构建的自由空间;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必然有其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艺术构建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但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却有着空前的“自由”,艺术家通过外在形式的组合、变换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以展现其所要传达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艺术性的大胆创新。自律、自主、自由都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共同为艺术的构建设定合理的“空间”。艺术符号作为艺术构建的基本单元,在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不合规律性的符号搭配往往不能被大众所接受,最终可能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境遇,创新虽然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但一味求新却忽视审美与美的衔接,必然造成艺术作品构建的失败。因此,在合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研究艺术作品的价值诉求和文化内涵,掌握好物质形式与抽象美之间的度,方能构建出张弛有度、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就美术而言,画家和经验丰富的画匠在绘画技法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画匠的大部分工作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出相似度高达99%的名家作品,但他却创作不出价值连城的艺术作品。而画家所进行的是艺术的创作,将不同的艺术手法、情感寄托、文化底蕴等糅合到一起,通过各方面的细微变化构造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的“活的”艺术作品,会“说话”的艺术作品,通过画作打开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精神窗口,实现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是艺术作品之所以珍贵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同一画家的两幅相同画作,因创作的宏观环境、微观情绪等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和情感也不同。因此,艺术构建是艺术符号的自主选择与糅合的过程,是艺术家合规律性的自由创作。

参考文献:

[1]谭莉.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D].济南:山东大学,2007:36.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2004:43.

[3]原凌雪.符号论视域下的艺术与美——卡西尔符号论美学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5.

[4]王志德.苏珊•朗格美学思想与卡西尔文化哲学整体观之理论渊源[J].艺术百家,2013(6).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3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4

关键祠:文艺;社会生活;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27-02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区别于其它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的根本标志。文艺与社会生活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反映论认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所以没有社会生活,就不会有特殊反映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文学家、艺术家要创造文艺作品,只能从社会生活中,而不能从别的地方去取得创作的源泉。鲍狄埃、狄盖特创作的《国际歌》,被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流传百代,响彻寰宇。可是,正是这个穷工人鲍狄埃由于亲自参加了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他就能够以火焰般的语言,写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战斗诗篇。

1.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愿望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推动。所谓创作的动机和愿望是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所基于的原因,作家、艺术家创作思想由此启动,它是受现实的推动的。从有创作动机和愿望到付诸形象表现,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当作品完成以后,作者一开始的创作动机和愿望,在描写中或者能达到,或者接近,甚至还可能完全相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愿望这一类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有着原始客观内容的。

2.艺术作品的生活内容取之于社会现实生活。各种各类的艺术品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没有不表现生活的艺术品,因为不论何种艺术作品。例如: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往往是处于未加工状态的美与丑,通过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了创作欲望。能引起这种创作欲望的,不仅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美与现实丑,也可能是其他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中的艺术美。作曲家的丰富的生活实践,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素质,以及各方面的修养对创作欲望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感情是极为关键的。

3.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来自现实的历史过程,是这种历史过程的反射和回声。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有生活内容,还有通过生活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它包括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个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谁反映时代的思想感情充分,谁就会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二、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作为一切艺术之源的社会生活并不就等于艺术,艺术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实际生活水平上,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品。因此,艺术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

1.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完整集中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生活中的普通事实的存在是自在的、分散的。人与事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虽然也有某种联系,但这种过程与联系,比之艺术情节结构中的情形,却是略逊一筹的。艺术反映生活的这种完整集中,正是因为艺术可以靠聚集散在生活事实,造成有机的整体情节,用可能性的假想逻辑弥补和接续在生活具体事实中并未发生,或刚在发生却又偶然中断的事情,使其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2.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典型普遍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前面说到完整集中性,其实践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创造典型,从题材提炼,情节设置,到形象概括,中间都少不了对生活事实的增删选择,没有这种增删选择,继之加以典型集中化,创造成为典型的个性形象,就不能使现实生活形态转化为真正的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形象。

3.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理想强烈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源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创造,必然使艺术的反映比之于原型的生活事实更为理想强烈化。在实现这一点时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即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并且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就是使创作主体不仅能按照生活规律和美的规律来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生活现象,使之得到准确鲜明的艺术表现,使人从艺术品中可以看到在生活外在形态上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能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对生活现实的综合、凝聚之功,以及思索、向往、憧憬、爱憎等等意向,都表现于作品的描绘之中,使原来是第一性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所以致使这种“自然”成为艺术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统一。

这一点在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许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种意境、神韵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现实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间接反映在音乐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只要这些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同样,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直觉;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理性

中图分类号: 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59-02

一、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作家、艺术家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而在此过程中,艺术直觉的作用贯穿始终。无论是艺术构思、选材,还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都需要直觉的参与。

西方的艺术理论家同样对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作过精确的论述。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认识有两种形式,或直觉认识,或逻辑认识;或依靠想象力的认识,或依靠理解力的认识……总之,不是产生意象的认识,就是产生概念的认识”。在我们看来,克罗齐的直觉是一种介乎于感觉和直觉的心灵活动,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只有精神上有了这种直觉,艺术创造才可能继续下去。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是一种有意违背理性思维方式的意志努力,有意识地努力摆脱日常理性思维的惯性,摆脱语言、概念、符号、逻辑、判断、推理等等方式的束缚”。由此可见,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具备敏锐的艺术直觉力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当你一看到某事物时,必须要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感想,它能推动你去表达、创作,并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把自己心中的感想表达出来。

艺术构思作为艺术创作的初始阶段,对作品的最终完成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艺术构思,就是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在心中做一个总体规划,就好象写作前要拟一个大纲一样,艺术创作之前也要对所创作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创作过程中中途哑火,而艺术直觉就是贯穿艺术构思阶段的一根红线,引导着构思的顺利完成。要对创作进行构思和规划,首先就要对创作对象有自己的见解,要与创作对象达成心理上的感应,才能找到突破口,顺利完成作品的整体构思。当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艺术直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创作过程的深入,艺术家对对象的理解也随之加深,也即艺术直觉会引导着艺术家不断深入创作,直至作品的最终完成。

总之,艺术直觉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艺术家们用生命直觉去建构了一个艺术的世界,梵高用向日葵去张扬生命的激情与翻腾、活力与希望;王羲之用飘逸的《兰亭序》诠释了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国北宋时著名画家兼画论家郭熙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伟大之处说得无比透彻。好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心灵感悟与创作对象融合为一的过程,是心灵的发展历程。

二、艺术直觉与艺术欣赏

与艺术创作需要艺术直觉一样,艺术欣赏也需要有很高的艺术直觉力。艺术欣赏讲求观者与艺术品的完美融合,是对艺术品全身心的投入与体悟。对艺术品的欣赏,需要人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会,要真正地进入到艺术境界中,当然,艺术欣赏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活动,毕竟人们对艺术的直觉力各不相同,对艺术的理解也必然会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艺术直觉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就文学来看,我国南宋著名文论家严羽的“妙悟说”正和我们所说的艺术直觉不谋而合。王运熙先生认为,严羽所谓的“妙悟”,指的是学诗写诗时产生的犹如学禅领悟真如佛性一样的认识上的飞跃……创作激情的爆发,带有一定的直觉思维的非理性因素。王先生所理解的“妙悟”,是从创作方面来看的,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那样,艺术创作与艺术直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诗歌的欣赏也需要敏锐的艺术直觉,需要对诗歌所写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要将心投入进去,它是心灵对美的特殊的直觉体悟和领悟状态,也就是严羽所说的:“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朱光潜先生曾说:“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形象,就像注视一副梅花画似的,无暇思考它的意义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也正是艺术欣赏的道理。艺术欣赏就是要靠我们的艺术直觉去体悟艺术作品传达的内容,去体会自然、体会生命。艺术欣赏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如果你对一件艺术品一见钟情,永远赏玩不够,这至少说明一点就是你所直觉到的和作品所表现的息息相通,它符合了你的审美需求。

现在看来,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文学作品,对它们的欣赏都需要艺术直觉的参与,尽管不同的艺术欣赏水平可能会使人们作出完全不同的见解,但这也表现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艺术创造不能缺失艺术直觉,只有把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否则艺术就是走向僵化而缺乏创造性,正如马蒂斯所说:“丧失这种艺术直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的表现”。艺术创造中少不了直觉的参与,在艺术欣赏中就更不能缺少直觉,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欣赏活动中,才能与艺术品融合在一起,进入艺术家的境界,与他们交流与碰撞。

三、艺术直觉与理性

艺术直觉理论的提出和强调是在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西方理想主义的泛滥。人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感性和理性是相互杂糅在一起的,不可能完全分开,具体到艺术中也就是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中,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艺术直觉和理智作综合的调配,决不能偏废其一。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敏感度,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另一方面,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艺术的根本问题有着清楚的认识。

总体来说,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不仅仅需要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力,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等,也就是说,艺术创作与欣赏都需要有一定人生积累,一个对生活缺乏理解,没有多少阅历的人,即使对艺术有再好的直觉力也怒会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更不会对艺术品发表异于常人的独特见解。可见,良好的艺术直觉和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艺术创作与欣赏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艺术直觉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变迁

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转而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方面都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对艺术、对美的感受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与人们的艺术直觉和时代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学、书法艺术,他们的发展都以人们对艺术理解的深入为前提,也就是人们对艺术直觉力的不断进展。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新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不断涌现,文学素材和文学写作手法的不断丰富,都反映出当代国人对文学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看来,某一时期某种文学类型或文学思潮特别流行,也正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内在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直觉,它是人们的艺术直觉在文学方面的反映。

五、结语

艺术直觉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艺术的敏锐的直觉和洞察是进行艺术活动的第一步和先决条件,只有在心灵上与艺术产生共鸣,才能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等一系列的活动。简单地说,要始终对艺术有着一颗简单、纯朴的心,始终保持与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直觉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进而对精神活动的需求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艺术无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正如上面所论述的一样,艺术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不论是对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具体到当今的实际,艺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也就是说,对于艺术的追求不在仅仅是少数艺术家的事,他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已变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直觉无疑变得更加重要,毕竟大众对艺术品的欣赏不像艺术家那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欣赏,而更大程度上依赖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感受。总之无论怎么说,艺术直觉对艺术活动来说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国平.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的扬弃[J].大众文艺.

[2]刘松来.“以天妙合”与“妙悟”之我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3]刘晓辉.浅论艺术创造与欣赏中的直觉[J].大众文艺.

艺术创造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心工作在于开发和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是较为缺乏的,导致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并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几种教育形式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涵盖或包容。德育给予受教者的是思想意识、观点、方法的教育,政治思想、立场、态度、信仰的教育,道德意识、观念、规范的教育,而艺术教育也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内容,不过这些内容大多蕴含于意象之中,与情感交融;智育给予受教者的是科学文化知识,大多以概念、理论形式诉诸受教者的理智。艺术教育也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主要体现在智力开发层面。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斯彻宣布了她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天,《今日美国》迅速以“音乐课可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作了报道;体育给予受教者除了有体质、体能方面的知识外,主要通过实际体育运动来培养和锻炼受教者的体魄和体能、技巧等。艺术教育当然也有体育方面知识的内容,比如艺术观点、操作活动、艺术技巧的训练,有的甚至直接渗入体育活动之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就足以证明二者有相通之处,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总之,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

二、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

2000年2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在北京的一次“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的密切关联,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具有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同根共源,是互为条件的,并具有尼尔斯·波尔曾指出的那种‘互补性’(并协)”。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是二者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粘合剂。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次次重大发现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性传略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并且达到专业水平,这已是举世皆知;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富有想像力的科学家,还精通解剖学、数学、力学、光学,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发现;俄罗斯音乐造诣非常高的“强力集团”五巨子之一的鲍罗丁原来是学医的,又是非常出色的化学家,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俄罗斯音乐在国外最早获得盛名的作品之一。在他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同时刻着他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和他所研究的化学公式。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点,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被载入中国音乐史册;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袁隆平教授,整天像个农民一样一天到晚在农田里研究稻子,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也会拉小提琴。可见,艺术教育对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起到重大作用。中外的教育史也证明,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那么它培养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1999年3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对象要从中小学生向大学生延伸。同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和推动下,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提高和进步。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育部相继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年)、《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7年)、《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1998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有力地加强了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2002年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更是为高等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选课热情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领导不重视艺术教育、教学环境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任重而道远。

四、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建议

1.加强艺术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联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的科学研究。我国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存在面上不够普及、点上缺少重大突破,有分量、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科研成果少的被动状况,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借鉴国外教育界的经验,如:美国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在哈佛大学创建的“零点项目”、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这些无不说明艺术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关系。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积极鼓励和支持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同艺术研究者共同合作进行艺术教育研究。E·L·泰勒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高校内的多学科交叉、文理的渗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转变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思想基础。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求“术”忘“艺”,过于追求技法,却忽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育人价值。这种人为地割裂“艺”与“术”的教育观,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法提供全面保障。高校目前大多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培养艺术家的学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现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受众,在课堂机械模仿唱歌、绘画或跳舞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扼杀了广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鉴于此,高校必须破除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把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克服孤立或片面实施艺术教育的做法;另一方面则是要坚持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根本,真正将学生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

3.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教育师资

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拘泥于规范。过于规范就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原则。所以艺术教育更适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导引,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面对知识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作型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教师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自己就必须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并对学生个性予以尊重。然后在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创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双方互动过程是围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展开的,一方面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互动学习,从而从中学会思考,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创造,并及时提供参考意见,收回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校园氛围

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环境和氛围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艺术特长生和大学生艺术团以及由他们带来的各种演出己经成为许多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确功不可没,但也致使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方面过于依赖于特长生的招收和高水平艺术团的成立,背离了艺术教育“普及”的初衷。艺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依托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但活跃于其间的大部分都是艺术特长生,对于那些无艺术才能或艺术教育基础的人而言,自己只是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等活动的局外人。反观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定期地举办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但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人才一展其艺术才能,还会提供舞台给那些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至于那些过去与艺术无缘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各种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真正做到了通过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为全体学生提供体验艺术的机会,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