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素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1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艺术素养的培育,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学历较低、职称较低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社会外聘艺术及体育类学者。上述不同的教师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各自有其优势与缺陷的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体育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艺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动听的音乐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艺术情趣。当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就能够一边进行体能上的锻炼,一边接受优美旋律的熏陶与感染,这时体育教师在进行对音乐的讲解与渲染,就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与音乐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加入,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疲劳感以及厌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增强学生的运动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重大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的内容、性质以及学习要点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配合音乐的乐律,从而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或者那些需要加大运动量的耐久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比较激愤的音乐旋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被这些激昂的音乐旋律分散掉一部分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锻炼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延缓学生的疲劳时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轻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从紧张的锻炼中放松下来,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元素

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美”,体育运动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魅力。由于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迫切、比较强烈的,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为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内部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组织活动,给学生创新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健美操动作的课下小作业,并让学生画出人体示意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形体美,让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进而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合理、科学安排融体、音、美于一体的优化教学法,让体育课堂焕发艺术光彩。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2

(一)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需求

根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最多竟然达到75门,必修课的总学时数平均高达425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4,在加上医学就业标准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人才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目前医学生的学业压力激增,医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艺术素养培养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医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艺术的憧憬和向往,其主动性和自发性可以使在学习和生活中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良好的释放。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善于与人交流,心理问题极少。

(二)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智能培养的必然需求

著名学者霍华德•加登纳认为:人的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其中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和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实践证明,上述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八种智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因此,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此外,每一部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能够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浓重的构建主义色彩,这对医学生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素养培养对高等医学教育发挥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艺术素养培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如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水平程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资助下,都接受过一种或多种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对于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

艺术教师的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决定了在艺术素养培育中“教什么”的问题。尤其是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同时也可以细致地解读和剖析学生在理解艺术作品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强大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方法论上激发学生接近艺术、体验艺术和享受艺术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2.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医学专业的特点

医学院校的艺术理论素养培养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医学生,其专业背景、艺术兴趣、理解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如何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知识、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效地传播给他们,这对艺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艺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医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具有逻辑性、思辨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

3.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人类的多种智能结构都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而且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认识、批判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因此,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其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就是极为多元的。在此情况下,艺术素养教师如果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就容易出现对其所传授的艺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意图了解不深、理解偏差的现象,甚至会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和思想立场,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艺术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素养,加深文化底蕴,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不断丰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功能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得以完成,因此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便承载了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平台教育部提出:以校园艺术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借助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通过合唱、诗歌朗诵、红色经典回顾、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艺术活动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2.艺术知识和艺术才华的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艺术大师和艺术团体走进校园,举办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类高雅艺术的专场演出,使医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多地接受艺术精品的熏陶,从而用艺术知识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艺术表演,提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锻炼舞台表演能力以提升自我展示的自信心。3.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平台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和艺术团是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社、书法绘画协会、摄影协会等校园艺术团体,都是由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这些学生在团体骨干的带领下,通过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艺术专业水平,同时还能够自发形成具有本社团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群体性格,并且加以传承。这对于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完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

医学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关于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的设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强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如果将艺术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主要涉及艺术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或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艺术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2.需要性原则医学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要根据医学生固有的特点和自身需要加以设计,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主要应该面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整体思维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医学美学的审美能力加以考虑。

3.可行性原则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3

在领悟完美人生的基础上,还要体现人生的价值。钟启泉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在于全方位的渗透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成长,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自身素养的提升要放在首位。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快乐、天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是伴随学前教育工作内容的主线。要寓教于乐,要把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要有任务、有职责、有担当,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培养与塑造,传承文明与知识,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才华和能力的凝聚发展幼教工作,建设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更强大。

二、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三、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使其知识丰富,就要拓宽其能力发展空间,多学、多听、多看、多做。学习贝多芬、肖邦、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辉煌作品;听高雅音乐;看经典电影;做能提高自身潜能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美妙的歌声、优雅的古琴、浪漫的六弦琴、悦耳的钢琴、柔美的长笛、流水的古筝、典雅的室内乐、激情的交响乐,做形象的折纸,快速勾画简笔画,剪惟妙惟肖的窗花,制作生动的玩具,练习幽静的瑜伽肢体动作,创编少儿舞蹈,感受豪放的民族风,看各民族富有韵味的舞蹈,享受边弹奏边演唱儿歌的惬意等。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核心素养;艺术教育

如今的社会中有些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与他们职业的需求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的生命成长、人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世界观、教育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因此,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这使得青少年在学校往往背负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从而导致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素质的培养方面的价值。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分析艺术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核心素质提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青少年核心素质中艺术教育的培养作用

1.以艺启智,激发青少年探索兴趣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从而在提升青少年艺术素质的同时,也推进其他方面学习能力的增长,以艺启智,形成良性的循环。因为艺术从来就不是一项单纯的学科内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无数大师证明,艺术是与所有学科相贯通的,“一通百通”这个词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例如,世界知名大师达芬奇先生。达芬奇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闻名于世,其所绘制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经典作品至今仍然家喻户晓,而他的非凡才智不仅仅体现在艺术造诣方面,他在物理学上提出了“连通器原理”,指出在连通器中,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相同。不仅如此,达芬奇在天文学、力学、机械制造、建筑、军事、水利、地质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艺术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涉猎知识的兴趣,培养青少年钻研的意志品质,实现人生价值。

2.尊重个性,挖掘青少年艺术人才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亦是如此。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内容,那么,对于那些在艺术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的苗子而言,艺术教育往往能够从青少年的大海中挖掘出艺术人才。例如,我国的著名钢琴家郎朗。郎朗在少年时期,就沉浸在校外钢琴教育的课程当中,这使得他能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智,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钢琴家。这无疑得益于艺术教育的培养;其次,对于已经成年的青年群体而言,在度过了漫长升学压力的煎熬后,终于迎来了大学美好时光的到来。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有着充裕的课余时间,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然后,对于那些已经步入社会的工作青年来讲,他们往往奔波于工作,在工作时间根本没有闲暇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质,因而只能利用休息时间,通过校外艺术教育的培养,来对艺术内容方面进行有关的学习;最后,从客观上来讲,在当前社会中,许多家庭的家长并没有能够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能力,他们往往既不通乐器、也不懂美术,因此,艺术教育无疑给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了学习艺术的条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活动育人,培养青少年综合能力

相关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参与艺术活动中的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各类展演、展示、公益、交流活动让青少年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

二、关于艺术教育误解的澄清

1.重视艺术活动成果,并不忽视过程的优化

出于传统教学方面的偏见,人们往往对校外艺术活动有所误解,认为这是耽误学习、不务正业的做法。因此,针对教育观念的偏差现状,其一,教育机构必须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给孩子做大量的题目,开很多文化学习班,为了追求高分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罔顾孩子的艺术素养形成。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教育以学生素养的不断进阶提升为目标,更新办学理念,重视艺术教育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推进学科融合,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其二,教师必须重视艺术活动的育人目的。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的授课模式仍旧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并没有做到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只有学校、教师、家长、孩子都重视青少年艺术活动成果,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才能获得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核心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提升。

2.重视青少年主动参与,并不忽视推陈出新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化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以青少年“年幼无知”“能力有限”为由,并不重视青少年对艺术教育方面的有关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不更新理念,不钻研教法,不学习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总是依靠老的“三板斧”搞定学生,往往忘记引导青少年主动参与进课堂中来,忽视了新的互动所能给青少年带来的快乐,以及新媒体、新技术、新信息对艺术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舞蹈授课中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展示舞蹈优美的韵律,从而欣赏和品鉴经典名篇,如《雀之灵》等视频内容,同时在鉴赏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优化自身。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必须重视青少年主动参与的问题,要强调教师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3.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并不忽视激发青少年兴趣

兴趣决定成败。因此,在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切勿忽略培养青少年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音乐歌唱教学时,可采用歌咏比赛等方式,为青少年之间的良好互动创造积极环境,使学生在友谊竞赛中充分领略到歌唱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青少年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带动对其他学科的探索欲。

4.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管理,并不忽视民办机构的作用

民办机构是公办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民办机构的课程体系设置更为个性化和具体化。其一,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其二,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收缩拓展、收缩拓展的过程,从广义社会教学到学校教育,现在又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点在“育人”。艺术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提升素质,挖掘潜能,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艺术教育更受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为青少年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奕.充分发挥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2):282-282.

[2]付伟.浅谈新时期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方向[J].学苑教育,2014(6):94-94.

[3]郑毅.浅谈新形势下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祖国:建设版,2014(9):131-131.

[4]赵英辉,王小国.论美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3(21):219-219.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院校;护生;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将职业所需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因此,除艺术类高职院校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位严重。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国家对文艺工作、学校美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学校艺术教育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各地区也对不同教育类别的美育、艺术教育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受职业教育技能为先这一思维定式影响,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较低,落实力度和获得的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1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目标是加深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人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以艺术为媒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它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帮其塑造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完整的人[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对于除艺术类的高职学生而言,属于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并非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在职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发挥艺术对于个体在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个性等方面的效能,同时还将通过感知内化和精神感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形成更深远的影响。对于高职护生而言,从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服务人群、工作性质来看,他们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育。因此,应从护生在学校接触专业起同步跟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服务中充分展现自身文化底蕴及职业情感。笔者认为,对高职护生而言,艺术教育有以下较为明显的作用。

1.1艺术之美利于护生自我约束

护士的职业特性要求护士在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方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注重护士礼仪。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要求护士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对护士礼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护士礼仪可以提升患者获得服务的质量,也使护士的工作价值得到认可,满足护患双方尊重的需要。要想培养护士礼仪,提升护士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而艺术的审美性,由于其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能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人的美感。如果在学校期间,在护生审美观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艺术熏陶,让护生接受高雅之美、传统之美、和谐之美等美育,使其发自内心地产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摒弃低俗文化,提升自我修养。

1.2艺术之善利于护生净化心灵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阐述。职业精神是医护工作者的一种态度,只有将职业精神融入个人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才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艺术之善在于通过陶冶、净化、宣泄、升华等作用,使人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如果在护生的职业教育中融入艺术体验,感受艺术家至上的善性与倔强刚健的灵魂,以崇伟高洁的品格、乐观向上的态度,引发护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其坚定职业信念将起到巨大作用。

1.3艺术之真利于护生完善自我

优秀的艺术创作必定来源于生活,所谓艺术之真不仅是纯粹、客观地忠实于自然,而且要用真性情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万物之生命灵性,并通过创造性劳动,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达到“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作为高职护生,主要学习的是生命科学知识,首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医学规律,掌握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对待病患时要真情实感,只有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自身对护理职业的真实情感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艺术家在优秀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对创作的敬畏、对作品的情感,能使护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1.4艺术之力利于护生增强自信在一切学科中,艺术是最可能使人性臻于完善,“让人成为人”的一种文化样式。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以其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来打动人心。常言道:文学即人学,风格即人格,作品即人品,艺术亦如此。我们常常把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作为崇拜的对象,无不是被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谦卑自信的人格信仰所感染,从而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护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容易迷失自己,而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首歌、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都有可能让其豁然开朗、重塑信心、找到方向。艺术所表现出的真善美,不仅是在表现一种形式、一种生命、一种情怀,更是在昭示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态度,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同时能够让护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主动观察、探索事物,思考事物的运动规律,从而体会到人生以及自身的意义与价值[2]。

2高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职业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的专业技能性,注重技能操作、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习就业,而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一般也认为,在艺术活动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学业没有太大帮助,不会给自己直接带来益处,而考证、学分这些看得到的显性效果则与自己的择业息息相关,更加重要[3]。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所需要的人员、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也难以得到保障。

2.2学生艺术基础薄弱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普遍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除非今后想要报考艺术类院校,否则一般家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有培养计划也会因时间、费用、精力、兴趣等因素半途而废,更多时间还是去看书、学习、保分数。虽然教育部也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文件,但收效甚微。而报考职业院校一般是学生无法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的第二选择,此类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艺术学习上下功夫,艺术基础普遍较差,有艺术特长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不高。

2.3艺术类专业师资紧缺

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中,由于历史原因、编制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只重视专业教师的引进,不愿意将宝贵的编制名额分给艺术类专业教师,艺术类课程教师严重短缺。同时学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也差强人意,有些只是点到为止,缺乏对艺术类课程质量的评估[4],对学生而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起不到艺术熏陶的作用。

2.4艺术氛围营造不够充分

很多学校为加强艺术教育,成立了很多学生社团、艺术团体等,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但是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大多数社团是学生的自娱自乐,有些只是在文艺晚会、艺术节上亮亮相,走走过场,无法成为学校的艺术品牌进行传承,更无法营造出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艺术氛围。

3通过艺术教育提升高职护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3.1建设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提高对艺术活动的认识,抓住重要节庆日、国家层面纪念日、国家重大事件等重要节点,通过有益的艺术活动,如歌颂白衣逆行者的诗歌朗诵,展现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弘扬正能量,提升护生的职业自豪感。有艺术爱好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展现学校活力和师生风采。活动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护生受到感染。同时开展各类艺术讲堂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授或艺术展示,如表演、摄影、绘画等。此外,还可以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通过举办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自觉认同并追求的效果。

3.2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社团是护生日常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阵地,没有质量的社团活动无疑是在浪费护生学习时间[5]。因此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狠抓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合理化制订社团活动的长期方案和短期计划,以打造出品牌节目,成就学校艺术活动的精品。

3.3推进艺术类课程建设

科学、系统的课程安排是提高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要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以及学校的文化定位,明确相应的教育目标,探索出护理学习与艺术培养齐头并进的课程路径。课程体系要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要更加多元,应结合师资配置、场地使用、学生特长,开发与护理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合理有序地进行艺术课程教学。

3.4打造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若想全面提升高职护生艺术教育的质量,必然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支持。首先,需要招聘相应数量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加强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为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教学[5]。其次,要提升全体教师的艺术修养,使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最后,还可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或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对护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培训,提升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层次品位。由于职业本身的特殊性,高职护生人文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卫生类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在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对提升护生气质修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提升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护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护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展现护生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护生的竞争力,突出卫生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2):97-98.

[2]吕婧,毕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艺术教育[J].高等教育在线,2018(5):159.

[3]卢雪梅.从高职院校的艺术活动谈艺术修养的养成与内化[J].新西部,2020(4):161-162.

[4]张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9(11):162.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6

社会的发展定位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时代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建设“德”与“行”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修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作力,加强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锻炼与培养,让大学生的人生有色彩、有品位、有价值。

二、做事:体现人生价值

学校的教育在于全方位的渗透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成长,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自身素养的提升要放在首位。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快乐、天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是伴随学前教育工作内容的主线。要寓教于乐,要把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要有任务、有职责、有担当,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培养与塑造,传承文明与知识,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才华和能力的凝聚发展幼教工作,建设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更强大。

三、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四、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使其知识丰富,就要拓宽其能力发展空间,多学、多听、多看、多做。学习贝多芬、肖邦、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辉煌作品;听高雅音乐;看经典电影;做能提高自身潜能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美妙的歌声、优雅的古琴、浪漫的六弦琴、悦耳的钢琴、柔美的长笛、流水的古筝、典雅的室内乐、激情的交响乐,做形象的折纸,快速勾画简笔画,剪惟妙惟肖的窗花,制作生动的玩具,练习幽静的瑜伽肢体动作,创编少儿舞蹈,感受豪放的民族风,看各民族富有韵味的舞蹈,享受边弹奏边演唱儿歌的惬意等。在设计健美操的动作和队形等形式中发现艺术美;在欣赏如乐曲《高山流水》,电影《红高粱》《泰坦尼克号》,欧洲古典建筑造型艺术,各地风土人情和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能量;在视、闻、赏、阅中发现美的因素,不断发展与提升人格魅力,加强文化意识,展示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表现独特的艺术品位与风采。

五、结语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7

关键词:艺术生;文化自信;人文修养;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生的招生人数也随之增加。艺术生的招生侧重于艺术专业成绩,轻文化基础课,导致艺术生的作品重表现,缺精神文化内涵[1-2]。艺术作品虽然技法成熟,但是缺乏精神文化内涵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只剩下干涸的躯壳,没有了感染力。艺术生的创造力需要文化知识的滋养,需要人文素养的提升。高校作为艺术生培养的主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文化自信与艺术生人文素养的内在联系

1.1文化自信在艺术中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文化自信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淤绵延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母体,集结了中华民族灵魂和文化基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新起点。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阶段也是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4-5]。我国优秀的传统主流文化为儒家文化,如绘画作品《六君子图》《孝经图》《二十四孝图》,都充分展现了儒家仁、义、信、忠、孝的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民族气节。其次,艺术在红色文化的表现如歌乐山烈士群雕,刻画了9位牺牲在集中营的烈士群体代表,通过结合当时的战争历史,赋予了艺术红色文化的特质,把烈士们的精神和素质表现得既伟岸又平凡质朴,充分传达出人物内在的神韵,体现了英雄为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深圳街头以城市雕塑形式刻画的小平同志塑像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寄托了特区市民对改革开放决策者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对研究实践创新和经济改革开放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邓小平同志雕塑象征着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增强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文化自信。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城市文化的内涵,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载体,广泛地渗透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6]。艺术作品的诞生要融合时代的文化、历史、政治,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正如邓小平同志雕塑一样,当人们驻足的时候,脑海里涌现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政治文化相融的魅力。

1.2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信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积蓄正能量,增强内动力以贡献家庭和社会。文化自信是根本,人文素养是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大浪淘沙,沉者为金,汉唐以包容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与周边的民族交流互鉴,成就了汉唐盛世;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再到当今的改革开放,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作为艺术生,只有深刻地体会这些优秀文化,借鉴优秀文化的有利因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提高人文修养,才能让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人。

2艺术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有自身的专业属性,有别于其他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专业知识,未体现人文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缺乏人文精神方面的引导,艺术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人文精神:其一,艺术生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学生父母往往工作繁忙疏于陪伴,采用物质补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变得冷漠;其二,艺术生为人处世方面表现一定的功利性,认为艺术作品能赚到钱就是有价值的[7]。(2)艺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艺术生的精力和时间大部分都消耗在如何提高专业技巧上,很少阅读人文知识的书籍,缺乏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从而导致对自身文化认识不足,情感缺失,文化自信也相应缺失[8]。所以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容易忽略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蕴含,但是往往艺术作品的魅力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许多艺术生不能领略艺术的真谛与灵魂,不能真正领悟艺术的深层次理论和所蕴含的人文思想。(3)人文行为弱化:人文行为是将个体较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境界等内在品质外化为具体行动和实践过程,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9]。艺术生人文行为弱化主要表现为感情方面我行我素,生活方面不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特立独行,穿各种搞怪衣服,表面浮夸;学习方面自由随性,时间观念不强,不按时上交老师要求的作业,有的学生作业甚至完全抄袭,没有自己的思想。

3艺术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策略

3.1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艺术创作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意识上要坚持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吸引力,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影响了我们的各行各业,同时也对艺术影响深刻,它加强了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艺术的发展力和感召力。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可以内化于民心,即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达民众内心,升华我们的精神世界,净化我们的心灵。艺术家的生命就是不断地为大众创造精神食粮,而生产粮食的基本原料是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来源于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素养的前提必须建立文化自信,只有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才能培育出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家。人文知识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金钥匙,艺术类的大学生只有充分掌握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具备人文精神,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艺术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艺术是人类活动和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生追求的灵动空间[10]。学生在创作时,可以摒弃功利的态度,用一种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的态度去塑造艺术作品,或许可以得到作品的创新。众所周知,艺术设计和艺术题材风格各异,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文化元素来达到升华,比如建筑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打破立体空间设计的局限,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包装设计可以添加古典文化的韵味;绘画雕塑勾勒历史典故等,把这些文化知识引进到学生的专业教育环境中来,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人文艺术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提高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角度切入教学

当今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缺乏文、史、哲类人文课程,主要因为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讲解为主[11]。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传授人文知识,教学方法上采用蜜蜂“采蜜”方式,把新知识新内容扩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从各种渠道广泛汲取新知识和新内容。安排每周一次的滚动式人文教学小课堂,结合案例系统地讲解艺术作品融入文化内涵所散发的魅力。如学生可以讲解1939年徐悲鸿创作的《群马》,作品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象征着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借马的形象表达爱国人士的高尚情操,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文化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12]。滚动式的教学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展特长,塑造个性,增强心身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挖掘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文化魅力,并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使得整个艺术教育充满人文气息[13]。其次开展文化小沙龙,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主动参与学习;定期举行文化作品展活动,学生可以任何一个历史文化为背景设计一个艺术作品,然后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地广泛阅读,多去历史人文古迹实地考察,主动感受和体验母体文化,创作中融入当地的人文背景,丰富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3.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强化人文行为

从形态上来说,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相关的载体。在高校培养机制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学校可以让艺术生多参与公益活动这一载体,使公益活动在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作用。首先公益活动能让艺术类的大学生发挥其长处,主动参与到人文关怀中来,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体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爱心文艺汇演,帮助社区绘制墙绘,去孤儿院教孩子绘画。艺术生多才多艺,学校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体会了社会人的角色,互惠互利。其次鼓励学生参加重要的节日和仪式活动,比如传统的节日、校庆、教师节等来开展相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传统的节日和仪式是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清明节和端午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古代拜师礼提倡了尊师重道。近几年,我国确定了传统节日的法定节假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高校可以利用好节日做好公益活动,设计与这些节庆日相关的文化公益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公益活动的主题,通过亲身的经历体验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可以减少学生我行我素的特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2]。

3.4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才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和决定因素。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要选择一批受过系统的人文知识熏陶的教师,定期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吸取人文知识,学校要以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根基培养教师,给教师提供进修和参加文化会议交流的机会,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从精神、文化、艺术、专业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量,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性竞争局面,让教师成为校园人文建设的主力军。其次,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神奇灵性的空间,高校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景观建设中,走进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地上整洁干净,使人心旷神怡,到处体现文化气息,使人奋发向上,由此可见校园环境的人文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4]。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可以根据其历史文脉和地域性的环境进行改造。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旧址是属于燕京大学,其后进行了改造并命名为“未名湖”,它之于北大就像西湖之于杭州,是有灵性的,仿佛凝集了北大师生们的深邃而悠远的思想。高校对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是对校园文脉的继承,对校园的功能区(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进行整体改造,就如北大对其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统一改造为“一塔湖图”,“一塔湖图”是实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高度统一,“一塔湖图”哺育了无数杰出人才,见证了蔡元培、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追求自由平等的历程,书写了一段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由此可见对校园整体坏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和人文修养[15]。

4结语

艺术素养教育范文8

[关键词]钢琴教学;融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

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美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步凸现。即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外,应增强美感体验,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功能。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音乐将音响作用于人的情感,使听者在音乐中联想、想象、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人以熏陶。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可以触发听者内心积极的情感,好的音乐,使人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汲取强大的精神养料。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种与命运抗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始终感染着听者。音乐具有教育的功能,能健全大脑、健康心理、增强情感传递能力。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对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及影响不是勉强的灌输也不是强迫接受,而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是一种长期的感染和潜移默化。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又具备以下特点和功能。众所周知,钢琴的弹奏需要双手的协作配合,而双手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不同声部是它的难点也是其价值所在。在钢琴弹奏中需要左右脑的分工,需要听觉的关注,需要内心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脑、手、体结合在一起的活动,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钢琴除了独奏形式,还有齐奏、合奏、协奏、歌曲伴奏等等,这时钢琴弹奏就成为了集体性的活动,需要相互的配合协作。在一个合奏整体中,每个声部、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并不是人人都是主角,有主要的声部,也有需要配合的声部,通过这样的音乐上的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观念,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而在当前音乐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在选择中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以近年来大热的钢琴考级来说,考试级别本是为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与标准。但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学琴只是以考级为目标,一味追求考级级别,为了追求高级别,以至打破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拔苗助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结果可想而知。另外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培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些老师、家长只重视对学生技术的传授和提高,重点放在技术技巧上,而忽视了对其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知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学生从小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同时也是提高孩子技术的保证。针对以上情况,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的开设不单单作为技能训练而更重要的是素养培养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积极性、挖掘创造性,以学生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实践为主。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怎样使学生在一开始学音乐,在没有掌握技巧时就能体验到学习得愉悦呢。我选择从“听”入手,大学生对音乐的感性积累、文化积累、生活阅历相对丰富,这使得他们对听音乐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而音乐本身就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前提,这样在一开始排除技术难点,让学生进入音乐形象的审美之中,愉悦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尤其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钢琴的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的入门训练先从听觉开始,去感受去体验,在实际教学中,强调从音乐入手,而非从技巧入手。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开始。在第一节课中,我不会强调必须掌握的技术,如自由落键、落提、连奏、断奏、及三度、六度、八度、大跳等等技巧,这些专业性理论性太强的阐述会让同学们在一开始望而却步。所以,我会准备三首小曲子,让同学们听。有古典派,有浪漫派,有现代派。通常听到熟悉的乐曲时,同学们会说,啊,这首我知道。对,我们来听听用钢琴弹出来是怎样的声音。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同学们与钢琴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音乐是一种美感享受。在其后的教学活动中,除了音乐知识的教授,我发现选曲的重要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选择标题小品,如《布格缪勒》和《儿童古典钢琴小品》。布格缪勒作品100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集趣味性、音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每一首都有一个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标题来启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想象力。在课堂中,我常选用的是《坦诉》、《阿拉伯风格曲》、《天真烂漫》、《行猎》、《牧歌》等。这些标题小曲融合了不同的音乐体裁,夜曲、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交相辉映,打破传统一贯的练习曲称呼,更重要的是加上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坦诉优美流畅、牧歌柔美如歌、行猎进行曲风十足、阿拉伯风格曲则华丽灵巧。同学们在弹奏的过程中会去想如何表达这些情感。作为初级程度学琴者的钢琴教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学习钢琴的开始阶段就使学琴者体会到弹琴的乐趣。《儿童古典钢琴小品》的特点在于每首小曲都有一幅插图,让同学们对乐曲内容不觉得太抽象而有直观感受,容易有具体体验。所以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首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到美、体验到美。

二、以融合式教学为原则,突出钢琴教学的特点

在钢琴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弹奏,而是歌唱、音乐的基础知识、声势、欣赏、即兴创作等的融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从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入手,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如在教授《多年之前》这首小曲时,可以这样进行。全体同学分为三个小组,(1)先从歌唱入手,不用唱名用la开始,同时伴以声势,全体一起打拍子,启发同学们有规律出现的是什么。第一步就是在同学们自己的歌唱中找到这首小曲的拍子是4/4拍。从感性认识到具体概念,节拍就是强拍和弱拍周期性的反复出现。(2)找到拍子以后,开始分工,第一组打拍子,第二组唱旋律,第三组打节奏。通过每小节四拍来具体体会每个音的长短,这就是节奏。这部分需要反复体会,三组同学可以轮换顺序,培养三组同学相互分工合作的能力。(3)在节拍节奏的基础上,唱出旋律。这就需要同学们找到唱名了。怎么找,用耳朵听。通过标准音找到每个音具体的音高,这就是练耳。每一步都是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每一步的成果都是同学们通过唱、听、打节奏得来,这就养成同学们主动动脑的习惯,而不是一开始就拿起曲谱,开始认识音符,到琴键上找音,然后再一个个去看它们的节奏,这样的支离破碎不是音乐,只有当音乐成为同学们熟悉的语言时,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上,我用这样的教学设计,颇有效果。唱旋律在钢琴训练中很重要,尤其在入门阶段,需要学生养成唱谱的良好习惯。有些学生很活泼喜欢唱,但是有的学生个性内向就是不开口,这时需要老师的鼓励,带着他们和他们一起唱,并更多的安排节奏性强,旋律性强的小曲,边听边感受,从感受开始,给他们接受新习惯的时间。只有当同学们唱熟再去弹奏,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在这个表达中,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音符、节拍、节奏概念都在其中。

三、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音乐的方式

钢琴是表演的艺术,在钢琴教学中,除了前面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外,要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参与音乐的方式。在教学中强调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语言、动作、歌唱等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乐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作为未来的教师,同学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学的同时应培养表现能力,在参与音乐的这个部分更应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同学。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接受理解能力,反映能力,表现能力弹奏能力肯定有所不同。尽管能力有大小,但要给予同学们平等的机会参与、表现音乐。先从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开始,实践的机会贯穿于课堂始终。每一节课的开始,会请不同的学生弹奏上课的内容,面对大家演奏这是不同的体验,不要以是否弹奏流畅弹奏的好与不好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最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热情。尤其面对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同学更要积极鼓励。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课堂上的展现,不仅是其个人自信心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对全班同学的促进。除了这一固定表演时间之外,在课堂练习中也要随时随处发现机会,让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正式的上台表演也必不可少。每学期期中期末的表演及结业的汇报,对于同学们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从选择曲目、准备曲目、上台表演、相互观摩、整个的过程就是对同学们的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引导同学们选择曲目、如何准备、如何自我提高、如何自我检验等等,同时启发运用多种表演形式。如在结业汇报中,同学们除了独奏外,有四首联弹、自弹自唱、歌曲伴唱、配乐朗诵、齐奏合奏等等形式,不仅将所学运用与实践之中更是灵活运用,促进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对钢琴这门新学科的认识和信心。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晋媛.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儿童钢琴基础教程1[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