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管理范例

商业信用管理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1

信用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共事双方或产生交易行为的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用体现在,买方即付款的那一方可以在当时没有付清全款或没有付款的情况下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服务,用到同样的商品或筹集到同等的资金。交易双方可以协商拟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范围,付款方将按照事先约定全额为所享用到的服务等付清全款。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的基本形式,是信用制度的主体。银行的信用具体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向普通个人、企业法人等授信客体提供信用,以贷款发放和吸收存款等形式表现出来。银行的信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广泛、间接等都可以是其具有的特性。国内陈勇阳教授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缺位的成因与补救》中总结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具有五大基本功能:“第一,风险管理政策督导。第二,客户统一授信。第三,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第四,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第五,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商业银行的主要活动是货币资金的经营,在其运转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金融风险等问题,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

1.传统的信用管理理论占主流。

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与国外的管理理论着差不多的发展过程。从管理资产的流动性到管理负债的流动性,再到管理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主要是分开单独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有一些银行试着实行比例管理银行资金的政策,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

2.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最早出现于美国,按照评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评估结果公布于全社会的公开评估,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专业的评估公司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用评级系统,供银行内部的使用。大多数银行也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大都以传统的评级方法为主。

3.银行推行五级贷款分类。

五级贷款分类是根据贷款者的偿还贷款的能力来确定一个违约的可能度,将贷款分为良好贷款和不良贷款,实现了更有效地与世界接轨。不良贷款包括“损失贷款”、“可疑贷款”和“次级贷款”三类,良好的贷款则是“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这样的分类方式更加注重贷款人还款的能力,使信贷风险这方面的监控得以加强。这些都是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金融制度,有效应对信用风险,乃至金融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信用转变以及过去计划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使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金融环境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以下将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作阐述。

1.落后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的方法,依然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评级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不能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因为已经形成的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故目前的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并无多大效力,甚至作用很小。

2.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时,把重点都放在了评级管理的各种情况,忽略了信贷专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的主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3.商业银行未建立恰当的企业信用数据库

商业银行由于在信息系统上没有足够的预见性使得在信息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却迷失了方向。冗乱繁杂的数据连续性差,一致性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不能采集最新最可靠的信息、综合查询受阻、统计报表困难及没有信息详尽更新及时的数据库。所以不能够迅速的到最新消息,不能得以反馈和分析,及时解决风险隐患成了一种愿望。另一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能共享数据库,没有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因此至今没有出现数据库共享、共同繁荣的信用体系建设局面。目前的信息情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友好社会的建设。

4.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未提上日程

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同时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公司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偿还能力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够及时准额进行收回。因此,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督促同步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没有权利直接影响企业公司的发展策略,但可以在借款同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进而对企业公司提供反馈和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1.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就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把风险信息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并加以实施,落到实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一般可以理解为产生交易的付款方或者说是债务方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合同中的内容履行承诺,信用质量下降,使得金融产品的所有人、银行和债权人都因为金融产品价值受到影响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信用风险因素主要有政府、商业银行自身及所涉及的企业三个方面:政府对于地方企业的偏袒和干预导致坏账率提高,信用有偿特征遭到破坏;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缺陷使得无法实现责任到人,造成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动力不足;一些企业运营低效、管理不到位、产品不具竞争力,不断亏损,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甚至故意拖欠账款、赖账,破坏了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商业银行不仅要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内部的评级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风险检测系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对各企业的贷款依据历史信用进行评级来判定,从根源上遏制信用风险。同时加强资料的收集管理,并学会分享信息,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2.建立并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系统,不应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加强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要改善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要改善专家评级法,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应改善评级结果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要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同时要保证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最新数据。加强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的效力。

3.提高银行员工素质及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因此要充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信用管理人才。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4.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建立银行信用管理企业文化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所以,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信用体系的所有参与企业充分认识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意识,推进企业自身建立信用管理文化氛围,已到达提高企业信用度、保证银行贷款回款的目的。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并将得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企业,提出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增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结论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2

1.1缺乏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建立统一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及信用管理模式。在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过程中,发展中的信用评价和管理的有效比会在有效的评价和评估机制严重缺乏的作用下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会在缺乏统一可参考的标准的情况下弱化,同时在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各个信息也会在缺乏具体参考数据和信息的情况下不健全,也不具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工作在综合管理过程中受到严重阻碍,进而对整个管理过程的有序开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1.2缺乏充分的信息化程度

企业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受到整个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相当庞大的信息量和数据。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整个管理过程在原有的落后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发展的作用下很难跟上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导致无法及时更新各个数据,从而对整个信用管理体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一方面应该坚定信心,将长远宏观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另一方面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2.构建工商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方法

2.1充分重视企业信用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企业信用。从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各个生产及业务部门中均会设计企业信用,而一个部门的力量又是不足以将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构建起来的,这就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促进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协调沟通的全方位加强和企业部门中财政资金人力物力投资的显著增加。同时,还应该促进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提升,使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从而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

2.2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

工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管理水平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企业信息风险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想对其内部信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将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开设起来。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有系统控制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全方位掌控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将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构建起来,而这一些列工作均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因此,企业应该将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起来,一方面对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另一方面也在企业内部将科学的运营体系构建起来。

2.3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专业性能和技术性能均极高,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足够丰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领导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等的合作进行全面的协调,将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该切实加强培训信用管理人员的力度,一方面促进其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的显著提升。

2.4推行资信管理体制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3

1.有利于信用风险的避免。信用风险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客户不付账款的几率,在企业正常发展中这种风险是市场伴随着企业的。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企业参与信用交易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这种交易方式之下,企业要想有效的规避风险,就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而其中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式,如果一个经济发展大环境中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健全而完善的,那么处在其中的各种经济行为也会是规范的、信用的,企业所获取的发展信息才会更加准确,这样就能够为市场中的惬意规避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有利于企业发展成本的减低。在企业发展决策中大量的可靠信息是不可缺少的,而在没有信用管理体系的状态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就需要到“受信企业”去搜集,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授信企业”信息获取的成本,而该成本也会计入企业发展总成本当中,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增大了发展的风险性。而如果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建立一个专业的信用信息收集与整理部门,会大大提高企业所获取信息的真是性,减少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用信息获取率。那么在这种发展环境下的企业会更加愿意才加到信用交易中,不断推动整个市场信用度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工商管理的运用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整建立是离不开工商管理行为的,那么在我国企业信用体系中工商管理该如何运用呢?

1.工商管理监督企业信用发展。当前在我国工商管理行为中实行了一种“经济户口”管理模式,在该模式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和管理市场行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注册、日常监管等管理凭据、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这些分类整理出来的资料就成为了工商管理部门开展市场管理行为的一种经济信息载体。这些档案信息就是企业经济户口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各种注册资料、相关部门的审核资料、各种检查报告以及信用评选资料等。在“经济户口”中的各种信用信息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其会记录企业任何时段的信用状态,这样就为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基础,其准确性和权威性也会不断增长。同时,这种“经济户口”的管理模式正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新的管理手段,为我国社会经济市场中经济管理行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中我们看到在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工商管理行为做出了重要贡献。

2.工商管理推动企业分类监督。当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正在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对守信和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管理作用。“所谓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指的是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其所掌握的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是新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守信企业进行奖励的这一种企业信用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实施能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整个工商管理行为,有针对性的监管不同企业行为,对那些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鼓励,对那些表现较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通过这种行为,消费者也会了解大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优化选择所需产品,侧面规范了市场行为,逼迫市场主体提高自身的信用程度,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和保护的对象,国家对企业的发展政策也具有针对性的在调整,相对应信用良好的企业其政策优惠也比较多。工商管理通过这种奖励和惩罚的行为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3.工商管理检验企业行为。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行为进行检验的主要方式就是“年检”,年检的主要内容是检查企业经营行为的正规性和合法性,同时,也包括了企业行为的信用程度。通过年检,工商管理部门会发现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企业指出明确的改正方向。工商管理部门的年检行为同以上两种行为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系统,而年检行为是开展以上两种行为的基础,其在年检中所获得的企业发展信息和信用度信息都会对企业的经济户口进行更新,而且,更新后的经济户口又重新指导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分类监督和管理。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运用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所实行的年检行为是有所不同的,很多地区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了年检实行方法,比如为了避免集中年检出现检查不细致的状况,有些地区实行了滚动方式的年检,即根据企业注册成立的时间不同而确定其在一年中的哪个时间进行年检,这样的创新年检方式就提高了年检的实效性,为信用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4

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保护自身信用交易行为,防范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这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扶持与推动。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介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它相比于其它部门在面向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功能提供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本文就以它的功能优势与功能定位开题,延伸分析工商管理运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相应功能对策。

关键词:

信用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优势;功能定位;对策

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非现金流与赊销,这对他们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是一定阻碍。为了消除这一阻碍,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化开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设一套信用管理体系,对所有授信企业的信用度实施考察,实现对企业信用行为的有效监管。为了确保监管过程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政府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它具有强制执法功能,也是希望基于社会宏观经济角度来确保社会企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优势体现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金融机构、跨国征信机构、税务机构以及海关机构都在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所以客观讲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介入方很多。但对政府、社会及企业三方发展而言,与企业监管关系最密切的还莫过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政府希望以该部门作为主导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体现该部门在企业方面职能定位的有效优势。从职能定位角度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发挥三大功能:第一,它能制定、起草和执行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管理行政法规,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提出硬性指标;第二,它能够实现对企业设立、营业执照办法与企业经济户口功能的有效审批,并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第三,它能够查处企业的违约失信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直接面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主导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法定职能优势。另外,它也可以起到规避政府职能大规模调整和现行组织法修改的作用。总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不但能实现对企业的信息监控管理,发现并制裁企业所存在的失信行为,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征信对象的保理业务发展进程,所以说政府借助工商行政管理主体来干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及企业相互扶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管理

企业构建自身信用监管体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这样能确保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始终保持动态发展状态。客观讲,我国目前依然是非征信国家,企业征信制度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必须指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帮助企业建立经济户口、企业年检等主导征信方式,辅助企业来实现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也间接促进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在信息收集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价值能够最大化发挥,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并将加工好的数据交给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信用管理与行政管理依据,为以后的信息供给服务提供做准备。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以一定标准来加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评级,最后构建信息查询平台,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借助网络来面向社会及其它政府部门来提供有关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性监督管理机制,令全社会都参与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监督过程当中。

2.市场引导

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仅仅适合于当前尚不完善且征信规模较小的现实市场,而伴随市场中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来必然会从直接征信中退下来,所以就目前来看,工商行政管理之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依然定位于市场引导功能。它为当前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分析与风险评估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失信行为开发必要险种,以达到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有着引导和培育专业保理公司的职责,为授信企业追讨企业债务,并同时为授信企业提供理赔服务。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的技术完善作用,下文将针对企业的信用监管技术完善来提出两点功能对策,以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特性。

1.为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工商行政管理为企业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为了打击企业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维护。同时,它也能确保信息公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会被不断充实完善,例如失信举报制度、信息查询系统等等都能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过程。以信息查询系统为例,它就主要将企业信息划分为3类,其中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事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以及严重失信信息,这一类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始终保持信息透明度;还有失信行为信息被处罚记录信息,该类信息限制只允许当事人进行个案查询使用;另外第三类信息则代表企业在年检后所获取的经营信息,比如企业盈亏状况信息与资产负债信息等等。上述三类信息都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共同管理,目前诸如此类企业系统的构建也被视为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符合法律规范的正确思路。

2.为企业创新信用评级方法

我国政府目前也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做法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例如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体的要素分析法,它就基于5C和5P标准评判方法来监督管理企业。所谓5C就是企业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5C主要从企业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而5P分别为个人(People)、偿付(Payment)、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s)。5P与5C相对应,它通过企业技术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两种方法对授信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都会有所提示和帮助,并且所涉猎范围全面,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助与监督关系。

四、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基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出发,结合自身状况及能力来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并同时重视工商行政管理之于自身的干预与辅助过程,实现未来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二者之间也必须把握好“度”的关系,做到适当干预,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准则,在新形势下寻求更有效率的工行管理职能运用方法,帮助授信企业突破自身局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试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J].现代商业,2013(6):160

[2]王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研究[J].才智,2014(10):340-340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5

(一)多重部门的协作问题。

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差异,而其整体又呈现统筹化和协作化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一旦各个环节和部门在协作上出现矛盾,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就会下降。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来源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调性的欠缺,由此导致的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的下降会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规章的缺漏问题。

由于所涉及层面过多,企业的信用管理呈现出繁杂化和庞大化的特征,为了令这种管理体系不至于引发过多的矛盾和疏漏,需要严格、具体、细致的法律规章对其加以规范。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在条款上失于粗略,在适性上也过于陈旧,不仅对许多信用管理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许多新兴的信用管理措施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令法律规章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体系也相应地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技术的落后问题。

由于上诉的复杂性特征,为了满足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现阶段,应用于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技术依然较为落后,换言之,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这种信息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发展,举例来说,由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没有动态实时跟踪功能,所以众多信用数据要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更新,这种信息滞后大大降低了信用信息的准确程度,令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经营决策。

(四)管理制度的混乱问题。

如前文所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了多个部门和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各个部门在信用管理方面所用的标准不一致,这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难成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无法运作,总体来说,信用管理体系在整体上的运作效能完全体现不出来。

二、应用工商管理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一)推动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商管理属于一种行政行为,负责主导这一行为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强化这种主导作用,各企业应积极予以推动和支持。具体来说,要积极提供信用管理相关的实际情况信息和经验,使政府可以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合理优化,完善针对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配植、披露等方面的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

为了解决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问题,需要通过工商管理手段将数据的交换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信用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混乱状况。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令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用管理能够统筹运作,放大账目的监管作用,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的统合性。

(三)发挥管理的主动特征。

目前来看,企业各个部门对自身保有的信息资源都有独占心理,这种心理令其不会积极参与征信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发挥信用管理的主动化特征,保证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予各个部门以信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工商管理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的实际应用。

为了令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必须予以强化,这种强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于对监督运作效率的提升,以此强化监督体系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在于对企业意识的提升,通过保证信用意识的根源来提升监督体系和企业的适性;第三方面在于对社会需求的考察,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体系,避免监督体系脱离社会实际空转的现象。

(五)增强信息的管控优势。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持有信息本身就属于一种竞争力优势,而工商管理所驱动的信用管理体系正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管控权。企业不应放弃这种便利提供的信息管控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管理体系的多元化价值。

三、结语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6

一、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市场经济下,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工商企业而言,构建本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层面:一方面,创立企业信用管理体制是呼应建设信用及和睦社会的基本要求,现阶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设企业的信用管理体制,能有效地规范并保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本身而言,通过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并且信用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和隐形竞争力,其能使得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地避免欺骗和恶性竞争等不良情况发生,这既能保证企业和客户的利益,而且能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其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二、工商企业信用管理问题分析

1.片面保证企业效益。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工商企业存在片面追求企业效益的问题。在企业竞争中,商品交易为企业最基础的收益渠道,也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商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有较多企业仅重视市场的占有率,忽视了对于商品质量的管理,这使得市场上以次充好、低价竞争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和客户的利益,而且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容易造成市场经济的不良循环。

2.信用管理机制不全。信用管理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其需要工商企业在建设发展中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加强部门联系,并创建科学、先进的企业信用文化。现阶段,部分工商企业尚未建立统一完备的法律法规,这使得企业的竞争行为仅依靠道德和企业文化进行约束;然而这些约束不具备强制性,即面对着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有部分企业会不受道德约束,出现损他人之利谋己之私问题。当出现这种问题时,由于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坚,市场管理部门也不能对企业做出有效惩治。另外,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科学的交流体,然而受企业交流途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在传递及管理中容易出现失真问题,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此外,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现阶段,工商企业在企业信用管理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质量。

3.缺乏企业信用监管。现阶段,国家开始重视市场企业的信用管理,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参与到了企业信用建设当中。但从工商企业信用管理过程来看,这些企业的信用体制建设和信用管理尚停留在标间,一方面,工商企业未能建立统一、规范的信用管理监督评估体制,这使得企业信用管理的实际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信用监督管理缺乏一定指标依据和行动依据,这使得信用监督的可操作性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工商企业信用管理和监督的问题与自身信息化程度不高具有较大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工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当作基本支撑,这要求企业在数据收集、储存及分析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然而受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工商企业决策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前瞻性不够,阻碍了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创立的脚步。

三、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1.培养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意识。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基于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优势的培养企业人员的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企业员工对信用建设的重视程度,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方面,作为企业管理层,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培养并提升自身的现代管理意识,即在努力提升本企业业务绩效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并且应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工商企业一般业务人员应积极地履行自身职责,规范做好先进分配和账款回收工作,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性。此外,为确保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质量,工商企业还应加强各部门信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然后做好信用反馈和改善工作,提升信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氛围。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同时行业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塑造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有助于加强企业与产业链前后企业的联系,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注重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提高管理者、基层员工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工商企业管理者应将信用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即在业务开展的各个环境,应努力做到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其次工商企业管理者应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开展企业文化学习,确保企业基层员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最后,加强工商企业与客户群体的联系,及时调查客户对本企业的评价,并结合客户问答做好改进工作,以此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规范开展企业账款回收工作。账款回收是工商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影响着客户的利益,而且影响着工商企业的信誉水平和发展效益。基于此,在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应加强企业的收账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工商企业应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然后结合企业财务部门做好收账相关工作,做到每月应收账款的清理和总结。同时在账款回收中,应签订明确的合同,追踪企业财务情况,最大限度的避免坏账情况发生。此外,明确合同还款日期,同时若部分客户到期未及时兑现,应及时予以提醒和惩罚,这样能充分保证企业账款回收的规范性、有序性,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发挥政府主导的监管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工商企业信用管理水泊,在实际管理中,还应凸显政府的主导力,即应在政府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其一,政府应创立相关法律法规,对工商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工商企业进行管理约束。其二,政府部门在工商企业信用管理总,应实施授信管理,即工商部门应创设授信体制的执行形式,将企业客户前期的信用数据当成参照,然后对当下的交易程度以及交易形式进行辨识,确保企业各项交易的规范性。其三,工商企业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更要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清晰职责、保证权力,并在信息良好沟通中,促进企业业务、信用等问题的解决,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5.加强工商企业信用监督公示。要进一步提升工商企业信用管理质量,还应注重信用管理的有效监督和公示。一方面,在企业信用管理监督中,应创建企业内部监督、工商管理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三元监督体系,确保工商企业各项工作开展中的公开性、制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监督的实际结果,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公开,并且应动态化的对企业信用评估的结果进行更新,这样能能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对于企业效益增长和战略目标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论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7

关键词:信用卡;监管;风险管理

一、信用卡业务的定义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令[2011]2号)、《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9]17号)对银行卡业务的分类及定义,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持卡人可在发卡银行给予的一定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信用卡具备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兼具银行信贷及银行卡支付结算功能,为消费活动提供了信贷便利,是一种创新的消费信贷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背后逐渐暴露出风险管理问题,世界范围内信用卡危机频发。如,2003年的“韩国信用卡危机”;2005年的“台湾信用卡危机”;受2009年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信用卡还款违约率达10%,创历史最高点,信用卡危机进而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和延续。

二、信用卡的国际监管经验

信用卡作为一种消费信贷的方式,由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提供消费信贷并承担一定风险。各国对信用卡业务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个人信用管理、对消费者保护的信息披露方面。本文以美国、英国、法国为例分析其信用卡的监管经验。

(一)美国信用卡的监管经验

美国信用卡业务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制定专门法的模式颁布与信贷相关的大多数法规,以规范信用卡业务。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通过了包括《公平信贷法案》《公平信用报告法》《信用卡发行法》《真实信贷法》等一系列信用卡相关法案。2009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又先后出台了《2009信用卡问责、责任和信息披露法》《2010信用卡法案新规则》。《公平信用报告法》用于约束借贷双方信息披露行为,以建立真实、可靠的信用体系。建立了个人信用评估机制,通过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对个人授信进行信用评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真实信贷法》的核心在于要求一切信用交易的条款必须向消费者公开,以避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信用条款。次贷危机后颁布的《2009信用卡问责、责任和信息披露法》又进一步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对信用卡经营机构的行为进一步规范。

(二)英国信用卡的监管经验

英国以1974年颁布的《消费信用法案》作为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案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消费信贷形式。而对信用卡业务并无专项立法,其规范主要依靠商业惯例,即1992年由英国银行家协会等民间团体共同的《银行业惯例守则》。英国的征信体系包括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两方面。基本信息来自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信用信息主要来自私人部门和法院的判决。信息的共享依托于互利原则和信息提供者的积极参与。

(三)法国信用卡的监管经验

相较于美国以专门法监管的模式,法国以一般法为主,强调法律、惯例和制度的规范有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修改完善。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国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主要通过“法兰西银行信息网”和“银行卡联盟信息网”两大信息网络。通过信息联网,法兰西银行得以监控大部分资金往来,而银行卡联盟则可随时审核以信用卡支付的资金流通。在征信建设方面,法国的信用登记系统建立在中央银行的“贷款登记联网咨询系统”基础之上,它包括企业信用登记系统和个人信用登记系统。信用登记系统中涵盖95%的法国公民信用档案,数据由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等向信用登记系统提供,并以季度为周期进行动态数据更新。

三、我国信用卡监管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增长,发卡量、授信总额、各项收入逐年提升,在支持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量3.9亿张,授信总额5.7万亿元,全年交易金额15.2万亿元,贷记卡各项收入合计2342亿元。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主要市场份额。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银行卡市场以发展借记卡为主,信用卡业务开始起步。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用卡业务逐步从借记卡业务中分离出来并开始发展。全国人大组织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了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量刑标准;1999年,为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三阶段是系统规范信用卡业务管理的阶段。为促进银行卡业务健康持续发展,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银监会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银行卡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方向和目标、工作重点等重大问题。中国银监会基于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于2011年1月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从信用卡的业务准入、发卡行为、审核授信、额度管理、交易授权、收单业务、催收行为、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制度规范。并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卡分期业务风险

信用卡分期业务是指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时,由发卡机构向商户一次性支付资金,由持卡人申请将消费资金通过持卡人信用卡账户分期进行扣收,持卡人按月进行还款的业务,具有信用卡透支和贷款等额还款的特性。而目前商业银行有将传统贷款业务植入信用卡分期业务中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银行为满足中间业务收入考核指标,将贷款利息收入转化为信用卡手续费收入,以体现为中间业务收入;二是规避表内贷款规模限制;三是信用卡分期业务审批较贷款审批简化,更具便利性。由此信用卡分期业务也暴露出风险管理问题。1.风险管理标准不一致,存在套利空间。信用卡是在满足持卡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持卡人个人信用和还款能力给予相应授信,而一般贷款需要满足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监管要求,两类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套利空间,以信用卡的授信标准去审批一般贷款,存在较大信用风险隐患。2.合规风险。依托信用卡分期业务灵活性强、具备循环便利的授信方式,“借道”信用卡分期业务向小微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存在合规风险。

(二)过度授信及多头授信问题

我国信用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业银行尚未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张。加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效、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对持卡人的额度审定主要依赖个人收入证明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信息,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准确掌握申请人的真实信用状况。从而导致过度授信、多头授信与银行审慎经营原则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

(三)套现问题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利用信用卡套现案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出社会融资渠道不畅,而通过信用卡套现成本较低,如信用卡套现享有信用卡透支免息期,再通过分期业务分期还款,综合成本在18%左右,远低于民间借贷成本。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商业银行风险把控能力有待提高、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四)监管协调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管主要依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令[2011]2号,简称“银监会2号令”)要求,按照办法中对信用卡业务的定义,信用卡业务主要包括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收单业务的参与主体包括收单银行、收单业务服务机构。而中国人民银行为规范收单机构行为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9号,简称“人民银行9号文”)。两家监管机构出台的规制在一定程度存在冲突和不协调问题。比如:银监会2号令第七十三条规定:特约商户必须是法人机构或其他组织;而人民银行9号文第九条规定:商户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其他组织、开展网络商品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监管协调不一致易导致监管套利行为的发生,如利用个人结算户作为收单结算账户,为套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通道。又如:银监会2号令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本办法颁布之前制定的相关信用卡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而《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2[60]号)规定:“《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9]17号)继续有效,并作为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银发[1999]17号文和2号令在银行卡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及风险管理等很多方面并不一致,商业银行较难同时执行。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征信体系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也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主要是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为主导,建议可借鉴英国经验,依托“互利原则和信息提供者的积极参与”,建立金融机构与公安机关、税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联动机制,完善征信信息的全面性,并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二是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如借鉴美国经验,建立第三方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对个人信用评级实现专业化分工,以提高对个人信用评级的专业性、独立性,并明确商业银行与评估机构的权责关系,以提高商业银行的事前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全面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事后风险管理,除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大对事后风险的监测,参与信息共享的各方机构也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各机构间的风险事件信息交流。

(二)商业银行应树立审慎经营理念

一是商业银行应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杜绝以发卡量为单一考核指标;严格发卡审核环节,合理定位目标客户群及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严把信用卡申请人资信审查;并结合客户风险变化趋势,实行动态授信管理,查找并总结不良客户的群体特征和行为特点,加大贷后跟踪力度。全面完善风险控制手段,以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在用卡环节,商业银行应调整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如:加强特约商户管理,落实商户实名制管理要求;加强交易真实性的审核,严控资金用途。以防范分期业务风险及套现问题的产生。三是重视合规风险为第一要务。商业银行应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信用卡及相关创新业务。对于借道信用卡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易引发合规风险的业务应审慎开展。

(三)监管机构应统一并完善监管要求

一是完善现有监管制度。如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突破信用卡透支和取现额度的做法已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建议完善信用卡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对于突破信用卡消费功能而提供经营性贷款的金融服务模式的性质,建议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用卡便利性的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分期业务是否按照个人贷款管理,建议在准入、额度、期限、资金监管等方面加以规范,以防控信用卡过度授信风险。二是监管政策的协调。对于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收单机构及账户管理上的监管协调问题,建议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合作模式,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收单业务及特约商户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个人结算户的管理,建议个人结算账户不得作为收单结算账户,防范套现风险。三是细化监管手段。一方面可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手段全面掌握地区信用卡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银行业机构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合规性问题和操作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通过制定业务规范和指引、加强与监管机构沟通与协调、协调解决成员单位在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同业合作、建立银行卡业务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娜.信用卡业务历史沿革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3).

[2]张可.杨晓妮.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华北金融,2012(7).

[3]周学东.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动态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l(11).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8

一是贷后管理信息不对称。基层行贷后检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客户经理现场走访调查所获得的情况。由于信贷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等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而客户经理的走访调查受到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就形成了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给贷后管理增加了难度。二是重风险防范、轻做强客户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基层行认为贷后管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把贷后管理作为一种形式,仅当贷款出现事实风险时才开始采取措施。在这种思维下银行往往作为旁观者监测客户风险,或当客户出现风险时简单地采取收回信用的处置措施,而常常忽略了协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出渡过难关的建议。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企业因银行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当然其主要责任在于企业的过渡融资,但银行简单的退出,对企业、对银行本身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事实上银行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企业的寒冬时期釜底抽薪的银行机构往往在企业危机化解后,希图再与企业重新建立合作关系就难上加难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客户营销上从受理、调查、用信、贷后管理的这一流程中,银行相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个旁观者,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和建议话语权,不重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有时也不能按照银行所期望的那样稳步发展,难以达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

二、企业成长中的歧途

从众多企业惨谈经营、最终导致寿命终结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营业务导向不明。跟风投资和盲目转型可谓是企业的致命伤,蜂拥而上的投资潮必然形成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大到全国性的钢铁、光伏等行业的危机,小到我们身边的小饭店,例如曾经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烧鸡公餐馆,一阵热潮过去却没有几家能够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追求高利润,盲目投资房地产等行业,却因没有相关投资管理经验,没有应对资金危机的预案和能力,导致房地产开发失败,往往还会牵扯到母公司和下游企业,这也是形成行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尤其在小微企业中表现较为明显,如股东与企业财产分割不明确;家族成员大量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并对企业经营过度干涉;包括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有限,对形势把握不准确,经营决策不科学;企业延续性不足,企业平均寿命偏短。

三、时下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和管理方式也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客户平台的价值显现。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财富之源,谁拥有客户,谁就拥有未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维护和拓展客户,高度重视客户平台的建设,甚至不惜砸重金聚集客户群,新兴电商企业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众所周知的成功案例,打造客户平台的意义和价值创造逐步被重视并日益凸显。二是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或管理团队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可以预见,具备集体智慧的职业经理团队将是引领企业未来的大趋势,并将以团队派驻、企业托管以及资本租赁等形式呈现。

四、贷后管理新思维的探讨

为顺应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必须与客户维护融为一体,银行不再是贷后管理中的监督者、旁观者,而是通过顾问或者直接参与者等多种形式,全面准确掌握企业信息,利用银行客户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成长壮大,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按照这一管理思维,银行客户管理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从三个层次加以推进。

(一)管理顾问。

充分利用银行的管理经验、智力资源以及专业的经济行业等分析数据,为企业客户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明确经营导向,防范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等风险。同时,银行在协助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准确的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又使信贷投放与管理方案更具合理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增加经营效益,形成银行与企业双赢局面。

(二)银行客户平台。

较之新兴电商等企业,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更悠久、更广泛、更稳固、更具实力的客户群体和客户平台,但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平台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平台,可以批量开展融入贷后管理的客户管理工作,形成产业链管理、产品链管理以及资金流全面管理,推进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将法人信贷客户由银行或与银行合作的管理咨询机构牵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发展合作联盟、风险互助基金联合体等多种信贷客户群组形式,又可成为商业银行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做大客户群、做强客户平台的优势因素,促进银行与客户群的共同发展。

(三)融合管理顾问与客户平台并融入其他创新思维。

在商业银行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与管理经理机构合作,在客户平台中做管理顾问服务,作为资本托管、资本租赁的发起人或中介人参与客户的经营。在平台客户群中融入商业银行所期望的经营思维,以求降低信用投放的风险,保持信贷投放收益的稳步增长。例如,在一个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平台中,建立起风险基金互助合作,广泛的客户行业来源,使其具备较强的抗行业风险的能力,客户群在商业银行或其合作机构的管理咨询服务下,各客户的管理基本规范、经营决策基本合理,广泛合作的客户平台也必将在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每个客户、整个客户平台都可能保持更快速稳定的发展。特殊情况下,个别客户出现风险,由于有风险基金互助的机制及上下游优势行业,客户平台可立即对该客户的股份进行收购,并承担债务,化解原本需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或者由风险基金代偿风险客户信用、收购相关资产,由客户平台组成新的管理团队或委托职业经营团队接手或托管风险客户的资产,从而保持整个平台的平稳,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安全。

五、新思维下银行所需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