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例6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高潮,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内涵式发展是当下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是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6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以来,我国民传专业的招生学校和招生规模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和二级运动员审批制度的逐步完善,每年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招生制度导致录取人数减少,加之培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就业率低下等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迎来危机,给专业教师工作提出挑战。我们面临的不是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紧张和动力不足,而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育结构等内涵式发展的不足。如何完成武术与民传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概念及主要内容

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被认为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专业内在属性的发展。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所谓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意味着大学教育过程将回归发现性和发展性,意味着高等教育管理将从以往的行政化本位回归到大学自由自立自主性。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符合;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内容与现今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实践等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学科专业的自身特色缺乏创新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其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与社会竞争需求有差距。由于从属整个学校管理,民传专业缺乏一定的自和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原因是与社会需求脱离。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紧迫任务。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实现武术与民传专业内涵式发展,就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当前学校、天津市乃至国家的战略需求,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作为本专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并在这个基础上把武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之路,最终达到真正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重点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吸取经济发展中先增量、后求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知难行易”,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转变与更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观念就要立于国际、时代和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的高度,谋求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理念应当是教育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参与教育活动的师生员工和管理人员对专业本身迈向现代化的看法、观点、态度。传统的体育专业教育理念在办学形式上侧重于学校学习,忽视社会生活实践;在培养方式上侧重于统一要求。忽视个性与差异;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身体练习,忽视理论学习;在质量评价上重视实际成绩,忽视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劣;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忽视民族传统体育门派众多、技术复杂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代化就是从过去强调“专业对口”转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社会教育的信息化。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标准的具体体现,制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选择和运用,是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科学性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3.创办特色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坚持为高等体育教育服务方向,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拓展服务社会功能,另辟蹊径,谋求特色发展。目前,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整体来看,每所院校特色不明显,从与其他体育专业比较来看,区分度不大。为了更好地改革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实现发展目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既要保持与外部整体环境的和谐,又要保持其内部的良性循环。在培养人才方面、特定文化传递方面要起到应有作用,同时要随着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投入等五个方面之间的变化而变化。1.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足之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人文与运动完美融合。始终追求求是、求实、求精,更高、更快、更强的校风和学风。这些理念是专业教育要遵循的法则。2.把完善人才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主要宗旨首先,不断完善人才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新的学籍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各项教学顺利进行。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办好各专项竞赛,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参与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开发的经历。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把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教学质量作为动力之源根据国务院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在专业内涵式发展中始终要坚持创新,树立“质量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目前,天津体育学院在从学校层面实施了很多制度和方法,努力改善考风、学风,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和提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把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根据民传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外界联系,加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逐步形成较完备的教学实习基地群,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2]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论、本质论及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06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3

一、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回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内容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及心理等。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体育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回族传统体育。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有:

(一)踏脚

踏脚是宁夏泾源县独有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现仅流传于泾源县香水镇纯回族村园子村,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园子村农闲饭后,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娱乐健身,锻炼身体必不可少的内容。“踏脚”是一种以腿、脚部动作为主,具有“武”、“舞”融合之美的娱乐性体育项目。“踏”即用脚掌、脚跟或脚外侧做出的一系列点踏、踢撩、横扫等动作。健身者均为男性穆斯林,分单人踏、双人对踏及群体踏等形式。

(二)赶牛

“赶牛”是宁夏泾源县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泾源回族“赶牛”从整体来看,与古老的曲棍球有相同之处,回族“赶牛”既体现了机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很好的体力,因此,它是一种培养智力、锻炼身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回族“赶牛”既能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体魄,充分展示了回族男子的阳刚之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健康、活泼,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

(三)方棋

在宁南山区农村尤为盛行。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三三两两蹲在一起下方棋,有时下棋的人多了就摆几摊。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有时两人下棋,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大家吵吵嚷嚷,非常热闹。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四)拔腰

在宁南山区回族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

二、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流行于宁南山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产生于回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回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它是构成回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的生产、狩猎、攻防等相关内容,逐渐演变成以健身、娱乐、观赏、保健医疗等性质融为一体,着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情感愿望满足、庆典丰收、传统节日等方面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蕴藏着高原的神奇、峡谷的奥妙、牧骑的剽悍、荒漠的粗犷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竞技表演性、娱乐观赏性、强身健体性、教育和文化传承性等价值功能。因此,如何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开发与保护

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宁南山区旅游价值时要弘扬回族传统体育浓厚的人文精神,揭示其文化内涵,展现应有的人文精神。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民族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各种体育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通过专项旅游让旅游者确切、深入地体味回族传统体育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内涵。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对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积极引入与宣传

宁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此应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予以解决,即引入国内外资金、人才、成功经验开发保护宁南山区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快乐的旅游中了解回族的发展过程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成为带动宁夏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三)把回族传统体育和旅游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山西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92-0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必然孕育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律。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重要环节。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学生。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在山西省高校的广泛开展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促进人的多向发展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高校是现代化人才的创造地,推动发展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主要分为表层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深层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现实社会大背景下,由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又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2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百年高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以及访谈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在于本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学生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体育的观念、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知识等方面。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目前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意识观念较弱,没有形成整体性观念,更没有形成稳定的集体锻炼意识,同时学校在体育宣传工作中力度不够强,宣传的方式方法略显单一,没有形成符合山西本地特色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更多的强调了“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却忽视了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宣传力度,缺乏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山西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国很多高校都存在对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足的现象,山西省多数高校也不例外,学校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足以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有特色的室内场馆寥寥无几。不能及时对高校物质文化进行补给,同时,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场地少之又少,关于体育文化的宣传相关的物质基础也存在不足,例如学校体育宣传栏设立较少,传播体育锻炼和民族文化广播站也有匮乏现象。

2.3教师继续教育和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够

山西省高校教师逐步趋向于年轻化,并且受到学生的爱戴,但部分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除课堂外,交流机甚少,同时自己的运动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势必影响到教学过程中方法的丰富,导致校园体育文化主力军缺乏创造力,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教师也没有充分展现出其体育魅力,课余时间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而其他学科教师大多只关心文化知识的传播,忽略学生身体健康,并且会认为课外运动会占用文化学习的时间,影响成绩。同时自身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即使偶尔锻炼也是现代运动项目,对传统体育认识有偏差,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4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认识,明白体育锻炼的对自身发展重要性,但身处浮躁和复杂社会,课业压力或其他兴趣爱好难免会分散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之无人组织领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氛围等一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丧失体育锻炼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的营造。

3 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3.1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民族,对体育也各有所需。而且当今的青少年多热爱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运动项目,过多强调速度力量的展示,一部分文静女生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体育文化中。因此,单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不会将学生凝聚到一起,很难形成整体的体育文化意识。而山西省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有着更为深厚的底蕴和成绩,有着无穷无尽的体育素材,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的过程中,使天南地北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山西省乃至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为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铸造一座桥梁,在沟通和交流中培养团结互助和相互包容的优良品质,在课余时间逐步形成集体锻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自身涵养、展现体育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山西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其形成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3.2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山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山西省一些高校至今仍然有体育场馆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甚至影响到正常体育教学,同时体育课程单一,处于落后状态,缺乏创新也有碍于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当前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政策支持保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山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太极拳(剑、刀、扇)、气功、蹴球、毽球、拔河、跳绳、打陀螺、中国象棋、舞龙、舞狮、形意拳、秧歌、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健心的保健养生项目。与现代化运动项目球类或田径等相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设施的依赖性较小,甚至一块空地即可,需要的器材费用也不大,并且结实耐用,可以长期使用,同时锻炼效果明显,给学生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减轻压力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极大帮助高校对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并且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3.3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高校教师长期忙于教学或课题研究等原因,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有着健身功能,同时还有修身养性的特点,恰好符合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既达到了近期目标,又为长远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教师更能接受带有民族传承性和大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锻炼中吸取民族文化中的营养,在民族文化学习中得到锻炼,最终培养教师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帮助高校师生中形成良好的锻炼风气,使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督促,展现出高校和谐向上的体育校园文化,不仅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乃至对国家的热爱。

3.4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观赏性高,注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将速度和力量的美充分展现,更受到高校学生的厚爱,但是这些现代运动项目有时片面的追求成绩的突破,人类极限创造,更多的是在表现人类外在美感,缺少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交流,对我们学生内在美的培养不到位,同时不利于大学生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全面了解。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汲取了民族舞蹈、民间艺术、工艺等多方面精华,将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给我们后人。当今的大学生不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识不足。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学习和实践,亲身体会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深刻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进行发展的动力。使得山西高校具有独树一帜的校园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53-02

德育资源在高校的利用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思政学术界对德育资源做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关于德育资源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系统探讨高校德育资源的文献依旧不算多,研究此问题大多都是集中在发表的论文里,虽然有一些关于德育资源的学术专著,但尚未有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专著。

现在关于高校德育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类德育资源的研究,例如德育课程资源、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红色资源、德育社区资源、德育隐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等,研究主要围绕这些德育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利用与整合等方面。

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问题的主要分类

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定义。内涵的研究是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基石,也是高校德育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学术界目前对于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尚未有所发现。例如彭清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指开发主体根据现代德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改造、创新或优化组合,转变成现实的德育教育资源并有效地运用于德育活动的动态过程。”[1]吴蓉则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广义的理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只要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2]莫雪玲认为,“只要是能对德育目的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之为德育资源。”并且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德育能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德育发展也能提供深厚动力。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3]。从学者对高校德育资源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德育资源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综上所述,笔者得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的总和。

2.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学术界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大致上都是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来分类,但随着研究主体的不同则会围绕研究主体来进行分类。例如徐雁认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可以从政治道德、社会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三方面来阐述[4]。何广寿则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智慧的开拓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重礼守节的道德品格以及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一个很有利的补充[5]。刘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并认为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但同时我们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6]。张志巧则从民族地区生态德育资源这一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族地区存在物质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价值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以及制度形态生态德育资源[7]。从这些学者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但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分类方式略有差异。

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某一具体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例如何广寿就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素质的目的[5]。张志巧则从民族生态德育出发,认为应树立生态德育开发的意识,依托丰富生态德育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生态的德育体系[7]。王泽应认为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发掘适合当今时代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并且有必要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做出现代诠释,使之与现实衔接起来,同时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8]。其二,是从整体上论述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雁认为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隐形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也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4]。隗峰、姚元全从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价值入手,认为除了一般性的开发措施以外,应利用现实鲜活的生活渠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9]。彭清燕则主要从课程中和课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秦永芳认为,课堂才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媒介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才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机制的有效保证[10]。同时秦永芳从广西民间故事当中提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文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在《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眸――广西民间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阐释》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插图将广西地区民族民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通,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话语体系,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软传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1]。王付欣认为要开发民族地区传统德育资源,要以民族地区的重建与调适为前提,并且认为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

二、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问题研究的不足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体系尚不成熟。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的领域涵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利用等方面,但仍然有些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功能、范围等,这些领域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重点的论述。因此,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还需不断的探索,尤其是涉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课题的发展。

2.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我国学者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仅局限于德育本身的发展过程,对于国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全球化外国思潮踊跃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做类比。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必须更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汲取国外德育的相关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这对我们当下和以后的德育工作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学、民族学、资源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作为这些学科的附属研究,没有形成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自身发展的学科体系。因此,继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开发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新领域,依然是当代德育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深度不足。当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存在数量少,研究成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成果处在经验总结方面,而相关深刻理性的著作还尚未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德育资源蕴藏的宝库,现在的大多数文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比较单一,基本上包括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没有其他特别的分类方式。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大体上包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个脉络,但却显得粗枝大叶,例如像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文学这样的精细分类,在现有的文献中极少见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虽然有着与时俱进的开发利用方式,但归纳起来也就是从网络、课程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而这些利用方式的实践效果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没有被提及。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实践情况的研究,存在着空白区。而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应当包括理论后续的实践效果研究,才能将整个研究连贯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清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3]莫雪玲.和谐社会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4]徐雁.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何广寿.简论大学生网络德育中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6]刘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4(3).

[7]张志巧.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2(3).

[8]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9]隗峰,姚元全.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

[10]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传统体育;民俗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一、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涵及其特征

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它作为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反映在传统民俗体育游戏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二、以学校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努力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游戏

1.将民俗游戏加入健康教育课教材当中,使之正规化,也可适当进行改变,让教师有据可依。游戏内容可根据年龄进行设置,如放风筝、打陀螺、抖空竹、弹球、跳皮筋等,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适当引入,也可借鉴一些外国优秀民俗游戏为我所用。

2.在“阳光体育”活动的东风下,将民俗游戏引入大课间,在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民俗游戏,是指在学校里形成规模,并长期坚持下去。

3.将民俗游戏与运动会相结合,以体育节的形式开展,让运动会更加灵活多样,增加了娱乐元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兴趣,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为民俗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做到身心共同发展,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