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数学文化范例

民族数学文化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1

【关键词】翻译教学;民族文化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1]多年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汉语语言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零设置”的尴尬局面,导致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使学生在习得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表达,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教学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王刚毅在2016年全国翻译研究战略论坛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建立,而要在国际社会建立话语权,离不开翻译。赵启正认为,打造软实力必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译者要熟悉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还要能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2]。也就是说,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应熟知中国民族文化,并且了解外国语言文化与政治环境,在外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将中国故事表达到位。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两种文化传递、交流的过程,即交际双方应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翻译人才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谈及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提出,在素质方面,要具有中国情怀,重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对中国文化怀有赤子之心。译者应当有文化自觉,不仅谙熟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3]。为实现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国文化的导入必将成为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翻译课堂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翻译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与翻译技能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推介意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翻译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河北工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大三与大四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匿名作答,共收回电子问卷124份,所有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该问卷共21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有3道题目;二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有8道题目;三是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自我评估,有10道题目。

(一)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分析。该问卷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果显示,在听说方面,76.6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听懂内容比较简单的英语广播电视内容,只有约10%左右的同学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41.94%的同学能够与英美人进行简单交流,42.74%的同学认为自己与英美人交谈时常常词不达意,约10%的同学甚至基本不能与欧美人进行交流。在读写方面,有68.55%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读懂有一定难度的英语文章并理解其意义,25%的同学认为即使借助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75.8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写出多种体裁的英语文章,但是18.55%的同学认为自己写出的文章错误很多。翻译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译中方面比较熟练,但是中译英时问题较多,77.42%的学生表示相对于英译汉,汉译英更难,18.55%的学生觉得英译汉与汉译英都非常困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现状不满,分别有81.45%的同学认为造成其语言能力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自身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86.29%的学生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学习的环境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如学时数,班容量等因素也成为制约其语言能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通过了应试语言能力测试,但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希望通过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学习方法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分析。该部分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掌握程度、以及汉语文化知识英译水平对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汉语文化知识“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61.29%的同学了解程度仅为一般。而关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59.68%的同学了解程度为一般,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9.68%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家乡风俗习惯了解程度不够理想,约3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家乡风俗习惯汉译方面“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掌握程度较好。有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其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相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或本地域的文化风俗习惯,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课程中有必要导入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然而83.06%的同学认为在他们实际所学习过的翻译课程中,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虽然涉及过一些,但是还不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翻译课程在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以及汉译英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熏陶,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翻译教学改革与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应突出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即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结构,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达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要求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4]。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容易使学习者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高汉语水平提升翻译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十分重要。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翻译课程设置都应当逐步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增设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在翻译类教学内容选材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儒家文化思想,传统节日风俗等,还可以将我国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加入教材中,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信[5]。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当积极地探索突出汉语文化输出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课下训练、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延伸到中国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适当增加学生汉语读物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此外,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举行翻译比赛,模拟翻译会场,成立翻译工作坊,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翻译实战机会。

(三)考核方式与内容改革。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现在外语专业课程尤其是翻译课程测试中,把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体现。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应尽量将测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例如在题型,选材,作答方式与时间,开闭卷形式等方面根据课程特点与受试者水平进行灵活掌握[6]。

(四)加强教学人员业务素养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翻译教学人员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应注重自身学习与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翻译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双向平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同等重要,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此外,机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翻译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而众多翻译教学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将成为翻译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要议题之一[7]。

四、结语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绵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代网络化社会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此时,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习中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能够深刻、全面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逐渐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复兴提供支持。

二、文化自信与数学教育概述

文化自信就是一种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更具基础性、更加广泛、更加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数学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小故事,恰恰可以反映出数学学科的魅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文化素材,能够将数学知识点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魅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一)预习渗透,营造数学文化氛围。预习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学生预习时,给予学生一些方向和专业个性的设计指导,尤其是要做好文化的渗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力量,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文化自信。初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文化时,一定要对文化充分解读和展示,使得学生可以充分掌握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如数学故事、数学历史等。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为学生搭建一些探究数学知识和文化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师在学生预习阶段,可以给其布置一个信息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以及一些资料,收集一些勾股定理的推理方法和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中展示。学生在课堂中会展示出多种不同的信息。有的学生讲述我国勾股定理的起源,西周时期有个叫商高的人,其在《周脾算经》中提到过“勾三股四玄五”,这个定理也被称为“商高定理”,并且我国勾股定理的出现比欧洲要早很多年。有的学生展示的则是勾股定理的推演方式,如“邹元治证明”“欧几里证明”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将勾股定理内容推演出来。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们对勾股定理的相关资料以及背后的文化有所理解和掌握。学生依靠自身的敏感性,通过自身的收集,从文化中汲取一些能量,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形成数学文化意识,产生文化自信。教师利用这种任务导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较好地实现文化渗透,让学生爱上数学文化。互联网在课堂中的融入,激活了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意义作用十分明显。

(二)巧用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其中吴文俊就是一位十分伟大的数学家。吴文俊早期主要是进行拓扑学研究,但是到了七零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吴受到古代数学算法化思想的启发,开始转向几何定理数学证明研究,其提出的证明方法,被国内外所推崇,这是初等几何定理证明历史的创新,这种创新方法叫做“数学机械化”。这种证明方式能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给出一种算法和程序,然后接着这个算法或者程序进行计算推演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结果。如果是计算题,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数值或者是表达式;如果是证明题,最后能够得到证明的结论。吴提出的证明方法将几何公理、数学和坐标系统进行结合,以计算机为基础,得到证明的定理。有人称吴的证明方法给几何机器证明领域带来了光明。吴文俊站在数学科学的前沿,一直坚持研究和探索,一路以来收获了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领域,更是突破了历史,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数学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时,如果只是给学生解释这一思想的表层含义,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是如果通过一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小的时候,十分聪明,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和成人差不多。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只十分大的象,曹操问大家怎么样能够知道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没有好的办法。曹冲提出一个想法,先将象放到船上,然后给船做个标记,之后再用其他的实物装到船上,之后再计算实物的重量,就可以知道象的重量。曹操按照这个方法,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而这里曹冲使用的就是一种数学方法,等量替换。这种数学方法在数学中经常被用到,这是需要学生内化到大脑中的一种思维。教师利用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同时能够逐渐给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再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古代的建筑图片、京剧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吸引学生目光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对称美,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进行欣赏。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具有数学的对称美,如太极图,就是两个对称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将对称统一的和谐美充分展示出来。数学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得学生更爱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三)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丁谓修皇宫”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运筹思想。北宋年间,皇宫被大火烧毁了,当时皇帝十分生气,让丁谓限期修复皇宫。这个修复的工程十分大,看起来几乎不能完成,但是丁谓采用系统方法将这个工程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其在整个工程修复过程中,主要是抓住整体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废物处理,将这三个因素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而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运作。他让人将皇宫门前的道路上取土烧砖,可以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然后大道就会出现大沟,他将皇宫周边的汴水接通,可以将全国各地和皇城相连,将交通运输的问题也解决了;工程具备充足的建筑材料,修复完毕十分快速,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再填入到大道的沟里,就能够解决建筑废物处理问题,再现平坦的大道。丁谓掌握十分高超的证题思想和转换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数学史上的一些测量方法,都是来自我国古代的测量。在古代测量有:“规、矩、准、绳”,随着朝代更迭,测量方法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的用手测量到后来“立表法”“连索法”。而这些在历史上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更是一种民族强大的表现,教师将这些文化逐渐渗透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研究出一种十分高明的测量方法———“重差术”,这个方法以现代三角形相似原理和比例线段理论为基础来进行测量。其中《九章算术》注解序言中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测量的目标比较高,可以采取另外的方法来测量。比如《海岛算经》中一题: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距千步,令后表与前表三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三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这些测量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智慧从几千年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四)实施多元教学方式,创建起传统文化的渗透氛围。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氛围,制定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促进教学成果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文化渗透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课、情境创设等模式,来强化文化渗透教学成果。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内容时,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发育还不成熟,空间感比较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构建空间形象,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解析一些传统建筑的立体几何知识,从文化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进而不断提高文化教学效果。又如,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张贴名人名言,搭建传统文化读书角的方式,营造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将数学学习与传统文化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借由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程晓亮,李宣欧,牟欣.传统文化视域下数学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4):89-93.

[2]吴灿.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2020(3):139-140.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3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约5000年的历史积淀,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炎黄子孙必须传承和发扬的。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当代学生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他们的观念中充斥着“追星”、“动画片”、“电子游戏”等。信息技术学科,是最适合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科,因为信息技术就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来适应社会的,又因为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可采用的“任务驱动法”等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已任,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资源与网络资源,可以更好、更系统的引入中华民族文化,让高科技的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爱国、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主题。因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爱国素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安排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实例,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精神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主义精神。

1)挖掘当代信息技术与我国古代科技贡献之间的关联,可以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激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史”这一章节时,可以联系到计算机古老的计算模型—算盘、四大发明等内容。再比如在学习“二进制”时,可以联系到中国最早的二进制表示周易、八卦绘画等内容。再比如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使用我国古代的数学题目“九宫图”来设计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九宫图”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介绍目前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以介绍由我国北京金山公司自己开发的WPS文字处理软件,它是一款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办公用的是WPS文字处理软件。在学习网络安全课中,可以介绍360安全卫士、江民、瑞星杀毒软件等我们国产的许多杀毒软件,这些杀毒软件为我们的电脑保驾护航,确保了我国用户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3)给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相关的时政信息。比如介绍中美2018年中兴芯片事件,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立即重启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中兴通讯将被禁止以任何形式从美国进口商品。中兴通讯严重依赖从美国进口芯片等元器件,这对中兴通讯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本事件让学生明白只有硬科技才是国之重器,必须勇往直前,走科技创新之路。同时向学生展示我国目前在自主研制计算机芯片事业上的历史和取得的进步。激励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贡献。

2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在教学素材、教学任务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1)教学素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键盘录入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的录入素材选择《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学生在练习指法时,通过输入这些精髓篇章可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理解、鉴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再比如在“word编辑排版”练习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可以是古代的名篇或者是的经典的传统诗歌,学生在在练习编辑技巧的同时,享受传统文学与诗歌的优美。再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教师提供的练习素材可以是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让学生用这些素材进行制作传统文化主题方面介绍等的幻灯片。再比如练习插入声音文件时,教师可提供一些传统音乐,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进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2)教学任务中渗透传统文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任务”尤其合适。例如,在讲解“搜索引擎”时,我们的教学任务可设计成查找相关主题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查找“陕西历史名人”、“周原(西周的发祥地)”、“中国传统节日”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搜索陕西历史名人的典故、周原文化、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相关诗词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到搜索相关技巧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再比如制作视频作品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为主题,让学生把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变成介绍家乡的人文风俗等的宣传视频,这样学生在学到视频制作相关技巧的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再比如在讲解“动画制作”时,让学生制作“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积极意义的故事片段。

3)课堂外举行竞赛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开展文字排版“电子板报”竞赛活动,主题是展示传统文化方面的。再比如开展“网页设计”竞赛活动,制作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主题可以是中国的书法,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服饰等等。这样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社会的进步,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融入传统文化。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教学素材中、教学任务中、课堂外竞赛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这些策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玉江.巧借信息技术课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122-123.

[2]韦志涛.信息技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J].科教导刊,2015(4):115-116.

[3]张海艳,陈士诚.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3):195.

[4]周清春.信息技术碰撞传统教学文化[N].科技日报,2007-06-07(007).

[5]张海艳,陈士诚.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95.

[6]张茜,杨玉强.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4):4-5.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崭新的衣服而是外国的品牌、不再接受白开水的止渴而是享受可乐的美味、不再接纳传统礼仪的规范而是以放任不羁的“欧美范”为荣……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充斥视野的是世界品牌、西洋风尚,民族传统文化则变成了保守和守旧的代名词,打瞌睡成了推广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零食”。在一次书法鉴赏课中,在指导学生欣赏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笔者让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书写法则,以此激励学生感受书法美感、培养良好书写习惯。这时有许多同学则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只要有电脑,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选择利用且效率高,再花费许多精力去练习书法实在是徒劳之举,笔者哑然,深深地为这代人离民族传统文化远去而倍感忧惧。

二、教育先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

一堂美术课可以兼顾美学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一次服装设计鉴赏课中,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展示了两幅服装作品,一幅是中国汉代的服饰,另一幅是日本当今的和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其中一个小组的发言是“日本和服的式样来源于中国却能保持上千年的传统,而中国早就摈弃了传统进入了西装和牛仔装的时代,实在令中国人汗颜”。笔者抓住这个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以及世界各国如何借鉴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的,这时课堂氛围大大活跃起来,学生在看图片听故事时调动了解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积极性,在重新捡起了对民族传统的形象理解时,增强了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甚至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这个大计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笔者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应该洗尽铅华,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学生引领到璀璨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欣赏黄自元先生的书法作品《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分析了书法作品的形式美感之后,笔者突发奇想地请学生找出对作品中最感兴趣的话语并把它写出来,结果当全班同学的书法作业展示时,尽然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治家格言》。这说明了在这篇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积极的、有用的。此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讲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告诉了人们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起居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了一种纯朴的品质;“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更点明了终身教育的必要和人生观的至高境界。学生在美术欣赏的同时又接受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陶冶,一举两得,同时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关系吗?那天的欣赏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笔者非常欣慰了!

三、方式多样,发掘民族传统文化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瞬息多变的多元化时代,教育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倡民族传统文化不是拖时代的后腿而是旨在古为今用,使传统更好地服务现代。笔者长期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融会于中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进激励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进步的同学(思想和行为上),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经验介绍,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外文化对比结合法”,通过美术视觉信息,对中外美术形式进行横纵向对比,使同学树立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但不孤芳自赏,培养健全的审美观;“游戏探索法”,用快乐游戏的方法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实现不同孩子的思想共鸣;“辩论法”,用讨论、辩论的方法使得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自己发现值得指导学习和生活的法则同时也享受着美术符号下的视觉冲击快乐……孩子们又活跃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美术课堂中享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5

美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功能。现在一些大学的美术教学更注重艺术创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对学生修养的重要性。因此,高等院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美术自身功能的体现。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正因为如此,高校的美术教学一定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美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感受、内心形态展示出来,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它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将高校的美术教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涵养和价值观展现给学生,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我国民间艺术充满了智慧与技巧,民间艺术作品既能够作为艺术进行欣赏,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6

关键词:元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贡献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

(一)言文合一

站在语言的立场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言文分离和言文合一的两个阶段。元代以前属于言文分离,元代之后文学便发展到了言文合一时期。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一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胡适先生这样说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就算是发展顶峰了,无论是这一时期的词、小说,还是剧本、曲,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颇有一种“活文学”出世的状态。假若不是遭遇后朝明代八股文的迫害,不受明代初期的复古潮流之影响,那么我国的文学发展一定也是达到俗语的文学阶段了,语言则发展到言文一致的阶段。可以说,这种基于语言立场上的评价,已是极大的肯定。

(二)“俗乐”与“闲情”成为文学创作主题

在元代时期,中国民族文学的内容主题上,主要追求是“言志”“教化”和“明道”。虽然说元代之后,这些内容主题依然有作家在创作,但是在社会的主流创作中,成为普遍追求的则是“俗乐”和“闲情”,这种主基调亦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文学内容所追求主题的改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追求,进而各个创作主题下的作家地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元代之前,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杜甫、李白、柳宗元、韩愈、辛弃疾等,创作文学所表达的主题展现的多是封建正统观念,也是世人的主流价值观。而在元代之后,以关汉卿、施耐庵、冯梦龙、曹雪芹、吴敬梓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则不能被当时的封建思想所接受,因而面对他们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遭到了以道家学派为首的抵制和诋毁。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学开始与封建社会出现背离,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三)戏曲小说占据文学类型的主流

元代之前,中国民族文学的题材类型无非是诗、词、赋和散文,且文学创作者和作品的受众群体多是一个层面和圈子的文人。在元代之后,中国民族文学的题材开始发生改变,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新的题材,文学创作者和作品的受众群体也由原来的同一阶层演变为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元代时期及以后,中国民族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经典文学,如《西厢记》《窦娥冤》《金瓶梅》《聊斋志异》以及四大名著等,戏曲和小说成为当时的文学主基调。文学创作者借助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刻画民众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试图引领和解放中国民众的个性和民主观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完全超越了之前的文学发展。此外,元代的代言体叙事文学———杂剧,在这一时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了当时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文体形式,从创作层面促进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扭转了中国戏剧晚熟的局面。中国的文学格局至此开始形成了诗、小说、散文和戏曲齐头并进的局面,戏曲小说乃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基调。

(四)文学创作者与欣赏者相分离

在元代之前,文学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多是由文学作者圈子内部的人士评价和赏析,处于一个文人自足性文学阶段。在元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受众群体也由原来的文人走向了大众,步入了社会消费性文学时期。元代前后,文学写作群体和作品受众群体发生了较大改变,作品的受众圈子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甚至在当时的农村地区,都能够受到戏曲的影响,元代戏曲的影响范围远超唐宋诗词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范围。

(五)人物形象拥有长久生命力

中国民族文学史上,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人物都源于元代之后。比如,《水浒传》当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打虎将李忠、九纹龙史进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窦娥冤》中的窦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作品里的这些人物,都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而在元代以前,则根本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能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二、元代少数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俗文学逐步取代雅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体

在元代之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雅”;元代之后的中国文学亦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即“俗”。元代之前,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主要是雅文学的发展和创新,而元代之后,俗文学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主题。口头文学在蒙古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前是居于主要地位,后来,进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和蒙古族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层,革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脉发展,没有继续遵照和沿用前朝历代所推行的类雅文学的发展策略。在文学欣赏方面,中原各族各阶层、北方少数民族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倾向于俗文学的欣赏,故而在统治层面就推出了支持和引导俗文学发展的策略,原先雅文学占优的地位也被俗文学所占领,进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俗文学成为了绝对的主体。回顾整理元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官府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元代时期,俗乐的管理机构在品秩上和礼部达到了一个品级,上至皇帝,都常常过问戏曲艺人的发展状况,这种重视程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一时期。在蒙古族脱脱所主持编撰的《宋史•乐志》一书中,曾直接对反对俗文学的思想观念表达了不满,提出了批评。雅文学在唐宋时期,是官府用人时的主要考察内容,但是在元代,蒙古族统治阶层不再秉持这一理念,这在事实上影响了雅文学的继续发展。由于,统治阶层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和推广,客观上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对元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蒙古族在历史上是一支著名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草原游牧生活,元代时期,蒙古族进入中原,思想观念开始受到激烈地碰撞和融合,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受到影响。元代的中国,疆域辽阔,民族、种族众多,在大一统王朝之下,元代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各种文化相融并生。受制于这种环境的影响,蒙古族面对多元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包容、共存的发展政策,允许不同地区的种族和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准予各地区、各群体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种开放、包容的统治政策和环境,是明代和宋代时期所不能达到的,因此,给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和宽松的环境,故而,也给俗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文学结构主体发生巨大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元代文学作品的类型及内容

在元代时期,中国民族文学在民族大交融背景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作家也开始使用汉族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主动接受和学习汉族文化,少数民族创作者也开始创作符合社会背景的、具有民族文化和审美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元代的文学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除了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家元好问外,还有很多不应被遗忘和忽视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典籍《蒙古秘史》,内容集中了与北方少数民族生存生活相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是一部具有极高民族色彩的典籍著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1989年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会议中,一致赞同《蒙古秘史》是当之无愧的蒙古文学,是世界经典文学的宝藏。给予它的评价是艺术独特、美学独特、文学传统和语言飘逸。客观而言,虽然说《蒙古秘史》当前阶段没有获得中国文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中国民族文学中,毫无疑问它是具有极高地位的。

三、元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如前文所述,由于元代文学发展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的发展也对后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民族文学的总体发展中,元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在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和点缀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学的内涵和特质,给中国古代民族文学带来了豪迈和壮阔的气息,这种在文学历史中较为少见的意象,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史诗巨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刻画了英雄降临于世的场面,两只手中,一只手握着油,另一只手握着血,比喻财富和战争。在《蒙古秘史》中,有一段关于成吉思汗降临时的场面,相传他手握稗石般的血块。在《元史•太祖本纪》中,关于成吉思汗降临时的描述则为他手中握着像血块一样的凝血。这种神话思维,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如关于贾宝玉诞生时,相传他口中含着玉石来到世间,这种异生现象经过拟似之后,强悍之间转化为了文雅。在元代使用汉语创作文学的作家中,多数都是生活于中原和江南一带,原本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文学环境。后来,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入下和民族交融的背景下,边塞作家开始进入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世界中,原本的封闭体系开始有了新的源泉注入,进而封闭圈子被打破,形成了全新的开放的混合体系,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新的文学风气开始形成。在元代文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还是雅与俗,还是处在处理雅俗、文野和刚柔的阶段,文学风气中以野克文,以刚克柔,这种氛围下,就为超凡脱俗的作家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创作环境。比如李贺,他的诗风就颇为独特。在江浙地区,曾在文学发展中掀起一阵旋风的“铁崖体”,可以说正是雅俗、文野和刚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产物,进而这种文学风气对中国整个民族文学的风气产生影响。

(一)颠覆了雅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雅文学在文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封建统治下中央政权对于意识形态的专制,官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封建文学的影响,故而促成了雅文学的发展,并非完全是社会自发形成的结果。俗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如同雅文学的那般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俗文学通俗易懂,意识形态淡薄,故而在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市场和影响。但对封建统治阶层来说,俗文学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维护政治统治,在文学中宣扬“学而则优仕”的文化理念,在官学人才的选拔上,重视诗、文的考察,故而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士阶层的存在。可以说,这也是雅文学在中国文学结构中能够长期居于主要地位的一个原因。正是看到这些,胡适才提出,科举一日不废,古文在中国的尊严地位将一日不除。元代时期,蒙古族在成为中国统治阶层后,并没有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士阶层在稳定封建统治中的作用,也没有参透意识形态在稳定政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在入主中原之后,依然遵循的是尚武轻文,不沿用科举制度,不注重意识形态的把控。皇庆二年(1313年),在关于是否继续沿用科举制度的讨论中,借“人都学习得浮华了”一说来取消了关于“词赋”等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受此影响和冲击,雅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文学土壤和民众基础,中原文化也遭受了巨大冲击。此外,蒙古统治者开始着重支持、推广杂剧和散曲,从政策的制定出发,基于文学接受的角度,采取了与中原统治者不相同的审美和政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发展方向,蒙古统治者在此一系列的举措下,彻底颠覆了雅文学居主体的文学地位。

(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在元代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虽然说民族成分上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但是关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尊崇,则始终未被削减和弱化。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有着广阔的胸襟和极大的包容力,容纳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元代时期所呈现的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局面,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出彩的一个景观。元代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文学创作者,如边塞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充满了豪迈之情;西域诗人描写的江南之景,别有风味。此外,还有马祖常、贯云石等一批作家,给中国的诗坛和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给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视觉。在元代诗人创作的作品中,它们质朴、洒脱、飘逸,完美,展现了疆域诗人的特异气派。除此之外,在使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中,一方面吸收和总结了汉语文学的经验和智慧;另一方面,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气息和文化特质,可以说,如果这类作家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或者组成一个群体,那么无疑必将给中国的汉语文学抹上浓重的色彩,从而突破原有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杨义.“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J].民族文学研究,2003,(1):3-8.

[2]杨义,汤晓青.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3,(3):82-88.

[3]周惠泉.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82-85.

[4]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6,(5):242-245.

[5]赵维江.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J].文史哲,2005,(1):91-96.

[6]白俊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2-134、148.

[7]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J].民族文学研究,2004,(3):30-35.

[8]陈友康.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87-92.

[9]艾光辉.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学本质论之比较[J].民族文学研究,1992,(4):30-36.

[10]陈力.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管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5):22-27、63.

[11]蒋玉兰.传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表达[J].贵州民族研究,2017,(8):149-152.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7

近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愿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名牌大学,穿名牌衣着,开豪车,住豪华别墅,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有奢望之心,而民族文化中的优良美德不见了。公交车上的让座反而成了一种奢望,这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所致。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教师要时刻有这种意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漫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创作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漫画。如:在公交车上,站着一个弯背弓腰、摇摇晃晃的老年人,旁边坐着几个青年学生,他们谈笑风生。这样一老一少,一站一坐,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此画的讲评,引导学生尊老爱幼,弘扬传统美德。在《装饰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的光盘、报纸、草帽以及破旧的毛衣,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制作成各样的小装饰品,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在课下,组织课外活动,成立书法和中国画活动小组,定期举办书画讲座、书画大赛。把这些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不应付,不走过场。

2.践行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民族传统文化中,书法、中国画、中国结和陶瓷艺术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制作能力非常重要,他们可以非常直观的融入其中,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就拿中国画来讲,首先要懂得欣赏中国画。在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风雨鸡鸣图》,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其次,要有条理地进行笔墨练习。中国画墨色的干、湿、浓、淡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学生开始练习时,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践行传统文化,还要潜移默化去引导学生。如:假期组织学生去游览遍布中华大地的人文古迹;去陶瓷之都体验陶瓷制作的神奇和各式艺术品的精妙等。

3.寻找生活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树立坚定的民族审美信心

随着伟大祖国日益强盛,我们以更包容的姿态去容纳各国的文化,以更大的胸怀去迎接世界宾客的到来,而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元素更是现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长城、故宫、唐装等。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传播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第一线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教材,拉进课堂,通过生动立体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审美信心。如在《民族风服装设计》的教学中,如何将中国元素巧妙运用到服装设计上,如面料选取丝绸、锦缎、麻、蓝印花棉布等;款式选取中山装、旗袍、立领、斜襟、对襟等;图案选取牡丹花、团花、缠枝花、龙凤和汉字等装饰纹样;颜色选取大红、大绿、明黄、蓝等色彩艳丽的民族色彩;工艺选取镶、嵌、滚、盘、绣等中式工艺。将这些中国元素,哪怕一点点元素巧妙地结合在现代的服饰中,形成最炫民族风。

4.结语

民族数学文化范文8

1、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对于民族特色较为浓厚的地区,如拉萨、丽江等地,尤其适合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因地而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民族文化进行搜集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开学后,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讲讲美术作品的寓意以及创作心得,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建筑、手工艺品等都会有一个相当明确的了解,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在美术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开设专门的手工制作美术课堂,教授学生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以绣球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彩纸、剪刀、胶水等制作绣球的工具。在课堂上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并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绣球。在制作绣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普及绣球的相关知识,包括绣球的由来、与其有关的故事以及绣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等。通过手工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其了解到绣球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激起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2、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中,为了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主动构建与课堂内容一致的模拟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在风格、内涵和情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将各种资料统一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身心特点为基础,认真有效地搜集和分析民族文化资料。同时,与现阶段的美术教育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主动构建适合民族美术教学的有利氛围。教师可在教室、校园安置大量符合学生兴趣和审美的艺术品,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以铜鼓为例,在现代社会,有着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铜鼓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早已超出了乐器的范围。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绘有铜鼓图案的服饰、瓷器以及刺绣等图片。经过整理之后,可将其悬挂于校园文化作品展览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去当地感受铜鼓文化。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切身体会周围的民族文化氛围。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受,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意识。与此同时,这对于激发小学生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为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培养优秀的鉴赏者和传承者。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媒体的不断普及,不仅各种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也逐渐应用开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以直观形象为主。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够加强美术作品的直观性。教师可根据实际的美术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选用色彩丰富,涉及面广,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的作品来制作课件。其所表现出的艺术色彩以及感染力,非教材上的图片所能比拟。再者,教师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可事先准备一段工艺品制作过程的视频,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其所表现出来的细腻、生动和准确能够有效提高艺术品的直观效果。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还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早已演变成人们搜集和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来说,其具有分布面广,类目繁多的特点,而且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而计算机网络所独有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对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料也提供便利。尤其是一些制作难度较大,工艺程序繁杂,对原材料以及各个制作工序要求较高的艺术品,诸如砖雕、民族饰品此类,教师可与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搜索资源,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