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育问题分析

中学体育教育问题分析

一、问题

第一,体育课被占用。由于我国仍旧是显著的应试教育状态,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为让学生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搞题海战术,很多中学都将体育课等所谓的“副课”停上,其课时安排给语数外等中高考要考的“重要课程”,尤其是“语数外”三门,有的学校虽没有完全停上体育课但其课时安排很少,到了期末备考期间,体育课终将演变成“自习课”。

第二,副课观念致使体育课的课程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课程存在主副之分,这其实很不合理,会导致老师、学生乃至社会其他人员对教育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均和对科目价值、地位评判的偏失。从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类似体育、音乐等所谓的副课很少受到重视。中高考的压力使某些中学“自动放弃”体育等课程,其大都是认为上这类课有点浪费时间,不如腾出课时给学生多做练习,多补节语数外。以亲身经历为依据,自上小学起老师就将主副课观念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惯性的认定语数外就是主课,体音美就是副课,若要追问学生原因,回答往往是“老师一直都是这样说的”或“学校一直都是这样安排的”。由此可见,学校教师观念的偏颇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一门课的认识及评价,从而致使体育课地位受到威胁,最终“名存实亡”。

第三,任课教师对课程的自信度不高,工作懈怠。其实这最终还要归因于学校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学校的态度使体育课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倍感不佳,对体育课在校众多课程中的地位自信度降低,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授课意愿。易使体育教师形成“应付了事”的授课心理,外加上工资待遇欠佳,更使其不满现状,懈怠工作。

第四,体育课课时较少,锻炼不足。中学体育课大都为一周1—2节,每节课45分钟,学生一周的正规体育时间仅为90分钟,实在过少。资料显示我们每天体育锻炼时间2小时为合理,国家教育部也曾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那么按照这一标准来看,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缺乏。而这恰恰对当今中学生身体素质差,频频出现跑步“猝死”的现象给出了解释,较少的体育锻炼使学生的各个器官难以承受突然的强化训练,必会引起其不适。

第五,教学内容固定,且没有考虑到男女性别差异。中学体育教育内容主要为田径、篮球、足球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并且其设置基本上都是以中高考为指挥棒,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心理需求。此外,这些教学内容泛泛的面向男女学生,忽视了性别差异带来的兴趣差异。依据自身中学经历得知:像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更适合男生的心理需求,女生则更喜欢羽毛球、健美操等柔和性显著的体育项目。虽说现今有些学校逐渐增设体育项目,实行选课制,力求多样,但需要面临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并且这种多样化教学只有在城市较好的中学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普及度不够。

二、策略

首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提升体育课课程地位。“副课”观本身就是偏颇,片面的价值观,学校课程不应该有主副之分,而是略有侧重。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课程都应该受到重视,都有权利获取一席之地,理应地位平等。尤其是当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更新对体育教育的观念,重视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其课程地位。

其次,尊重体育课任课教师,给予合理的工资待遇,增强授课信心。扭转对体育课任课教师偏低的价值评价,任何一门任课教师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学校应给予其合理的工资待遇,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动态,满足其合理的诉求,激发其对自身以及所授课程的自信,激发授课激情。

最后,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多样化增设体育教育内容,考虑到性别差异。增加授课课时,注意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性,不可追求速成。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安排活动强度,考虑到多样化心理需求,注意男女生心理及生理差异,尽可能差别化设置课程内容,尤其是女生,体育教育活动强度不可过于强烈。

三、总结

综上,素质教育要求我国应培养综合性强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虽然现今新课改已略见成效,但应试教育的残余模式仍旧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大步推行,中学体育教育仍受很多因素制约,学生的身体素质仍旧没有得到理想的显著地提升。因此,中学体育教育需要我们关注并深入思考。

作者:郜华 孙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