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化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化设计

商业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服装表演;商业性;特征

服装表演是对服装设计进行全面整体性展现的一种形式,结合灯光、音乐以及服装模特的艺术表现,将服装设计师的思想与情怀展现出来,充分展现出服装的艺术价值。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服装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来展现其背后的商业价值,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从而成为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实现服装设计的商业价值,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一、服装表演商业性特征的含义

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征是指在服装行业中,服装公司为了实现商业化目的而在服装表演中根据服装设计的特点进行有目的表演安排,进一步突出服装的特点与优势。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征,能够连接服装设计师与服装消费者,架起服装设计艺术化与商业化之间的沟通桥梁,使表演中展示的服装作品不仅在艺术和美的层面给观众带来舒适和愉悦,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切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服装作品既得到人们的欣赏,又展示出自身的舒适性、生活化以及日常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常情况下,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征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随着模特公司发展的日渐深入,服装表演的商业化也展现出了更加高端、更加隐性的特点。好的服装表演策划能够将服装表演的商业化隐藏在表演的细节中,通过表演的质感和格调来突出服装的价值与品位,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装品牌的商业价值。

二、服装表演中商业性特征存在的原因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商业性特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特征,是大多数服装表演中都会存在的特性,这种特性从根本上来说与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相关联的,在研究服装表演中商业性特征存在的原因时,不应割裂服装表演与服装设计师以及观众之间的关系。服装表演是连接设计师与观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具有感染力的表演往往能够激发观众购买服装的欲望。

(一)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商品化。服装表演具有商业性特征归根结底是因为服装本身的商品化属性,绝大多数服装设计最终都必须面向市场,而服装表演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接受大众审美评判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服装表演中,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点表现为迎合市场的审美需求和引领市场的流行趋势。服装模特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服装本身的特点,贴合服装的气质,在妆容、台步等表现途径上也要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下的审美大环境。服装表演中的商业性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服装设计的商品性特征所决定的。服装公司邀请专业的模特来对服装进行演绎展示,服装模特通过走秀将服装设计的神韵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引领市场潮流与服装市场流行方向,是服装设计作品向服装商品转化的必然过程。由于服装设计最终要流入市场成为商品,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地注重商业导向,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为品牌创造商业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服装表演是一种艺术化的商业行为,以美轮美奂的舞台表演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服装、品牌提高知名度。例如一年一度的知名内衣秀“维多利亚的秘密”,与其说它是一场盛大的内衣表演秀,不如说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推广秀。通过维密秀的形式,进行商业炒作,推广服装品牌,形成了极为强劲的社会公共效应,使观众通过这一盛大的表演了解到这一品牌,进而产生消费的欲望。也正是由于维密的商业性特征,促使它能够长期举办,并越来越有影响力,也催生了2017年上海维密秀的举行,因为市场决定了维密的推广策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维密的目光。

(二)服装模特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服装模特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是影响服装表演商业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模特公司承接业务,组织模特进行表演,为服装公司进行宣传造势,事实上与明星商业演出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为品牌宣传造势,吸引公众的视线。服装模特公司与服装模特之间存在着合约的雇佣关系,而服装公司与服装模特公司之间同样存在着合约关系,三者之间以合约为纽带,形成了宣传的雇佣关系,服装公司通过商业合同获得模特,进行产品展示,通过大秀的形式聚拢人气,在城中甚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话题效应。而模特公司通过合约获得工作资源,培养模特,并从中收到丰厚的报酬。最后,模特通过服装公司的大秀展示服装,获得上镜的机会,也是在为自己做宣传,以求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模特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是模特公司与服装表演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模特提供工作机会与表演资源,协调主办方与模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合作关系。服装公司在表演秀运作的过程中,通过与模特公司的合作节省了寻找模特的时间,而模特也从模特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工作量。可以说这种合作关系是促使服装表演高速稳定地进行商业化运行的重要原因。

(三)观众欣赏服装表演的目的性。近年来,随着时尚行业的不断发展,服装表演对于观众的意义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与其说服装表演秀是一场简单的服装展示会,不如说服装表演秀是服装公司、服装模特公司的商业狂欢,服装表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一些知名品牌的服装表演秀,简直可以说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如果说服装表演T台是模特的名利场,那么场下观众席前排的位置就是观众的名利场。很多人乐于将秀场前排的位置看作时尚圈地位的象征,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明星组团出国看秀的原因。场下看秀拍照,场外公关宣传,成为了明星炒作的一种方式,而主办方乐于见到这样的场面,这无异于是对品牌的零成本炒作,能够变相为品牌带来利益,所以尽管多年来乱象丛生,各大品牌依然乐于邀请明星看秀。当然,也并非所有看秀者都是明星,观众中还有一部分是媒体人,这一部分人也是带着目的来看秀的,他们看秀是为了挖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一来为自己的媒体增加内容,二来为品牌进行宣传。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各大品牌都会为媒体提供很好的位置,以获得更为广泛的宣传。

三、服装表演商业化的尺度要求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过犹不及”,过度的商业化可能造成服装表演美感的消亡,致使服装表演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服装表演中,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商业化准绳,把握好商业化的尺度,进而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使服装表演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坚持适度原则。在服装表演的商业化进程中,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适度原则,既要保证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目的,又不能过度追求商业效果而忽视了服装表演的艺术美感。服装公司在商业化尺度的把握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在服装表演中,融入适当的商业宣传,进行必要的宣传炒作,与模特、明星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将表演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迎合市场,刺激消费,进而实现品牌营销。

(二)艺术性与商业性相结合。在服装表演的策划与执行过程中,要将表演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选择合适的模特,进行合理的化妆、舞美设计,展现出最为亮眼的表演。服装公司与表演承办方不能为了商业性而一味选择热度高的模特,要综合模特与服装的特点,为服装设计的商品化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另外,商业化并不代表毫无底线地迎合市场,在服装表演中,模特公司与表演承办方要尊重模特行业的职业准则,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T台效果的呈现上,用实力和艺术创作来实现品牌的价值,实现模特的商业价值,进而促进模特行业、时装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服装表演成效与模特利益相结合。由于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征,因而服装表演往往承载着一些经济利益,平衡服装公司、服装模特公司、模特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因而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与模特之间的利益关系。恰当合理的利益分配,能够提高模特的工作积极性,使模特有更好的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模特,应当适当地给予资金和资源上的奖励,将模特的T台表现与收入以及未来发展直接挂钩,这样模特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投入、更加具有活力,能够提升表演的整体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服装表演是一门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活动,把握好服装表演的商业性特征,有助于提升服装品牌的公众知名度,为服装品牌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服装公司的发展。但是,在把握服装表演商业性特征的同时,也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否则会影响品牌的公众形象,降低品牌的市场好感度,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要在服装表演中处理好表演与商业宣传之间的关系,使表演集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于一身,从而更好地实现服装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菁.个性化妆发造型设计与当代服装主题性展示的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7.

[2]张汇文.近现代我国服装展演的演变及启示[D].江南大学,2017.

[3]刘悦.服装表演的传播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陈婧.大学生化妆造型与时尚文化的融合[J].戏剧之家,2015,(08):269-270.

[5]吕永江.服装表演对服装品牌推广促进作用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6]王媛.流行导向性服装表演模特舞台表演形象的设计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7]郭祎.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解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

商业化设计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自动驾驶功能;传感器

0引言

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之后,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开始向人们的工作、生活各方各面渗透。而且AI的实践与应用,不仅扩大了技术本身对社会经济影响力,还使技术更为完善。汽车行业为了适应发展趋势,在新产品研发中融入了AI,而且经过不断研发与实践,发现了人工智能驾驶汽车,在AI基础上开发自动驾驶功能(Autonomous),通过传感器及决策控制等先进技术,在汽车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入计算机程序实现自主驾驶。AI在汽车驾驶中的应用,不仅能将驾驶体验优化,驾驶操作还更加安全,是解决城市中交通拥堵的有效举措,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1人工智能驾驶技术

人工智能驾驶技术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无人驾驶,这一类汽车的设计重点是感知系统性能。汽车在运行时采集道路、行人、周围障碍物、红绿灯等综合数据,作为自动行驶依据,按照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制订行驶方案[1]。无人驾驶在当前汽车行业市场有非常可观的前景,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人驾驶、AI、红外线感知等先进技术,不仅提高汽车驾驶效率,还可规避交通事故。传统形式的汽车驾驶,驾驶人员必须在驾驶过程中始终集中注意力,而且做到“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了解实时路况,保证驾驶安全。但长时间驾驶之后难免会产生疲惫感,集中注意力更难,容易发生安全事故[2]。所以,司机驾驶模式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足。将AI与汽车驾驶相结合,驾驶安全性显著提升。尤其是AI逐渐成熟,在汽车无人驾驶领域也有非常普遍的应用,使无人驾驶水平显著提升[3]。

2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实现

2.1商业化价值。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实现,总结其核心为平台化与生态化,有利于加强竞争力。汽车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制订平台化战略、研发开放性技术平台,包括DuerOS(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和Apollo(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4]。其中DuerOS平台是以人工智能驾驶汽车硬件厂商为对象,为其提供对话式自然语音交互功能,存在于智能驾驶汽车结构的设备、电器件当中,除汽车行业外,应用场景也体现于智能出行、家居等领域。Apollo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上下游,将人工智能驾驶技术、信息技术等开放处理,在该平台中所有合作厂商都可用这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凭借Apollo平台共享优势,还可加快技术、产品创新[5]。

2.2商业化现状与实践切入点。2.2.1信息采集与安全性。人工智能驾驶技术中,感知是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本质在于海量数据的采集。汽车利用车载传感系统,对周围道路环境进行感知,采集数据后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在车辆驾驶过程中精准控制。汽车行驶过程中,需采集的数据量较大,还涉及到数据分析,方可预知、处理事故。人工智能驾驶汽车数据量约为4000GB/d,所以车载数据的采集也要做好安全防护,特别是汽车与智能手机连接后,手机储存的所有个人数据都会自动采集到系统中,车内导航系统记录驾驶经过的地点,若汽车有无线通信功能,所有出行轨迹会向交通信息服务器自动传输,从而采集汽车性能、运行状况。届时汽车购买、驾驶、租赁等产生数据均会被自动采集,车主也无法控制数据使用。所以,用户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2.2.2生态图谱。人工智能驾驶汽车核心产业链有整车制造业、智能零配件提供业、技术提供方、运营和内容服务提供商四点内容。(1)整车制造业作为人工智能驾驶汽车关键性产业,负责汽车核心部件组装、生产工业化的实现,无论是生产下线还是上路行驶,都要依靠整车制造业达到既定目标;(2)智能零配件提供业主要是指智能零配件,例如智能感应、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智能零配件的作用是帮助汽车对附近车辆概况进行识别,而且提供产业集群;(3)技术提供方技术提供方属第三产业,一般要规划汽车行驶路径,此环节应用高精度数字地图便可规划精确地行车路线;另外,采用数据技术与决策,可直接利用集合感应识别层分析传导数据,智能决策芯片制定决策,为车辆的行驶提供执行指令。当执行层接收决策层指令,会根据决策指令、电子行车系统驾驶,进而达到指定地点;(4)第四产业,运营和内容服务提供商运营商负责的是移动互联接入这一项专业服务,将驾驶人、智能驾驶汽车紧密连接起来。内容服务提供商的作用是为汽车乘坐者提供更加多功能且智能化的体验,提供车载信息服务,使信息价值达到最大。2.2.3核心技术开放性因为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所以技术本身对研发企业而言属最高机密,不能实现技术贡献,在核心技术开发性上有所欠缺。

3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对策建议

3.1健全公共信息安全机制。汽车行业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环境下,AI驾驶汽车采集个人信息量逐渐增多,会面临公共信息安全问题。建议企业联系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深入落实公共信息安全机制,政府部门引领公共信息安全各项工作的深入执行;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对公共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与管理。汽车企业研发AI驾驶技术期间,也可通过实践来完善互联网公共信息安全机制,积极联系政府部门,保证公共信息安全。

3.2优化AI驾驶生态系统。AI驾驶技术商业化目标的实现,期间会加快价值链生态流程创新,原有创新技术向商业创新加以转化。尤其处在AI时代,实现AI驾驶技术商业化也可推动高额数据产业发展,而且优化AI驾驶生态系统更加优化。AI驾驶技术作为汽车新商业时代下不可获取的推动力,利用关键价值要素,确定关键价值创造节点,无论是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整合,还是商业战略的制订与执行等,都是实现商业化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具体如下:3.2.1开源技术平台主要的功能为跨界技术、聚合技术与共享技术平台;3.2.2核心技术创造涵盖软件、硬件、大数据和云计算4种AI核心技术;3.2.3开放技术平台需要为第三方提供平台内软、硬件程序编程接口;3.2.4技术操作系统可将连接、交互、存储、云端因素一体化整合;3.2.5应用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技术解决商业化实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3.2.6商业运营系统以操作系统为基础运行商业生态模式;3.2.7用户场景应用是AI时代环境下汽车市场全新形态;3.2.8用户动态数据循环是指用户场景内部采集到的用户动态数据,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反复应用。以往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带有垂直整合性质,基于该模式汽车制造厂商针对所有零部件供应商进行管理,合理调整与优化布局,今后人工智能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横向管控上,即以人工智能驾驶汽车为主体实现服务布局。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最为理想的方式是搭建生态系统,以DuerOS、Apollo等技术开放平台为基础,综合使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技术、云计算等,重点考虑消费者需求,使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另外,提高汽车企业现有资源利用率,在AI驾驶研发过程中,可融入高精地图数据平台、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平台等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3.3加快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AI开放平台中融合汽车企业掌握的所有先进技术、计算资源,对比传统汽车制造企业需用的数据资源、应用需求等,有利于整合人工智能驾驶供、需双方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还有利于推动实现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所以,关于AI开放平台的应用,是AI、实体经济融合创新非常必要的条件,促进实体经济转型与发展。鉴于此,为了得到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的目标,必须要扩大企业参与规模,逐渐加入到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数据共享。建议政府部门在项目、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激励汽车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开放人工智能平台中,引进智能基础设施,不仅加强汽车企业在智能化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利于扩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影响范围。采取智能化升级与指数评估方法,为各个地区的汽车行业实现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提供动力,使智能产品得到推广。人工智能驾驶技术要与本土资源结合,深度学习开源平台,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使创新技术基础更加扎实。作为汽车企业实现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期间,应该善于应用新媒体展开宣传,使所有客户群体都可正确认识人工智能驾驶,凸显人工智能驾驶汽车商业化价值。一方面AI技术处在线性推进的进步趋势下,针对今后我国人工智能驾驶商业化态势的预测,可能会有个别思想认为技术发展可能是对过往推进速度的延续。实际AI驾驶技术发展速度更快,遵循摩尔定律可直接优化汽车硬件性能,减少硬件成本,而且AI驾驶汽车的普及,所有零部件成本也必然会降低。如此AI驾驶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与此同时,AI驾驶是以机器自主学习为基础,驾驶积累的经验数据整合之后共享,AI驾驶汽车可获取其它车辆分析的经验,这对我国汽车AI操作系统的研发、完善是非常有利的举措;另一方面,AI驾驶必须要有大量基础设施,且需保证充足的成本投资。AI驾驶汽车保证通车流畅性、实时路况采集与道路标志线等关键信息清晰性,可有效发挥出AI驾驶技术的优势,但为了提高汽车视觉识别性能,这就需引进特殊基础设施,还有助于实现数据共享。AI驾驶汽车凭借计算机处理系统中具有的机器视觉功能,在智能汽车现有功能基础上增加高、精数字地图,达到路面视觉分享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在智能化时代下是汽车行业转型非常必要的方向之一,应用AI技术、引进功能完善的设备,为汽车企业研发与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作为现阶段行业的基本目标,要想切实体现商业化价值,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与运营模式,正确认知AI对汽车产品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秀玲.通信技术与电子信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1,23(05):3-4.

[2]金邾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J].内燃机与配件,2021(03):198-199.

[3]李轩,王飞跃.面向智能驾驶的平行视觉感知:基本概念、框架与应用[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1,26(01):67-81.

商业化设计范文3

新一轮央企改革迫切需要减轻部分历史银行债务,商业银行受财税监管核销政策限制及盈利压力,难以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债务处置矛盾博弈激烈,势必影响央企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进度。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债务、加快重组盘活、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制度设计,银行亦可按政策核销贷款转让时的打折部分。新一轮央企改革需突破现有四家商业化AMC追求利润、财务性处置、财务性债转股等局限性,仿照省市政府AMC政策,在央企自身配套搭建AMC平台,直接打折收购部分处理难度大、关键性的银行不良贷款,按照央企自身改革战略目标与进度安排,进行战略性债务重组、战略性债转股。具体可选择一家有不良资产处置,并具有丰富产业整合经验和实力的央企进行试点,赋予其现有金融机构以AMC职能,实行分账核算、分类监管,并给予其一定的收购资金支持、税费优惠或返还政策。

关键词:

央企改革;银行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平台

国家正在深化央企改革,新一轮的国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将迎来改革高潮。央企做好资产、股权、债务的接续,尤其是处理好银企债务中的历史问题,对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央企受历史原因、社会责任等因素制约,要达成改革目标,需核减部分原有的银行债务,轻装上阵,激发活力;银行虽因经济下行、不良率上升增强了压降不良的意愿,但财税监管核销的政策限制、公平信用环境建设、利润压力等因素,制约了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能力,导致银企债务处置矛盾多、难度大。如果银企双方为此展开激烈的博弈,势必影响央企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的进度。实践证明,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债务、加快重组盘活、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制度设计,银行亦可按政策核销贷款转让时的打折部分。对此,新一轮央企改革整合、孵化盘活、关闭清算可加以借鉴,并发扬光大。新的央企改革配套AMC政策,需转换现有四家商业化AMC追求利润的经营思维模式,突破其作为金融机构财务性处置债务、财务性债转股的局限性,仿照地方政府AMC的政策,尝试在央企自身配套搭建AMC平台,直接打折收购部分处理难度大、关键性的银行不良贷款,按照央企改革战略目标与进度安排,用战略性债务重组、战略性债转股方式,快速缓解、稳步处置央企银行债务,推动央企改革深化,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具体可选择一家有不良资产需处置,并拥有产业整合丰富经验和实力的央企试点,赋予其现有的金融机构以AMC职能,将AMC业务分账核算、分类监管,允许AMC业务不良率、对企业投资、房屋土地及固定资产比例超标,允许AMC业务亏损,并给予一定的收购资金支持、税费优惠或返还政策。

一、央企改革重组中减轻银行债务历史包袱的迫切性

(一)央企历史债务包袱问题凸显

国家明确了新一轮深化央企改革的方向。财政部、国资委将通过对现有企事业的国有股权划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等方式,进行整个央企的产业、行业结构调整;成立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接受优良资产、主业资产、辅业资产,也包括不良资产、破产资产。这不可避免地会在接受资产的同时承担巨大的负债,包括部分历史包袱。较大规模央企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破产清算已成确定趋势,改革中不良贷款处置和金融风险化解的矛盾局面,必然会表现出来。

(二)央企减债及债务重组的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在资产孵化盘活、破产处置领域有丰富的实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与银行债务处置成败有关。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家鼓励央企产业升级、引技、引资、引智等,会产生部分债务包袱,而在整合后成为被划入企业的控股股东的央企,如果以其股本为限承担责任,则无法、更无财力全部承担被划入企业的银行贷款。巨大的偿债难题阻滞了企业改革推进。央企急需银行对存续经营企业也能停息挂账、减债减本,也希望银行采取债转股成为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成本。

二、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

(一)商业银行减债的财力有限

当前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国有、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均大幅升高,不良资产面临集中爆发的风险。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关注贷款2.8万亿元,关注贷款率近3.77%,总量庞大,比例较高。商业银行是按照商业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的,在目前利差逐步缩小、利息回收率低、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以税后利润核销央企的不良贷款,财力有限,因而为央企减债减本的动力不足。

(二)不良贷款核销政策条件较严

即使银行有压降不良贷款、动用拨备来核销的意愿,实际执行中也会面临财政税收、行业监管等对不良贷款核销的严格政策限制、复杂审批程序且耗时较长的情况。银行核销的先决条件是穷尽一切追偿手段,基本要求是必须严格履行司法追索程序,提供企业无法还钱的证明;同时须追究有关贷款人员的责任,并处理有关贷款人员后,才能核销贷款。而在债务重组谈判中,如果要求银行以债转股方式长期直接投资企业,持有厂房、土地等,因不属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主债权银行也无法实施。这些政策限制和银企各自角色的利益冲突,势必形成银行面对正常存续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银企博弈激烈,必然产生央企改革受阻、孵化盘活艰难的局面。

三、央企改革中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必要性

(一)坏账银行的作用

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利益冲突、控制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1999年,中国成立了四家AMC,政策性收购、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效发挥了“金融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延缓偿债,避免了企业大批停产、破产;另一方面,以时间换空间,剥离了国有银行四成的贷款量(不到两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优化了其整个贷款质量。十年后,国有银行用增长的贷款量(约二十万亿元)及收益及股改上市收益等来消化这不足总贷款量一成的贷款剥离旧账,控制了金融风险,有效解决了银企债务的困境。

(二)2007年四家AMC商业化后的现实局限性

自2007年始,四家AMC开始商业化,进行股份制转型,大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有的已上市。商业化运作使四家AMC在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方面面临诸多局限:一是作为追求效益利润和股东回报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其财力有限,商业化打折收购不良贷款后,没有动力将打折利益让渡给企业;二是四家AMC仅有金融背景,没有实业支撑,无法从企业产业战略整合的角度思维、处置收购的资产;三是四家AMC较多采取的财务性现金清收、变卖淘汰、财务性债转股“打包、打折、打官司、转卖资产赚差价”的商业化处置方式,对银行和AMC自身较为有利,但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作用较小,对企业实现重组意图和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很小,很难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且因此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银企债务难题。

(三)地方政府AMC的模式及央企缺陷

对此,财政、银监部门2012年、2013年先后出台文件,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原则上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AMC,作为具有特殊政策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当地范围内不良贷款的批量收购和处置业务。2015年9月已公布的18家地方AMC,分别制定了逐户逐项、多方利益平衡的“重组盘活为主、处置清收为辅”的方案,旨在通过给因结构调整不力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打强心针的方式激活一批,通过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借助资本市场重组并购、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孵化盘活一批。目前,在缓解地方债务困境、帮助企业脱困、维护地方金融安全、促进地方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实体经济等方面,效果初显。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地方AMC因为受地域和实力的限制,无法更多地支持此轮的央企改革;而已商业化的原四家AMC,也难以适应央企孵化盘活、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对此次央企改革的配合力度和效果亦有限。国务院国资委、央企系统则缺乏AMC这种改革的配套政策。

四、央企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优势

央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银企债务难题。对此,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可顺应国家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导向,配套搭建自身的AMC平台,打出产融协同的组合拳,处置部分银行不良贷款。这一举措在推进央企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央企及自身配套AMC平台,能清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落实“谁的孩子谁抱”的规则,预防不良资产再次滋生蔓延。处置不良贷款,不能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央企自身对不良资产的前因后果了解深入、透彻,央企配套AMC平台也非常熟悉成员企业的情况,因而可以通过专业、高效的“抽丝剥茧”,探寻业务往来各个节点的问题,有效把控不良资产产生的症结,由此进行流程改良,预防再次滋生不良资产。第二,央企及自身配套AMC依托产业背景支撑,优于纯金融背景的四家AMC,能实现不良资产“物尽其用”。不良资产无非是资产摆放位置和定价错位,如正确重置,就能变为好资产。央企及配套AMC打折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后,不是一味追求本息回收和处置效益,而是从国有经济、央企健康发展的战略意图出发,对接产业,充当“资源优化器”,灵活、专业、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或按需要将贷款打折利益让渡企业,并进行部分清收;或重新安排债务、孵化盘活企业,避免企业停工、停产出售经营资产偿债;或债转股作为战略性长期投资,引进外部资本,降低被重组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或主导破产清算、优胜劣汰,将资产注入优质龙头企业,确保对生产经营起关键作用的抵债资产牢牢把握在国家手中,防止出现商业化AMC的一卖了事的方式,避免成员企业重要资产信息外漏,影响集团整体信息安全。第三,央企AMC利用央企人资分离、安置优势,能比较顺利地处置不良资产。这次央企改革、国资整合,涉及亏损、非持续经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的户数较多,人员规模较大。人员分流、安置是敏感问题,企业稳定是第一要务。企业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往往受制于人员问题,需要在资产处置前,筹措大量资金,妥善进行人资分离、人员剥离安置。央企配套的AMC,可协同央企战略,必要时还可先垫付部分资金,用于具体安置、分流人员,以保证职工应有的基本权益,并保持企业稳定,然后再处置资产,或申领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偿还债务及垫付的安置资金。有的央企还拥有人力资源平台,专门承担改革重组中的人员安置,更能有效支持央企AMC处置资产。这点,是央企AMC具备而其他AMC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

五、对央企改革中自身搭建AMC平台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在银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的指导下,试点以央企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配套搭建AMC平台,收购、处置部分相关企业不良贷款。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可控的优势。该金融机构在被赋予AMC特殊职能后,首先应按照央企产业整合战略目标和进度安排,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推动央企并购重组、孵化盘活并化解偿债危机;后续则可根据资产多元化状况,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二是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应实行分账核算、分类监管。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在行使AMC职能时,对打折收购的与央企划转整合紧密相关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需要分账核算,分类监管,独立运营。在经营上,要允许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不良比例超标,允许持有厂房、土地等比例超标,允许债转股直接对企业投资,允许亏损。三是给予试点央企AMC平台以资金、政策支持。应争取央行提供部分再贷款作为收购资金,如央企AMC同步承担央行对不良贷款转让银行的再贷款,抵付折让后的收购款;同时,争取给予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税费优惠、减免或返还政策,以提高处置收益,充实央企AMC的运营资金。

作者:何仕彬 林玲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官网统计信息,2015-11-12

商业化设计范文4

1.1水墨艺术代表的传统文化顺应时展需求

在大学课堂以及设计行业,对水墨图形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这种技术使得水墨艺术在海报中的运用变得更加便捷,并且用电脑辅助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弥补水墨画某些地方的不足,比如色彩的渐变效果和背景色的渲染等。这一技术让水墨艺术变得更加现代化,增加了它在现代化设计中的运用频率。

1.2水墨元素中蕴含的文化特性迎合海报设计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设计师突破常规,他们在注重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富有创意的设计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水墨艺术中的创作者们从没停止过对和谐的艺术境界的追求,这种境界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创作者们对水墨元素进行不同的重组和搭配,浓缩成具有代表性的标记和符号象征,来表现不同的设计主题。不同的是,海报是运用带有鲜明现代化特色的元素,而水墨画是运用传统风韵的色彩,这种表现更加单纯直击人心,因此现代设计师更加倾向于用一种中国式的符号模式来表达整体的精神世界。同时将现代化的符号转化为传统的水墨元素,这对水墨画本身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这样的设计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又不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韵味。

1.3开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新纪元

海报与水墨画的完美结合,也为后代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借鉴,让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风格,使中国千年文化艺术符号得以重生与弘扬。在现代社会中,设计师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技法已经远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当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提炼其中精华的部分,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设计风格。但不能只拘泥于本土文化的现代化,也需要学习外来文化的现代化风格,确定中国设计文化的定位,才能赋予海报设计新的内涵与意义。

2中国水墨艺术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2.1对水墨元素直接运用

直接运用就是不改变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把水墨艺术的元素放到整个海报中,如图1这个“鹤云”的景德镇陶瓷广告就是直接运用了水墨元素,把一整幅水墨画作为整个背景,衬托出景德镇茶杯的悠远古雅,茶杯融于水墨画中,既和谐又独特,这是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景德镇茶杯独特的中国民窑工艺相结合后碰撞出来的完美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图1为鹤云景德镇陶瓷海报广告)。海报最初只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出现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但是由于水墨元素在海报中的运用和变革,这无疑给单调的海报设计带来一种新的生命活力,让本来商业化的海报有了一丝文化底蕴的沉淀。让它有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并且从这种表达方式中衍生出更多不同以往的设计风格。

2.2古典元素在现代海报中的创新运用

对水墨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的解读使得当代设计师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将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古典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海报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新时尚设计。把水墨艺术中的某些主要特点和艺术手法加以变换,如图2泰山地产集团的广告海报,就是运用了水墨画中的留白(图2为泰山地产海报广告)。手法,两条鲤鱼本来应该是在水中游动,可是它偏偏没画水,而是用一大片空白来表现,使画面不至于显得拥挤和繁复,符合该广告所要表达的关于该住所“亲水亲自然”以及优雅格调的主旨。水墨艺术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而海报则是现代商业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现代化的广告形式。这两者结合的表现手法也给了受众一种新颖的视觉享受。这种变幻表现形式的设计风格,在运用水墨元素的同时又在其中添加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对它做了细微的处理,变得更具有新鲜活力。这种创新性运用,让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商业海报吹起了一股返璞归真的民族之风。

2.3突破传统海报的商业化束缚

设计师顺应时代要求,把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融入到海报设计中,既能引起消费者心理的共鸣,又能提升中国本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形象,而且由于水墨元素的运用,使海报原本的商业性也不再明显,加深了海报内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水墨艺术元素这一千年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使得当代设计师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并对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现代审美意识完美地融入到当代海报设计中,形成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时尚创新设计。2010年意尔康春夏品牌会的海报,随意的水墨线条,勾勒出运动人物,表现出运动的力量和乐趣,表现出中国水墨画形神兼备的特点,或深或浅的墨色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水墨艺术的自然、和谐、简约。让原本商业化的海报变得具有艺术色彩和思考价值,水墨画带给海报的不仅仅是它古典传统的艺术特色,还有它意蕴深远的思想内涵,让人们在感受到海报画面美好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海报内涵的思索,这也是一种变相淡化商业气息的手段,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3结语

商业化设计范文5

概念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鞋靴设计大师到鞋靴设计初学者,从鞋靴设计行业到其他行业,概念鞋的设计似乎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创作者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他有好的主题和敢于尝试,就可以构思创作出概念鞋。现今,人们对概念鞋中鞋的形象逐步的模糊起来,从最初的对实用类鞋靴进行夸张的表现到现在完全脱离鞋靴的基本穿着功能,从平面图案的变形夸张到空间构成的扭曲变化,从设计师主动的创意发泄制作到成为衡量设计师有无创新设计能力的标准,从最单纯的艺术创作到商业化的噱头,从少数人的思想发泄创造到大范围的概念鞋设计比赛等,概念鞋正在引领着鞋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革命。目前,概念鞋这种鞋靴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脱离传统的鞋靴制造产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创意产业,引领着鞋靴产业的发展。从创意形式来看,从最初的概念鞋到现在意义的概念鞋,其变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空间造型方面,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业、制造业的向前推进,给概念鞋新的灵感来源和空间造型变化思维,出现许多新的造型形态;第二,在制作材料方面,许多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概念鞋的创意设计可以采用材质肌理来表现;第三,在加工工艺方面,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给概念鞋加工制作带来了许多便利性和可行性;第四,在色彩方面,当今社会新染料的出现和色彩多样性的搭配理念使得概念鞋更加色彩斑斓;第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空间的建模技术和平面绘图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概念鞋从最初的实物展现向平面展现转变)。

二、概念鞋的商业化进程

现如今,人们对个性化和高感度装扮的强烈消费需求使得许多大型的鞋靴品牌企业开始介入概念鞋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并加以现代的促销手段,变成了新商业噱头。概念鞋这种艺术形式从地下浮出水面,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个人走向大众,从精神世界走向商业社会,展现出其蓬勃的活力。前几年阿迪达斯在市场宣传中推出一款汽车造型的概念鞋,随后耐克公司也推出了脚印造型的概念鞋。概念鞋已经从个人思维的创作走入商业化宣传之中,成为许多鞋靴企业宣传品牌的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另外,越来越多的高感度、个性化消费者从大众化商品消费者中分离出来,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消费品,而是着眼于自己独特的追求。概念鞋也伴随着市场上消费趋势的这种变化应运而生,并日渐兴盛。有些鞋靴设计者干脆直接将其实用化,这就更加剧了概念鞋的大众化和商业化进程。几年前王菲在演唱会上穿了个只有鞋跟的鞋,而辣妹维多利亚则喜欢穿没有鞋跟的鞋足以说明这一点。总之,概念鞋是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的另类创意艺术。它在被大众接受且受追捧、被品牌宣传所利用后,这种包含艺术的商业形式必然会被商家所看重,坚定投资商投资概念鞋的决心,其创意设计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3概念鞋的设计价值概念鞋创作,又称文化艺术鞋创作。是创作者把自己对概念鞋设计的创作思维通过平面形式或立体形式展现出来,引起观赏者和穿着者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成功的概念鞋设计既要展现设计者完整的主题构思和设计理念,也要能够引起欣赏者对美的感悟,而且还要能够带动大众鞋靴款式的更新和设计理念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概念鞋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艺术行为或单纯的鞋靴延伸设计。但是,它虽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却融入了艺术造型之美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介于鞋靴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虽然不是单纯的鞋靴设计却领跑着鞋靴设计的方向,对鞋靴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概念鞋的空间变化设计为大众化鞋靴的跟部设计、楦头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新思维。菲鲁1945年名为“快乐之家”的概念鞋,是2009年YvesSaintLauret的镂空式建筑结构鞋款的继承设计。概念鞋的材质运用广泛,材质搭配理念新颖,例如这几年流行的透明材质大众鞋靴,就是“灰姑娘的水晶概念鞋”引导的。为表现创作者的设计构思,概念鞋的色彩搭配是随心所欲的,大众鞋靴的色彩设计可以在不违背市场流行趋势和顾客消费理念的前提下大胆借鉴概念鞋的色彩搭配方法。概念鞋使用的图案千变万化,有平面、有立体、有抽象形体、有具象形体,这些新奇、创新的东西都符合大众化鞋靴设计求新求异的原则。

三、结语

商业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建议

一、引言

民族地区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众多,文化资源保存良好。但在全球化、现代化改革浪潮中,一些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较大的冲击,当地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致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

二、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困境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与经济优势向全世界散播其价值观,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造成较大冲击,致使一些当地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现代文化,过度追捧都市精英文化,对本民族的民间工艺、民歌等传统文化不了解,甚至出现排斥情绪。青少年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传承中日趋衰落,多数青年难以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与自信心,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输出,文化认同危机较为严重。

(二)民族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部分民族地区通过旅游开发等方式达到这一目的。然而,一些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融入旅游市场,从中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而被盲目地包装与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传播范围也更广,但其也有可能遭到破坏,变成专供消费者消遣的商品,失去了文化内涵,成为过度消费的商品。例如在传统村寨中,一些开发者为了迎合市场、满足旅客的消费需求,在当地大量开设酒吧、表演舞台等设施,与当地村寨文化格格不入,这些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消费。整体看来,应把握好商业开发的“度”,避免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化传承人断层。在民族地区,许多传统民间工艺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危机。大多数传承人都已年近古稀,年轻的文化传承人少之又少,并且随着一些老匠人的离世,传承人断层现象更为突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民族传统工艺技艺要求高、学习时间长,成为技高超的匠人需要较长时间,影响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民间工艺的热情。与此同时,相比于学习传统技艺,外出务工或进行旅游开发能获得更高报酬,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对学习本民族传统技艺兴趣不高。

(四)法律制度保护力度不足。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法律保护力度不足。一方面,现有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部分游客在观看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过程中,擅自使用摄像机拍摄节目,在后期制作中更改音乐,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加工与传播可能使这些艺术表演失去其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其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误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足,法律保护的客体范围有限,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的权利归属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人、持有人等主体的地位没有在法律层面上予以确认。目前现有法律制度仅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地位予以确认,在法律层面上确定政府对其传承活动应履行的义务、职责等。然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需要传播人、持有人以及广大民众的传播与保护,这些人的地位在法律层面上没有被确认,使得普通民众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建议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第一,辩证看待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在保护与挖掘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时应该坚持辩证的方法论,取其精华,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传承与保护。我们要认清当前文化传播形式,结合时展潮流,合理利用优秀外来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文化。第二,通过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1]。针对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日渐衰落的现象,当地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入课堂,通过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强化青少年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更为客观地看待民族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二)文化资源开发紧握“根脉”。第一,坚持适度性原则,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民族传统文化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政府以及群众要秉持适度性原则,坚决杜绝掠夺性开发,减少对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环境的破坏。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歌曲等文化资源,在开发时应该谨慎确定资源开发的范围与程度。对于不易受到破坏的民俗文化,应该引导当地群众一同挖掘其文化价值,积极宣扬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二,文化资源商业化突出“自然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民族传统文化即使进行商业化发展,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把握商业化的程度,在开发过程中突出自然性与真实性,合理运用商业运作手段,尽可能避免脱离实际的创作。基于游客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在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体验,个性化、科学化设计与开发优质的旅游项目,例如民俗体验区等,这对保护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与引导。在商业化开发、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游客的引导与管理。对于前来旅行的游客,可以向其发放旅游宣传与行为指南手册,在手册上注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旅游指南等内容,减少游客不文明行为。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大的热门景区,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借鉴故宫等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结合地区环境承载量,对游客进行限流。第四,做好商业开发统筹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在商业化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前,当地政府需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全面调查,客观评估商业化开发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确定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引领其健康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该定期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加强对旅游开发商与经营者的管理。

(三)完善传承人培养与激励机制。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在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对“人”这一载体的保护与培养[2],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发挥民族文化特色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时,可以通过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现。一方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引入当地高校人才培养项目中,利用当地高校的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如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促进民族音乐与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融合,重视音乐本土化教育,同时积极开发民族传统音乐教材,这些都可为民族音乐传承人培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非正规教育传承人培养机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民俗传承等方式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政府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传承人以及相关主体的意愿,减少对传承活动的干预,使相关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减少经济利益对传承人培养以及自然传承过程的干扰。同时,对于传承人的培养也应该完善相应的资助与保护政策,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在重视对传承人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激励机制建设,为群众与传承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动力。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以及旅游产业,对民间自办的民俗活动进行指导与规划,对于有影响力、特色突出的民俗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可以鼓励民间匠人、表演艺术家等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的优化与改造给予资金扶持,从而鼓励更多的匠人、群众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

(四)加大法律保护力度。为了更好地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除了要依靠道德自律外,还需要法律保护力度,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文化传承人、游客等主体的约束。一是完善传承传播活动的法律制度。对于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相关立法机构应在法律层面上要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以及其他措施。同时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持有人以及群众的主体文化传播活动,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其可以向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递交书面申请,申请通过后主管部门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经费。二是在法律法规中明确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地位,给予非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的权力,当其认为自身符合代表性传承人标准时,可以向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进行资格认定,减少代表性传承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垄断现象,更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危机,当地政府需要主动与代表性传承人、当地群众以及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与激励机制,立法机关也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明娣,翟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6):24-30.

商业化设计范文7

关键词:波普艺术;通俗文化;形式语言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的兴起是建立在欧洲和美国等一些老牌的工业国家在经历了第二世界大战后工业生产全面复苏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此外,经济生活和人们的文化水平呈正比增长,在解放了生产力后,人们对文化以及艺术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长。波普艺术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在这个大众文艺发展时期了。波普艺术诞生于英国,成长于美国,并在美国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新艺术风格。从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到安迪•沃霍尔对罐头瓶、纸箱、美元和玛丽莲梦露等形象的重复模仿作品的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波普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在形式是新颖的,就绘画技巧而言波普艺术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材料和技术,包括印刷品、纤维和塑料,同时也因应用达达主义时期开始出现的拼贴翻拍和复印等技术方式。

二、海报设计的发展状况

1.海报发展的困境

海报主要由图形、色彩、文字、空间等元素按照一定的视觉形式构成,具有可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的特点,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报这种二维平面设计形态相比于三维的电视空间和多维的网络空间,吸引力正在不断被分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由公共传媒网络构成的“图像时代”,正如安迪沃霍尔指出的“任何人都可以拍出照片,任何人也都可以拍出好的照片”那样图片和影像在不断复制传播下,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高效便捷、视觉逼真的图片和视频的影响下由文字、图形等元素组成的海报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才能继续前进。

2.波普艺术与海报设计

既然海报存在着困境,我们就应当着手去解决。海报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去引起人们的共鸣。冲击力的强弱取决于海报的形式是否新颖,表达的内容是否震撼人心,排列的版式是否成功的衬托出主体,更重要的是否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念。汉密尔顿在给史密森斯的信中给波普艺术下过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波普艺术更商业化和通俗化。它的发展不仅仅是存于艺术界的问题,而是成为了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对海报设计的表达来说也不例外,海报设计不仅仅是通过平面视觉符号传递简单的信息,而是通过更高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在题材上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1.回归日常生活和通俗文化

资本主义由早期逐渐转化为鼎盛期,传统的物质生产也开始被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取代。这给波普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贾斯珀•约翰斯是较早强调日常事物的波普艺术家,《旗帜》就是体现他的这种思想的作品。安迪•沃霍尔是另一个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曾经的商业画家的身份,使他熟知社会市场的需求及风格的变化。在他看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波普艺术也应该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一样是对现实生活的即时反映。安迪•沃霍尔也认为波普艺术应该和商业广告一样需要积极的面向大众,吸引人同时也应该具备通俗易懂的性质。他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比如可口可乐、罐头瓶和纸箱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来表现他对于波普艺术的观点“生活即艺术”的大众艺术理念。海报设计在受到这种回归日常生活和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展现时代的特性。中国的月份牌就是这样一种融合了社会生活和时代特性的一种现代设计方式。月份牌展现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的变更,并以大众文化的形态融入中国民众,它是海报设计中极具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

2.关注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

继关注日常生活后,安迪沃霍尔开始对社会人物和社会事件进行表达。同时波普艺术家们尽可能的融入到商业化的经济中来,安迪•沃霍尔甚至提出“艺术品就象股票,商人就像经纪人”这样的亲商业化的言论。不管是他的玛丽莲梦露还是其他一些波普艺术的作品都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波普艺术开始关注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波普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的出现,它传递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审美价值和艺术取向。海报设计是对社会文化进行一个可视化的过程,波普艺术这种关注流行和人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为海报设计方向提供可行性的指导。也就是说在海报设计者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找出背后存在的一些价值观和情感理念,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内心需求和文化特征的海报,使消费者在情感上对海报传递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

3.新的思想观念

波普艺术是在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的产物,在技术上打破了古典绘画的传统,开始运用印刷等现代技术使艺术领域和大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内容上行改变了长期以来纽约画派以抽象为宗旨的绘画风格,转而关注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大胆诠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关系的创新认知。同时波普艺术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当时的热点事件,在这些事件加入了新的观念,比如反战思想,比如与环境友好相处等等一些新的理念。劳什伯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了高度商业化带来的浪费现象。这对海报设计的启示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运用新的实物媒介给海报的平面空间带来突破性的改变,打破固有的二维平面,在二维空间中创造出三维或者多维空间,现代的环境招贴就是一个例子很好的例子。环境招贴在二维空间中适应周边环境,把海报的意境通过周边环境延伸出来。这既是波普艺术的创新精神也是海报设计需要的创新精神。同时海报设计也应该符合社会的主题思想,比如我们这个时代是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等等,创造出富有内涵的海报。

四、在形式语言上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1.拼贴技术

海报设计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首先体现在形式上,波普艺术采用拼贴技术,这种技术运用到海报设计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版面设计风格,这种形式丰富了海报设计编排的样式。在此之前海报设计的编排形式受到“瑞士风格”的影响,在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功能性和秩序感,拒绝个人主义的表现,以绝对的秩序组织视觉元素,以统一化的照片、插图、字体和标志来传达视觉信息。从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到韦塞尔曼《浴室拼贴画No.3》的波普艺术采用了拼贴的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到海报设计上在形式上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可以打破网格系统设计带来的严谨冷静的版面,给版式设计带来新意。形成一种独特的版式样式,为版式设计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

2.图像叙事风格

其次图像叙事的风格是波普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所具有的直观性和易感染性的优点符合海报所需要的强烈冲击力特征被海报设计广泛使用。叙事风格指的作者分享和凝聚大众的一些大众记忆,这些记忆是要能够引起大众的情绪,并让他们对这些情绪产生归属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当然人的阶层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经历也不同所以感受也会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分享还应该建立在无阶级之分的基础上。叙事风格既能满足海报设计符合市场诉求的要求,也能表达出设计者的内心和个性。

3.色彩

前面已经讲过波普艺术关注消费文化,在这个背景之下,波普艺术家们对色彩的使用和之前艺术家在用色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波普艺术家们在色彩上使用对比强烈,具有刺激效应的对比色,强调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张力,作品中大部分使用纯度较高的三原色,这种色彩中带有强烈的廉价感,会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波普艺术家在色彩的使用上更为全面,这得益于他们的作品使用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商业海报设计时可以使用对比色来突出主题表现商品,同时可以利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色彩进行海报设计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去购买商品。

五、结语

波普艺术是在美国商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兴起的,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分析在在相同语境下波普艺术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有利于海报的继续前行,为海报设计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宏飞.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谭平.后现代主义美术[M].重庆出版社,2010.

[4]姚翔宇.编排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史蒂文•海勒.平面设计编年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商业化设计范文8

关键词:商标权资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资产管理

引言

商标权资产作为近年来在高校领域不断受到关注的一类无形资产,其前期申请、后期维护和管理都开始不断受到各界关注。《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等学校各类资产核算提出新的要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配套规则的修订出台也将高等学校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单位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商标权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会计核算对维护高等学校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配套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体系中却缺乏针对商标权资产核算的具体指引和解释,导致实务工作中该类资产核算不清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结合现有准则和管理制度框架,针对高校商标权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规则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学校商标权日常管理和核算的困境及其原因

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一直存在“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的问题,相比于体量庞大的实物资产,商标权资产总额在高校资产总额中占比较低,导致其长久以来在日常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中被忽视。然而,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的商标权属纠纷不断见诸报端。一方面,以高校名称形象标识为载体的商标权侵权事件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为其研发的商业化产品注册的商标权也常因权属不清产生纠纷。日常核算的不恰当会导致商标权资产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校商标权核算管理陷入主体责任不明确、维权依据不清晰、会计核算无依据、发生侵权维权乏力的困境。

二、高等学校商标权及其注册申请

(一)高等学校商标权及其重要性

商标,在商业领域来讲,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标志。对于知名商标拥有者来说,商标也是其产品服务质量和美誉度的一种载体。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商标权是我国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标权的合理保护和运用关系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高等学校是我国知识创造创新的重要力量,商标权也是其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院校名称标识类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一些高校科研团队为其科研成果面市申请注册的商标权也成为高校商标权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招生竞争加剧,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与高校名称标识及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相关的商标具有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运用场景。从战略发展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注册和管理好自身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选择和培育的高校名称标识商标,可以有效传达其院校形象和校园文化。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商标申请注册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对此类商标权的保护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在科研创新能力评比、双一流高校评选等工作中的软实力。由此可见,商标权资产对于高等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标权及其申请注册流程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规定商标申请可以自行办理或委托依法设立的商标代理机构办理。自行办理商标权注册申请时,主要涉及注册费、证书费、评审费、变更费等各项官费;通过代理机构办理的还会涉及相应的代理服务费。商标权申请注册成功后,只要及时续展,可以永续存在。单次续展周期一般为十年,续展期内维持费用一次性缴纳。此外,商标权整体申请时间周期在4-6个月左右。申请时,只要不存在被抢注或已经存在近似商标的情况,基本都能获得成功。相较于专利等无形资产来讲,申请确权流程较快,确权可能性较高。此外,除了法定申请流程产生的费用外,商标权申请落地还可能会涉及前期设计,后期宣传、运用、管理等费用支出。各流程所涉及费用支出应当如何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都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高等学校涉及商标权的主要情形

(一)与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相关的商标权

高等学校尤其是知名院校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形象标识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这也是高等学校商标权不断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在商业领域,商标权的确权主要是为了实现其商业价值,然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存在更多的是发挥社会公共服务价值,维护与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目的不在于确保其商业价值的实现,而在于防止别人通过抢注商标谋取商业利益,对高等学校社会公共服务价值造成损害。申请和保护此类商标权主要是为了“不让别人用”。该类商标权申请一般由高校行政部门主导,相关支出多从学校公共事业经费列支,申请成功后,几乎不存在权属争议,后续管理中也很少涉及资产转移转化,商标权的存续以学校存续及是否进行续展为准。

(二)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相关的商标权

高等学校是科研创造、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类科研成果商业化前景广阔。实务工作中,许多高校科研团队为保护其智力成果,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面市前,提前注册商标,以便未来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申请和保护此类商标权主要是为了“自己用”。该类商标权资产的申请一般由高校科研团队主导,相关支出多从专项科研经费列支。此类商标权资产没有类似专利职务发明的规定,前期权属没有明确约定,容易产生纠纷。如果前期商标权申请过程中明确列支高校科研经费,而会计核算上不做相应的商标权资产确认和计量,后续资产转移转化过程中就很难明确商标权资产的构建成本,难以为后续资产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科研绩效测算提供参考。

四、商标权资产核算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商标权核算的一般思路

1.商标权资产的初始计量

《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4号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确认:(一)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二)该无形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商标权申请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可以理解为该商标权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名称标识类商标权能够提升高校服务潜能,具有商业应用前景的商标权可以为高等学校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同时,为申请商标权所付出的成本及其后续维持支出能够可靠计量。这给商标权作为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申请商标权而发生的前期设计费用、申请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代理费用和官费均应视作商标权构建的成本支出,纳入商标成本加以确认。同时,由于商标权申请成功的概率较大,完全可以在相关构建成本发生时就进行资本化处理。如果实务工作中发生不确定性较高的商标权申请支出时,也可以先通过预付账款挂账,待申请结果明确后,再确认转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

2.商标权资产的后续计量

《4号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应当于取得或形成无形资产时合理确定其使用年限。无形资产使用年限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年限。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政府会计主体提供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使用年限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与高等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一般伴随高等学校的存在而存在。此类商标权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提升的期限难以预见,可以认定此类无形资产使用年限不确定,后续计量中不进行摊销。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运用相关的注册商标,与企业商标类似。其存续及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与科研成果市场化状况和商品销售状况紧密相关,此类商标年限的确认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计,可以进行合理预估的,应当视作该项无形资产使用年限有限,后续计量中按照预计年限进行摊销。《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科目的相关运用规定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按照支出金额确认无形资产”;“为保证无形资产正常使用发生的日常维护等认定为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据此,商标权资产构建成功后,后续发生的为运用该项商标权而发生的宣传费用、管理费用、续展费用和发生侵权时的保护费用,可以视作“为保证无形资产正常使用发生的日常维护支出”,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3.商标权资产的终止计量

根据《4号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处置包括“按规定报经批准出售”“按规定报经批准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按规定报经批准对外投资”和“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政府会计主体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等情形。与高等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资产,一般不太可能涉及出售、捐赠调出、对外投资等处置情形。如果发生预计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公共形象打造、宣传提升等使用效益时,可以在报经批准后,对其账面价值予以转销。与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运用相关的注册商标处置情形比较多样。《4号准则》所提及的多种处置形式均有可能涉及。在具体情形中,应当参照准则具体规定执行,在转销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确认当期收入或费用。

(二)不同情形下高等学校商标权资产日常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1.与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相关的商标权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类商标申请的专业性强、复杂程度较高,多以委托代理机构代办的方式进行申请。同时,由于此类商标权资产往往伴随高等学校存续而存在,具有长久续展加以保护的需要,基本可以认定为此类商标权资产的使用年限不确定。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规定“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针对该类商标权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可仅按照商标权申请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支出为商标权成本进行该项资产的初始确认,不做后续摊销处理。续展时发生的相关手续费支出,可直接在当期费用中列支。日常管理上,应当在事前强化与商标权申请相关费用原始凭证的审核;事中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台账,明确资产管理人的岗位责任;事后维护好此类资产的安全完整,为相关权益保护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持。

2.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相关的商标权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从科研经费列支的高校科研团队申请的商标权资产,相关支出应当视作高校科研团队为构建该项商标权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初始计量时,应当申请该项商标权所发生的相关现金流出作为商标权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后续计量时,应当结合科研成果研发情况判断该项商标权存续时间,进而判断是否进行摊销或处置报废。后续续展支出由学校科研经费负担的,应当结合相应产品商业化运用状况,核算收益,开展科研绩效评价。商标权转供企业使用的,应当按照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核算成本,收取资产使用费或转让费,同时核算成本,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核算提供依据。日常管理上,除了应当参照前述类别商标权明确管理人责任、设置相应资产台账、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外,更应重视该类商标权权属的初始界定和后续商业化运用问题,通过协议公证等法律认可的方式将商标权权属明确到高等学校名下,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商标权权属纠纷,切实维护高校科研团队的智力成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