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数学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族数学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数学文化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1

关键词:畲族服饰;数学文化;数学美;民族数学

数学是文化的产物,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特定的文化形式。目前我国对于民族数学文化的研究越加重视,其中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数学文化研究较为丰富,但中东部地区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研究略显不足。畲族是在浙江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浙江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智慧勤劳的畲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都是民族地域文化的瑰宝。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表征只能通过口授身教和图案记录形式流传下来,因此服饰成为传承畲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彰显着畲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畲族服饰不仅体现了特定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物质水平、意识观念,承载着历史的沉积,附着了畲族的信仰、传统、民族气质,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和数学思想。

一、畲族服饰中的数学元素及数学美

历史上由于分布区域的广阔、地理环境的不同,畲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等发展也不均衡,各地的畲族服饰存在较大区别。从服装配饰来看,景宁地区的畲族妇女常穿过膝裙,腰间系一条有装饰的围裙,围裙多呈扇形,穿短袜,裹绑腿。畲族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差异不显著,一般衣料是苎麻布,质地较为粗厚[1]。女子服饰有浓重的畲族风情,而其中的盛装凤凰装更能展示其民族服饰精髓。如图1所示,凤凰装蕴含着深厚的畲族文化内涵,被誉为畲家文化的奇葩。

1.畲族服饰中“数”的概念

在畲族服饰中,随处可以找到“数”的概念。如图2是畲族的童帽,用8种不同的植物纹样将童帽的顶部分为8瓣底色不同的样式,用16位在当地有吉祥寓意的人物图案来装饰帽檐四周,下方用色彩斑斓的植物纹样和代表畲族“凤凰崇拜”的凤纹来修饰。由于与汉族聚居,受汉文化的同化,这些图案也见于汉童帽。图案的寓意主要是长辈的寄予,希望儿童平安健康长大。图3展示的则是畲族妇女的头饰(称为凤冠),据当地手工艺人口述,景宁畲族妇女“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为5色椒珠”。畲家妇女将头发打成发髻于后脑,在发脚的四周绕上黑色绉纱,绉纱穿有4串较长的瓷珠和1串黑红相间的瓷珠。同时在头顶放置外包红布、里为银箔包的竹筒(直径大约1寸、长大约3寸,富贵人家则全用银制,恰为12个银元重),用1银簪高挑,另再系上8串尾部挂银牌的瓷珠。

2.畲族服饰中的几何图形

畲族服饰以女子盛装为特色。谈起盛装,人们多聚焦于其历史渊源、图腾寓意、时境差异等,多关注其造型、色彩、整体搭配等艺术美,鲜有人去关注畲族服饰中的数学元素及数学美。其实,仔细观察畲族的盛装,不难看出畲族的服饰图案有角隅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等组织形式,蕴含着诸多的数学元素。图案题材不仅有日常生活中的飞禽走兽、农舍车马、花鸟虫草,还有丰富的抽象几何纹形:菱形纹、万字纹、犬牙纹、回形纹、凸字纹等等,这些平面图形中的点、直线、曲线、折线、圆弧、扇形、圆、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对比、对称、反复等方式组成各种图案。犬牙纹是畲族服饰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由直线和折线构成,形成诸多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一般运用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衣角、边缘和领口。图4是畲族服饰的一个袖角。图5是畲族系包裙的彩带,展开成细长的矩形,由黄、红、蓝、白、绿等色编织而成,凸显出畲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体现出畲族人民对美的追求。通过点与线不同的位置关系编织出点、折线、角、矩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与其他元素有种浑然天成之气,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让人体会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以及几何图形巧妙组合后的无限魅力。图1、图3是畲族的妇女的“雄冠式”头饰,从几何图形上看属于三棱锥,极为稳定。畲族的包裙呈现出多种形态,整体以矩形居多,如图6所示,包裙上的纹样组成的轴对称图案,最中心是一个圆,围绕4个全等扇形,整体和谐美观。这些几何图形不仅仅有装饰作用,还能体现出文化观念,通过几何图形的巧妙组合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自然有机结合。如“曲折”常用S型曲线表示,“天长地久”则用三条折线按上下排列,“怀孕”用菱形正中间加一点表示,“交流”用两个菱形相连表示。在畲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案,各图案由多样的几何图形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它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彰显了数学之美。

3.畲族服饰中的对称和几何变换

畲族服饰的纹样包含了点、线、面三大元素,有两种组织形式,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在畲族服饰装饰中,单独纹样的表现形式多为轴对称图形,如图7、图8中间部分为单独纹样,呈轴对称;而图8左上装饰的犬牙纹,则由三角形共点平移而成,右下侧的连续纹样则由弧线共点平移而成。这样的图形组织方式,既有数学的对称美,又体现线的艺术。连续纹样的图形编织方式,在畲族服饰中也非常丰富。图9是畲族盛装的一角,由两个对称全等的菱形经过等距平移结合折线和畲族的图腾得到中心图案。图10是每一个单独纹样由菱形向内经相似变换得到两个相似形而构成的嵌套纹样。这些嵌套纹样经过共线平移得到二方连续纹样。如图11,由平行四边形经过相似变换形成嵌入图案,再由反射变换(轴对称)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通过对畲族服饰中图形纹样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组合与变换方式,在彰显数学美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二、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畲族服饰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如何进一步挖掘与传承,并更好地发挥其相应的数学教育价值,我们需重点观照如下几方面。

1.平衡民族数学文化研究,加强对中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注

民族数学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对苗族、傣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研究都有涉及,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但对畲族单一民族的数学文化研究尚属空白。对于浙江、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民族数学研究也基本空缺,地域与民族严重不平衡。尽管畲族长期与汉族聚居,但通过本研究发现,畲族服饰中如同苗族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以此,满族、白族、朝鲜族也有众多的数学素材,都值得被研究。民族数学文化研究应当各地区各民族均衡发展。另外,在对景宁畲族和武义畲族、兰溪畲族服饰对比时发现虽然同系畲族,但是服饰差异显著,服饰图案有各地鲜明特点,服饰中蕴含的数学素材也不尽一致,所以对某一民族进行研究时,还应当考虑地域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数学文化。

2.文化回应数学教学,深入观照民族数学文化

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数学文化(包括民族数学文化———由生活在民族地域的人们所特有的数学观念、数学行为、数学态度等)是直接影响数学教育的文化因素之一[3]。若课堂实践中运用“民族数学”,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会提升,因而可将民族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育中。通常民族数学以情境教学为主,以本民族熟悉的图案作为情境引入一门课程中,或者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构造例题,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前文看出畲族服饰中有数和度量、几何图形、几何变换思想,这些背后都隐含着独特的数学思维。智慧的畲族用古老的办法构造了完全对称的矩形、相似的菱形、同心圆等等,这些变换在没有理论背景下如何精确做到,更值得被挖掘和重视。美国阿拉斯加文化数学项目(MathinaCulturalContext)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它发掘民族数学的方法值得借鉴,其一案例为研究者从裁缝母亲那了解到制作方法后,经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4]。畲族彩带上的每个单独纹样为相似菱形,是通过白底上的格子计算长度,四边所含格数一样即四边长度一样构造出外面的大菱形,进而每边对应的格子向内数两个,构成内部图形的一边,以此类推得到一个相似菱形。每一个几何纹样背后都囊括了一种细致且符合本民族认知的数学思维,这些更应该融入教学中。当然,不得不注意的是民族数学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教学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数学有着不同的表征形式。将数学课程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考虑,数学教育改革可能会更加成功,更加有效。而在涉及数学课程时,民族数学的主张将显得更有影响力,民族数学的研究与数学课程改革密切相关[5]。由此,观照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充分挖掘其独特的数学教育价值,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诉求,也是教育任务的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苏和平.畲族工艺文化浅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5(9):124.

[2]陈栩,陈东生.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探议[J].纺织学报,2009(3):88.

[3]汪秉彝,吕传汉.再论跨文化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1999,8(2):17.

[4]秦楚虞.民族文化与基础数学教育的整合:美国阿拉斯加州文化数学项目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对学校教育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各种几何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平移、全等形、相似形、度量衡、数列等等,结合少数民族数学文化与民族儿童实际开展因材施教,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如编写乡土教材等[1],具有现实的意义。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要与之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土壤[2]。梳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数学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藏着有利于民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民俗数学”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

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一)几何图形少数民族的传统数学几何知识,产生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几何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和运用,如在建筑、服饰、日常用品等方面的诸多表现。(二)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日常用品中有着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图8是彝族刺绣,图9是壮族织锦[6],图10是傣族服饰上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图11是苗族刺绣,其图案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图12是水族的马尾绣[6],图13是傣族剪纸,它们是轴对称图形。(三)全等形、相似形与平移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中,有丰富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这些图形通过平移等构成整齐、美观、富有装饰风格的几何图案。(四)代数知识

1.度量衡

少数民族的度量方法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德宏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等,在度量单位的换算中用到数的二进制、三进制、十进制以及四十进制等[7]。羌族、西盟佤族等图14中,左边是苗族织锦上的图案,上面有一些全等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正方形通过平移得到的。中间是傣族筒帕,傣语意为挎包,通常称为民族包,它上面的图案是由正方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傣族的筒帕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织工精细、图案丰富、美观大方,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右边是傣家妇女筒裙上的图案,它是由菱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图15左边是傣族男士包头上的图案,其上有两种全等形;右边是土家织锦,其上是由全等的六边形构成的图案。图16中的每个单独纹样是由一些相似的正方形或菱形构成的,单独纹样平移得到连续纹样。

2.数列

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数列的踪影,如云南德宏州傣族的龙亭[10-11]、侗族的鼓楼[12]以及彝族的日常生活和毕摩宗教活动[13]等。在前面图4傣族的龙亭中,龙亭的顶部有三层结构,从上至下我们分别记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结构都有花边装饰,其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一个侧面上花边上花的个数分别为9、15、21,也就是一、二、三层结构的一个侧面上花的个数构成以9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每一层结构总的花的个数分别为第一层36个、第二层60个、第三层84个,则每一层总的花的个数构成首项为36、公差为24的等差数列。

三、民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程开发的启示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少数民族学生从一入学就面临“文化偏向”问题是其中之一。国家课程因课程内容的限定性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通过正规课程系统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就是把主流数学文化与民族数学文化整合到数学课程中去,它已成为数学新课程适应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拉斯加土著学区的“文化数学项目”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有机整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体现了一种“针对文化的学校教育”理念[14],它对于我们重视文化适切性和本土内源性,并与现代知识有机整合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国内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课堂传承以及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措施与办法,如有研究者提出的“渗透说”。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策略,是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与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物质文化,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15]。

当前,国家提倡大力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的数学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角色的转变,对于建构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机构应重视少数民族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形成一支“三结合”队伍,即:由高校教师牵头,以中小学教师为骨干,教育科研系统密切配合、辅助,围绕民族地区不同文化数学教育开展研究,将源自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不同数学文化的素材纳入到课程之中,使教材真正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而对所有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出正确评价,增强所有人的自信心,并学会尊重所有的人类和文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16]。这样的“三结合”队伍做研究,以中小学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既可带动高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同时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3

1.1数学文化的系统性

第一,数学文化除了解释数学发展外,还作为一种传递人类思想的方式而存在,他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语言,有着自己的系统。例如,物理学科中的真理大都是通过数学语言以及系统来表达,既简洁又精准。第二,数学知识不只是属于一个民族,而是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以及名族的框架,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为人类多共享。当社会越来越发展,数学文化将更具有统一性,更具有系统性。

1.2数学文化的个性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各个民族,正是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灿烂的数学文化,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因此才可能形成具有差异又具有统一性的个性化数学文化。另外,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个民族中都有体现,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文化中,这就体现了数学文化的共性特征。

1.3数学文化的再造型

数学文化想要时代传递下去必须通过数学教育,教育活动对于数学文化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数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决定了数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及可延续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再造性。这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进而可以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影响数学文化,因此,可以说数学文化具有再造性。

2高校数学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高校数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根据调差显示,大多数高校实行统一课程设置,在无形中忽略了各个专业自身带有的鲜明特点。在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侧重点不同,不同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难度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经济学在教授数学时各个教学阶段对导数的应用以及要求不同,如,函数、导数、练习等的难度要求是有差异性的。又如,计算机学科对数学中的图论、复变函数以及积分等内容的学习要求不同。但是各个高校使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要求就会造成千篇一律,使课程安排混乱。

2.2数学教学局限于教材

高校的数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有非常深厚的基本功,并且有着多项科研成果,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而是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并不了解,在广度以及宽度上仅仅局限于教材,不能相应的有多扩展。

2.3大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认识错误

调查显示,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复杂、枯燥、难度大,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自身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实际性的作用,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会教材上所给出的知识就足够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对数学的认识还很片面。

3数学文化观视角下的高校数学教育

3.1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专业素质

各个高校数学教师的工作任务不仅仅包含着数学教学,还应包含着数学文化的传播,因此,各个高校的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工作中逐步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时,除了基本的知识点外,还应加入人物介绍、知识点来源,如,周髀算经中提到的勾股定理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从中了解供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证明期间发生的事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及运用。

3.2丰富教学形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应该还原于生活,各个高校的教师应该更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只有从生活中出发寻找教学素材,才能简化数学的学习难度,让数学更容易被接受,更易于理解以及掌握。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生活中的事例变换形式融合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3形象化处理数学问题

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数学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等,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经过形象化处理的数学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以及感性认识,让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趣味性,才能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处理数学问题。

3.4数学文化教学要体现数学思维

思维方法是学习数学的灵魂,在数学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发散式搜索,增加教学史料的数量,根据教学实验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第二,教师将教学思维融合到教学材料当中,对材料进行加工,在课堂上将数学文化分解、整合,提高数学文化的使用效率。例如,球体积公式,既体现了刘徽、祖冲之的数学思想,又体现了阿基米德的力学思想。

4结语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4

一、蒙古族文化中的数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勇敢、勤劳、智慧的民族。蒙古族的先辈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应用着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服务。蒙古族自古对数字有自己的理解和喜好。他们一般比较喜欢奇数,如1、3、5、7、9、13等认为这种数有领先、冒尖之意,是吉利的数字。“3”是蒙古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数,如见面问候时要三问“牲畜可好?身体安康?四季可好?”,又如,蒙古族祭奠的“敖包”有1、3、7、13个,祭“敖包”的月份一般在5、7、9月,祭的日子多数在十三或初三等。蒙古族祭天神一般祭13个,认为这13个天神给予恩赐万事有成,由此可见蒙古族对这些数字的喜爱。

蒙古族很早就创造了用自己的语言数数,开始数到7位,后来发展到67位。他们把67位数叫做“斯特格西无规”,意思是不可想象。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有自己计量物品的方式,如,计量长短有“伊玛哈”,指食指第一个关节到指尖的长度(大约3厘米)“,图格”是中指指尖和大拇指指尖之间伸展的长度,一个“图格”大约六“伊玛哈”等。计量远近有“奴德恩巴日因喀几日”就是视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大约是10里。“朝鲁朝合依么喀几日”就是扔石头到的地方等。计量大小他们用日常生活用品和牲畜的内脏,估计时间用太阳照到蒙古包里的位置和放牧时看太阳的位置等。

二、蒙古族文化中的形

蒙古族除了有他们喜欢的数以外还有他们喜欢的形,他们对圆形格外喜爱并有自己特殊的理解,他们认为圆形代表圆满、完整和团结,是吉祥的形状。如,蒙古族传统住宅蒙古包是圆形的,有天窗作用的“图格奴”是圆形的。圆形摆放物品,圆形布置狩猎,他们的传统服饰中很多地方用圆形,他们的传统舞蹈喜欢用圆形编排等。蒙古族传统建筑、服饰、图案艺术等文化中有圆形以外,还有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有规律的几何图形。蒙古包的结构里有很多数学知识。据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调查蒙古包的结构里很多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蒙古族传统花纹是数学里的纽结,纽结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纽结的分类,纽结分类的标准之一是“交叉点”的个数。纽结的种类随交叉点数的增加而增多,交叉点数为9的纽结有数十种,而交叉点数为10的纽结多达数百种。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讲究对称的地方很多,给人美的感觉,他们的建筑、服饰、图案艺术等蕴含着数学美的思想。

三、蒙古族游戏中的数学文化

蒙古族先辈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孩子出生家长就为开发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做各种努力。如,让孩子听各种响声锻炼听力,移动物品锻炼视力,开始说话时教各种顺口溜等文字游戏锻炼口齿。他们很早就知道活动手指对思维的重要作用,所以为了锻炼孩子思维、增长智力创造了很多游戏。如,数字游戏、分奶子游戏、“夏”游戏、拼图等。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这是蒙古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启示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逐渐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但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在数学教育当中融入一定的数学文化,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采取实地调研等方式,走访了许多本科院校,对本科院校当中数学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借鉴了相关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当中需要将数学文化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数学文化;实验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职数学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是现代化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任何的社会变革都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并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特征进行积极的改革,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具体的高职教育中,需要对时代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一个基于“就业导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高职教育观[1]。而高职数学教育作为基础课教育,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应该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文化的融入,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融入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

数学文化可以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看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属于科学文化的一个分支,即我们所学习的各种数学知识。所谓狭义的数学文化则是指在数学科学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思想、观念性因素,即一种隐含性的文化[2]。从狭义数学文化的内涵中可以看出,狭义的数学文化强调的是数学对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精神的影响。数学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推动人们的思维拓展,促进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也是数学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数学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数学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人类社会的精神水平。在高职院校当中,学校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数学知识与课程当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已经引起了我国数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由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实际的数学教育过程当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3]。所谓的高职数学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数学文化的教育观进行数学课程的教育,从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基础水平、教育目标、生源、实际生活对数学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数学文化与以上因素之间较为适应。同时高职数学文化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数学在高职院校当中不应该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文化课程。同时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是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4]。

(二)数学文化定位

数学文化教育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的教育精神,把数学作为科学的数学、文化的数学和教育的数学,并将“科学—文化—教育”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精神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实现“以数学来育人”的目的。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结合丰富的数学知识,对数学以及数学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剖析,明确数学文化的理论构建,明确数学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问极其密切的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建立文化关联。并由此认识到:数学是可以影响、体现一个人数学素养、综合素养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进而逐渐形成科学、发展的“数学文化观”。

(三)高职数学教育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要点分析

从高职数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高职数学课程中包含着较多的数学文化知识,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充分地挖掘,并将这种数学文化不断凸显出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积极性,并采用数学思想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论证,并处理各种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能只进行具体数学知识的讲述,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比较枯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讲述相关的知识与概念的同时,应该加强知识产生背景的介绍,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原理都是通过数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善的。例如,教师在进行微积分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极限是微积分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极限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无线趋近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公元前一世纪芝诺提出的阿基里斯悖论和飞矢不动悖论,同时指出在古希腊已经开始思考关于无穷、极限与连续的问题。但是极限的最终定义以及理论是到19世纪才由著名数学家柯西所建立,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数学的发展收到了宗教的严重阻碍[5]。此外,在进行微积分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当中,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公式,教师可以从一个公式为什么有两个人的名字入手,向学生讲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由牛顿与莱布尼茨先后独立创建出来的,但是同时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说明,任何的一个学科分支都不可能由一两个人独立完成的,其实关于微积分的相关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阿基米德在求解阿基米德螺旋线的过程当中,就曾经使用与后来的微积分基本相同的方法;此外费马在将求切线长的问题转化为求积的过程当中就充分利用了微积分的相关理念,但是费马并没有注意切线和求积问题的互逆性;牛顿的老师————巴罗虽然第一个清楚地认识到将这种互逆性统一起来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他的定理就是一门新学科的基础。通过上述的讲解学生必然就会明白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二、高职数学教育的启示

数学的本质特征就必然决定了高职数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现代化的科学体系当中,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同时其他学科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数学的发展。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关于数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知识层面上,而应该将数学纳入到文化系统当中进行考虑与分析,加强对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联系的考察,这必然会打破数学学科的封闭性,从而使得对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教育研究走到一个新的高度[6]。“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文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高职数学教育是指向人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是需要明确人性的重要性,那种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标,不顾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与尊严的教学方法对的教育方式绝对不是成功的教育。而单纯的知识教育只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与传输,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一定的弊端,也不利于我国的创新建设[7]。因此,在高职数学教育当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数学文化教育奠定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基础,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其内涵更加的丰富。同时通过加强数学文化的应用,数学教育将不再以应试教育为主,数学教育会充满人文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考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一大部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本科院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是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为在高职数学教育当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职数学文化教育为高职教育初级阶段提供了一种具有高职特色的数学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用心去实践和研究[8]。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阶段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当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数学教育有所帮助,从而推动我国的发展。

作者:郭文婷 花威 单位:武汉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秦安.关于数学文化的若干重要相关研究领域———兼论如何进一步开展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4-7.

[2]王宪昌,刘银萍.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廷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02(3):36-39.

[3]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兼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1(9):92-94.

[4]张维忠,孙庆括.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6):41-48.

[5]郭萌.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J].数学教育学报,2015(1):75-76,86.

[6]刘珊珊.数学文化融入不等式的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育;数学文化

目前在高校的学习中,数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学习到真正东西的学科,并且对数学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数学教育中,学生们对数学是避之不及的,课堂表现差强人意,令人担忧.也正是因为这样,如何在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研究高等数学的教学,是重中之重.

一、数学文化观的形成

1.概念.数学文化形成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具体指的是,在数学的教学或者科研过程中,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用文化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着重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精神、观点,以及这些方面的形成和发展;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不仅包含上述内涵,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教育,还有数学在自身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学教育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之外,还需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特点.数学文化和其他文化是有着一致性的,比如,数学文化具有统一性,部分地域和民族,数学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数学文化还具有可塑造性,数学文化可以在课堂上传播,可以在数学活动中传播,在交流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改进教学的方式,促进数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二、基于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高等院校的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承担着传播数学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可像传统教学一样只给予书本知识的讲解,还要求更深层次的教学,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2.教学方式要形式丰富.高校数学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介绍,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因此,高校数学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将复杂变为简单,将晦涩难懂变成信手拈来,将生活中具体的实际案例与数学相结合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学生身边作为同行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真正正地让学生融入数学文化中.3.对数学课题进行想象化处理.对于学生来说,不愿意接触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不懂数学课题,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题目中没有一个字或一个字母是废话,都是解题之关键,有的十分复杂,学生甚至不明白题目的要求,就更不愿去学习数学了.目前,电子媒体技术十分发达,随着高校的改革,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深入每一个校园,多多利用,可将数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4.数学教师要多多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多个学科交叉的问题,不仅要学好数学还要学好其他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和物理、化学以及数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也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进行了良好的引导.

三、基于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的高校数学教育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大家眼里,数学学科是一个比较难懂的学科,如果教师不采用一些合理的办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很多高校的数学教师都在授课时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带动课堂氛围,从而令数学的公式和内容不显得那么枯燥.总之,引用数学文化的知识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育质量.2.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美的概念.数学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该不断挖掘数学文化,给学生展现出数学的美,让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从以往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来看,在高等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都只是重视学生的知识成分,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高等数学分析能力,但是,忽视了数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数学文化的教育,给数学课堂教育带来了很多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会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四、总结

总之,高等数学教育从整体上来说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难点.高校应当积极引入数学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变教育方法,多多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崔一民.数学文化观视角下的高校数学教育[J].求知导刊,2015(08):143.

[2]李艳红,王宏志,王晓凤.高校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教育素养的模糊评价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8):43-46.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7

近年来,人们对高校数学教育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很多与其相关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在不断涌现.随着高校数学教育丰富的理论成果的出现,数学文化成为一个研究高等数学教育的全新视角.统一性、民族性和可塑性是数学文化的特有性质.数学文化的观点认为高校数学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和人性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

数学文化;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文化在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通过数学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比如应用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人文价值.除此之外,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数学文化在教育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教育功能.因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数学学科的科学本质,还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和数学知识的结合,才能够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数学文明史的渗透教育

教师向学生进行数学文明史的渗透教育有很多种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除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学科贡献外,也可以适当讲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学科精神.魏晋时期,我国的数学家刘徽已经创造了“割圆法”,进行了数学极限的研究;数学家莱布尼兹、韦达等在引进和构建数学符号体系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渗透教育

数学是一门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辩证唯物主义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客观世界才是数学的源泉,将辩证唯物主义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对于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教育

合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并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导入课堂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除此之外,合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且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学习思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向自信、有效和有趣转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相应的趣味故事,这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创设课堂情境的办法.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的对策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数学教育的对策有很多,比如,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适量引入数学史的内容,改变教学的评价方式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中的三种对策.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课堂中,首先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应该进行提高,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进行更新.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只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而不会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相关教育.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更加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知识和观念,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将数学文化渗透到高校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讲述精要和简明,这样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的情绪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下来,并且起到锻炼学生数学文化思维的作用.高校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内容的本身,并且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除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之情.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绵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代网络化社会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此时,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习中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能够深刻、全面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逐渐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复兴提供支持。

二、文化自信与数学教育概述

文化自信就是一种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更具基础性、更加广泛、更加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数学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小故事,恰恰可以反映出数学学科的魅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文化素材,能够将数学知识点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魅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一)预习渗透,营造数学文化氛围。预习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学生预习时,给予学生一些方向和专业个性的设计指导,尤其是要做好文化的渗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力量,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文化自信。初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文化时,一定要对文化充分解读和展示,使得学生可以充分掌握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如数学故事、数学历史等。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为学生搭建一些探究数学知识和文化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师在学生预习阶段,可以给其布置一个信息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以及一些资料,收集一些勾股定理的推理方法和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中展示。学生在课堂中会展示出多种不同的信息。有的学生讲述我国勾股定理的起源,西周时期有个叫商高的人,其在《周脾算经》中提到过“勾三股四玄五”,这个定理也被称为“商高定理”,并且我国勾股定理的出现比欧洲要早很多年。有的学生展示的则是勾股定理的推演方式,如“邹元治证明”“欧几里证明”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将勾股定理内容推演出来。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们对勾股定理的相关资料以及背后的文化有所理解和掌握。学生依靠自身的敏感性,通过自身的收集,从文化中汲取一些能量,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形成数学文化意识,产生文化自信。教师利用这种任务导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较好地实现文化渗透,让学生爱上数学文化。互联网在课堂中的融入,激活了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意义作用十分明显。

(二)巧用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其中吴文俊就是一位十分伟大的数学家。吴文俊早期主要是进行拓扑学研究,但是到了七零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吴受到古代数学算法化思想的启发,开始转向几何定理数学证明研究,其提出的证明方法,被国内外所推崇,这是初等几何定理证明历史的创新,这种创新方法叫做“数学机械化”。这种证明方式能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给出一种算法和程序,然后接着这个算法或者程序进行计算推演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结果。如果是计算题,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数值或者是表达式;如果是证明题,最后能够得到证明的结论。吴提出的证明方法将几何公理、数学和坐标系统进行结合,以计算机为基础,得到证明的定理。有人称吴的证明方法给几何机器证明领域带来了光明。吴文俊站在数学科学的前沿,一直坚持研究和探索,一路以来收获了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领域,更是突破了历史,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数学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时,如果只是给学生解释这一思想的表层含义,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是如果通过一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小的时候,十分聪明,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和成人差不多。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只十分大的象,曹操问大家怎么样能够知道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没有好的办法。曹冲提出一个想法,先将象放到船上,然后给船做个标记,之后再用其他的实物装到船上,之后再计算实物的重量,就可以知道象的重量。曹操按照这个方法,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而这里曹冲使用的就是一种数学方法,等量替换。这种数学方法在数学中经常被用到,这是需要学生内化到大脑中的一种思维。教师利用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同时能够逐渐给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再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古代的建筑图片、京剧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吸引学生目光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对称美,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进行欣赏。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具有数学的对称美,如太极图,就是两个对称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将对称统一的和谐美充分展示出来。数学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得学生更爱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三)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丁谓修皇宫”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运筹思想。北宋年间,皇宫被大火烧毁了,当时皇帝十分生气,让丁谓限期修复皇宫。这个修复的工程十分大,看起来几乎不能完成,但是丁谓采用系统方法将这个工程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其在整个工程修复过程中,主要是抓住整体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废物处理,将这三个因素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而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运作。他让人将皇宫门前的道路上取土烧砖,可以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然后大道就会出现大沟,他将皇宫周边的汴水接通,可以将全国各地和皇城相连,将交通运输的问题也解决了;工程具备充足的建筑材料,修复完毕十分快速,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再填入到大道的沟里,就能够解决建筑废物处理问题,再现平坦的大道。丁谓掌握十分高超的证题思想和转换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数学史上的一些测量方法,都是来自我国古代的测量。在古代测量有:“规、矩、准、绳”,随着朝代更迭,测量方法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的用手测量到后来“立表法”“连索法”。而这些在历史上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更是一种民族强大的表现,教师将这些文化逐渐渗透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研究出一种十分高明的测量方法———“重差术”,这个方法以现代三角形相似原理和比例线段理论为基础来进行测量。其中《九章算术》注解序言中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测量的目标比较高,可以采取另外的方法来测量。比如《海岛算经》中一题: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距千步,令后表与前表三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三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这些测量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智慧从几千年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四)实施多元教学方式,创建起传统文化的渗透氛围。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氛围,制定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促进教学成果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文化渗透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课、情境创设等模式,来强化文化渗透教学成果。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内容时,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发育还不成熟,空间感比较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构建空间形象,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解析一些传统建筑的立体几何知识,从文化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进而不断提高文化教学效果。又如,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张贴名人名言,搭建传统文化读书角的方式,营造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将数学学习与传统文化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借由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程晓亮,李宣欧,牟欣.传统文化视域下数学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4):89-93.

[2]吴灿.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202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