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体系构建探析

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高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提出从教育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评价、经费保障五个方面创新国防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体系

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全体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忧患意识、掌握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履行国防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1]高校国防教育从1985年开始,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从单纯的军事训练发展为训练加理论学习再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143所高校军训试点推广到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国防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刊文指出,国防教育工作并没有摆脱“小三门”的窠臼,在各级各类教育规划中,也往往是点缀,还没有科学的目标体系。一个明显的后果是,一个学生接受了多年的学校国防教育,却不能形成牢固的国防意识和能力。[2]

一、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95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学生在就读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开始在143所高校进行军训试点;1997年颁布、2001年修正、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从法律上保证国防教育的实施;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从政策文件到法律法规,从军训试点到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国防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但是地区战争和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仍对高校进行不间断的思想文化渗透和侵蚀,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负面舆情及学生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特点,煽动高校学生不良情绪,破坏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策反高校学生从事间谍活动,套取国家机密,威胁国家安全等等。而高校国防教育并没有牢固树立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能力。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优秀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很多高校对国防教育不重视、教育经费投入欠缺、师资力量配备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高校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兼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性常常一知半解,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聘请的一些部队转业和退休干部,虽然这些教师军事理论素养扎实,但是缺乏教育专业性或年龄较大,教学理念、手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阻碍了国防教育水平提升;由于体制问题,专职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般职称较低,晋升有限,严重挫伤授课热情和积极性;国防教育学科归属仍未统一,教研室建设仍不完善,课程内容仍不完备,导致教师发展滞后,学科发展后劲不足。

(二)场地设施欠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有明确论述:“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历史教育、国防形势教育、国防政策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国防法制教育、国防常识教育、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3]军事技术战术训练是国防教育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很多高校只有标准体育场,专业的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场地设施欠缺,大量学生挤在体育场进行培训,无法合理地组建团队,甚至无法保证定期接受基础的军事训练。

(三)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目前高校主要是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理论课、国防教育活动结合的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上看,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在新生军训期间组织学生的军事训练,没有一以贯之;国防理论课内容单一陈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国防教育活动开展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和军队资源。从教育模式看,理论灌输多、学生主体性弱,实践活动少、方式枯燥单一,传统授课多、学生参与度低,网络教育少、热点舆情教育不突出等问题,影响高校的国防教育效果。

三、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体系探索

(一)教育管理体系。在教育部层面,国防教育一直是由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管理,但是国防教育在思想价值引领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可将国防教育职能的国防教育办公室改设在思想政治工作司,整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开设国防教育课。在高校领导层面,提高重视,把国防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日常工作中,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尤其是目前高校进行的“双一流”或“双高”建设,更应该把国防教育纳入体系中,为高校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高校设立专门国防教育的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国防教育工作计划的审定和工作督促检查。在高校具体工作层面,国防教育的领导机构设立国防教育教研室,负责国防教育课程创新、师资力量培训、教学资源交流;武装部和体育部联合设立国防教育训练中心,负责实践教学任务、军事技能训练和武装、人防等日常工作。

(二)师资力量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发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广泛联动机制,突出师资队伍多样化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强大力量。一是共享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通过开展高校间联合备课,共享教师资源,共用教学场地等方式,发挥各高校国防教育的专长,实现合作共赢。高校也可利用民兵、退役大学生组训,发挥朋辈引导、示范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进行国防教育。二是联合家庭教育。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最好的“教育课堂”。联合家庭教育,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通过入伍的宣传教育,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的情怀,鼓励学生投笔从戎、参军入伍,身体力行践行国防使命。三是借助军民融合发展东风,各高校与军队相关单位建立联合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大学生进军营、军人进校园、国防专家大讲堂等活动,让高校学生切实感受强军成果,提高民族自豪感;在军事训练中强健体魄,增强对军人的崇敬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涵养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强化报效国家的思想认识。四是利用好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地方国防教育资源优势,打造教育品牌。寻找焦点,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四史”教育,如国庆日、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建军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在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五是对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加强培训,鼓励他们通过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学能力。

(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科学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依据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打造国防理论必修课、国防通识课、军事实践课、国防教育讲座、国防教育第二课堂等“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国防理论必修课方面,适应新时代要求,关注新军事理论、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热点,增设国家传统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要求。在国防通识课方面,注重国家观念、爱国主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在军事实践课方面,开展队列、军体拳训练、刺杀训练、紧急集合、行军拉练、识图用图、无线电测向、受伤救援等军事训练活动,通过行为实践,发挥标杆示范、正向激励作用。在国防教育讲座方面,注重发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政治立场、担当精神、集体意识、规矩意识等方面的榜样示范、行为引领作用。在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方面,注重课外活动开展,打造全过程育人的“时间链”,实现线上到线下、课堂上到课堂下、学习日到节假日教育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

(四)教育评价体系。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当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师资结构、师资学术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设备条件七个维度。[4]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细化国防教育评价体系,让国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通过定期组织检查,做好教育监管,给予反馈指导,让国防教育课程能够跟上新时代国家国防教育总体发展要求;鼓励支持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对国防教育学习的研究兴趣;对开展得好并取得成效的院校进行表扬,对开展不到位的院校要求限期提出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通过国防教育评价体系指导高校落实国防教育,充分调动高校国防教育的积极性,真正让国防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经费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建立以预算经费为主,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国防教育经费保障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管,保证经费用于国防教育事业,不被挪用、克扣;对开展国防教育较好的高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资源支持、奖励;加大对高校国防教育设施建设。高校可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司等社会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拓宽经费来源,切实将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中并予保障。国防教育不仅是高校落实和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特色国防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国防人才的总目标的要求,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后备军事力量发展,国家安定和谐、民族团结复兴。因此,高校提高重视,要将国防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日常工作中,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国防教育工作的措施,希望能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EB/OL].

[2]王登峰.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改革如何助力中华民族复兴[N].中国青年报,2018-03-05.

[3]余高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国防教育学科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4.

[4]房晓昵.浅谈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作者:陈婧?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