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例6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利率互换;对冲策略;长期投资策略;短期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品种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包括债券认购业务、分销业务,现券业务,质押式回购业务,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业务等等。这些债券交易的品种正随着债券业务的发展逐渐丰富。

一、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特点

债券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0年的相关数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债券余额比09年增长了49%,比市场托管总量高出10%,国内商业银行的所持的债券占比是70.48%,较09年提高了4.5%。

债券的交易非常活跃,首当其冲的是债券认购交易,10年国内商业银行认购各类从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等,共计11747.9亿元,比09年增加了41.21%。第二大活跃的是回购业务,10年,国内商业银行各类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累计金额高达500071亿元,比09年增加了61.62%。第三大活跃的债券交易是现券业务,10年,现券交易的二级市场的交易量都维持在6成以上,与银行间市场一样处于主导地位。

开展债券业务的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据结算公司的统计分析,10年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有了明显上升,其中除了国有四大银行,一些中等银行的债券业务也发展迅猛。除此之外,像天津商业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这样的小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投资债券,可见,债券业务对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策略的制定

(一)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制定

存贷款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主营业务,而且存款利率会长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高额的储蓄率,也使得商业银行把扩张存款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这些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债券投资策略的主要因素是贷款和收益率。商业银行的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模型可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利润和收益率来建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确定投资策略,但每个商业银行都不同,利润的绝对指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值。基于此,学者们选取资产收益率ROA,来建立债券投资策略模型。

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恒等式,排除临时性拆入资金,再贴现或在贷款的情况,那么将得出资产=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如果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还可得到,贷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系统内清算资金+固定资产+债券投资+净存放同业+现金=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也就是公式1如果把公式1转换为商业吸收存款的函数就可以得到公式2 根据公式2 的原理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可以得到公式3从最后的公式3中,学者们发现国内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根据公式也就是以ROE为当期经营目标,再根据预期存款发展规模D,固定资产目标以及所有者权益,来确定债券投资的可用规模和逾期收益,依照市场收益率,来建仓债券,为确保收益,主要的操作手法为长期持有。

有长期投资策略就有短期投资策略,虽然理论上商业债券投资应该为中长期投资策略,但实际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有一些波动,尤其是出现牛市的情况,二级市场的买卖操作会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收益,所以在确保资金流动安全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短期债券投资。国内商业银行的短期债券投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长债收益提前变现操作策略,在持有期内,商业银行可将长期债券抛出,将利息收入变成资本利得,从而提高持有期收益率。这种假设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市场收益曲线是上凸形的,不是一条直线,所以商业银行不但可获得资本利得还可获得实际收益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市场收益率会波动,由于提前抛出的长期债券而获得的收益率会随着市场收益率的向上平移而下降。相反的情况,收益率会上升。基于此,即便是短期投资,也应该参照长期投资的原则。

其次是回购放大操作策略,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发挥债券的杠杆作用来开展回购业务,利用杠杆效应来放大有限资金,如果忽略交易费用可放大20多倍。虽然回购业务很普遍,但如果杠杆效应发挥的充分,效果就很可观。可获得数倍的回购利息收入。如果商业银行在资金上有缺口,也可运用债券正回购,来进行做多操作。如果市场的行情上涨,也可利用回购,来获得资本利得。

再次是OAS对冲策略,其中OAS是指债券实际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差值。OAS对冲策略就是首先计算出债券收益率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持有债券的理论收益率,在考虑完每个债券的OAS均值,方差和流动性风险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债券做对冲。如果债券品种挑选的合适,接下来商业银行将卖空高估的国债,做多低估的国债,就可以在牛市和熊市中获利了。

最后是套利操作策略,目前商业银行在债券套利时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商业银行只能在银行间市场操作债券业务。但这并不影响套利操作。商业银行可利用债券回购利息率和短期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利差来套利。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首先要利用利率互换工具来防范风险。利率互换就是两个主体定期交换与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和票据。比较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交换。通过转换浮动利率为固定利率,商业银行可以规避市场利率风险。学者们发现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利率风险都很大。债券发行的频率过快是发行市场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债券招标的发行利率低会导致债券价值的降低。如果流通市场上的市场收益率下滑,收益率曲线平坦这说明市场的短期行为和长债短炒的现象严重。总之利率互换是解决基差风险和利率互换风险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商业银行常年利率风险的好方法。

其次是债券组合期限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要遵循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的原则,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确定资金运用期限的时候要考虑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期限。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债券资产的比值不断加大,所以确定组合的期限前先要参考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原有的投资账户和交易账户互相转换的制度马上就要被禁止了,所以商业银行要比以往更为谨慎并参照市场变化的情况,来合理配置债券投资组合结构,从而优化债券存量组合结构。

再次是规范信用风险管理。虽然信用风险很小,但是由于银行次级债和企业短期债的发展迅速,其他债券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债券信用管理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商业银行要建立动态信息传递机制来防范债券主体风险。收集分析企业披露的信息,并从内部建立好信息狗头和专递机制,从而加强债券内部信用评估机制,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行不同的限额管理。要在各商业银行实施授信额度的互通与共用,以便于防范个体客户的风险。另外还要建立债券信用评估制度,以便于控制债券业务的信用风险。

最后是提升市场预测能力。商业银行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政策上的变动引起的。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估值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也会受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对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有很高的预见能力。

(三)协调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策略与债券业务策略

债券业务在决策和流程管理上的地位都不是很主要,但是如果独立债券业务的话,就会割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而且还会增加机会成本,整体收益水平会下降,所以债券业务策略需与传统经营策略相协调。

首先要协调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指的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协调管理和比例控制资产与负债,以便于更好的经营管理。债券投资会受到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时候,要根据债券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调整债券资产余额结构和资金来源,这样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可以达到了。要紧密结合利率风险防范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缺口管理手段,运用各种期限数据去计算负债总久期和贷款总久期,最终得出平行移动收益率曲线时的风险免疫的最小组合,这样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其次要协调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商业银行为提高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要创新资金管理思路。传统的银行资金管理是以存款的金额来确定贷款的资金量。如果资金有富余就用作备付金。我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较充足,流动性也好,但却不怎么盈利,主要是由于简单和粗放的全盘资金管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加强和回购业务的普及,来源渠道比以前广泛了。这样头寸管理和资金调度就不用依靠存款了。资金管理与债券业务相谐调,可动态化资金流动性管理,彻底解决了备付金过高影响收益的问题。

再次要协调FTP管理。FTP系统是内部转移定价系统,有助于衡量存款和贷款部门的业绩,引导资金来源结构的。FTP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内部利率制定是否有效。商业银行要把FTP管理与债务投资业务相关联,不但要找出市场收益率曲线,还要与市场利率相关联,这样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就能合理的制定了。

最后要协调好中间业务产品资源匹配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结算类和利息转化类产品,所以开发新品种,尤其是投资类产品,对拓展中间业务盈利点尤为重要。债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积极拓展代客债券投资业务,可以缓解自营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同时相应提高商业银行债券定价能力,形成相融共生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提高债券业务整体收益。

综上所述,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债券品种日益完善。但是受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会遇到各种系统性风险,需制定相应风险措施来防范债券业务风险。此外,债券业务发展还要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协调,并根据不同的期限制定不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金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07.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债券投资

我国债券市场开始于20实际80年代。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证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组成的场内交易市场和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的场外交易市场。但是,这两个市场目前均依据不同的交易系统、交易规则,存在诸多问题,两个市场的协调和互联工作尚未全部完成。而银行间市场则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债券交易额。同时,商业银行系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又承担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责任。

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券投资也成为商业银行利用超额准备金以及其他先进资产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托管总量达到2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5%。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为16.6万亿元,较2011年增持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9%;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比65.33%,是债券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作为最主要的投资者,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做出更好的研究,不但为自己拓宽利润渠道,还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开展债券投资的重要性

在能够为银行带来收入的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中。贷款业务受到政策和风险两方面的制约,中间业务收入也受到法规的制约。因此,拓展其它的资产业务投资渠道就显得很有必要。受制于《商业银行法》的要求,这种渠道目前来说,就是债券。作为一种主动型的投资工具,债券投资可以作为对可贷资金余额的充分利用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对超额准备金充分利用的方式,都可以为银行取得固定收益,带来利润。债券投资对于改变银行收入过度依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有积极的意义。

债券投资的特点是固定收益,这也为商业银行对资产的管理提供了便利。当宏观经济发展稳定良好时,贷款收益如果高于债券投资收益,那么可以考虑适当放贷,获取更高收入;如果贷款收益低于债券投资收益时,则可以适当考虑债券投资的比重。况且,债券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它可以是可贷资金余额的利用所形成,也可以依据利率高低调节超额准备金,因此,债券投资也可以成为一种调节工具,在银行实施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得益于政策因素,债券的发行主体、担保方式等都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我国的债券的风险都比较小,包括企业债在内。因此,银行通过债券投资代替一部分贷款业务,本身就对银行体系的风险做了有效的缓解;其次,商业银行可投资的债券品种也很多,国债、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等等。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将拟投资资金进行组合投资,将之分散到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率、不同期限的债券资产上,就可以很好的分散债券投资的风险。

二、债券投资的风险

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是一种风险资产。债券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其它有价证券面临的风险是类似的,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等。

信用风险,又叫违约风险,是指发行人不能按照债券条款的约定还本付息而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它是最常见的风险种类。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债券条款中的固定利率条款限制,使得投资人不能享受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的收益。购买力风险则考虑的是通货膨胀因素。票面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可以简单的视为实际利率,即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是资产不发生损失而且能够快速变现的能力。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二者相互统一,如果资产流动性强,那么流动性风险就低;流动性越差,则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政治风险虽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就很致命,它是指一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一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的变化对发行人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其发行的债券面临违约等情况的可能性

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存在的问题

(1)债券资产流动性较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债券投资业务主要是以持有至到期债券为主,其特点是持有债券的存续期限长。由此造成的是,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债券类资产的流动性较低。这样一来,债券投资就不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商业银行闲置的可贷资金余额的作用,不利于商业银行灵活地调剂头寸,进而不符合资产负债管理的期限匹配原则,不利于保持资产流动性和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2)债券市场投资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要求,银行可投资的债券类别有限。国债、金融债是最合规的,但是,鉴于企业债的发展,更高收益率的企业债以及可转换债券,也应当放开这种限制,毕竟,我国能够发行企业债的企业或者公司一定是大规模的企业,资信条件良好,盈利性也有保障。通过债券的评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债券的评级都是AAA级,主体信用都非常良好。

(3)各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能力参差不齐。小规模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的重要性高于大规模银行。这可能是由于竞争能力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在贷款业务方面,小规模银行难以有实力和大规模银行竞争,因此,他们更多的致力于发展其他创收项目。因此,在债券投资业务上,小规模银行有着更充分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

(1)定期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商业银行应定期出具研究报告,就宏观经济景气状况、金融运行态势、利率趋势变动等情况进行详尽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方案。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3

关键字:商业银行 利率 风险 管理思路 防范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成因

(一)现状分析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凸现出利率制度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脉络,从此,利率管理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轨道,逐步建设完善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测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风险度量方法主要为敏感性缺口及利息收支占营业收支比例。同时,在我国利息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仍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而非利息收入比例依旧相对不足,中间业务利润也较低,加大了利率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依然较低,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而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使得银行资本与资产预防风险的程度,财务实力与控制力不足。

(二)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源于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原因。其中内部成因有:资产负债在总量结构上失衡,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使商业银行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配比关系不合理。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也没有保持合理利差。而外部成因则是指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导向因素,金融市场不健全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匾乏等因素,致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偏离正轨迹,资产负债的货币循环和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虽然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提高了其经营效益,但也给其收益、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利率风险。

二、基于利率风险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风险,只有将其量化,并根据商业银行不同的承受利率风险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才能使其得以较好的控制。

(一)概念界定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而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在我国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化环境下的利率浮动和金融政策变化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对资产负债采取的积极管理方式。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利率风险管理应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才能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二)识别与衡量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根据其成因的不同情况,呈现不同的风险形式,主要有源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不同程度利率变动引起的利率定价基准风险,以及利率上升或下降客户期权风险。

在正确识别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还须运用风险衡量指标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控制和防范利率风险。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持续期分析法以及动态模拟分析法。

(三)管理系统与思路

基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我们须制定完整而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即以表内管理为主、表外管理为辅的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决策机制。首先建立以实现经营为目标的独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定与业务性质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管理政策与规程,来规范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外部监管系统。以稳健的风险管理方式及现场和非现场结合的监管方式核实利率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相应的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

在以上系统建立的基础上,我们还须明确和理清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思路:一是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合理完善的组织架构,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三是综合运用各种应对策略——业务结构与经营收益多元化的策略,建立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等;四是强化以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五是拓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监控和人才培养。

(四)防范与控制策略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而资产负债表内防范策略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利率制定、新产品开发、借入资金、投资组合、贷款组合等策略调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使其缺口为零,以规避利率风险。以上策略自带一定局限,随着金融创新,利率风险表外防范控制措施也得以拓展,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合约、利率互换交易和利率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用来规避利率风险,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还须规范和完善相应的金融交易制度与法规,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加强国际合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市场利率的波动日益频繁,利率风险正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首要任务即是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应对市场化挑战。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4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意义

中小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盈利的方式就是存贷利率差,因此就很有必要就银行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加强整理整合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如今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取得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资产和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的监督方面相较以前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本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和国内那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资产负债规模就相对更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努力,目前他们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逐渐扩大,盈利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究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整行的利润,往往都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作为首要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了不少策略,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产品、业务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划,接触新产品,拓宽业务范围。其次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方面做出了极大的改善,在维持原本客户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客户,间接性的扩大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终极目标在不断的努力,国外先进银行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论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监督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来源、使用的方式方法、期限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等都进行了适当的配置和改善,提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三)中间业务盈利收入逐渐增加

其实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的主要方式是靠存贷利率差,存贷利率差越大盈利越大,但这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吸取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上,也逐渐拓展自己的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产品新理念,拓宽业务范围,利用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做到与时俱进,既多元化又独有化,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收入。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靠客户的存款,很少主动寻求资金,诸如发行相关的金融债券,一方面是由于资格审查不过关、资质不合格;另一方面金融债券只能作为辅的资金来源,所以很多中小商业银行这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而负债这块中小商业银行大部分的都是被动性的放贷出去,主动借款的比例还很少,一旦客户还贷不及时,后果可想而知。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结构单一,一旦一方面出现一点问题,蝴蝶效应十分严重,可能危及整行,经营中的风险间接性的增加了,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来说,西方的中小商业银行管理方式方法都多种多样,比如利率敏感性管理、声誉风险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等,管理的效果也很好;然而对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看,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应用的是资产与负债的简单比例管理,管理效果也不甚理想,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管理方式方法的过于单一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落后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整体管理办法都比较落后,使用的主要是事前的一些比例确定办法,这种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应用价值并不大。不单单是资产负债的管理办法落后,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也并不先进,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目前来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数量进行管制,还没对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对,很难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其次,目前A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还主要使用净利差。静态的缺口管理等方法,而动态的管理方法却基本没有涉及到,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四)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不强,大家对风险管理还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也不健全不完善,很多的地方都做的不到位,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反馈等整个流程都缺乏有效的机制,对风险没有详细的等级划分以及当风险切实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的应对等等都还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梯度的风险意识管理人才,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团队,共同为银行的风险服务,降低整行的总体风险。

三、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与意见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建议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对加强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十分必要。在原本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中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决策模型作为设计相关统计计量软件的标准,增强软件的性能和实用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资产负债的整个使用流程加以强化,资产负债的来源、使用方式、期限等等,从各个方面进行信息系统的记录,并运用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模型进行对应的分析,对银行业务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

前面我们谈到了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还比较单一,这对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还十分不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和衡量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象、地区以及时间上都进行合理的搭配,实现银行的终极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化可以考虑从产品的多样性和独有性方面作为突破口,扩大产品的种类,经常对金融产品进行更新,给客户更多选择的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其次,在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上可以下功夫,两者之间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应的,时间较短、成本较低的负债可以搭配收益更低的资产,而对于那些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负债则与收益更高的资产进行匹配,实现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建立一套专门针对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诸如借贷比以及资本的充足率等等,控制和约束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总体规模,降低整体风险。

(三)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

相对于西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目前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还十分被动,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也不够积极,很少主动管理整行的资产负债,造成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混乱,银行整体有多少资产,有多少负债其实银行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都不甚了解和清楚,资产负债的期限以及用途等也都模棱两可,就是中小商业银行疏于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使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培养每一位员工的资产负债管理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严格执行,提升银行的核心的竞争力。

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

(一)宏观上对社会经济稳定有促进作用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意义重大。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中小商业也应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两者之间是相互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单单是能降低银行自身的各项风险,实现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更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微观上有利于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提高自己的发展动力,更大部分是取决于对整行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帮助自身优化整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能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盈利性水平;还能增强银行产品的多样性,实现服务的优质化,降低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益处还有很多,对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能帮助中小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结Z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都不稳定,想要在如此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取得发展的空间,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压力还很大,资产负债的管理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出的努力也还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理应在结合我国的国情下,有针对性的改善目前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在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冯鹏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5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的优点,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持续期缺口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实施,宏观 经济 的过热或低迷、国际 金融 市场利率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内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资产(i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以及在分析期内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差额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isg):isg=isa-i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负缺口,存在负缺口的银行称为负债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零缺口,存在零缺口的银行称为敏感平衡型。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而有意识地留下正或负缺口的策略。管理人员首先要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在对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利率变动来获取更大的净利差收入或减少损失。当预测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增加的资产利息收入将超过增加的负债利息支出,从而使净利息收入增加。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保持负缺口。

2.被动策略也称“免疫策略”,其核心在于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使缺口值为零或很小。采取主动性策略的关键问题在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上,如果利率走势与预期相反或利率变动不如预测的来得那么快, 则银行将蒙受损失。此外,即使利率走势预测准确,但如果利率实际变动幅度较小,则采用主动策略就可能得不偿失,调节资产组合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一些小规模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预测能力或缺乏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往往采用被动策略。

二、持续期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 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是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加权平均与其现值之比,它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下降,且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越大,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时,其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持续期可以用来衡量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持续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一家银行的股本或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变化依靠三个关键的素:

1.持续期缺口的大小。在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持续期长于其负债的持续期(正)的银行, 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负债的价值,因此银行净资产价值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2.利率(y)变动的幅度。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3.银行的规模。银行规模越大,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变动,其净值变化会越大,反之,其净值变化会越小。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未来变化的预测做出的, 保持适当的持续期缺口,以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减少持续期正缺口或扩大其负缺口,将缺口调整为负值,使未来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银行净资产收入得以增值。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则可采取增加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的方法。

2.被动性策略指在保持银行净值的相对稳定,采用零缺口(“完全免疫”)或微缺口(“部分免疫”)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具体就是使一家银行的资产持续期正好等于其经杠杆调整后的负债的持续期,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以相同的幅度同向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利率风险。部分免疫的策略是从资产负债表中调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期搭配,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平衡,保持这部分资产负债价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比较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有:第一,该管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就缺口分析而言,通过直接观察各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缺口正负及大小,就可以大致了解银行所呈现的利率敏感性类型及利率风险大小。第二,管理成本低。该管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银行要做到对利率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缺口的调整要先于利率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缺口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口调整将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缺口管理要将资产负债按一定的时期加以划分。划分时期的不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也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错误的信息,将正缺口表示为负缺口, 或将负缺口表示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忽视了期权性风险和基差风险。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对整个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衡量。持续期从长期角度观察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连续、更为系统的管理战略。(2)充分考虑了每项资产负债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从而解决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中分析期的划分受主观影响的问题。

四、现实选择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来衡量利率风险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其理由为: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是以原始成本为基础来 计算 资产负债价值的。另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主要反映利率变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推行全面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的条件。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