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好处范例6篇

课外阅读的好处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1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作用的。

既然说了是课外阅读,也就是说能够学习到课内很多所没有学过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学习一本语文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一本语文书里面,很多课文都需要查找课外的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懂得课文究竟在讲些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学多一点知识,读多一些书,慢慢的累积下来,懂的道理也就多了,也就会变得成熟、稳重和懂事一些。

另外,课外阅读对写作方面也是非常有用处的。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去,会令自己所写的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或者在课外阅读时所看到别人用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也是可以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文时用上去的。

所谓“学海无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学习课文有帮助之外;还可以遨游童话世界,寻找快乐,寻找乐趣。可以知道名人的传记故事,知道历史……

所以说,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2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对于各学段的课外阅读作了量化要求。因此,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呢?在多年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积累中,我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应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可选择一些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征的故事作生动形象地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挤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谈读书收获或者进行阅读展示,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成语,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乐于读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往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可以在口头上大力鼓吹读书的好处,并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课堂上,我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因此,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共同阅读,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必先自读,每天中午,我必到教室,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

二、做好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例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在学习《鹬蚌相争》时,让学生去看寓言故事书籍等。同时在阅读中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奥维德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天利用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养成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受益终生。所以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有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创造条件,注重培养方法,注重养成习惯,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喜爱阅读、快乐阅读。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

参考文献

[1]张辉,杨礼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10期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3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4

(一)阅读兴趣缺乏。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博览群书。再加上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二)阅读面狭窄。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都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阅读习惯差。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也无非是几个词语、句子的摘抄,没有自己的见解与感悟。

基于上述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榜样激励,让学生乐于读书。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在班里也注意树立典型加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抄好词好句,丰富积累,让学生胸有笔墨吐为快。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让孩子们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3、展示成果,让学生获得心理的愉悦。我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课文电视朗诵比赛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拓宽书源渠道。

(1)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如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布置阅读《安徒生童话选》;预习《匆匆》时,布置阅读有关珍惜时间的文章。由于学生预习充分,上课就能侃侃而谈,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

(2)网络资源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成为语文教师又一重要任务。对于刚刚接触电脑的小学生而言,给他们介绍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读书网站是必要的,鼓励网上读书,广采博闻,开阔视野。

(3)从时空结构上选择阅读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人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去年神州六号飞上天空,振奋人心。我就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看电视,了解事件始末。

2、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学校图书 资源 培养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50-01

现阶段我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纲领性要求,迫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在课堂外要素质,学校图书馆(室)可以向学生提供广阔的课堂外教育资源,对拓展学生素质、提高品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图书馆(室)是提供知识资源、正确引导阅读、协助科研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学校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低等问题剖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硬件设施上去了,图书配齐了,但使用情况怎么样?笔者调查了部分中小学,使用情况不是很好。

(1)学生借阅情况不理想。不少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较多,但大多成为摆设,很少有学校主动把书借给学生,学生也很少主动到图书室借阅图书。有的一本书的借阅记录为7次,但拿到图书以后,图书依然崭新,很显然没有达到借阅次数。

(2)借阅和使用效果不佳。大多数农村(城乡结合部)学生受家庭环境制约,未形成正确良好的阅读氛围。较大一部分家长读书观念较淡薄,认为“读书不是学习”。老师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引导要求,但因这类学生缺乏较好的阅读习惯及学习办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甚至借到图书后根本就没有阅读。

(3)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理想。数量不少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家庭藏书较少,课外阅读量相对不足,阅读面较窄。自由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还有部分有阅读兴趣和欲望的学生面临着无书可读的境地,且因课堂作业过多的限制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2]。

2 学校图书资源利用率低原因剖析

(1)功利心抹杀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各种思想和理论交汇,社会意识形态呈现“百家争鸣”现象。从家长观念及角度看,中国式教育指挥棒引导着家长仅仅关注号学生的在校学科考试成绩,“读书无用论”片面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向。据笔者调查,身边占有一定比例的家长的阅读量相对较少,未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被网络等媒体包围着,无所适从的选择了其他信息获取方式,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通过走访了解,一定比例的家长阅读观念较为偏执,认为读课外书没有任何用处,对学科考试无益,有不少爱好读书的学生因为阅读一些课外书而受到家长的指责,甚至被家长武断地制止。

(2)应试教育背景回避课外阅读活动。受目前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不得不服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尽浑身解数做好“教与考的统一,练与考的结合”,绝大部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无益而断然反对,加之偏执的用人观念、岗位竞争等因素,导致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完全依靠着高考分数的高低论断,从而导致课外阅读时间“无处藏身”。同时,以庖丁解牛、分析解析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破坏了课文的文学美感;以考查分析能力为手段的阅读理解测试,催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信心。功利化的阅读观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3]。

(3)社会阅读环境对学生阅读阻力冲击大。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城区网吧分布广泛,镇街驻地也开设了不少游戏室、网吧。部分学生迷恋于游戏,更多的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或看从小摊买的廉价低质的漫画等通俗读物上。电视、网络游戏及通俗读物形成了引导学生喜爱阅读的阻力,而且这股阻力势头强大,不可忽视!

3 多措并举提高学校图书利用率

培养学生终身阅读好习惯学生时代是人生的积累阶段,夯实知识基础,为人生发展提供知识支撑,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图书馆(室)是学生获取课堂外知识的主要阵地之一,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阅览资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1)真正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学校图书室的建设,目的在于发挥作用,让学生真正好读书,读好书,经常读,绝不能为了达标验收或是供外人参观做摆设。学校要坚决摒弃那种怕学生借书把书弄脏了、弄坏了,或者易于流失等错误思想,摆正图书室建设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学生“请”进图书馆,让学生做主人、做常客,让学生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

(2)强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效率。课外阅读形式是一类独立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依据个人喜好,独立地确定阅读目标,通过选择图书类别、制订读书计划、控制阅读进度来达到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但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从时间安排上来说,每周多设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可以保证每天至少30 min的阅读时间。

(3)活化课程,充分发挥“课堂小主人”作用。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但绝对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一单一途径。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文学知识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还能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锻炼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4]。例如:上课前的5 min演讲,语文开心小辞典,经典成语典故,巧妙接对诗词,名著片段导读,笔记展览点评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不足之处,寻找阅读差距,促进内化提升,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幸事。

4 结语

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要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学校图书馆(室)就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进一步创新引导手段,强化导读效果,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来不断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会先.发挥学校图书室功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2] 刘俊琼.浅谈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0(31).

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内;课外;链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52-01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总之,以课文为链接点,从一点向多点发散,将学生阅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不断延展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搭建良好的阅读平台,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在阅读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使阅读伴随学生的整个童年,使学生一生受益,是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