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发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经济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经济发展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经济转型;商业经济;创新;稳定;发展

1.经济转型的定义及内涵

1.1关于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是以现有经济体制为基础,了解现有的经济体制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对经济转型,遵循“优胜劣汰”法则,产生一种新经济机制。对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发现经济转型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在经济规划中提出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道路,其包含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的美好诉求,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抑或发达国家,都需对现有经济结构及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1.2主要内涵

经济转型依附国家不同,其经济内涵也有差异性。我国经济转型具有自身独特内涵:1.2.1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通过经济转型,可给予国家更多环节时间,可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此外,近年来中国转型经济涨幅减小较大,需在经济基础上,制定长久发展目标,寻找经济增幅平衡位置。1.2.2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认识到以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解决过程后,改善商业经济动荡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做好定位及缩短转型时间工作。

2.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经济发展分析

2.1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当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人们重视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廉价劳动力逐渐退出市场,进而导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转型背景下,需合理利用该机会,调整经济结构,确保经济构成科学合理,对风险预见性控制,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2.2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数量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其中,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制造业发展,使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制造大国”发展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为确保金融商业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需尽快对商业经济模式创新。

3.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策略分析

3.1重视经济转型

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给予经济转型充分重视,将经济变化和企业发展相结合,以企业发展为核心,认识到自身发展需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对企业内外创新。企业管理上,需针对经济转型特点,对管理体系更新,确保企业结构及内部管理在内部转型中稳定下来,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做好服务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企业对国家过于依赖,各项活动需国家财政补贴支持的现象,要求企业重视市场变化,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带动企业经济增长,避免表面和实际工作产生较大差异。此外,需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力度,积极宣传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重视经济转型,了解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企业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完成自身创新,促进自身合理发展。

3.2提高商业经营形态

商业经营和经济转型有必要联系,商业经营需符合经济转型。企业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经济转型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充分利用经济转型,挖掘企业潜在价值,将其应用到商业经济、世行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应信息传输交流速度加快,企业管理部门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将其应用到产品营销中,获取更多市场,超额完成销售目标。在企业管理上,也可采用信息技术,调整企业融资,建立科学体系。例如,经济转型背景下,各地物流交通迅猛发展,企业可利用这一优势,在各地建立产品中转站及物流仓库,便于企业快速流通产品,获取物资,提高销售效率。此外,考虑到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经济转型影响下,需积极调查市场需求,针对需求及购买力,调整产品结构,将实体市场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扩大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政府科学定位

政府相关部门需在商业经济创新上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中,政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及时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保障商业经济实际质量。此外,应营造良好的信用体系,适应商业环境发展需求,改变政府职务智能,实现商业经济的法制化建设。将“市场规划”和“政府职能”协调起来,规范市场秩序,采取合理措施,将市场联系起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促进国家商业经济良性发展。

3.4商业经济优化创新分析

应以经济转型,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此为基础,确保商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需落实买卖双方诚信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把握经济转型,自营模式不以经济转型改变自身本质,分析思维模式上从“病态”到常态的优化转变,针对商业经济环境,探讨应对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当创新,提高发展动力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商业经济发展而言,需重视经济转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握经济转型的内涵意义,认识到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减缓对企业带来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发挥自身职能,企业着重分析经济转型特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琴.经济转型期商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纳税,2017(03):95.

[2]赵玉惠.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7(35):23.

[3]张霞.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8,No.759(20):9-10.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商贸流通;金融资源

从农村金融发展层面上进行分析,近几年在政策扶持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促使各地区农村金融实现了巨大进步。虽然宏观形势较为理想,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从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看,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点也引起了相关研究领域以及政府方面的关注。农村金融的重点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期间所必要的金融资源,为此,认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进行分析,金融机构的增加,无法完全解决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长时间发展经验证实,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且融资贵,而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缓解。在此背景下,经由强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抑制

在我国农村人口超过了7亿人,与可获取到的金融资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对于金融的需求较大。但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农民在银行方面获取到的贷款面临着诸多限制。分析出现此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为,金融机构与农业发展主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金融抑制出现的原因包括:首先,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金融资源价值增长受限。而金融资源基于分配科学性的缺失,致使农村区域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够丰富,普遍分布在第一产业之内,为金融资源所能够带来的益处较少[1]。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国内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不足,除必要大规模机械化运作区域可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明显滞后,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其次,受到教育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较少,资金的利用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金融资源分配抑制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

多年来农村金融发展一直面对众多阻碍,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但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经济组织的支持,促使农村金融业在逐步实现创新发展[2]。2017年国家一号文件出台,对农村网络金融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在诸多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迎来较大机遇。现阶段国内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涉及五种模式,面向不同的机构主体。在五种模式中,关键构成为大型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可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展。各商业银行在国家的引导及鼓励下,逐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资源随之向农村区域倾斜,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众多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农村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支持

经实践证实,五种农村金融模式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处在摸索发展阶段的农村区域,还缺乏充足的金融资源能力以及基础条件。首先,多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之间存在偏差,无法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且服务效率较低,用户体验反馈较差。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明确的问题及方向,相应的专业化服务明显缺失,一味立足于自身视角分析问题。其次,农村地区在风险承受能力上明显较低,农业生产还普遍面临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此种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没有办法预测及评估,可直接引发金融抑制现象。另外,农民对于金融知识了解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各主体抵抗风险的水平较低,在发生风险后往往会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3]。

二、农村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其原因在于,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的根基。以往有研究资料显示,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属于国内促进农村商贸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商贸流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层面,具有联动效应,但是,农村区域各小规模企业在融资上明显受限,且惠普金融实践较为缺失,导致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层次较低,基于此,开展农村金融具有必要性[4]。农村金融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惠普金融作用,属于对惠普金融理念的实践,也是在农村地区企业主体规模基础上作出的基础结论,为此,在农村金融层面与实践惠普金融层面上需要维持一致。农村金融能够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从而减缓各企业的融资压力。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低迷,金融监管逐渐严格,基于此,农村金融资源分配需要获取更多有利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效率,减少融资成本,强化企业融资能力。从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上进行分析,国内多种类型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对于促进农村资源的科学化配置意义深远。此外,各地区农村银行数量也在持续上涨,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已经超出1400亿元。在影响机制层面上分析,农村金融对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业务给予大力支持,经由资金流通环节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确保了商贸流通企业的稳定运行[5]。反之,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够有效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为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长时间发展中,国内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特色产品无法顺利流通。农村金融的有利发展,也就是农村区域企业融资问题的陆续解决,对于农村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代表着规模会持续扩展,而相应的成本会逐步下降,能够获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强化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层次,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尤为关键,属于全面推行金融改革的主要构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金融在发展期间,需要坚持将服务农村实体作为核心地位。不能够将农村金融发展成为脱离农村经济的独立性产业,这便要求在政策上维持客观性,控制农村转变为金融资源争夺平台。

三、农村金融及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建议

商贸流通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助力已经在多年实践中得到认可,有助于为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层面上进行分析,推动农村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应该强化在金融视角上的努力,立足于农民自身、商业银行、相关行业,实现全面改革。

(一)强化农民专业能力

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在农民主体基础之上,强化农民专业素养。农民专业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强化在基础教育上的扶持,尤其是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6]。同时,还应该经由多项政策鼓励在市场中引进专业化人才,以便于引进更多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理念及技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大量年轻人经由职业求学以及大学等途径进入到城市,或是借助于外出劳务获取到城镇居住权利。此种发展现状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提升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困境,为此,强化农村区域整体劳动者素质具有其必要性。

(二)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在供给农村金融资源,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等层面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属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动力。从大规模电商企业方面分析,农村市场较为重要,为此,开发农村金融意义深远[7]。能够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若仅仅在形式上努力而忽视内容,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没有积极作用。商业银行当前针对大规模电商具有资金优势与政策优势,为此,在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支持,为此,农村金融发展所能够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文中对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农村金融对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业务给予大力支持,经由资金流通环节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确保了商贸流通企业的稳定运行。能够发现,农村商贸流通业与农村金融之间存在着互动性的作用机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鑫,王一帆.农村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剖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4(17):134-136.

[2]夏凤,郑文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促进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760(21):30-32.

[3]尹月,辛路.基于农村消费水平提升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6(22):418.

[4]白春梅.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7(12):169-171.

[5]李闯.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8,7(6):516.

[6]袁曙.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必要性及其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6):217.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数字经济;流通业质效;阶段性;赋能效应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流通业在结合商品供求和保障供应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流通业规模不断增加,企业效率不高、能耗居高不下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提升流通业质效和促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阻滞。在数字化时代,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与数字经济强强融合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数字经济是赋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股新泉。当然,数字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存在渐进性,在数字经济规模培育壮大的过程中,其所积蓄的驱动能量也有明显阶段性差异,因此对流通业质效升级所能提供的赋能作用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差异。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来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提升的阶段性赋能效应。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提升的总体影响机制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模式,理论上对流通业质效产生了重要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下布局了一批掌握新兴技术的主体,可以为流通业带来供分析和利用的数据资本以及相关要素,同时也可以为流通企业管理提供新型组织模式和发展业态支撑,帮助企业改进技术模式。数字经济相关主体拥有强大的嵌入能力,与流通企业的融合可以革新流通渠道,形成大型电商平台,从而提升流通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在经验和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王静、韩启昊,2021)。依托“互联网+”模式,能促进传统流通企业逐步向网上商超、无人智能超市等多元转型,提升在销售和物流等方面的绩效水平。依托数字技术向传统流通企业的渗透,可以促进流通领域实现全过程“互联网化”,加速相关要素流动效率,并形成高效率和柔性化的流通体系(陈湘,2022)。二是促进流通供应链优化。依托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流通供应链上中下游相关主体和环节的融通,相关主体建立数据共享中心,共享具有共同利益的信息,从而降低流通企业获取信息和要素的门槛,提升关键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效率(段平方、郭俊茂,2021)。这可以帮助流通企业结合实时情况进行流程动态调整,从而促进供应链上流通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无缝对接。依托数字经济,流通企业不再依赖于传统扩张模式,逐步转向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服务,减少沉没成本,助力企业规避价格无序竞争甚至扭曲,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空间(陈泽楷、郭文星,2022)。良性循环的流通供应链,可以促进上游生产端与销售端的融合,优化供求关系,激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消费热情,也从侧面提升流通企业质效。三是促进成本降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和布局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嵌入基础设施,形成新基建空间格局,能进一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支撑当地商业经济运行方面的功能,也能积极提升当地政府管理效能,从而为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有利外部环境。数字经济提供的新技术,可以促进流通企业创新升级,提升资产、劳动力和能源等要素的边际产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单位投入效益(王静、韩启昊,2021)。数字经济在流通业领域的应用,不但拓宽了企业上游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同时也缩减了中间各类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附加值(段平方、郭俊茂,2021)。数字经济也能降低流通企业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促进企业在跨区域供应商目录中进行跨域实时调度,优化供货渠道,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展质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提升具有正向作用。

(二)关于阶段性赋能效应的假设

以往在实证研究一个经济因素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时,习惯采用线性方法,即通过传统的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即默认该经济因素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是线性固定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何种经济因素,本身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内在能量也是不一样的,所能驱动流通业发展的动力也存在差别。对于数字经济而言,目前我国已初步进入较快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规模增势显著。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来看,1995-2003年主要是“网站为王”的阶段,搜索引擎是当时的主流,但数字服务相对单一;2004-2012年是数字服务的爆发增长阶段,在线支付和物流信息等信息技术不断兴起,差异化服务不断锁定客户;2012-2019年是数字经济“流量竞争”阶段,智能手机成为数字服务终端,App、二维码等成为客户使用主流,拥有流量即拥有制胜关键;2020年之后步入流量升级阶段,光靠大量同质化的流量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直播电商内容和场景不断丰富多元,使得消费者越来越聚焦新鲜感和品质感。由此,数字经济在不同时期所提供的服务业态和模式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和应用,以及数字经济在市场应用中的深度等也都存在差异(居桦、崔馨方、居占杰,2022)。基于这方面考虑,本文认为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的影响也因时而异,理论上认为该影响效应是符合时变趋势的,即存在一定的阶段性赋能效应。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存在阶段性正向赋能作用。

理论模型与变量选取

(一)理论模型设定

在检验阶段性影响效应的方法中,门槛效应模型是一种较常用的理论模型,主要用于检验核心解释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对被解释变量的系数变化存在的特征和趋势。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框架如下:其中,下标i表示地区截面,t表示时间;变量Trade表示流通业质效,lnTrade为取对数后的流通业质效水平;I(·)表示关于流通业质效的示性函数,θ1-θm为不同门槛值,这里假定存在m个门槛值;Digit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X为控制变量,本文选取流通业劳动力、流通业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4个变量作为模型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于是,其中,Labor表示流通业劳动力,Cap表示流通业资本,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Finance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其余变量和符号的定义同上。

(二)变量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样本时间范围是2000-2021年,所选地区包括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中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值较多,影响研究结果,因而不列入样本范畴。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流通业作为复合型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3个门类。变量指标选取如下:被解释变量。流通业质效水平并不能通过统计库中的指标直接衡量,本文借鉴理论界已有的研究经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基于Anderson & Petersen(1993)提出的超效率DEA模型方法,测算各地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流通业质效水平的指标。这里设定n个决策单位,即代表n个地区。根据模型,θ表示每个决策单位的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值,即代表流通业质效水平值。超效率DEA模型与传统DEA-CCR模型不同(毕然、于志华、乔文祯,2021),θ值在取值上不仅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于等于1。λj表示第j个决策单位的适合比例系数,s-、s+表示相应的松弛变量,ε表示阿基米德无穷小值。核心解释变量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是一个综合指标,且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并未建立,相应责任部门公开的数据中也较难找到直接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基于此,本文借鉴王静、韩启昊(2021)的做法,选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水平、数字服务企业应用和数字服务个人应用4个维度,综合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其中,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采用光缆线路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两个指标共同体现。数字产业水平采用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即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与该行业从业人员数的比值。数字服务企业应用采用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数作为指标。数字服务个人应用采用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作为指标。于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可表示如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1/8×(光缆线路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1/4×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劳动生产率+1/4×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数+1/8×(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4)在具体测算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指标的量纲差异,对所有指标均采用归一化方法,首先得到各指标的无量纲值。控制变量方面。流通业劳动力采用流通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流通业资本采用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

实证结果分析

(一)门槛效应检验

总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对于结果三,门槛效应检验最终得到两个门槛值θ1和θ2,限于篇幅,省略门槛值选择过程。首先,第二列回归结果中,数字经济变量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据此可以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总体上可以显著助力流通业质效水平提升。根据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为流通业质效创造了三方面有利条件:一是通过新型技术为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和理念提升带来有效赋能效应,提升流通企业经营和供给体系质量;二是通过优化流通供应链,打通链条上协作主体,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为流通业发展创造更大效益空间;三是通过数字技术的降本效应,有效提升流通企业要素投入边际产出,从而提升流通业发展质效。本文的实证结果验证了数字经济驱动流通业质效升级的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重点观察第三列回归结果。这里存在两个临界值,分别为-0.3246和0.3050,由此可根据临界值将影响效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值小于-0.3246,此时数字经济变量系数值为0.0589,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即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0.7227以下时,数字经济发展对流通业质效的边际效应系数为0.0589;第二阶段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值介于-0.3246和0.3050之间,此时数字经济变量系数值为0.1733,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对比发现,此时边际效应系数较第一阶段有一定提高,可见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水平提高,其对流通业发展质效的边际促进作用也有所提高;第三阶段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值大于0.3050,即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于1.3566时,此时数字经济变量系数值为0.3009,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比较三者可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居于高位时,其对流通业质效的驱动力也相对处于高位,第三阶段的边际效应系数显著强于第二阶段。总体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流通业质效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赋能效应,且在2000-2021年期间,根据数字经济水平高低,总体分为三个阶段,且随着数字经济水平提升(表现为阶段递进),其对流通业质效的影响作用强度趋于提高。基于上述阶段性赋能效应的实证结果,本文将门槛效应的临界值置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动态趋势中进行审视。图1给出了2000-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动态趋势(历年均通过取省级样本相应指标平均值得到),从数值上看,第一个临界值居于2007年和2008年的数值之间,第二个临界值居于2017年和2018年的数值之间。初步观察可以发现,2000-2007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相对不高;2008-2017年该指数呈现高速提升趋势,2018-2021年仍处于提升态势,但增势有一定回落,从指数大小来看较以往明显处于高位,数字经济积累了大量发展能量。

(二)时序分段检验

本文将时间样本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00-2007年、2008-2017年、2018-2021年,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验证各阶段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的影响,进一步观察阶段性赋能效应,另一方面也对上文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以年份为阶段,三个影响系数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逐渐提高,在2000-2007年的结果中,数字经济变量系数为0.1030,2008-2017年数字经济变量系数提高至0.1783,2018-2021年则又提高至0.2514。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影响系数的时序分段变化与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结果相似。由此,也进一步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的边际作用强度之所以存在阶段性赋能效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字经济水平的高低,当数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包含的能量也会达到新的台阶,从而激发更大驱动力。结论及启示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流通业质效升级。但这仅是从总体层面而言的,事实上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的作用呈现阶段性赋能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随着阶段递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处于上升趋势。而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其对流通业质效的影响作用强度也趋于提高。将数字经济水平的两个门槛值映射到样本年份,对应可将样本划分为2000-2007年、2008-2017年、2018-2021年三个时段,分时段数字经济对流通业质效的边际作用强度不断提高,进一步证实了阶段性赋能效应的存在。根据研究结论,可得到两点启示:首先,要抢抓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数字技术和服务向流通业诸多领域渗透,以释放数字经济驱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其次,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要结合数字经济阶段性赋能效应的客观情况,对流通业的阶段性培育加以审视,特别是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在力推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找准流通业当前发展现状及近期定位导向,着力推动流通业与数字经济的有机融合,以有效激发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静,韩启昊.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利润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7)

2.陈湘.数字经济对城市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6)

3.陈泽楷,郭文星.数字经济助推我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6)

4.段平方,郭俊茂.数字经济对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1(6)

5.居桦,崔馨方,居占杰.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作用机理及发展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7)

6.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

7.毕然,于志华,乔文祯.数字商业生态视角下流通业效率测度与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21(4)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网络直播;海派文化;传播策略

一、引言

上海开埠以前,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海派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多元的商业经济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并且在国外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整个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社会。在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海派文化由此形成,不仅融合了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还富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性与时尚型,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海派文化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特征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二、海派文化主要特征阐述

(一)以契约精神为主导。在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基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一方面,上海的海派文化主要是基于地方的商业文化所形成的,这种商业文化形成了遵守法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氛围,从而构建了整个社会中人际交往、利益分配的社会规范与行事准则[1]。另一方面,上海区域在经济产业合作发展中普遍讲求契约,主要通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称的规范来实现双方的平等,从而在这种利益交换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经济利益的平衡,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谐。

(二)尊重文化多元发展。在海派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在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体意识较强,这就使得在一个团体中针对某一事件会产生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但是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团队依旧能够实现和谐相处,这主要就是因为海派文化尊重多元思想的观点,特别是在经济产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需要尊重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在这种相互尊重的环境中,逐渐形成遵守社会道德与规范的社会环境,从而在个体之间的思想与观点的传递中推进了海派文化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

(三)兼顾个人社会利益。海派文化不仅强调个人利益的平衡,还主张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江南人的责任感是有历史传统的,比如明末时期,苏州市民积极参与政治,反对魏忠贤,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当代,上海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感的践行与发展,这种社会环境促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建设与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从而在个体社会责任感的践行中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2]。

三、网络直播对于海派文化产生的影响

在如今新媒体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直播作为一种行业新业态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直播主要是网络红人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与大众展开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形成一定的粉丝效应,从而将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相关产品实现营销与推广,以此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开展相应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形式能够在海派文化的传播中产生重要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促进海派文化传播。网络直播是一种基于如今互联网高效的传播技术所形成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其能够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通过网络的在线直播平台进行文化观点的传播。将海派文化理念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呈现,主要是基于网络情境互动、文化产品展示的形式传递海派文化理念,也就是基于一定的网络传播的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文化的传播。而网络直播主体又能够作为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来进行文化价值观点的引导,从而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促进海派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二)衍生相关海派文化的文创产品。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直播成为我国商品营销与推广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直播主体能够基于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与粉丝效应来开展相应的商品销售活动,而将基于海派文化所形成的文创产品置于网络空间中,能够借用如今先进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来进行文创产品的商品化推广,从而在这种平等的交流空间中更好地实现产品的推广,以此来提高商品文化属性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推进海派文化传播的现代化进程。

(三)用海派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海派文化能够在产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以一种社会规范的形式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并且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以此来通过和谐、利益对等的商品经济关系构建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3]。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与发展中,由于整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交流与流通所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商品流通中以一定的社会契约与规范来推进商品的市场化进程,而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够将其核心理念渗透于目前商品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中,从而全面引领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四、网络直播视域下的海派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在如今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海派文化也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提高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国通过搭建相应的海派文化直播平台、创意海派文化文创产品、细分受众市场、提高主播专业能力等方式实现海派文化的传播,从而更好地用海派文化引领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一)构建网络直播平台,文化观念视频呈现。网络直播平台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能够以一种平民化的交流视角来增强大众对于直播主体的信任度,更好地实现文化观点的传播。首先,需要建设一个相应的海派文化直播平台,从而在海派文化的直播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影响来实现文化的传播。其次,需要吸纳长期进行海派文化活动的人来进行直播,从而使其能够通过新时代网络直播意见领袖的形式来对海派文化的理念进行全面的传播,在人际关系中用平民化的互动形式来让大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更好地接收海派文化。另外,还需要将拍摄及剪辑的视频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呈现,特别是能够通过海派文化的传承人的织布活动来进行文化理念的传承,并且通过文化理念的再创造与再加工来实现文化理念的影视化传播,用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传播形式来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增强其文化传播效果。

(二)打造海派文创产品,借助直播实现推广。在如今市场经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逐渐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就促使海派文化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文化理念的传播。一方面,文创产品是实现海派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手工艺品、装饰品等都能够将海派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进行集中化呈现,因此可以将海派文化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象征符的形式打造系列海派文化产品,以此来实现文化理念的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已经不单单能够通过直播来产生粉丝效应,其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直播进行一定的商品的宣传与推广,因此要将海派文化所形成的文创产品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实现推广与应用,也就是要基于网络平台实现文创产品的商品化流通,更好地借助直播平台来实现文创产品的推广。

(三)细分直播受众市场,增强用户使用黏性。如今网络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基于大众消费市场所形成的,这就需要基于受众市场来增强用户黏性,更好地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需要建设一个专属海派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开展相应的文化直播活动,提高网络直播活动在全社会传播的有效性[4]。其次,需要对我国的受众市场进行细分,具体来说就是要针对我国受众不同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市场细分,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市场来进行直播活动的策划,这样就可以有侧重性地开展大众所喜爱的直播活动类型,并且在直播活动中通过文创产品的营销来调动大众在直播活动中的参与性,不仅能够增强用户的关注度,在直播活动中保证基本的粉丝群体,还能通过多样化的直播形式与活动扩大粉丝效应,更好地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播。另外,在海派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基于海派文化来策划相应的区位故事,这就能够在直播活动中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情节进行分享,从而通过故事来构建大众与故事情节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以此来增强用户的黏性。

(四)提高主播专业能力,实现文化隐形传播。海派文化在网络直播活动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主播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实现文化理念的隐形传播。一方面,可以鼓励海派文化的从业人员转型成为网络主播对海派文化进行宣传,这就需要建设专门的海派文化传播平台,并且对海派文化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将海派文化理念首先渗透到直播人员心中,从而通过海派文化的渗透来培育海派文化的传承人,将自身身上所具备的海派文化理念更好地实现传播。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意见领袖以及海派文化从业人员的合作来开展相应的直播活动,可以通过在线访谈的形式进行直播活动的呈现,从而通过从业人员个人形象的塑造来强化大众对于海派文化的认知,在如今媒体娱乐化倾向的大环境中使海派文化能够通过娱乐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传播。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契约精神为主导,尊重多元文化发展的海派文化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如今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影响下,网络直播活动能够基于新技术、新平台来实现文化理念的高效传播与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在海派文化的传播中,通过打造直播平台、构建海派文创产品等形式来实现海派文化的推广与应用,以此来全面实现海派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冰欣.有朋远方来汇成一片海2020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记趣[J].新民周刊,2020(34):86-89.

[2]王一星.文化软实力提升视域下贵州本土影视发展策略探析[J].视听,2020(09):134-135.

[3]孟月,王晓娟.浅析海派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0(14):44-45.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商业景观设计;体验式景观;设计效果

1引言

多元化时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直观体验,商业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商业空间环境的优化,其中从传统的商品交易模式转变为当今的互动体验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体验式商业模式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重视体验模式在商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除了简单的商业功能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在商业空间中的直观感受,例如商业景观的展示效果以及商业空间中的体验式服务设计,这些都对如今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种艺术设计手法、审美观以及商业功能性的要求,在如今的商业空间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体验式商业景观的概念

2.1体验式商业景观的简述

体验式商业景观的重点是体验式服务,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商业模式下的商品贸易交流形式,而是在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体验式商业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它以人们的情感意识体验为核心要求,对商业空间的环境以及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巧妙的将景观设计学中的艺术手法和商业模式下的规划手段相结合,创新性的打造具有体验式服务的商业空间,满足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打造体验式商业景观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它是顺应时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商业经济模式,是大势所趋;第二,体验式的设计特点增加了商业景观的功能性,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观,将不同领域的艺术特点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第三,崭新的商业模式能够促进商业空间的建设发展,推动商业领域模式的更新换代,最大程度的获得市场经济效益。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一方面是以传统的商业建筑为基础,对其空间格局及整体效果进行创新性改造,这些新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是以人为本,达到体验式商业效果,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体现人与商业环境以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协调联系。

2.2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的要求

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主要注重体验方式的表达,必须将体验方式与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商业景观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商业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始终把握体验式设计理念,在各个空间的结构设计中最大程度的考虑人与景观之间的参与互动性。其次,要注意商业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相互融合,无论是小型的商业街道还是高端的商业娱乐会所,建筑与周围景观的相辅相成都是实现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效果的关键。最后对于商业景观设计的定位要准确,根据不同的商业空间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景观设计元素,改变传统商业空间的孤立性,使商业建筑场地和商业功能性相结合,打造具有特殊体验方式的商业空间。

3体验式商业景观场所的营造

3.1体验式商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商业景观设计中的设施构造以及场所打造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直观体验,现如今许多室外开放式的商业空间提供了更多场地设计的可能性,能够营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例如靠近海域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海景资源,因地制宜的使用水元素进行商业景观设计,再结合流线型的设计手法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隔离,使人们在商业消费中体验不一样的海域风情。为了实现人文性与功能性相互结合的综合商业模式,将抽象的体验方式融入到具体的景观场所中,必须对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进行相互融合,实现商业空间的多功能性,满足不同人的商业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商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打造体验式的互动商业模式。

3.2体验式商业景观的场所制造

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商业空间具有综合性能,除了满足消费购物的需求体验,还要包含日常的工作办公、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等,因此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至少要包含办公场所以及人们的活动空间场所两大类,不同功能区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合理的场所构造达到良性的互动,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的身心体验。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不同的场所构造中所使用的元素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人群密集的休闲娱乐区可以更多的使用自然景观以及人工景观,达到良好的视觉环境效果,让人们不自觉的在场所中停留,体会周围的环境感受地域特色的人文气息。而对于办公区域的空间场所,要尽可能的与嘈杂地段进行隔离,例如通过绿色植物的种植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不同功能场所空间的隔离,还可以间接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4体验式商业景观的商业价值

4.1体验式商业景观的体验价值

以体验方式呈现为核心的商业景观设计所具有的最大商业价值即体验价值,这是一种适应时代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商业设计理念,无论是传统的商业贸易交流模式,还是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创新性的商业体验模式,人们的活动都是最直观的商业体现。考虑到人们活动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需求的提高,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承载更加多样化的人流活动,无论是商业活动的空间营造还是景观场所的设计规划,都是决定人们直观体验满意度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现实商业空间中的各种场地资源以及景观元素,对于打造体验式服务的商业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改善商业景观设计中的体验方式,就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商业景观的体验价值。

4.2体验式商业景观场所经营价值

商业模式改变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商业领域的最大经济效益,所谓以人为本的体验方式也是时展的要求改变,只有改变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当下商业景观设计的最大价值。人们在商业空间中得到感观上的体验以及身心上的满足后,就会增加人为活动与商业景观的参与互动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消费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的交易效率,从而实现了商业经济的增长。因此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对于提高商业场所的产品消费情况,以及提升经营价值具有很大的作用。

5体验式商业景观宜人的绿植空间

5.1打造“五觉”体验的自然氛围

无论是传统的景观设计还是现代化的景观设计都讲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尤其是当代快节奏生活模式下,面对各类生活工作压力,人们更渴望回归自然的直观体验感,在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中合理的利用绿色植物的覆盖设计可以更好的营造自然氛围体验,使人们得到全方位的身临其境之感,包括视觉展示效果、听觉感受效果、触觉感知效果等,最大程度的迎合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体验式商业景观中宜人的绿植空间设计可以呈现最佳的“五觉”体验效果。

5.2削弱商业气息,营造自然氛围美化商业空间

传统的商业空间环境充斥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经济贸易的商业化气息,与人们期望中舒适宜人的生活节奏不相适应,而新形势下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中的绿植空间以其回归自然的体验感吸引了更多设计者的重视,在提高人们消费体验的同时削弱了传统的商业气息,良好的直观体验增加了更多的商业空间场地氛围,美化商业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6结语

体验经济时代下商业景观设计的重点更加偏向于人们的情感体验,在满足商业功能的基本需求之上,通过体验的方式增加消费者与商业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服务体验式设计理念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商业景观的体验性对促进商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希望本文的体验式景观设计分析能对未来商业模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庆.浅析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J].江西建材,2017(20):39-40.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流通产业;碳排放;经济发展水平;绿色流通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效应日益凸显。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称,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38.84亿吨,同比增长5.6%。这一背景下,合理把控碳排放水平已成为中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求加速降低碳排放步伐,兼顾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流通产业在一国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伴随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流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逐渐成为碳排放问题把控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流通产业消耗能源多、碳排放量大等诸多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背景下,加快厘清影响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具体因素,针对性制定流通领域内的节能减排策略,对于实现“绿色流通”、降低整体碳排放水平意义深远。

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聚焦在经济发展维度。杜玉英和李闰春(2022)研究指出,经济发展可以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并且拉动更多商业投资,扩大流通业规模,进而导致流通业碳排放总量升高。李世祥和康契瀛(2022)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能够推动流通产业迅速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大量能源消耗,使得流通产业碳排放总量增长。除经济维度外,被广泛讨论的影响因素还有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方面。刘妍慧和栗洋(2022)以湖北省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能源强度的提升能够很明显地抑制碳排放。沈哲(2015)研究指出,能源结构优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从而提升未来碳排放空间。吴丽娟和黄莹(2022)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可以为流通产业注入政策与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有效降低流通产业碳排放水平。孙皓程等(2022)则指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弱流通产业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促使碳排放量逐步降低。综上,既有文献从多个角度对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但少有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且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流通产业的影响差异同样有待深入分析。由此,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就其地区异质性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变量选取

如前文所述,研究分析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小流通产业碳排放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涉及到不同维度和不同种类,从影响方向来看又可分为正向效应因素和负向效应因素。正向效应因素表征此影响因素对流通产业碳排放起到促进作用,负向效应因素表征对流通产业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鉴于此,本文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六类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详见表1。交通基础设施(tl)。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连接区域间经济协调的重要支撑手段,包括公路交通设施、市政道路交通设施、轨道交通设施和停车场设施。就流通产业碳排放来说,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缩短物流运输的时空距离,避免交通拥堵等原因导致的无效碳排放,另一方面则能够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利用大量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环境,进而降低流通产业碳排放。在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时,本文参考张景波(2018)的研究,选用交通路线密度来表示,即某地区交通路线总里程与总面积的比值。经济发展水平(eco)。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总体的规模、速度和程度。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等指标。经济发展水平与流通产业碳排放有着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物质生活需求越大,由此促进物流、餐饮、零售、服务业的产业提升,进而导致流通产业碳排放量增加。参考李世祥和康契瀛(2022)的研究,用各省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is)。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的组成成分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也不尽相同。从对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效应来说,杨筱茜(2022)等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将通过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的方法,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从而影响流通产业碳排放水平。另外,产业结构升级还可加速高新技术的研发,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来抑制碳排放。本文以第三产业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绿色投资(gi)。绿色投资可视为一种“社会责任投资”,与传统投资相比,绿色投资除了考虑经济收益外,还兼顾社会与生态效益。对于流通产业碳排放而言,绿色投资规模越大,意味着流通企业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越充足,相应的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在总市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流通产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将得到有效降低。是以,绿色投资有助于抑制流通产业碳排放。本文借鉴廖显春等(2020)的研究,选用生产性绿色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值衡量绿色投资。人口规模(ps)。人口规模指在某地区生活的实际人口数量。窦悦(2017)研究指出,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产业碳排放方面,人口规模和生活物资需求呈现同步提升的趋势,继而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本文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末总人口数来衡量人口规模影响因素。环境规制(er)。环境规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旨在通过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约束性力量。政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可促进绿色技术革新,进而降低碳排放。本文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环境规制。

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理论分析,检验各因素对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在此模型中,CO2表示流通产业碳排放量,tl代表交通基础设施,eco表示经济发展水平,is表示产业结构,gi代表绿色投资,ps表征人口规模,er表示环境规制,ε为随机扰动项。对于碳排放,本文仅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9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因此,流通产业碳排放总量可由流通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排放量求得:其中:CO2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i为能源类型,本文选取煤炭、石油、天然气作为样本数据;Ei指第i种能源用量;Bi指第i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其中:Hi指第i种能源的发热量;Oi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Ci为第i种能源的含碳量;44/12为CO2分子量/C分子量。

2.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2011-2020年除中国港澳台及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作为研究分析样本,各影响因素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物流统计年鉴》及wind数据库、IPCC评估报告、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二)回归分析

1.基准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Statal5.0进行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除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外,其余各解释变量均可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加剧效应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抑制效应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产业结构,这一结果与本文前述分析假设相吻合。具体分析而言,交通基础设施系数符号为负,即抑制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且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究其原因,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会极大缩短物流运输时空距离,并且有效促进绿色生态环境发展,从而减少流通产业碳排放。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带动市场对流通产业的需求,从而导致流通产业碳排放总量增加。产业结构能够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究其原因,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减轻工业占比并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进而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绿色投资同样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绿色投资可以打造高新技术革新局面,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促进中国流通产业的低碳环保运动。人口规模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着正向影响,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会导致流通产业碳排放激增。环境规制可以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且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政策会通过提高成本的方式倒逼流通企业进行绿色技术革新,从而减少流通产业的碳排放。对比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后发现,环境规制对流通产业碳排放的限制效应相对较弱,表明政府虽在环保政策方面不断向企业施加压力,但由于技术屏障和资金限制,环境规制在抑制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水准有待提高。

2.地区异质性检验。

鉴于各省份之间市场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各解释变量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也可能不同。本文依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将30个省份区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并依次对这三个区域内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基准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区域中,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绿色投资、环境规制均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均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着加剧效应,且效果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域之间影响因素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着较大差异。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于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加剧效应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和绿色投资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最强;交通设施建设则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环境规制则是对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抑制效应最强,这在一定程度说明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往往更依赖资源的简单开发,牺牲环境的代价程度相对较高,通过环境规制手段治理碳排放的效果也应最为明显。

3.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所得结果可靠性,本文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物流业能源消耗规模数据替换被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可以发现,虽然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有小幅度变化,但影响符号及显著性水平均与上文分析结果呈现出一致性,由此说明所得结果较为稳健。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选取30个省份2011-2020年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分别通过基准回归检验、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了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与环境规制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能够加剧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绿色投资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对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分地区异质性检验发现,中国流通产业碳排放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于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的加剧效应明显大于其他地区;环境规制的抑制效应对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作用强度最大;产业结构和绿色投资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抑制效应最强;交通设施建设则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碳排放水平抑制效应最强。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创新流通模式,加快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流通业聚集程度较低,行业的运营效率偏低。未来,流通产业应重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技术,引导流通产业一体化建设,打造绿色低碳流通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快捷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加速信息流传递,实现供需高效对接,节约资源消耗;另一方面,流通全环节应采用环保运输包装,并升级污染物在线处理系统,充分降低流通成本,减少碳排量。第二,加强交通基建,合理配置流通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降低流通产业碳排放。物流及批发零售等行业作为流通业的主要内容,货物运输期间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不容小觑。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减少交通运输时空距离,压缩货物在途时间,从而降低碳排量。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可建设不同层级物流仓储体系,一线城市可设置一级物流仓储中心,二线城市或西部省会城市可设置二级物流仓储中心,地级市及县级地区可设置三级物流中心。与此同时,科学规划货物配送路线,以求达到降低货物运输期间碳排放量的目的。第三,加大流通业绿色投资,促进流通业低碳技术研发。研究发现绿色投资能够有效抑制流通产业碳排放,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流通产业绿色投资水平。一方面,增加对流通业低碳技术的研发费用,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落实落地,在大力发展流通业的同时兼顾社会与生态效益,从而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优化升级能源结构,在流通产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率,如积极开发利用氢能等作为流通产业的主要能源,建设绿色流通工程。

参考文献:

1.杜玉英,李闰春.流通业低碳发展空间外溢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15)

2.李世祥,康契瀛.碳中和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碳足迹测算——基于省际及产业部门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22(38)

3.刘妍慧,栗洋.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2(38)

4.沈哲.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源利用结构特征及行业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5.吴丽娟,黄莹.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14)

6.孙皓程,李晓杰,季雪婷.技术进步与商贸流通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传导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8)

7.张景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4)

8.杨筱茜,蔡林美,张金锁.空间视角下金融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22(42)

9.廖显春,李小慧,施训鹏.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2)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新特点;财务会计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的生存环境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四种会计假设受到影响。会计假设指的是空、时间和数量的理论的会计活动,这是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生产模式和商业组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虚拟企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在线商业组织形式。知识经济已经改变了会计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会计假设的经典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单位指定具体的会计单位,提供需要其服务的会计活动,而只有传统会计实体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人员在企业内,并向所有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单位指定具体的会计单位,提供需要其服务的会计活动,而只有传统会计实体经济活动的会计人员在企业内,并向所有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核算阶段意味着该司在企业经营活动继续分为多个短期服务账户和账户的会计资料编写和会计业务成果和业务提供。假设账户实施本身是一个补充现行业务假设,是人为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司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现实的客观和成果核算部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知识经济对于会计的职能冲击

会计职能的变化已逐渐转变为基本管理会计的会计管理。会计职能必须从会计转移到管理会计的类型。在知识经济的职能管理会计的核算模式下,加大管理职能,使会计核算和管理一体化的财务会计的核算,重新构建一个结合会计和管理系统,成为事情前后在内的完整的会计管理系统,健全全面完整的会计职能。

二、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的转变及创新

(一)会计目标的创新

会计创新主要是通过创造新的金融资源概念来实现的。面对挑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需要建立新的财政资源和财务管理,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可动用资源,传统的身体和智力资源以及利用基于资源在内的时间。其次,“融合知识”的概念比融资更重要。知识经济的竞争,企业是指基于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但知识资源和信托公司、知识和资源为第一次基金的运作框架,并扩大知识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知识型经济、结构能够满足发展需要。

(二)会计假设的创新

会计的主要承担者定义了会计的范围。在新的经济时代,网络和数字化的商业活动已经渗透到主流媒体的主流领域。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生存方式和会计科目。这是一个新的会计科目,可以被定义为经济利益的联盟,而会计科目则扩大了传统的会计假设。会计期间假定创新是在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而网络公司成员之间的自由联盟可以在短期内模仿企业的整合形式,并在短期内解决工会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需要人为地进行时间间隔。然后,将物理交易作为会计年度进行在线交易,并在每次交易后报告会计报告。它确保了交易的会计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跨境摊销的调整问题。与此同时,成本和成本的分配没有问题,并促进了企业的清算。

(三)会计等式的创新

知识产权的引入必然会导致会计等式的创新。关于知识产权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的资产。这些公式表明,在会计管理系统中,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它应该被认为是会计和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的知识,而且还对自身价值参与作为剩余的价值等式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这样,我们非常清楚地反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这反映在资产、设备上,包括无形资产,以极大地抵消传统会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及创新改变

(一)会计种类多元化,环境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会计种类发展

随着会计信息的到来。会计人员应该了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以及设计和软件所需的新技能和知识。管理会计越来越详细阐述了企业管理、会计和管理职能是充分利用,以确保会计知识经济时代无疑是符合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结构复杂的会计和多元的智慧和智能。网络信息网络的财务会计制度信息系统网络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与外界的国际互联网共享信息交流等,对另一些企业结构和内部网络,对所有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二)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与创新

会计主体假设的应对的是会计为谁记账的问题,它是基于会计和报告空间的范围所产生的。它要求会计只记录在单位范围内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并要求有关各方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有关。在合资企业出现后,会计要求企业独立于合作伙伴,而经营的实体则是用来反映资产、利润和业务成果。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实的经济现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财务会计无法解决许多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以确保当前的经济和财务会计的一致性。必须考虑金融账户如何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机会,抓住机遇,系统和关系调整人类社会,并及时建立体制革新技术革新的基础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应该如何运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会计人员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宇会,于善波,董媛媛.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3(13):32-33+110.

[2]邵琳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226-227.

[3]侯丹书.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的创新[J].商业研究,2015(23):69-72.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8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产业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是提升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与“两个一百年”建设进程的突进。在经济实践中,探索国际贸易的电商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商业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风生水起,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不管是产业层级还是产业规模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1]。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发展深入推进,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实现升级跨越发展,就要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一、国际贸易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国际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方向,是我国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国际贸易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电子商务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商务流通与商事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电子化流转,提高商业交流与处理效率[2]。从产业应用来讲,电子商务更被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贸易,提升现代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将商业流动的全过程纳入科技范畴之中。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对于发展国际贸易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理念与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提档升级,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与潮流,迎合国际化发展的大浪潮。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市场进行了深度细分

在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在传统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群体划分并不明显,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群体划分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消费增长点,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更多元和丰富,并通过网络之间的无线连通功能,将处于不同地域的潜在消费者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集聚和规模效应。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格局,但是电子商务的产生,正在改变这种格局[3]。在新技术的支撑与引领下,国际贸易市场正在逐步细分,传统的粗放贸易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际市场需求。基于此,国际贸易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价值,提高电子商务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比重,推动传统贸易形式的升级跨越发展。

2.市场敏感度更高

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市场行为越来越感性化。在互联网中,资源具有无限性,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的商品和信息,消费行为趋于感性化,市场敏感度更高,而且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通过网络支付方式,也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对于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带给国际贸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信息资源的流通。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下,信息呈现阻塞的局面,信息流畅度不高,导致国际贸易机会不多。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格局正在转变,市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更要及时进行调整与转变,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很多商家通过众筹等方式,满足了网络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也通过网络与商家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影响到商品生产环节[4]。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产业高速发展,成为电子商务和市场的纽带,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的习惯和意见,也会对国际物流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消费和经营模式下,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消除不同产业之间的隔阂,开展国际贸易,要发现并顺应这种潮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变革,提升国际贸易层次和水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国际贸易综合层级。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比重并不高,而且存在着诸多不足,亟待提档升级[5]。作为一种现代经营模式,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子商务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地区发展较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处于亚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电子商务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够多,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统计,我国电商规模每年都以约4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层级相对较低,发展方式相对较为粗犷,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程度仍然比较低,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经济分析师冯林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内,我国是一个重要的开拓者,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特别是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子商务也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有力引擎,电子商务特别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仍有待提高。同样,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与世界贸易在电商应用方面,正在逐渐接轨,电子商务完成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全国贸易总额的10%以上,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此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我国同世界国家进行贸易对接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对外经贸层级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运用电子商务提升国际贸易层级的策略

1.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

在国际贸易领域,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要进一步明确经济管理目标。通过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经济目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在经济管理目标设计过程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明确经济管理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实现经济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6]。基于此,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提升管理层级与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际贸易企业经营需求。基于此,在细分市场和经营领域的前提下,要求国际贸易企业明确自身经济管理目标,对自己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条,实现自己产业规模的扩大,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传统的粗放贸易模式,也将逐步被现代电商市场所淘汰。在国际贸易定位过程中,我国企业要发挥和突出自身优势,找准市场薄弱点,进行精准突破,抓住升级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层级不断提升。

2.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国际贸易产业而言,构建并完善自身电子信息系统,对于国际贸易企业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运作与管理[7]。通过整合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为国际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重点。随着现代化信息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交易系统,在下一步国际经贸交流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电子交易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接轨,提升自动化交易水平,提高现代化信息建设进程,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对接,融入世界贸易市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信息交往能力,提升综合国际贸易实力。

3.利用电子商务优化管理流程

发展国际贸易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创新商业模式,可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经济管理的过程控制,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降到最低,实现经济体系的整合与理论,打通不同部门与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联通,构建立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与信息反馈速度的总体提升[8]。规范企业信息管理流程,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国际贸易企业提出来的另一个要求。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国际贸易正在与电子商务出现深度融合的态势,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实现现代公司治理目标,通过电子商务理念和科技的导入,可以掌控企业发展与管理的节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环境。

4.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不同经济体中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已经成为现实需求。通过统一标准,可以实现国际贸易的规范化运营与操作,也能减小商业对接与交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建立统一的信息行业标准,可以整合相应产业链条,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从行业组织还是管理者角度而言,构建全球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9]。从国内角度来看,由于法律和相关制度不健全,对于商品质量还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交流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应用与交流不断频繁,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技术,构建统一的行业管理与经营标准,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发展国际贸易过程中,探索经济发展的多元与创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国际贸易企业现展目标,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实现生产效能的提升,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崔彩周,陈启明.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国际空间面临的挑战[J].商业研究,2016,(10):171~177.

[2]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3):39~41.

[3]聂纯.电子商务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创新探究[J].中国商论,2016,(29):21~22.

[4]蒋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运营趋势管窥[J].中国商贸,2015,(14):95~97.

[5]陶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策略探索[J].中国商论,2016,(17):89~91.

[6]李骏阳.电子商务对贸易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1):5~11.

[7]应小凡.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与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53~54.

[8]蒋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运营趋势管窥[J].中国商贸,2015,(1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