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一、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泉,即高水平、高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国家、社会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类师范院校都广泛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核心课程。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

1.幼儿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幼儿园教与学过程中幼儿的基本心理规律,帮助准幼儿教师建立起基本的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既有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又有利用心理学进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内容,是一门较为综合、全面的课程。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成为单独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各方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细分领域。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其核心职责,教育类专业是其核心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处于核心地位,十分重要。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教学任务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深入认知幼儿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要,对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不足,很多都是由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缺少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其教学思维、教学理念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其次,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拓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最后,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比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幼儿教育心理学有着很明显的理论性特征,有很多心理学及与幼儿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教育心理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另外,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较大距离的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与今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且能直接应用的能力。四、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成效的措施

1.加强情境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僵化,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加强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内容中的相关背景,该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统筹整合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归类、处理和设计,努力营造出一种沉浸感强、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当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之后,教师便能将枯燥、沉闷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其对这一课程的兴趣。此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中相关晦涩知识的理解,使其学习更有成效。

2.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各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在教育行业中,因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融合产生了很多效率高、表现形式生动的辅助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慕课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学习效果。

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是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师的能力乃至个人的性格、魅力等因素,都能影响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程。要想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先对专业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尽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社会、学校应该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和推崇终身学习、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理念,并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倾斜,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形成关键的内部驱动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自身能力。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外,社会、学校还应该充分调动资源,多组织各类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社会、学校还应该为各校教师建立教育沙龙等沟通平台,使教师能充分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以高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结语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2

一、逻辑清晰,系统论证化学与心理

学交叉的理论可行性回顾我国近代教育史,自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被确立为正式学科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分化成两个大的方向,一是不断建设、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以增强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二是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主张、原理等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素养的培养。本书明显属于第二个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心理学是最终的研究成果,它与方向一的研究具有具有一定共性,即均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为了阐明化学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本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论证了化学与心理学交叉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具体论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化学教育心理学被定位为教育心理学范畴,化学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方法、量表工具等均撷取自心理学领域,有助于定量、定量分析化学学习主体的心理及思想特点。另一方面,本书提供了多种教育理论作为纽带,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无论是化学课程教学还是心理学课程教学,都对以上理论具有很高的认同性。

二、聚焦难点,阐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化学课程价值

事实上,从教育心理学诞生之日起,教育价值的作用范围就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它促使教育者从狭隘的教法、教材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教育对象的非智力素质培养,如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勇气等。但遗憾的是,早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于宏观,前人虽然将教育心理学价值延伸到学科教育层次,却并未对其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化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应用缺憾,其价值也从隐性转变为显性状态,本书重点探讨了化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有效突出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强调道,不同年龄、个性、知识基础等差异下,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规律存在显著区别,了解这一规律后,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展开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设定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如注意规律模式、记忆规律模式、思维规律模式等,同时促进教师化学课程专业发展能力及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全面整合了化学教研领域的难点,引入教育心理学原理、方法予以破解,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能。

三、方法具体,结合化学知识类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学习;技术;信息技术;学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智慧、智能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方法都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便利和实惠。近些年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话题[1-2]。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埋下了新的种子,点燃了新的希望。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尤其是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感测技术;(2)通信技术;(3)计算机技术;(4)控制技术等[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在持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之下,教育心理学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首先是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其次是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推陈出新,更加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效率和效果[1-3]。

1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简称IT或者ICT),通常是指用计算机和相应的通信技术来管理以及处理信息的技术[3-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尤其是教育行业。对于教育心理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产生了以下两种影响:

1.1积极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以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注入新的血液,可以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1)相对于教育心理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信息技术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之前单向灌输的方式,使教学方式和模式愈加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之中也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其变得更为生活化、更具活力以及趣味性[3]。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钉钉等互联网手机软件建立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交流群,让学生们在课上课后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利用这种虚拟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参与度,另一方面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进而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让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最终提高教师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水平;(2)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学习者之间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人员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各种信息交流,让他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先进技术手段,可以让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员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其思想上有所碰撞[4-5]。

1.2消极性的影响

对于教育心理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在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4点:85(1)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前者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超后者,例如一些学生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2)在网络直播的影响下,学习无用论盛行,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3)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虽然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方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但是也不可以因此而忽视和弱化了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具有虚拟的特点,不能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很难真正洞察对方的心理,该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不但要让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更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坦诚相待的重要意义;(4)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之中,时常出现错用、滥用的问题,如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如很多老师不再进行课堂板书,而是采用PowerPoint形式,教学速度过快,部分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学速度,不但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降低了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意义[3-5]。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建议

2.1构建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

老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育心理学的课本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2)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3)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构建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转变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信息化的学习理念[4-6]。

2.2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中包含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都是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6]。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整合以及优化,为自己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以及学习资源,在这个过程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源并予以有效整合,进而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2)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易接受,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尊重学生,创新和优化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愿并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3,6]。待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资源整合完之后,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QQ、钉钉等,与学生共享相关的各种资源,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尽可能地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使用价值。

2.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心理学应用的不断深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有以下四点:(1)选派优秀的老师去高校进修,专门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知识或者技能,然后让这些老师回校给其他老师培训,以此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2)在招聘的过程中,不但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并且可以将其融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3)每年定期聘请大专院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专家到校讲座或者培训,让老师可以了解和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4)及时更新学校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并且让相关企业安排专门人员来给老师培训相关的操作技能[6-7]。

3结语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4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5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课堂组织;教育心理学;影响;作用

引言

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项内容,而教育心理学则是通过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联系形成的学科,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堂组织中,教师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科学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规范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组织水平并非易事,为此,有必要积极探究可靠的策略,加强课堂建设,优化课堂组织。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容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掌握教育技巧,把握课堂组织要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还能够增强教学自信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1]。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侧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是立足学生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学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引入课堂中,不仅容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强化课堂组织效果。整体来看,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更加需要积极研究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方式、手段,加大课堂管理力度。

二、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

1.备课阶段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其需要研究教育心理学,深刻领悟教育心理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作用。备课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前开展的工作。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设计教案,为顺利推进教学活动奠定基础[2]。一方面,有必要研究教学内容、教材大纲,了解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与难点,便于完善教案;另一方面,有必要将学生作为教案设计的中心,结合学生学习发展情况、需求,设计教案。其中,可以选择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细化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还需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提高教案设计水平,需要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将各个教学环节相连接。通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保证教案设计质量,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2.授课阶段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行为调节与控制的角度分析,情绪、表情、肢体语言等是教师行为调节与控制的要点。究其原因,教师的情绪、表情、肢体语言等容易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3]。比如,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就容易为学生传递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正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调节与控制自身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教学工作、推进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绪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身的表情,多对学生微笑,以此感染学生。肢体语言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看似对学生并无很大的影响,但实质上肢体语言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教师切不可忽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4]。其中,在穿着方面应大方得体,在行为举止方面则应具有修养。

3.批改作业阶段

批改作业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改作业发生在授课后,其中教师在授课后会为学生布置作业,而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就需要为学生批改作业。教育心理学体现在批改作业中,比如,教师在写评语时就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书写合适的评语。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就需要书写表扬的话语;为激励学生,就需要指出学生长处,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在写评语时,要多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爱护中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辅导作业阶段

辅导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学习印象。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注重辅导作业阶段的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启发与引导。在辅导作业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需要通过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寻找问题答案。二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需要充分内化知识,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启发与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虽然有的学生当下能够理解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完全内化知识。为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辅导计划。三是加强学生记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记忆一些知识,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学生的记忆多属于感觉记忆、短暂记忆[5]。如果学生在授课结束后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知识点。事实上,学生需要及时复习知识点,将感觉记忆、短暂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牢牢把握知识点。在辅导作业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记忆知识,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点。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记忆法,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记忆法,提高学生记忆力。

5.测评阶段

测评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环节,是优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需要积极开展测评工作,便于形成全面的测评结果。测评结果反映着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在心理学中,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语言则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也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为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测评结果信息,科学评估学生思维与语言能力。然后,结合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情况,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选择科学的方式,加强教育。

三、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要点

1.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1)重视教育心理效应,改进教学理念在课堂组织中,教师需要重视教育心理效应,科学改进教学理念,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重视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6]。第一印象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后来的印象,心理学将其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因效应,为赢得学生信任,获得学生青睐,要重视首因效应。其中,无论在着装、言谈举止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便于后续推进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活动。二是重视南风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关怀。南风效应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而教师就需要多给予学生关怀。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报明天天气,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用温情感化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从而加以改正问题。三是重视罗森塔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对学生给予合理的期望,引导学生发展自我。而通过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他们往往最终能够实现教师的期望。(2)结合心理疏导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心理疏导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可以结合心理疏导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开展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活动。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方式更容易感染学生,直击学生心灵。教师可以基于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方式构建教育方案,高效落实教学任务。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动的心理学教育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疏导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便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对话说理式心理疏导活动。为确保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教师可以开展对话说理式心理疏导活动,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采取合适的策略,保证心理疏导效果[7]。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当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交谈,以免影响师生关系以及疏导效果。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1)完善自我、实现自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大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的作用。一是健全自我意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应当健全自我意识。在健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欣赏自身的优点,而且需要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之处,并加强反思,积极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二是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为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学生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追求较高的思想境界。同时,学生还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2)善于学习、提高实效为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一是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即学生应当学会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进行自我调节,使自身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增强主观信念,同时采取合理的学习策略,沿着正确的方向,为之努力,便于实现学习目标。三是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监控,及时发现自身学习问题,优化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学习水平。

3.提升心理环境的感染导向作用

(1)创建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建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一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另外,还要学会关心学生,温暖学生心灵。虽然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具有独特的闪光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扬长处。比如,针对擅长绘画的学生,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绘画技术,并鼓励学生绘制不同风格的画,锻炼学生绘画能力。二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以为学生布置表演场景,让学生在教师自导自演表演短剧;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辩题,进行辩论。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倾听学生合理的教学建议,科学优化教学课堂。(2)营造健康的学生交往氛围,优化朋辈心理环境。学生更愿意与朋友沟通、交流,指出自身在学习与生活的困惑,以期朋友能够帮助自身解决问题。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需要营造健康的学生交往氛围,优化朋辈心理环境。一是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为增进学生情感,确保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共同研究问题,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另外,可以组织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二是做好“核心人物”思想工作。“核心人物”在朋辈群体中具有带动作用,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若是教师能够做好“核心人物”思想工作,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为发挥“核心人物”的带头表率作用,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确定朋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根据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情况,制定教育方案,对“核心人物”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提升“核心人物”发展水平[8]。三是运用朋辈心理,引导群体所需。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心理困惑。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制约自我发展。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育工作,而且需要关注心理疏导工作。其中,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学知识,构建教育专题,主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保证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引导群体所需,以群体带动个体,促进个体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凝聚着相关研究人员的智慧。若是能够依托教育心理学,构建完善的课堂组织体系,就容易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切不可在课堂组织中忽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其需要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便于掌握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是教师的对象,教师需要围绕着学生,合理使用教育心理学,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将学生作为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中心,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激励学生完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南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104-106.

[2]卯朝林.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1(36):38-39.DOI:10.14161/j.cnki.qzdk.2021.36.019.

[3]许双成.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Z1):69-72.DOI:10.14160/j.cnki.13-1259/g4-c.2021.z1.021.

[4]胡愈琪.试论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70-173.

[5]任凤芹.教育心理学及其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彰显与合理性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2020,13(04):77-81.DOI:10.16222/j.cnki.cte.2020.04.012.

[6]王琦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231-23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02-1024-9725.

[7]曲别英子.教育类公共课程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四川民族学院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0(14):189-190.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7

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条件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政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政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独立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政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政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政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4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8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