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论文范例6篇

民族文学论文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民族音乐绽放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这一点,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帮他们知善恶,识美丑,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那么如何让民族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呢,我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流行元素作引子,进行比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的孩子被流行文化所包围,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老师的思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因势利导,借助流行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可以围绕所要讲解的民歌发动学生搜集当下的流行歌曲,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聆听、分析评论歌曲的风格类型、乐曲旋律特点、歌词、配器、演唱技巧等。对于好的音乐我们还要给予肯定,这样便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加大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了解流行音乐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严格的技术规范,强调倾诉、渲泄,力求演唱的大众化、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述民族音乐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直接生动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思想感情。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蕴味,它不如流行歌曲表现的直白,需要认真品味,领悟。如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广为流传的一首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与民歌《敖包相会》这两首歌曲作个简单的比较,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只蝴蝶》是一首极具流行特质的流行歌曲,旋律通俗,容易上口,倾诉性极强,风格迥异,但没有地方色彩,而《敖包相会》则有明显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的传统民歌,旋律优美开阔,随歌词变化曲调也有所改变,形成分节歌形式,抒发内心情感。分析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流行歌曲为什么广为流传,结论是流行歌曲是有朝气的年轻人做它的听众,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大力宣传,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技术性,但究竟能否流芳百世,也要靠时间和诸多因素的检验。而我们的民族音乐却只是靠口传心授,然而它接受了时代的考验,流芳百世,是因为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意志,有着较深的内涵。流行音乐无论多现代,它依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流行音乐在创作中与民族音乐结合,并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歌曲《又唱浏阳河》等,听来别有韵味,很受欢迎。通过这种比较式教学,引导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二、扩充课堂容量,进行结合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开阔文化视野

在欣赏课中,避免教材中单一的曲目,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同一主题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在欣赏《绣荷包》这一作品时,可将各地区的作品让学生们集中欣赏,让同学们感受到陕北的《绣荷包》美丽动人,色彩柔和,略带伤感;云南的《绣荷包》旋律流畅,语言简洁,节奏强烈;黑龙江的《绣荷包》表现的浓浓北国音调,哀怨朴实的情感,四川的《绣荷包》则表现出浓郁的川辣味等,这样同学们在同一音乐主题下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风格。还可以将同一音乐形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可以与现代流行歌曲《茉莉花》及萨克斯曲《茉莉花》集中欣赏使学生感到同是赞美喜爱茉莉花,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色彩和表现手法。还有很多传统民歌都可以与现代新民歌、新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灵活多变,增强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开阔文化视野。

同时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视听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几本磁带里。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使学生在出声入画的音乐情境中,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欣赏民族经典,进行激发式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通过欣赏民族经典音乐,让学生感受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是进行激发式教学的初衷。

开设民族经典音乐欣赏课,赏析《赛马》、《梁祝》等经典。二胡独奏曲《赛马》曾被20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朗朗及身为专业二胡演奏家的父亲朗国任搬上了卡内基音乐厅。朗朗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与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赢得了全世界乐评人和爱好者的青睐,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穿上了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父子俩你来我往,大有骏马飞腾、鬃毛耸立之势。朗朗自信的眼神飞扬的头发,兴奋的表情,无不显示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当学生们欣赏完这一片段后,他们非常兴奋……课后许多学生对我说,没想到民族音乐这么棒!:

《悲情而又浪漫的爱》,这是为欣赏经典名曲《梁祝》所起的课题。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世界顶级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很神圣的,必须要跪着听。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2

当前,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和意识中,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标准的外来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育从诞生、发展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多元化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教育发展的肇端,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这种思想和理念一直坚持继续秉承和发扬。总体来讲,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

“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该原理提出: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广袤的宇宙之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存在客观的、普遍的联系,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阐释了“中国梦”之后,众多学者进一步地尝试着解读“中国梦”。程美东和张学成总结学界各方观点,将其归纳为三种:

(一)二元说

提出“二元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汉语中“国家”是由“国”字和“家”字两个部分组成的,所以,“中国梦”也应当是由“国梦”和“家梦”两方面构成。

(二)三位说

“三位说”顾名思义就是从三个角度看待“中国梦”这个问题,即“从个体上看”、“从集体上看”、“从民族看”,它是富民梦、强国梦,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以,具体来说,“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这是“三元说”的基本思想。

(三)多维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梦”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其分别从国家实力、幸福指数、文明形态、价值追求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梦”———进一步加强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感、演进中华文明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这三种观点对“中国梦”的解读,其实是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的。“三位说”是在“二元说”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多维说”又是以“三位说”为基点对“中国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对其哲学含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第一个方面,词语。“二元说”认为“中国梦”由“国梦”和“家梦”组成,这是在“国家”是由“国”和“家”组成,也就是字面含义的层面来说的,继而才有了“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认识”,即“国梦”和“家梦”是有接洽的。第二个方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两个方面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都是走在不断前进的大道上,这是纵向比较。从横向来看,我国尚有很多地方区域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所以说,“从个体上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需改进之处,所以说,“从集体上看,它是强国梦”;纵观整个历史,中华民族起起伏伏无数次,经历了数次大朝盛世,也遭受过无数强权欺凌,有过辉煌,也走过磨难。很多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充满干劲地力图发展,这是因为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说,“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这是“中国梦”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中国梦”的哲学理论思维矛盾无处不在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4

时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入,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社会文化导向和思想意识愈加混乱,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享乐、炫富、叛逆为时尚,更多的人在物欲思想和现实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养成了行为不检点、自私自利、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有关大学生炫富、傍大款、情杀的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我国教育界一致提出“以语文、思想政治课堂为阵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口号。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士人精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1明确语文的学科地位,推进语文教学

改革在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情况下,高校首先要确定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创编大学语文新教材,力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需求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和时代性。其次,重新设置教学大纲,严格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斗争精神,去学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时代精神。其次,高校要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加强语文教学设施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开展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神养分。

2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丰富语文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严格来说,一个合格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各类图书涉猎以不断充实民族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多媒体新知识,完善自身信息素养,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料加大民族文化精神教学的魅力。

3完善语文教学考核机制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5

1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

中职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当中,以地域文化作为着手点,以舞蹈动态形象作为基础,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和而不同”的特性极为契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讨,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民间舞的民风民俗文化与掌握其风格动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表演欲望,能够从内心深处出发去准确塑造形象,同时培养其针对民族民间舞创编的创新意识。通过理论课堂的渗透,能够在无意识中构建学生内心的民族文化氛围,进而找到文化认同感。现如今的中职院校中的民族民间舞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文化适应与类型选择等问题,倘若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不当之处,便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造成影响和偏差。而通过对舞蹈中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在舞动中参与到对地域文化的探究与学习,将民族民间舞的“多元一体”特性在舞蹈呈现的内涵与传承方式上予以体现,在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的结合之下,让更多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意义有更深的认同感。

2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元素

民族民间舞教学作为现代艺术体系中的关键组成,基于其教学体系中的构成元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即是基本规律、基本动作以及基本表现方法。在中职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当中,这三个基本元素是必须要遵循的,这也正是保持民族民间舞特色的必备条件。2.1基本规律。在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当中,一定要遵循舞蹈表演的基本规律去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还需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尽量将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凸显出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代表其文化的民族舞蹈,这种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本民族生产生活的现象是每一个民族都存在共同现象,也即是最基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思维层面上所形成的基本遵循。对于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而言,同样需要依据这一规律,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表演的这一规律,同时还需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实行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2.2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作为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关键性元素,同样也是不同舞蹈种类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元素,不同民族所表现出的舞蹈形式、风格与内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都需要通过多对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才能够清楚地体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唯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够将民族民间舞的姿态与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在中职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将基本动作这一元素当作教学重点去进行深入地讲解与亲身示范,要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需要做到标准且精准,进而让学生感知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要领,力求做每一个动作时都遵从标准,进而提升自己的舞蹈表现水平。2.3基本表现手法。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表现手法极具多样性,并且不同的民族也会在基本表现手法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地域的不同以及民族的不同,其舞蹈表现手法也就不同且各具特色。对于教师而言,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要遵循基本规律与标准去进行动作示范,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去传达出不同民族、地域以及形式的舞蹈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需确保条理清晰和层次分明。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能够在舞蹈实践当中感知其魅力所在,从而全面的掌握民族民间舞表现的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特色,在面对不同类型与风格的民族民间舞时,都能够灵活地表现出来。

3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课堂中的地域文化渗透

3.1理论课堂的渗透。在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课堂当中,首先要做好体态、动作等要素教学,让学生形成特定的风格,而风格正是时代、民族或者表演者本人的思想情感、精神特质、审美情趣等内部特征的外部表现。倘若学生仅仅对外部表现进行模仿学习,则难以触及到舞蹈作品或者是舞蹈动作所代表的内在含义。纵观目前中职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则明显忽视了内在含义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民族民间舞不仅包含劳动、环境、民族三大文化概念,同时也极具舞蹈动态规律、姿态、心态、审美与韵味等形象特点。而根据舞蹈动态形象特点所划分的五种文化类型,更有利于记忆、比较与思考,能够完全发挥舞蹈表演者的专长,基于动态形象为纲领,经过教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得以发展与论证。针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来讲,必须保证内外兼修,那么需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对本民族的劳动、战争、祭祀等活动中的运动方式有所了解与体会,而这一些都只能够在理论课堂中针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促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继而充分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与劳动方式,进而对舞蹈丰富韵律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在舞蹈表演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内涵与高尚审美基础,促使学生有感而发,由静至动投入到民族民间舞的排练当中,最终在表演中由内而外的形成风格,凸显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文化特色。3.2实践课堂的渗透。通过理论课堂的渗透学习之后,学生在舞蹈训练时便会有更为全面的思考,这种细致划分的渗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演绎作品时呈现出更加细致入微的内情情感变化,进而从肢体语言中自然流露出来。同时,教师可以采取举例的方法去进行启发,而不再是刻意地强调学生舞蹈中的“表情”问题。举例来说明,蒙古族的地域文化属于典型的草原文化,在舞蹈中有着“天之骄子”的英姿表现,这正是草原的辽阔才能生长出的独特舞蹈形象。蒙古族人民多以骑马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对雄鹰有着天然的崇拜,体现出来淳朴且豪迈的地域文化特点。蒙古舞大部分偏小型,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生活多聚集在毡房当中,而移动方便的毡房也是他们游牧生活的最佳选择。所以,蒙古族舞蹈风格粗狂豪迈,那种崇尚自由、不被束缚的心理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人物性格与地域生活的影响之下,也推动着蒙古舞逐渐形成了手腕灵活、手臂开阔有力、肩部与腰部动作丰富的舞动特点。不难看出,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动作都是经过日积月累而不断提炼的来的,民族民间舞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会随着事物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在实践课堂中渗透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文化背景,并且在肢体训练后去体现出本民族形象,便能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具体风格,在实际表演中便更加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在舞动过程中蕴含深厚的情感底蕴,是当代舞蹈学生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4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正如上文所分析,中职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有三方面的要素是必须要掌握的,只有掌握基本规律、基本动作与表现方法,才具备扎实的功底。在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中渗透地域文化非常有必要,但同时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要与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结合,对具体教学实现创新,不可局限于现有的教学内容,而须对教学元素进行必要充实。通过将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嫩能够创造出舞蹈的新政涨点,更加凸显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4.1关注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特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广阔疆土,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条件下的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在民族舞蹈上有了最为直接的体现,呈现出了极具独特的文化特色。比如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出现的长白文化、华南地区出现的岭南文化以及西北地区出现的黄土高原文化等等。不同地域所缔造的民族民间舞不管是表演风格、形式以及具体内容,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民间舞要想有更进一步的创新与传承,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则需要准确地抓住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特征,并且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促使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更具时代性、地域性与内涵性,学生才能够将民族民间舞的独特魅力予以全面展现。4.2重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不同地域所体现出的民风民俗有所不同,进而也直接影响了当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处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在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以及语言表达方面都有着极具特色的地域特征。基于此,中职院校要想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教学特色,则需要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挖掘,所以离不开对不同地域民风民俗的了解与掌握,这对于丰富舞蹈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来讲,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可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充分融入民风民俗的几大元素:(1)历史元素。促使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实现统一;(2)时尚元素。对时尚元素进行巧妙运用,从肢体语言中流露出流行元素,进而提升舞蹈教学活力;(3)现实元素。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相贴近,以实际进行切入,将时代气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4)情感元素。民族民间舞的内涵有许多都是情感的真实表达,唯有与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相契合,才能将舞蹈的内涵体现出来,进而打动观众。4.3运用不同地域的特色与风格。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要想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促进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那么一定要立足于地域的特色与风格之上。举例说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我们能够从其舞蹈表演中感受到最为原始的生命力与态度,呈现出来极具特色的人性光辉,有着天然的、强大的自然能力。更有人类学家研究认为,舞蹈的诞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一同衍生的,其历史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舞蹈所具备的原始特质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当中有着极致地展现,蕴含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同时其表现内容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见舞蹈也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由此可见,正式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最终所衍生出的民族舞蹈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而言,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创新,则需要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相贴近,表达出当地民众的愿望与新生,进而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铸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唯有如此,中职院校所培养的民族民间舞人才才具备表现出地域文化的舞蹈基本素质,民族民间舞的内涵才能得以真切展现。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剖析去了解,更能够感受到地域差异性与独特的文化。通过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中,用地域文化划分去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深入探析,并且将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能够在把握教学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去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形式和内涵的理解,进而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深层次的感知。通过在中职院校教育中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创新民族民间舞教学方式,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担负起了舞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爱笛.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J].大众文艺,2016(07):238-238.

[2]梁欣.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体系[J].舞蹈,2014(06):54-55.

[3]易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探析——以蒙古族舞课堂教学为案例[J].北方音乐,2014(18):160-160.

[4]张玲.中华舞蹈的地域性与民族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2).

[5]郭莹,葛宗男.地域生态文化在民间舞课堂中的教学意义[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08):126-127.

[6]陆一兵.地域文化与舞蹈创作的世界性语境——兼论南通民间舞蹈创作[J].剧影月报,2010(02):84-85.

[7]鲍琳.浅析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参花:下,2013(07).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76-01

民间文学,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并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口头创作,包含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长篇史诗、寓言、戏剧、曲艺、诵词、风习歌、谚语等。少数民族文献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最好的依据。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聚居着以汉、壮、瑶、苗、侗、京、回等12个民族,是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以壮族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最为悠久、珍贵的文献。

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探索建设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寻求文献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不仅能促进跨时间、空间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能够降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弥补馆藏资源不足,从而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减少重复浪费。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基本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在远古社会即已产生,但是对它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却很晚。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用汉字记音的《越人歌》(出现于春秋前期楚国南部)及汉译,被认为是最早的壮族口头文学整理。北魏、唐、宋、明、清的一些作品也偶有涉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但都未有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专著。在广西,真正大规模搜集、整理、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是在1950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从1958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专著是《广西壮族文学》,全书31万多字,是中国探讨和论述壮族各个时代民间文学演变和发展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期间民间文学研究工作陷于瘫痪,直至1976年粉碎“”后民间文学研究才又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研究成果多而且突出。这一时期,整理出版的主要有壮、瑶、仫佬、毛南、京等5个民族的文学概况以及《壮族文学史》和《瑶族文学史》,80年代起,相继出版了《广西各族民间文学丛书》、《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布洛陀经诗》、《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情歌》、《广西民间文学散论》、《歌海漫记》、《壮族文学概论》、《壮族民间文学概观》、《壮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瑶族歌堂诗述论》、《侗族民间文艺美论》、侗族长篇创世史诗《嗄茫莽道时嘉》等专著和《广西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及古歌价值初探》、《壮、侗、瑶族创世女神的比较研究》、《回、 彝、水、仡佬、毛南、京族民间故事巡礼》、《孟姜女传说在壮、侗、毛南、仫佬族中的流传与变异》、《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壮族青蛙神话剖述》、《瑶族歌堂诗述论》、《漫谈瑶族造人神话》、《论侗族琵琶歌》、《桂西苗族民歌初探》、《毛南族民歌初探》、《浅谈彝族神话及其民族特色》等文章。

纵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主要涵括内容有:壮族民歌、歌圩、歌会,壮族神话和传说故事,瑶族民间文学,瑶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以及侗族民间文学研究,侗族歌谣、神话、传说故事,苗族民间文学研究,毛南族民间文学研究,仫佬族、彝族、京族、仡佬族、水族民间文学研究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二、现阶段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情况

目前,广西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主要有:广西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桂林市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平台、广西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等,由全区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科研系统图书馆、高等院校、高校图书馆等单位进行协作共建。从整体上看,广西区内的文献资源体系共享平台建设仍不够完善,在公共图书馆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北海市图书馆等均有自建的地方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以多媒体专题资源为主),但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和专题收录有限,涉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文献资源尚无共建共享。

那么在文献资源流通便利、共建共享发展兴盛的今天,极具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共建共享?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意识不强。21世纪是全球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追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人们的需求和目标,但是传统的管理体制对共建共享的认识意识不够,局限于以往单一的“人有我有、人无我无”式资源结构,各馆故步自封,认为地方文献资源为本馆的馆藏特色资源,缺乏开放和共享意识。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组织。广西的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各类图书馆馆藏数量不少,但各类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中省馆与市馆、市馆与县馆之间缺乏整体的划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搜集和建设缺乏标准,没有组织和统一协调。

三是实践中遇到困难。目前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资源尚待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仍然很多;广西部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中心馆藏机构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整体上资源分散、集中收藏难度大;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整合、共建共享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