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例6篇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德育; 高校德育; 艺术教育; 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94-04

古今中外,关于德育与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表述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方面不同,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向善向美,追求美好人生,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富足,追求人的知、情、信、意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类真善美为理想目标。

一、关于德育、高校德育及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

德育通俗讲是指道德教育,属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范畴。与西方关于德育的称谓“moral education”是相通的,主要指伦理道德教育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观念变迁以及学科发展细化,德育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德育的具体定义更加宽泛和具体,即德育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品德素质为核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政治、人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着力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的一种综合教育”[1]。

由于德育外延的扩展,高校德育的概念也随之更明确,高校德育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高校德育是规范性质的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促使其在意识、理性层面形成道德良知,进而产生自觉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的教育;高校德育的内容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高校德育的性质和内容决定高校的课程设置的形式以以下几种课程为主:“高校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理论形式的个人品德教育,同时高校日常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显性课程的教育形式之一,而潜隐性的高校德育形式包括高校业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及校园环境”[3]。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它着眼于情,关乎着美,直抵人的五官感觉;它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在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善良美好的情感。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与着眼于知、关乎着真的科学教育,并与着眼于意、关乎着善的伦理教育共同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以发展人的知、情、意,最终实现人类真善美为理想目标。

高校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基本目标,依托文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戏剧、舞蹈、影视、曲艺等艺术载体,在普及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赏析优秀艺术作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从而把自然人发展为审美的人,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极端观点进行分析和辨证之后,再梳理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就会更为深刻明了。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身是绝对独立的,艺术教育也是绝对独立的,与德育毫无关联。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艺术就是艺术,是绝对独立的。如今这种观点和看法也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他们否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独立性,割裂了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学科,这种观点和看法导致了艺术教育中所特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被大大削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德育的工具和手段,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种观点使得艺术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所特有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从片面的角度看待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通过以下论证来详细阐述德育与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包容

苏联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更新艺术观念》一文中曾指出,“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原则上的区别,就在于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育的因素。”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用于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即德育,“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艺术教育的乐教,就是一种宣扬社会道德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德育与艺术教育在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方面也具有相同性,如在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中的欣赏过程中,既会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感,也会对英雄形象产生喜爱之感。当学生在学习《诗经》、《离骚》、《苏武传》、《满江红》等诗歌时,之所以会为作品的艺术境界和优美的诗句所陶醉,不仅是因为其词句运用的绝美,而是因为其作品所表现的是爱国的激情和先天下的博怀。因此,岳飞、屈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美的化身。所以说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是相融的,对于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的判断也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2.艺术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从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卢梭所说的“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4]。正确的艺术教育使人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就能接受各种正确的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道德发展。而也只有具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才能辨别事非对错,也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关于这一点,席勒就曾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5]这说明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艺术教育是促进德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2)德育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德育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任何艺术如果没有了道德的支撑和底线,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相声艺术家姜昆也曾说过:“没有道德支撑,艺术就像瘸着一条腿”。如在身上烙印、放血、裸奔等所谓的现代行为艺术,这样的艺术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而也没有美可言,这样的艺术无疑只会起到消极和不健康的作用。

德育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黄济先生曾说“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6]。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人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帮助人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的。所以,德育是艺术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德育与艺术教育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和德育教学当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将德育抽象的形式融于艺术形象的美感之中,使抽象的感性知识变得形象、活泼,避免了传统德育的被动灌输与空洞说教,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悦、理智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其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显德育内容的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与创造美,并使高校德育在内容结构、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熏陶,体现德育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审美特点,超脱了功利主义与知性主义的束缚,依藉艺术形象,营造出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与艺术审美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7]。再次,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使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奇妙地相互交融在一起,有利于现代德育冲破传统教条主义的樊篱,实现向现代主体性德育的转换。这一融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德育的精髓,使德育与艺术教育相互浸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接受性,更使个人健康丰富的情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追求全面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社会富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使人们精神生活空虚、心灵焦虑困惑,而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不被重视,忽视“智”与“美”的涵养,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善美隔离、心智分裂。人的发展是多维的,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融为人的多维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人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艺术美,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他们德性的生长,幸福感的累积。大学生在领略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与技术美的交融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人品格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实际上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人实现由自然人到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再到道德的人,最终达到审美境界的人的过程。而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催发了这一进程,个体在认识自我中开发德能,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最后通过自我扬弃超越自我,使自身趋近于审美境界的人。

3.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追求完美的人格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要求将艺术审美精神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教育教学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德育积极性,将道德的他律手段内化为自律功能,自觉地承担起培养道德人格的任务。在人格完善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与艺术审美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得学生在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个涵养丰厚、人格高尚的人。艺术以声音、影像的形式感染人,以集中美的方式赞美美好情感,艺术通过表现和塑造情感使人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享受愉悦,能将艺术升华道德感、完善道德人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利于大学生完美道德人格的塑造。

4.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和态势,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艺术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与审美想象力等重要创造力的源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人才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和谐的知识结构,而要达到这种知识能力的和谐的状态,也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艺术、审美的态度与素养。因而“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艺术能活跃与完善人的思维能力,艺术以它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启迪性,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了人的审美知觉力和想象力,开启了人的创造力。因此,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启智创新的功效,培养德、智、艺、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8]。

5.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提升生活品味

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开启人固有的灵性,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中具有情趣、具有微妙情感的东西,让人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展示美,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并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与人生,追求品味人生。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则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感本体的审美视域,使人追求诗意的生存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寻找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和人生的归宿。

总而言之,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人格,使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发展的境界;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也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能给人以自由、超越的审美快乐,在规范、节制与净化的基础上,提升生活品味,赋予人类以超脱精神,陶冶和塑造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完美的人生境界”[9]。因此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深情呼唤。

四、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德育

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艺术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我们探索二者关系的目的之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格局、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关系、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学生群体在这种社会生态下存在着信仰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生命,对于善与恶、美与丑的分辨能力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教育;艺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更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

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精心研究、建设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外经典电影音乐博览、乐理基础、声乐作品分析及处理、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如在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赏析,和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来感受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既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美,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从而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有人说,高校艺术教育,“正如同森林‘鸟语花香’之美,美就美在每一只鸟都歌唱,而不只是百灵才歌唱;每一朵花都开放,而不只是牡丹才开放。”如何才能让鸟儿们都歌唱,花儿们都开放?那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外,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则是艺术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艺术教学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不仅要构筑校内实践平台,还要构建校外实践平台。

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组织开展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和艺术展演活动,开展红色影视评论等。通过这些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复兴民族、强大祖国的神圣使命感。这种校内实践活动也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艺术教育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把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通过校外的艺术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而应首先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获得与美的观念相同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颜世华.高校德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8.

[2]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9.

[3][4] [法]卢 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57,557.

[5] [德]席 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

[6]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82.

[7] 钟以俊.论审美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7):1-5.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2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人文审美;结合策略

引言

美术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主要文化传承媒体,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术技能,促使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既能够潜移默化培养人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打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中小学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解决传统审美被逐渐弱化的问题。

1人文审美本质与特色

在当代人文审美发展中,将人文审美与人文审美进行有机融合,艺术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审美心理需要,而人文审美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理性的思维,使传统审美中的精神转变为理想承担。艺术活动可以打破虚无的审美意识,并且反映出社会真实的需求,与人们内心的潜意识相结合,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当代艺术教育与人为审美相结合,能够为现代艺术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转变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之间的关系,人们审美与艺术变革互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对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人为审美也已经逐渐传统的原始化、原生态转变为现阶段的信息审美建构,人们审美变化对艺术变革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景观和界面的欣赏,能够打破现实生活中的压抑,释放异化的人性,艺术表现出人文审美,对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保证艺术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使艺术价值与人们的生存需要相结合。

2人为审美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在人文审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对美术艺术与生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融合,美学对事物的认定也可以感受到思想境界,特定的审美观念,对艺术进行创作,深入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和精神世界。人文审美还能够对美学进行深入思考,全面提高美学融合的一体性。人文审美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对艺术教育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向往,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受到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人为审美也发生了显著变革,促进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水平,艺术教育能够推动人文审美的需要。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也更偏向于现代人们审美的特征,能够真实反映出社会人们的实际需求,中小学艺术教育可以极大促进人类文明审美的进步。中小学艺术教育还能够让学生从小树立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先锋艺术、装置艺术的理念,推动人们的审美观念变化,真实反映出人的实际需求,促进人文审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人文审美提供重要载体。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能够对个人艺术实践进行探索,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素养。例如:在中小学教学中,将对生活的感悟转变为具體的艺术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哲学思维,将人文审美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审美品质的超越。

3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结合的主要途径

3.1削弱应试教育的成分

由于人文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艺术教育中,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避免功利色彩,不应该与应试教育有过多关联,实现开放式的艺术培养模式,例如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需要学生提交一幅艺术作品,使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在美术专业考核时,不应该排斥雕塑手工作品等,真正展现出学生的美术功底,强化艺术教育的科学评判效果。

3.2对媒体和艺术材料充分依托

在新的环境下,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人文审美有机结合,需要对媒体进行充分依托,而艺术教育与媒体的观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艺术材料的变革也可以全面推动艺术教育的转型升级。中小学艺术教育需要对偶发艺术和行为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保证艺术教育具有即时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艺术材料的革新。可以保证艺术教育,能够涉及最前沿的艺术材料,推动装置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开展了绘画、书法、歌舞、弹奏、粘贴等活动课程;在校级活动课程中开设了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电子琴、刮刮画、歌咏、国画、科技制作等课程,不仅让学生活动了起来,而且让学生兴趣和特长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养。

3.3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对人文审美的实践性

中小学艺术教育,能够为艺术的研究创造出更完善的教学方法,而从长远来看,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积极鼓励学生将方法与观念充分结合,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质量。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也能够为艺术教育带来启发,在艺术教育中需要打破传统艺术学科的局限,是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人文审美特点。加强教学领导,艺术教育与审美结合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点。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4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

(一)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同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的。

二、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结语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5

一、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艺术教育的内涵可概括为:

1•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教育不只是要学生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而更是关系于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建设,它能够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能够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经过这种艺术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从现实情况看,相当数量的媚俗的、低劣的、甚至色情的艺术与我们争夺文化市场,从思想上,也从情感上腐蚀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由于我们没有实施系统、全面、持续而有力的美的情感教育来加强精神和心灵的建设,使得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垃圾”、“精神”的毒害。因此,开展艺术教育尤为迫切。

2•艺术教育是青少年理解生活、完善人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加速器”。①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由艺术本身所决定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有艺术都联系着我们的想象,包含多种人类宗旨,例如:问题和观念、教育与追求、娱乐、修饰或愉悦等等。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以上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②艺术是每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生理解、掌握古今人类经验的有力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识别、欣赏和参与自己社区中传统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参与过程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的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这些品质是实现成功所必需的。③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在不具备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通过学习艺术,学生激发起他们自然的创造力,在学习中发展这种创造力,使之适应复杂的和竞争的社会需求。

3•艺术教育是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生存世界,既是感性的世界、实践的世界,更是体验的世界、想象的世界以及充满了智慧和道德灵性的世界。在真善美的意义上,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纠正愚蠢和谬误,不断突破经验的局限,不断化解情感和精神的冲突,规范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的过程。美学家认为智育给人以真,德育教给人以善,美育(包括艺术教育)教给人以美,这既说明德育、智育、美育的不同特点,也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真、善、美在现实存在中不是互不相涉、各自独立的,所以,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艺术教育的多学科性和综合特点。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和作品欣赏课程,而是一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多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事业。它把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以及相关的艺术史、美学和艺术批评等学科纳入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之中,而美学、艺术制作(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则构成当今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

2•艺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艺术制作和艺术作品体验是艺术教育的基础,美学、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理论概念是艺术教育深化的保证。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艺术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是艺术教育相互促进的必要环节。

3•艺术教育的“艺术育人”和“艺术美育”的特点。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相关知识,而是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它所张扬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批评探索过程是艺术教育的重点,是达到上述两个目的的必然过程;相关知识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参与探索过程,达到艺术教育目的的工具。

4•艺术教育的全程性和全民性特点。未来负责任、有创造性、人格健全的公民有赖于艺术教育的长期熏陶。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某一阶段的需要,它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伴随人的成长历程的全部教育的始终。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不只是一个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且也是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家庭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全过程。这体现了美育走向全民美育、全社会美育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艺术课程教学和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两方面作为美育的最重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表现为:

1•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和艺术化的社会。人的创造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表明: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①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②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情感是理性的升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以上的话,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和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情感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人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的动力。③人的直觉、灵感、想象及潜意识等这些非语言、非逻辑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东西,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可宝贵的,而这些只有在人超越有限的功利目的,身心处于愉快、自由的状态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而要获得它们,必须注重审美教育,这是创造潜能得以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④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更好地创造美,创造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一种美———新奇美。在创造活动中,主观因素起很大作用,其别是科学家的美感起着支配作用。由此可见,美感在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获得美感,必须注重审美教育,这是创造潜能得以开发的保证。

2•艺术教育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实践表明,学校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艺术教育在方式上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并且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快乐”。这显然是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神奇之处。

三、当前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1•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的最主要途径,应当在艺术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突出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与人们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也与人们把美育实施途径局限于艺术课程这一狭窄范围有关。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美育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从事学校美育工作的同志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除了积极进行艺术课程改革外,我们应对其它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给予关注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渗透美育思想,美育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美育在课程改革中是大有可为的,无论是哪个学科,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材编排等都应该追求美,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求知欲望;让美的课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范文6

论文摘要:自古以来,艺术与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 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 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