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

从学校教育系统内“学科分类”来看,化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典型的“专门用途心理学”范畴(这一概念的产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教育理论逻辑推演)。本质上,化学教育心理学源自于教育理论的不断细分,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需求和必然趋势。其中,心理学是奠定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一,而“教育心理学”既可以看作是心理学在教育维度的延伸,也可以视为心理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专门服务于化学教育领域“非智力素养培养”(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完善人格等)的学科。不难看出,化学教育心理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特征,它以化学课程为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吴鑫德教授编著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一书,立足心理学视角探索化学教育问题,从尊重学生心理及思想差异的角度出发,指导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化学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局面。全书侧重化学、心理学的跨域联结,内容组织逻辑清晰、要点呈现主次分明,阅读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一、逻辑清晰,系统论证化学与心理

学交叉的理论可行性回顾我国近代教育史,自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被确立为正式学科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分化成两个大的方向,一是不断建设、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以增强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二是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主张、原理等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素养的培养。本书明显属于第二个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心理学是最终的研究成果,它与方向一的研究具有具有一定共性,即均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为了阐明化学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本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论证了化学与心理学交叉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具体论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化学教育心理学被定位为教育心理学范畴,化学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方法、量表工具等均撷取自心理学领域,有助于定量、定量分析化学学习主体的心理及思想特点。另一方面,本书提供了多种教育理论作为纽带,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无论是化学课程教学还是心理学课程教学,都对以上理论具有很高的认同性。

二、聚焦难点,阐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化学课程价值

事实上,从教育心理学诞生之日起,教育价值的作用范围就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它促使教育者从狭隘的教法、教材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教育对象的非智力素质培养,如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勇气等。但遗憾的是,早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于宏观,前人虽然将教育心理学价值延伸到学科教育层次,却并未对其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化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应用缺憾,其价值也从隐性转变为显性状态,本书重点探讨了化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有效突出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强调道,不同年龄、个性、知识基础等差异下,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规律存在显著区别,了解这一规律后,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展开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设定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如注意规律模式、记忆规律模式、思维规律模式等,同时促进教师化学课程专业发展能力及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全面整合了化学教研领域的难点,引入教育心理学原理、方法予以破解,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能。

三、方法具体,结合化学知识类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如何发挥教育心理学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这是本书的终极目的,也是最大的困难。围绕着“化学课程教学”这一具体诉求,教育心理学必须尊重学科的特殊性,相关理论、观点等不能盲目的套用。本书提出了一种创新模式,即结合化学知识类型构建具体的方法,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所谓“化学知识类型”,主要以化学课程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进行区分,其一是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之为验证性知识,此类知识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给出,都经过了化学实验、观察、推导、计算等验证,可视为“不证自明”的知识类型,教学主体目标是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框架,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兼任、勤奋的心理品质。其二是程序性知识,泛指化学课程教学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数学建模、认知逻辑等,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点,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框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学习、质疑求证等思想品质。本书通过化学知识类型的科学分类,结合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可供教师设计实效性化学课程教学案例,具有一定启示性和指导性。

阅读全文

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教育心理教学管理论文

1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其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教育心理学的引入更是对教学实践水平的最好检验方式。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心理学在实践的运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力度,并积极开展其在课堂的教学。我们坚信,教育心理学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校教学质量也会登上新的高峰。

作者:刘艺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影响和作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组成的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于深化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教师应当重视教育心理学,加大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活动中的应用力度,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构建高效教学课堂,便于使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其次指出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探究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要点,旨在为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有效运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课堂组织;教育心理学;影响;作用

引言

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项内容,而教育心理学则是通过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联系形成的学科,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堂组织中,教师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科学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规范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组织水平并非易事,为此,有必要积极探究可靠的策略,加强课堂建设,优化课堂组织。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容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掌握教育技巧,把握课堂组织要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还能够增强教学自信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1]。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侧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是立足学生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学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引入课堂中,不仅容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强化课堂组织效果。整体来看,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更加需要积极研究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方式、手段,加大课堂管理力度。

二、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课程革新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阅读全文

学生教育教学心理学价值分析

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和示范建设的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整个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文章在对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应用价值

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协助其有效克服消极、负面等不良心理,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更加科学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切实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的效率。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实现了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活动。因此,其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心理遭受较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彰显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需重视对时展的了解,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推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将教育心理学积极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巨大,能够使各个阶段的学生借助教师的心理辅导,实现压力的排解,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在教育心理学的支持下,与教育实践环境相结合,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促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第三,提升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下,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更强,计划性更突出,预见水平得以提升。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心理动机,明确学生的关注热点,清楚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积极化解,保证其拥有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探析

摘要:对于教育心理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但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相应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建议,主要有以下3点:(1)构建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2)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学习;技术;信息技术;学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智慧、智能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方法都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便利和实惠。近些年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话题[1-2]。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埋下了新的种子,点燃了新的希望。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尤其是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感测技术;(2)通信技术;(3)计算机技术;(4)控制技术等[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在持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之下,教育心理学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首先是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其次是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推陈出新,更加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效率和效果[1-3]。

1信息技术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简称IT或者ICT),通常是指用计算机和相应的通信技术来管理以及处理信息的技术[3-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尤其是教育行业。对于教育心理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产生了以下两种影响:

1.1积极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以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注入新的血液,可以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1)相对于教育心理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信息技术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之前单向灌输的方式,使教学方式和模式愈加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之中也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其变得更为生活化、更具活力以及趣味性[3]。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钉钉等互联网手机软件建立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交流群,让学生们在课上课后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利用这种虚拟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参与度,另一方面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进而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让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最终提高教师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水平;(2)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学习者之间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人员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各种信息交流,让他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先进技术手段,可以让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员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其思想上有所碰撞[4-5]。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升。当前的教育趋势除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外,人们还逐渐意识到幼儿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初中、高中等其他教育阶段存在明显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各类师范学校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范类专业,以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标,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掌握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持续提升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广大教师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一、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泉,即高水平、高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国家、社会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类师范院校都广泛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核心课程。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

1.幼儿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幼儿园教与学过程中幼儿的基本心理规律,帮助准幼儿教师建立起基本的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既有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又有利用心理学进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内容,是一门较为综合、全面的课程。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成为单独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各方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细分领域。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其核心职责,教育类专业是其核心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处于核心地位,十分重要。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教学任务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深入认知幼儿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