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管理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管理设计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1

下面笔者从艺术设计管理在影视动画设计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进行浅谈解析,如何组织、协调、管理团队合作及如何控制、协调、完成项目制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影视动画设计不管是二维技术还是三维技术,其制作流程从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在影视动画制作前首先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策划,这个策划实际就可以归结为艺术设计管理。对制作整个动画的目的、针对对象、主题创意、风格、时间、成本预算、收益、制作工期、预期效果、衍生产品、人员分工等进行详细的艺术设计策划与管理,然后严格按照此策划执行后续工作。整个策划越详细越完美,后续工作就越明确,便可更有效的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好的节约成本,体现出了艺术设计管理在行政管理上的目标、计划、组织、控制等作用。

艺术设计管理不仅在影视动画设计的总体策划中作用明显,且在后续整个项目工作制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总体策划,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在总策划中有了主题,或者是一个创意点子,不等于就完成了剧本创作,首先要将创意点子发展成一个故事,为了使故事更完整,还需要精心设计和观众的互动与沟通。了解针对对象喜爱什么样的潮流动向及审美情趣,在细节构思上尽量投其所好,满足对应年龄段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引起观众共鸣和喜爱,达到预期效果。这些便需要通过艺术设计管理来正确的定位,基本过程开始于创造性的头脑风暴,之后是细致和有选择性的观察、探讨及删减,由此慢慢整理出动画文学剧本。而文学剧本仅是针对对动画片创意将头脑风暴后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做一个阐述,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动画制作。而具体每一个镜头如何呈现则需要导演来指定,这个指定的过程也是艺术设计管理的过程,是导演对整个动画片画面的规划过程,是根据蒙太奇手法将剧本分成若干个镜头画面,依次编上镜号,表明用什么景别,写明拍摄处理要求和音效对白、字幕等处理方法的文本,即文字分镜头台本。这个文字分镜头台本的画面感很强,看文字如看画面一样,是绘制画面分镜头台本工作及中后期制作的依据。

有了故事及文字分镜头台本后开始角色设计创作及场景设计创作。首先,动画角色也就是动画片中的演员,是动画造型设计师根据剧本中的文字描述的抽象形象,通过想象完成绘制的。它们的生命由编导者给予,它们的性格、情感、心理等也是源自编导者的主观意图。动画造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类型,什么样的才是适合的,什么样的才是能赢得观众喜爱的及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这个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进行创意创新,如在外形特征上夸张一点、奇特一点,有个性一点、时代特征强一点,有特色一点。

当然动画形象也不是凭空乱画的,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进行筛选、提炼、概括、综合的创作过程,另外动画造型设计的创作还要考虑到衍生产品的营销问题。其次,动画场景设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需求,按照一定的美术风格、围绕在角色的周围,与每个镜头的动画演员发生关系的一切景物,包括有动画演员在活动或表演的特定场所、陈述的道具、自然、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一些群众演员等。场景设计不是任意随便画的,而是为动画剧本及角色演员表演服务的,而是要根据需求完成它的使命,如:交代时空关系、营造情绪气氛、刻画角色性格、担当动作支点、强化矛盾冲突、叙事功能、隐喻功能等。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及设计好每一个场景应该如何来发挥其作用。动画造型及场景设计的过程体现了形象策划学、美术学、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学等在艺术设计管理中的交叉综合应用。

接下来是根据文字分镜头台本进行画面分镜头的绘制,动画影片中每个镜头都对应着一副样本图画,主要是表明镜头中角色与场景直接的比例关系,在图片的旁边或底部会有对该镜头的内容及镜头运动的处理方式、时间、对白、动作等简单陈述。实际也可以作为对整个动画中后期制作的艺术设计管理标本。在中期制作中,二维与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是不同的,目前基本都以水流线设计的形式,但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每个工种所需掌握的技能专长也不同,如传统二维动画中,原画设计师完成原画后要给动画设计师加动画,动检师进行动画动作流畅检查,再到上色师根据色指定完成动画的上色工作,最后将上色好的镜头填好摄影表进行渲染处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每个环节都有很多的设计师,如何协调他们有序工作,共同顺利完成创作,这就体现了艺术设计管理中有效的分工及协调管理团队合作的作用。最后观众所看到的影片效果都是通过后期特效及编辑软件来完成的。后期制作包括镜头画面较色、镜头特效合成处理、转场效果、片头制作、片尾制作、对白字幕制作、声音编辑、镜头剪辑与顺序编排、影片输出等内容,可概括为特效合成制作、非线性编辑和影片输出三大部分。在制作这部分时,在掌握技术后应该有良好的审美趣味,色彩感官强。这个过程与前期及中期制作的好坏关系很大。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2

1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二、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四、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五、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六、结语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3

目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大学是为企业提供设计人才的外部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还并不完全结合市场,能够把市场和设计结合起来人才非常匮乏,因此革新艺术设计教育,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战略性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即,拥有了具备创意性的设计思维及有效率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如今许多企业不仅让艺术设计人才在设计部门工作,还把他们安排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取得了成功。

医疗机构MayoClinic在核心部门安排设计专业人才,快速的开发了新的系统和新产品,最终获得了成功。Jack&Jones把设计人才引入到市场部,让设计思维接近市场战略,强化了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也可用在企业内部过程的革新。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Kraft,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对公司的物流系统进行了改善,对物流公司运送货物的托盘进行重新设计,充分利用的几率提高了162%2。Google、PFG、Telenor公司的CEO意识到通过设计改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于是在公司投入设计管理人才,对公司环境进行改善,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革新能力。终上所述,设计管理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创新的思维及革新的方法,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而大学持续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性功能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

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4。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三、结论

产业社会时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学生有预见性的观察能力,视觉层面的认识能力,学生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及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优秀的造型能力,因此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把不断的课程开发作为重点。教育课程的本质必须向融通性和弹性需求性转变。通过获取方法论、科学的思考能力及审美造型能力等来创造设计价值。社会在不断变化,倡导革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意义在于,对未来市场进行展望的同时,开发出提高学生设计管理能力的创新课程。

首先,在信息知识多样性及共通性的背景下,和谐的自然环境价值和人类新的生活价值,明确了的设计哲学理念,这些构成了以创意性及设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其次,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我们要追求以研究、实际操作及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为中心,使其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教育。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优化管理

在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中,艺术设计实验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提升学生技术水平的重要阵地,是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服务的现代化创作设计平台,能帮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夯实、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实习、实训、实操与实验四部分,重在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创新与应用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因此艺术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对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为确保艺术设计实验室各项教学工作的稳定有效开展,高校亟须进行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发挥其应有的支撑作用。

1完善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的制度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突出矛盾,便是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与确保设备完好率之间的问题,因此为使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开展,高校应重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体系化的制度系统,从学生行为规范、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办法、重要设备的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化管理,力求做到科学、全面。同时,各项管理制度出台后还应做好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要求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制度规则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及管理人员应发挥监管职责,维护实验室上课纪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

2加强科学管理,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加之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了教学机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在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大多数高校缺乏长远规划,建设经费的使用分配缺乏规划,造成了场地设施以及设备的闲置浪费,制约着实验室使用效益的实现。对此,高校应给予重视,在进行艺术实验室建设之前做好各项调研工作,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进行自身实验室建设中各项资源的统筹配置,力求做到节约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实验设备的采购工作,也应基于广泛的产品调研、资料搜集来进行。对于旧有设备的使用处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使用安排,以提高设备的实用性,提高艺术实验室使用效率。

3优化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实验室各项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他们肩负着软件、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并负责学生上机指导。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对于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还应具备优秀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加强艺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优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想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加强建设。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相关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能力。第二,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专门的学习班,提升其实验室管理工作综合能力。第三,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其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激励政策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创造性与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应注重管理人员的岗位配置,做到教师人才结构分配的合理性,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打造一支技术水平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为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优化夯实根基。

4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识到艺术设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工作效果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从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出发,不断加强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实现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滕飞.浅谈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艺术教育,2017(Z8):86-87.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5

 

面对高速信息化的市场经济以及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人们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更需要人才,这无疑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我们欣喜这份机遇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能担当这份荣耀与责任。近年来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残酷的就业现实敲响了设计教育的警钟,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管理的诸多层面,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弊端日益凸显,设计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轨的现象不得不引发管理层面的思考。因此要解决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应全面注重“人才质量观”,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实践环节监控体系,增强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新思路。   一、关注设计教育与设计就业现状   中国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需要新的定位与思考,技术的革新与消费观念的变化激发了企业间空前的销售大战、广告大战,产品、商品的市场竞争演变成为设计人才的竞争,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筹码。艺术设计作为“看”的艺术,自然成为这场大战的有利武器,功能性与审美性高度统一的个性化设计已成为市场的宠儿,经济的发展促使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辉煌,我们相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高等艺术院校及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办学规模上不断扩大,在中国已有约600多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迅速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主导专业之一,应该说艺术设计专业多年来的发展确实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大量的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一度流传,就业单位的信息也不断反馈说学生的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知识不全面,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等。残酷的现实不仅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更敲响了设计教育的警钟。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管理的诸多层面,弊端日益凸显。目前许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及构架十分雷同,特别是艺术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体系构建,出现了市场与设计教育严重脱轨,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模式与市场就业产生了怎样的冲突?观念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对市场就业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关注。   二、关注专业实践的教学与管理现状   专业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部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体精神,各高等院校才逐步重视实践教学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间,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成倍递增,在带来空前繁荣景象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许多院校依旧效仿老牌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认真地思考相关专业的结构与设置是否合理,没有真正关心学生如何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很多设计院校中的设计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课堂轻实践”的倾向,教学改革不深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严重缺乏,配套设施支持不到位,未能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时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问题成为焦点问题。   (一)存在“重课堂轻实践”的观念倾向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遵从说教式,形而上的东西根深于教育者与管理者的思维中,特别是综合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在大文科或大理科的教学模式下,更不利于教学特性的发挥,教学管理模式和课程结构设置采用统一模式、大纲模式化、备课模式化、评价体系模式化,实践时间严重不足,形成了“重课堂轻实践”的观念倾向,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只会书本中的死知识,作业抄袭严重,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   (二)缺乏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中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教学运行的保障。由于错误的观念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很多设计院校很不重视实践教学管理,长期以来养成了实践教学组织的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完全得不到保障。首先是管理体系残缺不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势必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发现问题。许多院校对实践教学极不重视,没有战略目标。一些学院认为专业实践教学就是种形式,没有针对各环节的管理详细规范,若有也仅仅是个简单的框架,缺乏对整个实践教学的整体规范。艺术实践课程缺乏目标定位,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可以了,于是出现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教师没有工作目标的现象。其次是教学监控不到位,在教学指导中角色定位不准确。专业实践教学队伍结构素质是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指导教师就是统帅,就是指挥棒,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等原因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一直处在非饱和状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相对不稳定,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职业素养,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实践指导中没有制定详细的指导方案,不能履行职责,导致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在体验中缺乏指导性,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可见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就形同虚设,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将成为泡影。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足   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最基本保证,没有实践基地学生就无法体验实践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实践教学时间的增加,实践基地的建设日益迫切。根据调查,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中现约有80%都没有真正的实践基地,实践环境的缺失,专业特性的不足,实践教学面临极其艰难的现状。目前绝大多数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仍以课堂教学加模拟练习为主,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锻炼。作业练习与项目体验完全不同,在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因素,不同客户有不同的需求,而设计与制作之间存在差异性,需要与客户沟通交流,及时处理变化因素,正因为模拟训练与实践体验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如何真正与社会合理接轨,成为国内设计院校进行改革的问题之一。#p#分页标题#e#   三、构建特色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   树立2l世纪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观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之道。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在强大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与时俱进,需要培养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统一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前瞻性思考与定位是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立足“人才质量观”,构建特色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成果展示”为手段,以“策略管理”为保证的多向互动性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十分重要。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多样性实践能力设计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构建管理新模式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了多样性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有其特殊性,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构建在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中,寻找适合市场需求并与时代同步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在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认知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合理而有效发展的需要及能力培养,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知识的转化必须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课程的合理设置关乎着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应该有更为宽泛地理解,这是因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调研,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有两类,一种是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训练部分,一般约占总课时的15%,同时,多数专业技能的课程除了课堂知识教学外,约有三分之二的课程学时将集中进行实践训练,以模拟型作业训练为主;另一类就是我们谈到的实践教学即专业实习,实践约8周左右,以项目体验为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二)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符合专业实习所需要的“实习基地”,更好为地为学生提供能力体验的空间,是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样的设计领域,包括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陶艺设计、装饰设计、动漫设计等方向,因此要满足多方向的实践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必须建立与专业相吻合的多元化实践基地。首先,要签定固定的、长期的协议单位。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沟通,特别要与有资质和高效益的单位进行合作,能够满足容纳量,确保安全性、技术性,协议应规范,责任应明确,积极满足专业实习的要求。其次,利用多渠道手段建立辅助性的实践单位。在固定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实习需求数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辅助基地实习办法解决基地数量不足以及专业不对口等矛盾,采用“分散实习”的办法让一些有就业取向的学生直接到就业公司实习,一方面公司愿意接受有就业意愿的学生,提前熟悉业务,强化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多渠道手段形成多元化的辅助性实践性基地,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条件,满足多元化训练的机会。   (三)以“成果展示”为手段——特色实践成果汇报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面向企业和社会实践学习,参与企业项目,体会项目运作的所有过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充分反映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参与项目设计,体会到设计师角色转换的快乐,既学到了知识,又积累了经验。设计成果的汇报展示,主要是设计项目作品的展出,这既是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检测,也是全面体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更是对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全面拓展。实践证明,许多参加项目实践的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实践汇报中,许多学生改变实践前的自闭状态,充满自信地讲述自己在项目体验中的酸甜苦甜,这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成长。对于实践教学的汇报我们采用了交流总结、成果展示、学院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比如:举办艺术实践总结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通过作品呈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现,让广大的师生直接感受作品,共同分享这份喜悦,这种展示常常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要求作品的高质量与应用性;聘请专家或知名设计师举办学术讲座;展开学院之间的成果交流,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以“成果展示”为手段的特色性实践成果汇报,是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的特色内容,有益于多渠道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以“策略管理”为保证——专业实践的管理监控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观需要一整套的有效管理策略做保障,需要建立与实践教学方式相吻合的监控体系,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注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强化体验性的能力培养,加强多环节的程序学习,掌握系统化的知识技能,能有效促进专业实践管理的监控体系完善。   1.展开“策略管理”   “策略管理”是一种以制度化方式打造的人性化管理,是对实践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的开放式对话。在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在艺术设计实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教师在学生与实践单位之间是重要的沟通者。指导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实践效果。因此“策略管理”主要是任务驱动:   (1)实习前指导教师要召开动员大会,并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针对各阶段实践的任务、目的提出明确的要求。   (2)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实践各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纪律、工作表现、项目实施情况等,并做好详细记录。#p#分页标题#e#   (3)注重个案对策的实施,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全盘把握学生的实践状况,做各种可能的预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注重实施教学中个案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对策”,确保学生在全程的实践中完成设计项目。   2.强化实践过程的监控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保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在实践环节中的目标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目标制定的监控。实践教学目标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密切结合实际,形成合理可行的目标,如:详细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目标要求和管理规范,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规范,制定学生的学习规范,确保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B.目标实现的监控。要实行专项领导负责制,成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要组织协调实践各环节工作,要求各指导教师制订出一系列计划方案,并负责实施到位。   C.信息反馈的监控。预设各种评价体系表,从教师、学生、实践单位三方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考评或互评,通过数据、文本、作品的方式反馈出来。   D.目标完善的监控。针对根据各阶段反馈的信息,总结经验教训,要求管理者对目标作出合理修改,并使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   总而言之,改革和重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就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准确理解人才质量观,把握其深刻内涵,整体协调学生、教师、实践单位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目标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更好地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全面实现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创新。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6

(一)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工作的一般内容。

不管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进行限制,只有合理的工作制度进行制约和指导才能将一项工作做好。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工作也是一样,它也需要一套合理的教学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通过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

教务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教学工作的各个部分服务。例如,专业教材的预订,教学计实施情况的监督,教师日常工作的安排,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教务管理人员是艺术设计院系所有工作的灵魂,只有教育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才能为艺术设计院系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二、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特征

(一)明确教学的规律差异化的特征。

艺术专业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专业学习的,这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后期的努力的。所以,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普遍性,它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要求更高。所以,艺术设计院系对于学生的潜力的发掘比较深,对于课程的设计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都是比较紧密的。同时对于时间的连续性与延伸性要求十分明显。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没有办法按照其他专业的课程那样进行日常的排课管理,只有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安排。设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不管是基础的素描课程还是其他专业的设计课程,往往需要连续几周的时间进行集中排课,直到学生基础打好才能进行下一门课程的学习。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艺术院系的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较强的全局观念、认真细致的管理态度和灵活的工作方法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一方面,现代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在全面考虑的情况下对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发生冲突,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既保证教师的高利用率又不会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现代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人员要谨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安排课程任务的同时,能够兼顾教师的立场,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去排课而不注意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很容易给教师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也导致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完成。

(二)要求教学秩序具有灵活性和规范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与普通类专业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规章制度实施教学计划。普通类专业不需要进行多余的教学计划,只需要按照课本进行教学就好了。但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课本上的内容的学习外更多的是实践,例如拍照、野外素描、艺术采风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需要做的多余的事。所以,仅仅按照和普通专业一样的规章制度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计划显然是不行的,这对于艺术设计院系的发展和进步也都有很大的限制。这就要求学院在原有的教学制度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规范性,既要保证教学计划的按时实施,又要保证学生及教学计划的灵活性。

(三)解决教学的机动性和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来就是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的。虽然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教学制度和管理体系,但是这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机动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非常死板。高职院校更注重技术性,对于动手实践的要求比较高,对于普通的教学的制度而言根本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的发展。同时,艺术设计院系专业的评价体系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是日常学习的成绩的评价,还包括各种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而学生的课程比较多,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评价体系不完整。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制约就会导致其他人对艺术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体系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现代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务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总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只有对一项工作认真了解后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艺术设计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者也是一样,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对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都进行了解和学习,掌握每个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艺术设计各类专业有了深刻了解,才能使他们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与教师的日常交流,时刻掌握教师的教学最新动态,教师的反应可以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不至于在教学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管理人员还不知道情况。通过这些做法可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者做好排课管理工作,尽可能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正视艺术设计学科的个性特征,转变学校教务管理的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大高校迅速兴起以后,各层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足和管理方式不得当。由于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没能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做出一套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规章制度,还是把普通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搬出来,生硬地套在艺术设计专业身上,导致艺术设计专业不能很好地突出自己的个性,严重限制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教学管理着长期受到学校其他专业的管理制度的影响,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专业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抓好课程任务工作就能使得学生学好这门专业。这样的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严重地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特点非常鲜明的学科,它与普通专业的很多不同之处使得它在教学方面与普通专业有很大的不同。

(三)增强管理的意识,完善艺术设计学科教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它的独特性使得我们不能用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引导它的发展。所以,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教学规章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找到与艺术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艺术设计类专业跟工科类专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也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熟悉掌握,还需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实践,把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基础知识弄懂。这样就要求教学管理着不能仅仅安排课程内的排课管理,还要留够充足的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使用。所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才是合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些懒散,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规章制度最好加上学院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课堂抽查制度,这样不仅能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非常优秀的,还能督促学生按时到课,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重点,虽然近年来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这一基础上还是把课堂交给老师,因为要想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就需要将打牢他们的知识基础。所以对于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常与教师多交流,时刻掌握教师的教学动态,制定奖惩制度。这样才会使得教师一直保持很高的教学水平。

四、结论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7

摘要:

在高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可以使得教学管理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体现。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更加需要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得到长远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特色研究;应用策略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相对较快,尤其是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其发展的速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展,为我国各个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大量多元化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特色和实际情况

相较于其他的专业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与专业之间需要加强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是为我国的相应艺术机构和文化机构提供必要的人才,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艺术性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艺术设计教学相较于其他的专业教学来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蚕蛹的那一刻的方式或者是传统的方式来实施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是沿用的其他专业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构建属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自己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发展上很容易受到限制,而且还会使得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专业管理人员匮乏,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而是采用的非专业和兼职人员,这些人员针对管理工作并没有较高的责任心,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较为落后和单一,所以,很多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凸显出艺术设计教学管理的特色。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并不受教育部门的关注,没有得到各方的支持,无法满足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过于严格

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但是却很少采用相关的辅助性管理手段,最近几年,在高校教学中,采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展开管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出现了较大的争议。虽然行政管理在过去为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和动力,但是面对现今的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其已经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特色应用策略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的依照相应的规律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要想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选用综合性的管理人才,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在遵循艺术管理特殊性规律的基础上,有效的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要注重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各界均需要加大关注的力度,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就业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获得这些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得人才实现多方位的培养。同时,要合理的选用适宜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力。

(二)合理的采用柔性管理模式,高效发展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就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形式就是行政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想使得艺术能够凸显出其特性,就需要保障管理不能够过于严格,而行政管理却在管理上过于严格,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艺术设计发展有着极大阻碍作用,限制了艺术设计教学的自由,并且违背了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在很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的机构的管理实践中,特别注重对人员的柔性管理,从艺术的特点分析,引入柔性管理方式是给予艺术类学生自由创作空间的有效手段。柔性管理与艺术教育行为相联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除了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柔性管理与艺术设计教学管理的结合,同时也要针对管理进行实践处理,在实践管理中,融合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效的将管理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凸显两者的特点,利用柔性管理来更好的推动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高校艺术类学科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高校教学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上所具有的特色进行详尽的研究,可以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可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施管理。然而,就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依据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是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发展的未来走向趋势。

作者:韩旭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崔雄.高等艺术院校的管理特色探讨[J].艺术教育,2014(11).

[2]谭皓中.高等艺术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探讨[J].齐鲁艺苑,2012(04).

[3]张金亮.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4]叶丽霞,盛晨霞.艺术院校管理队伍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5]朱东星.应用型大学艺术类学生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04).

[6]花晓东.专长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

第二篇:高校本土化艺术设计学科教育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过于追求西式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亟需本土化的改革,重点从本土化的意义、资源保障、可行性分析、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方法等方面阐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皮影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发展于日美,国内高校的学科教育多是以三大构成、空间设计为主的西式教育体系。这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初期是没问题的,任何专业和学科在起步阶段,借鉴和参考他国先进的经验、已经成型的体系,对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都起到突飞猛进的推动作用。当时的艺术设计学科,就是在这种拿来主义的观念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这些设计人才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强国中崭露头角,民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有本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艺术设计师显得非常稀缺。此时有地方色彩的设计,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1]。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河南的本土工艺美术和技艺被载入优秀民间文化史册,这些优秀的本土资源和文化理应纳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形成河南艺术设计学科的地域个性和文化特征。

1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前河南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仍然延续着西式教育体系,专业设置有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设计、空间形态的训练和透视的学习,这是一个重视技巧锤炼和逻辑严密的理性过程。把一个艺术表现行为分解成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结构过程,很显然,这跟我国传统的美术观念完全相反。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树立“重技巧而轻艺术”的观念,更无从谈起设计作品对文化的表达和具有地域特色作品的脱颖而出,这对于身处美术生源大省的河南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和学术悲哀。另一方面,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新时期的经济冲击下,长期不被人重视以致出现萎缩甚至即将消亡。这些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大多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本土的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处理方法,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是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学习蓝本。既然身边就有鲜活的即将消失的艺术资源宝库,作为高校,为什么不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运用起来呢?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更能通过参与民间技艺的实践,提高对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对于教学来说更是福音,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凸显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特色,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来说,通过民间艺人、高校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拓宽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保护和继承。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与本土美术资源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的发展局面。

2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本土化教育的资源保障

千百年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地区璀璨的民间艺术。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河南的民间工艺处处渗透着中原文化、盘古文化、黄河文化、楚文化的精华,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风格独特、品种繁多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原始艺术一样,民间艺术的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而是实用[2]。河南民间艺术是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作完成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劳动器具,这些作品造型淳朴、形象可掬、栩栩如生,处处流露着中原人的质朴和纯真,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将河南本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粗略统计,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分为平面类、雕刻类、宅居和古建筑类及器用类;从地域上,多分布于豫东、豫西和豫北。平面类的以民间年画、剪纸、汴绣和皮影为主,其中开封朱仙镇年画最具代表性。开封朱仙镇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豫南罗山皮影是河南民间艺术中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造型质朴,外简内繁,线条紧凑,生动有力,人物挺拔秀丽,整体造型圆润饱满。色彩多以五行色为主,大胆使用对比色和互补色,艳丽而不混乱,统一而不单调。雕刻类主要有民间泥玩、玉雕、石雕和汉画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原泥玩三绝”的淮阳“泥狗狗”、淮滨“泥叫吹”和浚县“泥咕咕”。中原人民自古对土有着深厚的情感,认为土是神圣的,土可以孕育万物,怀着对土的敬畏和依赖,用黄河古道中的泥土捏制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灵气十足的艺术品。这些民间艺人多用幻想性写实手法———不是简单、客观地描写对象,而是主客观相结合将自然形态与愿望想象中的形象同构在一起[3]。泥塑艺术品大多造型神秘而夸张,有各种像人祖猴、九头鸟、人面狗、人面鱼、猴头燕等夸张而怪异的动物形象,在泥塑的基础上匠心妙用地增加了可以叫吹的功能,叫吹清脆明亮而悠长,增添了趣味性。宅居和古建筑类主要以庙宇、寺塔、故居和庄园为主,其中南阳社旗的山陕会馆,在河南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山陕会馆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动工,由清代民间商人联谊建造,历时136年才建造成这个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的辉煌建筑群。山陕会馆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东西南北风格于一体,既雄伟壮观,又玲珑剔透,突出了清代商贾的经营理念,是融合儒、佛、道三哲理念的典型代表。山陕会馆在空间布局上,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布局合理严谨,殿堂楼阁疏密有致,北高南低,气势浑厚。他拥有除北京皇宫畅音阁、颐和园、德和阁之外的国内唯一的一座三层戏台,在当时民间有极高的声誉。大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深雕、浮雕、圆雕,雕刻着形象各异、神态逼真的人和物,用细线巧妙勾勒出了人、物、马、龙、花、鸟、石、水浪的细部,更使之呼之欲出,跃然于青石之上。器用类的主要有瓷器、砚器和锡器,其中以禹州的钧瓷最具代表性。禹州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展现出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都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和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作为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学科资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3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及教学方法———以罗山皮影为例

罗山皮影是中国四大皮影流派中河南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隶属豫南,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的浸染,形成豫风楚韵、磅礴温婉的独特风格。罗山皮影造型独特,内简外繁,外轮廓线条挺拔有力,概括性极强,内部装饰繁简对比,阳雕阴刻交错使用,头饰上的特殊材质与通体的牛皮材质的搭配与对比,敷设高纯度大面积的对比色,显得温婉俊秀、朴拙雄浑。下文从艺术设计学科宏观上的分类切入,以“自然—人—社会”为分类坐标点,从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生产产品设计体系和空间环境设计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1罗山皮影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的运用

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原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4]。罗山皮影采用多视角的空间造型方法,结合适当的变形和夸张,运用隐喻和抽象使其二维平面增加了立体感和空间感。罗山皮影人物的面部一般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像,衣冠和服饰采用四分之三侧,也就是七分像,在具体的演出时也不分前后上下,依靠艺人持杆操控完成动作。而这种刻画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旦角的头部造型中常会出现整个头部其他部位都是正侧面,只有嘴巴是七分侧。在造型的堆砌中,常常出现平视、仰视、侧视和俯视等多视角,这在西式的教学体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出现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却显得如此恰当娴熟,这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提取相关元素,巧妙融合进设计作品中。如在2004年靳埭强设计大赛中,《皮影字体挂历》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这一作品提取皮影元素,跟字体巧妙结合,借用皮影的多视角多拼接的手法,设计了极具皮影韵味的现代字体挂历。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的设计,他以“中国印”的形式出现,本身就是诚信的象征,同时将中国书法中的“京”演绎成正在奔跑的人,颜色选用代表生命和新的开始的中国红。

3.2罗山皮影在生产产品设计体系的运用

若从设计承载形式看,皮影本身是一个演唱活动中的道具。罗山皮影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完成,除了要具备自身的视觉审美外,更要满足在演唱过程中依靠艺人的持杆操控完成各种动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皮影本身就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一个皮影要经过十一部位连缀工艺去实现灵活自如,配合着艺人操控持杆,完成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这也正是皮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很多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的作品被业内公认,如2008年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获奖的“上上签”牙签盒,这是一款随身携带的小盒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以天坛做盒子外体,用手轻轻一推即露出一个个象征建筑内部承重立柱的牙签,取名为“上上签”,既有中华民族的祈福文化又有谐音之趣。色彩上,盒身选用象征中华民族悠久而沉重历史的墨黑色,底部露出朱红色盒芯,就这样轻轻一推,寓意着中国文化正在崛起。这类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设计还有很多,如SOLUX松霖卫浴设计的《星雨》雨淋花洒设计在2012年德国IF全球设计大赛中获奖,他的设计理念引用的是《周易》的天圆地方说。

3.3罗山皮影在空间环境设计体系的运用

可以将皮影的元素通过借用、结构、重置、异构等方法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如屏风、玄关的装饰隔断,电视背景墙等。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擅长“东情西韵”,将西方现代简洁的线条与中国传统元素气质精妙细腻地融合。代表中国元素的鸟笼、印章、笔墨书卷、窗棂构造,空间布局、人文精神,他都能信手拈来,化作具有现代感和国际风范却不失传统风韵的品牌形象,在2002年东京“东情西韵”个展中,更达到他创作理念的巅峰。他的作品擅长在点滴之处精雕细琢,而这些细小的部件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设计作品用“四两拨千金”之力为商业空间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4罗山皮影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教学改革和方法

“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体系就是要以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本土文化中的图形语言、造型方式、创意思维方式的整合”[5]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中,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一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本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将本土民间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学时安排宜等同于构成课程或概论类课程的学时,开设时间宜安排在构成课程之后、专业课程之前。教学方式上,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配合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功能与审美的结合能力、对材料的把控能力。二是挖掘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魅力和价值越来越被认同。可以从本土民间美术作品中挖掘文化内涵,学习这种文化内涵在民间艺人手上呈现出的物象特征,以及他们在创作这种物象特征时所用的表现技法和形式方法。三是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室,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一方面承担起本土民间美术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课程基础教研室和校园协会的“第二课堂”而存在。可以将本土民间艺人“请进来”,实现与艺人的“手手相传”,寻找学院派与田野派的差异性和共融性,以启发自身作品的设计灵感,完善设计理念。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人作品展览与本工作室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作品展览,定期开展针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讲座。四是结合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师生“走出去”,真正深入到田间野地,感受原汁原味的本土民间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性理解,培养对本土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徐曼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鲁迅.致陈烟桥[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286.

[3]沈雯晔.传统民间艺术对设计教育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74.

[4]赵洋.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5(1):149.

[5]李岩.论中国本土化设计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8.

第三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探索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艺术院系中的重要专业之一,现阶段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从整体的教学模式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改革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现阶段艺术院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将艺术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阶段,虽然有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一些学校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上缺乏力度,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只是简单的进行临摹、写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停留在写实与绘画上,限制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这就使得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大量的扩招,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招生的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严重影响了高校中学生的质量,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个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大多数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等到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缺乏审美技巧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无法在正常的学习中产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忽视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

在高校教学中,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所以基础课程应该与专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写实能力以及回话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进行基础课程的讲解,并没有对学生起到艺术启发的作用,这样的基础课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二、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教师要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学生写生以及临摹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独特的魅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最终激发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招生模式,提高招生门槛,自主命题并组织报考学生进行考试,招收一些有艺术功底的学生或者对艺术充满兴趣的学生。此外,还要限制学生的数量,将学生的质量作为招生首要考虑因素。

(三)优化课程改革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第一,对素描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素描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重要课程,其要求学习者以线条勾勒的形式展示出索要描绘的物体。其绘画的主要勾勒手段有虚实、曲直、轻重、粗细等,绘画者通过这些勾勒手段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仅有很强的立体感、空间感,而且还能够突出绘画的感染力。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传授这几种勾勒手段,并加强对这几种勾勒手段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功底。

第二,对色彩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色彩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艺术课程,而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教学时,主要是从临摹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而学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绘画的内容以及绘画的色彩这两个方面。

第三,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就现阶段高校对艺术环境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来看,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课程安排缺乏艺术性;课程安排不科学;课程安排没有做到对学生艺术的启发作用;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对艺术学习的需求。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则要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安排具有艺术性、科学性以及艺术启发性的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其次,还应该引入现代比较流行的、全新的内容来充实单一的教学内容。最后,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的加一些传统的文化以及古典艺术理论,虽然传统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距较远,一些理论与现代的艺术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传统文化中任然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总结

面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明确专业的培养理念以及培养方向,加强教学体制的改革,其次还要努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

作者:敖芳 张艳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敬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5,72.

[2]王欣远.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第四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转型发展探讨

摘要:

现代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与现实社会脱节很大,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很多毕业生很难找工作,就算是找到了工作,适应岗位的周期较长,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用人单位更加接受应用型的毕业生,他们的岗位适应性很强。因此,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希望能够有效推动专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应用型;艺术设计;转型升级

一、引言

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很多问题,就业问题一直困扰高校的就业部门。虽然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大,但是不是企业不需要人才的输入,而是对人才的选择更为苛刻,现代企业更多的希望引进应用型的人才。毕业生上岗之后可以迅速投入岗位角色之中,开展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美学功底,创造精神和审美眼光,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悟性和情商。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校学生的入校素质不佳,加之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性较强,就业面不是很宽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后的就业主要是一些动漫产业、美工设计、产品外观设计等。以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将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割裂开来,理论教学中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学习得主动性不强,很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又偏重作图技巧和手法的运用,没有将学生的创新性和审美能力培养纳入其中。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地与现代社会相脱节。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迅速地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不能用较短时间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要进行一次转型升级,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三、措施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升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阐述一下转型措施。

1、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一,教学方法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就是教,学就是学,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素描课程中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利用任务案例连接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受到老师的帮助。师生关系有效改善。第二,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进一步升级。在很多高校里,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要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进行更新,很多专业课的教材几十年都没有变化。这些就是严重阻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的骨架,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更新需要层层审批,工作繁琐,专业课教材当年都是一些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编教材的水平,所以教材的修订,是十分慎重的。虽然这些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虽然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典性,但是它们的时代性不强,与现实社会脱钩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优化,教材内容案例的更新势在必行。第三,现代适用技术的不断引进。一根粉笔一堂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老师上课开始使用幻灯片教学,不需要在找来挂图讲解,幻灯片中什么图片都可以展示,大大拓展了教学案例的范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生活日益丰富。手机微信、飞信社交软件一大堆。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实现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一些需求学生自修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作品发给老师点评。

2、教师队伍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教育的关键是在于怎么教,教什么,教材是死物,老师可以灵活掌握其中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论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还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现代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对当下流行的艺术思想的准确把握,更能够熟练地使用虚拟的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教师队伍的升级优化一方面要从入口把关,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不仅要有过硬的学历,更要有实践经历;另一个方面要从队伍本身抓起,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开展进修学习,开展校企人员交流互动。将一些具有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锻炼培养。

3、细化教学管理,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表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专业的兴趣上。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个目标不一定是艺术设计,可能是考研或是考公务员。这时候,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一些选修课程,帮助学生,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帮助他们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干的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特点,他们可以很快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在的岗位之上,至于一些暂时不太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能力,从而完善这种不足。基于此点,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美学的分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较强的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高校扩招引起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双重不利因素。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变化,该专业只有进行转型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实现一种升级换代的新突破。

作者:文娟 单位: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缨,罗萍嘉,陈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4(29):111.

[2]易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3):33-34.

第五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摘要:

如今,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该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在新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如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教学;教学改革

新媒体艺术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艺术是设计师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构建的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并结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进行综合创意设计,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与人机交互的体验过程,它体现了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以及IT产业的进步,融合了多元文化理念,使技术与艺术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形成了21世纪极具艺术魅力的创意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向艺术设计专业的渗透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新媒体艺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创意空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青睐。同时,其也带动了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创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之后,不少地方高校也都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课程。基于这一背景,同时也为了深化高校新媒体艺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我们必须对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一、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刚刚兴起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它毕竟还未形成一种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新媒体艺术和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徘徊于艺术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之间,容易导致相关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因此,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对其进行深刻认识与反思,明确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

1.新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尚不明确

对于高校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来说,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也是该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切相关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在整个教学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国内有不少高校陆续开设了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但是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院校盲目跟风,一看到新媒体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受到市场的青睐,便一哄而上开设这一专业,似乎认为只要有了它就走在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前沿,甚至一些院校还未搞清楚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特性,也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授课教师往往从其他专业转来,他们本身就对该专业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让学生做到既懂艺术又会技术。这必然会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模糊不清。

2.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的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作为新兴专业的新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平台,借助计算机将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进行融合的生成物。它既有一定的科技成分,又保有其艺术本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高校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既要涵盖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又不能减少艺术理论的内容。然而,就目前国内整体的新媒体艺术教育而言,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存在重技术轻艺术、重艺术轻技术两种倾向。前者认为新媒体艺术等同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只要增加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就可以进行数字媒体设计,忽略了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与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称得上是低端的软件技术操作人员,他们可以熟练操作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深层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认知则毫无头绪;后者虽然认为新媒体艺术不应失去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但对于计算机软件则认为是次要因素,甚至可以通过自学即可完成创作,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多以艺术创作型或艺术研究型为主,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然而数字技术与软件操作是其弱项,依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两种倾向显然都是不符合新媒体艺术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运用板书或多媒体等常规形式进行讲授,课堂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新媒体艺术的团队合作性,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因此,高校对新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路首先应有明确的科学定位,其次要设置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充分体现出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特色。

3.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随着个人电脑在国内的普及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由于新媒体艺术涵盖了计算机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音乐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其具有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等专业特点。在这个既年轻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有一批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转行而来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但相对于新媒体艺术复杂的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教学素养毕竟还只是该学科领域内的某一部分专业知识与技能,尚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整体教学工作的需要。在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的教学中,他们虽然也能培养学生一些有关新媒体艺术基本工具的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既不能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相提并论,也无法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那样富有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此外,由于这些青年教师从教时间不长,就教学经验而言,他们也有待提高。因此,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仍需加强。针对上述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不能只看到新媒体艺术带来的生源人数上升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短期效益,而应该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提高新媒体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新型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语言,但另一方面也对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首先要符合其自身的复合性、交叉性、互动性、前沿性等特征,其次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计算机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依托社会产业,发挥院校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不少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但由于高校之间的办学背景、教育规模、学科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科平台。因此,各校都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以社会产业为依托,加强专业教学与企业间的联系,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在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牢牢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善于利用企业的力量并依托企业实现团队合作;第三,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第四,还可以根据企业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尝试,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发展。就艺术类院校而言,由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这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应在保持其优势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适度加强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从而使传统艺术通过这种新媒介载体更好地发扬光大。而对于工科和综合类院校来说,则应该充分利用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优势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应的资源共享平台。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素质以及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根据实际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新媒体艺术是突出艺术与技术协调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自然就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虽然新媒体艺术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是艺术是其本质所在。因为新媒体艺术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在听觉、视觉等方面获得一种全新的、互动性的体验,从而使视觉艺术实现了从传统的二维、三维空间向四维甚至多维空间的转换,同时也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因此,在新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突出艺术的主导性原则,加强学生对相关艺术领域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数字技术是新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数字技术在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它不仅涵盖了计算机软件操作,而且包括与新媒体艺术创作有关的一些设备的使用。各高校应该通过自己所建立的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平台,为学生对新媒体艺术工具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信息支持。另外,相关院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调整知识结构,精简课程内容,避免面面俱到,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再次,新媒体艺术教学还须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或将项目引入课堂,或建立工作室制以形成合作团队。社会实践或工作室制的建立,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企业领导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检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所:第一,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第二,加深了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第三,使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此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了解当前社会与企业对新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动向的重要渠道之一。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正是高校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所提倡的。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师资力量是各高校学科实力的象征之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了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首先,新媒体艺术教学的跨学科性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又要善于融合多元文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库,才能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和活跃艺术思想的复合型教师,从而更好地胜任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工作。其次,高校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些人甚至还具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乐于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知识结构也相对较新。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进修、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尽快得到提高,以便真正成为新媒体艺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最后,高校还应注意引进企业的相关高级技术人员或部门主管走进课堂。他们能够为学生带来校园课堂学习所学不到的更为生动的实践知识,使学生真正领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也为日后学生的工作实习、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大大拓展了传统视觉艺术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社会、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一背景,改革新媒体艺术教育就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改经验,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良性发展。

作者:郭菲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适用于新时期广西特色经济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JGB142。

参考文献:

[1]王福阳.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生存语境及其应对.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

[2]李鹏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黄龙.试论高校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与教学.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5).

第六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翻转课堂探索

摘要:

西方现代设计史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推动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以本门课程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从对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资源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西方现代设计史;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翻转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极其适合在教学中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推陈出新,永远居于时代前沿的特点。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起他们“尘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更能触发现代大学生热衷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的神经,学生很容易专注于这种“时髦”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推动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西方现代设计史是一门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本文将以本门课程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也译作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传统课堂旧有模式的反转。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后被世界各地中小学效仿,但开展的不尽如人意,反而在高校的教学领域中起到积极作用,因为高等学校更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和环境。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网络视频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仅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将课下的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课下自学的成果,这种模式无疑会提升学习效果。由于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大大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哪方面专业知识更感兴趣;课堂交流的增多不仅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翻转课堂在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中的实践

1、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资源设计

1)内容的选取

由于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殊性,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在课前视频资源内容的选取上就要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方面,不应以时间为线索来确定授课内容,而是应当将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对现代设计产生影响或对现代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提炼出来,设计成专题性的讲座。

2)课前学习任务设计

课前自主的学习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课程的内容,通过各种题型设计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点展开思考。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与之配套的除了微视频外还应该包括相关课程资料的链接。在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的课前任务设计中应当设计出关于所讲授的风格流派或人物的思考,专题讲座中涉及的设计实践赏析,学生优秀设计的分析,以及关于本专题国内、国外设计网站的链接。此类学习任务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对课堂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特别是本专题设计网站的链接,省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有效解决民办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存在惰性且不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

2、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

1)重点内容讲解

课堂内容的讲解要紧紧围绕着课前专题性的讲座,并且是课前专题讲座视频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网络上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讲授流线型设计风格时重点讲授流线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将这种风格结合到设计实践中,讲授时间所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所以课堂内容讲解不应当仅局限于任课教师,每次课还应让学生将课前观看视频、收集资料所预习的知识整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互动与讨论

针对课前学习任务中所布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要展开讨论,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选择代表发言。教师应想尽办法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状况临时设定问题,还可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辩论。例如在讲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水晶金字塔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就水晶金字塔所代表的现代和卢浮宫所代表的传统之间的矛盾与统一进行辩论。当然,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课堂中的互动与讨论较为冷漠,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和奖励制度上多下功夫。

3)设计实践交流与指导

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业是构成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实践也是检验这门课程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设计实践的指导。而设计实践的指导也要调动全部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选出具有典型问题的或是优秀的设计实践作品,要求设计者在课下将设计作品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其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对该设计作品做出评价,并给出修改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集思广益不断完善作品。

3、翻转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对于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局限于一张试卷的评价早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教学的不断变革,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作评价:第一,对课前的各种学习和思考情况做评价,主要反映在ppt的制作和课上知识点的讲解中。第二,对学生在课上的互动与讨论的表现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设计实践所提出的建议情况作出评价。第三,对学生的设计实践完成和修改情况做评价,这也应该是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核心部分。

作者:赵佳 郑新兰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13010003

参考文献

艺术管理设计范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互联网+”。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开展由来已久,它一方面推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拓展了教师的技能实践,另一方面增设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也加速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在艺术类教学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效果看,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背景下,高校和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开设工作室,由企业与学校一同实施管理,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参与实践,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对于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新型模式认识不足,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了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而陈旧,考核还是以书面笔试为主,以学生的学分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且,新媒介的功能在教学很少得到体现和实施。此外,受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影响,“产学研”根本不能有效结合,艺术设计企业的要求无法满足。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行业需求、职业技能为导向,培养起具有设计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岗位需求达到“零距离接轨”。

一、“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艺术设计市场

“互联网+”是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作为一个时展的趋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目的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进行扩散与应用,达到提高创新力和社会生产力。就艺术设计而言,“互联网+”使这一传统行业的主体、客体和路径都变得更加宽泛,并且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视觉传达设计,设计传播途径从过去的以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路牌、橱窗、印刷品、霓虹灯等媒介转变成了以互联网媒体为主,设计形式也更加千姿百态。作为一种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有必要了解“互联网+”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而艺术设计教学更应该相机而动,积极培养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随着电商平台的出现,过去的传统实体店铺购物已经让位于现在的网络购物,那么电商企业所涉及的平台的营销策划、产品包装与广告设计等领域同样需要在艺术设计方面加以跟进,这不但影响着产品迅速更迭改变、更新成长,这也让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内容有了巨大改变,我们必须将以往的实训基地、传统企业合作,改变为形式多种多样、就业更加方便灵活的、以他方为中心的电商客户实训团体的打造。

二、工作室教学制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要求

在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中,工作室教学模式最早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高等院得到应用。该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培养实践人才为依托,把学生就业和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到教学里,学生通过课堂就能了解市场状况,通过自我反思、合作或者向老师请教等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的范畴从过去的传统媒介为主变成为新媒介为主,设计的形式更加多样,商品的种类更加繁多,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对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使设计具有新颖的特质——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体,设计人才不但要具有专业技能,也需要了解和适应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没有全面的素养是无法驾驭的。这给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快速更新的市场形势和岗位技术变化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对巨大的挑战。我国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进行多年,学校和教师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一些改变和突破,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学生在毕业以后融入市场环境,却依然存在学不能致用的局面。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学校很努力学习,但是学的知识始终无法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企业实际操作。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应当审视新的业态,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要意识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和互联网全面融合,并以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为导向,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以广告设计为例,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广告的载体形式早已跳出报纸、电视的限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不断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媒体、多屏幕兼容时代。对于广告设计者而言,一方面用户需要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户行为习惯呈多元化趋势,更加难以捉摸,广告营销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广告设计的技术和内容的综合性、互动性、数字化、时空自由性、灵活性和娱乐性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更新教学模式、积极创立新的教学平台,培养更适应产业需求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构建“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因特网平台、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因特网全面融合,同时以工作室为媒介,把艺术设计课程、实训室和生产实践融为一体,解决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薄弱环节,以此达到真正顶岗实习目的。而“互联网+”为依托组建“工作室制”课程体系,则力求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加有科学性,以行业要求、市场经济、职业技能为导向,让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接轨”。

(一)以“互联网+”背景构建“工作室”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工作室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工作室为桥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艺术专业技能所必备的能力培养为方向,建立职业型、任务型的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组成通常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性课程三部分组成,所以在以“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作室”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基于岗位需要求,在学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语文、英语等科目,这些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起到“为专业建设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奠基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讲授时,并不一定要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要以够用、实用为原创,严格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去精选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例如,建议公共课老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可刻意挑选含有艺术设计方面内容的文章,如黄琪翔的诗作《忆齐白石老人》等文章,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艺术,领悟大师的精神。

2.根据工作过程,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与网络延伸,拓展了当前艺术设计的维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要突出工作室的特征与目的,围绕工作任务,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要求,以虚拟项目或者技能比赛为载体,让艺术设计课程内容和工作项目实现动态联系。例如:建筑动漫设计专业,课程中包括了众多的知识,如建筑构造、建筑虚拟设计、室内装潢和园林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上,将专业基础课按设计思维训练、表现能力训练和创意开发训练的要求进行设置,让学生熟练掌握PS、CAD等软件,同时还要让学生从以往的二维、三维学习向多维方向发展。如“艺术设计基础二”,主要以材质肌理、空间结构、形态量感、立体形态、形态光影、光影色彩的构成训练为主,意在锻炼学生三维立体形态的基础造型能力。3.以企业岗位项目为引导、典型作品为载体,开展任务驱动的“工作室”教学以企业岗位项目进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教师的再创业,而“再创业”的教师也应当具有管理运营、设计实践指导、营销策划、计算机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综合能力,并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指导。但课堂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放在第一位,把教材的侧重点转移到“市场导向”中,通过设置项目,分配任务,以实际物体向学生传授有相操作的要点,尤其是一些技术规范、工艺运用技巧等,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岗位项目,有效的完成项目各个环节的作业内容、作业要领以及考核方式,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以“互联网+”背景构建“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训室”的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一般多从事广告策划、园林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影视动画等艺术设计活动。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作品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人们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加讲究精神文化深层次需求;艺术设计要全方位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信息化的设计,包括三维数字动画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界面设计和感性评价设计等方面。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为研修的原则,从“客户需求——信息收集——设计——加工——装配——调试——试验——设计的成品——销售领域——反馈”等各个环节做好实训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训基地”的教学应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实训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更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精品课程资源和在线课堂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方式,让“互联网+”融入到课堂信息化教学与课程建设里。在实训环节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视频及网络技术将教案、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进行随时录播,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对实训现场清楚了解,并能掌适时指导,学生也能利用大屏幕对艺术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观摩。将“互联网+”融入到课堂信息化教学与课程建设里能够转变学生观念,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把实训课堂转变为高职学生创新设计的平台和解决问题的课堂。

(三)以“互联网+”背景构建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管理模式

“互联网+”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突出工作岗位需求、以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出有牢固理论基础和强有力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胜任艺术设计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的综合性专业艺术人才。因此,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管理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依照企业的特点及优势,建立产、学、研项目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科研创新平台为结合点,并带动产、学、研有机融合,让艺术设计教学真正做到为企业实际生产服务。具体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以市场项目为导向,通过认真筛选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真题”,让艺术专业学生在现实艺术设计环境中亲自实践,亲身感受现实的设计条件,清楚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运作状况,更加明确认识设计目的与设计定位——因此,在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管理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学分制的方式进行管理。艺术设计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学校的管理规则制定教学实践工作,并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创业做好统筹安排,按照项目成果、创业成果给出一定的实践学分。学校艺术设计系部也可以按照工作室的项目产出情况,统计艺术设计工作室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以有效实现产教相结合、促使教师和学生双向地参加到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实现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还可以整合“艺术设计工作室+电子商务平台”的模式,这样可以更加确定合作两方的责任范围。学校艺术设计工作室能实现对学生有关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指导,并对有关人员实现常规管理,还能对负责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指导与实施操作,和社会企业一起搭建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就业的平台。而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网络平台,既是客户群体,又是培训企业,可以完成为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给予项目技术指导、提供项目来源等任务。

四、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与行业岗位无缝接轨的实践教学环境,这不仅仅是尝试、更是一个突破。但是,对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建制和管理等问题,还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无论过程如何,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都会充分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因特网全面融合,让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冯明兵.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10).

[3]刘清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李莉.转型升级形势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