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例6篇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1

关键词:自建供水设施末梢水农村饮用水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28-02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城区大约90%为市政供水,市政供水管网不能到达的地方以单位自建设施集中式供水为主,农村则以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为主。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卫生规范三项基本要求第一条就是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要求生活饮用水不含病原微生物。为了解这些非市政集中供水的生活饮用水细菌污染状况,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对2006-2010年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数据来源于洛阳市地下水水质监测中心,在洛阳市单位自建集中供水设施(单位自备井)和宜阳县北、偃师市西部布设采样点,每年分枯水期(3-4月)和丰水期(9-10月)取样进行检验。单位自备井供水监测点采集末梢水,农村饮用水监测点采集农户家中储水器水样。

(2)方法。按照GB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的规定进行检测,菌落总数采用平皿计数法,总大肠菌群采用滤膜法。检验结果的判断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菌落总数≤100CFU/mL),总大肠菌群为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率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和分析

2.1单位自备井供水监测点末梢水检测情况

由表1可知:菌落总数2006年至2010年枯水期五年内(X2=1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超标情况有明显变化;丰水期(X2=8.49,P>0.05)无统计学意义,五年里超标率无显著改变。总大肠菌群2006年至2010年枯水期和丰水期(X2=32.32,31.90,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枯水期和丰水期2009年和2010年间(X2=12.58、20.00,P<0.05)圴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的超标率明显低于2009年。菌落总数枯水期和丰水期间(X2=1.39,P>0.05)无统计学意义,总大肠菌群(X2=7.11,P<0.05)有显著性差异,丰水期超标率明显高于枯水期。

由表2可知: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菌落总数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检验结果、总大肠菌群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检验结果(P<0.05)圴有统计学意义。总大肠菌群枯水期和丰水期2009和2010年间(X2=29.86、39.68,P<0.01)有显著性差异,2009年的超标率明显高于2010年。菌落总数枯水期和丰水期间(X2=0.51,P>0.05)无统计学意义,超标率没有明显变化;总大肠菌群枯水期和丰水期间(X2=6.50 ,P<0.05)有显著性差异,丰水期超标率明显高于枯水期。

3讨论

水中菌落总数可作为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总大肠菌群主要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可以指示肠道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洛阳市单位自备井末梢水和农村饮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2007、200、2009年,单位自备井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40%多,最高为60%,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更加严重,超标率最高达到87.06%,也就是说在监测点中只有不到20%的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含量是合格的。随着人们对生活饮用水质量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以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超标率都有所降低。

单位自建供水设施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明显低于农村饮用水,主要由于单位自备井一般井深100-200米左右,取自于中深层地下水,地面污染对中深层地下水影响较小。但管网末梢水检测结果是反映水质变化的动态指标,水质好坏取决于出厂水的水质卫生、供水管网是否完整、循环是否畅通,是否有二次污染以及消毒剂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经过实地分析,单位自备井末梢水细菌学指标不合格主要原因有:源水没有经过消毒,或者消毒效果不能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管网设施老化,有的甚至出现破损,在输水过程中受到污水管道或地表入渗污水的污染;用水量相对较小,在供水管道中易出现积垢和“死水”的管段,影响水质。

在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以浅层地下水为主,一般井深小于30米,浅层地下水由于埋藏浅,包气带渗透性好,防护能力差,所以水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有的是农户在自家院落里打有水井,养有动物,还建有简易的渗水厕所,有的是由村里打井,不定时供水,设施简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水井周围无明显标识和警示标志,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处理随意排放,从源水到储水器对饮用水均未做任何净化和消毒处理,造成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严重超标。

洛阳市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水的浑浊度增加,研究表明,浑浊度与细菌总数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气温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丰水期的超标率都明显高于枯水期。

4建议

GB5749-2006中的4.1.5规定“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在供水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细菌污染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增加必要的消毒净化设备。只有在饮用水中保证一定的消毒剂的浓度水平,才能起到预防在输水过程中再次污染的作用。

加快陈旧管网改造,对管道定期冲洗,特别是新铺设的管道并网之前、管道检修后必须认真冲洗消毒。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生活饮用水的统一卫生管理,做好水源防护,特别是在农村,改善供水条件,清理水井及周围的污染源,使水井远离垃圾、厕所等至少30m,减少和杜绝对地下水的污染。积极展开饮用水卫生教育,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应尽量把水烧开再饮用,通过加热消毒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丰水期,更应加强对供水设施的消毒和管理,注意饮水卫生。

参考文献:

[1]金银龙.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42-43.

[2]林翠娟,段青嫜.2004-2005年吴川市市区管网末梢水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2):222-223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形势  融资制度  多元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没有有效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就很难突破。为此,我们以日照市为例,实地走访调查了涛雒、陵阳、高泽等乡镇30户中小企业及450户农户,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融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当前农村融资的基本形势

受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农”的弱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照市农村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并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一)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呈现多元化

一是金融投入已经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006年末,日照市农村地区贷款余额61.84亿元,比l999年末增加42.4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57.94亿元。二是民间投入主要依靠原始资本积累。2005年全市农户生产性资金投入达50.18亿元。民间借贷成为弥补农村资金缺口的重要途径,规模约40亿元,64.3鬈的农户需要资金时首选民间借贷。三是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总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03—2005年三间,全市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总额3.08亿元,占财政总入的比例提高了0.63%。四是从市外争引资金投“三农”。2006年全市共落实各类农业项目35个.引进类资金8576万元。

(二)农村资金供求不均衡的矛盾相对突出

按照农村资金需求对象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农户、村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类:一是农户方面。调查显示,农户资金需求5000元以上的占21.6%,5000元以下的占78.4%,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53.73%。二是农村企业方面,多数小企业初期基本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筹.虽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但由于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担保条件,所以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贷款满足率仅为26.4%。

而对于已经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满足率高达92.6%。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金融资本基本没有介入这一领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资金瓶颈。调查还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直接决定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参与率,进而影响信贷供求关系。经济发展越好,金融的参与率就高,信贷资金利用就越充分,而经济越落后,金融参与率就低,资金配置效率低。据统计,经济发达地区的贷款满足率、人均贷款额、农村信用社贷存比等指标均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资金外流加剧农村资金短缺

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和农业的弱质性,导致资金外流的趋势比较严重.加剧了农村“失血”问题。目前资金外流途径主要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虹吸”效应。

2006年末,日照所辖五莲县、莒县国有商业银行贷存比分别为41.86%、58.56茗,存差合计高达40.99亿元。而同期全市国有商业银行贷存比为l44.87茗。二是农村信用社投向非农领域的资金越来越多。受改革利益驱动,农村信用社更加注重追求经营效益,所以对非涉农企业贷款、存放同业及投向货币市场的资金较多。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仅投向货币市场的资金就达4.59亿元。三是目前城市二、三产业积累已成规模,收益率明显高于农村,农民进城经商、购房、建厂、打工等渐成气候,加上农民医疗、教育等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加剧农村资金向城市的转移。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农村资本积累

1978—1989年.13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21.1%.1989—2005年,则减缓到12.1%.其中2002—2003年年均增长仅5.3%.2004—2005年出现恢复性增长.年均增长l1.68%。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89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的2.38:1。从近几年农民的现金支出结构分析,对农业的投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对教育、住房、子女婚嫁、医疗等非生产性消费支出不断攀升,进一步弱化了对农业的投入能力。

   (五)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明显不足。2006年末。日照市农村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乡镇以下机构)有各类营业机构共184个,从业人员1724人。不考虑机构重合因素,相当于1个营业机构服务于16个行政村,1名工作人员服务于435个农户。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效率不高。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机构基本是“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尽管试点性开办了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但对农民惠及很少。而基层农村信用社自主贷款审批权限一般只有5万元.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贷存比在60%左右,有的甚至不到40%。三是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深度不够。以涛雒镇为例,有75%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农村信用社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占全镇农户的25.3%.有贷款关系的农户仅占全镇农户的18.4%。四是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意识不强.使农民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农民特点的票据、理财、银行卡、信托、业务咨询、网上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欠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是农村融资成本过高。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多数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70%,甚至“一浮到顶”.农民对利率过高反映比较强烈。

二、农村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三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建国后,我国长期对农业实行价格“剪刀差”和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政策.从农业发展中获取了大量的工业化起步 初始资本,减少了农村资本的有效积累。仅对“十五”时期统计,日照市第一、二产业平均年递增分别为4.9%和21.8%,两者相差16.9个百分点。财政对“三农”发展“取大于予”,农业税政策调整前的2003年,全市仅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两项就高达2.72亿元,占预算收入的15.7%,而同期农业支出仅占预算收入的4.6%。从农业发展模式分析。目前农村主要实行分散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民对农业行情、项目前景、收入预期等把握不准,只能局限在自有资金范围内或依靠小额贷款进行简单的农业再生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农业效益的提高。按照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2005年日照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2年仅增加1.38亿元。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3

关键词:博白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微生物检测

水质是否合格直接关系饮水者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据统计,全球由于水污染而患上肠道疾病的人数已经达到12亿[1-2]。由于广西经济整体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供水设施尚未完善,致使微生物污染生活用水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农村饮水的质量迫在眉睫[3]。本次依据国家关于水质检测的相关标准对博白县2012年~2014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丰水期、枯水期的水样进行采集以及检测,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博白县隶属于广西玉林市,含有28个乡镇,行政村多达326个。本次研究依据相关的方案设置水质监测点,根据水处理采用的工艺、水源类型等情况实施分层工作,利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丰水期以及枯水期的水样,其中2012年采集水样109份;2013年采集水样为80分;2014年采集水样为125份。

1.2方法

1.2.1检测项目以及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检测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等微生物相关指标。在评价标准上,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来判断水质是否合格。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属这两项指标均未检出,并且菌落总数少于500cfu/mL,这样的水样判定为合格水质。倘若一份水样不符合上述其中一个要求,则可判定为不合格水质[4]。

1.2.2采集水样 每个检测都在丰水期以及枯水期两个时段进行采集,并且采集末梢水、出厂水各一份,然后严格依照生活饮用水的相关卫生标准完成采集、运输以及检测等工作。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将检测结果通过Excel2007汇总并且整理,然后采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通过χ2检验;P

2 结果

2.1水质微生物检测结果 由表1可知,2012年、2013年、2014年综合合格的水样份数分别为28份(25.69%)、21份(26.25%)、36分(28.80%)。可见,2014年博白县农村集中供水水质合格率明显高于2013年或者2012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2.2不同处理工艺水质的检测结果 由表2可知,完全处理的水样综合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合格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2.3末梢水、出厂水以及不同时期水样检测结果 2012年~2014年期间,每年博白县出厂水的综合合格率都明显高于末梢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主要检测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等微生物相关指标,其中总大肠菌落衡量农村饮用水受到动物、人类粪便污染的程度。2012年~2014年期间,博白县农村集中供水水质合格率不断提高。然而,3年的微生物综合指标合格率为26.91%,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菌落总数、耐热大肠菌群两者合格率较低。本次研究发现,完全处理的水样综合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合格率P

综上所述,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采取小册子、折页、宣讲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切实保护水源;实施全程管理,从产生到使用各个环节都给予层层管理,提高消毒工艺水平;严密关注丰水期以及枯水期水质情况,特别是强化丰水期水质的消毒,确保农村供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黄燕.2013年广西陆川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6(8):46-47.

[2]李雯婷,唐振柱,钟格梅,等.2008-2012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3(9):96-98.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改革;业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70-03

始于2003年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了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的改革目标,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全国已有70%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兑付了专项票据,这些农村信用社是否有效实现了改革目标尚不可知。本文以日照为例,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对经济上行周期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期反映其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理论综述

目前,研究者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评价一直多有分歧,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指标体系。主流的研究思路是,对照专项票据兑付考核相关指标,运用问卷调查、财务指标比较、经营机制和产权效率分析等方式进行考核式分析和评价。从实际分析效果看,这类分析方式往往面面俱到,但指标间的关联分析少,无法准确判断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状况。

Yaron于1992年所提出的用于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框架已被学术界和实践者广泛接受(Christen,etc. 1995;Ramola and Majahan,1996)。该理论首先假设农村金融机构业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改革政策这一变量, 这是因为除改革因素外,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条件等因素比较平稳,这个假设与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吻合①。而且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所包括的“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性”两个基本指标,能够度量农村信用社实现改革目标的过程。鉴于此,本文选用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评估。

二、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

(一)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

该框架包括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性两个基本指标(见图1)。覆盖面指标反映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目标客户、满足目标客户的程度,既能衡量深度(所服务客户的类型),又能衡量广度(利用不同方法所服务的客户数量),能够体现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前后的支农服务状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用复合指标补贴依赖指数(SDI)衡量。该指标表示农村信用社在其持续经营中对补助金的依赖程度,可理解为去除补贴后农村信用社需要提高的以维持其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利率水平。补贴依赖指数为1,表示将平均贷款利率普遍增加1倍才可以取消补贴;补贴依赖指数为零或负数,表明其年度利润等于或超过该年度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农村信用社已经实现完全的持续性。SDI指标充分考虑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其经营中的社会成本和存在的困难,亦能避免一般财务指标的缺陷。另外,具体指标可以根据评估需要以及评估主体的特点进行选择。

(二)覆盖面指标的选择

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求和发展特点,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反映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

1. 资产规模: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

2. 存贷款规模及增长率:反映农村信用社与所有客户交易的规模。其规模越大,服务客户的数量就越多。

3. 贷款结构:反映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以及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深度,包括农业贷款、农户贷款等相关指标。

4. 贷款条款:反映农村信用社向主要客户群的贷款方式及其效果。贷款的条件越简单、程序越简便,客户的金融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金融服务的质量就越高。

5. 交易成本:反映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该指标能够影响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所付出的成本,本文用每百元贷款所分摊的营业费用进行计算。

(三)补贴依赖指数(SDI)指标的调整

本文计算补贴依赖指数时采用Yaron(1992)的模型,并根据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作了如下调整:

SDI=农村信用社所获年净补贴/年均利息收入

={A(m-c)+ [(E*m)-P]+k}/LP*I,其中:

A:从央行获得的低息和无息再贷款的平均余额=(业务状况表上向央行借入支农再贷款年初余额+年末余额)/2。

m:社会机会成本,可以用平均存款利率代替,为便于计算,本文用年累计利息支出/各项存款年平均余额。

c:实际支付的借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向央行支付的支农再贷款利息支出/A。

E:平均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年初数+年末数)/2。

p:调整后税前利润。根据现行会计标准和纳税调整因素,对损益表中反映的利润作如下调整:调整后税前利润=损益表中的利润总额-(应提的呆账准备增量(TLP)-损益表中反映的呆账准备增量),其中TLP=(本年末允许提取的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上年末允许提取的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若TLP≤0,均作0计算。

K:收入捐赠与费用折扣之和。从日照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从未获得额外的收入捐赠,只是根据改革政策,享受到税收减免、保值贴保息和专项票据利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本文K取于此。

LP*I: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所得。

三、实证分析

从日照市四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看,历经了2004年专项票据发行阶段、2005―2007年专项票据兑付阶段和2008年以来的专项票据兑付后阶段,因此本文选取2003―2008年期间进行分析。

(一)覆盖面指标

1. 服务的广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以来,日照市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快速膨胀,年均增幅达20.54%,截至2008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总资产达163.7亿元,为2003年(改革前)的2.4倍。从资产结构看,贷款成为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项目,且呈持续走高趋势,表明贷款对资产规模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也明显加大。

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能力大大提高。2004年以来日照市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以每年不低于21%的环比增速扩张,有力地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为其扩大信贷投放奠定了基础。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和农业贷款年均增幅分别达22.81%、21.13%,尤其在2004―2006年的专项票据发行、兑付阶段,农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可以判断,在此期间的制度推动和激励作用非常明显。截至2008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贷款、农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003年的3.01、2.79和2.61倍。

2. 服务的深度。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日照市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农户贷款在贷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最高分别达86.73%和78.85%,其走势虽然呈现一定程度的先扬后抑,如在2007年后指标有所回落,但基本不低于改革前水平,仍是贷款中份额最大的部分。从农业贷款的结构看,农户贷款占据农业贷款份额7成以上,其走势在总体上也是逐年上升的,且农户贷款年均增幅达26.95%,分别高于贷款、农业贷款年均增幅4.14和5.82个百分点,呈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从贷款农户的覆盖面看,2005年后保持在30%以上,较2003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大提高。

3. 服务的质量。2003年以来,日照市农村信用社加大了信用村(乡、镇)、信用户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三信工程”,使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可直接在柜台办理贷款,实现了随用随贷;同时,农村信用社还针对农村经济主体发展状况陆续推出了“担保联合体”贷款、“信用联姻担保”贷款、“大联保体”贷款、动产质押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贷款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大幅增加农村信用社的交易成本,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农村信用社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正向激励措施,以及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等,造成交易成本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整体上看每百元贷款所分摊的营业费用呈持续走低态势。

(二)持续性指标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对补贴依赖指数(SDI)进行了计算(计算过程略),结果如表1所示。2003年以来,日照市农村信用社的SDI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在2005年以后,SDI值均为负数,这表明在改革推动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可持续性,且持续性不断增强。即使农村信用社降低平均贷款利率、取消所有的补贴,其发展仍能保持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风险状况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机制转换与效益增长的联动,通过借助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有效实现了资产升级,大大增强了消化历史包袱的能力。截至2008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全部弥补完毕。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改革以来,日照市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广度、深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尤其在存款、贷款和农业贷款规模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对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村推出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和创新模式,也较好地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确保了来自农村的金融资源能够更大程度上运用于农村。同时,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对补贴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说明资产升级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有效和持续的经济利益,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农村信用社通过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促进了长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判断其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将不断增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结论的得出,是基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总体处于上行阶段,并未考虑经济周期逆转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这将是下一步研究需要加强的。

但同时也应看到,2007年以后,随着专项票据的陆续兑付,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增长率、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占比等指标呈现出加速回落趋势,尤其在2008年上半年信贷规模调控下,其新增农业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近17个百分点,在支农的社会性和逐利的商业性结合上出现了动摇,其逆向选择的风险已初步显现。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后续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种存款等手段,加大农村信用社偏离改革方向的机会成本,以推动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切实建立深化改革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政策配套机制。地方政府应对支农贷款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损失补偿等优惠政策;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不应局限于弥补支农资金缺口,更应发挥政策导向和引流作用,以及对涉农票据实行差别的再贴现率等,吸引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贷款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营与支持三农在实践中的统一。

注:

①在改革期间,我国经济波动较小,发展比较均衡,且连续几年处于上行通道。

参考文献:

[1]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products[J].WorldBank,1999.

[2]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7,(1).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5

当今银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资产质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这个名词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质量目标的含义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资产质量、人员质量等方面。其中,服务质量的含义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资产质量的定义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总之,质量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每一个金融单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永恒的主题。

2010年以来,锦州市农村信用社在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注重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以“质量”为前提,围绕省社“六大农信”建设(即推进创新农信建设,推进合规农信建设,推进效益农信建设,推进安全农信建设,推进廉洁农信建设,推进和谐农信建设),坚持以管理取胜的经营思路,强化信贷风险管控,使得信贷资产实现高质量运营。逐渐实现农信社信贷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做到抓好客户、管好资产、出好效益。截至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39168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959086万元,其中:正常贷款中逾期贷款共计5746笔,余额34664万元,占全市正常贷款余额的4.06%。较2009年末笔数减少9633笔,余额下降37830万元,较2010年7月末笔数减少12023笔,余额下降59822万元。正常贷款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共计4860笔,余额24408万元,占全市正常贷款余额的2.86%。较2009年末笔数减少4280笔,余额下降27117万元,较2010年7月末笔数减少6634笔,余额下降42256万元。资产质量得到了逐渐提高。

加强管理,严防市场风险。落实管理责任,强化信贷业务监督检查,提高信贷制度执行力。一是把好准入关口,优化信贷投向。紧紧抓住当地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坚持信贷准入条件不降低,突出投放重点,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优势行业客户、主流客户、重点项目、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二是全面实行大额贷款三级责任管理,落实县级联社经营管理与督导责任。县级行社作为基本经营主体,对辖内信贷业务承担全部经营管理责任,对贷款发放、管理、收回全过程负责。县级行社贷款最终签批人为第一责任人,同时严格落实各环节责任人,强化贷款管理和清收责任,有效防范大额贷款风险。三是加强贷款档案管理。通过整治信贷档案重要资料残缺、档案资料不真实、经办人员未按要求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档案保管不善等问题,加强对信贷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全流程管理,保证信贷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实现信贷档案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四是对各类信贷业务和风险的全面检查,认真查找风险隐患,以检查带动合规经营。

提高执行力,从严防范操作风险。严把市场准入关,认真进行贷前调查,选准目标客户,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一是严把贷款审查关,尽职尽责把好贷后检查关,发现风险及早采取处置措施。在贷款检查中,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把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纳入贷后检查中,重点关注其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量和市场预测,及早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制定贷款清收方案。二是全面推行县级行社“信贷管理中心”管理模式,全面建立辖内信贷资产的非现场监测和分析体系,建立相关贷款台账,全权负责各类信贷风险的非现场监测,实现管理方式集约化;三是全面实施信贷资产质量十级分类。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促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分层级的信贷指导意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严防道德风险。努力培育合规文化、执行文化和廉洁文化,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一是加强培训,严格管理。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组织全市县级联社机关全体、信用社主任、外勤副主任、会计、信贷员共计600人培训学习信贷资产质量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做到贷款新规的学习普及至每名员工;二是内部做起,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注重成效。对黑山县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摸底调查,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对在岗员工介绍、担保、本人贷款,现场逐人谈话,签订事实确认书,限期收回。对已经离退休、调离信贷岗位的职工由专门负责人确认、谈话、限期收回;三是实行严格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新增不良贷款下岗清收、赔偿、考核再上岗运行机制;对于恶意违规发放冒、顶名贷款的主要经办责任人和审查审批责任人,按照《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案件及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赔罚”、“走人”和“移送”的有关规定(试行)》执行,起到了很好的震慑效果。

农村小学期末质量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力;电网;供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F416.61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分析

我局地处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网配电变压器主要分为集镇、村庄、农田、偏远山区4大类,其中80%分布在村庄内,10%为集镇用户供电,另外10%为农田和偏远山区供电。用电负荷主要以农村居民照明为主,每年的7-9月和12-2月份为用电高峰期。

(一)电网基础较为薄弱

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但相对于农村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局的农村从电线路网架基础仍显薄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较大。

国家电网公司对农村电网的技术要求规定:农村线路低压供电半径应小于0.5Km。但目前我局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供电台区不足50%,有部分综合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供电半径超过1Km。另外,也不能达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密布点、短半径”的技术要求。

2、主干线路导线线径小。

表现在综合变压器中一半以上的台区主干线路使用的是35mm2的钢芯铝导线,甚至有部分台区仍使用25mm2的钢芯铝导线作为主干线路供电。

3、配电变压器布点不尽合理。

一些配电变压器偏离负荷中心。偏离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历史上形成的,如农村排灌变压器通常都依井而建,而不是建在负荷中心,尤其在农村排灌浇地季节,通常严重偏离负荷中心。二是随负荷增长逐渐形成的,这部分变压器通常新建时在负荷中心,但随台区内用户尤其是家庭工业用电能量逐年增长而偏离负荷中心。三是10KV线路新架时,400V线路配套设计欠缺。

(4)综合变压器超负荷运行现象较严重。

由于农村负荷增长较快,目前我局有1/4的台区变压器超负荷运行。

(二)低压线路末端大负荷快速增长造成高线损

近几年来,我且农村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聚集区的建立。农村工业缺少规划,布局零乱,很多处于低压供电线路末端,不少农村工业用电户距离变压器1Km以上,由此形成台区内负荷负荷不均衡,大负载供电半径过长,导致低压线损率居高不下。这是困扰我局农村工业发达地区供电所降损工作的一个主要难题。

(三)农村低压线路无功补偿等情况

近几年来,伴随着农村工业尤其是产业聚集区的兴起,动力用电需求大幅度增长。由于低压线路无功补偿不足,电网系统无功损耗很大,严重制约了电网经济运行。集中补偿需要供电企业投入资金,就地补偿需要用户出资,目前缺乏对综合变压器用户无功管理的考核手段,使得无功管理成为当前农村低压降损工作中的又一难点。

1、表计计量不准导致电能量流失。

由供电所长期实践并经局试验证实,电子式电能表在下列情况下会产生严重计量误差:一是在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尤其在农村电压质量较差及负荷高峰季节,线路末端电压降大时计量不准;二是在电流过大(超过表计额定容量)时,虽未烧毁表计,但计量装置会出现严重偏差且不易发现,相比而言机械表超过额定容量时会烧毁,反而易于发现处理;三是负荷为冲击性负荷(电流瞬间变化大)时。

2、 计量装置更换率、轮校率低、故障率高。

电子式电能表在一般情况下计量精度较高,但在一些特定供电环境下如电压降大、输出电流超过额定电流等情况下缺乏可靠性,对那些农村工业较为发达、动力用电能量大的台区,在供电线路末端的电压降通常都超过正常值,因此由于计量误差导致的电能量流失现象就很严重。

二、降损措施

(一)降损技术措施

1、结合存在的问题,做好包括低压配电网在内的中、长期电网规划和近期新农村建设电气化县、电气化村改造计划,根据配电网络建设导则,合理布设电源点,提升电压等级,降低配电网络损耗。

2、结合农村区域性、季节性用电特点和情况,准确预测每季度农村用电负荷,科学选择性能好损耗低的变压器,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布点,加强重负荷、大供电半径、高线损台区的分析,缩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保证电压质量,减少线损。

3、改造低压线路,特别是主干线路和迂回线路,解决瓶颈问题。

4、对低压接户线老化、线径小的台区,优先安排改造,改造后的低压接户线线径不小于10mm2。

5、更换技术等级低、超周期运行的计量装置,对表计在室内、暗线进户的用户分批给予改造。

6、合理对配电变压器进行无功补偿。对功率因数较低的动力用户,重点是农村磨坊、机械、小五金加工等用户,用户应在提高用电自然功率因数的基础上,按有关标准设计和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并做到随其负荷和电压变动及时投入或切除,防止无功电力倒送。

7、推进减容整治工作,主要对负荷超过合同容量30Kw以上又接在低压线路中后端的动力用户开展减容整治,提高线路电压,减少线路电能损耗。

8、做好三相负荷平衡工作。一是掌握负荷情况,合理调整配电变压器,防止配电变压器满载或过载;二是了解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电流和主干线、主干支线始端电流不平衡情况,及时调整负荷,保持三相负荷平衡。

(二) 降损管理措施

1、围绕经营管理“零违规”,确立线损管理工作目标,即现场计量管理“零缺陷”、计量故障处理“零违章”、抄核管理“零差错”,用户信息“零差错”。

2、完善营销管理制度。制订并完善《供电所抄核收管理办法》、《供电所线损管理分压、分线、分台区考核实施细则》、《供电所线损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确保层层有责任、层层能把关、层层有考核。

3、开展典型台区低压理论线损测算工作,结合实际和理论线损计算值下达低压台区线损指标,指导低压台区线损管理,强化线损管理考核。

4、开展营业普查,规范用户基本信息。有重点的开展营业普查工作,利用营销信息系统疑似问题的搜索功能,及时规范、解决用户计量信息和现场不一致等信息错误问题。

5、强化计量管理。规范表库进出库手续,规范表计领退库管理,规范现场计量封闭性管理,规范故障表计处理管理,做好故障表计拍照等取证、资料留存工作。

6、加强抄表质量管理。采取局抽查、供电所自查等方式,杜绝估抄、漏抄、少抄、过抄、长期不抄表等现象的发生。

7、强化抄表周期、抄表日制度和执行管理。通过系统搜索、现场抽查等方式,对供电所抄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综合变压器(公用变压器)总表逐步更换为有线抄(红外线抄)电能表,控制综合变压器(公用变压器)总表抄表质量和抄表时间。

8、建立长期零电量用户台账,根据实际情况按《供电营业规则》等规定加强管理或予以销户,避免计量装置长期空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