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教育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1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路桑斯在研究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主要有二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随着研究的进展,心理资本四维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是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韧性。路桑斯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验证。本文以四维说为理论依据,从心理资本的四维度视角研究艺术教育优化策略。

二、当前艺术教育模式下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不全面,致使学生遇事缺乏希望

由于艺术类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对未来没有很高的期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习惯寻求亲友的帮助,并不主动思考解决方式,缺乏希望感。

(二)学校不注重学生情绪调节控制,导致学生面对困难较为悲观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学生情绪的调节控制,致使学生由于一件作品没做好,或者一次比赛失利就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很多学生在无法完成任务时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从而丧失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斗志。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校园环境较为单一,导致自我效能感较低

由于艺术教育专业性强,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导致当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充分,艺术专业技能提升难度较大,致使学生没有足够勇气超越自我。同时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使艺术类大学生感到较大的压力,他们普遍对自己评价偏低。

(四)锻炼韧性活动少,学生遇困难易放弃

当前的艺术教育对学生韧性等关注度不高,使得一些艺术院校对与锻炼学生韧性活动组织较少。学生在经历挫折后难以自拔,心理恢复周期较长,有的甚至停止积极进取,降低自己的追求,随遇而安。这种韧性不足的表现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严重影响艺术教育水平。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的艺术教育策略

(一)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艺术类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增强学生努力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韧性。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动机和行动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就业指导处教师应帮助学生依照自己的客观条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观念。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实现目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提前思考解决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实现目标不只有一条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达到目标的方式,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促进学生继续发展进步。

(二)给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

艺术院校应为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尝试给学生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等方面的课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分散到各个教师身上,以提高学生辅导工作的针对性。此外,应多组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活动,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中的问题,分析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构建全面培养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改革陈旧老套的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方案,给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将固定的教育制度改变为随着艺术类学生个人情况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的动态教育制度。让艺术类学生在充分了解课程所适用的职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这有利于增加专业学习的灵活性,减少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其次,要更重视对艺术类大学生基础文化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高校课程设计中要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让艺术类大学生充分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多组织校园活动,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艺术类大学生需要比科研型学生更了解社会环境。艺术院校应多组织校园活动,挖掘艺术类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四)丰富艺术类大学生的经历

改变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使艺术类大学的课堂变为研究型学习的课堂,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互相讨论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在相互协作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就业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加阅历和增长知识。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在专业相关领域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认知度和自信心。

四、结语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2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3

一、(略)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漏洞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善,但在改善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给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上述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摒弃,也加深了国人对于艺术的成见,认为“艺术不能当饭吃”,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但在现今教育体制所存在的漏洞下,这种观念无疑是扩散得最快的。国家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就我国现今国情来说,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因为,要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就必须对我国考试制度全方位的改革,且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我国的教育资源则显得愈发紧缺了。尤其在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平竞争的最主要体现的今天,要相对考试制度作全方位的改革,则更加不可能。国家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课标的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给以了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理由了:升学率是学校维持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职人员继续从业的一个重要保障,虽然新课标的出台能够给以学生比以往课标更多的思考空间,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变相地化“思考”为“记忆”,让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考点的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手段,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凸显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要想让艺术教育事业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响应素质教育口号,就举步维艰了。这是艺术教育的现状,也是现今艺术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

我国教职人员在进行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性。这也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仍处于初步状态所造成的。大部分的艺术教育人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在教育制度的漏洞下,部分的艺术教育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资格培训后并没有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这就给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艺术教育目的性的混淆主要原因在于教职人员常常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去,却又往往没有划清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限,甚至有部分的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工作当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来进行,主次不分,让整个艺术教育充满着“政治味”。

诚然,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方式,但这必须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突显出艺术教育本身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将艺术当做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现今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的主要体现。同时,很多高考艺术生从小并未接触过音乐,只是因为艺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录取比例高,所以在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恶补音乐。然后这样循环,这些低门槛进入大学的艺考生再出来从事音乐教育,也会对艺术工作造成困难,混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所以,对于普通艺术教育来说,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也就只能培养出少数懂得技法的“匠人”,而不是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文化人”。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4

摘要:

2014年3月,对河套学院2012级、2013级文、理等不同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从4个维度进行设计: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艺术教育对就业的影响。艺术教育本体功能是本项问卷调查的主线、主题,其他3个方面,是在考察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度。依据单选、多选共12道题48个统计子项数据分析,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校大学生对于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看法和希望。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德育;智育;就业能力

一、统计结果

本次问卷的目的,在于对我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所以,艺术教育是本项问卷调查的主线、主题,而其他3个方面如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学习成就、就业能力,也都是在考察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度。单选第一题:艺术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是,有4个选项:(1)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很大;(2)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有一定影响;(3)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不大;(4)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28%;回答(2)的占66%;回答(3)的占4%;回答(4)的占2%。单选第二题:艺术素养与学习成就的关系,有4个选项:(1)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很大;(2)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有一定影响;(3)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不大;(4)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25%;回答(2)的占59%;回答(3)占13%;回答(4)的占3%。单选第三题:你对我校现在开展的艺术教育的看法是,有4个选项:(1)很好;(2)一般;(3)需要加强;(4)不好。回答(1)的占33.5%;回答(2)的占28%;回答(3)的占38.3%;回答(4)的占0.2%。单选第四题: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有4个选项:(1)完全吻合;(2)基本吻合;(3)基本不吻合;(4)完全不吻合。回答(1)的占8.9%;回答(2)的占71%;回答(3)的占17%;回答(4)的占3.1%。单选第五题:关于真善美的关系,有4个选项:(1)一致;(2)基本一致;(3)基本不一致;(4)没关系。回答(1)的占51%;回答(2)的占40%;回答(3)的占7.8%;回答(4)的占1.2%。单选第六题:艺术素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有4个选项:(1)影响很大;(2)有一定影响;(3)影响不大;(4)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31%;回答(2)的占47.5%;回答(3)的占21%;回答(4)的占0.5%。多选并排序(4个选项按顺序统计)第一题:你选择上公共艺术课的原因是:(1)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2)拿学分;(3)调节心情;(4)其他。排在第1位的:(1)占76.5%;(2)占18.3%;(3)占4%;(4)占1.2%。排在第2位的:(1)占14%;(2)占46%;(3)占38.5%;(4)占1.5%。排在第3位的:(1)占9%;(2)占30%;(3)占53.4%;(4)占7.6%;排在第4位的:(1)0;(2)占9%;(3)占5%;(4)占86%。第二题:影响你的行为的因素有:(1)知识;(2)情感;(3)意志;(4)审美。排在第1位的:(1)占58%;(2)占25%;(3)占13%;(4)占4%。排在第2位的:(1)占10%;(2)占50%;(3)占28%;(4)占12%。排在第3位的:(1)占15.7%;(2)占16.1%;(3)占53.3%;(4)占14.9%排在第4位的:(1)11.4%;(2)占9%;(3)占5.2%;(4)占74.4%。第三题: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措施有:(1)改善并加强“两课”教育;(2)加强艺术审美修养;(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4)加强制度管理。排在第1位的:(1)占46.8%;(2)占25%;(3)占25%;(4)占3.2%。排在第2位的:(1)占13.7%;(2)占42.50%;(3)占34.4%;(4)占9.4%。排在第3位的:(1)占18%;(2)占23%;(3)占41%;(4)占18%。排在第4位的:(1)占15.3%;(2)占11%;(3)占1.7%;(4)占72%。第四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下面哪几项为弱项,并须加强?(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排在第1位的:(1)占68.2%;(2)占10.8%;(3)占15.8%;(4)占5.2%。排在第2位的:(1)占7.4%;(2)占36%;(3)占20.2%;(4)占36.4%。排在第3位的:(1)8.6%;(2)占11%;(3)占49%;(4)占31.4%。排在第4位的:(1)占3%;(2)占14%;(3)占20%;(4)占63%。第五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1)对主流思想的认同;(2)言行一致;(3)是非分明;(4)健康的审美观。排在第1位的:(1)占45%;(2)占26%;(3)占13%;(4)占16%。排在第2位的:(1)占13%;(2)占36%;(3)占29%;(4)占22%。排在第3位的:(1)占17.5%;(2)占14.7%;(3)占45.3%;(4)占22.5%。排在第4位的:(1)占22.3%;(2)占10.4%;(3)占14.1%;(4)占53.2%。第六题: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较有效的形式有:(1)“两课”;(2)社会实践;(3)艺术活动;(4)学校教师、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排在第1位的:(1)占24%;(2)占56.2%;(3)占9%;(4)占10.8%。排在第2位的:(1)占12%;(2)占29%;(3)占45%;(4)占14%。排在第3位的:(1)11.3%;(2)占10.3%;(3)占40.2%;(4)占38.2%。排在第4位的:(1)占40.5%;(2)占1%;(3)占9.5%;(4)占49%。

二、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对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的摸底了解;第二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案,并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是仅从学生角度做的工作,对学校领导的访谈,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

(一)艺术教育的本体目标

关于艺术教育的本体目标,有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单选第三题:你对我校现在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活动)的看法是:回答很好的占33.5%,一般的占28%,需要加强的占38.3%,不好的占0.2%。以上数据看出:(1)我校同学对目前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认同度较高(很好+一般),比例占到61.5%;(2)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同学们对我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渴望心情,有38.3%的人表示需要加强。与学生的座谈会,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在座谈会上,多数学生反映,由于人数限制,想选的艺术类课程选不上,只好选一些不愿意选的课。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多选题的第一题,你选择上公共艺术课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占76.5%,而为了拿学分,并不占重要位置,仅为18.3%。这说明,当前人们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太功利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更不能把这种错误认识、判断,变成教育的前提。为了更理性地分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们从哲学层面设计了以下问题,单选第五题,你对真善美关系的看法:回答一致的占51%,基本一致的占40%,基本不一致的仅占7.8%,而回答没关系的仅占1.2%,这说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的理性判断与分析。真善美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与精神追求,它代表着科学、伦理与美学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涉世未深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本真的、自然的,因此是可信的。现在提倡精神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现状”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有据”的判断。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精神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一定的事实依据,结果是令人可喜的。

(二)艺术教育在提高德育有效性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提高德育有效性中的作用,是我们在设计这次调查问卷中,所占比重很大的一个问题,共有6道题涉及到。单选题一,在回答艺术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中,认为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很大的占28%,有一定影响的占66%,影响不大的占4%,没什么关系的仅占2%。这表明学生关于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的影响较大的认同度很高,既为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艺术素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我们设计了多选排序题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排在第一位的,选择“对主流思想认同”的占45%,选择“健康审美观”的占16%,选择“言行一致”的占26%,选择“是非分明”的占13%。学生的这种答案排序,几乎与我们教育者的期望完全吻合。这个调查结果,与那种只根据个别现象做出的普遍性的近乎膨胀的无十分根据的判断相悖。为了解大学生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教育,并考察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多选排序第六题: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较有效的形式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改善并加强两课教育”的占24%,选择“社会实践”的占56.2%,选择“艺术活动”的占9%,选择“学校教师、工作人员表率作用”的占10.8%。上述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我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中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主要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学校近年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主观体验。第二,对于艺术活动的作用排序,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两头小,中间大。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艺术活动的态度是呈正态分布,持有极端认识的,即特别有效的、效果不太好的都占极少数(9%和9.5%)。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有效性方面,艺术活动是“有效和基本有效”的占85.2%以上,这表明他们把艺术教育放在了重要而又恰当的位置。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仍是我们关注的地方,是课题研究的多维度目标之一。为此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单选第二题: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回答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很大的占25%,有一定影响的占59%,影响不大的占13%,没什么影响的占3%。这是一个正偏态分布,即影响不大和没什么影响的,所占比重很小,而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的所占比重很大,这仍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艺术素养与学习成就关系的研究,所见成果很少。如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选择了以下的方法,即运用大数统计量(问卷统计量)来代替测试(测验)统计量,取得量的指标,与定性分析(理论推导、经验判断)相结合,得出研究结论。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分析这一调查结果呢?作为一个个体,说出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很是困难。但是作为群体,即统计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本次问卷调查数为300人),就能反映出对问题认识的倾向性,即有了统计意义。对于回答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的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一种是由感性的直觉判断,得出的结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种结果,都为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并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活动促进学习成绩提高,提供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根据。

(四)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是我们这次尝试着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少,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他们既未求职,又未就职,如何知道二者的关系?因此,对这个问卷调查结果,只能就统计数据本身作一分析,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推测性的判断。就统计数据来说,回答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很大的占31%,回答影响较大的占47.5%,回答没什么影响的几乎为零。这大概是因为学生们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多才多艺学生的偏爱的情况有所了解,或者是觉得自己有较高艺术素养对自己广泛适应工作领域具有一定帮助而得出的结论。在与学生座谈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断。

三、调查问卷的几点结论

第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对待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一,要有充分、足够多的统计数量为依据,而不能仅凭几个、几件事例,以简单枚举的方式简单下结论,更不能随意、任意放大事实;其二,对于我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分析事实存在的背景与环境,不能把背景与环境问题当做学生的问题;其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分析消极现象中的积极因素,以消极的形式反映积极的取向与诉求;其四,下结论,作判断,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论问题。慎言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这种结论缺乏两点根据:一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大多用的是举例的形式;二是没有同类同级概念和事实的对比分析,大多用的是绝对判断,较少用相对比较。在回答“学生学习艺术课的目的”时有76.5%学生选择提高艺术素养,而只有18.3%的人是为了拿学分。这一数据事实,虽不一定能足够证明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但足可以反驳大学生功利化思想猖獗之谬谈。第二,我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求与期望与教育者的认识看法形成一定反差。对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也如此)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要全面、准确。我校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不是高素质加技能,不能搞功利化的唯能力论,必须破除无根据的“学生思想状况预设”。第三,我校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身素养)的希望、自觉,是开展素质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的原动力。这是以大数量的真实统计数据以及通过与学生教师的座谈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而得出的结论。

作者:张静 单位:河套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研究

[摘要]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已逐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本文通过阐述公共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能促进高校更加稳定、良好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加快培育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实施办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艺能普及,无论从知识面、影响范围、教学目的,还是培养方法上,两者都有本质的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美术赏析、音乐、舞蹈等为主,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进一步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高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文化传承的全面培养。

一、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及艺术鉴赏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公共艺术教育则能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人类文明积淀了丰厚的艺术文化知识,创造了许多智慧的结晶,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艺术教育让这些精华得以传承,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能。

(二)具有德育功能

从古至今,艺术的德育功能就是人们学习的重点,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教育不仅形象人对美学的欣赏感知,对社会真、善、美的正确认识,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端正人生态度。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品中的艺术理融于情,进行艺术赏析时是情先于理,接受者感知艺术,然后情感受到冲击,进而引起对人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感人之处,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同时使人焦虑、压抑等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使人的心灵趋向平静。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人际、经济、学业等因素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艺术教育可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缓解了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了严格要求,但高校实施下来也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实施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考虑如何将公共艺术深将入开展下去。笔者从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出发,从操作层面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平台

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兴趣小组,帮助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去挖掘和施展自己的艺术天赋,给予他们更多接触或体验艺术的机会。其次,学校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上或者学校生活中应用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和案例去吸引学生,使其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讲解形式和简单的传授形式去教授艺术作品,磨灭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二)以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团内的成员主要是具有艺术特长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例如舞蹈、合唱、电声、管乐、书画等组织),创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共同愿望,提供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该平台内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才华。该类的学生团体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存在:首先,具有共同愿望和理想的人自主组建。其次,学校相关领导人员为丰富校园文化进行组织的艺术团。另外,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团的创办将有效地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它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对艺术团给予帮助,对委派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师、提供艺术团活动的场地等。

(三)开展艺术类的具体活动,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提供展示平台

学校的教研组织与艺术教学组织必须要对校区范围内的艺术教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举办年度大规模艺术活动,可以将像国庆与元旦这样重要的节日作为时间段的节点;或是针对一些艺术主题每年举办一次主题汇展,像是艺术节、唱歌比赛、书画展、摄影展之类的。除此之外,还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给予师生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奖励,以带动他们参与艺术节目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综上,公共艺术的教育才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身能力,从而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四)基于城市公共艺术体系展开教育活动

如今的城市并未对市内公共艺术平台的建设有所忽视,像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以及电影院等等,都能够称作平台的一部分。老师们间或带领学生前往此类地方进行参观或是体验艺术,而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经历感知艺术形象,会极大的促进他们对于艺术在感性与实际方面的理解。

(五)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相结合

通过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资源的结合,可以使得双方共赢。一方面,艺术资源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地域文化,使得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通过直接的接触和讲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热情。最后,从发扬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对文化艺术进行认识,从而将传统文化艺术加以发扬。

(六)对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要想做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一支稳定的、艺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鉴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与专业艺术院系的学生对于艺术追求本质的需求的不同,高校聘用艺术专业院系的专业教师兼任公共艺术教育授课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教学的重点是普及艺术知识,而艺术专业院系的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方式上,以及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为了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可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门独立出来,联合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老师进行精神和实质上的鼓励。

三、小结

当今世界,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已经是各大企业争夺的目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当下最急切的任务。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心在追逐功利上,而忽略了对毕业生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讲究思维的发散性,这种思维特点给学生创新性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活、艺术的感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享受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突显出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方案将为其在实际推广活动中提供丰富理论依据。

作者:周薇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第三篇: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跨艺术学中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必将涉及到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学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包含吹、拉、弹、唱、说、写、舞及绘画等诸多专业技能,鉴于艺术教育专业面广、范围大,意在抛砖引玉,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关键词]

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文艺和艺术工作的重视,极大的鼓舞了不用领域的文艺和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具有艺术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高校本科专业,对高校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P232然而,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保山学院艺术学院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对立德树人具有自身独特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只是初步建立起了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2]P603但就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仍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艺术课程较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较少、师资短缺、农村学校和部分中小城市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等问题,同时艺术教育的评价体制也尚未健全。艺术教育从广义来说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具体包含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形态的艺术教育,就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这只是艺术教育中的沧海一粟。就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但包含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包含着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和本文要研究的艺术教育专业。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能够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业余艺术培训学校、社区文化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高校艺术教育培养规格和要求,主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以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线,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3]P46~47应具备六项基本素质: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表演、创作、编排、指挥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熟悉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艺术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招收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招收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学生,并对艺术类考分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二是直接从当年文、理科学生中招收的艺术专业学生。就全国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来看,对专业的要求还没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从最能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主要包含了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音乐、美术及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和业余艺术培训学校、艺术训练工作、社区文艺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主要是围绕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开设内容、范围及文化单位、艺术培训学校和社区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既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艺术教师缺乏,兼顾各级文化单位及艺术培训学校急需大量的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从专业课程设置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最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其课程主要是跨艺术学科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来构建和设置的。在专业主干课中设置了舞蹈学的相关课程,也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同样设置和开设相关的舞蹈学课程,对舞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在各级各类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美术学的相关能力基本上没有要求。当然,传统的美术学人才培养规格对音乐学、舞蹈学的相关能力也没有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分别对音乐学、美术学和舞蹈学的相关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传统的音乐学人才培养规格中增加了对美术学相关能力的要求[4]P102~105。以边疆地区的高校为例,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上基本没有接受过比较规范的艺术教育,同学们普遍对艺术学科中的常见音乐、美术和舞蹈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从艺术学科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更是难以置信,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方面的基础乐理、乐谱、美术方面的基本构图、色彩的搭配、绘画的基本技能、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不具备。就目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应从最基础抓起,从头起步。科学把握课程内容及课程量,根据学生接受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5]P34~36。其次应花大力气,多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学科专业魅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特别是许多征集志愿报考被录取的同学,他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知之甚少,无从谈爱好和兴趣,更难以想象艺术学习的艰辛和艺术学科技能训练的单调和枯燥。因此,专业教师首要责任是要帮助同学进一步认识艺术,花大力气帮助同学们培养起对艺术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里是指艺术教育,自然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至少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与音乐学的同学们看齐。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招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本校组织对学生专业进行测试;第二中情况是招收参加当年本省艺术类统考的学生;第三种情况是在招生简章中注明限报艺术教育专业的条件,招收文科、理科的考生。本文以第三种情况即招生简章中注明天生五音不全和色盲都限报,直接从文、理科考生中招收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基本都不具备艺术学科的任何技能,基本无学习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但是,与当年招收的艺术学科及各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文化基础较好,基本具备学习艺术教育的天赋,无色盲、无五音不全者。刚进校接触艺术教育,大部分同学缺乏对专业的认识,缺乏自信心等。我们认为,作为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以上诸多情况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把握,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科学把握教学进度,采取多种方法,让同学接触艺术,适时增加辅修课。最大限度的让同学们全面的认识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广泛的接触艺术,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使同学们全面了解、认识艺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和魅力。从而真正激发学习艺术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张桂仙 车绍留 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析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1).

[2]孙婷,焦华.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

[3]赵去非,郝丽娟.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1).

[4]熊祖鹏.论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3).

[5]高蕊.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

第四篇: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摘要:

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自身需要使得艺术教育具有必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校重视,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是全面渗透的教育,需要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要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大都具有较为完备的艺术教育。由于1952年院系大调整等历史原因和自身学科结构的特点,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滞后于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教育得到重视,并蓬勃开展,而作为人文教育核心部分的艺术教育,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日益凸显。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力和创造力等素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的人都认识到艺术教育重要性,不同学科都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教育学视角。“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应该把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以其“全人教育”主张而著称,他提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1]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当今大学的首要功能,而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培养健全人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为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依据,也确定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二,心理学视角。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存在智能。[2]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视觉/空间关系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还能激发其他方面智能的潜能。因此,艺术教育是开发多元智能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理论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第三,艺术学角度。艺术教育是关于艺术美的教育,艺术首先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二是主体性特征,艺术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鲜明的创造性;三是艺术审美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3]此外,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特征以及特殊地位决定了艺术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1.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社会、学校、家庭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学习成绩、考试、升学率等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艺术教育的课程基本被作为可有可无的科目而存在。据一份关于我国某个地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抽样调查显示,艺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这一状况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调查发现,艺术教育在城市的教育状况好于农村,经济状况好的地区要好于经济状况差的地区。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艺术课教学常受到比如各类考试、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应付各种检查等的冲击,艺术课程常常被挤掉。[4]各方对艺术教育缺乏重视,造成艺术教师地位不高,艺术课程教学监管力度不够,在所上的有限的课时中,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

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需要公共艺术教育

长期以来,理工科高校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理工科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促进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共同提升。艺术与科学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是统一的,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统一于教育大系统的。艺术教育能够为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和文化保障,引导、启发理性思维,科学教育能够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有效的工具,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可以说,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互惠互动,相互促进。[5]因此,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都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对发展科学素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美好的情感,能够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其次,能够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身心得到休息,性格得到美化,境界得到提高,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第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加强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感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严谨,研究问题追求体系的严密,解决问题时遵循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使得他们容易受经验和定力定律的约束,甚至墨守成规,受到教条化思维的局限。[6]因此,创新能力对于理工科学生至关重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不仅可以理解艺术家要表达的感情,也能培养敏锐的直观观察能力;艺术教育能够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发挥想象力,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领悟,这一过程也正是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形象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才能得到充实的发展,并最终在其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实践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注重艺术教育的发展,在2003年成立了艺术学院,2004年又成立了专门的艺术中心,并结合学校特色,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增强人文关怀,创新科技想象,培育复合人才”的建设目标。目前,学校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在培育文理或全方面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效。

(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多元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形成了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艺术实践、专题报告等教学形式于一体的多元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南航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上,开设了《艺术导论》等8门限定性选修课,还开设了《美学原理》、《文物欣赏》等20余门提高型和个性化任意性系列选修课,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艺术实践、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于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涉及艺术教育的各个领域,受益面达100%。创新性地开设了以《物理与艺术》为代表的拓展课程,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精品课程。由学校理学院院长、江苏省教学名师施大宁教授开设的《物理与艺术》,通过大量实例,将艺术与科学相联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学的思辨,获评“江苏省精品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人文学院王岩教授将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一方面通过《斯芬克斯之谜的现代诠释》等专题讲座、选修课的开设,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塑造校园人文氛围;另一方面则借助于音乐、舞蹈等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人文精神的魅力,展现大学人文舞台的丰富多彩,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扩散性思维。

(二)艺术普及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创建了“立体化”的艺术教育学习平台

通过立项建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心开放性实验室。该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南航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并开展各级各类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效果显著。搭建了以大学生歌舞团为龙头、学生艺术团为扩展、艺术社团为基础的多层次艺术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社团,如吉他协会、戏剧社、国学社等,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强调普及性,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在此基础上,选拔和培养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形成第二层次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和话剧团,对学生实行“全过程”培养。学校的大学生歌舞团是江苏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重点大学生艺术团,突出艺术教育的个性培养,以此带动其它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每个层次的社团根据其特点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纳入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学习,推动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依托艺术学院专业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多途径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向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公益性的“艺心艺意”义教班,由艺术学院的优秀学生担任指导教师。目前义教班已连续开设四期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增加至美术、书法、声乐、钢琴、摄影、动画等13个专业门类,受益面达数千人,并以展览、演出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义教班的开设既有效发挥了艺术学院的教学资源,为艺术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添了一项普及文化艺术的新途径。歌舞团“四级一体”的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

(三)艺术欣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年来,南航相继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等顶级艺术团体来我校演出,琵琶大师刘德海、二胡演奏家闵慧芬、著名作家王蒙等艺术大师和文化学者也应邀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名家大师的精彩人生和睿智思想也增长了学生知识,提高了艺术修养。办大型艺术赛事与活动,扩大学校艺术教育的影响。通过每年举办“明御•翠屏”青年文化节等校园文艺活动,承办CUBA东南赛区开幕式特色表演、国家和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大型艺术赛事与活动,赴京参加“奔月颂”庆祝我国首次探月成功文艺演出、赴酒泉基地慰问官兵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艺术实践机会,2006年以来组织参加校内外演出和竞赛百余场,广受好评。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被教育部授予“优秀组织奖”和“精神风貌奖”,原创舞蹈《骄子》获得一等奖,并作为全国唯一的理工科院校选送节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9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演出。大学生歌舞团踏出国门进行文化艺术传播交流。受中国国家汉办邀请,大学生歌舞团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表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驻澳大使章均赛先生称赞学生的表演“非常专业,充满激情”。此外,南航还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采用“引培结合,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全校公共艺术课程专兼职教师27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均由学校艺术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并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中心承担了约30余门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每年面向近万名学生授课,每年指导各级各类艺术展演、竞赛以及其它艺术实践活动百余次。其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探索和总结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与途径,发表艺术教育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个性培养》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公开出版艺术教育自编教材17部,其中1部获评“江苏省精品教材”。

三、对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也认识到,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全面渗透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提高人的全面素养,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校重视,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更新办学思路,改变文学艺术无用论的思维定势,认识到公共艺术对于科学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其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和学生认识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第三,要贯彻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做好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予以保障。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理工科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交叉,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既有艺术的特性又能体现学科间的审美共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律与方法,通过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理工科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全面渗透的教育。[7]理工科高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生活环境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实现对学生全员和全程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学生艺术团、社团平台,加强指导与建设,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开发开校内外资源,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需要与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理工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协调发展。在开展科学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使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发展,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共同培养。第一课堂要注重各类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要突出各种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交叉和渗透。

作者:路漫漫 杨莉莉 徐梦洁 李珊珊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4]于兰英.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63-165.

[5]庞岚.论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86-89.

[6]刘文玉.创新意识的觉醒———艺术教育与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J].艺术教育,2008(9):140.

[7]于立军.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第五篇:高校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

摘要: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取代的。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从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现状,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校园文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地一部分,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高校要以艺术教育作为着眼点,深入挖掘艺术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其独特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一,艺术教育能够提升道德修养。

艺术教育是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的高度统一,它能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乐记》中就指出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它认为艺术是一个个体道德情操和品质特征的外化表现,艺术的强大感染力能够导人向善。而在古希腊,柏拉图也同样推崇艺术对道德的作用,他曾说:节奏与乐调以强烈地力量沁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应,他们就会以美来沁入人心。

第二,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人格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各种社会异化的制约。艺术教育是以情感为特征,促进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活动,它用感性、直观地形式展示着对世界、对美、对道德伦理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认同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

第三,艺术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和情感价值,能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艺术教育地过程中,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解读,增强学生们对善恶美丑、是非黑白的判断和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使得晦涩、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艺术教育在教授艺术知识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可以说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艺技巧的讲授,而是对最优秀地人类文化的传播。

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艺术教育包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大学生能认可这些艺术教育,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只有当大学生认同了传统文化的整合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深入的了解艺术教育方法和内容,时刻用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尊重艺术教育德育教育的和谐校园氛围。

第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优秀艺术教育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德育教育,具有丰富的道德哲理,影响甚至遍及全球,因此弘扬艺术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把中国艺术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寓中国艺术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会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教育熏染的同时,更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教育,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扩大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三、艺术教育的德育现状

第一,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价值观扭曲。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革命到来,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捷,在加快更新原有文化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超越了传统道德的约束,仅受制于个人的道德水准的网络文化;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却忽略深厚文化底蕴的通俗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渗透的西方文化。在如此纷繁复杂地文化影响下,艺术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好莱坞大片带来的不仅是美国地个人英雄主义,也有自私、奢靡、物质的西方文化糟粕。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阶段,极易受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在部分大学生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重视艺术教育。高校也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但是,高校中实用主义和就业导向驱动占主导,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在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物质条件缺乏等问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艺轻德”的偏差,以艺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为重点,忽视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功效,使得目前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逐渐淡化。

第三,艺术教育的师资配置水平不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配置不够合理直接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方面。首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教师缺乏对如何利用现有的艺术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其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在教法方法缺少公共意识教育的经验。最后,教师对德育素材的挖掘不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或德育意识薄弱,造成教师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挖掘德育素材。[2]

四、增强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前社会文化的精神本质,对主流文化具有政治引导和统一思想的作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增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必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中去,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水平。

第一,处理好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当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社会主流文化带入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二,在课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充分肯定了学生和课堂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的重要平台,应该在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把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在艺术教育中增加艺术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实践的形式,利用实践资源熏陶和影响学生,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内容。并且高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在校园文化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及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需求非常迫切。而且,在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借助校园文化作为载体。最终实现两者的相互契合。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在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上,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科学地对待高校思想多元化的局面,理性地对待多元文化价值共存的客观实际。

第四,尊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内容和方法。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成人教育法则,是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切实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才能确保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未能真正确立,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外界环境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固化的重要时期发挥作用。应该切实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设置可供选择的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多种艺术门类和多种教育教学形式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利益需要。除课堂知识的传授外,高校应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搭建多种平台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或艺术体验提供条件。通过切身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理念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课程教育中,加入新的元素。在网络平台上,在网络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第五,组织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祖国发展的人才,最终要从校园走向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故高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理论教育和书本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也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地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第六,引进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

艺术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综合性型的人才,应该是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人格魅力,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表明高校需要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且教师在注重自我修养能力提升的同时,学校也应当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引进教师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德育知识培训,增加艺术专业教师德育方面的理论积累;教师也应克服重专业,重个人品味,轻视德育,轻视学生需求的观点。最后,教师应当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为提高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将广大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公共艺术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它能够生动地反应、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和道德情感体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发挥德育功能有效的、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之一。借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潜移默化作用于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艺术带给他们美好享受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和谐发展。以美怡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美启真,引导学生的心智发展;以美导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温小佳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

[2]彭自力,魏媛媛,杜瑞平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育人实践[J].理论月刊,2008,12(9):56-58.

第六篇:少数民族音乐高校艺术教育价值探讨

【摘要】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无论是站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站在对大学生的自我熏陶的角度上,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传承;开展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之间不断地融合、影响、吸收,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承载着它们的欢乐和痛苦,记录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实际生活,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民族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的精髓所在,这种民族的精髓理应当灌输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音乐学院并没有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事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仅局限于当地的民族大众之间的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音乐界人士大力提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施行,也有高校积极响应,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回应没有普及。很多高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体系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流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只用来作为选修课对待。其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早,课程也很完善,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要改变如今的现状和观念,去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离去,民间音乐的歌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渐渐的消失,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民间艺人和政府的支持,而要高校音乐教育对此予以重视。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更多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

(四)想要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起来。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新颖的音乐作品。

(五)大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的一种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开展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意识。音乐的特征就是激发聆听者的情感,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供合适的方式。在校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表达情感再好不过的介质。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二)增强民族意识。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比较大,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让大学生接触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继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

(三)开发创造性。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色各样音乐文化,大学生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所学习和体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提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有责任去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让少数民族这朵音乐艺术中的奇葩在在祖国的音乐艺术中盛开,经久不衰。

作者:于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02).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5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艺术文化知识,更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艺术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没有恰当地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间的关系,致使民族文化传承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关键词

中国艺术教育;转型;文化传承;意义;现状;措施

在高校教育系统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在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照搬传统应试教育方式,缺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向前迈进,高校应提高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成为一种良好的精神享受。[1]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自我思考,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传承民族文化

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艺术精神,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积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现代艺术教育通过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提供重要保障,促使社会文化的繁荣及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教学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美育价值。大量实践表明,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二、我国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国外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致使中国教育出现迷茫。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相对落后。在一段时期内,一部分高校摒弃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盲目效仿西方,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给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受传统的实用教育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的艺术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缺乏培养。

(二)教育方式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观念,致使大学生的艺术底蕴薄弱。

(三)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不协调

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历史悠久,积淀多种传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形式,如民族乐器、音乐、书法、绘画等。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学生个性差异性造成较大矛盾,阻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高校难以在有限的师资及课程时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课程。

三、传统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艺术教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传统与实践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可以将对区域文化感兴趣且个性特点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而后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师资力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系统。首先,高校应借助艺术教育平台,展现各个区域的民族文化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民族艺术社团,或自行组织相关社团;其次,在艺术文化节中组织文化民间艺术展览,提高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力度;最后,高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家,亲临学校开设讲座,从而让全校师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传承知识。

(二)建立科研基地

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如书本记载、口耳相传等,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且容易造成民族文化失传。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机制,研究与发展全新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新理论与方式;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的队伍,加强对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筛选;最后,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方式的应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鉴国外民族文化传统的教学经验,有利于传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2]因此,高校在艺术教学课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大传播与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力度。现阶段,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不断推进,高校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高校的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民族文化时,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土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分别是学校、民族文化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艺术教学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学的艺术专业素质与个人思想素质。此外,建立一支师资队伍,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3]其次,高校应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的特点,适当添加艺术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最后,高校应定期组织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积极参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紧密相连,高校应提高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视,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高校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五)普及文学教育

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经》[4]、楚辞及唐诗宋词等,优美独特的文章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我们体验古代的人情风貌。因此,在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应向学生普及中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5]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中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保持文化多样性。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大量的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融合,推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

作者:杨兰亭 单位:中国美术馆

参考文献

[1]袁恩培,文静,庞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8-101,125.

[2]高昌苗.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14,(9):25-26.

[3]刘卫红,广予.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使命[J].民族艺术研究,2010,(2):166-170.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角;艺术教育;时代性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教事业也在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相应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众所众知,艺术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阶段、不同民族的文化凝结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新时代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拓展艺术教育的时代性,是贯彻和落实精神的必然要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根本的遵循。

一、辩证认识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深入分析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必须从辩证角度对文化自信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提升艺术教育的水平;搞好艺术教育,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本质上,坚定文化自信和搞好艺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

(一)文化自信要求艺术教育具有时代性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是对我国古往今来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肯定。这就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拓宽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为艺术教育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2]使艺术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在新的发展时代,艺术教育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时代性的调整。

(二)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自信具有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涵盖了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美学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等多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可以提升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水平,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愈加强烈,从而达到文化自信的效果。

(三)文化自信和艺术教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搞好艺术教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二、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些院校的艺术教育仍存在着功利性突出、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和本土艺术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

(一)功利性突出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美学教育,是让人们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去感知和反映自然、社会的美,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艺术需要付出劳动,因此艺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同样,人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也应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从业者和学习者过于关注艺术的商业价值属性,过于功利性地追求艺术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一些乱象。例如,一些影视明星片面追求高片酬,影视公司只根据市场的追捧和需求来选择题材而不考虑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造成了当前演员片酬在制作费中的占比过高和文艺产品跟风扎堆、粗制滥造等问题。

(二)意识形态教育薄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艺术教育除了知识技能上的传授外,教育机构和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同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之入脑入心,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当前,有部分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或者打着“纯艺术”的口号,只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教授和练习,忽视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学习。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即使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产出的艺术作品再好,也是不合格的教育产物。这个事件恰恰折射出一些院校在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本土艺术传承、创新不足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传承和创新才能永远流传,发扬光大。历史上,我国的艺术形式和类型众多,是一个无穷的文化宝藏。但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发源于西方欧美国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偏向西方模式,对本土的艺术内容涉及较少。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深受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本土的一些艺术形式因为后继无人、传承乏力、缺乏创新而逐渐在艺术教育中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例如,京剧虽是我国的国粹剧种,但当前也面临着受众人群减少、传承者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危险局面,地方小剧种更是因缺乏传承,即便纳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难逃灭绝的结局。

三、新时代我国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历史上形成的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建设时期产生的红色先进文化。因此,以文化自信视角提升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应该在民族艺术、地方民间艺术、革命红色文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着力,力争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时,也要注重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学艺术的吸收融合和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做到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提升我国文化艺术软实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着力提升民族艺术教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艺术形式,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比如:美术领域,有国画和书法等;音乐领域,有民歌民乐,还有多种多样的民歌乐器。这都是我们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有着独特的魅力。艺术领域一直推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应当加强民族艺术教育内容,并将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二)重视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地方民间艺术。单拿戏曲来说,京剧可谓是全国性的戏剧形式,各地还有诸如二人转、豫剧、评剧、粤剧等不同的戏曲形式。我们在重视京剧艺术教育传承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地方曲种的传承。因为只有保持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才能保持艺术的活性,促进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重温红色革命艺术

红色革命艺术是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有文化艺术形式。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一首首革命歌曲、一幅幅红色画作让人民群众心中涌起爱国爱党的热情和自豪。因此,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温那段充满热血和烈火的革命岁月,能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懂得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脱胎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历经革命、建设和发展不同时期沉淀下来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并反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化形式,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在艺术教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并反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五)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

文化艺术是有机的,是需要不断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才得以发展的。纵观世界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灿烂的文化艺术总是伴随着开放和交流。要想真正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水平,实现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就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我们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将他们优秀的艺术教育模式和发展成果融入到我国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中,实现“洋为中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文化自信”,将本民族本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四、在文化自信中实现艺术教育时代性的有效路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党的建设,提升艺术教育领域现有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三进”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地入脑入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可以坚持“四个自信”,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只有如此,才能筑牢艺术教育的基础,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

(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更多地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想在文化自信中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就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单薄、思想意识正在形成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应从多个方面联动进行。首先,重视入学初期的爱国主义和校史传承教育。在学生刚进大学时,通过军训和入学教育,加强国史、党史、校史教育,提升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自觉性。其次,多部门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司其职,通过马列理论课堂、意识形态研判、新闻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团课、党课等一系列环节,将课程思政转化为头脑思政、教学全环节思政,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穿文化自信教育意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把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先进文化艺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

(三)加强新时代艺术教育人才队伍发展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做好艺术教育事业,必须加强新时代艺术教育人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政治作风优良、紧跟社会发展、兼具国际视野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首先,专业技术过硬是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传道授业者,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艺术造诣,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艺术知识。其次,政治作风优良是保障。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学生灵魂和观念的地方。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言传身教,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紧跟社会发展是时代性的要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艺术教育属于意识领域,受社会实践发展的物质领域决定。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也应紧随时展,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和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提升自身的软硬件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对原有的教学和管理人员队伍,应按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标准要求进行培训提升,使之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引进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教育人才队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打造“互联网+”艺术教育新平台

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艺术教育成为现实。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不当,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和特性,根据青年人群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阶段,利用互联网思维在艺术教育中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6]一方面,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使用互联网将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传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和易班等自媒体、新媒体平台,将弘扬民族艺术和爱国爱党精神的各类信息传播和灌输给青年学子,使他们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了一大批红色电影歌曲,并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文艺作品展播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3]叶志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J].党建文汇月刊,2017,(11):21-21.

[4]周素伟.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向文化强国迈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107-110.

[5]钱婷.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2017,16(2):26-28.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一方面继续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是最容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阶段,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然后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等方面论述,最后笔者给出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从主体层面、课程设计层面、实践活动层面展开,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幼儿;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研究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来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哪怕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也有艺术的存在;科学是人类逐步进化,寻求自身发展、自身突破的内在需求,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抽象,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最基本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活动,进而再作用于客观世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一、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针对的主体年龄段是3———6岁,这是儿童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如下:

1、幼儿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艺术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第一,幼儿艺术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是幼儿自身的文化、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表现;第二,幼儿艺术是幼儿将自身的情感、特征投射到客体身上,并且把客体当做自己的一个方面;第三是幼儿艺术的成果方面,指的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的幼儿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育者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2、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是幼儿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幼儿把握自身所认识到的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产生好奇心,通过发问、观察的方式,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儿童科学进行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仅仅是一个启蒙阶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3———6岁的幼儿,通过自身的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

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这样,他们在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育目标上,无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幼儿全面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培养幼儿专心钻研的素质,无论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需要幼儿潜心、专心的做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专心做事、心无旁骛的基本素养,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受益终生的,因此,幼儿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有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教育来源上,虽然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以音体美的教育为主,向其他形式扩展,科学教育的教育内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看起来二者的教育内容并无太大关系,但是,二者在教育来源上是相同的,都是以幼儿的生活、接触到的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比如对幼儿开设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是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为基础开展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飞机为什么会飞,等等,对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的课程,也是鼓励幼儿以身边周围可以随处接触得到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科学要求更加严密,追求合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追求创造力,追求灵感的闪现,但是他们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都主张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都认同在合理基础上的大胆探索、追求,对任何知识都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不盲目服从权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怀疑但不过激的良好教育方式方法。

三、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1、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但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最不受束缚的,也是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培养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好奇心,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飞奔的汽车,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进行有力的引导,向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引导,通过对二者的融合,恢复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生态的教育,通过充分利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幼儿以自身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于陌生世界的认知,他们的创造性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也被激发出来。在艺术化的教育中,幼儿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2、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与感情世界。

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艺术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感情,这二者的结合,将会使得两种状态向有利的方向结合。我们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与培养,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机器,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能够坚持下来,除了对于科学的热爱,也离不开精神世界的丰富,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恰恰有利于幼儿在其小时候就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工作,都能以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阳光开朗的人,而不是只会从事某一个工作的无趣的人。通过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开展,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通过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教育,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智力的开发。

众所周知,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与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同样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面对一些趣味实验,有多次失败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不断尝试,面对同伴的质疑,是否可以从容应对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广泛涉猎艺术与科学知识,不断学习,增长学识,培养广泛的情趣,拥有求知创新的心态,可以全方面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意志力的培养。

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

1、在主体层面,逐步渗透

在主体层面,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针对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是3———6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科学教育的接触比较浅显,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教育,要想把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工具、多种形式、多种生活学习情境刺激幼儿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在多方面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比如在叫幼儿乐器或者唱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人的器官是怎样相互协作发出声响的,在教幼儿的唱歌过程中,把艺术与科学完美的融合,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渗透。

2、在课程设置层面,注重关联性

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比如,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甚至带有破坏力的特点,让孩子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既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恒心,还让孩子在拆卸、组装玩具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努力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等等。

3、在实践活动层面,注重动手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真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目的。而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工制作或者简单的实验,结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与幼儿相互配合,根据设计的需要不断调整设计,这就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激发幼儿渴望学习知识、帮助同伴的愿望。并且,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比如放大镜、潜水镜等等,我们可以在让孩子进行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或者进行简单的美术手工制作,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比如剪纸画等等,充分调动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孩子更乐意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这都离不开对幼儿的科学培养,而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最佳的培养方式,虽然艺术与科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但诚如笔者前面分析所言,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等等方面都是相通或者相类似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以期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竹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8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途径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高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美”追求,艺术美概念已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很多高职生都希望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活,而优美的音乐、多彩的舞蹈、古今中外的名画,能给学生生活带来艺术活力,使学生体验艺术所表现的绚丽内容,感受艺术所包含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发现“艺术美”,发现艺术与人性之间的共通性,最终达到满足学生艺术现实需求,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其精神世界应当包含科学、艺术、情感三大支柱。科学追求真,能给人以理性,使人具备理智素养;艺术追求美,能给人感性,使人富有激情;情感追求善,能给人情感体悟,使人不断发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与情感,因此,人们把塑造健全人格概括为科学素质、艺术素质与情感素质。艺术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更关心人,更贴近人的生活,学生赏析艺术作品过程中,能通过与作者情感共鸣,亲身感受到复杂的情感世界,能最近距离接触人间真情,从而塑造健全人格。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途径

(一)加强课程设置,提升艺术教育比重

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需要适当提升课程比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严格落实有关规定,持续提升与完善艺术教育比重,逐步改善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课程地位,并向必修课程靠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贯彻因材施的素质教育原则,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艺术水平的高低,设置多种限定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限定选修课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知识,进行艺术教育,让更多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接受艺术启蒙教育。非限制性选修课以小班教育为主,面向有某项艺术知识基础的学生,这种课程倾向于提高性教育,其目的是为了给有艺术基础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发展能力的学习平台。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强化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增加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质量。广大艺术教师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坚持科研与教学相促进原则,以科研成果促进艺术教育工作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科学素质。教师还应当根据艺术教育教学规律,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和专家讲堂等,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优化配置课程资源,提升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应当不断优化教学课程资源,打造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平台。如高校可以创建校园艺术环境,在教学楼、走廊、大厅等明显位置,展示学生创作的艺术品,给学生提供展示艺术能力的实践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赋予艺术活动“促进民族艺术文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举办书画展、戏剧展、服饰展、民族手工艺品展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从而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展示艺术作品的舞台。

三、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课程比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课程配置,提升艺术教育的实践价值,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