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产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资产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资产管理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1

1、产权分散,资本市场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外部循环机制

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资金压力巨大,因此,商业地产在建成之后,大部分会进行出售。开发商以产权商铺的形式解决商业地产的投资资金问题。但是这种方式通过分散产权、资金迅速回笼的方式,使得商业地产开发商能够及时回款并获得大量利润,地产经营管理公司获得物业的运营权。但是这种模式造成商业地产产权分散,造成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整体效益难以实现,甚至影响商业物业的发展前景。我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导致资金的外部循环机制未形成,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难以实现。我国行业地产在投融资管理中由于战略投资者的缺乏,造成商业地产开发商兼顾投资人的职能,造成资金运转的压力。而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企业在投资商业地产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严重影响商业地产运作效率的提升。

2、商业投资模式比较低端落后

商业地产开发商由于各自的资质和项目规模以及类型的差异,造成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不同。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应该充分地结合自身特点和项目情况进行科学的投融资。商业地产的投融资应该贯穿于企业开发、经营、管理的全程。但是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采用落后的资产运营模式,在商业地产竣工后通过出售等方式进行资金回笼,这种模式相对低端,造成商业地产开发的筹资困难,造成融资渠道的狭窄。商业地产投资模式的落后对商业地产资产运营和管理造成严重的后果,造成商业地产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的下降和资产运营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投资者和商铺散户的商业利益的实现。

3、开发商商业地产开发和资产管理经验的缺乏

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对地产开发已经积累相当经验,但是,许多开发商在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对商业地产资产管理和运营模式缺乏经验,导致商业地产的销售以及项目运营存在混乱。商业地产的开发缺乏具有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导致开发商对商业地产项目的资产管理缺乏专业的掌控能力,严重影响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商业地产对商业规划、商业招商、商业运营等经验的不足,导致商业地产的资产运营和管理的效率低下,以及商业地产保值、增值目标存在困难。

4、商业地产的开发利润高于商业经营利润

商业地产的开发是一个高利润行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达到了20%以上,许多地方的商业地产的利润甚至超过100%,商业地产的价格要远高于普通房地产行业的价格,因此,许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热衷于商业地产的开发。但是,由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利润较高,造成许多开发商急于将商铺销售出去并利用资金进行下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这造成商业地产开发商过分的重视商业地产的开发,而忽视了商业地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商业地产开发成为开发商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导致开发商重视地产开发的短线操作,而不重视资产的长期运营和管理。

二、加强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1、给商业地产资产管理带来租金收入

商业地产的租金范围的确立是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确定商业资产的租金水平及其变动,通过加强对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能够科学地掌握商业地产资产运营管理,获得租金收入。

2、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

商业地产通过有效的资产运营管理,其资产价值也会随着经营过程中的租金价格的变化产生变化。商业地产的资产价值的上升可以为地产开发商带来巨大的效益。有助于提高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形象,改善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融资能力,资产升值之后,开发商可以处置升值资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3、促进商业地产整体效益的提升

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有效运行,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租金的提升,实现资产的价值的升值,提高商业地产的人气、品牌效益,有助于带动商业地产配套项目的繁荣。如果商业地产开发同时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商业地产资产的科学管理能够带动房地产价格的提升。通过商业地产和房地产项目的相互促进和带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商业地产开发和资产运营管理的整体效益实现。

三、加强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改善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

商业地产开发商应该转变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商业地产投资的模式转变。改善商业地产的运作和管理,实现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商业地产应该加强资产运作的计划性,通过科学的选址、充分的项目评估和市场、客群分析,充分了解商业地产开发的竞争环境等因素。其次,商业地产的运作应该具有综合性,完善商业地产开发的系统、配套功能。通过对商业资源的整合,完善商业地产的商业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等,提高商业地产区域性竞争实力。再次,提高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统一性。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应该加强同入驻店铺的协助,围绕统一主题开展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工作,促进商业地产整体运营管理的协调性。只有通过对商业地产运作管理进行统一的设计规划,才能提升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专业性和协调性,实现商业物业的整体经营管理,促进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和资产升值目标的实现。

2、创新商业地产投融资机制

商业地产必须创新商业投融资机制,只有通过解决商业地产经营和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健康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所需资金,提高对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的效率。商业地产开发可以采取信托、商业物业证券化和海外基金等形式,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缓解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商业地产的投融资机制创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从而实现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保证商业地产的产权不被分割和转移,促进商业地产的统一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商业地产整体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商业地产通过科学的资产管理,实现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开发混合型的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商业地产功能的提升,促进混合型的商业地产的发展,保证商业地产的开发能够充分的满足市场需求。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通过对不同的商业形态进行组合,实现商业地产开发集合商业、休闲、文化、娱乐、运动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于一体,促进商业地产的各个功能集合的整体效能的发挥。通过对商业进行科学的设计功能设施,实现科学的功能分区,通过对动态的商业娱乐设施和静态的居住、办公、酒店设施进行混合,实现动静分区,促进商业地产的开发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活链,形成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有助于商业地产的资产整体效益的实现,保证商业地产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商业地产资产管理效益的实现。

4、加强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运营

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对商业地产而言是命脉和根本。商业地产的开发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经营。商业地产与传统的房地产项目不同。商业地产是开发商、商业经营者和小业主三者利益的共同体。因此,加强商业地产项目的后续经营,能够促进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商业地产而言,应该从招商管理、营销管理、物业管理和服务监督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通过对商业地产统一协调的管理和运营,促进商业地产资产管理价值的实现,保证商业地产成功运作并持续保值增值,提升商业地产整体物业的形象水平,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四、总结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2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烟草行业经过快速发展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下行,烟草行业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烟草商业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是烟草商业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寻找突破点。烟草商业企业的国有资产具有数量多、种类多、价值不等、年限长、范围广、结构复杂、管理困难等特点。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降低资产运营风险,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高资产运营的质量,才能促进烟草商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度,对推进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烟草商业企业加强资产管理的意义

烟草商业企业作为专卖专营企业,每年实现上缴国家财政的利税非常高,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烟草商业企业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一)摸清企业资产的状况

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可以摸清企业的资产管理现状,掌握企业资产的整体情况,包括企业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等;可以了解企业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出租、处置、捐赠等情况。通过摸清企业的资产情况,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合理的经营决策。

(二)合理配置企业资产资源

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管理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统计好企业的资产数量、类别、使用、资产分布等情况,并进行动态管理;对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将相关部门的适用、闲置的资产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三)提升资产的运营质量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在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模式,并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手段构建了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案和管理机制。烟草商业企业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资产运营管理模式,降低了资产运营风险,保障了资产运营的质量,提高了资产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来规范资产管理工作。以制度来督促企业管理层、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各司其职,防止出现国有资产丢失、被盗、毁损等风险,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五)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烟草商业企业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断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地位,防止出现相关部门或人员随意、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防止出现账外资产,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烟草企业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地位很特殊,一方面国家在政策方面限制烟草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得允许烟草制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烟草行业上缴税收以保证国家发展需要。但烟草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了,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回归平稳运行阶段,政策的限制和税收的需求,要求烟草商业企业要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如何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烟草商业企业就要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加强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管理就是重要环节。

(一)加强资产管理可以减少内部管理缺陷

国有资产管理是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将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购置、调整、处置等工作做好,才能进一步减少内部管理中的缺陷,才能让企业更加平稳、安全、健康地运行。

(二)加强资产管理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烟草商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一直偏高,企业运营成本偏高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企业资产管理不合理就是原因之一。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管理特点有资产数量多、资产种类多、资产价值不等、资产年限长、资产分布的范围广、资产的结构复杂、资产的权属不清等。这些特点造成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管理困难,运营成本增加。只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使用企业的资产,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避免国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才能降低企业资产的整体运营成本。

(三)加强资产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烟草商业企业加强资产管理,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的资产管理改革创新,提升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资产的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增加经济价值,从而达到挖潜增效、降本增效的目标,为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打好基础。

(四)加强资产管理是内部监督的要求

近年来,在行业内外部的审计、巡视中,发现烟草商业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国有资产水平的提升。烟草商业企业只有以内部监督为抓手,发现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足,并通过落实整改的方式解决不足,才能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烟草商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资产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

烟草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企业的资产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企业管理层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比较重视,他们总觉得国有企业家大业大,资产管理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管理者,他们并不能像财产真正的所有者那样为企业全心全意地付出。第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方面。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主要是对资产的购置、盘点、处置等方面关注比较多,对企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寿命、使用效率考虑较少,总觉得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他们只需要统计使用部门的需求、预算等,这就造成资产管理工作的很多环节松懈、沟通不畅。第三,资产使用部门方面。资产使用部门总觉得自己是使用部门,不需要对资产的管理负责。第四,资产使用人方面。资产使用人存在重使用、轻保养的思想,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权不爱惜,反正坏了保修就行,修不好就申请再买,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二)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的专职资产管理人员较少,多数资产管理员是由相关部门的岗位人员兼职的,这些兼职的资产管理员的年龄偏大,整体学历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这些兼职资产管理员的资产管理知识比较匮乏,他们获取资产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资产管理制度文件、参加资产管理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咨询资产专职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使用的都是墨守成规的、经验式的资产管理方式方法,在管理资产时缺少创新意识、成本意识。

(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出台了不少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企业的资产多、范围广、种类多、管理对象不同等特点,在企业实际资产管理中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国有资产调动、处置流程缺少相关手续,痕迹化记录不完整;有的资产尚在使用,账面已经做了报废处理;有的资产未到报废年限就进行报废处理,造成资产的档案不完整、账实不符。这些都给资产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都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隐患。

(四)资产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资产规模随之扩大,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也逐年增加,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在资产管理问题中比较明显。一是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调配,出现尚可使用的资产在暂无需要的部门处于闲置状态,而有需要的部门又提报资产购置申请,造成资产浪费。有的资产闲置时间较长,维护与保养不及时不到位,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在资源共享与整合运用方面不合理,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二是企业职能部门沟通脱节,烟草商业企业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核算部门沟通不畅,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五)资产管理风险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烟草商业企业是专卖专营体制,企业是垄断型经营,缺乏市场竞争的激励,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意识逐步淡化。有的企业认为制度也有了,流程也建了,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殊不知,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机构调整和人员调动等原因,在出现国有资产盘亏时,很难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经常是不了了之;有的企业规定盘亏资产按照资产净值赔偿,这些都为舞弊行为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六)资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有待提升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在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资产管理系统模块开发仅仅考虑了资产这一块内容,没有从管理流程出发,不同的模块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造成相关部门和人员无法及时获取资产信息,多数资产管理信息基本上从财务部门取数,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第二,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系统的学习不够,操作不熟练、系统流程不熟悉,造成资产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不高;第三,企业资产盘点还采用人为盘点,资产管理部门打印出企业的全部资产信息表,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使用部门对照资产信息表上的资产一项一项进行盘点,并记录相关信息,最后汇总出企业的整体盘点情况,盘点效率低下。

(七)资产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资产管理制度,但是在资产管理考核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资产使用人对资产的维护和保养不够,各职能部门之前对资产的管理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毁损。(八)资产管理权属不清烟草商业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有一大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房屋资产的权属、权证问题。很多烟草商业企业都有一部分房屋资产的权属不完整、产证不齐全。有的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历史背景及体制因素导致的房产证或者土地证无法办理,导致权属不完整;有的是因为烟草商业企业自成立以来,企业名称几经变更,由于当时的资产权证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的权属重视程度不够,国有资产的产证没有及时根据企业名称进行权属变更,导致现在的企业名称与权证上的名称不一致,造成企业资产权属关系不明、不清等问题。

四、解决烟草商业企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烟草商业企业要把资产管理经营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任务来抓。首先,管理层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其次,资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做好资产管理的规划,统筹安排资产的各项工作。最后,要对资产使用部门及资产使用人做好国有资产宣传工作,提升员工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二)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烟草商业企业要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引进的重视程度,培养全方位资产管理人才。一是做好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学习计划。鼓励资产管理人员通过自学、参加内外部培训、参加专业考试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增强自身的管理技能。二是通过知识考试和技能实操等方式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效果评估与考核,任用优秀者,淘汰无能者,形成竞争上岗机制。

(三)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烟草商业企业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前提是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要规范资产管理流程,落实各部门的责任,运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管理流程进行检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烟草商业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加强资产管理及使用,还要通过宏观调控工作模式,促进和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一,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闲置资产台账并动态更新,根据各部门提报的资产需求综合调配,避免资产闲置、重复购买的情况。第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QQ、微信、E通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群,资产的购置、调动、处置等相关消息可以进行共享,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实时跟踪,避免资产被闲置的问题出现,保证国有资产的有序流转,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五)增强资产管理风险意识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制度还不健全。第一,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制度,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的内部管控。第二,成立国有资产风险防范机构,比如国有资产风险管理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资产管理风险防范能力,降低资产管理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六)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烟草商业企业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产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以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将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共享,不同的人可以从系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二是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通过实操知识培训、实操测试等方式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三是提高资产盘点信息化水平,引进资产扫码条码技术,为每个固定资产建立电子“身份证”,通过手机APP方式实现电子扫码盘点,提高资产盘点效率。

(七)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考核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要建立健全资产考核机制。第一,建立资产管理问责制,通过细分和明确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的职责,确保资产管理各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对丢失或人为毁损的资产要将责任追究到底,让相关责任人进行赔偿。第二,将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定期对企业资产管理结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中,通过绩效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八)加强资产权属管理

烟草商业企业要对国有资金的权属和权证加强管理。一是对历史遗留的权属不清、权证不全的资产要积极协调沟通,力争做到权属明晰、权证统一。二是对新购建的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要及时进行不动产权证的登记,确保新的资产权属关系清晰,权证齐全,名称一致,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烟草商业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降低资产管理风险,科学合理配置资产,持续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上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烟草商业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瑾.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19):109-110.

[2]陈静.企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8):39-40.

[3]周晓莉.加强烟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2):27-28.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3

(一)投资者理财需求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具有收益固定、安全性较高特点的银行理财产品之上。同时,基金、保险、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品甄选“眼光”愈加挑剔,提出涉及收益性、风险性及流动性的全方面、多角度的个性化需求。

(二)同业创新日趋激烈

由于理财产品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各家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各家银行均希望通过提高产品收益博取客户青睐,进而以理财产品为抓手,联动托管、投行、负债等多方面业务。为支持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投资运作创新上亦步亦趋。此外,理财资金投资通道也从最初的信托逐渐发展为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

(三)市场风险端倪初显

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说明书上均有“非保本”等相关字样,但现阶段“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现阶段率先打破“刚性兑付”者将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然而,这种“潜规则”却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投资者,使其投资期望与产品实质相背离,从而进一步提升无法兑付产生的声誉风险,并且将风险扩散至与该产品相关的任何机构。换言之,原本已充分揭示风险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投资者的实际风险提示作用削弱,原本只扮演代销渠道角色的机构却要承担产品兑付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数起信托兑付风波已充分表明资管业务风险已崭露头角,虽尚未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领域,但其影响可见一斑。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研究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特征,在此借助国际上流行的行业研究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行业进入壁垒

这里可将行业进入壁垒分为行业内壁垒及行业间壁垒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壁垒,最初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发售,但随着近年来中小股份制银行乃至农村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层出不穷,行业内壁垒降低;二是行业间壁垒,起先银行、基金、信托等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也可谓是“术业有专攻”,近年来产品边界则变得模糊,尤其是近年通道业务的兴起,使得银行理财资金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愈加广泛深入,行业间壁垒也有所降低。

(二)替代品威胁

就其收益特征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集合型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债券型理财基金以及投连险产品,多种多样的投资替代品以及相类似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威胁。

(三)买方议价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的买方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议价能力上也因人而异。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单独向银行定制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小型机构投资者以及普通个人投资者则议价能力较弱,但仍拥有在不同银行间选择产品的主动权。整体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买方依然具有一定议价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

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商业银行因其自身资源禀赋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议价能力。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优势具有较强势的议价能力,而中小型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则通常为争揽客户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削弱自身议价能力。

(五)行业内竞争现状

正如在上文行业进入壁垒中所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在同业内竞争还是同业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三、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综上所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魅力,不但吸引各家银行竞相折腰,更是吸引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同业机构的垂涎,然而各路诸侯蜂拥而至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此,笔者根据对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分析,对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进行预测。

(一)资管业务步入微利时代

在发展伊始,银行资管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并且带来多方业务联动,然而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这一利润空间终将被压缩。优质的投资项目一经出现即被迅速抢夺,业务结构的创新在带来短暂的巨大规模效益后,也将因“均值回归”趋势而步入常态,故以规模驱动利润将成为一大趋势,但规模提升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将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就如同价值规律,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结构的改变终将降低商品的利润,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也终将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微利时代。

(二)刚性兑付将被打破

尽管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所暗自坚守的“潜规则”,然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理财产品利润的压缩,终将会促使一些商业银行在利润驱动下提高风险容忍度,投向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此类投资品的风险暴露将会使得刚性兑付变得异常困难。另外,投向高风险投资品种也将逆向推动商业银行在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引导“刚性兑付”理念的消弭。从投资者角度而言,现阶段处于资管业务发展的中前期,因投资者教育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以及对金融产品理解深度及广度的限制,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对“刚性兑付”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但随着资管业务的发展,投资者也将日趋成熟理性,加之合理的引导后,“刚性兑付”理念也将去之不返。

(三)银行资管业务面临转型

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即是先期表征及测试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工具,但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理财产品将会为表内存款业务所替代,故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将回归“受人之托”的本源。此时,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及牌照优势则成为资管业务的核心。笔者认为,代客受托进行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艺术品等另类投资,以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资者定制家族信托、现金管理计划、专户理财计划等财富管理与传承业务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依旧是主要驱动力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对手多样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市场参与者,将在第一时间占有市场份额,分享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然而由于行业壁垒低,创新迅速被模仿,超额利润也将被摊薄,进而刺激新一波的创新。因此,“创新—实践—模仿—再创新”是资管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脉络,不断创新是驱动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在传统业务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新型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基于资产管理业务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提出几点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优化资源配置,为资管业务提供“指南针”

资产管理业务说到底是一个资源为“王”的行业,客户资源、项目资源、合作机构资源多项并举。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事业部制改革整合资产管理业务资源。为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银行可进行如下业务及资源整合:一是业务条线的协同,准确定位产品发售、项目提供、投资运作、合规审批、风险管理等各条线业务职能,充分发挥条线间协同配合作用,提升业务推进效率。二是潜在资源的挖掘,积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培训推广资产管理业务,利用经营单位业务“触手”及信息“媒介”作用,深入挖掘拓展包括客户、项目、通道机构等多方面资源潜力,树立行业品牌,让资产管理业务更“接地气”。三是审批流程的优化,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时间挣揽业务资源就要求适当优化审批流程,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二)强化创新机制,为资管业务提供“助推器”

综上所述,创新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建议大力推动业务创新,赢得市场先机:一是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业务人员积极关注包括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交易结构等资产管理业务同业创新动态,提升市场敏感性,并适时将市场动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进行传导;二是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专业化团队进行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创新技术凝聚力,并将成型的产品迅速通过业务部门及经营单位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性化、专业型资产管理品牌;三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创新团队,从考核上给予一定倾斜,进而提升全员创新积极性。

(三)布局业务转型,为资管业务提供“方向盘”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可谓一把“双刃剑”,市场化价格机制既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但完全市场化后存款的替代效应又将对以理财产品发行为主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议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前布局,尝试将传统的以理财产品为核心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为以理财产品为主力,兼顾另类投资、资本市场理财、专户个性化服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外延。

(四)加强风险管理,为资管业务提供“安全垫”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优化路径

随着“房住不炒”和“不将房地产用于短期刺激经济”等宏观政策的相继实施,以及“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房地产行业已经步入了深度调整期,房地产市场也由过去的以销售为主转变为现在的租购并举。众多国有房地产企业紧跟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多元化的发展布局,有序布局商业资产市场,商业资产经营将逐渐成为国有房地产企业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做好新时期的商业资产管理工作是摆在国有房地产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囿于国有企业特殊的政治属性和功能属性,提升商业资产管理水平难以全部照搬市场化的非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为此,国有房地产企业有必要立足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紧跟市场的发展要求,以提升资产经营水平为核心,以提高资产收益为目标,以强化资产监管为手段,以专业化人才培养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运用绩效考核举措,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一、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梳理

(一)传统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国有房地产企业布局商业资产市场、拓展商业资产业务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致使绝大部分的国有房地产企业在从事商业资产管理工作时采取的绩效考核方式仍然比较传统。针对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更多侧重工作结果导向,绩效考核重心集中于商业资产管理涉及的项目运营、房产出租率、租金收入和租金收缴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租赁合同的审批和签约、资产租赁档案管理、租金押金收缴、欠租管理、资产盘点、租赁预算和租金报表管理等资产管理常规工作。此外,传统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不注重运用考核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会影响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市场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模式逐渐向市场化管理模式靠拢,商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模式也必须结合国有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特点和市场化资产管理企业绩效考核模式进行相应改变。相对于传统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市场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绩效考核更注重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业绩导向和发展导向,绩效考核重心集中在商业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品牌主力店的引入、业态的合理调整、战略合作的拓展、商业资产管理工作方式的优化、商业资产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和商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运用等方面。

(三)传统型和市场型兼具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和功能属性,这就要求国有房地产企业布局商业资产市场和拓展商业业务时不能仅考虑市场性,也要注重民生性。企业的发展导向决定了企业的考核模式,部分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工作涵盖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业态和品牌,也囊括了民生性比较强的业态和品牌。该类国有房地产企业针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业态和品牌,要合理地采取市场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明确市场化的考核导向,注重商业资产管理考核的经营业绩导向,以有效地提升商业资产项目的经济效益。该类国有房地产企业针对民生性比较强的业态和品牌,要有效地采用传统型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更多地注重考核商业资产管理的常规工作,树立社会效益的考核导向,以有效地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与企业自身特点不契合

总体而言,国有房地产企业布局商业资产市场的历史并不长,企业多通过结合职能定位,按照“边总结、边完善、边提升”的工作方式,不断探索市场需求,寻找契合商业运营规律的商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商业资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压力逐渐增大,企业的赢利难度也逐渐增加,企业会通过深化内部改革,选择合适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进而有效地提升商业资产管理效能,提高商业资产管理收益。但企业在选择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致使选择的绩效考核模式不适应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模式。承担功能型任务的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以服务民生为主,要着重考虑商业资产管理的社会效益。有些此类国有企业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导向,选择了市场型的绩效考核模式,长此以往势必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承担市场型任务的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以增强国有资产赢利能力为主,要着重考虑商业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有些此类国有企业忽略了市场化的发展导向,选择了功能型的绩效考核模式,长此以往也势必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二)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导向不清晰

绩效考核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挥棒,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方向。准确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导向,有利于明确商业资产管理长远工作方向,有利于夯实商业资产管理工作基础。囿于市场竞争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压力,国有房地产企业针对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考核往往难以把握绩效考核导向。部分国有房地产企业没有很好地掌握商业资产的经营规律,在推进商业资产运营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采取的绩效考核模式只注重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经营业绩,忽略了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导向。短期来看,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商业资产租金收益的增长,能够促使商业资产管理效益的提高,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无法有效保障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综合性的发展,既体现在租金收益的增长上,也体现在商业资产管理模式的重塑和商业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上。为此,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考核不能只注重经营业绩,也要兼顾发展导向,着重考虑采取哪些考核举措才能实现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三)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举措不健全

国有房地产企业要想持续提升商业资产管理水平,商业资产管理模式要紧跟市场的发展形势,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也要吸收借鉴市场上标杆企业的成熟做法。与市场化标杆企业相比,当前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最大的不足是激励措施不够,最大的短板是创新性的绩效考核举措不多,仍然秉持绩效考核的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还难以全面享受资产管理效益增长带来的个人薪酬增长。国有房地产企业对于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采取以固定薪酬为主、以浮动薪酬为辅的薪酬管理模式,固定薪酬的确定主要参考员工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和职称证书等因素,浮动薪酬的确定主要参考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和员工所在部门的考核情况。这种薪酬确定方式的弊端是限制了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因为个人即使为商业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限于薪酬管理总额的瓶颈和绩效考核模式的局限,其工资收入也不会有显著的增长。

(四)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路径不明确

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关系到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路径设计的科学合理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实施路径规划的切实可行也有利于保障商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薪酬待遇的公平性。为不断建立健全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很多国有房地产企业绩效管理在绩效考核举措创新和路径优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对标市场上的品牌资产管理企业,同类型的国有房地产企业现行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路径已经难以充分适应新时期的商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制约了商业资产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面对房地产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国有房地产企业尚未明晰商业资产管理工作要实现怎样的考核目标以及怎样实现既定的考核目标。国有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的绩效考核路径仍然是从上往下层层推进的模式,上级单位结合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年度薪酬总额情况制定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所属单位对照目标责任书,把关键工作、重点工作和常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这种方式注重绩效考核的顶层设计,忽视了各个工作责任主体和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基层探索。

三、完善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对策

(一)探索实施新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国有房地产企业必须正视与市场上标杆企业商业资产管理总体水平存在的差距,结合企业自身的功能属性和发展定位,科学地分析企业商业资产管理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能够提升商业资产管理水平且符合国有房地产企业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模式。国有房地产企业要把握好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无论是承担功能型任务的国有房地产企业,还是承担市场型任务的国有房地产企业,都要始终坚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绩效考核底线。不同类型的国有房地产企业还要细致地分析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匹配合适的绩效考核模式。国有房地产企业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模式要包括经营任务考核、常规任务考核、关键任务考核和综合管理考核,经营任务考核内容要包括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人均利润和年度预算的偏离度,常规任务考核要包括商业资产出租率、租金收入和租金收缴,关键任务考核要包括商业项目的发展定位、招商渠道拓展和商业项目运营管理,综合管理考核要包括党建管理考核和管理能力建设。

(二)牢固树立鲜明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导向

国有房地产企业要精准地分析宏观房地产市场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企业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坚持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布局,不断挖掘企业的内部管理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国有房地产企业始终牢固树立鲜明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导向,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商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要紧紧围绕商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从而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此,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也要紧紧围绕商业资产管理的发展目标。国有房地产企业的绩效考核导向要精准地匹配企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商业资产管理的近期绩效考核导向要聚焦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团队水平的提高和智能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中期绩效考核导向要聚焦于资产租金收益的稳步增长、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和优质商业项目的拓展,远期绩效考核导向要聚焦于商业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同时,国有房地产企业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都要坚持“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制定导向,力求体现任务目标的科学性、精准性和进步性,也要保障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可及性。

(三)细化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相关举措

为了有效缩小与市场上标杆企业的差距,国有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地细化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举措,针对现有激励措施和创新性考核举措存在的明显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细化激励措施的同时,要保留国有企业特色,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颁发个人荣誉证书,也要坚持常规奖励和重点奖励统一,坚持共性奖励和个性奖励并用。年度考核要立足商业资产管理特点,科学地设计切实可行的奖励方式,严格区分不同商业资产项目的激励方式,使激励目标的设置既不高不可攀,也不唾手可得。深化创新性考核举措,紧密结合年度考核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深入探究各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努力突破国有企业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采取差异化的改进措施。国有企业还要善于不断地打破绩效考核惯性思维,在符合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向市场化的标杆企业靠拢。

(四)明晰商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路径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5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直至如今也有几年的时间了,从一开始的不良资产收购到现在处置资产,其发展的状态还不错,这主要依赖于时代的进步,我们收集了越来越多的有效经验,作为参考依据应用于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为我国的资产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资产管理方面也要结合中国特有的性质,不可将借鉴的经验直接使用,要加以创新完善成适用于我国所处现状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起源于美国,美国研究出很多很有价值的资产处置方式,我国先是借鉴了有价值的经验通过政策性和商业性的收购解决了不良资产,随后紧接着选择正确的资产处置方式应用于资产管理公司,为公司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方式

(一)资产拍卖的方式。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有着不良资产地域分布广,分布不均衡等特征,在处置资产的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拍卖,将不良资产公开进行处理。这种处置方式可以使资产处置公开化,利用市场可以扩大购买力,也解决了资产地域分布的空间限制问题,但是拍卖的方式也有不好之处,比如拍卖过程中保留价,拍卖师的操作等存在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拍卖的资产处置方式还需要继续改善。

(二)打包出售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将资产打包出售,对于那些分布在远地方,管理困难的资产可以采取这种处置方式,将资产批量包装,用最快的速度处理掉这部分资产。这种打包出售的处置方式,通过资产的组合形式,来带动原本不够吸引人的资产,提高资产的价值,使资产重新得到市场的需求,提升资产管理公司的效益。

(三)协议转让的方式。

协议转让的处置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资产的本身不被市场需求,只有专门的买主需要,导致资产必须得通过协议转让才得以处置。虽说转让的过程中,没有很多种选择,但只要有人需要转让就可以开始,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程序,处置资产的速度很快,可是此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太多,转让过程中的变数难以控制,所以这种处置方式还是尽量减少应用比较好。

(四)竞价及其他资产处置方式。

资产竞价可以解决一些不适用于拍卖,打包出售,转让等方式处置的资产,使它在公开的场所得到最高限度的竞标价格,此过程所需的成本较低,操作也不是很麻烦,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资产安全隐患。竞价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消息传播途径是否广泛,买家心里的低价不能够确定,及在竞价公平性的保障等方面。这是资产竞价处置方式的简单概述,同时我国还采用招标,诉讼追偿,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处置方式,将资产进行合法的处置管理,降低资产成本,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效益。

三、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方式选择

(一)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选择。

首先根据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制定项目规划,将资产处置方式具体化,使公司在项目实施时有参照标准,依据商业化不良资产还需要融资收购的特点,总结出商业化资产处置最终要实现持续盈利,才可以降低公司融资风险,所以盈利应放在商业化不良资产的首要位置。然后将商业化不良资产加以归类处置,利用科学分类方法,将商业化不良资产重新整理,将价值高的资产优先处置,短期内无盈利价值的资产采取合适方式处置,其余的对公司发展不利的资产,要在尽量减少公司损失的前提下加快处置速度。抓住机遇,带动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下,提升商业化不良资产的输出力度,还可以通过利用股市行情,预测行业发展前景,把对行业的研究进行的彻底一些,带动公司资产处置效益。

(二)政策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选择。

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是我国的重点处置对象,而一直以来的处置原则都是在尽量减少隐患的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并结合实际的资产处置情况,采取既有安全保障又有效率的处置方式。对于政策化不良资产的日常处理,要注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选择政策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例如店铺和商铺,这种热门资产采取拍卖的方式,厂房和大面积土地可采取招标转让的方式,不同的资产所具备的特征不一样,将资产与市场结合研究,选择适合的处置方式。再将社会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深度研究,选择一个最好的处置时机,将政策化不良资产向低成本高收益目标加以处置。

四、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方式选择的原则

(一)根据处置属性和属性要素选择。

处置主体,客观对象和时间属性,这三个方面是资产处置过程中所能涉及到的,然后在处置主体中从资产管理公司,债务企业和购买人这三个主观对象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购买人的处置属性和四个处置要素。在客观对象中从处置对象和处置结果这两个客观对象中,可以总结出两个处置属性和八个处置要素。在时间属性从资产处置阶段和资产处置回收的时间点的数量这两个时间因素中,又可以总结出两个处置属性和五个处置要素。总共五个处置属性分别为处置对象、处置阶段、处置类型、处置回收和处置结果。十七个属性要素分别为债权、股权、物权、非处置、初次处置、最终处置、回购、转让、经营、核销、一次性、分阶段、收回债权、收回股权、收回物权、收回现金和入账损益。

(二)规范化处置方式的处置程序。

为解决资产管理公司由于资产处置程序的不规范所造成的资产风险,公司依据处置方式的属性将处置程序规范化,降低资产操作风险,防患于未然。规范化处置方式的处置程序可以保证公司的稳定运营,使公司的运作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拥有制度的保障。不断更新升级规范化的处置程序,来应对市场中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防止突发状况影响资产处置的最佳时机,处置程序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技术保障,只要公司一系列规范化的处置程序符合市场实际状况,就可以将资产管理公司的效益最大化。

(三)处置方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目前还是较多的运用传统资产处置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大量的经验支持,但是它却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效益,现代化的处置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我国一直缺乏先进的技术经验,所以选择创新性的处置方式,才是推动公司处置效率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优化资产公司管理,应该得到鼓励提倡。创新性处置方式的发展还存在很多能力上的不足,锻炼公司员工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性深入到公司的管理理念中,勇于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即使以失败告终,也要总结经验重拾信心,坚持不懈的完成处置方式创新。

五、结语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6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一、前言

资产管理公司属于金融类公司,在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面临很多的风险。并且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改革逐渐深入,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逐步降缓、发展动力需要转变的经济新常态这一经济大环境下,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风险也将会进一步增大,这就对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风险研究

(一)资产管理公司法律风险研究

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风险通常指的是因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法律法规等发生一定的冲突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从而对公司的经济、名誉等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风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业务虽然是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但是随着其商业化的转型,其业务有所创新和拓展,目前更多的是收购企业的非金融类不良债权。此类债权的如何确权、如何确认不良,如何确保债权的真实、洁净、完整性,都涉及到法律风险。二是各资产管理公司尤其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都设有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在国家大的政策法规下,各地方又有不同的监管细则,比如对资产管理公司办理抵质押物的管理条例等,这直接会影响到各商业化项目推进的成功与否。三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收购业务不同于银行的普通借贷业务,由于涉及众多合同方,在合同制定、审查、签订等环节,人员的考虑不全面、不审慎等因素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四是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有几十家分、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存在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好的关联交易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利润,但是由于关联交易涉及的相关者较多,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将对各相关者的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公司并表管理两方面。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公司资金的可变现能力进行管理,素有企业血液之称的资金对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为重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四大银行的贷款、国外发债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流动性管理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声誉及发展。在并表监管方面,由于资产管理公司逐渐通过多种股权方式设立了众多分、子公司,业务涵盖了证券、租赁、基金、银行等金融业务,也触及到了房地产等非金融板块,这些都增加了集团体系的风险传染性和脆弱性。2011年3月8日,银监会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该文件的出台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并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公司加强集团风控,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资产管理公司信用风险研究

在新常态下,原有增长模式下被隐藏的风险因素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逐渐显现。传统制造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各级地方融资平台背后一直隐身的财政金融风险,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房地产行业走向的各种扑朔迷离,各种风险交织,互相传导,各个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行业,都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信用风险。而作为专业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巨大,也增加了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难度。

三、优化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的措施探究

(一)优化法律风险管理

一旦资产管理公司陷入法律、官司纠纷会为公司的名誉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其法律风险的管理。首先,在不良债权收购时,应该重点关注收购债权的真实、完整、洁净性,避免收购标的债权存在法律瑕疵、抗辩等事项导致资产管理公司权益受损。其次,针对各地方的政策法规的不同,在熟悉地方特殊法规条例的情况下,也应该与地方监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取得地方监管机构的支持和认可。三是加强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的法律制度在董事会中设立专门的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聘请法律顾问,加强公司法律人员培养管理,提高公司整体法律人才的专业性。最后,要增强对资产管理公司关联交易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于公司的关联交易决策,应当在召开董事会的情况下对是否进行关联交易进行决策,对关联交易规范管理,上市公司做到如实披露等。

(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

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强对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在整体资源配资过程中,要注重长中短期资金的相互结合,以保证公司运营过程中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也能够让资金产生更大价值。另一方面在公司的并表管理上,应该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加强对公司并表的管理。首先,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的并表管理经验,并结合公司的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用的并表管理方案。其次,建立独立的并表管理组织。公司的并表整合过程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并且并表的高质性能提高相关投资者、以及合作企业的信任,因此可以成立专门组织对其并表进行管理。最后,要提高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并表编制的规范性、可参考性、全面性。

(三)优化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可以借鉴国有四大银行的信用评级的先进经验,完善公司的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征信、非财务数据等多方面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评级,针对不同的信用评级客户给予不同的业务准入标准。其次,提高尽职调查的水平。在尽职调查阶段,要加强对客户资料真实性、可靠性的审查,也要对其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进行充分地分析判断。在项目实施以后,更要加强对客户经营情况、融资情况的密切跟踪,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四、结语

在资产管理公司的各项活动中都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公司只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其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响应相关文件的要求,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的求生存、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析[J].新会计,2016,(02):55-57.

[2]张滨中.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经营中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15):95+97.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

1现状以及重要性

1.1现状。目前银行管理固定资产模式主要为“统一领导、授权管理、分级负责”,总行负责制定年度整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制度规范以及审批各分级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申请;各级银行根据所得授权对管辖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使用、采购、维护以及报销等活动。当前,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采用系统建卡管理的方式,年初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针对延伸性项目设备等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批复后实施采购、签订合同、投入运行,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后评估。但在实践中,常常存在固定资产量多难清查、系统效率低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银行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需要投入超标准的财力和人力,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的负压。

1.2重要性。从银行自身发展来看,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衍生和发展,居民投资选择逐渐多元化,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较大,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等投资业务的开展。而目前,应对这种经营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方式来弥补量的不足,固定资产作为银行持续经营和开展各项业务的实物载体,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其自身具有使用周期长、价值高、地点分散、管理难等特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尤其重要,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拓展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够帮助商业银行优化内部投资、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同业竞争力。

2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过数年应用的传统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以及方式对银行固定资产的管理革新有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多数银行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受到传统固有模式的影响,所制定的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和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等相结合,在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入账价值的确认以及折旧入账等环节都缺乏科学的管理细则,现有的制度难以满足新时期银行发展的要求,在实际管理中缺乏指导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逐渐趋于形式化。

2.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方面,由于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业务活动未纳入管理范围;另一方面,受传统管理理念、思维的影响,多数人员未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制度执行力不足,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落实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银行固定资产规格数量模糊,影响后续固定资产的采购、维护、报废等工作的开展。第二,固定资产调拨、报废等记账不及时,电子卡片信息更新滞后,导致在固定资产盘点时,存在账实不符问题。第三,固定资产报废不及时。该报废的固定资产依旧在维护、盘查工作范围内,加大了盘查管理压力,同时也导致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

2.3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够先进。银行所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决策计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对固定资产规格、数量、使用年限等信息的掌握准确性,但从实践来看,银行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固定资产入库、盘查等活动还是以人工开展为主,耗时耗力。

2.4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不合理,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现阶段,受人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银行在制订采购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类影响因素,比如设备的更新速度,银行在制订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科技更新因素,过早或者过多地采购了一些更新换代较快的资产,比如办公电脑,在新一代产品出来后,部分已计提折旧的设备还未得到使用就被闲置,大大增加了银行固定资产闲置率,资源浪费严重。还有设备的采购时间点、供货时间长等因素,导致设备储备不足,不能满足业务开展需要,阻碍银行业务发展。

3策略

3.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备、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合理管控固定资产的重要基础。首先,银行总部应根据国家所颁布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文件、其他银行运行效果较好的制度架构为参考,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业务特征等来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架构。其次,结合银行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监督评价报告等对管理细则进行进一步完善。最后,借助绩效评价机制实施闭环监控,对管理制度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管理人员及时解决。

3.2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在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力提升上,银行应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绩效考评为手段的监管机制,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工作的开展,确保所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方针的落实。同时,通过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纳入绩效指标的方式来提高人员执行制度的动力,促使其主动遵守制度规章。另外,银行还应招募和培养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分类监管银行固定资产,定期按照要求盘点和清查资产,做好固定资产分析工作,并及时将信息更新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优化等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3.3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利用系统、智能化设备来代替部分简单却烦琐的工作,能够大幅提高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以及固定资产信息更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而,银行应加大在固定资产系统更新、信息化技术引入等方面的投入,邀请专业机构根据自身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特征,开发一套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合理利用市面上流行的技术手段来及时革新管理手段,比如通过在设备上贴码,利用扫码手段来代替人工清查盘点,运用手持盘点设备,与物联网传感器配合,自动调阅固定资产资料等,将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电子化,实施信息化管理。

3.4健全绩效激励机制,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银行应按照各岗位职责来明确各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所担负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便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同时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按照各人员绩效目标达成率进行相应的奖惩,以此来实现对人员行为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刺激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

3.5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银行在制订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一是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和库存效益多方面的因素,采购和自身业务相关性高的设备。二是要考虑金融科技发展和业务发展的前瞻性,把握好更新速度较快设备的采购量。三是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甄选和资源配置,将业务发展与成本效率相挂钩,提升项目资源的效率。四是建立全流程监控和评价机制,投入前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对投资可行性进行研究,投入中要做好项目的跟踪工作,持续实现监测评估,项目结束后要完善评价机制,认真研究后评价结果,努力实现促优补短,以此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政策变动和市场变化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绩效激励机制、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以及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升自身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商业资产管理范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难点;应对措施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征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通过行政拨款和社会捐款来支付单位的主要资产,这些费用包括更广泛的行政和表面方面,特征如下。1)事业单位购买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和固定资金的实际成本反映了资金的来源,一般应统一核算,并将其实际成本计入当期成本。2)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收取折旧费用,也不做任何折扣计划,一般按营业收入和营业收入比例进行维修和购买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的外部营运基础会计,其所有实际成本,不包括在本公司基础账户内,仅当项目完成并交付时才会增加。4)固定资产不计入销售和损失,不反映销售、报废或损坏情况,只作为固定价值计算,其中所有事件和清理成本均直接计入专项资金维修和购买,固定价值之间没有关系。5)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和合同的价值,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6)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缴纳租金前收入未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两个大额账户不匹配,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1]。

2固定资产在管理的问题

2.1固定资产购置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通过行政拨款和社会捐款来支付单位的主要资产,这些拨款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也没有集中在预算支出上,而预算投资则集中在预算支出上。大多数单位只需要从这个部门需要什么开始,很少有关于资产效率的分析论据。反过来,金融业只关注财政措施,旨在资助,以期解决问题,即如何由有形资产将用于确保主要资产被妥善利用,导致购买和重新购买固定资产,导致大量挥霍[2]。

2.2固定资产使用问题

检验制度不严格,一旦出现不需要购买的问题就不能追究责任。不良的注册制度造成了不确定性的资产使用和失控的资产。资产转移,未完成的监管系统,部分资产损失不能承担责任。缺乏正常服务系统会降低资产的寿命。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员工管理。

2.3财务核算存在漏洞

许多会计单位只是简单地削减了收入支出,却不知道固定资产和基金资产也必须被记入账户,导致固定资产数量减少或漏记。另一个问题是金融体系,没有规定机构和机构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机构和折扣机构的资产范围不包括遗产和陈列品、动植物、档案、固定资产、现金等。在实际操作中,本规定的大部分内容与单位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是一致的,强调在单位折旧管理机构进行折旧时,应计入资产折旧基金(非流动基金),且不像以前的单位会计制度那样直接计入支出基本资产的全部折扣,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旧废料也不再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仅仅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会计方法的使用程度,完全折扣并不意味着固定资产必须被注销、使用和管理。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机构中,大多数机构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甚至有些机构也与负责的人无关。管理职责中涉及部门间分割和职责不清之间的问题,以及未解决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原则的问题,导致行政企业单位的主要资产管理系统出现不一致。

3.2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资产的形成涉及许多方面,包括缺乏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原则,以及大量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不够透明、监管和有效的公共采购,这是行政部门主要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过硬

大多数主要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必要的经验,没有专业培训,而对基本资产管理和主观意志管理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得基本资产管理工作基本上不起作用。多年来,一些部门也没有对核心资产进行盘点,包括机构合并、分离等。当重要的事情发生时,导可能导致未来固定资产损失。

4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对策

4.1认真学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说到资产管理文件,编译工作进行得很详细,有页码、目录和文本。但大多数以前的财务人员从未认真研究过这些文件。没有研究就不能正确地完成工作,甚至不知道必须定期完成一些工作,比如电子产品的重新分配,超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不再正常工作,是需要重新进行处理的

4.2制定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及制度

目前,事业单位主要资产有关的财务规则还不够完善,必须尽快修改和改进有关的金融资产管理规则。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一步澄清概念的主要资产,即有形资产,同时具有几个特征可以作为主要的固定资产可用于各种固定资产折旧的资产折旧系数,并且能够使用不同方法,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折旧方法。关于后续的一些固定资产支出,还应包括在符合特定标准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否则应在当前期间纳入。在这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适当的采购、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的系统,以避免损失或损失固定资产。在部门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日常管理和资产维护的特点,建立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业务规则和制度。因为财务行业标准通常包括所有资产管理的方法和范围,权威机构不涉及固定资产管理,这是必要的,根据统一规则的金融管理,结合本单位事业发展特点和需要,创造一个简洁、易于操作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3]。

4.3加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责任

随着法律巩固过程的推进,基本资产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采购系统中进行的,在这一系统中,诸如汽车等基本资产的维修和保险也在进行消耗等。审计人员必须定期审计行政单位的财务报告,并评估主要资产管理状况作为内容,以便找到解决办法[4]。

4.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企业的主要资产时,通常会发现存在存储、维护不力和管理不符之处。这是因为单位的主要资产通常属于非营利资产,这些资产通常是由政府拨款购买的,在一些部门也是免费使用的。但是,在获得资本之后,企业往往是无成本的,不受约束的,这创造了一个现状,单位没有对其管理给予应有的关注,因为它与行政责任无关,也没有特别的问责机制,即使受到损害。这意味着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理核心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管理它们能积极促进公共服务的实施。这是因为主要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与该机构的工作直接相关,关系到他们的功能目标能否成功等等。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训练,来给事业单位和管理有关工作人员觉得他们将按照这些政策和相关法律,将固定资产合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4.5区分固定资产的性质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可分为商业资产和非商业资产,必须分开计算并控制它们。至于主要的商业资产,企业投资于商品生产和质量营业额,作为加强的目的,那么,事业单位应采取固定资产的方式,这就会产生制度上的预算会计改革,台面上节省资金,财源上的收益成为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奖金发放等方面的奖励等,对非商业固定资产,它有更多的社会功能,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和交易。然后,事业单位应以国家财政分配为基础,同时建立适当的折旧制度,以维持其业务。当然,还必须注意防止资产分配过多和企业商业化过度,以及全面改革措施、共同机制、单一资产分配机制、集中管理机制、有效巩固企业资产。

参考文献:

[1]李义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57-58.

[2]何牧.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J].商,2013(13):42.

[3]李潇冰.对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