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例6篇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途径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 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 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7] 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77-79.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加强国防教育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一项基础工程。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素质教育的内容相一致,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同时,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新课堂。

1 国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有助于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深入、广泛的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实际上就是强化“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国家的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意识,使大学生认清国家利益的本质所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始终关注国家的和安全,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觉地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自觉地同一切出卖国家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

1.2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提高其政治素质。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防精神,进而提高他们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精髓,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巩固的精神根基。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1.3 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1.4 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2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

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2.2 以军事理论课堂教育为依托,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环节,以强有力的史料做依据,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争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指出等人的军事思想理论的创造和发展,指出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促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2.3 以育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3 高校国防教育中亟待加强的地方

3.1 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师资,教育质量从何谈起。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优化教师结构,探索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设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要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起步较晚,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仍被动落后。因此,要多开设远程国防教育授课,使国防教育网络化,将国防理论课程及相关国防知识加入到高校互联网络系,让学生有更多时空去了解全球现代化军事信息和形势。有条件的还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开设论坛,增加对部队和国防发展成就的了解。只要是符合国防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可以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

3.3 要进一步抓好教学改革,革新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效果。要有重点的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强化反侵略、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使得国防教育效果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文风等各种校园文化之中,从而促进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登上新台阶,使高校国防教育真正成为一棵“长青树”。

总之,国防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和升华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2]徐思光.高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3]王桂中,张传辉.抓好国防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69-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院校;学生

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艾滋病的流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国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1]。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现已转入广泛流行期。在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大约三分之一。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正日趋开放,加上正处于性活跃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不安全拒绝能力和预防意识、技能的缺乏,使大学生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针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防治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学生为对象,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了尝试,通过讲座以及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做好艾滋病的一级预防工作奠定了基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长春理工大学2005-2007届部分大学生2 335名,年龄为18~23岁。

1.2 方法

1.2.1 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1)教育模式。针对长春理工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采用如下模式,如图1所示。

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委员会、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以学院为主体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小组。在教育模式上,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社会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为一体。

(2)教育内容。结合目前高等院校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相对缺乏,对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淡薄等特点,在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特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及管理;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抵御不安全的能力;禁毒知识;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2]。

1.2.2 调查及评价 以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艾滋病感染途径等内容为依据,自行设计《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进行调查。健康教育活动前共发放问卷2 335份,收回2 068份;健康教育活动后发放问卷2 335份,收回2 147份。将发放的有效问卷统一收回管理,由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问卷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艾滋病的流行情况了解不够。通过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和丰富多采的公众艾滋病预防教育活动,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1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基础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71.94%,教育后平均为99.15%;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传播途径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70.57%,教育后平均为99.66%;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预防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54.30%,教育后平均为9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3.6,638.3,1 160.1,P值均

2.2 行为目标评价 通过书面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杜绝危险行为,有些大学生能劝阻他人杜绝危险行为。99%的大学生能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3 讨论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阻止艾滋病蔓延的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是为学生、教职工、社区人员提供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流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地帮助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可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相关课程领域,也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通过校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营造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培养爱心,尊重他人等;建立有利于学生和教工的环境,达到强化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的目的;通过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面对性和其他健康问题时能做出有益的选择。

学校是社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行为会直接影响很多社区成员,学生可将在学校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传播给家庭成员和其他社区成员,并积极响应国家和社区倡议,预防艾滋病和性病。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和亲友,共同参与,接受健康教育,普及“防艾”知识,增强“防艾”意识,是全民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开放参与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集保健、教学于一体,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民族的未来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于志凯.大学生健康教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201.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 知识;态度;学生

艾滋病(AIDS)问题已经被视为全球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预防艾滋病应注重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据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现状与分析报道: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37万余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3万余例,死亡报告6.8万余例[1]。面对我国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在学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平市两所高中高二学生8个班级464人,铁东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46人,铁西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58人。共调查968名学生,获得有效问卷968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451名(46.60%),女生517名(53.41%)。平均年龄(13.51±3.08)岁。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大体将分为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性质、预防知识共4类。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学生无记名自答问卷后,由调查人员收回。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在被调查的968名学生中,对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9.5%,98.2%,90%。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知晓率仅为36.5%。40%左右因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帮助,45%左右愿意与其有一些日常接触。

2.2 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

3 讨论

3.1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可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习。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深入持久地发展,同时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尤其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道得太少,对国家政策了解的不好,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艾滋病能治愈。这些充分说明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存在着漏洞和误区,另外也存在一些学校或教师获得艾滋病知识相对较少,这是造成学生艾滋病知识片面的重要原因。

3.2 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需要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部分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和歧视的心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与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不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大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力度,提高师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环节。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学生 知晓率 问卷调查

艾滋病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且学生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本次调查的学校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针对学生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为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为今后学校开展适合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预防艾滋病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于2015年1月对云南省红河县三猛乡中学全部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采用普查方法,选取红河县三猛乡中学生共796名为研究对象。

第二,研究方法。一是采用匿名问卷对学校所有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参考多种调查问卷后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艾滋病基本知识两个内容,10个问题。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现场发卷,独立答卷,当场收回。二是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对796名中学生发放问卷796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有效回收率为99.7%。

第三,资料处理与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第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红河县三猛乡中学地处祖国云南省东南部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落后地区,794名学生中男374名(47.10%),女420名(52.90%);年龄平均(14.69±1.41)岁,少数民族学生778名,汉族学生16名。

第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男生、女生均较低。对艾滋病严重危害性知晓男生仅为62.83%,女生仅为71.90%。对艾滋病的三个途径,仅血液传播比较了解,其他途径知晓率均较低。(见表1)

第三,不同性别学生的知晓率比较。女生对艾滋病危害的关注度高,知晓率高于男生。在传播途径上,女生对血液传播与母婴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高于男生。(见表1)

三、讨论

艾滋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青少年是易感人群。[2]调查表明,绿春县三猛乡中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尤其艾滋病危害性,性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对蚊虫叮咬、一起吃饭等传播途径误解,知晓率低仅为26.73%、29.94%。提示边疆地区经济落后,学生获取信息途径较少,学校开展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不够。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这与当地开展禁毒教育有关。

女生在艾滋病知识中大部分知晓率高于男生,在血液和母婴传播途径上差异有统计意义。此结果与郑薇等调查女生普遍低于男生结果不符。[3]这可能与边疆地区信息闭塞,学生获取信息渠道较少,同年龄段女生较男生更成熟,更关注健康有关。

在当前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中学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因此今后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全面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尤其是性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 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Z]. 2011.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前 言

本研究旨在通过上海市中小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在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本研究尝试提出依托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与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教育体系是一种有益探索。

二、结果与分析

1.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黄浦、杨浦、浦东三个区,每个区分别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各2所,共18所学校发放问卷1080份,有效回收1043份,有效回收率96.6%,以SPSS11.0版统计软件 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对调查班级的课任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 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项也分别达到了49.9%和40.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43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41.9%。只有33.9%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使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安全教育知识内容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家庭领域的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家庭生活安全等;学校领域的校内集体活动安全,如集会、集体学习等活动的安全、实践课程中的安全、课外活动中的安全、化学实验中的学校范围内的安全;社会领域的校外大型集会活动、登山探险等集体活动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远离烟酒;以及性健康等卫生安全;心理疾病及防自杀的干预及包括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安全等。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辨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初中阶段:自觉做到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学会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健康成长必需的性知识形成健康性观念,构筑起健康积极的自我心理防线等。高中阶段: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的牢固意识;学习紧急自我救护和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等。

(3)交通安全

调查发现有597名中小学学生曾经在上学或放学途中遭遇过危险情况,占调查学生的57.2%。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导致伤亡人数最多,占全年伤亡总人数的45.74%。中小学学生对交通规则的不熟悉、道路边玩耍等都会增加学生交通事故伤亡的机率。避免学生的交通意外伤害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增强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当中小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增强防范意识,交通安全伤害将大大降低。

(4)学生心理安全方面

有32.3%的中小学学生有或者曾经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实际的比例也许还要高,出于顾虑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过心理问题,这从18.0%的学生未做出选择就可以看出。而更令人不安的则是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方式,442名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占调查人数的42.4%,这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导致更严重后果的原因所在,应引起足够重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心理干预是避免学生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事故的积极有效应对之策。

教育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中小学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学习成绩、情感、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使许多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恰当的生命安全教育等干预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发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1]

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完善干预措施。学校可以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健康积极的心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原因,安全教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人格教育、应对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内容,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避免更为严重的中小学学生心理安全事故。

(5)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初中以上年级学生性知识以及获得途径调查的状况,“知道自己青春期身体变化和生殖健康关系”的仅占调查学生的50.1%,比例不可谓高,28.2%和16.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性知识的获得途径中,“电视书刊”和“同学朋友”选择项也有较高的比例。这些说明了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的性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性教育的形式以及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的不够应是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曾是一个传统的封建气息浓厚的国度,以前人们给性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随之变化,加之各种媒体充斥的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导致了青少年实际性知识需求与教育提供途径之间的突出矛盾。这些对学校性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性健康教育形式内容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及社会发展间脱节使得青少年对必要的性安全知识较为缺乏,这种教育环节的缺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安全也造成了损害。例如自从2005年7月8日上海市首条“少女意外求助热线”在411医院开设以来,接到的求助电话已经超过2万个,平时每日20人次以上求助电话,寒假、暑假等则多达40人以上,求助少女平均年龄17.2岁,最小的仅13周岁,1500多名早孕少女得到了及时救治。[2]这从侧面反映出性安全教育的缺位,不难设想,如果这些未成年人得到了应有的性健康和安全教育,有许多身心伤害是本可以避免的。

性安全教育形式内容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安全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性才是健康的、安全的,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性与自身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性安全意识,避免应该避免的身心健康伤害。

(6)中小学学生网络安全

调查发现,平均每周上网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7.7%,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上网主要目的中“辅助学习”以36.0%占据首位,可见网络已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同时,以“聊天”、“博客”为目的的也分别达到了19.8%和18.5%,令人担忧的是“玩游戏”成为了21.1%调查对象的主要上网目的。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条件。网络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但其同样包含着诸多对青少年身心有害的不安全因素,如包含暴力和色情内容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一些中小学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这种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它使这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体质衰退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之一。通过安全教育,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家庭生活安全

家庭是学生的生活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有很大影响。家庭生活安全主要指家庭生活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我国生育政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带来了独生子女教育的共性问题,生活能力缺乏便是这一问题的衍生,学生中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生子女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家庭范围的生活安全必须知识也需要进行强化和补充。同时,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协同一致,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才能够收到更大的效果,如家长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检查和配合等,可以发挥其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

3.安全教育的课程与师资

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效果难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缺乏系统性,课程的定位和实施不够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完全意义上的安全教育相对缺乏,而与安全教育较接近的是中小学健康类等课程,其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今意义上的安全教育接近但与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健康教育侧重于进行青春期卫生,饮食卫生与习惯、常见疾病的预防等教育,而安全教育则注重从学生的生命安全,强调在各种环境下的实施生命安全、自救,避免各种人身伤害等,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显然有很大区别。当前,中小学学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07年3月转发了由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要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对全面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以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为主的健康类型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安全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重视并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无疑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有价值,对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乃至一生的健康安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发展对策

1.构建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将安全教育内容融于体育课程体系之中,纳入体育教材和教学计划,变零星式、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全方位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之一,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不仅是因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与体育课程活动性特征较接近,而且体育师资的生理学、解剖学等专业培养背景也为其承担安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这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应该成为现阶段加强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捷径和发展方向。[4]

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

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多种途径保持家庭和学校的信息互动,以有效地通过家庭途径发挥对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信息通畅。作为青少年重要生活区域的社区也应发挥其安全教育功能,结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橱窗宣传、假期专项辅导、发放安全教育材料等途径为青少年掌握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创造条件。在挖掘社会安全教育资源方面,将公安、消防、交通、卫生、防疫等社会部门的安全教育资源与学校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探寻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新机制,制定公益性评估办法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这些场所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中小学学生的校外安全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同时,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在宣传普及青少年安全知识中的作用和效应。

3.注重相关法规的落实监督,并将其列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在修订时对中小学学校、主管部门及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研课题研究,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安全教育的水平。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在课时、条件等方面予以保障,切实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把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安排、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作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必要的条件保障,建立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督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基金课题:上海市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6IS007);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0901)〗

参考文献

1 汪 文.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N].中国青年报,2005.9.10

2 张家琳.让花季少女不再流泪[N].解放日报,2008.2.19(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