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分析范例6篇

教育问题分析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1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特殊家庭学生厌学、逃学、辍学。2.缺少关爱,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以特殊家庭中留守儿童为例,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学生防护能力弱,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本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超过七十名,占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通过观察、谈话、问卷、家访等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特殊家庭学生在心理上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极心理。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特殊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情绪不稳定,忧虑,消极悲观,对前途信心不足。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情感非常脆弱,加上特殊家庭子女特殊的情感体验,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

2.孤独心理。由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常常一个人要扮演双重角色,其权威性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特殊家庭家长本身心理上就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使学生感到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

3.逆反心理。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而,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知己朋友很少,与教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逆反。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言问题 分析对策

1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做到教学明确,思路清晰,学生的交流比较固定模式化,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能力,因此在小学语言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除此之外言语方面还缺乏形象艺术性,不能够生动地表达课本所要表达的原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会进行一定的分析解剖,并提出适当性的意见来改变这种情况。

2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2.1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及艺术性

教师言行举止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无形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语言教育方面做好教师就一定要从语言的规范性开始做起,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方面都应该力求做到语言的精炼简短,用词有条理,思路明确清晰,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能够领悟课本的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规范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方面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师生相互交流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的艺术性,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往往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讨兴趣,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倍增,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2语言教育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维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结合,把学生的思维性给调动出来,重视比赛与竞争,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思维比较复杂,逻辑性比较强的难题来启发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不断判断与推理然后得出答案,增强自信心,还有就是通过比赛来练习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出些比较困难的计算题,然后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答题速度以及答题的正确性,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也直接会影响学生以后智力的开发与认知新事物的能力,一些学习差,反应慢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存在缺陷,很有可能是因为智力尚未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不断对他们进行鼓舞,实行特别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原则,找出一种适合他自己的专门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让他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调整试题的的难度,逐渐培养他们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

2.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方式可能不一样,我们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辩论学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一个问题几种答案的思想,先弄清楚问题的因果关系,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逆向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正确的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类似正确的答案却很多,每个教师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应下大功夫,在遵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创一条创新的路线,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语言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结语:小学语言教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教学,社会也应该给予较多的支持与关注,每个学校都要积极跟上国家的课改步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招募一大批有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也希望家长能够与学校全力配合,相互沟通,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任重而道远,真正完全普及新课改新方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对偏远落后的山区我们要尤其重视,除了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强化教育制度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盼杰,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J].《都市家教半月刊》,2012.3

[2]彭望苏,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2010.1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教学;学科

教育类课程,其含义是教育专业的课程,本身属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性的保障。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时间比较晚,其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小学教师。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其专业设置上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整个教师培养过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尤其是其小学教育的特性没有跟进,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另外一方面,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照搬陈旧的教学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难以与其他类的教育专业区别开来。本文根据现实情况,结合教师教育的培养理论,分析其中的重要缺陷。并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共分为三种课程,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左右,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占10%。很明显可以判断出,在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由于课时不够平衡,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学科主义倾向”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体系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科主义”,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在现实教育中,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理论比实践更重要”的固有观念,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优化课程机构,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剩余的10%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无法进行缩减;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际案例的考察,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强调课程质量,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二)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法论课程(比较教育、科研技术)、教育的研究课程(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研究(教育理论学)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小学教育为对象,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课: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②方法与技术性课程:着重培养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③实践性课程:以实践为方式,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三)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分析其模式,主要三种:第一种,历时态,继时性模式;第二种,共时态,平行模式;第三种,整合,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此,探究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技术实践运用,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尝试建构

“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告知”和“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隐性的)教育认识和观念,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联接’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主人’和‘向导’。所以,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54.

[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教师教育 问题 策略

在21世纪,因为科技信息日益发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最重要和根本的因素;人力资源的培养靠教师,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靠教师教育,这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共识。同时,教育也处在动态变化的社会之中。这种变化,向上追溯,是指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和改变,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入学适龄儿童的数量有减少趋势,公众对教育的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向下追溯,是指学校存在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学校的教师不断更迭,学生自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入学的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是不同的等等,影响到教师对教育的适应和促进,需要教师不断发展。本文针对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温州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与为适应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设教育强市这一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出了教育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优质教育、教师资源相对不足

一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高标准普及15 年基础教育”,“加快人才强市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对温州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相对不足,这种供求关系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是教师学历水平、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急需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需要快速提升,教育名家需要大力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推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三是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培训制度,促进每个教师终身发展和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是温州市“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的实效性有待加强,专业化有待提升。教师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缺少现代的教师教育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培训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需要完善。

二是县(市、区)教师教育机构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其硬件建设标准起点低,办学条件差;现有教师教育员队伍结构和能力有待改进。

三是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现有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网络培训工作的需求。尚未建立功能齐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教师教育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教师教育经费尚未达到省定标准。经费支出远没有达到浙江省规定的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指资源的配置问题。资源的配置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资源配置的总量不足,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教师教育者的水平不高。其次,资源的分配不平衡。Knight认为财政部门通过国家和地方预算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财政资金的流动应能保证学生之间的公平,应能造福于学生个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间的公平,也不利于一部分学生的成绩的提高。

二是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改变引起的。Duke和Canady认为每个级别的政策是对意图或目标的阐述,正式权威委员会或办公室的决定,一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一个认可的合法行动。《教育法》对儿童受教育权的规定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文件进行细化,《温州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延长了教育的年限,对师资队伍有了新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教师教育的问题。

三是资源管理问责制(Accountabilit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和实现道德目标的要求。教育的道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学校的资源配置越来越紧密地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及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教育改革的速度过快,会造成负面影响。Hargreave和 Fink运用量子物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改革。他们认为熵(entropy)是用来表示能量转化为功的程度,是自然界进行能量转化所要付出的代价。在典型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熵定律的缺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紧张和耗尽,还会使学习越来越缺乏广度和深度,最终为短期的目标和结果付出代价。这就意味着教育改革的速度如果过快,就会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利于道德目标的实现。第二,对教师教育的认识问题。对教师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财政的支持和教师教育的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学术活动、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Jacques Delors 认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这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保证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三、应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如何解决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有: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5

【关键词】师范生 免费教育政策 内涵 特征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是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条件下解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内涵和特征,此项研究分析不仅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深入理解有重要意义,而且希望对其他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有所帮助。

1.概念界定

1.1教育政策问题概念

在中国教育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各种相关的法规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现在教育界基本没有对教育政策问题的概念与想法达成一致。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育政策问题是教育决策部门认为有责任、有必要加以解决的一种教育问题”教育这个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话题,那么现在中国教育政策问题更是新的领导班子关注的问题。作为新的领导班子首先要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做出强有力的政策,要有责任,有必要对目前中国贫穷落后的地方给出比较要领性的提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基本政策。

基于中国的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盲目的采用西方国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教育客观规律以及情景,要制定出符合中国发展的特色教育政策,要能够实现教育所带给我们国家的利益,要满足未来公益性教育存在的价值,以及政府要给予最大的支持与扶持。在中国只有教育强国了,那么人民群众才会变强,人民群众变强了,中国自然而然变强了。所以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力度解决教育问题,解决未来的公共教育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公益性教育的价值需求和体现。

1.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概念

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诉求,这是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的概念,在很多的城市这个政策基本是已经实现,当然还是有一部分个别的因为环境等因素尚未完善。那么在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实则上就是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内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养。为了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为了让更多有志读书的孩子能够上学,以及让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爱护,能够踏实的读大学,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成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能够桃李满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政策刚好解决了贫困学生入学的问题,以及中西部师资力量短缺的需求等问题,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既解决了教育读书问题,又解决了教书育人问题。

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内涵分析

2.1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源于特定的教育客观情境

我国任何一个教育政策问题都是由国家形势而定的,国内教育情形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而言,出台这个政策是由国家特殊的发展形式所决定,以及国家当下的发展作为背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可以解决中国目前部分贫穷落后的家庭,让没钱上学的学生能够圆大学梦,同时最重要的为中西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岗位,中西部教育的人员短缺使得中西部的教育一直都是落后一二三线城市,长期发展下午很容易形成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刚好解决了这个不足的地方。还有一点也是相当的重要,因为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中西部大学的生源一直都是不能满足中西部的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西部大学生源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中西部为中西部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使得自己能够圆大学梦圆教师梦。

2.2教育政策问题以协调既存教育利益冲突及满足未来教育价值诉求为目的

教育政策问题是我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到双赢的状态,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才可以实现的。教育政策问题要面全兼顾,既要协调教育的利益冲突也要考虑教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需求,要考虑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师资力量如何,能否做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能否在毕业时找到相对口的工作,能否让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也是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2.3教育政策问题是主体“能作为且积极作为”的公益性追求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而言,中国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2007年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免费师范生政策,至今继续推进该项政策,应该说,这是政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步,是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做的最大努力,表达了政府对“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追求,是政府的一种积极作为。国内所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是由许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其中最主要涉及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等作为公共教育利益的决策者。那么一般说来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做到使得政府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良好的作用,当然也是各个部门也是要在自己的指责权限范围内的。

3.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分析

3.1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公共领域的公共教育利益问题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是作为公共政策问题分析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内涵。那么在我国进行相关的公共教育的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交流,对国内教育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政策等。师范教育问题是关涉大多数公众的公共教育问题,最主要是关涉“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的优秀学子”这个群体的切身教育利益以及“中西部地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问题,当然还牵涉到国家利益层面。

3.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是主体选择、分析和认定的主观人为问题

首先,由客观存在的情境上升为教育政策问题,需要通过主体的选择,这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哪些问题能成为教育政策问题。其次,主体在对教育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认定时,是以一定的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的,受决策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影响。

3.3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是动态形成、发展及解决的问题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是动态形成、发展及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的形成上,体现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本身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一定的教育政策问题,其性质、严重程度及解决方案是随着外界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应该说,中国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传统。如今,师范教育的发展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解决师范教育遇到的新问题,免费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

[2]韩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34

[4]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Y.McGraw-Hill Book Co.1963.p70.

[5].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26

[6]詹中原.公共政策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公共性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6

[7]韩福东.唐建光.温总理报告———定位新一届政府[J].新闻周刊,2004,(9)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6

一、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家乡的某一小学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学校所在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是河南省重点扶贫乡镇。这个学校是由希望工程捐助的,当年解决了附近几个村子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学校成立之初,成立有小学和初中,生源很广,然而现在这个学校只剩下三名老师五个学生。而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从中可以分析出来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数量问题

教师的数量得不到保证。因为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农村,有的年轻优秀老师在任教几年后,就会选择到城市,大量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数量得不到保证。

2.教师的质量问题

教师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再学习的机会较少,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其科学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年龄较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跟不上时展步伐,这不利于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经过观察分析,农村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是农民,平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祖父母辈更没有时间与精力教育孩子。另外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无力指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同时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不仅要改善教育的硬件设施,还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上来,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责任责任感,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之符合现代社会人才的要求。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特别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确保学生课后学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从而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3.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加强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确保农村教师数量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素质。政府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在看到美好前景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三、我国的教育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