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产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资产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资产评估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1

关键词:资产评估;信息共享;核定标准;会计信息

1房地产企业存在的财务会计现状剖析

1.1员工欠缺资产评估认知水平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员工的资产评估意识比较淡薄。一些老员工秉持着传统陈旧老化的思想,认为资产评估对于企业的发展无足轻重,不应该在资产评估中投放过多的资金。这些思想无疑会阻碍企业自主资产评估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财务会计水平的综合提升。

1.2财务信息共享不及时

目前,随着房地产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形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财务核算过程开始复杂化。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制度出现不统一,财务信息共享不及时的现象发生。主要体现在:首先,部分下属房地产企业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总体利益,凡事只追求眼前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布局;另外,由于财务信息沟通不及时,分享不顺畅,也会导致公司财务总报表数据填制产生一定的误差或者上报数据缓慢,间接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实时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预判。

1.3资产评估系统单一化

目前,在房地产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会运用到不同的评估方法。但是,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评估系统过于单一化,并没有具体细化到某一个评估方法,这就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资产评估中因使用不同的资产评估方法而发生细微的差别。

1.4核定标准不一致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房地产在资产评估中应用的大量数据均来自于内部的财务分析数据。但是,由于在计算某些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过程中,企业财会人员与评估人员所采用的折旧方法或者成本计算方法不同,所以结果有时会出现偏差,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究竟应该是以那个机构的测量结果为准。所以,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估核定标准势在必行。

2房地产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问题成因分析

2.1认知水平过低

当前,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对于资产评估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举动,不具有任何的经济价值不说,还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对于资产评估往往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于资产评估过程中财务会计问题是致命的。比如说,在企业进行自主资产评估时,财务管理人员如果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想浮皮潦草,走个过场,那么,提供的数据必定是不够严谨、准确的,这样就会阻碍资产评估的顺利进行,继而影响房地产公司的整体财务会计质量。

2.2共享关系滞留

众所周知,企业资产评估的真实与否,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至关重要。准确,详实的财务数据信息是企业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资产评估的数据虚假,将会严重影响评估工作人员对于企业资产的判断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资产重组中,如果被收购一方的会计数据有问题,势必会影响评估人员的判断力,严重者会导致并购的失败。所以我们说,只有评估数据真实、准确,才能保证评估机构做出科学的判断,保障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如果财务信息虚假或者错误将会对评估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2.3评估系统不完善

虽然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资产评估系统还不完善。我们必须健全资产评估系统,才能最大限度提升企业资产评估的准确程度。比如说,当某一个房地产企业需要企业重组或者改制时,就需要提前建立起有效的资产评估系统,针对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于促进企业的改革。我们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系统,保障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2.4核定标准不统一

目前,各个房地产企业和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核定标准,所以,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就会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出现计量上的偏差,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无法得到准确的测算。另一方面,在资产评估时,只重视有形资产价值的计算,忽视了无形资产的评估。这也会影响企业资产价值的客观性与准确程度。要想因势利导,转变企业的困境,实现企业的改制重组,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才能有效的开展资产评估工作。

3房地产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问题的对策分析

3.1提高企业人员对资产评估的重视

首先,对于目前企业人员不重视资产评估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开展定期的讲座,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让财务人员转变思想意识,认识到资产评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们要提升资产评估质量,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加强对于房地产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其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全面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3.2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众所周知,企业资产评估的数据来源于内部的财务会计数据,因此,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与否至关重要。但是,不可否认,为了躲避税务机关的检查,偷税漏税,有些房地产企业欺上瞒下,故意篡改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以便于达到少缴税或者是不交税的目的。这样,评估机构所依据的数据难免有失偏颇,导致资产评估出现巨大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源头抓起,重视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保障企业未来顺利发展。另外,在保证财务数据信息准确的同时,我们也要提升资产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他们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对于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作出准确的预判,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率与有效性。

3.3完善企业的资产评估系统

针对于目前资产评估系统不完备的情况,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想办法,针对当前的形势,制定出统一、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估系统。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房地产企业的经验和教训,精准出击,吸取他们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资产评估的理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科学的资产评估方法,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更好地促进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制定合理的企业资产评估标准

由于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所以评估结果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制定一个科学合理且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来保证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处理资产评估问题时,我们可以依托重置成本法,辅之以真实的评价,制定统一标准的资产评估准则,以收益现值法为依据,依照书面法则法规的形式,列入资产评估类型与评估准则。如果统一了资产评估标准,就可以解决因为评估方法不同导致的数据偏差问题,也就可以获得真实、有效的资产评估数据,确保企业评估工作得以朝着一条正确化的道路前进。

4结语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本文对于企业在资产评估中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我们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资产评估系统,确保资产评估的财务信息数据更加的真实有效,促进房地产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琼,赵书瑶,姚巨亚.关于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探析[J].财会学习,2016,(12).

[2]刘玭,宋明.企业改制过程中会计问题及处理[J].现代商业,2014,(11).

[3]邱宇.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1).

[4]宋岩洁,吴丹红.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举措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5]赵薇薇.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问题剖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6]刘秋杰.关于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探析[J].现代商业,2014,(2).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2

关键词:不良贷款;抵押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一直制约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据凤凰财经网显示,今年6月19日,银保监会对外公布,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继一季度增加673亿元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又增加0.32万亿,不良率上升了0.15个百分点。此次不良率的上涨并非反映新增不良规模,而是银行业存量不良贷款的加快暴露。而作为缓释信贷风险主要手段之一的抵押资产却面临着变现清偿比率不高、抵押资产评估质量不过硬的事实。因此基于保证银行贷款安全的目的,抵押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技术需要有所创新,并且银行也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本文讨论了银行业抵押资产管理现状及其管理风险,分析了导致抵押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提高抵押资产评估质量有所帮助。

1银行抵押资产的特点及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抵押资产作为一种减少客户违约风险的保障措施,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对借款人的抵押资产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而且抵押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发放贷款前抵押资产价值是银行进行信贷决策以及确定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在贷款存续期间,随着风险地不断累积,抵押资产的价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旦发生减值,银行方就可能需要客户增加抵押物以防止出现违约风险。另外在清收贷款时,抵押资产价值也是银行回收资金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银行方对抵押资产实施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2银行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管理风险

抵押资产现已广泛地运用于银行的贷款业务之中,其是否能有效地起到缓解信用风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抵押资产是否得到有效的评估,然而当前抵押资产缺乏有效评估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银行业抵押资产价值评估不精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国资产评估多以市场价值为主。一些法律文件也做了相关规定,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中规定,对于抵押资产的评估,在有市场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格定值;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应参照同类抵押资产的市场价格定值。建设部的《房地产估价规范》、原国土局颁布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中也有类似规定。而国外则采取“抵押贷款价值”审慎评估,排除了投机因素的干扰;另一个是资产抵押评估缺乏监管,信贷审查过于程序化。基于目前我国抵押资产评估的现状,造成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数额高于抵押资产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借款人意识到这点,很可能会选择放弃抵押资产拒绝归还贷款,这将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违约风险。另外,宽松的监管以及银行内部的审查漏洞都为评估机构的虚假评估提供了便利。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评估机构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导致银行抵押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分析

抵押资产价值评估风险来自于内部选择及外部监管,归结起来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抵押资产的价值类型选择

抵押资产价值类型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抵押资产的准确评估。现阶段评估机构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时多参照的是当地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即抵押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在实务操作中通常将现场勘察日、抵押权设定日或贷款发放日作为评估基准日,并以评估基准日该抵押资产的市场价值作为抵押资产的价值。选取市场价值作为抵押资产的价值对于借贷双方来说初始价值是已知的,但是在抵押合同存续期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等因素影响,抵押资产的市场价值将不断地发生变动,一旦出现抵押资产的市场价值小于贷款合同的价值时,理性的借款方便会选择违约,那么银行原设定抵押资产用以保证贷款安全的初衷将难以实现。

3.2评估技术的运用风险

在评估技术的运用上,评估假设条件的设定、基准日的确定、以及折算率的选取都将对抵押资产的评估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折算率选取上,实务操作中普遍存在折扣率选择的风险敏感性不足以及折扣率计量的依据模糊等问题。银行在确定贷款额度时,首先会针对不同类别的抵押品设定一个最高抵押率,抵押率为1与折算率的差值,例如居住房地产70%、商业房地产60%、工业房地产50%等。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设定最高抵押率后,并未在整个贷款期间内对其进行不断修正。这种方式过于笼统,未根据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抵押品的新旧程度以及贷款期限进行详细区分,增大了抵押贷款风险。另外,实务中还存在着抵押品评估质量普遍较低且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都将导致银行在贷款出现抵押担保缺口时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

3.3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

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程序是否规范,外部监管是否到位,这些都需要法律进行规范。然而,目前我国在抵押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规范相对较少或不够详细具体。使得在进行抵押资产评估时面临操作困难的尴尬局面。例如当前越来越多的将权利用作抵押资产,而对于有些权利用作抵押资产的实施办法,法律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另外在贷款存续期间,抵押品的部分失效、权属变更和纠纷等情况也都可能造成抵押品价值的波动,这些都会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4缺乏对评估机构的有效监督

对评估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是诱发道德风险的一大因素。目前,抵押贷款业务操作中一般由借款人作为委托人委托评估机构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由于我国抵押资产评估市场起步晚,缺乏全面的行为规范,加之监管部门对评估机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评估机构有机可乘,为了增加业务量一味迎合借款人,对抵押资产进行不实的评估,对银行在发放贷款环节造成了误导。

3.5银行内部因素影响

除了外部监管等因素,银行自身的管理制度也将对抵押资产的评估产生影响。首先,抵押资产评估专业性强,银行虽有设立相关岗位,但存在着人员素质不过硬的隐患,这都将造成过度依赖中介评估机构的现象,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其次,银行自身没有建立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应管理制度,对于抵押资产未建立一套从贷前到贷后的动态监测机制,这就容易造成当抵押资产发生减值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容易造成违约风险。

4加强银行抵押资产价值评估及风险管理的对策

4.1变更抵押资产价值类型

为保障银行贷款安全,综合抵押资产的长期性以及市场的持续变动等因素,在进行抵押资产评估时以抵押贷款价值取代市场价值。鉴于抵押贷款价值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价值类型确定上可以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在市场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向抵押贷款价值转变。

4.2完善折扣率风险管理

折扣率是指抵押品的市场公允价值与担保贷款的差值同市场公允价值的比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折扣率是动态变化的,银行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合理的折扣标准,尽量降低风险。如何确立恰当的折扣率?首先,各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并依照区域、行业、客户的风险特征对抵押资产进行分类,逐步建立起分层级的折扣率控制体系。其次,加强对折扣率的验证管理。例如建立定期验证报告制度。

4.3呼吁立法的不断完善

针对抵押评估缺乏相关法律规范的情况。各评估单位可以将执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中所面临的法律诉求作为记录,定期向评估业协会报送,再由评估业协会整理后向当地人大反馈。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也可通过与评估行业人员进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使法案更成熟且质量更高。只有一个公平、透明的法律环境,才能保证抵押评估工作更顺利高效地进行。

4.4转换付费模式,引入保证金制度加强对评估机构的有效监管

为有效地减少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可将当前借款人作为评估委托人向评估机构支付评估费的模式转换为由银行先行付费,银行可在抵押贷款放款时向借款人收取此项费用。另外银行方面可引入保证金制度,对参与抵押资产评估的评估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若评估机构在合作中诚实守信,对抵押资产进行真实准确地评估,银行将退还保证金,否则银行将没收保证金、中断合作并在银行业协会中予以通报。实施评估机构保证金制度不仅能有效降低银行的监管费用,防范道德风险,还能起到进一步规范抵押评估市场的作用。

4.5加强银行内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管理制度

从银行内部入手,完善管理策略,为实现抵押资产的有效评估保驾护航。首先,银行应根据现有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能力成立专门的抵押评估管理部门,同时积极面向社会招纳具备资产评估知识的专业人才。在银行内部定期对评估岗位人员进行有关资产评估知识技能、评估审查程序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将抵押资产评估系统同信贷审批系统相结合,对抵押品价值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为信贷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5结语

总之,抵押资产评估的核心作用在于协助银行正确判断抵押品的价值,保证与抵押品相对应的贷款能够及时收回。贷前在确定抵押品价值时,从市场价值为导向逐步向抵押贷款价值转变。贷中,银行内部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对抵押品价值实施实时的动态监控以防范客户的违约风险。在对评估机构的监管方面可采用引入保证金机制等手段以防范道德风险。通过内外结合的手段,使抵押资产评估充分发挥其价值鉴证的职责,将不良贷款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辰,周天驰,侯魁,等.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2(12).

[2]秦开凤.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抵押评估风险监管分析[J].江淮论坛,2014(1).

[3]方园.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J].金融,2010(10).

[4]张文锋.商业银行抵押贷款折扣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6).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3

关键词:会计核算;资产评估;影响

1会计核算在资产评估实务中的产生的影响

1.1企业价值方面

在企业资产评估实务中,遵循资产的历史成本原则,将其作为依据进分析。在该发展下,企业的文化、建设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等将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很大影响,无法对其确认,将引起信息失真等问题,也不会更为有效地对资产、实际盈利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影响企业决策工作和积极发展。比如微软企业、可口可乐企业,具备的商业价值高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商家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还在实现资产的减值预测,从而导致对其评估的时候,无法真实反应。资产评估工作的实施,是通过相关依据进行思考的,如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等,实现科学预测,都能对资产有效评估。当前,在会计核算工作不断完善下,企业在价值分析上,使用资产评估,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

1.2资产的公允价值问题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公允价值在评估期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对主体具备的活跃市场进行分析,选择和市场价格相同的进行评估。第二,对主体评估以外的资产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公允价值评估中存在的各个因素和参数,保证将资产具备的公允价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对公允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将受到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为其选择出合理的估值模型。因为在资产评估中,估值为主要核心,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将给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在经济发展下,需要实现科学、全面评估,以促进工作意义的实现和发挥。

1.3会计质量的提升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是保证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但由于会计工作中相关规则受到一定局限,导致企业还在基于传统的概念对利润进行调节,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决策,从而引起违法现象。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当经济效益发展不够好的时候,都是基于抵押、投资等方式,产生的损失更明显。并且,一些企业无法承担一定费用,无法准确分析出已经存在的费用和损失,从而导致利润增加问题的产生。在资产评估的时候,是按照预期收益的发展原则来实现的,其存在的待摊费用完全无法促进未来收益效果的实现,从而产生不确定资产。为了对人为操作方式进行预防,如果会计规则不够全面,无法实现准确评估,当引起资产的严重流失,无法实现等价交换,给我国的发展利益造成很大损失。所以,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促进工作的积极完善化。

2会计核算在资产评估实务中的应用

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相互联系,在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科学发展态式。在资产评估工作中,是基于财务报告来实现的,根据会计数据,发挥有效的参考和利用工作。会计工作的实施,也需要资产评估结果,保证在整体上为其提供保障。所以,资产评估河会计工作两者存在紧密联系,当在资产评估中应用会计核算的时候,需要对会计工作做出详细分析。会计工作的执行,其存在的规则、资产计量方法、核算方法都较为统一,在使用一定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将降低人为因素受到的影响。在资产评估工作中,使用的会计审核工作更全面,使用的方法也更科学。但是,受多个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为的主观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差。所以,要详细对不同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认真研究,保证两者的结合应用,以达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应用会计核算,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强会计反应机制的完善性。基于对资产评估结果的详细分析,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能基于会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整体价值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第二,加大力度对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进行推进。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随着相关体制的完善化,资产评估成为一种新行业,在各个方面都不够完善、不全面,不仅缺少法律制度的支持,在行政干预、业内等都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和评估质量不合理等现象。第三,要加大力度立法,对评估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对各个行业进行监管,还需要提高人员的思想道德,保证整个工作在实际执行期间,能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科学完成,促使各个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以保证资产评估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应用会计核算,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能为资产评估工作的积极发展提供合理依据,也能促进整体工作的积极开展。在整体发展下,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能确保实务工作的积极开展和稳定建设,以达到总体的提升。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资产为经济活动发展中的主要资源,也是会计核算中的主要部分。对资产进行科学、准确评估,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充分展现,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意见,以促进工作意义实现。但是,当前的会计核算在资产评估中,受多个方面的制约,影响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的执行。所以,在我国资产评估工作中,需要基于科学理念对其完善,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使其在会计工作、管理工作中达到积极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栋.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市场,2016(27).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4

1.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并购双方对信息的获取是进行并购活动的影响后的数据。信息不对称的并购,很可能使并购企业遭遇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和法律纠纷。如“福建北方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购ST琼华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3年1月7日琼华侨恢复上市,但2003年1月20日琼华侨就因担保责任被中行海南分行起诉,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本金和利息共计折人民币约1亿4千多万元。”即使在2002年8月26日ST琼华侨原股东中科信,出具了承诺书,其内容是对资产债务重组的发展琼华侨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但是因为琼华侨的资产负债情况已经相当不容乐观,中科信必须对琼华侨的经济纠纷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中科信的资产已经纯属泡沫。

2.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

资产评估是基于一定的假设,企业的并购过程将通过对企业资产的目标实际情况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因此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目标企业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的变化。一般来说,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聘请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购企业不仅要评估有形资产的价值收购,也要考虑合作关系,企业管理经验,市场份额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很难评估的。

3.并购融资不畅通支付方式较单一。

在并购中,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融资风险是缺乏大量的资金,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难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是由于并购融资引起的,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通货膨胀严重的前提下,造成了民间借贷利息非常高的情形。因而借用民间资金来周转企业的亏损就成了大多数并购方的选择,从而使得公司财务状况面临更大的风险,甚至危及到了企业的并购安排。企业要想成功的完成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支付方式引起并购价格和并购成本的不同。以现金、资产或是承担被并购方的债务为主更加适用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的中国,一般而言,企业间并购支付风险主要来源于支付方式比较单一。

二、企业并购中规避财务风险的措施

1.明确发展战略保持对信息的高度关注。

企业并购若要顺利进行,并购前全面的考虑和安排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第一反应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主要生产的品种,质量水平,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资本实力和职工素质等构成了企业的内部条件。通过对目标企业的信息高质量的要求,可以对企业顺利完成估价达到并购的目的。其次全面并且专业的信息调查也可以使得并购方有效避免目标企业不主动披露不良信息或者刻意隐瞒不良信息,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来看,法律规定的实施,债券部门,参与的中介机构进行全面调查。同时,可以聘请相对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介入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评估,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经济法律有关的专家、资产界定方面的专家等。针对目标企业的表外现象和真实的盈利能力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深刻剖析,如在技术与专利,设备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分析该资产的可用程度,认清账面信息不要受到迷惑,清查具体的盈利内容,对收入的确认和货物的计价采取相对客观的对比方式。

2.加强尽职调查并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法律关系及其面临的机会和潜在的风险都要被并购方加以尽职调查。当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权属、资产负债、人力资源、环保和税收等情况全面、完整、客观的掌握后,并购方为了制定并购方案确定支付价格,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为了较准确的评估目标企业。并购目的的实现直接受到评估结果的影响,交易方式、并购条款和对价条款等方面也同样会受到评估结果的直接影响。确定资产评估对象的范围对于企业并购而言非常重要,当并购方充分认识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进行并购前评估的意义后,并购将成功了一半,并购方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受到资产评估对象及其范围的影响。对于同一目标企业,并购方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差别极大的。估算收益法、比较市场法和成本法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常用的评估方法。通过估算收益法进行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是指预期未来收益的资产评估和转换成现值,确定资产评估方法后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市场法进行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是指资产评估的异同与最近售出的类似资产的价值对比,确定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并对其差异进行调整,从而确定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成本法是资产评估根据当前重置成本,扣除资产价值损失后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加强尽职调查并选择适合本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结合双方的意愿,最终完成并购。

3.做好并购融资安排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做好并购融资的前提是要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有三种:第一,银行贷款。2008年12月6日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为企业的并购交易提供了资金动力支持使得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业务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和详细的操作指引。第二,股权置换。并购方通过收购卖方部分或全部资产来换取认购买方增资的股权,这种并购方式对并购方来说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这种优势体现在避免了现金融资的麻烦和现金支付对财务状况的不利影响。第三,杠杆收购。并购方通过大量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并购方筹集而来的资金随即形成负债,这些债务的安全性以目标公司的资产或将来的现金流作担保。在并购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并购企业可以选择自有资金来支付,权益性融资的支付方式更适合并购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相对较高的情形。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负债融资,但是前提是企业未来前景很好,可以持续不断的盈利,给企业带来很高的利润。并购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自己并购时所需的支付方式。如非上市公司更适合分期分批支付方式,其原因主要是非上市公司在正确估算自身现金数量后,分期分批支付方式更能确保账面上的流动资金达到运营需求;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选择股票或债券支付与现金支付相结合的方式会更好,找到现金流与利息偿还之间的平衡点。对于融资方式,并购方应找到合适的偿还年限,从而保证合理使用现金流又不至受牵制于资金的压力。

三、结语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5

一、云计算概述

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这一概念最初是由Google提出的,后由于其优于传统的计算模式而迅速发展,众多的云计算厂商相继推出自己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渐渐地学术界也开始结合云计算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其成本、应用、性能优化等,发展自己的理论,并取得一定的技术成果。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各专家众说纷纭。已知的最早定义是美国印度裔教授RamnathChellappa在1997年提出来的,他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把云计算定义为一个新的“计算范畴/范式,其界限由经济的合理性来决定,而不是由技术的局限来决定”。后来的学者认为他的定义与2006年开始的云计算浪潮“歪打正着”。而另一个早期简单定义是“云计算是指任何能够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的设施和系统”。网格计算之父LanFoster认为云计算实质上就是网格计算的商业化延伸和发展。CloudCamp的创始人ReuvenCohen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目的是让用户只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投资”。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将动态伸缩的虚拟化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计算模式,用户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那些支持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中国云计算专委会认为,云计算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整合、管理、调配分布在网络各处的计算资源,并以统一的界面同时向大量用户提供服务”。综上所述,对于云计算的概念,学术界和众多的运营商有着基本的共识: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云计算也是虚拟化、效用计算、面相服务的架构等概念混合演进的结果。作为一种计算模式,云计算实现了对共享可配置计算资源的方便、且按需的访问;这些资源可以通过极小的管理代价或与服务提供者的交互作用而被快速地准备和释放。

2.云计算的特点。

2.1低成本、绿色节能。

虚拟化可以整合现有的应用部署,使云计算的设备利用率大幅度地提高,并节省设备数量,从而也极大地减少了用电量,一方面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使用者的费用。

2.2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帮助使用者节省大量财力和精力,使其能够将建设和管理的重点放到内部资源和业务的构建上。而对于硬件选择和软件开发等事务,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购买服务,同时,云计算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灵活可扩展的资源。通过动态部署、动态调度、动态回收等高效的运作方式来平衡不同时段运行峰值的资源需求。

2.3有利于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第一,云计算通过采用虚拟化技术使得跨系统资源的统一调配和集中运行成为可能。对于管理员而言,只需要通过一个界面就可以监控虚拟化环境中各个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也只需要一个命令就可以实现对所有机器的操作。第二,云计算服务器和存储资源池的专业管理,使得维护人员可以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维护,这种专业化、针对性的维护模式有利于提高维护的质量。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1.固定资产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越来越离不开“财”和“物”的基础支撑,而且对“财”和“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渐渐地,固定资产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而伴随着资产管理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管理职责也相应变得更加重要。资产管理已经由单一的“管物”逐渐扩大到采购管理、调配管理、绩效考评等综合的全方位管理。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2.1资产管理有效。

建立高等学校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和网络系统,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2.2资产配置科学。

制定公正合理的高校资产配置标准;按照承担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工作量与资产配置标准制定资产配置预算;将资产购置纳入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2.3资产使用合理。

建立高校资源共享机制,保证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建立与资产使用部门挂钩的资产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保障资产使用合理。

2.4资产监督公正。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监控考评体系;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对资产使用情况的审查与核实,保障资产安全与完整;建立多层次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使得全过程管理都可以落到实处。

三、云计算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1.降低硬件设备成本。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往往都需要安装软件,但由于经费紧张,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难以满足软件更新的需要。然而通过使用云计算,可以把高校里因硬件配置问题而无法升级或因无法安装新的软件而被淘汰但硬件本身还能继续工作的旧计算机利用起来,从而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

2.节省维护的费用。

众所周知,高校数据中心运行的载体是基础设施。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云计算服务收费低廉,有些甚至免费,这样我们就可以既方便又廉价地采用云计算来进行基础设施云的部署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来购买商业软件授权的资金,另一方面,作为客户端的高校本地计算机,可以在浏览器上运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这样既可以享受云服务,还不需要担心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

3.云共享。

各大高校可以合作建立高校区域资源云,并通过同步的方法构建云资源共享系统,这样大家可以共享由大量系统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基础设施,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云终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其所需的固定资产资料。

4.提供大容量的数据存储中心。

在互联网时代,病毒越来越猖獗,因此,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些高校由于缺少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管理人员,电脑上存放的数据容易因硬件的损坏而丢失或被病毒侵入,而在使用云计算服务后,因为数据均在云端存储,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另外,高校也不用再发愁日益增长的固定资产数据资料因没有地方存储而一直购买数据库服务器了,因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交给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商去解决。

作者:蒲晓婷 雷霞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第二篇: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各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规范,但由于我国诸多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固定资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广泛且突出,使得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改革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理念陈旧,科学管理手段缺失。其外在表现为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资产配置效率的低下。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又加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降低,而资产核算手段的落后又是由于管理理念的缺失造成的。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是管理理念缺失的内在因素,同时制度不健全、资产配置效率低下、核算手段落后又不利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因素在主导资产管理的成败,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激发和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构建以人为本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途径

1.构建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

对学校而言,为了淘汰原本低水平的管理方式,务必先构建一支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团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岗位敏感以及责任重大等特征,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更高,尤其是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方面,这样才能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到照章办事、坚持原则以及克己奉公。从业人员既需基本经济、法律、财务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账目管理、维修、报废以及调拨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流程熟练掌握。因此,高校在选拔与录用管理人员时,务必严格把关,提高聘用门槛,将作风踏实、行事稳定的专业人才引入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队伍中。另一方面,应注重人才培养,对录用的人才应增加适当的考核机制与培训机制,当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也应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训与学习,以提升其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2.加强二级管理,形成管理网络。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二级管理人员即基层的工作人员。各高校中的二级管理人员一般不直接隶属于资产部门,多为兼职人员,却是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二级管理是高校资产部门与其所在部门的纽带与桥梁,紧紧维系着二者的联系。二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政策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各教学科研机构的资产需求是否满足,及资产管理的效益是否得以体现。基层管理者在管理固定资产的工作中,常常承担管理主体的重任,但对学校而言,管理者就变成了管理中的客体,由于管理者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推行有效、平衡的管理。而高校的主要职责便是建立二级管理部门同高校专管部门之间的管理网络,不仅能提升管理工作的统一性,更可以增强二者的联系与交流。

3.构建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平台。

与政府行政机构不同,高校具备了特有的学术定位以及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其不同的本质属性。高校的全面发展便是围绕着学生、教职工以及科研人员的利益展开。而“以人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的权利不应高于“人”的权益,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趋向于行政化的方向。将“以人为本”观念贯彻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即以谦恭的姿态、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并充分尊重与重视基础管理人员的自主性,要彻底摒弃原本官僚化的作风,注重感情的投入。尤其在制度规则时,应多听取基层的意见与反馈,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当工作中遇到分歧时,也应及时妥善的处理。除了工作中的联系外,高校应构建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创造机会来增加联络与感情交流。

4.完善激励机制。

当今竞争市场中,最宝贵的是人才,只有尊重人才,并且善用人才,社会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对优质服务以及科学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剧,因此,务必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同高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适应。为了充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能,必须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物质激励即提升管理人员的工资,使管理者的收入同自身的工作责任与工作量成正比,与此同时,还应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具体表现为对管理者展开定期的培训或外出学习与交流,以及为管理者提供发展空间,如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总而言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即唤起管理人员的幸福感与社会价值感,使其充分认识自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又成就了自我,从而激发出管理者的更大潜能。

三、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人的需求与利益,但这并不表示制度无法约束人的自由。刚性的管理制度与手段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而柔性化的管理手段则作为管理中的补充,刚性与柔性相结合,能共同推进高校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价值。

作者:陈亚敏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应对举措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范围及内容

高校资产是指归属于学校使用,且在法律上归国家所有,而且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土地、校舍、实验室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图书资料、车辆等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此外,高校还有一部分物资,其价值尽管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它们也应列入高校资产范围内。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工作,笼统的讲,是合理计划购买的数量等以及规划好如何使用,在充分满足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减少投入费用。随着高校扩大规模及科研需求的增加,高校资产的投资内容和比例也相应增加,如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购买等。这些资产的购置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及科研合作单位的拨款、企业或个人捐赠款、高校自筹经费等。

二、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促使高校资产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主旋律是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高效利用率,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展开,开始呈现以下新特点:高校开始进行清产核资的工作、由之前的“多头管理”转变为“统一领导”;管理手段趋于现代化,如开始使用计算机。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直以来,高校对于资产管理,往往比较重视钱,当钱换成物之后,管理就开始疏忽了。其实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当金钱转变成物资之后,是其金钱价值和效益的延伸,应加强对其管理和使用。大部分高校资产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所以不计折旧,也无需进行成本核算,这也导致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对其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忽视了对资产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清产核资不真实、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存在。

2、资产重置、闲置现象严重

不少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生源,盲目扩张,大搞基础建设,比如有些高校已经有运动场,又建设新型体育馆等;餐厅足够用,又筹措资金兴建豪华的餐厅,而这样的场馆或餐馆如果被闲置或是利用率不高,就是资产和资源浪费。

3、管理失当,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资产流失是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资产管理模式因其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协调、执行、监督机制,使很多工作仅仅流于形式。如只有总账没有细账;资产管理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甚至存在没有正常的登记、保管、日常养护、损坏丢失赔偿等制度。资产购入时,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登记资产的原本价值,没有按照资产的使用年限计算折旧率,而又因缺少完善的资产报废制度,一些常用设备,往往没有达到报废年限就开始报废,如电脑、空调等,甚至有公物私有现象存在,还有对校外出租校舍、设备,租金被占为己有等现象,导致高校资产投入无法达到得合理补偿,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无从谈起。

4、管理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清晰、监督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机构是独立的,账物分管,如设备仪器归设备部管理,成本核算归财务部管理,校舍归后勤部管理,图书资料归图书馆管理……这些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分管领导也不同,这就导致资产管理缺乏统一性,造成资产的实际流动与财务成本核算、折旧核算相脱节,各种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使用部门相脱离,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资产出现账物不符、资源浪费、流失等问题的存在。

5、会计使用的核算方法不恰当

大多数的高校,现在对资产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核算出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资产折旧程度,造成财务报表中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虚增资产等问题。

6、资产管理软件不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资产都利用计算机统计、管理,但这些管理软件只侧重于资产的录入和统计,对于一些资产,如房屋建筑、图书馆、体育场等无法录入,自然也就无法完整的记录高校资产。

四、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应对举措

1、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为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切实做好资产管理工作。高校领导急资产管理部门领导必须首先数量正确的意识。可以通过加强对资产管理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转变高校领导及师生的思想观念,改变重视金钱轻物资、重视购置轻视管理的惯有认识,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视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对业务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要将管理队伍的建设作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来对待,需培养一批有责任心、熟悉业务、擅长管理、政治觉悟高,可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性的人才进行资产管理工作,这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保障。

3、加强对资产使用程序的管理

资产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使用资产的意识并自己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这也是保证资产安全性的前提。资产使用过程的每个程序都应有相应记录,即使是有人员变动,也应该及时对资产进行盘点,核对无误后进行交接。对于资产的调配及转让、出租等,都要有相关手续,使账物相符。

4、实现统一管理,做到责权清晰

做好资产管理工作,高校还应在本校的实际情况下,由专人统一进行领导,再实行分级管理,使资产的购置、分配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统一管理,应积极实行高校领导、分管领导、资产管理者、使用者各自直接负责,让每个责任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产安全性及其合理的使用率,发挥其最佳效益。在权责方面,应及时让各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如财务部门负责核算资产的价值,核算好折旧率等,做好财务监督;资产管理部门登记、调配校舍、仪器设备、图书等;具体各使用部门保证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而且各个部门都应明确自己的责任,资源互享且相互监督、制约。

5、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及监督、考核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对资产进行管理和使用的前提,也是确保资产安全的前提。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符合自己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首先要实行科学的采购制度,对购置资产进行论证,先进行本校内的资源调配,以避免重复购置造成资产浪费;还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的清查,对此,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及时掌握资产的盘盈、盘亏情况,对调出、报废、依法转让的资产执行严格的审核程序,真正做到账物相符。如发现资产损失,及时追究责任人责任。此外,资产管理部门和各使用部门要重视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定期检查其完好性,高校审计部门也应参与到整个过程中,监督购置、调配、使用、报废等情况,保证其合法性。

6、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引进现代化资产管理软件

高校资产管理方式落后是制约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量大的网络平台,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实现对资产的网络化管理,最终实现每项资产都由多个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做到信息的共享和共用,各个管理人员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查询、办理等管理工作,使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同时掌握资产的情况,并接受网络的公开监督,这样的模式也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

7、将高校资产重置、闲置问题列为重点

针对高校资产中存在的重置、闲置问题,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资产重置、闲置是浪费,更是一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自觉摒弃购置不当资产的行为。这就要求资产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和审批资产购置制度,只购置必需的、确实对高校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资产,对于无关紧要或是可以在其他部门调配的资产则应予以拒绝购置。此外,资产购置后,还要及时监督其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作者:吴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资产管理处

第四篇:高校资产评估体系资产管理有效性研究

一、着重无形资产评估结构发展,体现评估体系对资产管理有效性

1.确立指标体系构建的标准化思想,对无形资产评估形成有效性分析。

高校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在原有“硬件”指标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软件”资产评估指标进行不断的延伸及拓展,将“软件”资产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作为指标构建的全新要素,充分展现出高校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所具有的全面性及科学性,从而对资产管理的系统化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结合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创新性,对指标体系构成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将模糊综合分析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指标权重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以此来说明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为高校资产管理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提供指标因素基础。

2.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新原则,不断提升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作用性。

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构建将无形资产评估作为根本主体,强调“软件”师资的评估具有较强的全面性及科学性。充分结合高校“软件”资源,不断延伸评估主体的指向性,体现出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模块的系统性发展。这是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构建的新原则,增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构建力度,突出无形资产评估对高校整体发展所具有的作用性,形成以无形资产评估模块为基础的总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新思路。由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出,无形资产评估模块的构建从实际价值方面进行充分挖掘,使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投入的准确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增强资产管理的作用性,在使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满足新形势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展现评估体系构建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结合资产价值评估为主体,对高校总资产管理系统性充分保障

1.立足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明确性,体现总资产评估所具有的创新性。高校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从资产管理角度出发,对评估过程以及评估目的形成明确性探究。全面体现资产评估对高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保障性影响,深入挖掘评估标准以及评估价值,整合与总结出高校资产评估结论。在这一基本过程中,强调高校资产评估的明确性主要体现在价值明确、标准明确、目的明确以及范围明确等四个方面。价值明确,即强调资产评估对高校硬件及软件设施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推动价值,有效衡量高校时代社会发展潜力。标准明确则是结合资产评估指标的选择准确性,使评估标准所能够反映的基本现状更为直观。目的明确主要集中在资产评估的基本目的性上,对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所具有的发展性空间进行科学衡量。范围明确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全面性以及评估对象所具有的指向性两个部分。从这四个方面的明确性来看,高校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明确性不断强化,从价值层面中对资产管理形成了更有说服力的客观价值反映功能,以此能够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及投入的方向性形成详细说明,充分展现出总资产评估所具有的创新性理念。

2.遵循价值评估原则创新性,形成高校总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新原则。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针对创新性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总资产价值评估的社会发展价值融入到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中,以此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社会发展作用。针对高校总资产价值评估的社会性原则,将高校有形资产以及无形总价值进行社会性评估,对其社会发展作用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有效引导高校资产管理与投入的整体方向。结合社会价值,充分展现高校总资产所存在的优势及缺陷,指向性提升后期资产投入及建设方向,全面表达高校总资产评估所具有的客观价值。这是高校资产评估创新性原则对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所具有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形成具体化、清晰化的发展思路,体现出当今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及价值。针对高校资产总体投入现状进行具体评价,由此得出的综合评价效果对高校的整体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推动力更为明显,能够有效保障资产管理工作系统性开展,同时也为高校“硬件”及“软件”建设提供长足的保障性措施。

3.针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结构,全面阐述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主体结构指向高校软件资源的整体评估,以教师队伍、科研力量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为评估主体,对各方面价值展开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估过程。在进行软件资源评估结构的构建中,一是针对教师资源的应用能力价值进行系统评估,对教师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进行全面评价,促使软件资源评估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二是针对教学科研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对高校软件环境的发展以及软件资源的研究能力进行详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其结论能够体现高校软件资源的总体发展状况。三是针对软件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科学体现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价值。从这三个方面对无形资源评估体系结构进行具体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性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评估结论具有相应的指向性作用。这样无形资产评估结构的构成就能够为资产评估的总体构建提供积极补充,更为直接地作用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过程,达到高校资产管理的清晰度不断增强的最终目标。

4.通过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标准,科学表达人才培养的发展价值。

有形资产价值评估主要通过对已有可见资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应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进行全面评价,使资产评估对象的价位更为明确。从价值评估的标准角度来看,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标准主要结合以下两个方面评价指标。一是经济价值指标中要体现出基础设施的基本经济价值,而这一部分经济价值强调的是地面以上具体价值以及占地面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两个方面。二是应用价值评估指标包含应用性以及作用性价值两个方面,建立应用价值评价标准。发展性价值指标要包含发展可行性指标、对今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性价值指标,从而建立相应的发展价值评估标准。结合上述有形资产评估的三个评价指标,综合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使高校有形资产评价标准的建立更为准确,能够表现出对高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基本发展价值,从硬件水平上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现出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构建中评估标准所具有的客观事实反映功能,为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将有形资产评估作为重要组成,强调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完善性

1.以资产评估目的为出发点,为高校有形资产管理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高校资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对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提供保障性作用,为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建设方向提供相应的引导及说明功能,从客观角度反映出当今高校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具体优势及相应的薄弱点,对社会发展价值的充分挖掘形成至关重要的直观体现。针对这一方面,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目的应保持高度的准确,科学优化及补充有形资产评估结构与无形资产评估结构,使评估结构更全面。针对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对评估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手段,不断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使评价指标的整体构建形成高度的准确性及方向性。此外,还要将评价原则作为评估体系构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资产评估体系模块构建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体现出高校资产评估所具有的发展价值。由这一层面可以看出,高校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以目的性创新为基础,结合价值、功能以及发展目标对总资产的发展空间进行具体的阐述,为高校资产管理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提供积极促进作用。

2.针对有形资产发展价值,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推动作用形成有效评估。

有形资产评估结构的构建,针对有形资产的发展价值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为评估的切入点,对有形资产所具有的功能性价值以及作用性价值进行全面评估,进而使有形资产的发展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由此可以总结出,高校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将有形资产发展价值模块的完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资产评估中发展价值所具有的推动意义,提升高校资产评估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及完善性。从高校资产管理角度分析,针对有形资产的发展价值进行评估体系的构建,能够体现高校有形资产自身对推动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结合这一模块对高校资产评估体系进行科学补充,使资产评估更客观,从而促使高校资产管理能够实现更为直接有效的管理目的,推动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将有形资产发展价值模块作为评估体系整体构建的重要组成,展现出高校资产管理的全面性,以此不断强化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所具有的保障性及创新性因素,满足当今高校资产管理的全新发展要求。

3.科学明确有形资产权属,全面提升有形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目标性。

有形资产的产权所有问题是资产评估体系构建的主要难点,针对高校有形资产权属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高校有形资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同时针对并非高校自身所有的有形资产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结合这些非高校所有权属的有形资产对高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应用及发展价值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出有形资产的总体经济与应用及发展价值。在高校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模块中,全面构建有形资产权属方面的模块,将有形资产权属独立分类,将分类结果作用于相应的价值评估模块之中,使有形资产权属价值更为具体,不同有形资产权属所具有的功能及价值更为直观化。这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细化开展提供有效的前提参照,使资产管理所具有的清晰度更高,为高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更为直接的作用性条件,确保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4.以阶段性评估为手段,强调资产评估体系构建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6

关键词:影子银行;法律经济分析;监管对策

1影子银行概述

1.1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这一特有名词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师首先提出来的,是发达国家银行用来将不透明且复杂的证券化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外的杠杆式非银行投资渠道和统购的总称。影子银行产品的多元化是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产物,美联储的经济学家Pozsar(2010)等认为“影子银行是通过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抵押债务凭证(CDO)、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回购协议(Repos)等证券化和担保融资技术进行融资的机构”。目前国外大多是依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研究报告中的定义来确定影子银行这一特有名词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是为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活动提供了信用媒介的体系,这些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包括证券借贷、回购交易与证券化。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还是通过影子银行自身的特色,概括性地定义了影子银行,本文以国务院“7号文”中影子银行定义为依据,参考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的量化分析,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类似的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合作的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第二,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其他财务公司贷款以及信贷公司等。

1.2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

自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逐渐在发展与扩大,到目前为止,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远超60万亿。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但与美国以及欧洲的各个国家不同,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2.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自2010年起,由于央行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贷款额度的限制,大型商业银行要想促进自身盈利的增长,将不良贷款率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内,需要采用某种金融创新方式,通过实现适当规避监管,打破央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贷款额度等限制,为其注入新的资金活力。商业银行通过在影子银行带来的创新业务方式中,选择基本的理财产品,借助银信合作,已达到资金转移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开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和限制。操作流程描述大致如下,商业银行借助信托公司来汇集资金,利用发行信托产品获得的资金购买银行的部分债权,实现了部分贷款由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流向了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因而不受限制的理财产品将为银行吸收大量存款,不仅缓解了流动性约束,还提高了银行放贷的能力。这也明显的表现影子银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冲破监管提供了有效途径。

1.2.2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投资商户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央行采取了各项政策规避风险,但这并未限制住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反而在中小企业里,由于企业规模不够或者抵押物金额较小,在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标准时,中小企业往往只能望而却步。而且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并且收益低,因此当这些融资需求在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满足的时候,非金融机构不断在壮大,为这些中小企业带来福音。

1.2.3投资需求增加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投资这一名词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人们已经不再仅通过银行利率获得额外资金,而是更加希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得到更高的回报,因而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正是充当了这一角色,它满足了居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从以上有关影子银行的兴起原因中,可以看出,金融环境的限制、宏观调控的变化,以及中小企业等融资、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投资需求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而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也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结合到了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1.3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发展现状

由于影子银行涵盖范围太广,本文将参考巴曙松(2012)提出的影子银行的最宽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信托公司、银证合作、银行承兑未贴现汇票、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以及金融租赁公司、民间借贷等。以下将介绍影子银行体系中比较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为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委托贷款。第一,理财产品。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理财产品,从2008年起,银行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零售,这也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1年后,由于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率也不断在升高,这使得银行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并且在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财产品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人群,企业与居民的参与进一步促进了理财产品的推广,这也为银行的资金来源挖掘了一条新的渠道。第二,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的本质在于受人之托,替人理财,并且这样的行为建立在征信良好的前提下,《信托法》中有规定,在委托人、受益人和信托公司之间建立责任和利益相分离关系后,可以对信托产品进行托付,委托人根据契约规定将自己的财产托付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将承担对应责任为委托人管理资产。在之后信托公司的不断发展与国家对其整改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逐渐建立和完善其监管制度,2003年起,国内的信托业已经和金融行业完全分开了。第三,委托贷款。委托贷款一共涉及三方,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这一行为主要发生在企业中比较多,作为受托人来说,即银行,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只需要按照要求提供给借款人资金,而委托人在中间起到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委托人根据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和期限来协定双方之间的利率,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只是对资金进行发放与协助收回。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反复博弈中,影子银行充分体现了其自身价值,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规避监管、进行信用扩张为主要目的,并借助了商业银行作为载体。以2013年为界,中国影子银行主导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通道”到“同业”,改变了我国银行资金的流动来源。2013年之前,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等途径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向的主要来源,而从2014年开始,金融创新主导着资金流向更多理财产品等标准化新形式。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风险,这其中,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冲击,因而有关风险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过从2017年开始,由于出台了新的监管制度,影子银行开始进入全面监管阶段。未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成熟、规范,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有可能成为影子银行发展的新兴模式。

2影子银行成因的法律经济分析

2.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自经济学诞生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经济学理论,人性是支配人类活动的根源,经济现象必然与人性相联系,斯密认为,人性的基本内涵是“自利”,人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都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上的理性人,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融资更简便的影子银行,他们会将目光不断转向影子银行,导致影子银行这一行业因为进入过多而形成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大量的资金累计,对于监管压力会逐渐过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行业发展逐渐失衡,不利于建立建设平稳发展、协调均衡的市场经济行业体系。从另一方面出发,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不均衡,亏损的风险较大,在多数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偏向于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这类资金有所兜底的企业贷款。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都是市场上的理性人,它们都更有着趋利避害的属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机会成本最小化,这也是影子银行成因的基本假设条件。

2.2供给与需求分析

供给与需求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基于法律经济学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供给与需求理论所揭示的是价格、供给、需求三个在市场中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的内在联系。而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政府供给了法律这一资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作用应当类似于“守夜人”,应当不干扰经济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依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达到正确的经济运行轨道。现代民主政治的国家理论都认为政府服务于全社会的利益,政府所供给的法律资源正是维护社会与市场利益的必要手段。当政府的法律资源供给不足,无法保障投资环境,企业家们就会转向别人更适宜的环境,所以对于市场来说,政府之于市场的最大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合理合适的法律制度基础。因此,法律需求对于经济社会而言属于一种制度上的需求不属于市场或物质商品的需求。市场主体的法律需求其归根结底是其期望获取潜在的最大利润的需求。如果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安排和行动方式,社会利益分配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改变利益的分配方式将使得配置更具效率,这时可以说此时的存在一个可以使社会利益继续增大的“潜在利润”。当主体意识到通过法律改变行动方式或重新建立起某种可以获取该“潜在利润”的行动方式时,法律的需求便逐渐萌生。因此,可以说法律之所以是需求,是因为适用的法律会给主体增大利益获取,不适用将损失这一增加的部分利益。内在化现行制度结构安排下之外的利润,是法律需求萌生的最基本原因。因为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影子银行的发展迅猛,但在发展的同时,却没有与之相匹敌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从而导致的就是其市场的过幅增长,市场主体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环境恶化和投资环境恶化加剧,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因此,影子银行层面法律目前暂时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此时政府作为国家法律的供给者,不能只做“守夜人”,应充分挥舞起“政府之手”,在实际层面上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充分夯实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从投资需求方面分析,在影子银行市场上有许多的投资人,投资人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金融市场的相关投资供给发展不均衡存在矛盾,投资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导致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影子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渠道的增多使得投资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欲望得到满足,投资人更愿意以更高的可控风险换取更高的收益,这使得影子银行发展逐渐壮大,在目前有限法律法规制约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较大的超出预期的迅猛发展。

2.3交易成本分析

交易成本是自诞生起定义就较为广泛,在广义上,它可以是指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指代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具体则是指合同制定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履行协议消耗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制定合同前弥补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花费,谈判所花的时间成本,以及事后履行合同所花费的成本。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考查产生的费用就是交易成本,中小企业发展多样化,商业银行借贷需要对企业提前进行资产评估,履约能力测算,这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困难,阻力稍大,故相对于难以评估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更多材料支撑,有的可能需要资产抵押,以及第三方担保,在这过程中可能又会引入第三方担保方,或者进行资产评估测算第三方测算机构,大大增加了融资难度。交易成本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之间大量存在。而对于多样化的影子银行形势贷款而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多样化。同样的,虽然影子银行贷款也需要大量的测算以及评估,但融资渠道变得多样化,中小企业作为债务人,可以将其债权分散在多个影子银行体系,比如通过P2P网贷等影子银行形势进行融资,大大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

2.4博弈分析

影子银行存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影子银行的存款利率之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较大,且其贷款利率之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较大。在博弈分析的视角下,假定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存在破产倒闭的情况,客户更愿意选择收益更高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必须通过更高的房贷利率来平衡更高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影子银行必须学会如何谋求自身的更高的放贷率,这是其成因的关键。可以假设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评估的唯一要件为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可设以下参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s1,存款利率为s3,同意放贷的最小投资回报率为r;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为s2,存款利率为s4,同意放贷的最小投资回报率为r’;中小企业投资项目回报率为s。并且r>r’,这是因为影子银行的放贷要求要小于商业银行,不然无法吸引中小企业贷款。显然,此时的博弈只有一个均衡点,就是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选择贷款,而商业银行一定会选择贷款。此时,影子银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事实情况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为理性人,理性人会选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理性的商业银行不会自己甘愿冒风险无条件相信一个中小企业,因此,资产评估成了贷款的重要指标,同样,影子银行也是。假设商业银行以及影子银行的放贷条件分别为s>r和s>r’(r>r’)。当s<r或s<r’时,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则视该中小企业不还款。假设中小企业选择投资某一项目时,其投资回报率s?r,此时两者均可放贷;当投资回报率r’!s<r时,只有影子银行会放贷,当s<r’时,两者均不放贷。情况(1):当s<r’时,投资回报率均没有达到两者放贷的要求,故影子银行也无法获得收益,没有发展的空间。在现实的经济环境当中,正是这层收益范围的差距是的影子银行在我国迅猛发展,这也从侧面显示出,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评估以及其资产评估等借贷指标设立偏高。

3对策建议

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后,明确了影子银行成因的几个构成要件,在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过程中,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影子银行是市场经济运作下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理性人更倾向于利益最大化,在法律法规尚待改进的前提下,必须加快相关监管规范的出台,将影子银行这一大类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问题应急响应,增强行业自律,从而达到监管与创新的均衡点。

3.1加强法律供给

在影子银行的创新业务推进的过程中,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性文件对于如何定义此类金融创新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对于可能涉及非法集资,自融等风险的管控稍显迟缓。影子银行是风险高,汇报大的一类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困境,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各项经营可能涉及一定程度的违法违规现象,在此类方面,必须明确其运作流程,在其流程中出台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对于金融创新的行为作出正确定义与解释,更好的服务金融市场。

3.2增强风险管控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现有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建立严格的监控系统,这样才能做到对影子银行进性有效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市场新生的创新业务对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有效的限制了影子银行所应当的风险承担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专业人士的参与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影子银行内部的资金流动情况,合理地建立各项应急方案,并在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任职要求,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影子银行更好地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一系列外部监管机制,保证大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不出现严重的资金外溢。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防火墙来实现,最核心的部分则是监管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入情况,避免商业银行资金过分地流入到影子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带来严重的影响。

3.3完善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机制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7

一、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不合理

我国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的范围当中。虽然很多地方实施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但是却忽略了对土地使用权和企业品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规范。另外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和企业品牌、特许经营权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标准,其评估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价值。因此在操作的时候,可能引起误差。可以用评估有形资产的方法来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所得到的结果只是真实交易中的参考价格,收益现值法会出现在以转让、投资为目的的评估当中。如果是关系到费用摊销、成本,那么就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来进行评估。因为评估的方式、方法太多,所以难免会造成结果的差异。

(二)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

因为很多企业在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有欠缺,所以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被提高。而且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无形资产,导致无形资产流失和浪费。此外,因为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但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市场化体系也没有被建立起来,这使得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市场化进程被阻断。

二、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金、硬件、设备等属于有形资产,而知识信息和商标、名誉等则属于无形资产。如果能够合理的配置无形资产,那么就会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无形资产的管理包括了几个方面,即宣传产品、优化产品功能、对产品进行规划等。

(二)无形资产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通过无形资产,企业可以进行成本的扩张,并实现规模经济。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可以通过运营来实现价值的提升。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技术、知识产权、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进行转让,也可以对外参股,这样就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目前,国外很多的企业都在尽量的减少有形资产,增加无形资产,从而达到经营的目的。

三、如何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

(一)对无形资产进行开发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无形资产进行设计、开发、使用,另外还要建立决策审批制度,并且将职责落实到工作人员头上。在对无形资产进行开发之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企业无形资产发展的目标以及体系。企业的管理机构要做好对无形资产的决策工作。比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将无形资产发展战略和其他经营战略进行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析。在开发无形资产的阶段,要根据无形资产的要素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进行开发了以后,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注册,以便得到保护。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那么就需要另外设立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实现对无形资产的合理配置。

(二)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估

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够保证评估工作顺利的进行,而且评估结果也必须合理准确。因此必须统一制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式,以法律的形式来进行规定。无形资产的种类非常多,每种类型的无形资产都有不同的评估方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复杂,所以不能只进行单一的评估。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其评估的途径都有三条,即成本途径、市场途径以及收益途径。无形资产的创立成本和它所创造的收益水平往往对应性比较小,可以采用两种途径来进行评估,比如将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结合起来,综合的进行评估。这样就能够得出准确而合理的评价结果。评估的方法非常重要,关系到评估的最后结果。目前广泛采用的评估方法有三种,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在实际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评估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三)完善无形资产的维护制度

无形资产的维护非常重要,同时它也是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树立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成立专门的保护部门,针对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保护计划。比如世界著名饮料可口可乐,关于它的配方,有一套专门的保密方法。另外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无形资产的创新机制,因为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集中体现,所以必须以树立良好形象为指导思想,从而协调所有工作人员的行动。另外还要加快对技术进行研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做好售后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累积和创造了大量的无形资产。当前,我国制定了“名牌战略”,为的是提升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在企业内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宣传

企业要在内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宣传,强化员工的无形资产意识,使员工明白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首先,可以借助各种媒介来仔细的介绍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让所有的人员都明确无形资产的内涵,以及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另外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管理的内涵。培训的内容除了有无形资产的管理,还应该有无形资产的法律知识、社会知识,从而为无形资产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振江 单位: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

一、企业无形资产的概述

(一)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

企业无形资产包涵以下几个特征:1、非实体性正如无形资产的命名那样,它是不存在实物形态的资产,这一点是与有形资产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最大的,一般表现的是某种权利特征、制约关系或者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地位。2、垄断性无形资产的使用跟其他法律保护的特定商品一样是具有排他性的使用权,这也是它能够取得获利优势的价值之所在,比如说某种专利的申请,拥有此专利的所有者可以取得法律的保护,从而垄断所有这个专利技术,他人是不允许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资源与其进行商业竞争的。3、资源性这一点很好理解,一旦无形资产被定义为一种资产,那么它就被人们认定为是一种资源,是可以获得一定利益的,有限的资源,它的这种资源性,决定了它像其他有形资源一样,属于经济研究的范畴以内的。但其与有形资产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它作为一种资源往往需要在有形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4、长期性大部分的无形资产从研发、创造或者申请保护到取得利益,最后发挥最大效用是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另外,无形资产一旦形成,它的使用并不像有形资产那样资产减值和损耗那么快,而更多是因为观点、科技或者政策的变化而慢慢失去其价值的,因此无形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资产的长期性,这一点也说明了无形资产取得所需要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原因。5、超额盈利性长期的研发或取得,决定了无形资产在资源类中所蕴含的价值之高,其垄断性的特点有使其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超额的利润率,因此,无形资产的使用必须是超额盈利性的,这样才能补偿其取得的成本和反映其内涵的价值。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无形资产应该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一项无形资产中所包含的人力、物理、科技水平以及其他的能力是复杂多样的,而这些多样化的资源正是因为在无形资产的的凝聚而获得其应有的价值。所以说我们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应该根据它这一特点,从而我们说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根据无形资产的内容,可以反映出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统一规划企业无形资产的生成、运用以及转让的运作规范和组织制度;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如制定技术、管理营销网络和形象设计以及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等;驱动创造性知识生产,并将知识融入到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之中;建立专家网络以及客户知识库,促进知识的共享;定期或不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与评估;如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及时申请产权;无形资产业绩考核、收益分配等。

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正确计量和合理核算

(一)正确区分各种无形资产的来源

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自己研发创造的,那么就应该综合计算其研发或创造的成本来入账,也可以合理的预测其未来收入的现值来入账;另外,无形资产也可以是从他人购买得到的,它的入账只需根据其购买价值即可;与此同时,接受投资业可以是无形资产取得的另一种途径,一般在接受无形资产投资时,会对其进行估值,以此来确认股权比例,这种估值可以用来做无形资产入账的价值。

(二)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问题

无形资产的损耗不像有形资产那样容易估计,而且不同的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价值损耗,在不同的时期其损耗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资源相比较上世界,价值损耗就要快的多。根据最新会计准则,如果无形资产出售的帐面净值小于出售所得,月末应按售出的该项无形资产帐面净值结转销售成本:借记“销售———其它销售”,贷记‘无形资产———专利权”。如果所得小于帐面净值,为了避免出现亏损影响企业当月利润,应按所得收入结转成本,余额留待以后各期正常摊销或再次出售时结转。

(三)应当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无形资产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而且有的无形资产时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的,正如其价值损耗的程度不断变化一样,其摊销的期限也是难以衡量的。针对这个问题,新的会计准则其作如下调整:对期限型无形资产项目计入损益;对无期限型无形资产项目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逐渐增值的可能,所以不进行价值摊销。这样,既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又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

三、企业无形资产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无形资产现状

企业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时,其主要目的还是寄希望通过合理的使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实现无形资产价值向企业价值的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注重投资无形化的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报道,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对总资产无形化的份额已经从原来几乎没有提升至55%-75%,这些资产的无形化已经为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65%-85%,这一趋势显然还会因为资产无形化进程的加速而增加。因此,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管理理念落后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仍还还存在重视有形资产而轻视无形资产,或者还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重要性的问题。即便有的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无形资产,但也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还没有实现这一观念的能力。更有企业居然把有形无形资产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与有形资产价值的相互促进关系。2、无形资产管理内容狭窄传统观点认为,一般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企业管理者在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习惯更多地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的内容正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企业战略、知识管理、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纳入其中,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缺失从这么多年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在无形资产管理的许多方面还都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漏洞。首先,缺乏专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其次,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往往忽视了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时候维护制度尚未形成;最后,无形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的不健全也在一些企业中存在。4、无形资产管理手段单一企业大多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釆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即仅仅只是通过一些财务数据来反映掌握无形资产的信息,这样的管理人力、物力成本巨大,而且效率不高,而且更加致命的一点是,无法真实的反映无形资产的管理状态。

四、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能力配置

企业要想无形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无形资产价值向企业价值的转化,必须合理的分配管理资源,统筹管理,做到各项资源管理的效率最大化,那么就对企业管理者对资源管理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建立和健全适于无形资产管理的组织制度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速度之快,要求各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形成从重视指挥与控制核心转向重视革新和服务的转变,以充分交流和更灵活的激励机制。

(三)营造无形资产管理的文化氛围

商业资产评估范文8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大量的财富,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运用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生产、产品创造、资产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中举足轻重。目前在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流研究中,研究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很少,把非银行金融中介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课题拟借用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分析,把非银行金融中介纳入国际金融中心生态圈来研究,分析在国际金融中心生态圈中,非银行金融中介在金融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揭示其服务内容,研究其功能和作用,从国际金融中心整体或系统的角度来凸现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以期引起对发展非银行金融中介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内涵和外延   何谓金融中介,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尚没有统一的回答。传统的金融中介以商业银行为主,而现代金融中介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包括银行类中介(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等存款机构)、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未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其外延还会不断变化。从狭义上讲,金融中介主要是指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媒介作用的、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业的金融企业,即银行类金融中介。如刘易斯(Lewis,1995)认为,金融中介是处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为两者提供中介服务的企业,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就是各类吸收存款的机构(通常泛称为银行),如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从广义上讲,凡是为媒介资金供求双方提供直接或间接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可以称为金融中介,包括银行类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甚至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信用评估机构等。Gurley和Shaw(1956)、George和Smith(1976)、Fama(1980)等指出,金融中介是对金融契约和证券进行转化的机构,包括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Mishkin(1995)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义是:在间接融资过程中为借款人和贷款人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们向最终贷款人发行间接证券(或次级债券),然后购买最终借款人发行的原始证券。Freixas和Rochet(1997)认为,金融中介是从事金融合同和证券买卖活动的专业经济部门。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活动,从金融服务的链条上看,都会涉及到融资信息生产、金融产品创造、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以及其他金融增值服务活动,从金融生态圈的“生物体”来看,都会涉及到信用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①、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等中介。鉴于研究的问题,本文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在间接或直接融资过程中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和信用评估机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中介等,这种中介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信息生产、金融产品创造、资产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价值增值等。   二、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中的功能表现   (一)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圈。   探讨“金融生态圈”必须理解生态的内涵。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仿生概念。在19世纪以前,独立的“生态”一词与生态学学科是不存在的。1866年,德国学者赫克尔(Haeckel)在其著作《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是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借用生态学的概念,金融生态不仅包括金融生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影响金融生产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理论界把金融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用金融生态圈来概括,其本质是金融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金融的生态系统,从而从整体上来分析和把握金融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促进金融系统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圈就是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与之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之间进行资金、金融产品、信息和风险交换所形成的互动反馈、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有机系统(韩国文等,2008)。   (二)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构成分析。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区域或世界范围内发挥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可以说是典型的金融生态主体的聚集地,这些金融生态主体之间并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典型的金融生态系统或金融生态圈,即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包括了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位、金融价值链、以及金融生态因子等要素,如图1所示。金融生态圈中的生物体就是金融生态主体,即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类参与者,大体上包括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以及为资金从前者流动到后者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构成物种,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金融参与者集合构成不同的金融物种;不同生物物种的集合体构成了生物群落,不同的金融物种构成了金融群落。这些不同的金融物种在金融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金融生态位,由此决定了金融物种功能及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功能作用。不同的金融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相生相克、共荣共衰、协同进化的连锁关系,形成金融价值链。与生物圈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不同,金融物种之间交换的是“金融价值”即资金、金融产品、金融信息等。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价值链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完全相同,即它超越了生物链,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更是一种共生共赢关系。金融生态因子是指影响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而影响其生存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因子、社会文化因子、政治法律因子等(韩国文等,2008)。各个生态因子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对生物体发生作用;而且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只有少量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类型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p#分页标题#e#   (三)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中的功能表现。   1、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中的金融价值链分析。金融是资金的融通。如果信息是透明、对称的,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但现实情况是,供需双方信息并不对称,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就导致资金在从资金供给者流到资金需求者过程中存在复杂的链条,形成了复杂金融价值链和金融价值网,如图2所示。   资金供给者(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是间断的虚线,双方资金不能直接融通,最终是通过金融中介的活动,间接地实现资金融通。那么非银行金融中介在金融价值链中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呢?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融资方、投资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一致的,融资方具有信息优势,而投资方则处于信息劣势,投资方需要评估融资方的信息以确定报价,报价机制的基础是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充分性与及时性,从而保障投资主体能准确及时地获得有关证券发行主体即企业和机构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投资者正确分析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评估要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所要承担的风险,进而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投资行为。投资者要想获得完全的信息是需要代价的,即必须付出信息成本。如果投资者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或者信息获取成本过高,或者由于本身知识、技术的局限性无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评估,就很难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信息生产是金融体系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手中,需要资金的载体,即金融产品。那么金融产品由谁来创造?怎么来创造?第三,这些金融产品如何定价?谁来定价?依据什么来定价?归纳起来,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那里,需要解决信息、产品、价格和风险等问题。   适应市场的要求,现代金融体系需要提供完整、客观、及时的信息,便于众多的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和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Leland和Pyle(1977)提出,金融中介可投资于其拥有专门知识的领域以显示其在信息方面的地位优势。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就是这样的中介。在企业股票、债券发行、上市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两种中介机构侧重于财务风险、盈利能力的评价和信息真实性审查,成为信息生产第一个金融价值链条。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的工作有: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中的审计业务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等。而资产评估机构主要是对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客观评价其价值。信用评估机构则为证券发行主体发行的证券的资质和信用能力提供评估,侧重于对发行主体是否有能力并是否愿意偿还本利的信用风险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成为信息生产的第二个金融价值链条。金融产品创造和价格发现功能主要由投资银行来承担,投资银行的专长就是资产定价,但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金融信息。会计师事务所生产的财务信息是信用评估机构信息生产的基础,更是投资者投资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投资者而言,这些专门的中介机构披露的信息是可靠度极高的客观、公正、权威的信息,能明显地降低证券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有效地揭示、过滤资本市场的风险,强化投资者对风险的重视和衡量,降低投资风险;对证券发行主体而言,信息披露和信用评估机构既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也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融资的数量和成本,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不仅如此,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还能够明显改善市场的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机构投资者,也会吸引各国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扩大投资主体的范围,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这样,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生态位不同,承担了有区别的功能,并形成复杂的价值链和价值网。   在复杂的价值链和价值网中,可以抽出一条相对完整的金融价值链:即生产信息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信用评估机构等,分别位于金融生态位的第一、第二链条,不仅向投资提供信息,也为成为金融产品创造主体的投资银行提供定价依据,投资银行创造金融产品并对其定价,向投资者提供投资产品,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最终实现资金的间接融通。由于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以及风险不确定性的增强,处于第四个金融链条的资产管理机构(如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等),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和充分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的信息,对收益和风险进行匹配,为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促进市场价值和风险的流动,实行资产的增值。在这个金融价值链中,资金、信息、产品以及风险随之流动,财富也随着价格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重新分配。因此,在金融价值链中,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金融生态圈的生态平衡和功能实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这些金融物种是国际金融中心生态圈中的关键物种。   2、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中的功能表现。根据非银行金融中介的金融生态位以及金融价值链的分析可知,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中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第一,信息生产功能。信息生产是将资本市场上的错误信息或噪音信息通过金融中介的运作予以清除,以便使投资者掌握有关投资证券的正确信息,从而采取正确决策的过程。在金融生态圈中,信息生产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等金融中介组成。这些金融中介按照诚信的原则,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范下,对其经手的信息进行风险过滤。上市公司的IPO必须披露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已经上市的公司必须定期披露前一段时间的有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判断投资价值的基础。而会计师事务所在各种严格的制度规范下,理当运用有关的会计原理和方法对证券发行主体的经营情况进行如实、认真、详细的反映,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力求的会计信息能真正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各监管部门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理当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性。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其他中介机构则侧重于财务风险、盈利能力的评价和信息真实性审查。信用评估机构则通过对证券发行主体是否有能力并是否愿意偿还本利的信用风险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成为信息生产的第二个链条。信用评估机构通过综合考察影响经济组织或金融产品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不确定因素,运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其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进行分析与判断,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信用评估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前瞻性,主要考察债务人是否有能力并是否愿意偿还本息的信用风险,而不是预测一次违约的时间或指出某一特定金融债务的绝对风险水平。信用评估并不对投资者的证券买卖行为作出指导或评价,而只是根据发行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或从它认可的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吴晓求等,2006)。#p#分页标题#e#   第二,产品创造和资产定价功能。在金融生态圈中,投资者是通过金融产品来实现风险分散和价值增值的。不同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水平,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需要。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产品的创造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摩根公司为整合美国铁路而发行的债券,还是20世纪丰富的股票产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由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来创造的。Merton指出,金融中介可以为具有特殊金融需求的消费者量身定做新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一旦变成交易标的,就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服务于大量的消费者。随着20世纪8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投资银行开始设计自己和客户所需的金融产品。现有的2000多种金融工具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出自投资银行的创新活动。美国次贷产品的打包、分拆、整合,无不体现了投资银行不断延长的衍生品链条,以及创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工艺”。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投资主体需要市场提供资产定价功能,它是资本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的前提。除了产品创造功能,投资银行还承担着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投资银行的证券发行定价、公司并购和在二级市场上引导价值低估股票的价值回归等方面(吴晓求等,2006)。静态上,基于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是由投资银行的承销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购重组服务来实现的。投资银行需要为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并通过发行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对其进行收购,从而还其本来的价值面目;或寻找通过合并、整合后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公司,促成其实现并购。动态上,投资银行不仅具有定价的优势,及时发现价值低估的股票,还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股票价值的回归,如利用做市优势提升股价,通过资产管理业务购买市场被低估的股票,通过投资咨询业务向投资者提供建议等,从而引导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促进市场资金的理性流动,实现市场价值的合理性。可以说,投资银行的核心专长就在于资产定价。   第三,收益和风险匹配的资产管理功能。由于金融创新,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大大加大了非金融从业人员了解金融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难度。金融资产管理中介作为专业机构,可以利用其专业和信息优势,人们进行风险交易和管理,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和管理资产,从而大大减少个体投资者的参与成本。金融管理中介的主要增值能力在于他们具有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分配风险的功能。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不同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析,动态交易和匹配资产,将各种金融合约进行分拆、整合、捆绑,从而转嫁、匹配风险,确定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优化投资组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中介对投资者的资产风险收益优化过程如图3所示。与单一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组合不同,金融中介所提供的基于资产增值的风险组合,具有资产的集合性、风险的分散性和品种的套利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风险抗击能力。单个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组合,主要体现的是收益组合的特点。金融中介提供的资产组合,则更侧重于风险组合。在实践中,基金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是资金管理中介的典型代表(吴晓求,2005)。非银行金融中介的这三种功能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前一个功能是后一个功能的基础,后一个功能是前一个功能的升华,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金融中心整体功能的实现。由于金融价值链的关系,非银行金融中介的这三种功能分别由位于不同金融生态位的金融物种来承担,如果金融价值链开裂或金融生态主体缺位,势必导致整个金融中心功能的短缺或生态的失调,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那么,非银行金融中介如何通过自身功能,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实现呢?   三、非银行金融中介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功能作用的机制   与国内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不同,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金融产品的价格机制、资产和风险管理机制以及财富再分配机制实现国际经济利益、风险和财富在各国之间的再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世界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对于国际金融中心来说,竞争不再是个体金融生态主体之间的简单竞赛,而是逐渐转化为金融生态所处的金融生态位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之间的对抗,依赖在一些关键的金融生态位上,具有较强优势的金融生态物种获取金融价值链上的优势②,取得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强势地位,最终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向强势国家转移。   根据金融价值链的分析,金融产品的定价主要是由投资银行来承担的,投资银行的定价依据来自于信息,信息生产的功能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以及信用评估机构来承担,资产和风险管理则主要是由资产管理中介完成。然而,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世界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③、世界著名的三大信用评估机构基本上都在欧美等国,尤其是美国,这样,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发达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及其在世界的领导权和影响力,不仅取得了所保荐和所评级公司证券的较完备信息,而且非常清楚所发行的证券的风险与收益,取得了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上市的定价权。   然而,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发达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这些金融中介在世界债券融资和IPO融资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进而成为金融产品定价的主导者;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定价的“艺术”性以及投资银行收益来源依赖于发行公司的特点,一旦监管不得力,很容易造成投资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向外进行“欺骗”的行为,进行不合理的定价。而会计事务所和信用评估机构也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和被评估的公司“合谋”,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信息。如果定价信息不准确,其所定价格也必然是不合理的。这样,金融中介机构可能在清除一部分资本市场的噪音信息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噪音信息,并且更具有误导投资者正确判断的作用。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知情者的利益就被知情者所侵蚀。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建立全面而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发达的金融中介机构创造新产品并定价,再向世界投资者推销,导致了其他国家的财富向欧美等国转移。#p#分页标题#e#   欧美等国还主导了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英美等国依赖发达资本市场和发达的金融中介体系,运用债权及股权工具分配金融资源,通过信息市场的规则代替资产分配和定价的集中控制。为了满足世界流动性的增加以及风险管理的需要,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不断地对金融工具进行分拆、捆绑、整合、衍生,不断创造新的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复杂的交易方式,使得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越来越难以分析和判断。这样,掌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信息的只有这些产品的创造者。因此,凭借在信息上的优势,以及复杂的计量分析工具,发达国家控制了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权,并通过提供完整的交易平台,吸引国际富余资金流入金融衍生品市场,引导世界财富再分配。   国际金融中心财富转移或者再分配功能发挥作用的杠杆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而对价格走势判断准确与否关键的要素就是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和知情者恰恰是发达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其在金融技术、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定价方面享有的绝对优势地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优势地位以及所控制的雄厚金融资本,通过市场操作获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其结果是导致社会财富以及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分配,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转移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手中,并通过对国际资本的控制,最终实现对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   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了非银行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产品创造、资产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地位,“强强结合”而形成有效的金融价值链条,使非银行金融中介群落成为用“嘴巴”分配资源的机制,攫取了大量的世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