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意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族团结意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1

21世纪是一个看似和平团结的世纪,实际暗藏凶险。资本主义亡我心不死,试图挑拨民族仇恨高,分裂我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期,那民族团结教育就处在一个影响因素广泛、影响方式多样影响性、质具有多重性的复杂环境中,民族团结教育为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机制,又给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1.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对民族团结教育意义

教师教育其实是培养培训教师的一中表述名词,是针对教师的各个阶段,对老师量身的职前培训、入职规范和在职进修的教育过程。教师教育资源就是这些为老师实施培训和培养的机构组织。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标准来要求各族学生思想、认识、行为一致,加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加强认同感,加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的交流,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促进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认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反对分裂的自觉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家出台有关民族的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的大政方针,是稳定社会和谐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途径。我国已经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了重要专项教育。想通过加强校园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对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很大的促进,教师教育资源是对教师优化的机构组织。这样的机构组织进行建设升级是间接的对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质量的提高。举个生活中易懂的例子:民族团结教育就是日常的食材,要想美味可口要经过厨师的烹调,厨师就是教师。教师教育资源就可以比作培养厨师的学校机构。这样的举例就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影响着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民族团结教育的授课效果。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教育,但是可以主导着国家民族教育的方向。

2.民族团结教育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提出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国外敌对的势力一直企图破坏分裂我国,与国内一些反动分子狼狈为奸搞分裂,挖空心思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在境内外搞分裂破坏活动,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的和谐建设,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当今非常重要。

二、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民族大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怎么完成民族团结教育这项任务。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也表现出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导性。

1.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方向

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方向要靠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增强教师教育资源对这方面的力度,就要确保以“爱国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三个离不开”为指导思想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教育各民族学生了解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方法将各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促进校园的和谐和师生的团结来稳定校园的顺利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和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把个人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三合一的组合,让学生明白最高的利益是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把爱国主义行动与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

2.规范民族团结教育的授课模式

规范民族团结教育的授课模式是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的前提条件下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要以校园的维稳为标准,民族团结教育为基础,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让民族团结教育有效的融入校园文化。在理论课程教育上,使大学生在深入领会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高对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认识,增加民族认同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课程内容上,要在突出各民族大学生具体情况的选材和结构上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有不同侧重点。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就要鼓励开发课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3.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课程的改革。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1)课程改革要加强,摸清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教育学中体现的实际特点,来改善民族团结教育里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的内容、方法。在充分利用当下形势和政策,开展一些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方面的专题。

(2)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加强,增加主题活动的多样化,充分发挥间接作用。学校应该量身定制符合本学校活动形式,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有关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

(3)对网络文化建设要加强,把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化,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网络越来越紧密了,应该把民族团结教育借助网络平台打造一块重要阵地。

三、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实现路径

1.强化教师主体意识:

提高教师自我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在认识自我方面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著名的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教师要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去实施。在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是否可以创造出来,将导致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能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被调动的话,就非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学生们拥有各种不同的思维,就由各种不同的思考结果,甚至有些结果跟答案相差甚远,这就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老师虽然面对着不尽人意的答案,还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那些学生,给予学生的眼神里带一些信任,态度上带一些宽容,再给出准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可以在心理上得带抚慰,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学生的热情会相当高涨,从而让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使其思维明确,表达有条理。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有效地提高教质量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学习方法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本人去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或创造出来的。要完成这样一项工作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提供恰当的例子,让学生的手,脑都被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到那种情景中去,亲切感是一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在学习中有着对思考的执着。课堂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老师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掌控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信息,随时调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该注意到一方面,世界就是人与人的多种多样的思想组成的。所以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自身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有些得出答案有偏差。还有些学生反映机敏,而有些学生稍微慢一些。这就需要老师仔细的观察课堂的的一举一动,发觉他们的情绪和表现。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从而能个更好地掌握每个同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3.增强教师综合素质: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如今的中学生,出生在新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历史文化、民族奋斗史的认知不足,缺乏对苦难和动荡的认知,所以他们的爱国觉悟和民族团结精神也就相对薄弱。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实现教学创新,也能提高各民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四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法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边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先以一个猜想:“湘西地区历来苗汉杂居,翠翠是苗族人还是汉族人?”启发学生对不同民族性格及其成因的思考。汉族的“翠翠”摆脱了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压制,大胆追求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苗族的“翠翠”在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出边城,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课堂导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学生心灵深处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

(二)结合背景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为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写下的文字,这里世居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等26个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风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遍布全城的民族特色美食,有正宗的过桥米线、炸洋芋、耙肉、饵丝及各类野生菌等,是身居外地的昆明人挥之不去的怀念,也是游人乐此不疲的美味向往。每一篇课文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作品的背景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融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拓展延伸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提出:“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延伸,将课文的背景与现实相联结,注重课文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课文的引导下,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四类型”组织形式

(一)单篇教学组织形式

历史发展到现在,民族团结一直在发展、进步,各民族的文化一直在交流,彼此互相包容,共同进步。例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四方街,展现的是汉族、藏族、白族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形态,也论证了各民族在历史上就有和谐相处的形态。民族团结已成为中华文化支脉之一,源远流长。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及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加强自身民族团结意识。

(二)大单元组织形式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思辨阅读的开展,将民族团结教育引向纵深。例如,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驿路梨花》等文章时,可以将同类型文章做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各地风俗、人情等内容融合,让学生对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驿路梨花》中的一间茅屋构建了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大单元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悟课文的民族情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精神的认知。

(三)整本书阅读组织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也可以发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例如,《边城》的教学可以先从风景、风俗、人情这“三美”入手,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翠翠性格养成的深层原因;然后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对翠翠的民族成分进行大胆猜想。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在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紧密相连、共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四)主题拓展组织形式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可以发生在主题拓展中,依据主题进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体验民族文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穆斯林的葬礼》时,在深度理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后,笔者依据学生学情,设计了“我为民族文化代言”的活动。学生盛装打扮,穿上民族服装,配齐民族首饰。多民族学生齐聚一堂,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能在对比中深入体验各民族文化,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广度和深度。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民族团结教育“三途径”策略

(一)重视集体朗读,升华民族团结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富含民族文化元素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章,与作者产生对话交流和情感共鸣。朗读课文要做到口到心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时领悟作者情感,更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学生在集体朗诵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声音触动灵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团结之情,增强课堂效果。

(二)设计情景表演,体验民族团结精神

以《驿路梨花》为例,这篇课文以“我”和老宋的视角,讲述了寻找哀牢山区的一座给沿途旅人提供食宿便利的竹篾泥墙小茅屋的真正主人的故事,赞美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淳朴热情、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时空相对集中,适宜进行课本情景剧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成既忠于原著又颇有新意的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并组织课堂表演。学生在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能逐渐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把握人物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组织研学旅行,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还可以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学生在自我旅行或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过程中能领略民族风情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之博,体悟民族团结之珍。学校设计研学旅行时,要将民族团结精神熔铸于主题中,选取民族特色鲜明的研学线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学习素材。在研学成果形成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相关研学报告、制作民族风情作品等,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快对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推进,同时加快对新课程改革、青少年素养教育、人本化教育等政策的协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团结教育也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总结,以期提高广大中学师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磊.构建特色课程,推进民族团结教育[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7):96-97.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3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路径

一、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

(一)民族团结与法制的良性互动关系

法制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各个国家领导人皆对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做过相关论述。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①这一思想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民族团结是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各民族整体呈现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态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融更为密切的同时,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各民族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纠纷。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蓄意扩大民族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肆意宣扬不实言论,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基于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客观事实,民族团结的加强必须靠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支撑,需要对破坏民族团结的所有行为都进行依法打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同时经过几十年实践,有力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是非常正确的,其为民族团结提高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得到人民的拥护。民族团结为法制落实创造有利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规范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其更好地实施需要人民从内心真正去拥护,主动去学习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对民族文化、法制等的理解认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国家法制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民族团结方面的立法也日趋完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顺应民心。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民族团结,进而通过民族团结创造的有利社会条件发展法制。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进一步加强。②民族团结与法制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维护新型民族关系和合理解决民族关系提供隐形力量和法理依据。

(二)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的思想、文化、性格进行交流和碰撞,使其树立独立而自豪的民族感、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也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国外敌对势力常借助高校这一平台通过教育对下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型人才,担负起适应新时代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工作布局调整的探索者和引路者职责,有助于同学们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是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统一、社会和谐、边疆稳固、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的关键,关系国家的长远利益。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的宣传发展,以期维护和解决长期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共圆复兴梦想。

二、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路径

(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对于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中推进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顺利开展的主干课程。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高校普遍可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该课程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职责的同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辨别民族问题,认识民族团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同学们能够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有意识地促进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但就教学实际而言,需注意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化的东西生活化,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理解这个课程所传授的内容,并为之践行。学生需要被鼓励,被恰当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学校的民族特质、少数民族文化、学生所属民族或周边家庭社会环境来进行问题设定或者导入。除借用视频、PPT、动画等吸引同学外,教师也可借助自己的实践经历或相关的实物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知识里面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比如介绍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法制内容时,可以用一个实物或者绘画作品天平来进行导入,中间轴寓意法律的支撑,两边臂分别挂着一个盘,只有两个盘中所赋予的东西重量一致,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借此来表示法律赋予各个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随后,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根据他们的生活实例反映这一主题,让大家在趣事中探讨,明白民族平等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或者直接将课堂设置为一个法庭,选出原告、被告、法官、辩护人、鉴定人等,设置一个主题,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使课堂生动有趣。对于非民族院校,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的教育。③通过这些隐性课程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研究,让学生将民族团结法制思想与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深刻思考学习其精神内涵。在思政课方面,主要是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堂中适当融入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各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比如在第一门课中,可以借用中央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法制的论述来表明其重要性和内涵。在第二门课中,可以结合中国近展的历史讲述各个民族在这段奋斗岁月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挖掘革命为什么会胜利,各民族为什么会团结一致对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民族认同和国家危难的因素外,法律束缚或者条例规定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都是可以带着同学们思考的问题。在民族法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同学们可能都有所了解,但没有多少人真切明白这一法制的确立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对一个地区或者一所高校进行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前和颁布后的发展对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该条例的重要性。其他《宪法学》《民法学》等专业课,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法律课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重点培养大家在民族团结意识下的法律意识和信仰,维护法律的尊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二)三方共同协作,推动实效落实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大主体,担负着培育祖国人才的重任。在社会新形势下,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及个人素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从自身角度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加强对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学校角度讲,应建立和逐步完善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学习机制。④增加相关学科教师的配额,提供资金支持,扩大民族团结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同时,需要对各部门领导干部及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考核成效,从法制化轨道考虑保证教师方面知识的准确性、信息获取的快速性、主管态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从顶层设计方面防范部分老师对国家相关法规不理解,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误导。师生是互相促进、相互学习的两个主体。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的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课时以及授课情况等都应该算入绩效成绩,学校应成立一定的组织机构负责课堂的巡查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以考察教师方面的授课情况。要求教师尽量避免对学生强制性的作业布置、视频学习等,以防同学们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得不偿失,可以多与学生谈心,在日常聊天中了解他们对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的了解,也可采取一定的奖励制度,在课堂中如果大家想发表或者是想针对某一个问题谈自己的见解都可以适量增加平时成绩。从学生角度讲,应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了解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挖掘相关案例及思考疑惑点,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好奇心和创新点,全面发展自身,提升自己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在接受教师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关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法制的相关报道和文献资料,利用好网络和就近的图书馆资源。总体来说,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通力协作,责任到人,准确落实法制宣传实效开展。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保障,教师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传播主体,学生是进行宣传教育后备力量和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群体,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三位一体”的模式共同推动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

(三)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塑造。⑤通过学生每天接触生活的校园建设来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从显性上看,首先,可以举办相关法制讲座、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歌唱舞蹈比赛、文艺汇演、宣传板报比赛、辩论赛等提高大家的认识,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借助图书文献资料丰富自身对民族法制的了解,学习所得更加深刻。其次,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校园广播、QQ、微信、微博,甚至抖音、快闪软件上好的例子都可以成为借鉴和发挥作用的平台,传播优秀的民族团结法制事例,讲好民族故事,讨论热点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借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通过民族服装体验、绣球连连看、打铆球、彩运接福、阿色色格、同填对对碰、毽羽纷飞这些游戏了解各民族文化,在互动中感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理解的和谐理念,加强对民族团结法制制定的理解。法学院可以借助自身特点,成立相关社团或者组织机构,开设模拟法庭,选定民族团结主题进行模拟演习,邀请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和观看,同时可以拍摄成纪录片,在学校各个播放屏上定期播放,一方面既丰富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学习。从隐性上看,可以将课本内容与校园的环境、“中央民族工作12条”对应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通过游记或者情景剧的演绎让同学参与其中。第一,可以在校园的树木或者花草上设置二维码纸片,通过扫描即可进入一个地级市,通过角色带入游览这个地级市的各个地方、民族,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看他们面临民族矛盾和纠纷时如何处理,或者自身在进入那个角色中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游览结束后,整个过程自己收获哪些知识,又有哪些参与感受可以再次编辑录入,整个系统就如一棵树木的主干,参与的人愈多,树木的枝干就越多,看起来更加茂盛。第二,可以将民族或者地区的故事围绕“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任一主题,由大家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编写出来一个话剧剧本,根据剧本人人参与,共同演绎主题,在实践活动中开心快乐地接受知识,接受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借助民族文化墙、艺术走廊、书法墙等张贴法制海报、描述民族团结法制历史及主要内容、写“法”大字,让同学们在通过或者偶然驻足中增强对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的学习与认同。通过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既不被学生所排斥,又能收获良好的效果,不失为值得做的一种尝试。

(四)重视校外实践,提升理论知识转化能力

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应通过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学生走访相关法制部门,接触实际案例,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学习其中所体现的法律知识,正确看待不同性质的案例,学会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并采访本地区优秀民族团结法制宣传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成长,学习他们的精神,做成采访录编订成册,供其他人学习借鉴。另外,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光辉历史,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于法学师范专业的同学,可以到当地人民法院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参观法院审判庭、法制宣传栏等,使同学们了解审判过程,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体会法律实务中体现出的公平与正义,提高大家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服务活动,借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及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走进周边村寨,走进每一户家庭,向他们耐心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法制案例,必要时发挥村干部力量,借助村寨相关活动室积极举办法律情景模拟剧或者法庭技巧知识讲座,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利用自身所学帮助他们解疑答惑。从学校到村寨,从学生到社会,从闭塞空间走向开放社区,相互连接,将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结语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到人管用有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精神,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这一永恒主题,着眼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五观”、“四个认同”、“三史”学习宣传,进行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宣传教育,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宣传教育,进行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宣传教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州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使民族团结思想真正融入广大群众的血脉,成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教育内容

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突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七个深刻领会”和“八个落实到”要求,着力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认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会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上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三史”,引导干部正确认识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自治区和州党委的要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激励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努力奋斗。

三、主要活动

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要以重点活动为抓手,丰富载体抓覆盖,结合实际见成效,着重抓好以下活动:

1、组织国资系统的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有关民族团结内容的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资料,积极参加州上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31周年系列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心得体会),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好歌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3、开展“学先进、比团结”活动。向“当代雷锋”庄仕华、“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学习,并结合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树立民族团结学习榜样,及时挖掘国资系统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

4、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开展民族团结面对面宣讲。

5、委每位党员干部要为破产改制企业的职工服务,同时开展“一帮一”的帮扶活动,要使帮助的对象在思想意识、经济状况等方面有较大的转变。

6、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民族团结的电影。用精彩纷呈的和谐文化滋润各族干部职工的心灵,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和谐力量,升华爱国情怀。

7、组织开展徒步活动,增强体质凝聚人心,加强民族团结。

8、以支部为单位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活动。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相关领导及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委民族团结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国资系统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定期研究部署,把民族团结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工作任务、措施方法、责任分工,加强协调,突出重点,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2、拓展延伸、加大覆盖。按照“宣传到人、切实管用”的要求,不断推动宣传教育向广度推进,扩大覆盖面,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延伸到国资系统的方方面面,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增强渗透力。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5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体现的是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正如坚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清华大学那样,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在各个岗位中努力拼搏。又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它引领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把民主与科学深深的印在国人的心中,新思潮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我国的高校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爱国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观取向的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产物,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久负盛名,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作为革命火炬的传递者,第一次点亮了民主科学的圣火,让自由进步的思想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此时,北大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民主科学,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北大师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北大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振兴中华的目标,渐渐的在全社会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学生,弘扬民族团结教育,几十年来为祖国边疆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民族干部和建设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五十年代建校开始,学校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学校培养的民族干部始终秉持这种精神,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在学校学到的校园文化用来建设家乡,团结家乡少数民族,为稳定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大发展、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个民族了解我们党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除了秉承历史形成的校园文化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和谐校园,教育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用校园的和谐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看高校校园文化对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中有着很大影响。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民族类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多渠道、全方位地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团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民族大学自建校起便坚持这一政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学习生活。云南民族大学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联谊活动,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比如有关于纳西东巴教文化的讲座、有关于藏传佛教的学术交流活动、毕摩原始宗教的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也让各民族的学生意识到彼此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

(二)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社会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云南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有些地方甚至交通闭塞、言语不通,云南民族大学勇担大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学子,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他们介绍到各少数民族,使云南形成了团结的社会文化环境。各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补充融合,极大提高了云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云南社会文化在民族团结的高校文化影响下继续发展

云南地处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加快,更多的新文化涌入,对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应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继续促进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云南民族大学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1.社团方面。学校社团联合会推出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各个社团积极参与,带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各族师生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学校藏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团委领导下弘扬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团结,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

2.民族文化方面。学校为丰富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红五月”、“金十月”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学术科技节”四个主题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3.学术交流方面。以云南民族研究所为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申报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包括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小凉山彝区民主改革时期奴隶安置措施及其影响研究、傣族语言史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等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p#分页标题#e#

(二)取得的进步。

1.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民族院校的老师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研究,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申报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有些已成为了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的依据,为民族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比如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目前唯一以傈僳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为大家更好了解傈僳族做出了贡献。

2.关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政策继续完善。民族文化政策应以民族团结为中心而制定,高校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术成果的创作,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四、文化理论视角

(一)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有些少数民族在学校生活学习时仍然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属于民族亚文化,而在学校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主文化提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突出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向家乡人民宣传在校园里接受到的社会主文化,使各民族加强了解、增进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6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校、学院紧紧围绕党的指导思想,积极做好少数民族生教育管理工作,让各民族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

一、加强学院制度建设,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学院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共有90名,是学校民族学生最多的学院。为做好民族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院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在制度下开展各项活动,确保一切活动在已有制度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可控性,确保各项工作和活动有序进行。1.建立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在学校的指导下建立“日会面,周研判,月访谈”的管理制度,通过深入了解民族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学院配备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每周定期走访民族生宿舍,关心民族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与每个民族学生谈心谈话,填写学生情况登记表,整理归档,对有特殊状况的学生及时跟踪反馈。加强结对子学业“一对一”设岗帮扶,加强课堂考勤、宿舍晚归晚出管理,严格规范请销假制度,严格离校返校管理制度等。2.成立民族生事务工作室,助力民族学生服务工作。为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全方面地保证每位民族学生的生活、学习可了解、可追踪、可预判,并为进一步开展学院各项活动提供保障,学院成立民族生事务工作室。工作室分为秘书部、常务部、学习部、宣传部、技术部、活动部六个部分。秘书部主要开展新学期招新工作;日常会议安排记录;新闻稿撰写等。常务部主要是建档立卡;奖、勤、助、贷等事务;节假日去向返校登记;考勤登记汇总等。学习部负责“一对一”设岗精准帮扶;入党启蒙教育;日常党务工作;交融文化圈系列活动组织策划等。宣传部主要负责设计宣传展板、海报、横幅等。技术部主要负责公众号运营;活动视频、图片剪辑制作等。活动部主要负责文艺节目的筹备,体育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校外交流活动等。各个部门配备学生干部,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可控性,确保活动在工作室顺利开展。3.新媒体新思政,开设微信公众号。新时代“互联网+学生工作”已经是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开设微信公众平台“计算机交融文化圈”,由工作室技术部负责运营管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民族学生传递学校学院的信息,高效便捷地完成各项少数民族事务工作,推广更多优秀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和优秀传统文化、时政要点等。通过这种新媒体形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方便学生获取学院相关信息,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学院的先进事迹、优秀传统文化等。

二、加强民族思想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将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加强民族学生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学院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会,帮助民族生更好地规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树立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举办新生入学教育大会,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交流会,加强新生入学思想引导。为了激励学生争当有实力、有底气、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激励学生珍惜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待新入学的学生,学院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帮助民族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确定大学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民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紧跟党的思想及发展动向,提高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定期召开学院新疆、西藏少数民族生常规会议,进一步发挥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学院开展的常规例会包含以下几种:(1)学风建设交流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各民族学生要做到学习上互相帮助、相互促进,携手共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会,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会,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的作用,突出民族团结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3)政治学习交流会。通过召开政治学习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基本民族政策和最新时政要点,进一步加强对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民族学生思想上紧跟着党,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4)安全教育座谈会。节假日前后召开,提高学生对校内校外安全意识,切实保护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人身安全。(5)法制教育座谈会。加强民族学生的思想法制意识教育,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并教育民族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6)就业指导交流会,主要针对毕业班民族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民族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实践能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共同体现“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思想。

1.“爱在广东”主题教育活动。“相遇广东”主题演讲活动。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组织民族学生以自身或身边各族同胞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和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分享自己身边与其他民族的发生在广东的故事,可以是讲事实、讲故事、谈感情、学典型、赶先进,彰显民族大学生的个人风采,展现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硕成果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相融广东”摄影创作征集活动。为展示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组织学生发掘身边有关各民族学生友好相处的幸福团结瞬间,透过镜头记录身边美好故事、精彩瞬间、感人时刻,并附上镜头背后的故事,体现大学生的全新创意和独特视角,作为宣传形式向外界传达民族团结进步的信号,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成果。“相和广东”社会实践项目征集活动。为了倡导民族大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集中开展扶贫济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服务公共事业等公益活动,学院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各民族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展示民族大学生开放包容、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并通过视频展出的宣传模式,向学校及社会传达学院社会实践队员暑期活动的收获和感悟,感染更多的民族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倡导学生勇于肩负更多社会责任。

2.“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社会实践调查类,志愿服务公益类等多项比赛活动,前往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些主题活动的展开不仅帮助民族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了解社会,更收获到实践地区人民群众的好评反馈,还加强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系列文体活动。(1)交融杯“篮球赛”、交融杯“足球赛”。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的号召,配合学校组织多民族学生参加“交融杯”篮球赛、“交融杯”足球赛等一系列体育竞赛。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交流平台,赛场上的各民族学生为了队伍荣耀而战,团队协作拼搏的精神深刻地印证了民族团结展现的力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拼搏精神,更有团队意识、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优秀的中华儿女特有品质,形成优秀的民族交融团结进步的无限力量。(2)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暨才艺展示活动。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相关部门的号召,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暨才艺展示活动。活动分为知识竞赛和文艺展示两部分,通过有奖知识问答、歌唱民族歌曲、表演民族特色舞蹈、诗朗诵等形式,全方位体现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彰显各民族学生阳光活力的大学生新风貌。活动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加深同学间的情谊,为实现各民族携手共筑中国梦创造了有利平台。(3)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宿舍评比活动、优秀宿舍创建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营造校园民族团结氛围的重要作用,学院积极配合学校,组织民族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宿舍创建交流活动和优秀宿舍的评比活动,旨在让民族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互相交流,密切宿舍同学间纽带关系,共同努力学习,营造和谐美好的宿舍氛围。

4.学院系列活动。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依托民族生事务管理工作室,学院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活动外,还开展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

(1)演讲比赛

为营造自强不息、诚信感恩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信的平台和机会,助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院举办包括“筑梦青春”励志演讲和“自强杯”演讲比赛等多场演讲比赛,鼓励各民族学生参加,演讲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括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畅谈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梦想追求的执着,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收获等。通过这一系列演讲比赛,加强各民族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学校家庭的感恩,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互相进步。

(2)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动主题,并围绕新疆、西藏历史文化、优秀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学生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学院开展“民族历史文化”和“榜样”主题展板宣传活动,内容以新疆、西藏文化发展历史,优秀民族生,学业优秀的民族学生,光荣入伍民族学生等,制作成展板张贴于学院多处宣传栏上,以供在校师生交流学习。活动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西藏地区的历史发展文化,并让更多的民族学生受到先进榜样的感染和熏陶。

(3)谈心谈话活动

学院长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动态跟踪民族学生心理状态,预先建立谈话前的理论基础,精确了解谈话的内容与方向,做到有方向性地谈话。谈话内容以民族生近期遇到的问题为主,以朋友聊天的方式,便于辅导员老师走近民族学生的心,更好地帮助学生。这种精准性的谈心谈话,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谈话成本,便于及时了解民族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做好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宿舍走访活动

学院长期开展走进民族生宿舍活动,学院领导老师走进民族生宿舍,全面地掌握民族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学院专职辅导员老师每周定期走进学生宿舍,与民族学生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每位民族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业表现、个人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及时跟踪民族学生状况,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踪反馈,给民族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5)民族交融文化圈系列活动

一是“筑梦青春”民族交融观影活动。学院结合时代热点,定期开展民族交融观影活动,活动中融入文艺表演,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学院已成功举办观看《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影片,观影活动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促进各民族同胞们的情谊在共同团结奋斗的氛围中愈加深厚。二是“一书一席谈”读书交流会。为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激发民族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丰富民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力促进民族学生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民族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院开创“一书一席谈”读书交流会,通过建立阅读交流平台,借助阅读书籍、分享心得体会,为广大民族学生提供知识展示、传递与分享的平台,并鼓励他们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繁荣校园文化。三是朋辈引领活动。学院定期开展朋辈引领活动,借助宿友、同班同学、高年级学生等年龄相近的学生作为教育的媒介,帮助民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助力民族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这种朋辈引领教育学习的方式,成功解决了由于年龄、阶层差异导致的陌生感,通过朋辈引领民族生学习的方式提高民族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了鼓励低年级的民族学生建立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明确的方向,学院举办多次民族学生新老生交流会,学长的经验可以为新生今后的学习给予指导,并帮助新生少走弯路。

(6)创新创业类活动

为了帮助民族生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辅导员老师鼓励优秀民族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团队中,并与团队成员一起协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合作互动,让民族学生了解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迸发由民族团结带来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边疆地区的后备骨干力量,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巩梦丹.浅谈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法[J].陕西教育(高教),2017(08):47-48.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7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体现的是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正如坚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清华大学那样,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在各个岗位中努力拼搏。又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它引领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把民主与科学深深的印在国人的心中,新思潮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我国的高校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爱国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观取向的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产物,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久负盛名,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作为革命火炬的传递者,第一次点亮了民主科学的圣火,让自由进步的思想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此时,北大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民主科学,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北大师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北大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振兴中华的目标,渐渐的在全社会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学生,弘扬民族团结教育,几十年来为祖国边疆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民族干部和建设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五十年代建校开始,学校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学校培养的民族干部始终秉持这种精神,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在学校学到的校园文化用来建设家乡,团结家乡少数民族,为稳定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大发展、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个民族了解我们党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除了秉承历史形成的校园文化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和谐校园,教育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用校园的和谐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看高校校园文化对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中有着很大影响。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民族类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多渠道、全方位地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团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民族大学自建校起便坚持这一政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学习生活。云南民族大学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联谊活动,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比如有关于纳西东巴教文化的讲座、有关于藏传佛教的学术交流活动、毕摩原始宗教的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也让各民族的学生意识到彼此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

(二)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社会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云南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有些地方甚至交通闭塞、言语不通,云南民族大学勇担大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学子,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他们介绍到各少数民族,使云南形成了团结的社会文化环境。各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补充融合,极大提高了云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云南社会文化在民族团结的高校文化影响下继续发展

云南地处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加快,更多的新文化涌入,对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应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继续促进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云南民族大学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1.社团方面。学校社团联合会推出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各个社团积极参与,带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各族师生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学校藏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团委领导下弘扬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团结,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

2.民族文化方面。学校为丰富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红五月”、“金十月”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学术科技节”四个主题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3.学术交流方面。以云南民族研究所为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申报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包括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小凉山彝区民主改革时期奴隶安置措施及其影响研究、傣族语言史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等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p#分页标题#e#

(二)取得的进步。

1.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民族院校的老师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研究,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申报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有些已成为了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的依据,为民族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比如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目前唯一以傈僳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为大家更好了解傈僳族做出了贡献。

2.关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政策继续完善。民族文化政策应以民族团结为中心而制定,高校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术成果的创作,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

四、文化理论视角

(一)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有些少数民族在学校生活学习时仍然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属于民族亚文化,而在学校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主文化提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突出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向家乡人民宣传在校园里接受到的社会主文化,使各民族加强了解、增进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

(二)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分为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高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一代代高校大学生的传递、发展。云南民族大学从开始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格物明德,弘道至善”,这些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所补充发展,各个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学习交流,丰富了彼此的文化知识,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文化整合。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化。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社会文化是一个整体,高校校园文化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起推动作用,高校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整合。要弘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树立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思想,继续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意识范文8

一、建设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应从预补结合的适应性教育转型为超越性教育;也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通过民族预科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基层工作者,精尖学术性人才较少,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预科教育的学生全部来自少数民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自身民族的特色文化。为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进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各校民族预科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系列品牌特色教育活动。

二、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形式设想

(一)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以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形式组队进行抢答测试。通过知识竞赛,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二)民族团结征文比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学生的亲历见闻为题材,展现国家民族政策带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征文及评比奖励。通过征文比赛,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讴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民族团结知识板报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展板进行比赛,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板报创作和设计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增进各民族间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结合培养学校所在的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及学生的民族分布情况,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竞技项目为竞赛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五)家乡美民族文化摄影比赛。参赛作品的主题是家乡的壮美山河、民族风情、节日盛会、独特建筑和特色饮食等。每年寒假前,通知和号召广大学生在春节期间深入基层,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创作,开学返校后学校对学生上交的作品进行评比,选出获奖作品集中展出。为广大民族学生了解家乡巨变和各民族风情提供平台,激发广大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六)民族服饰展。以学生自身民族的服饰展出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展出为辅,展示少数民族的服饰魅力。服饰展出期间,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里穿戴本民族盛装。通过少数民族服饰展,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广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掘本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特色,并在家乡长辈的传授指导下学会制作民族手工艺品,随后进行评选和展示。通过活动的开展,向广大师生展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才华智慧,更使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八)民族歌舞大赛。歌舞是各民族文化的最直观生动展现,蕴含着各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能歌善舞,为各民族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深入交流。

(九)民族美食制作大赛。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精彩纷呈,美食文化更是精髓之一。为了展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训练学生烹饪美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美食制作的平台,相互展示、相互品尝、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宣传和展示民族美食文化,借鉴和学习美食烹饪技巧,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

(十)融入民族文化的文艺大会。每个培养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举办各类综合文艺大会,如元旦迎新晚会、结业晚会、庆祝民族节日晚会等,将民族文化元素贯穿和融入其中,为各民族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文化交流的舞台。

三、建设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意义

民族预科教育应秉持开放、创新意识,优化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的内容形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族资源优势,为各民族学生搭建展现自我、提升素质能力的良好平台,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系列特色教育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进一步彰显文化育人特色。民族文化主题系列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各民族预科培养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不懈努力,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炳仙,梁好.新时代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定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