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心理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教育心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教育心理学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1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实践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与其他的交叉学科相似,是教育学、音乐学、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并相互渗透后的产物。音乐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中学习者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此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促进音乐教育的科学化。钢琴弹奏练习是学习钢琴的一个必经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习者心、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所以不能单纯只考虑锻炼其手臂和手指的技术,更要集中调动其发挥大脑的音响形象思维及敏锐的听觉感知,通过音调记忆印象、内心的歌唱引领手臂传于手指演奏出感人肺腑的音乐。那么应如何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运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完整地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使指尖在钢琴上的滑动和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情愫的倾诉呢?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在多年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练习前的准备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演奏音乐作品,但因为练习演奏的目标是作曲家写出来的音乐,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去了解它。如果有人只凭着到演奏时临时得到的情绪,或只靠一刹那的灵感,而事前不对所演奏的作品作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不培养想象力(也就是创造力,因为从另一角度看,演奏者就是第二创作),那么这种演奏将是没有依据的,将导致演奏的失败。演奏前,我们要在以下两方面做好准备:

(一)音乐听觉

1.节奏(音乐听觉基础)

节奏是指人耳感觉到的相对恒定的时间片断内将音响的持续与中断(休止)组织起来的音响。这里指的时间片断是拍子,拍子的时间数值就是速度。在钢琴练习的准备过程中,每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音连接构成的。所以在练习和演奏中不要放过每一个音符,特别是短小的音符。如练习车尔尼的练习曲中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时,要将技巧运用到乐曲中,带着感情表现去练习,要弹出每一个音,利用想象帮助技巧,达成理想的节奏要求。

2.音乐听觉的敏感性

人类自身对外部事物有着很强的敏感性。人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感染力,并运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去捕捉音乐的色彩、形态、动向和气氛,以增强音乐听觉的敏感性。这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如弹奏肖邦的《Raindrop》(降D大调前奏曲),能让人仿佛听到春夜细雨中屋檐下淅淅沥沥、若有若无的雨滴声。

(二)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

1.性格

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即作品的性格。为了更好地演奏他们的作品,演奏者必须了解其生平、性格,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或作品与文学、戏剧、绘画、诗歌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注意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才不至于将巴哈弹成贝多芬,或将勃拉姆斯弹成肖邦,或将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弹成同样的风格。特别要注意乐曲(或每一乐章)的开放和终止处,一定要在心中明确你要将所弹乐曲演奏成哪一类性格的音乐,不要弹至中途才突然想到,以免有损乐曲表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是钢琴学习必需的一种素质。

2.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一种主观认识过程,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将其加工改造成一种新的形象。要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要能发展它又能控制它,想象力在练习演奏中对乐曲表达有主导作用。如在弹奏巴哈的赋格曲时,你要将各主题清楚地“带入”,又要想象主题跟其他声部的关系和整体的音响表现。要用丰富的钢琴音色去表现音乐作品,除从钢琴的表现性能去获取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如从乐队丰富的音响色彩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想象出各种乐器不同的色彩。有了这种想象和要求,在练习中就务必使自己恰如其分地运用正确弹奏技巧及方法。

二、钢琴练习过程

(一)音乐记忆的练习

与美术不同,时间性是音乐的特点之一。音乐跟随着时间起始,接着逐渐展开,最后会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逝去。可见,记忆对于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讲作用尤为突出。音乐记忆的练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拿到一首新曲子,从头到尾反复练习,但是在弹奏过程中仍有错音反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曲子弹好呢?笔者认为充分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音乐记忆的练习中至关重要。首先是有意注意的运用。学习者应在反复视奏、熟悉乐谱的基础上,对指导老师指出的错误进行思考后,经过重点练习,解决问题并加深印象,从技巧表现上巩固下来。每次练习在做法上必须解决一两个难点,这样就可避免无用的反复练习,自然就增强了记忆力和背奏能力。容易出错的地方反复加以练习,直至能够精准而流畅地弹奏出来。有了如此明确的练习目标,才能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和落实。通过这样的练习环节,既可以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又可让学生克服困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记忆效率还有很多办法,如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调式、调性、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和规律、乐句的划分(如重复、重复变化、复奏等)和曲式结构特点(部分的对比与再现)等,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乐曲的发展脉络和结构逻辑,就是音乐记忆和背奏的依据。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让其练习的时候不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要养成一种求知与兴奋的情绪,这也是提高音乐记忆力的原动力。

(二)弹奏歌唱性的问题(音乐情感)

在音乐心理学中,美感是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美的立场,是人们的审美必须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认知。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美是钢琴艺术的焦点,钢琴演奏应当是对美的展示。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作品的美感通过钢琴这一器乐工具充分地展现出来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要让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行云流水般滑动,指尖如跳舞般弹奏出优雅如歌的旋律,让人感到音乐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要做到演奏的歌唱性,就像人用嗓子(声带)发出声音来演唱歌曲一样,而钢琴是靠人用手指弹奏来歌唱的。两者进行歌唱都必须源于心、脑的驱动。乐曲能否被流畅地表现出来,地要由触键的质量来决定。从技术来看,弹奏者必须具有各种触键的技巧(如连音、断音、顿音等弹法),善于在弹奏的同时有感情地、发自内心地带动手指触键进行歌唱,使演奏者的身心和钢琴与音乐感情融为一体。古今很多的钢琴演奏大师,就是通过这种仔细、严谨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其方法和思路也和解决歌唱性弹奏方法一样。

(三)有效的有意注意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具备目的性的有意注意。在钢琴教学中强调有意注意,就是用心、用意。钢琴练习(演奏)是第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要善于把乐谱上的音符变为有内涵意义的音响。要在体会乐曲的感情特点上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表现感受从指间流出的音乐;并且在练习中要纠正不理想的演奏,得出满意的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持续无意注意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活动,具体体现在练琴时仅仅是手指的机械动作,脑子却在想其他的事,为了弹琴而弹琴。相反,有目的的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持续有意注意会使人弹奏时“忘记自己”,养成集中精神的习惯。在练习、公开演奏或考试时,演奏者都应从第一个音起,完全沉浸在曲目所需要表现的意境之中,思想意识应高度集中。周围任何人或事都不能影响你的全身心投入,自然就不会有精神紧张或焦虑不安的毛病了。如许,练琴才能获得更大进步,演奏水平才能显著提高。所以说在练琴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三、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演奏者的思想、文化、艺术、美学及个性等诸多因素的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无缝连接地应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从音乐听觉基础、特征以及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等几个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演奏者把握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力,充分地表达音作品乐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因此,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至钢琴教学中不失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剑敏,马达.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9-163.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是艺术美的形象,是教育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园地的实施者.因此舞蹈教师本身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专业功底的高低会直接对于学生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学生的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1]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1新课改对于舞蹈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对于舞蹈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艺术兴趣.舞蹈教育最大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及艺术素养同时让学生本身的身体协调性更好.(2)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协助者和引导者乃至于合作者,这种身份的变化,一方面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舞蹈教师应当从以往教师单独设计教学活动向学生与教师讨论设计教学活动转变,从而集思广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教学活动当中来,使其具有主人翁的思想,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舞蹈时,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模仿题目,让他们自由的比划动作,任意摆出各种独特而多样造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把课堂教学任务在愉悦的气氛中教授,注重孩子们的创造性,让他们体验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2新课改下对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新课改对于学生要求的改变也必然会促使其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其大多指的是教师在教授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只要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就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实施教学,但是新课改条件下这一要求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其同时还应当掌握教育心理学、社会基本知识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课改的框架下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拥有这些能力才能够算作是一个真正拥有专业素质的舞蹈教师,下面我们就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2.1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基础教学的舞蹈教师,其本身必须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是十分关键的.舞蹈基础教育授课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生,其大部分对于舞蹈的认知都需要来自舞蹈教师,如果舞蹈教师对于专业知识不足够扎实,就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让学生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错误的知识理念,这些错误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一些错误的舞蹈练习方法,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作为基础舞蹈教师其必须拥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且要对舞蹈专业的新动向进行掌握,以保证自己知识的及时更新不会由于自身的知识落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为闭门造车.[2]

2.2当代社会综合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舞蹈虽然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艺术的领域是极为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因此对于舞蹈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不单单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就能够概括的,舞蹈艺术本身就于其他知识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例如音乐、舞台表演、舞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能够与舞蹈有着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并非是到了如何高深的程度才能够显现出来,而是在学习舞蹈之初就能够被发现.例如民族舞蹈与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故事都是有着极大渊源的,如果一名舞蹈教师不能对这些进行较深刻地了解,那么其就不可能教出具有艺术底蕴的学生,所以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对舞蹈这一门专业进行了解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培养学生将舞蹈与社会、历史、生活、科学等不同方向进行联系,让学生对于舞蹈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而不是仅仅将舞蹈拘泥于一种表演形式,“以舞蹈而论舞蹈”只有将舞蹈化为我国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才能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基础舞蹈知识时就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与博大,从而开阔眼界为未来的舞蹈之路建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3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都应当掌握的,但是在传统教育当中管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经过了师范类教育从而学习了的教育心理学,但是其真正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应用却是少之又少,这与教育体制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有关的.在新课改当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却是极为重要.例如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等都与教育心理学相关.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要的.教育心理学在舞蹈教学当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舞蹈是一门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就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基础功要求是极高的,但是基础舞蹈知识教学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心理抗压能力方面,还是身体承受力上都是较弱的,因此在基础舞蹈教学当中我们必须对这一点进行重视.在舞蹈教学当中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不管,应当利用教育心理学引导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舞蹈基础进行练习并且要让舞蹈教学的压力逐步释放,在此期间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监测,发现学生出现了厌学或者是易怒、郁闷等情绪一定要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欢乐而健康的心态.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在舞蹈教师本身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掌握外,我们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指导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得不学变为主动要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3]

3新课改下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上文我们已经对新课改框架下对于舞蹈学科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质量.

3.1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提高的途径通常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并将这些教学经验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让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第二个途径主要是舞蹈教师可以通过翻看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籍结合自身学习舞蹈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练习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然后将其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学习弯路;最后一个途径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充电,这种专业知识充电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要舞蹈教师应当紧握舞蹈专业知识的脉搏切记闭门造车,尽可能地了解舞蹈行业的相关动态,二则是舞蹈教师应当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从而使得自身的舞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4]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只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则是教师因此二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近些年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以往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与教师就应当是上下级的关系,一个传授知识一个接受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本身就有着极大的优越感,所以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总是有很大的隔膜,这种隔膜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得学生拒绝对舞蹈知识进行学习,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在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当发生改变,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双方可以愉悦地敞开心扉、互动和交流学习舞蹈、感受舞蹈,共同探讨舞蹈这门深奥的艺术.

3.3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而探索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最好手段.一个舞蹈教师对舞蹈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在与学生的教学与交流中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迈进舞蹈艺术的大门.特别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上,对那些不喜欢舞蹈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在受苦刑.但是当老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的方法使学生重新认识舞蹈、慢慢热爱舞蹈时,那些厌恶、疲劳等困难就会逐渐淡化.由此可见学习舞蹈的方法首要的是要唤起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舞蹈,喜欢舞蹈.我们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从而喜爱上舞蹈这门学科,例如我们可以再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更加使他们年龄到的舞蹈音乐剧,让其先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然后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士芳.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教师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6):20-20.

〔2〕杨军.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注点[J].教书育人,2010(04):88-89.

〔3〕王英全,王思怀.新课改下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83-84.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4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5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且持续的心理状态,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并且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人格协调,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在提倡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趋势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对解决与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1世纪的小学生,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受不了大的打击,不懂得分享,不能接受失败,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缺乏对科学事实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独立意识较差,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这多是因为在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缺乏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社会的接班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成熟的思想,解决困难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音乐课程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发展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教育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也包含对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音乐教育学相比,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音乐传授、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以及音乐人才的培育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其研究方法;回顾并评价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研究音乐学习和教师与教学的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学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根据严密的科学实验得来,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了音乐学中的一部分。   三音乐教育渗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小学生年龄段是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心理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低,加上叛逆的性格,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过度焦虑反应。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是神经症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在情绪上会出现因一点小事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躁的状态等。(2)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有一种强烈的惊恐情绪。对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惧症,如学校恐惧症,因害怕上学,而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心理障碍。(3)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包括精神和神经两方面的障碍。(4)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失调,听、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2.音乐教育的渗入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会受到遗传素质、生理发展的影响及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可以分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分出不同的类型,因材施教。同时,研究这些学生的音乐记忆,可以让他们的情绪随音乐的变化起伏而融入到音乐中去,调整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诱导,把学生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让他们体验音乐,培养审美情趣。   3.音乐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作品中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心理健康发展。所以,音乐疗法作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促进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前面提到的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来实现。心理学的作用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从而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其心理焦虑。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小学时期是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用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音乐作品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听众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大型舞蹈等集体活动则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6

心理学课程是县级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县级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幼师。一名优秀的幼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幼童的心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提高县级职业中专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

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

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

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

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作者:田洪卫 单位:湖南省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曾丽娜.中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

[2]粟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

[3]伍美玲,徐东,兰喻斐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4]于淑丽.架起幼儿园教学与中职幼教实践教学的桥梁[J].教育艺术,2014.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7

1.1体育心理学的具体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以体育为自身主要研究对象的,最终的研究结果一定要为体育来服务,但这里所指的体育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运动。体育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上的体育单纯是指学校体育发展,而广义上的体育指的是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娱乐消遣等一切非生产性质的人身活动。学校体育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身体质,还在智育和德育方面进行着重培养。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体育心理学主要指的是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探究;狭义上的体育心理学则是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相关学科

和体育有关系的心理学科并不只是有体育心理学一种,还有教育心理学、运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体育心理学是将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体育学习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学习行为,自身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体育心理学不单单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分支,而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人从学习中所收获的适应性行为的技能领域,体育运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这也是体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区别之处。

1.3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的主要机理

每一个人对于体育活动的心理素质是有不同差异的,具体反映出对待体育活动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有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有的人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有的人喜欢观赏体育运动,有的人则不喜欢;有的人喜欢这一类体育活动,有的人喜欢那一类体育活动;有的人对某些体育项目感到恐惧,有的人即使不擅长某类体育活动,也愿意大胆尝试。正因为每个个体对待体育活动体现出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也大有不同。这种个体注意力的具体范围、时空判断能力的高低、操作思维的方式等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体育心理学主要阐释的是体育活动中个体的心理品质及相关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具体的变化发展规律。如果是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就要通过体育课程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观念,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体育动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达到体育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自己正确的心理认知,需要体育心理学理论来为学生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体育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中,因此将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提高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体育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和运动知识,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来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活动。这是体育心理学的最终教育目的,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心理活动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境,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部表现,可以影响个体的自身行为,体育教学不应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心理教育也应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三,转变消极心理。随着教学情况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通常不被重视,具体的教学质量并不高。但是,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优秀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个体对于体育教育消极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要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够积极对待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3体育心理学贯穿于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3.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全身机能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体育心理学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产生足够强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的产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明白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清楚知道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好处,不能轻视体育运动,也不能曲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某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该学校的体育教学,将体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抓住学生的个人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

3.2调节学生的个人情绪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往往缺乏正确认识,大多将体育教学视作游戏。很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运动技能,便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无助、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学生一旦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心里强化和放大这种情绪,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最后发展到不愿参与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学校运用体育心理学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合理控制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3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将体育心理学合理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氛围很重要,可以让学生改变固有心态,积极投入其中,促进教学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4结束语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8

【关键词】绘画;心理健康;教学活动

绘画艺术具有象征意义,绘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是易于表达的一种符号文字,也是人类最早地表达自我的一种符号。因此,我们尝试着将绘画运用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一、教育心理学内涵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中,因而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教育心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信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小学生有严重的炫富现象和攀比心理。小学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抵抗外部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不同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总体来说,城区经济条件优越,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此,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经济发展受限制的农村地区,许多中青年选择在城镇工作,导致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容易产生消极和不善交际的心理。加之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有限,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强

虽然教学改革在中国已经施行了一段时间,但不可避免会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学校仍不得不采取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来管理学生,最明显的就是,心理辅导类课程在有些学校只作为评估的标准,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一些学校甚至不设置心理辅导类课程。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绘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通过以上对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心理学的渗透,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将绘画和心理学有效结合起来,以下是详细的做法:

(一)我手绘我心

绘画能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我,放松心情。我们认为,学生的绘画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绘画反映出来的心理状况,使我们便于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问题。绘画过程是一个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过程。在孩子们绘画完成后,我们请孩子们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并为其作品写一段解读文字,让孩子们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发扬积极的一面,剔除消极的一面,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身心的能力。马岩淇同学在二年级时就特别喜欢看书、画画,小脑瓜里装着许多奇思妙想,她画了一幅长满仙人掌的沙漠(见图一)。如果去沙漠玩耍,口渴了怎么办?别怕,你看,仙人掌旁边的小孩,不就用水杯在仙人掌下接水喝吗!噢,原来每一个仙人掌就是一个沙漠制水器。太阳公公看见了都露出会心的微笑。这幅画丰富的想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看书、且富有想象的小学生。小学三年级的赵涵同学的画(见图二)色彩鲜艳,想把家搬到空中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的使用,地面上的空间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就想把家搬往空中,人们从自由通道通向宇宙。多么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画面呀!看到这幅画,你一定能看出,这个小学生想要向我们表达什么了吧!

(二)构建自我,寻找自我

“绘画通过线条、色调和丰富的想象力影响人的心情,绘画不但反映画画者的内心,还表现了他们的主题经验,它是儿童交流的手段和表达事物及其情感经历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展“我手绘我心”活动,让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创作背景,以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为立足点进行创作。每份作品既可以是一幅画面,也可以由多幅画面组成,表达的内容可以包括我的自画像、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我的同学、我的好朋友、我的心情、我们的未来、我的所见所闻等等。他们通过画面内容、位置、人物等传达家庭、学校、社会的情况,从而实现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经验和愿望的目的。

(三)展现自我,绘画分析

孩子们感知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们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们又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脑海里的所思所想。孩子们的绘画,是我们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门。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内在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让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内心世界、不解的心理感受导入清晰,呈现有趣的状态,可将内心深处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展现出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疏解与发泄。心理辅导老师利用孩子们绘画作品来诊断,进一步完成治疗。绘画者用图画文字传达出来的信息要比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一幅画面胜似千言万语。绘画分析是了解绘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读出绘画者的性格、气质、情绪状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心理变化、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利用好绘画这一工具,直接打开绘画者的内心世界。心理辅导老师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绘画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面的大小、用笔的颜色搭配、用笔的轻重、空间的安排、所画内容等等都有特定的意义,都是在给我们传达着他的内在信息。由此可见,通过绘画分析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另外,绘画分析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方法,也能够让人们容易接受。利用心理分析这些特点,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治疗,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

四、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