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生活论文范例

课外生活论文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1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2

【关键词】层递式教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层递式教学方法就是从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基础入手,辅以实践内容,不断优化作文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们有内容可写,有技巧地写,主动写。

一、培养学生作文习惯

兴趣培养是写好作文的最基本前提。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培养兴趣必须要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写作,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丰富写作经验,长此以往,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但是,老师需要具有技巧性地让学生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因此,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入,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写。以初中作文教学课《学会记事》而言,这一节课要求学生将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讲出身边的小事。为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在课前准备一个“黄金一分钟”活动,让学生自告奋勇说出自己记忆深刻的生活中的小事,别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论,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说出自己身边的事。作为老师,在学生互动的同时,要对他们加以鼓励和指点,并穿插着说出自己的往事,还可以给学生们展示课前整理的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样就把很多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让学生们既有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又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做好了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有了写作的兴趣,还必须头脑中有素材。初中的写作分为课内规定的作文作业以及课外的作文创作。但是学生在没有老师或家长督促的情况下,容易放弃,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课外写作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怎样选材》时,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经验,文章才能写的出彩。因此,老师不妨从学生的课外写作谈起。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写作必须结合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去选材,学生们才能真正喜欢写作,爱上写作。例如在写《感动的瞬间》这篇作文前,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大街上偶遇感人的一幕幕,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幼儿园感受童真童趣,去福利院献爱心。在这些地方学生很容易找到感动的素材,这样就让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才真正有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稳步提高。

三、及时发现写作缺陷

接下来的一个层次就是文笔方面,要想作文文笔好,除了积累词句,熟通语法外还必须学会修改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议论文写得较好,但是抒情文就不太擅长;有的学生则恰巧相反;有的学生文笔通顺但是常常跑题;有的学生文字优美但是结构有较大问题。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老师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初中作文教学《文从字顺》以及《语言简明》这两节课程时,老师可以选择将批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组间互换,重点针对于文章中语句不通、言语啰嗦的部分进行批改评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也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批改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以纸条的形式夹在作文本里,不要直接在别人的作文中修改,这样既可以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又能学到知识,提高作文水平。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作文在文笔上就会上升一个台阶。

四、培养学生创作精神

创新是写作的难点,学会创新才是真正学会了写作。以往学生们进行写作的过程都是需要老师给出参考,学生自主创造的情况较少,长久下来,会抑制学生的创作思想,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兴趣等极大幅度降低。因此上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地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阅读有益读物来丰富自身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创新能力。阅读课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作精神提高写作水平的很好途径。组织学生上好阅读课,不要以什么写作任务去约束学生,而是让学生尽情畅游在书海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将感兴趣的东西真正融入自己的大脑。素材丰富了,并且在写作中学以致用,并且做到有新意,长此下去,学生们头脑中的素材多了,集思广益,创新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了,写出的作文才会不落俗套,真正一人一样,达到写作的较高境界。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做到有兴趣,有素材,勤修改,有创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基础入手,注重实践,进行层递式教学,才能不断优化作文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们拿起笔,畅游文学殿堂,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真正爱上写作,让初中作文教学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薛建.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缺失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7).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3

在国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源于20世纪30年代,大多是关于国外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评介与引进,理论探讨居多。2000年以来,对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不断推进,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代表作有:“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秋芳,2002)“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地位极其现状的研究”(梁德智,2004);“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甘阳,2006)等。20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着重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即注重通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由来已久,通识教育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教育,专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它们是教育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把社会对于专业技能的需要与培养完全的人的目标统一起来,要保持大学教育平衡的发展,避免大学教育过于职业化,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对于外语专业尤为重要,因为外语院系狭窄的专业化教育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在外语院系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二、通识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终身独立的学习者。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地扩展和延伸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其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为拓宽其知识领域,对其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使学生接触到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和人文经典,把分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识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外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外语教学的目标已不再停留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阶段,而是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具有一定人文通识知识的通识型外语人才。这样外语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专业外语课程去掌握和提高外语水平,又需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去拓宽其知识面,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英语语言是人文通识教育的载体,而人文通识教育是语言符号的具体内容。语言与人文通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掌握了英语语言,就可以去了解英语国家人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对本国家的文化反思,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相通的,外语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工具,通识教育为外语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就加强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要努力从办学理念和校园建设方面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的校园环境。学校还要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又具有一定人文知识的通识型外语人才。其次,学校要针对这一目标去调整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自己学科的专业课,如高级英语、语言学、论文写作、听力、英美文学、翻译等。同时,学校还应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通识课程,如文史经典、哲学、法学、大众传媒、市场营销、生态学、艺术创作等领域的课程,为学生搭建跨学科的选修平台。同时,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再次,学校应对英语专业继续实行小班授课模式,并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多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学校应大力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增加人文社科书籍和报刊,还有人文经典名著。图书馆还应多举行一些活动去鼓励师生多借书,多读书,以免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要大力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人文通识教育。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缺少研究型的教师,所以英语教师自身要通过自学相关领域的课程去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交流,跨专业读研,读博去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并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加入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努力进入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以使教师首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教育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4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也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采矿业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企业杜宇采矿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已经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采矿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势在必行。本文就针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主要还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并且,该能源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相关的煤炭企业就需要从高校中引进大量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完善与修订,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与有效保障。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是本院传统的优势学科,长期以来,历届毕业生都以吃苦肯干,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而供不用求,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其在进行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沿用的培养模式更多的还是一种经济一直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专业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等。这样一来,就导致其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且适应性比较低,使得其难以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阶段,中国的煤炭资源开发也逐渐向着集约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对于煤矿生产技术与生产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其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就出现了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创新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与水平[1]。

二、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专业课程的体系应当依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来进行构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要依据课程知识结构,来把课程设置成五大平台课程,并且要确保综合素质课程能够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当中。其次,要强化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推动国际化与开放性教育。并且,要开设信息检索与英语等选修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第三,要对部分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来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把相关的矿山压力与控制课程当中的岩石力学部分,划分到岩体力学与工程课程当中去,并为其补充与矿压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第四,要全面强化安全意识,并进一步为其增设与矿井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来把矿井安全技术课程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来强化学生对于矿井安全技术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并引导其更好的对相关知识理论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目标

把硬岩矿床的采矿技术与采矿工艺做为主线,并对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充分的融会贯通,以此来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善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来为其增加相关方法与科技成果的应用,并通过对相对成熟的方法与理论以及科技成果等进行有效的应用,让实际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现代采矿技术对于知识本身的需求,并以此来推动课程内容的时代化与体系化。通过运用互动式与参与式教学的办法,来把课程论文与课堂研讨做为其最主要的基本形式,并以此来实现学生参与与教师讲授之间的充分结合。通过对数字化设计系统与三维动画的研发应用,来提升教学内容的时空化与形象化,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2]。此外,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体系,来积极配合与创新课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采矿专业知识的同时,来进一步培养其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实现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一体化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当中,金属矿床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等都是采矿专业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独立设置并且分散讲授的,就容易导致各个部分之间的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由于学生们对于各个部分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导致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因此,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说,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的体系化改革。把采矿工艺与采矿方法作为主线,并将与储量评价方法和矿岩性质等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井巷掘进和凿岩爆破等专业技术进行全面的融合,并以此来建立起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让各个方面的知识之间能够有一个有机的联系[3]。

(三)创新教学手段建设

从本质上来说,学习采矿学,往往需要学生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实践能力与三维空间想象力,并通过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大力创新教学手段建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运用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运用互动式教学策略,把课程论文与专题研讨当做是其最主要的形式,来通过运用恰当的采矿实践问题,让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资料查阅,并通过课堂研讨与小论文的撰写,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的展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办法能够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能力。就针对于互动的方式来说,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来对已经讲授的某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表达,并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深入理解,对知识有一个更加牢固的掌握。

(四)优化能力培养建设

简单来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是存在根本性差异的。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辅之以良好的时间环节。而上文中所讲到互动式教学,就是进行课内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措施。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科技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我们应当通过运用课外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培养[4]。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与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导致矿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能够促使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联系与结合的紧密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丁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钦节.“黄金十年”后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常西坤,秦忠诚,陈绍杰.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34-135.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5

1、教师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提取文章精华,学为己用

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一篇篇经典的文章进行解读鉴赏,分析其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手法,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写作引经据典,屈原的含冤受屈却还要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怀;李白的豪放不羁、自身诗风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忧国忧民,写史诗中的名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英年早逝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句子等等,教师都要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感悟,加深理解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摘抄本,积累写作素材。此外,一些作家名篇,教师可以对其艺术手法进行实际运用演练,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2、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经验

让他们学会正确地选择读物,运用读到的素材,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要求学生课外自读名著,而且书中附录也列出了推荐书目,但是据调查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是无法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而且因为升学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不赞同过多的课外阅读,而且同学们即使有课外读物也大多局限于青春的作品和一些文摘读物,虽然这些读物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的世界,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纯娱乐性质的浅阅读,收获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名著,读经典,这些先哲们的作品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可以给学生思想启迪和文学的熏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阅读小组活动,共同分享读后感,介绍古圣先贤或者一些典故;还可以举办阅读知识竞猜,通过名著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经典。

3、从思维锻炼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写作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和其思维深度有关,首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次要注重思维的广阔性,全面的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方法以及发散性思维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再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敢于创新,学会多边多角度的看待问题,那么写作的灵感便会源源不断的涌出:

(1)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可选取一些有深意或者言外之意的材料或者话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联想,让他们锻炼审题、立论和选材;在指导学生运用社会现象、名言警句、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引导他们透彻而全面地分析引用的东西,同时结合实际写作环境,这样不仅使引用更加有效,而且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应该得到体现,辩证的看待问题就是要一分为二,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学会辩证地看待,正反、整体与局部、内因和外因都该看到,这样不仅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事物,还能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议论文中有很多体现,缺乏逻辑性议论文就不够严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分析一些议论文的行文布局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分析中来,渐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习惯,并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

4、总结

作文学习很多技巧的掌握,是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课堂对学生加以引导的。只有在继承传统写作课程教学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领学生走进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才能让学生渐渐找寻出写作的源头活水。

作者:丁科卿 单位: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

一、着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积累,逐渐解决学生作文的观点和情感问题

这个方面的培养,一是针对性地搞一些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围绕高中生应该具有的一些思想观点和道德情操,选择材料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理性认识,在道德上形成伦理观念,在情感上形成正确、健康、积极、乐观的感情世界;另一种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设置专题讨论。

二是结合话题作文训练和评讲进行。这也是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引导和道德情操陶冶的一条主渠道,不可忽视。我们在每次作文题的选择和评讲中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的,并将此实施结合专题讨论作出巧妙的安排,以期达到预计的效果。

三是结合阅读训练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引导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应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专题讨论当然重要,它能把问题集中起来解决,但是专指望它也不行,还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一个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紧紧抓住那些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文质皆美的阅读材料,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这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着手作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训练,注重实效

一是加强写作指导。我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搞成高谈写作理论,阔论写作技巧,必须联系到具体的文章或作文题才行。每次都要在学生中选取作文进行实际的点评,不光找写得成功的,还要有意识的找有缺点文章来点评。每次点评不能漫山遍野,而要每次都有一个重点,所选实例也要紧紧围着这个重点来讲,这样学生才有更收获。二是要加强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作文的卷面书写训练;二是有目的有顺序地对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选材、结构和语言表达”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写作的速度训练———50分钟交卷,且必须有5分钟的腹稿。

作者:杨正志 单位:重庆万州

第三篇

一、遵循自然法则,反对功利化教学

以请围绕“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这句话写一篇作文为例,很多老师在讲解时认为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是最佳立意,学生可从内外因的角度展开论述,以写议论文最佳。而“宽容”立意则被认为是偏题,孰不知宽容恰恰就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只要学生能以宽容为切入点结合内在进行合理作文,这也不失为最佳立意,至于用何种文体,这就要看学生最擅长哪种写作体裁了。因此,教师要一改往日的教学习惯,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作文内在法则,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创新作文教学方式,力争让学生文章“百花齐放”。

二、激活学生认知潜能,唤醒自主阅读意识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纯粹是为考试而作,每次作文都几乎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表达。再加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赶鸭子上架”,学生对作文可谓是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在作文课堂上激情四射,学生则是昏昏欲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懂得写作是对生活的自然表达,是内心感悟的结晶;懂得写作不仅可以为考试服务,也会让自身终身发展受益,为此就要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点。而激发学生兴趣最好途径就是“回归生活”。为此,赵谦翔老师提出“绿色作文”理念,其内在就是要求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就是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与心灵的碰撞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审美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学生才会深刻懂得真正的作文不是“矫情而作”,而是“生活写照”。

回归生活是“真”,有话可说是“实”。做好文“实”,唤醒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是关键。当前的中学生整天沉浸在作业题海中,很少有人能主动在阅读中体味生活的静美。每次作文,很多学生都是忘文兴叹,不知从何写起或者写些什么。笔者在教学中主动降低要求,每周开一节自主阅读课,不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章美之所在,能针对自己颇有几分触动的地方进行批注抑或写上一段不限字数、不限文体的感悟。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本逐渐厚了起来,面对作文,“抓耳挠腮”“怨声不断”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的作文质量相应有了提高。

三、抓好课堂生态构建,共建写作生态场

语文界素有“大语文”的说法,即把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其他因素都融入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作文作为其生态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恰能把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以语文课堂为切入点不失为提升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做好语文课堂的生态构建是一个双向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写作生态场。共建写作生态场,需要将语文课堂立足于“生命”。学生是生命,教材也不乏生命存在。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生命化”的生态场,不仅对挖掘生命潜力有重要意义,而且会推动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都是作文讲堂,都是积累写作素材和开阔写作视野的阵地。

一本薄薄的教材,里面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例如我们可以在杜甫诗词中感受万方多难中的诗圣是如何对生命的坚持与对人格的坚守;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与暗香疏影的画面;在《故都的秋》中感受叠词带来的韵味……课文中的人文生命都是人类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都是写作生态场构建的挖掘点。事实证明,“填鸭式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将语文课堂真正转型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写作生态场的构建。例如在讲授李清照《声声慢》时,笔者大胆地将课堂教给学生,只做“导演”不做“主演”。学生有讲李清照愁情的,有讲李白癫狂状态的,甚至有讲自己喜怒哀乐的,一下子课堂就“活”了起来。最后笔者将学生的讲解做一下简单的梳理总结,然后让学生以“情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不仅高高兴兴接受,作文质量也非常高,这样语文教学就走进了“生态”。

作为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生命教育”,脑中要有“生态意识”,要通过写作生态场的构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挥洒风采,在生活中用真情实意去书写生命的精彩。

作者:赵耀世 单位:四川省安岳中学

第四篇

一、培养高中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除了观察思维能力,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还需要坚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是作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拥有这种思维能力高中生的作文会变得生动多彩,富有韵味。

执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之后,我要求同学们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题,想象一下自己如果仅仅只有三天光明究竟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想象型作文题目,需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由于受到课文的启发,同学们进行了很多想象。其中一名同学是这样想象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一定会尽心孝敬我的父母,我觉得自己欠他们得太多,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得到我的回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一定会尽可能地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川,因为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去过扬州之外的地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一定会和我的同学们搞好关系,我感觉自己以前太自私了,和同学们的关系很不融洽……”在上述作文片断中,这名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但是也不失实际。看了之后令我非常感动。对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应该给予同学们一定的指导。例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首先给同学们定下了一个具有想象性的作文题目,在此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当中我还举出了几个具体的例句帮助同学们进行想象,给同学以思维上的启发。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开启。

二、培养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高中阶段,我们的作文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和复杂,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还需要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由近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培养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高中生的高考作文是很难得到高分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还对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次在课堂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一道当堂作文题目让同学们完成———《穿越剧之我见》。为了启发同学们的辩证思维,我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导引“:前些年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中曾经出现过琼瑶热和武侠热,而到了现在穿越剧大行其道。为什么现在会形成穿越热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抛出之后,有的同学说“:前些年的琼瑶剧和武侠剧人们都看腻了,不想再看了。如今穿越剧的出现正好可以给人们变换一下口味,吸引观众观看。”有的同学说:“这可能是受到美国大片的影响,美国科幻片中经常是穿越到未来,而我国则喜欢穿越到古代。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而美国的历史比较短暂。”有的同学说:“看穿越剧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都很大,适当看看穿越剧对于人们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虽然穿越剧有点脱离现实。”有的同学说“:我认为不能看穿越剧,这会使一些人的思想陷入幻想当中,脱离生活实际。”……同学们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对于他们接下来的写作是非常有利的。受到上述观点的启发,同学们很快完成了当堂作文写作,并且其中充满了辩证思维观点,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辩证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分析能力,高考作文中的很多作文题目需要同学们通过一定的分析才能有效完成。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不过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当中很多语文教师仅仅针对具体的字、词、句进行教学,没有做到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在此再次呼吁高中语文教师对该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

作者:曹圣萍 单位: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

第五篇

一、转变传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以往的写作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语文写作训练,更不能限制文体和写作的内容,以免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否则学生就会感觉到写作枯燥乏味。教师应通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给他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和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高中语文教学写作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写作文不是困难就是没有真情实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情的流露,更没有创意,文章生硬没有想象力,不仅得不到高分,也不能吸引教师的眼球,最终打击了学生创作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对写作感到厌烦。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积累素材,自主创作,学生在创作中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要积极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大增。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了解和观察身边的事物,运用不同的体裁去创作,可以用不同的感情和语言去描写,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留心观察生活,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影响下产生兴趣自主创作,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见多闻、感受体会融入到语文写作中,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三、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外延性和伸展性。而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比较单一教条。殊不知课外学习学到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语文写作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只靠一时的课堂教学就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史实类电视节目或新闻类节目,这些节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丰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再如,通过《道德观察》能够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和荣辱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开展图书阅读会、在本班或者全校创办周刊和举办联谊活动,这样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可以作为平时写作的素材,都会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的作文变得充实而富有活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作文能力。

四、学生互评作文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作文后面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很少有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个性评语,敷衍了事,这样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写作兴趣,甚至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评语的意思,对学生的写作没有起到任何指导作用。这样传统的作文教学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没有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互评作文,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或者班内学生互评作文,也可以同年级整体交换评改,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评阅作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基础知识,制订出各类作文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评改作文就会胸有成竹了。通过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对别人的作文进行揣摩评阅,然后写出自己的评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写作,通过评改相互学习,互相交流来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自主写作能力。

五、总结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6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助性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7

1.1积极心理学

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提倡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008年孟万金教授出版著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求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相融合,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孟教授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人数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困比例越来越大。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经济贫困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社会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这些由贫困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水平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甚至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行为。

2.2积极心理特征

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特征、产生的根源以及帮扶策略。其中2008年之前对心理特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积极的一面。2008年之后随着孟万金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有了转变。由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评估转向正性情绪的评估,由研究治疗对策转向塑造个体内部系统的各项能力、锻造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去发展。只有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才能全面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情感维度(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人际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认知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发展得最好的五项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具体而言,即高校贫困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更加克己。这些积极心理特征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崭露头角。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现并鼓励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生正向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工作形式上来说,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和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3.1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生活中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快乐感水平。他们对环境的解读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方向,也就是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而当环境发生消极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消除沮丧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并不是遭遇到消极恶性的事件,而是体验到了消极恶性的情绪。他们并不缺少快乐开心的事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进行心境调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3.2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人格完善是个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它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贫困生的人格中积极特征难以主导,消极特性比较明显,要达到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体对成长有确定的方向,并规划自己的最佳人格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育贫困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探索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贫困生展开更丰富的课外生活领域,加大力度深挖贫困生中优秀的典型,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优秀榜样。例如通过组织“励志之星”的评选活动,印制事迹宣传手册等等,通过交流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增强自信,并且学习接纳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贫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贫困,面对大学生活。

3.3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生活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业。中医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来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论治。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了解到在临床诊断中,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全面诊治疾病,我们会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医学检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医学检验是对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标本运用多种实验室技术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所检物质的含量。目前我国大型中医院均设有检验科,医学检验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已经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各大中医药院校共同探讨的问题。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1.1专业简介及发展概况

医学检验是一门以医学应用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84年开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历经30年,医学检验教育已形成目标明确、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体系[1]。自2013年起,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101001),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是医学检验教育的一次内涵性变革,更加突出专业的技术属性,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除各大医学院校外,许多综合性高校也开始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共有一百余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12所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占50%,招生规模60~180人不等,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开设本专业的同时还开设了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实验技术两个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已经形成规模和体系,并呈稳定发展趋势,多数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在中医药院校占有一席之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再是西医院校的专属,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并熟练运用医学检验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各大中医药院校的目标与责任。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类似,除一些中医特色课程外,与西医院校主干专业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仍以医学检验相关基础或专业课程为主。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依托优质实验教学资源,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通过网络调研、院校走访及专家论证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突出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特点,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3方面。专业课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专业实用性与技术性。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有利条件,开设一系列中医必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以满足未来中医临床检验诊断的要求[3]。根据3届毕业生的反馈及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1)对每学期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一些基础课程提前开课,一些考查课程适当缩减学时;(2)对知识重复交叉多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生物学课程;(3)为使学生在考研中更具竞争力,将生理学和西医内科学课程调整为考试课,并增加学时;(4)考虑到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科研思路培养,增设医学检验基本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两门课程。本次调整以不给学生增加课上负担为原则,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多元化培养。

3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属于西医学科,与传统中医药相关专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上有本质区别。本专业如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如何与时俱进传承中医药特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人才,是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努力,持续进行专业建设。

3.1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定要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利用优质的中医药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门中医特色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医文化概要、中医实用技能、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不仅完善了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熟悉中医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能够满足中医院检验科人才需求。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为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要求,辽宁中医药大学开设了美国临床病理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ClinicalPathology,ASCP)组织的AS-CPi国际认证考试项目的相关培训,为毕业生顺利通过国际医学检验技师(MLT)、国际医学检验医师(MT)等的认证创造有利条件[3],从多角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英语能力,从而在未来的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3.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高度重视,建立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环一贯式培养计划并贯彻落实。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挖掘了自身潜力,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了自信心。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多种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持续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同时专业学科在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任课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首先,教师应精心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进行设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PBL、CBL等[5]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互联网迎来5G时代,智能技术将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教师应积极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其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及时交流,以网络问卷调查、代表谈话等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考试分析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再次,教师应对近年来临床检验技师考题进行研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最后,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与训练的重中之重,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学时,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专业发展。

3.4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在之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基本将全部学习时间都用于应付期末考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研究,完善各类课程的考评机制,公正、严格、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杜绝死记硬背,着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给予多方面评价,形成最终成绩。近年来学院对学生毕业考评要求更加严格,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校期间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2)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张纸”式评价;(3)毕业考试分为笔试与实验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照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出题形式与难度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实验操作项目学生随机抽题考核;(4)毕业论文、综述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科研、数据统计及论文写作能力;(5)完成1篇英语专业文献翻译。学生只有以上几方面考评合格,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阶段,合格后准予毕业。考评机制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3.5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多毕业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着良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但缺乏中医相关背景,在推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西学中”培训,对西医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使之将中医基本理论运用到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同时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和临床进修的机会,定期对教师业绩及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与考核,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医药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着自身特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体系。我们要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专业方向,重点为中医院、科研机构等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玉强,夏炳妍,周玉明,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雷,任平.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几点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181-183.

[4]李海侠,郑磊,杨佳,等.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