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心理学范例

艺术教育心理学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1

一位优秀的辅导员,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更应该是同学心灵的慰藉者。作为同学的良师益友,辅导员与同学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因此,辅导员工作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两名同学为例,从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等方面探讨了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沟通艺术

一、案例背景

刚接手10级国贸专业的时候,同学们就告诉我,国贸班有两个同学和别的同学不太一样,这两个同学可能由于家庭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性格有些孤僻,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另一个思想中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这两位同学被我的学生认为是“问题学生”,因此,我把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作为我整个工作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我试行我的沟通艺术的突破点。

二、案例事件

我班上的这两位性格比较特别同学都来自外省。由于远离家乡,他们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对家的依赖感。性格较为孤僻的小徐同学来自江西省,性格中多了几分抱怨的小杨同学来自贵州省。下面,我就分别从几个方面对这两个同学的情况作一介绍。小徐同学是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到我们学校国贸专业的。他刚来的时候性格还较为开朗,但到上大二之后,他不愿再和别的同学交流了。通过走访了解我才得知,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个同学的家庭条件一般,再加上从小的生活习惯不好,不爱干净、晚上睡觉说梦话,宿舍人根本无法承受,于是,大家就开始疏远他,把他学孤立起来。久而久之,这个同学就变得特别孤僻。甚至于他上课都用书挡着自己的脸,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他也害怕看见别人。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就这么独来独往的过了两年多,直到我在他进入大三第二学期接手管理这个班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情况,并决定着手改变小徐。另外一位来自贵州的男生小杨,他同样是一位“问题学生”。他的性格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讲,属于反人类、反社会性格。这样性格的人,厌世、仇视社会。他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一人管理着他,这样缺少父爱的孩子,难免在会心理上产生很多怨气。他妒忌他人的幸福、成功,把他人的成功更多是归咎于家庭的因素,而不是个人的努力。别的同学拿到了奖学金,他会认为这是通过“关系”或运气得来的;他自己考试没考好,会认为是老师和他“过不去”,而完全不去分析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小杨,我期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他成为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三、案例分析、解决与启示

我认为,以上问题解决的核心就是——沟通。一位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辅导员,他一定懂得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运用高质量的沟通艺术,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从方方面面影响这个同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就使一个老师真正做到了不仅和同学建立第一层的师生关系,更使双方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层师生关系,为同学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辅导员究竟如何与同学沟通呢?一是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我们通过倾听这个渠道来获取信息,然后将倾听变成人际交往、了解他人、发展自我的重要手段。作为辅导员,我们需明白,教育是一个过程,为了更好的融洽师生关系,辅导员必须学会倾听。在和同学交谈的过程中,让倾听成为主要方面,而把想法尽可能先留在自己心里。耐心的倾听同学的心声,在同学全部吐露完心声之后,在对同学加以鼓励和引导,我们才算真正及时地实现了对同学的科学的思想教育。二是无声沟通。对于同学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同学传达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是否把同学纳入到良好、平等、友善、积极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中。辅导员和同学沟通的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教室。这种沟通是无处不在的。除了办公室、教室,我们还可以在同学的宿舍,或者在校园的路上。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所使用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心理暗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产生共鸣,还可以在同学做错事的时候,不是对他们严加指责,而是用慈爱的目光予以关注,用眼睛去说话。在目光与微笑中,同学会领悟到善意的批评,会愉快地接受教育。三是与同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师和同学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之间的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只有和同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二者有效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少辅导员总是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认为同学就应该听他的话。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笔者试从两点来分析。其一,要明白,人与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就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尊重他人,是每一个人从具有人的主观意识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用毕生去学习的内容。其二,“教师”只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一重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象征而已。正是这样一种职业的特殊性,才使我们有机会运用社会对我们的信任来帮助我们的同学成长成才,但我们决没有半点理由因此而自喜。同学是受教育群体,因为年龄、阅历等的特殊性,难免存在犯错误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所应做到的,就是及时对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挖苦、讽刺等错误做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作为老师,只有用平等、尊重的目光来审视每位同学,才能看到同学真正的需求,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同学成长。通过我的谈心、沟通、引导,这两个同学和我谈论的话题从学习、学校生活扩展到平常的生活。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这两个同学身上却是很大的变化。看到这样的变化,我的内心真的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双创”;艺术教育;创新能力

“双创”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简称创新创业。最早是由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最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被逐步引入到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审美情趣的人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促进人在生活与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它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境界的提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采用感化的方式逐步影响受教育者。艺术教育具体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形式展开,同时立足于对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人的个体性。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启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及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现状分析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结合地方实际,河南省教育厅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第五轮公共艺术教育检查评估。由此可见,从国家到地方,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1]。艺术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艺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对艺术来说是“活的灵魂”。在“双创”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越发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使得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工作的需求。第二,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相关能力培养不足。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热度的持续走高,艺术教育出现偏离。一些院校过于注重明星学员,急功近利,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不够扎实。第三,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对于艺术的理解存在欠缺,没有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力。

(二)“双创”研究现状

关于双创的基础理论研究,邓宝山在其文章《双创谈———一谈“什么是创业创新”》中对“双创”的定义进行了新的诠释,关于创新创业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的指导性作用。曹冰雪、何?及郑风田在其文章《试论“双创”的理论基础、国外实践及其启示》中对“双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国外的实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有价值的启示[2]。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也颇受重视,其中理论方面蒂蒙斯提出了“创业遗传代码”的概念,同时编著了《创业学》的教材,并在书中强调美国培养出来的一代企业家改变了美国乃至是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并影响了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奥地利学派认为创新驱动是社会对知识创造性的利用。而根据新增长理论,创新驱动经济是由创业者前仆后继的创业活动组织起来的。国外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国内的“双创”活动很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其基础上展开。随着“双创”概念的持续讨论和推进,高校改革的发展也在与之进一步结合,虽在理论研究上有了一定发展,但高校在具体的落实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具体实践落实不够,过于偏向理论探讨,或者在实际的执行中无法落实到位,主要是由于落实执行的理解不够与实际开展的力度不足;二是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方向和思路,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专业具体落实,发展推向“一刀切”,导致创新培养的发展难以为继,甚至不伦不类。

二、“双创”背景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双创”时代的要求存在着极高的契合性,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之间具有关联性。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深入挖掘艺术教育资源,科学安排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而言,综合性院校艺术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权重需进一步增加,将创新创业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学科领域上,对如何从艺术发展和创作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思考路径,也为其他学科的“双创”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是有利于大学艺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大学在“双创”思路的指引下树立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进而设计出更系统化、科学化的艺术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艺术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二是有利于实现大学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更好地满足艺术教学需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涵养,突出学生的个体价值,进而驱动学生创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审美鉴赏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三)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等经济的发展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已将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和时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型艺术人才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等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结合时代背景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加快融入社会,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其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措施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理论课上,教师加强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讲述,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思维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紧密相关,研究认为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如果没有思维意识,创新创业将无法发挥其作用。而艺术的创造活动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而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本身也就是一种创造。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是二者能够联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纽带。因此,艺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二是在实践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现有的专业基础技术能力的实践中将创新思维运用于实践,进行艺术创新和创作。

(二)推广成熟的培训模式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借鉴“双创”发展思维,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双创时代”,艺术教育要统筹个体的全方面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将创新紧密与学科内容及特点进行结合。为了将双创教育与艺术专业有机结合,与职业岗位高度对接,与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有机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可推广成熟的SYB创业培训模式,并组织有SYB、KAB培训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通过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的方式,让学生汲取能量,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目的。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教育重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双创”概念的提出,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艺术创新,获得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4]。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育中要做到:一是在做好对艺术学生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将创新由意识变为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双创教育和艺术教育实施的载体,学校需整合学院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并与创业园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落实扶持大学生创业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将艺术创作过程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后的体会转化为创新型理论。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展示了专业才华;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科知识,吸取了发展的学科理念,积累了实践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方法,促使学生萌生出求异的创新思维,这些对于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极有利。

(四)促进教学内外环境的改革

首先,自身的教学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新,召开专题研讨会,科学把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核心,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务处、学生处和科研处以及财务室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顶层设计、双创实践、大赛及活动开展、双创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等工作,由此保障双创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双创师资队伍。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三层次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且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搭配要科学,实践课不能只流于形式。另外,分批遴选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参加双创培训进修,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重视专业教育

艺术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执行专业基础能力的考核要求,不能因明星学员或其他原因而差别对待;二是专业基础能力强的学生予以更多的激励,如设置专业能力比赛,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专业教育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学生尤其如此。艺术专业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启迪,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综上所述,“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落实“双创”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体现。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创新思维能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使得他们在创新能力上获得了更大的提升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周世祥,李莉.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学理论,2011(9):196-197.

[2]田中娟.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5(22):221-222.

[3]刘忠义.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探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9-11.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趣味性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的讲话不仅是对广大党员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期望,更是对广大青年的期望。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勇于实践,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P382),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树立的理想信念当然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克服庸俗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片面歪曲的、错误有害的思想观念,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奉献和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讲话表明,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根据、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特殊的现实依据。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专业特色和年龄特征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具有明显而独特的特点。1.从专业特点看。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直观形象性和丰富情感性等特点。艺术思维以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统一且意象思维占相对优势为其主要思维特征。“审美、想象、情感和个性及其恰到好处的、有机的结合是艺术思维的具体特征。”[2](P46)从生理的角度来讲,在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艺术型的特点是“直观映像的鲜明性和想象的丰富性”[3](P45)。艺术类大学生或多或少具有艺术的兴趣和思维,且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与艺术息息相关,长期浸染在艺术大师、艺术作品和艺术创造的氛围中,不断地在感受和创造艺术。这就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也渐渐具有或强化了直观形象、情感丰富和张扬个性的艺术色彩和特征。2.从年龄特征看。当前在校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在家庭和学校小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比上几代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和学习等方面更加独特。心理上,认知非常敏感,情感丰富但不够稳定,有两极化倾向,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更强。思想上,他们一般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言行容易片面;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但政治热情相对欠缺,团队观念和纪律意识稍弱。学习上,他们大多学习目的明确,热爱专业,但综合文化素养略显薄弱。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尊重和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选取适当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二、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既往理想信念教育大量成功的经验和些许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出发,从学校的教育和专业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心理和教育规律,讲究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探索适合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1.理论教育注重趣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艺术类大学生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和文化素养略弱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是厌恶和抵触的。这种状况意味着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理论教育必须讲究方法。首先,基本理论的教育不能照本宣科、简单说教甚至强迫接受,不要故作一本正经,更不要故弄玄虚。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4](P368)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通过有趣的、直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把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理论教育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P79)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积极性。其次,理论教育不要就理论而理论,泛泛空谈。理论要联系实际,这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不要敷衍应付地泛泛结合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例。要尽量结合社会和学校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实际,拉近他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如结合中国美术学院校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皇皇者中华,五千年伟大的文明,亘古照耀齐日星。制作宏伟,河山信美,充实光辉在我辈。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建筑坚强的城堡,保卫我疆土人民。雕琢庄严的造像,烈士万古垂今名。为创造人类的历史,贡献我们的全生命。”这首校歌气魄宏伟,使命远大,词曲优美,极富美感和教育意义。在校歌的传唱中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为民族战、为艺术战的神圣使命。再次,理论教育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的角角落落,影响巨大而深远。社会和学校要积极占领和把握互联网阵地,注重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主动面对和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不遗余力打造大学生喜欢的互联网平台,不断提供有趣的、充满说服力的优秀文章、图片视频等学习材料供大学生学习和讨论,深入拓展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途径和机会。

2.榜样示范贴近实际。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135)基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示范作用对于比较情感化、形象化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必要性和实效性。所以,在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注重发挥学校历史上先贤大师的榜样作用。如中国美术学院,历史悠久,学脉深远,涌现了许多热爱艺术、热爱民族的先贤大师。基于权威效应的作用,这些先贤大师都是学生爱戴和仰慕的,他们的作品和人品更容易为学生所敬佩和仿效。学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和宣传这些大师的作品和事迹。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继续深化,可以继续通过文字视频介绍、师生同仁回忆的方式宣传,也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专业创作的方式对大师们进行追忆和怀念,学习和继承大师们热爱家园热爱艺术的志向和情怀。其次,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求学校教育者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众所周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了解的每一个人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和教育意义。而学校教育者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连,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学校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同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如果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7](P367)。学校教育者要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P189)要用实际行动引导和教育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次,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注重发挥艺术类大学生同学和同龄人中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距离越近、特点越相似,其相互影响也就越深刻。所以要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同学和同龄人中的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要积极挖掘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宣传,鼓励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形成一种敬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校园风尚。

3.行为塑造持之以恒。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的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如同马克思所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9](P355)。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和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让他们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力量。艺术类大学生思维均衡性和全面性有待加强,政治意识较淡漠,团队纪律意识稍弱,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也更特立独行。这些特点决定了积极良好、向上向善的行为实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很必要的。所以,要积极关注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和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对于他们不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提醒、热情帮扶,敦促和帮助他们有则改之,不断进步。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塑造积极良好的行为实践,不要指手画脚空谈大道理,要结合他们的心理、思想特点和生活、学习实际,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事、做实事。须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鼓励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为大德,防小恶成大患。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关心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优点和成绩,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不足,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对于他们行为塑造取得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予以鼓励和赞扬,发挥表扬机制的作用,助长和拓展正能量。对于他们的困难和期望要积极想方设法予以帮助和解决,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良行为要及时给予恰当的教育和真诚的帮助,力争防患于未然,化解负能量于未萌状态。

4.教育时机巧妙运用。常规教育要常抓不懈,特殊时刻更要用心把握。善于把握和利用教育时机是很重要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方法。比如,重大事件刚刚发生、先进人物刚刚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就是一个关键的时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这个时候往往是学生很想了解、很感兴趣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恰恰是处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0](P88)的“愤”“悱”状态,这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此时,如果无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无视学生了解社会热点的高昂兴趣和迫切期望,对社会热点不作讲解或敷衍应付粗浅讲述,是拒学生于教育之外,是有意或无意树立师生之间的对立。这种不当做法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后的教育都会产生明显消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消极的影响在认知非常敏感、思想比较活跃、文化素养略弱、言行容易片面的艺术类大学生身上更可能出现,而且出现后表现的会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所以,每当社会热点出现的时候,都要及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并且要深层次、全方位地加以解读,对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作出科学的解读,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和成长经历都作出实事求是的讲解,激活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激起学生的同感和共鸣。要结合重大事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要更加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参与程度,激起学生的同感和共鸣。不但要满足学生了解具体社会热点的心理需求,而且要满足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追求。这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互促共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大学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我国各高校都设立了各级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学的班级内也设有两名左右的心理委员,负责同学之间的日常沟通和疏导。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思维的复杂化,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就显得十分必要。哪类课程适合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分?如何加入能产生较好的引导效果?需要一线教学老师认真思考。

一、艺术公选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选修学分在大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中大约占15%的份额①。各学校的公选课设置因学校定位、专业差异等有所不同,但艺术公选课几乎是所有学校都开设的选修课程。艺术公选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过多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当下对健康判断标准的偏差,很多师生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认为只有患精神病、抑郁症的人才是有问题的,忽视了心理亚健康状态。也有偏激者认为,但凡有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有问题。这些错误认知使学生在面临考试不及格、毕业困难时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干预治疗不及时,将恶化成为抑郁症或分裂症。艺术公选课在讲授艺术理论、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知名艺术家拼搏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强化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学生在领悟之余,能够把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独立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化作用是所有课程都能做到的,而艺术公选课因其公选课的自由性质及艺术鉴赏的独特趣味,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开阔眼界,进而保持健康心态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媒介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建心理健康网;倡导主体自我教育等。近些年,专家建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这其中有利有弊。首先,各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任务都很繁重,有限的讲授课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已属不易。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在课上、课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公选课大多是写作业或小论文结课,没有考试压力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也能够在宽松的教学安排中,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日常教学中渗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而艺术公选课在其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定

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选择结束生命……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学生自杀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留给世人的应该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和反思。造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绩不好、求职受挫、恋爱失败、父母离异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大学生所遇到的生活负面事件,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自我价值认定。心理学认为,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己,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忽视自我有利条件。把他人的成功做外归因,把自己的失败做内归因。艺术公选课以开阔眼界、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价值认定,乐观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设置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公选课设置主要取决于该校的师资力量,近些年由于尔雅通识课平台的建立,知名教授、学者的讲课视频丰富了高校公选课的种类。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公选课设置中,可酌情考虑增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和科学人生观的课程。

(一)通识类艺术公选课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1530所高校开设了尔雅通识课程,约有2500万学生参与学习。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以在已开设的303门课程中,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审美判断力、自我价值认定的艺术公选课。如影视鉴赏、民歌鉴赏、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中国书法史、中国陶瓷史、美术概论、园林艺术概论、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艺术美学、戏曲奖赏、古代名剧鉴赏、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抽象艺术学等。

(二)专业类艺术公选课

有些文科及理工科的学生对艺术创作与鉴赏具有浓厚兴趣,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进而培养多维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拓展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面向此类学生开展专业类艺术公选课,如书法、广告学、美术学、民歌唱法、影视技术与艺术等。

(三)拓展类艺术公选课

拓展类艺术公选课是指具有实操环节的公选课。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毕业实习和就业。因能力不足找不到实习单位或中途被实习单位辞退,就业单位不理想或无法就业是大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拓展类艺术公选课可以在实操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许多工作需要团队协作),进而增加就业砝码。此类课程不仅对艺术专业、文科专业学生帮助较大,对开发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才华及表演技巧亦有很大裨益。近些年,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商业广告评析、平面创意实践、演唱技巧提升、园林设计草图等,均属于拓展类艺术公选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授课方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学院、学工层面,更应让每位高校教师都认识到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北京师范大学王豪、华南农业大学女研究生王某,当这些年轻人以自杀的形式结束生命的时候,那满腹经纶又有何用?面对这些悲惨的结局,高校教师在惋惜之余,应该做的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一)提高讲授技巧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将心理健康知识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往往这样做也收效甚微。高校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依据国际心理健康水平评定的四个标准,即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自身行为标准,教师应首先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判定。在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才可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效果。选择艺术公选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出于兴趣,他们更关注教师的教态和人格魅力。高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教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产生很大影响,专业课如此,艺术公选课也如此。

(二)增加课堂交流

各高校的公选课基本都在阶梯教室,上课人数在150-200人之间。教室大、人数多、专业分散导致课堂交流相对困难。许多公选课的学生感觉自己如影子般被忽视,因此增加了淡漠和自卑的情绪。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课堂存在感。在艺术公选课的教学中涉及许多经典作品和知名艺术家的讨论,如画作《清明上河图》、歌剧《白毛女》、话剧《茶馆》、设计中国银行标志、艺术家齐白石、聂耳、徐悲鸿等,学生们无论来自哪个专业都或多或少地对这些作品、作者有所了解。在艺术公选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课堂交流讨论的机会,树立学生的知识自信和表达自信。

(三)丰富互动方式

当今高校教学都比较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和课下思考中,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被社会、学校、老师、父母忽视了,没人在乎自己的感受。丰富课程互动,恰好可以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认知。艺术公选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主动回答、师生间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下,通过微信、QQ、互联网等形式继续进行师生观点交流,使内向的学生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肯定和赞赏。

(四)注重效果反馈

课堂只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前备课、授课、课后练习,还应包括授课效果评价环节。我国许多高校都引进了麦可思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试卷构成进行评价,教师同行间也可进行点评。艺术公选课虽然面向的是全校学生,授课结束后师生间便鲜有联系,但各种形式的授课效果反馈仍然十分重要。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可以体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②。

四、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促共赢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艺术公选课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向多维、综合的树人角度发展。在这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对艺术公选课授课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指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拥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艺术公选课的开设和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的调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海,丁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青年学报,2016(1):81-85.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李珺.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247-248.

[4]廖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能够让学生自主放松。图书馆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感染学生沉浸到学习氛围中,而且墙画和励志的名人名言能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疏导。图书馆的优雅、温馨、舒适的静态物理空间,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二)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助于学生进行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医学界和图书馆界就已经将阅读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辅助工具,是医学生自助式解决心理困扰的方式之一。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资源保障是校内其他部门难以匹敌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等人文素养教育,树立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挖掘借阅信息有助于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寝室投毒、虐杀室友、自虐、自杀等恶性事件出现的主人公都是未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酿成大祸,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图书馆通过梳理学生的借阅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能够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读者近期借阅的图书均为《如何走出失恋》《如何缓解焦虑》等书,可推断该生有可能近期失恋且情绪变化很大,此时就该考虑心理健康教师是否应该主动联系该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推荐专题图书。相比学校开展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图书馆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略有不同,图书馆开展的系列讲座可更侧重于专题性,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不同专业,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化,如面对新生的“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面对临床医学的“职业发展”专题,面向医疗器械专业的“成长与口才”专题、面向全校学生的“时间管理”专题等。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方,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图书馆可以推荐人生励志类、名人传记、心理健康等专题图书,既可以与专题讲座相辅相成,延展讲座的影响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的心理疏导。

(二)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图书馆也可设立专题阅览区域,将有助于缓解压力、心理疏导、人生励志等正能量图书和期刊集中到一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疏导的技巧和方式,增强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内心坚韧度。

(三)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性工作,图书馆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校内其他部门相关合作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方向。图书馆可以和学校的学工部合作,在新生入校前进行实名制心理素质基本调研,获取新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请心理咨询中心把前去咨询的学生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图书馆;还可以和辅导员合作,请辅导员判断心里有困扰的学生信息提供给图书馆。通过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提供的信息,图书馆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挖掘,找到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同学,并对他们实行定制化的图书推荐,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助式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爆发。

(四)挖掘借阅数据,追踪教育效果。通过上述图书馆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图书馆能够获取大量具有心理问题倾向或已有心理问题显现的学生信息,图书馆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面向他们推荐图书,进行阅读治疗之外,还可以对这些学生的借阅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通过了解这些学生的阅读方向,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转变,心理困扰是否解决,既能作为之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信息,也能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方向。

(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虚拟的心灵空间。微信公众平台俨然成为读者关注图书馆动态、获取阅读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开发一个专栏,定期将心理学研究前沿动态、医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应对策略整理成微信软文,推送给学生阅读、借鉴和分享。同时开发留言板功能,为学生提供匿名的沟通、交流、共同克服情绪障碍的平台,让学生的不良情绪更好的释放,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六)举办读书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可以通过入馆教育、读书比赛、撰写读后感等实践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增强医学生的图书馆利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医学生群体自主阅读、自助心理疏导的能力。图书馆也可以同校社团共同策划摄影展、书画展和志愿活动等,提升医学生的自我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和组织能力,以此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将成为未来社会人的主要竞争层面,尤其是医学生群体要面对专业、道德和心理的三重要求,心理健康的医药工作人员才是这个社会的白衣天使。因此,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图书馆无论从环境、资源和能力上都是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部门成长为主导部门,调动全校力量,搭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图书馆应从自身专业和资源出发,不断探索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考虑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晓敏,史逸君.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2).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6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7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实践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与其他的交叉学科相似,是教育学、音乐学、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并相互渗透后的产物。音乐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中学习者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此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促进音乐教育的科学化。钢琴弹奏练习是学习钢琴的一个必经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习者心、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所以不能单纯只考虑锻炼其手臂和手指的技术,更要集中调动其发挥大脑的音响形象思维及敏锐的听觉感知,通过音调记忆印象、内心的歌唱引领手臂传于手指演奏出感人肺腑的音乐。那么应如何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运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完整地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使指尖在钢琴上的滑动和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情愫的倾诉呢?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在多年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练习前的准备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演奏音乐作品,但因为练习演奏的目标是作曲家写出来的音乐,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去了解它。如果有人只凭着到演奏时临时得到的情绪,或只靠一刹那的灵感,而事前不对所演奏的作品作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不培养想象力(也就是创造力,因为从另一角度看,演奏者就是第二创作),那么这种演奏将是没有依据的,将导致演奏的失败。演奏前,我们要在以下两方面做好准备:

(一)音乐听觉

1.节奏(音乐听觉基础)

节奏是指人耳感觉到的相对恒定的时间片断内将音响的持续与中断(休止)组织起来的音响。这里指的时间片断是拍子,拍子的时间数值就是速度。在钢琴练习的准备过程中,每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音连接构成的。所以在练习和演奏中不要放过每一个音符,特别是短小的音符。如练习车尔尼的练习曲中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时,要将技巧运用到乐曲中,带着感情表现去练习,要弹出每一个音,利用想象帮助技巧,达成理想的节奏要求。

2.音乐听觉的敏感性

人类自身对外部事物有着很强的敏感性。人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感染力,并运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去捕捉音乐的色彩、形态、动向和气氛,以增强音乐听觉的敏感性。这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如弹奏肖邦的《Raindrop》(降D大调前奏曲),能让人仿佛听到春夜细雨中屋檐下淅淅沥沥、若有若无的雨滴声。

(二)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

1.性格

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即作品的性格。为了更好地演奏他们的作品,演奏者必须了解其生平、性格,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或作品与文学、戏剧、绘画、诗歌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注意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才不至于将巴哈弹成贝多芬,或将勃拉姆斯弹成肖邦,或将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弹成同样的风格。特别要注意乐曲(或每一乐章)的开放和终止处,一定要在心中明确你要将所弹乐曲演奏成哪一类性格的音乐,不要弹至中途才突然想到,以免有损乐曲表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是钢琴学习必需的一种素质。

2.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一种主观认识过程,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将其加工改造成一种新的形象。要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要能发展它又能控制它,想象力在练习演奏中对乐曲表达有主导作用。如在弹奏巴哈的赋格曲时,你要将各主题清楚地“带入”,又要想象主题跟其他声部的关系和整体的音响表现。要用丰富的钢琴音色去表现音乐作品,除从钢琴的表现性能去获取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如从乐队丰富的音响色彩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想象出各种乐器不同的色彩。有了这种想象和要求,在练习中就务必使自己恰如其分地运用正确弹奏技巧及方法。

二、钢琴练习过程

(一)音乐记忆的练习

与美术不同,时间性是音乐的特点之一。音乐跟随着时间起始,接着逐渐展开,最后会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逝去。可见,记忆对于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讲作用尤为突出。音乐记忆的练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拿到一首新曲子,从头到尾反复练习,但是在弹奏过程中仍有错音反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曲子弹好呢?笔者认为充分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音乐记忆的练习中至关重要。首先是有意注意的运用。学习者应在反复视奏、熟悉乐谱的基础上,对指导老师指出的错误进行思考后,经过重点练习,解决问题并加深印象,从技巧表现上巩固下来。每次练习在做法上必须解决一两个难点,这样就可避免无用的反复练习,自然就增强了记忆力和背奏能力。容易出错的地方反复加以练习,直至能够精准而流畅地弹奏出来。有了如此明确的练习目标,才能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和落实。通过这样的练习环节,既可以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又可让学生克服困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记忆效率还有很多办法,如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调式、调性、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和规律、乐句的划分(如重复、重复变化、复奏等)和曲式结构特点(部分的对比与再现)等,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乐曲的发展脉络和结构逻辑,就是音乐记忆和背奏的依据。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让其练习的时候不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要养成一种求知与兴奋的情绪,这也是提高音乐记忆力的原动力。

(二)弹奏歌唱性的问题(音乐情感)

在音乐心理学中,美感是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美的立场,是人们的审美必须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认知。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美是钢琴艺术的焦点,钢琴演奏应当是对美的展示。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作品的美感通过钢琴这一器乐工具充分地展现出来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要让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行云流水般滑动,指尖如跳舞般弹奏出优雅如歌的旋律,让人感到音乐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要做到演奏的歌唱性,就像人用嗓子(声带)发出声音来演唱歌曲一样,而钢琴是靠人用手指弹奏来歌唱的。两者进行歌唱都必须源于心、脑的驱动。乐曲能否被流畅地表现出来,地要由触键的质量来决定。从技术来看,弹奏者必须具有各种触键的技巧(如连音、断音、顿音等弹法),善于在弹奏的同时有感情地、发自内心地带动手指触键进行歌唱,使演奏者的身心和钢琴与音乐感情融为一体。古今很多的钢琴演奏大师,就是通过这种仔细、严谨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其方法和思路也和解决歌唱性弹奏方法一样。

(三)有效的有意注意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具备目的性的有意注意。在钢琴教学中强调有意注意,就是用心、用意。钢琴练习(演奏)是第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要善于把乐谱上的音符变为有内涵意义的音响。要在体会乐曲的感情特点上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表现感受从指间流出的音乐;并且在练习中要纠正不理想的演奏,得出满意的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持续无意注意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活动,具体体现在练琴时仅仅是手指的机械动作,脑子却在想其他的事,为了弹琴而弹琴。相反,有目的的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持续有意注意会使人弹奏时“忘记自己”,养成集中精神的习惯。在练习、公开演奏或考试时,演奏者都应从第一个音起,完全沉浸在曲目所需要表现的意境之中,思想意识应高度集中。周围任何人或事都不能影响你的全身心投入,自然就不会有精神紧张或焦虑不安的毛病了。如许,练琴才能获得更大进步,演奏水平才能显著提高。所以说在练琴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三、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演奏者的思想、文化、艺术、美学及个性等诸多因素的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无缝连接地应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从音乐听觉基础、特征以及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等几个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演奏者把握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力,充分地表达音作品乐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因此,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至钢琴教学中不失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剑敏,马达.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9-163.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8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是艺术美的形象,是教育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园地的实施者.因此舞蹈教师本身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专业功底的高低会直接对于学生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学生的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1]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1新课改对于舞蹈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对于舞蹈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艺术兴趣.舞蹈教育最大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及艺术素养同时让学生本身的身体协调性更好.(2)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协助者和引导者乃至于合作者,这种身份的变化,一方面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舞蹈教师应当从以往教师单独设计教学活动向学生与教师讨论设计教学活动转变,从而集思广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教学活动当中来,使其具有主人翁的思想,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舞蹈时,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模仿题目,让他们自由的比划动作,任意摆出各种独特而多样造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把课堂教学任务在愉悦的气氛中教授,注重孩子们的创造性,让他们体验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2新课改下对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新课改对于学生要求的改变也必然会促使其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其大多指的是教师在教授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只要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就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实施教学,但是新课改条件下这一要求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其同时还应当掌握教育心理学、社会基本知识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课改的框架下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拥有这些能力才能够算作是一个真正拥有专业素质的舞蹈教师,下面我们就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2.1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基础教学的舞蹈教师,其本身必须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是十分关键的.舞蹈基础教育授课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生,其大部分对于舞蹈的认知都需要来自舞蹈教师,如果舞蹈教师对于专业知识不足够扎实,就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让学生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错误的知识理念,这些错误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一些错误的舞蹈练习方法,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作为基础舞蹈教师其必须拥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且要对舞蹈专业的新动向进行掌握,以保证自己知识的及时更新不会由于自身的知识落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为闭门造车.[2]

2.2当代社会综合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舞蹈虽然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艺术的领域是极为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因此对于舞蹈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不单单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就能够概括的,舞蹈艺术本身就于其他知识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例如音乐、舞台表演、舞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能够与舞蹈有着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并非是到了如何高深的程度才能够显现出来,而是在学习舞蹈之初就能够被发现.例如民族舞蹈与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故事都是有着极大渊源的,如果一名舞蹈教师不能对这些进行较深刻地了解,那么其就不可能教出具有艺术底蕴的学生,所以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对舞蹈这一门专业进行了解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培养学生将舞蹈与社会、历史、生活、科学等不同方向进行联系,让学生对于舞蹈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而不是仅仅将舞蹈拘泥于一种表演形式,“以舞蹈而论舞蹈”只有将舞蹈化为我国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才能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基础舞蹈知识时就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与博大,从而开阔眼界为未来的舞蹈之路建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3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都应当掌握的,但是在传统教育当中管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经过了师范类教育从而学习了的教育心理学,但是其真正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应用却是少之又少,这与教育体制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有关的.在新课改当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却是极为重要.例如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等都与教育心理学相关.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要的.教育心理学在舞蹈教学当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舞蹈是一门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就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基础功要求是极高的,但是基础舞蹈知识教学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心理抗压能力方面,还是身体承受力上都是较弱的,因此在基础舞蹈教学当中我们必须对这一点进行重视.在舞蹈教学当中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不管,应当利用教育心理学引导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舞蹈基础进行练习并且要让舞蹈教学的压力逐步释放,在此期间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监测,发现学生出现了厌学或者是易怒、郁闷等情绪一定要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欢乐而健康的心态.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在舞蹈教师本身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掌握外,我们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指导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得不学变为主动要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3]

3新课改下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上文我们已经对新课改框架下对于舞蹈学科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质量.

3.1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提高的途径通常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并将这些教学经验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让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第二个途径主要是舞蹈教师可以通过翻看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籍结合自身学习舞蹈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练习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然后将其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学习弯路;最后一个途径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充电,这种专业知识充电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要舞蹈教师应当紧握舞蹈专业知识的脉搏切记闭门造车,尽可能地了解舞蹈行业的相关动态,二则是舞蹈教师应当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从而使得自身的舞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4]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只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则是教师因此二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近些年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以往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与教师就应当是上下级的关系,一个传授知识一个接受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本身就有着极大的优越感,所以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总是有很大的隔膜,这种隔膜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得学生拒绝对舞蹈知识进行学习,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在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当发生改变,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双方可以愉悦地敞开心扉、互动和交流学习舞蹈、感受舞蹈,共同探讨舞蹈这门深奥的艺术.

3.3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而探索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最好手段.一个舞蹈教师对舞蹈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在与学生的教学与交流中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迈进舞蹈艺术的大门.特别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上,对那些不喜欢舞蹈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在受苦刑.但是当老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的方法使学生重新认识舞蹈、慢慢热爱舞蹈时,那些厌恶、疲劳等困难就会逐渐淡化.由此可见学习舞蹈的方法首要的是要唤起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舞蹈,喜欢舞蹈.我们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从而喜爱上舞蹈这门学科,例如我们可以再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更加使他们年龄到的舞蹈音乐剧,让其先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然后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士芳.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教师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6):20-20.

〔2〕杨军.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注点[J].教书育人,2010(04):88-89.

〔3〕王英全,王思怀.新课改下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