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理论范例

教育管理理论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产生的背景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政府公共服务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下,将政府职能市场化,将服务质量和效率(顾客导向或者结果导向、公民导向)作为追求目标,进而帮助政府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新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从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延伸到包含行政组织在内的公共组织,例如高等教育管理等其他公共组织领域。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涉及内容广泛,他是一个管理理论的高度概括。通常来讲,新公共管理是指传统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转向私有部门进行管理,政府只提供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模式,但是管理要采用市场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当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新公共管理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着重于经济和效率、成本抑制和分散化管理。后期则引入市场概念,着重于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注意到使用者的期望,这就是现称的“新公共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与以往的行政理论差别很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公共管理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我们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属性。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核心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军队、社会保障等。这种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机关提供统筹把控。另一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者称为混合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处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可以同时具有共同性和私有性的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可以由非政府机构甚至是个人所提供,比如公共服务行业。依据公共管理理论的这个概念,可以认为教育属于混合公共产品。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教育在进行划分时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基础义务教育更加偏向于核心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则具备了混合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提供管理,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甚至是个人。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现有市场经济结构主体已经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逐渐被知识科技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越来越重视,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已经无需进行垄断。通过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让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机制,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自主权利,同时,国家在管理领域扮演监管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效率以及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可行性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下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改革需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兴起教育分权运动。从而使西方发达国家将教育管理实现了市场化。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的形势下更要将教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改革时,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据国外的教育目标为基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教育行政作为一种公共行政,它也必然存在公共行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成本高,而产出率却相对较低。这是各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如何提高教育行政产出比,已经是各个国家遇到的共同难题,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当前采用新公共管理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但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政治、体制、国情等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时,不能照搬西方的应用模式,而要依据我国自身的情况找出现有教育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契合中国实际的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滞后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已经从原来核心公共产品开始向混合公共产品转变。这种认知方面的变化,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需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地改革。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符合我国长远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需要;第二,符合国家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需要。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体制来看,还不能完全符合以上两点。在对国有办学的学校改革过程中,虽然对学校的隶属关系已经做了相关的调整,但是要想改变传统由政府指导的办学体制还是相对缓慢的。导致现在的高等教育存在效益低下,教师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存在。虽然部分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实施了部分主体多元化的改变,但是体制模式还不够完善。另外,在国家的统一宏观调控下,虽然在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机制。但是地方政府在面对新的改革机制下缺乏一定的经验,另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在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上,高等学校依然以一种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导致高等院校在自主办学上缺乏一定的权力,在内部管理方面也缺少自我约束的相关机制,从而导致高等学院不能灵活的与社会发展对接。

(二)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不畅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改革,将高等教育当成一种混合公共产品。由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相关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市场的供给来创办高等教育。依据这样理论,我国政府才大力促进民办或者合办的高等教育,由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办学的多元化。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这种没有完全自主的民办机制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首先,部分教育管理者以及部分社会人员传统观念难以改变,认为民办教育的开展,不足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发展民办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知不一致。所以,国家在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时,往往发展速度较慢,质量不高。导致现在的民办学校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对教育改革的需要。另外,在学校面向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社会配套也不够完善,国家如何调动社会公民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措施并未真正形成。

(三)政府或教育主管部分角色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作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国家也明确了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时,要能够充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部门在市场机制中,对于自己的角色不能有正确的认知,自我角色定位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应用市场机制而引进的相关投资管理过于死板,导致高等教育失去了灵活性,进而丧失了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另外一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民办高校管理过于松懈,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督以及激励机制。导致部分高等教育资源面对的市场竞争过大,阻碍了民办教育的持续发展。当然,现有体制下,政府需要对高等教育有着相应的监管制度,如果让高等教育实现完全的市场机制,则会导致另外一些弊端出现,比如出现教育不公平,恶性竞争和教育质量低下等现象。

四、基于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

首先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宣导,增加有关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认知。对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为高等院校创造更好市场资源,以便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发掘市场资源并充分利用,才能使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展现出来。另外,高等院校只有融入市场中,才能让高等学院找准自身的地位,并在发展中发现本身的不足,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改进和良性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只有逐步完善自身的特点,提高办学效益,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向“一流大学”看齐。当然,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产物,无法完全脱离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中仍然需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高等教育在市场上必须是在一定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必须做好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平衡选择。通过市场与计划之间的互补,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逻辑,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进程

虽然高等教育经过了近20年的扩招,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相对需求依然比较稀缺。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下,高等教育应该扩大供给,应该改变原有体制,提倡服务体制多元化,以便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过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政府依然应该作为供给主体,并为高等教育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让其他部门可以适当参与高等教育的供给,通过其他部门辅助高等教育的供给,建立一主多元的共同参与体制。在具体的机制改革中,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适当多开办冠名的二级学院,扩大高等办学合同承包范围。这种高等教育的供给合同主要由政府与其他机构进行签订。在合同中,政府作为主体,对学院开办起主导作用。而其他机构则作为生产者。通过冠名二级学院的开办,可以扩大高等学院的供给,进而增加社会民众的选择。第二,鼓励企业或个人开办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市场经营者依照市场机制进行自主创办的高校,甚至是可以依靠外资来创办高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第三,发展股份制。股份制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资金融合,进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

(三)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明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要求是,应用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非核心的公共产品。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就是在应用市场机制的同时,还要关注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弊端。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管,从而消除市场机制本身问题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机制下,政府已经由原先的完全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监管者。如果在高等教育采用的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时,就需要政府来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责,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消除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问题。此外,高等教育完全采用市场机制也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政府部门要加强教育管理改革的推进。比如,学校出现权力失衡、教育乱收费、弱势群体收到教育歧视等问题。政府部门就需要采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为教育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保证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在采用市场化管理时,提供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的有效性,进而缩短城乡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中,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型背景下,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吸收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对高等教育改革中,不能完全复制西方的模式,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有选择性地引进其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及做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管理改革有序走向新征途。高等教育应面向国家更要面向社会,使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理论、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各类信息和资源都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并让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共享性的制度服务平台,由局限于内部向关注战略导向和结果导向转变,发挥高校智库和社会服务功能,才能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等教育,从而让高等教育的发展融入社会,使高校教育职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不仅能提高高等院校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增加高等教育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通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发展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措施,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勇.新公共管理主义视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挑战[J].高教探索,2011(11):40.

[2]许书烟.从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高校契约管理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6(01):52-53.

[3]戴欣晔.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的文献综述[J].商,2016(04):66.

[4]高娟.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62-65.

[5]吴晓芳.浅析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214-215.

[6]王硕旺.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3):20-27.

[7]石小娟,高骏敬.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01-103.

[8]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3):38-43.

[9]蔺起超.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下的现代大学权力运行[J].大学(研究版),2016(11):19-26+18.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2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音乐教育也逐渐兴起,成为被人们接受的教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当的管理。本文将探究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实践理论;音乐教育管理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争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园.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3

(一)中央集权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正面临改革

根据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80年代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促进了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相一致,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日益呈现了明显的弊端。中央集权制的高等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明确的把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来看待,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使教育过分依附于政治。另外,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主权未得到落实。这些问题让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采取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体制。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只是初步形成,真正的建立与稳固的新型的体制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合力,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共同致力于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

在长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特征是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主要表现为:第一,现行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其结果导致现行教育体制僵化与低效等一系列官僚行政管理的负面影响。第二,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规则僵硬,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高校招生、就业管理不灵活。招生专业、名额等由政府统一规定,高校无权设定。对于市场所需人才的专业取向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二)高校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需求,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也不够好。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招生自主权方面,制定招生计划、决定生源分布仍由教育行政部门掌管,确定收费标准也是地方政府物价部门的权力,高校无权确定标准。第二,在教学管理权方面,高校调整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余地很小,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第三,高校的国际交流学术自主权也基本没有落实,需要由主管部门审批,限制了高校对外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公平与效率政策缺乏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的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政策的价值观一般可以分为“效率至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等价值取向。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可忽视政策价值问题,否则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形成盲目运行、问题层出的局面,并导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由于政策价值观的缺失,致使公平与效率问题没有解决好,呈现出许多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现实。

(四)体制运行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垄断了对高校的举办、投资和管理,高校的主要造血功能是依靠财政拨款才能得以实现收支平衡。它完全独立于市场之外,没有生存竞争的压力,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二,围绕“分权”“放权”与“授权”展开的这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未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第三,世界性开放的教育大市场并没有充分建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也要不同程度的开放教育市场。一个世界性的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悄然发展。

(五)两级政府管理权限范围不具体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始终强调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省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在领导和管理体制问题上,地方政府和省级以上教育管理部门的权责划分仍不明确,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支持高校的程度及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

三、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对策

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应该是使政府、高校、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体制运行模式。

(一)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模式

1.开展融资渠道多元化。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来。为此,应发挥高校办学资源的同时,开展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职能的状况,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增加高等教育产业经费的融资主体。第一,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优越性,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第二,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第三,通过校办企业增加经费来源。通过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兴办知识型企业来为社会服务,这也为高校本身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第四,设立专门的办学经费征募机构。这一机构应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专职从事办学经费征募工作。

2.促进办学形式多元化。

第一,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就是要企业、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目的在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吸引其参与学校的管理,促进产学合作办学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和提高。第二,大胆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力和物力资助以及在政策上适度放宽,为民办高等学校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政府还可以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和团体举办学校,涉入中国教育市场。第三,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具备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发达的教育,他们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远程教育,很可能吸引大量的中国学子。

3.扶持教育中介机构参与管理。

积极发展处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政府要把部分职能转给市场或中介组织,重视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管理作用,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是扩大民主权的要求,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统治,大服务”的治理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作为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介性机构,中介组织不仅具有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关系的功能,而且在吸引社会人士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监控等方面,扮演着极好的角色。

4.实现教育行政交流国际化。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互换留学人员、互换专家和学者、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中外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等。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教育对外交流涉及绝大多数国家,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迅猛增长,而且交流领域和层次也向纵深发展。教育对外交往要不仅限于从技术、信息和人员层面,要向教育观念和制度层面发展;不仅要融入通行的国际教育规则体系,而且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理念的倡导者。教育开放会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进行自主创新。

(二)提高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调控能力

1.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怎么样起作用,即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明确权责,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要改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尽量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调控。具体办法有:第一,政府应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第二,政府应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的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第三,政府要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2.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

当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需要注重的是要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范围,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方法: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问题。权限来源于经济基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权限,我们应当落实地方政府的对高校的投资,明确地方政府办学使学校的生存问题不再有现实的威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管理权限范围,省级城市要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学校的学科特色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发展优势和特色两者结合好了,双方的发展均受益。

3.实现两级政府统筹配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为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大目标,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议加大改革力度,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做出重大调整,实现高等教育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各省可按照各自具体情况自行调整本辖区内的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第一,政府应当组建国家、省级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第二,应当建立健全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第三,在地方统筹下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政府应完善校长选拔机制。

(三)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1.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可以增强学校的活力。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用授权或分权的方法,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实现其自我服务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里,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第二,高校领导在争取学校办学自主权时,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建设性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具备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怀,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实现理想的决心。第三,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第四,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高校的管理,而是要使国家各级政府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更有利于政府做出更为先进的教育政策,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和协调作用。

2.建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政府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的各种不协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节,通过权责清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目标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套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贯穿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全过程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应该建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关系,明确中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与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关系及管理权限范围,并做好与其他各业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四)科学运用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掌握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的适用范围。

在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这四种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中,共建和调整着重于调整高校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合并着重改革学校本身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在采用共建和调整改革模式时,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要分析新的运行机制,并分清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承担的责任。其次,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适时、适度的改革措施。要明确共建、合并高校的目标及实现方式。高等学校的合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改变过去形成的学科单一的局面,实现学校优势互补,由单学科向综合大学转变;三是减轻管理部门的协调负担。

2.高校共建合并工作具体实施。

高校共建是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具体举措之一,就是教育部、地方省政府及市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具有业务指导作用。这是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中央教育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双重领导、共同建设和管理的制度。我国实施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合理,集中力量建立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合并大学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改革举措,也是建立新型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迄今为止,这一改革举措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最突出的形式,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学合并。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要防范“大而全”的文化传统因素作祟,要结合高校的自身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大学,否则,以大学合并来打造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将很难达成。

四、结语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4

一、高职教育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其教育管理的创新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教育理念没得到彻底灌输,过多重视形式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缺乏整体的大局观;再者,创新形式不够全面,资源配置不均,不尽科学合理,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第三,教学和科研教师创新力度不大,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局限在传统上,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第四,任课教师与外界交流少,实践经验不足,思维不够开阔,缺乏创新的激情;最后,现行的一些制度束缚了高职教育的创新。

二、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的措施

社会要发展,必须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而,给予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建议从以下几个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一)统一创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增强创新意识,才能将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落到实处,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和中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统一思想共识,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等科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创新理念和意识观点深入全校师生,这样才能使得教育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优化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教研队伍,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教职员工是整个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指引者和执行者,是实现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教学和科研队伍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有一个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各个专业学科的带头人和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创造轻松和谐的优良教育环境,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激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整个学校的所有教研团队充满活力。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创新平台。让教师参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从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的管理主要是在管理如何做好教学,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则需要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高职教育不单要培养学生懂理论知识,懂实际操作技能,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让其学会理论、学会技能、学会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外界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组建并参加各种娱乐兼学习型的社团,发挥学生特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教育管理水平。

三、结论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的系统的工程,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打破传统,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新型的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小丽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学生的特殊性

1.学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自身条件或素质达不到高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入校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因为自身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强,甚至一部分同学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的素质都达不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要求。另外,由于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学生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于是就漫无目的的得过且过,再加上新环境的氛围与高中阶段相比比较轻松、自由,一些学生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就经常逃课、迟到或不交作业,表现出个人自制力不强。

2.学生对就业恐慌

许多学生认识不到高职教育的优越性,而连年扩招的结果就是在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学生流入社会。许多学生在迷茫中突然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但现实的就业状况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产生怀疑,感觉各种单位的招聘要求都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这些心理认识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或使他们对未来失望,以至于会采取消极办法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培养人才的任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本科院校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特殊性

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在之前已经讨论过,在此不再赘述。

2.高职学校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的发展都十分迅猛,学生数量也一多再多。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与学生数量呈对应比例的增长,所以现在的学校管理工作稍有滞后。

第一,高职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许多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看做自己的基本任务,缺乏“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识。

第二,学校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在校担任行政工作的人员各个每天都忙得停不下来,本来在学生入学后产生各种状况时,管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大多数学生工作中都没有主动掌握学生情况,解决问题,只是在被动的向前走。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情况,鼓励引导学生,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在学生发错后给他们讲解各种大道理,要真正的从情感和思想上与学生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学生工作职责范围划分不明显,担责任时互相推脱。学校和院系的管理工作没有明显的职责划分,许多交叉区域的问题反而向踢足球一样传来穿去没人管。

第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即学校缺乏足够的人手管理学生。学校的辅导员不够,就由班主任兼职担任,但班主任又有教学任务和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很难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上。第五,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没有很快察觉到形势的变化,其业务水平的提高速度赶不上形势的变化。一部分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从事辅导员的要求,但却做着指导员的工作;新招人员没有足够的培训、进修机会,很难迅速提高自己。

3.高职教育工作透明化复杂化

高职教育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很难不受到边界条件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获得学生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工作不再神秘,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其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需要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最后,高昂的教育成本使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三、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管理工作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1.创新管理理念适应高校发展新要求

学校不仅要宣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多服务,少管理,重视学生天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培养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与学生和谐相处,从学生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2.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旁协助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做教育主体,消除针对学校针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同时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

3.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向国外的高职院校学习,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用专业人才填补人才漏洞,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咨询,放松他们的就业恐慌,鼓励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还要保障管理队伍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让他们集中精力管理好学生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任务重,条件苦,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考验,所有的教职工共同努力奋斗、一起研究探索,一定可以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借助社会的各方力量,凝结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培养更多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薛健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教有管理的现状

教育管理的行政化,会大大的削弱?校教育管理的作用,它体现的是管理,而不是为高校师生的服务。我国高校迟迟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管理行政化,一些管理层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野心,阻挠高校进行去行政化改革。行政化手段下的?校教育管理,很难实现创新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由于国家的评估体系不完善,国家对?等学校的评估一般都是按照?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定,这不符合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学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很多高校就鼓励老师做科研,不重视课堂教学,导致很多老教授、老专家只在实验室里做科研项目,从而使得高校的教育水平下降很多。这种评估体系严重影响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改革,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在上世纪末期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会。改革初期,各个高校采取扩招措施扩大办学规模,吸引优秀学生就读,也就是在那几年我国高校纷纷建立分校,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但是,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管理并没有进行改革创新,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索质都在走下坡路,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要积极进行教育管理的改革,使得它适应高校扩招培养高索质人才的要求。

有些高校虽然对教育管理进行了改革,却只注重改革的形式,效果并不怎么样,造成了教育管理严重滞后于高校的教育改革。?校教育管理改革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改需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期,各种新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样的社会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以上两个方面看,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改革,运用新的理念管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努力提?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离校教育管理的改革方向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教育管理观念。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是阻碍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高校要从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就必须要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创新,研究新的教育管理理论。由于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在高校中根深蒂固,高校对它依赖性很强,但是忽视了社会发展对?校提出的新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索质人才,?校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管理的行政化是制约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另一重要因索,因此国家要及时取消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实现高校的民主自治。高校教育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以老师和学生为中心,使高校管理逐渐走出过去的行政化模式,否则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就无法进行。

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性,整个管理体系死板没有活力,也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更不能满足社会对?岽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各个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进行去行政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素质人才。国家要对过去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能单独依靠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多少对高校进行评比排队。国家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作为高校实力评估的主要标准,就导致了?校将科研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本能工作。因此,国家要改变高校的评价标准,而?校要把握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做好科研服务于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高校要以培养?素质人才为第一任务,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使高校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我国现存的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改革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高校应该逐步实现去行政化管理,将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蒋丽丽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个性强,远离集体,自我约束能力差

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授课形式多为“小班”、“分组”授课,一名老师教几名学生,此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变得更加独立、有个性,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不愿受集体的约束,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艺术生情感丰富,比较感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体现为旷课、迟到、违反课堂纪律、缺考等方面。另外,艺术生也比较爱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打架情况时有发生,他们认为这是“个性”的体现,但这些看来都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2、虚荣心强,理想信念淡薄

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溺爱,比较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他们,在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往往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吃穿用都要讲牌子,崇尚奢侈品,与他们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物质享受远远高于、重要于精神追求,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也就不再需要有理想与信念的存在。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努力的方向及途径。

二、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课程设置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想法特别,看问题的角度也喜欢标新立异,对喜欢的课程(一般为专业课)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却有着抵触的心理。学校针对艺术类学生这一特点,应将课程形式多样化,丰富课程内容,对低年级,特别是新生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大一时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开展学生活动,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而学生活动的开展为展现学生特长、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队意识提供了平台。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学生,他们都有着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如绘画大赛、街舞比赛、歌唱比赛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个人的精神风貌,这对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存在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交际能力,为以后从学校走向社会积累了经验、做了铺垫。

3.采取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方式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爱表现,同时情绪也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比对普通专业的学生更费神。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考虑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有所力度,又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宽度,不能将学生管理的过严,让学生觉得在学校失去自由,要让学生觉得有约束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现自身活泼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个性。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学生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内心所想,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

4.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规划未来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经常有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特别是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觉得考上大学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备战高考时的紧张,突然放松下来倒觉得无所事事,有种失落感。艺术类学生高考成绩较低,部分进入高校后觉得就是为了拿一个毕业证,打算浑浑噩噩渡过大学四年,对未来没有具体的规划。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我所在的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讲授)。艺术类学生就业面比较窄,所学专业与许多工作不对口,所以高校更应该注重对艺术类学生未来的规划工作,让学生从大一大二起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是选择考取研究生还是选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做哪方面的工作,是否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技能,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小结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着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新时期艺术类学生出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将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内部中去,从学业、生活到情感,方法方式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作者:李璐 单位: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

第五篇

一、“以人为本,动态管理”概述

“以人为本,动态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实施措施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改正不良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社会所需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标准。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落后,思想教育工作跟不上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教育管理模式依然保持传统状态,管理者仍然采用惯用的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得不到有效管理,使得办学质量下降。

(二)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较为繁重,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及安全管理等都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内容,如此繁杂重要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秩序的良好运行。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专门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团队人员不稳定,人员交替过程中也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交接,而且管理人员缺乏教育管理经验,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三)学生会等组织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活动设施缺乏

一般学校中会组建学生会等连接校方与学生,代表学生权益的组织,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会人员素质能力不高,不能真正起到与学校、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纽带的作用。而且,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期短,经费不足等原因,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不能为学生大型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物”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实施正确的管理措施,使得学生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个人品格形成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普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中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有关于心理问题的课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使得人们的思想负担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受不了各种压力而发生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开通相关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育管理没有做好对学生的关怀工作

高职院校中,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生活方面没有做到有力关怀。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没有实行动态管理,而固守原来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0后,思想方面不太成熟,自我意识严重,对传统说教心怀抵触,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人性化,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摒弃传统说教、惩罚的形式,注重心理调节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一切为了学生,以“育人”为先,首先保证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完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才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目标后,要改革管理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团队,每个人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具体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了解学生所需,组织校园活动。创新机制,改变以往主要进行文化课教育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运用的能力,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素质

教育管理人员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加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员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育管理人员真正具备爱心、贴心、耐心的良好品格,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要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奖勤罚懒,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强化对学生的关怀,培养良好品格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很多是高考落榜而前来就读的,其内心具有自卑心理,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学生心理思想方面的关怀,使学生改变这种不良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发挥其特长,增强自信心。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了解性格孤僻者的各方面原因,如家庭贫困者,在考虑到学生自尊方面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规划,明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使学生成为有目标、有追求、有规划、有知识的“四有”新人。

五、结语

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工作,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求。

作者:李小艳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第六篇

一、现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注重受教育者的智商,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一些世界级知识竞赛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成绩普遍优于欧美学生,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方面却逊于他们。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普遍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强调学生牢记书本上的大量公式和理论;而在美国,课堂氛围活跃,老师教授给学生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获得者大多是中国学生,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大多是美国人。我国高校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在教育管理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转变以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势在必行。

2.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相违背

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我国高校也在不断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一些新鲜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这样传统家长制的效果将越来越差,实践过程中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相违背。因此,高校正面临着教育难、管理难的现状。现代高校要想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就要树立重视师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高校的教育以及管理现状。

3.教育管理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大于实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实效性较差的情况,教育管理的方式、制度、内容等在实际操作中都变成了空洞的表面现象,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管理不够深入,实际价值不高,不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提升本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太大帮助。有些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效果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但是过于死板,一味地用一些条条框框约束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在这种体制下,从表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但老师要长期在死板的制度下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长期在死板的制度下学习,这样教学效率必然不高。

4.管理团队质量低下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表面工夫就行。教育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现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者大都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进行管理理论性研究,而且还缺乏教育管理新理念,这样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很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同时,落后的教育管理也会阻碍老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率也会大大下降。

二、创新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1.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教育改革。为了维护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各大高校除了扩大规模、壮大师资队伍、扩大教育的普及之外,还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这就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下滑,因此,各大高校要及时地对教育管理的方法、规章制度、模式等进行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和谐、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2.就我国自身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观念迅速变更、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所以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招生,社会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背景下,各高校必须要快速地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能够运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的策略

1.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进行创新

要想对高校教育进行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教育理念。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与时俱进,转变以往的家长制作风,激发全体师生积极进行创新,同时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在现代管理科学观念中,要求通过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其次,要对教育评价进行创新。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意识,而教育评价就是检查高校是否对社会负责的标杆,这种有效的手段,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活力。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使其对自己的优劣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对该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对高校的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进行创新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完善,但这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的负担,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办学资金,但这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创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迫在眉睫,应建立并优化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在办学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成本管理上来;还要加强并扩展社会融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从而凭借自身良好的储备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维护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对高校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创新

对现代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创新。各大高校应对思想素质理论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将社会实践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设思想教育实验基地的步伐,并保障其稳定性,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达到完美融合,这样是为了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2)对专业文化素质进行创新。教材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要保证教材的个性化。

(3)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不应该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学生的成绩来断定学生的能力。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

4.在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学管理必然是不能忽视的,它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遵循教育原则,有效地调控教学工作。就根本目标来说,教学管理就是为了全面贯彻执行教学规划,进行教学活动,实现高校各专业的预期培养目标。还应加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严格按照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探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应继续进行分学制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进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除此之外,还要对现代教学管理手段进行探究、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持续进行。还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目标,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评估系统。

四、结语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应及时适应这一趋势,适时地转变、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自身个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选择最佳方案,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要漏洞,从而让大家认识到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作者:黄朝晖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第七篇

一、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一)教育管理的方式

以学生会或班级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未注意到受当今学分制选课的影响,班集体概念的淡化,传统组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越来越无力。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课,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往往分拆为不同的教师上课,同一门课程还会出现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学生共同上课的情况,专业和班级概念的淡化,造同学之间彼此不熟悉,而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是以班级为主体,大事小事往往通过年级学生会或班长来通知和实施,经常导致部分学生不配合、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适应新形势的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管理“平台”。

(二)教育管理的内容

多是以应付学校各级机关布置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却被不断弱化。高校德育仅依靠“两课”进行引导,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经常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旷课率高。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在校园附近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但仅在特殊节日才去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加之当今网络不良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教育管理的手段

对于违规违纪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辅导员往往是站在学校的立场进行说教式的批评教育,采用取消评奖评优等处罚式的手段。这种处理方式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常以不配合或沉默的方式来抵触这样的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逐渐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在激励方式方面,过于集中在评优资格和德育加分上,无法达到教育管理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推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营造高校全员育人氛围

可在校级层面成立导师制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指导各学院导师制工作,而各学院可在学生工作组机构下增设导师制工作小组,动员本系有资历的专业教师、鼓励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导师制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年长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和引导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导师可以按1∶10的比例兼职指导本科生,导师也可根据工作需求,增设所带的高年级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多的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导师可将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掌握、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和专业论文的指导之中,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动向,根据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课程进度,并将掌握到的学生状况定期反馈给辅导员,让学生、教师等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通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方式,建立一种“学校管理———多方参与”的新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营造师生互动、研本互动、教学互动的全员育人氛围。为保证导师制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可以根据实际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每学年对全体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行横向评比和公开表彰,保证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

(二)设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家校共管格局

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学院牵线搭桥,设立本地家长委员会和外地家长委员会,鼓励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进来,对学生的课余安排和学习生活共同监管。对于外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通过网络会议集中交流,明确各自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对于本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与学院领导、辅导员共同座谈、研讨学生引导方法,遇到高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共同商讨、交换意见。家长真正参与到高校发展和学生管理当中,建言献策、增进交流、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明确共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本校学生推荐就业单位。

(三)推进宿舍管理创新,实行公寓化管理

宿舍不仅是学生课堂的延续,也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娱乐的天地,更是信息获取的窗口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一般来说,同一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宿舍较为集中,这就为以宿舍为基础的管理提供了便捷。可以精简传统的学生会组织,并将其职能界定在应对学校各级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同时,成立以公寓为阵地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将其职能界定在学院内部日常事务的管理上,通过挑选学院中成绩优异又有一定办事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担任委员会常任委员,以公寓中各宿舍舍长为流动委员,设立《公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通过征求公寓全体成员意见制定《学生公寓自治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公寓自治组织的作用在于管理整栋公寓楼及其所有房间内的卫生状况、督促成员学习、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矛盾纠纷等。由于各宿舍舍长通常是由同宿舍四个人或六个人共同选出的,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辅导员可以公寓常任委员为抓手,通过各宿舍舍长传达通知任务、反馈工作材料和掌握学生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工作执行的高效性。

(四)将党建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以党建促管理

把党建与道德教育和学生工作相结合。在与德育结合方面,如规定积极分子要想入党,除满足入党的必备条件以外,还需为周围有困难的同学做一件好事,发现校园一例不文明现象并加以制止,担任学生干部或部门成员期间为部门做过一件有益的事,其部门和班级好评率要超过50%等。在与学生管理结合方面,如在学生公寓中设立公寓党支部做为日常监督和服务部门,在每次检查和评比中,由学生会相关部门成员和若干公寓党支部委员共同参与,宿舍成员和学生干部的发展入党必须由公寓党支部填写意见。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学生干部示范岗”,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心理有问题、表现有欠缺的同学为主要联系对象,通过定期谈话、学习交流、生活帮助等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发挥学生党员在育人中的作用,并把学生干部的表现情况加以量化排序,做为其入党和岗位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在评优工作中可通过张贴红榜、树立典型等形式大力表彰先进,以党建促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把入党考察工作落到实处。

(五)促进德育方式多样化,寓教育于实践

在德育工作中,做为高校层面,应当在课堂教育之外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在多家合作企业设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分批次分季度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感受多元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办讲座,进行励志教育。利用签约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上对贫困生和获奖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还可在兄弟院校之间开展长期性的交流合作,每月互派学生交流走访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共进。可设立表彰专栏,每月收集本院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按贡献值大小划分等级,利用张贴红榜、综测分奖励等形式予以公开表彰;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课程实习中,领队老师可通过设立团队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职能部门老师还可推荐相关学生团体与省市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对接,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把书本上条框式的德育教育带到生活之中,把德育工作孕育在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之中受到德育熏陶。

(六)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型教育

对于犯错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尝试开展赏识教育,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将批评转化为表扬。辅导员在谈话前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学生工作上的突出者、同学心目中的能手、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自强不息的学生等,在谈话时首先对其优点加以评价和赞扬,通过表扬缓解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事件,让学生回想当时的动机、真实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做法,待学生认识到错误后进一步表达对学生能改正错误的信任,以及能发扬自身优点的期待,最后,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订立个性化的目标管理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批评为赏识,以情动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念,从而使学生进入“初步成功———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获得较大的成功———获得较深刻的成功体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5

一、人文方向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概述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的发展方向仍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最基本的要素,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被管理地位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充分地将人文理念贯穿到整个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

二、存在问题

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但是将人文理念运用到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缺乏人文性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片面强调教育管理的社会性,对教育自身的特征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对于教学的规律的相对性不够重视,往往容易陷入强调管理统一性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

(二)高校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性

当前,大多高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比较僵化,教学管理目标较为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及时、合理调整,同时,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固化,对于教学的效果也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教学工作脱离教育实际,更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学生学不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

(三)高校教育的管理机制缺乏人文性

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实施,已经从宏观的改革转向了微观层次的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但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体制因素和观念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这种现状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需求还不能适应,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整体改革。

三、人文方向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教育管理的理论日趋多元化

目前,存在着多种关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较为知名的有校本理论、人文理论和流程理论等。校本管理理论就是以学校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住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从而进行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么人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放在更加主体的地位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教育管理的手段日益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校园网络、电子化的办公系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逐渐被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影响和改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给人的思想、人的行为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影响,要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将现代化充分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

(三)教育管理的环境人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单单停留在教学中,而且对于校园的文化、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要形成兼顾审美文化、导向文化、学习文化等的和谐校园,使学生在校园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被管理被约束走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四、总结

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工作的风向标。高校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的社会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加入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中来,切实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将教育工作开展到人的根本需求上来,切实促进人才强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婷婷 单位:沈阳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思考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不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内容不够新颖、手段过于单一以及制度缺乏科学性等三方面的问题。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够新颖。

内容不够新颖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建国初期,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模式,带有非常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在当时对于迅速恢复混乱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发生错位,干部选拔任用不够科学,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内容的陈旧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工作收效甚微。

(2)高校教育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

与西方发到国家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相比,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另一问题就是方法手段过于单一,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仍然处于探索与调整的阶段。在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大大改进丰富了管理的方法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过分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手段具有滞后性,单一乏味。未能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现代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结合起来,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忽略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呆板生硬,最终导致未能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3)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是影响制约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完善,促使着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化。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完善的力度仍然有限,实际的管理工作实践为了管理而管理,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很多时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出“高校管理”的特色和与众不同,未能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和精髓。这种制度规范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显得极其低效,与时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发挥出高校教育管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2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意义重大。鉴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时展到今天,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受此影响,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主流,我们与西方国家争夺青年一代的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迫使着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为此,高校管理者就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脉高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积极探索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2)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建设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上文可知,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内容陈旧、管理方法单一和制度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建设的顺利推进,大大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口碑,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此,为了打造高水平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吻合的现代化大学,必须要持续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构建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借鉴采用综合性、灵活性的评价方式体系。唯有如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不断满足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需要。

(3)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这就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高校之间的竞争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强大压力。首先,就国内情况而言,受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国家支持扶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高校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反差导致了国内各大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走向白热化。其次,就国外情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给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迫使我国的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教育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如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要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及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努力。

(1)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决定行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首要的就是要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正确定位。为此,高校就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观念上的先进认识,革新当前落后的错误思想观念,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考虑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努力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学习氛围,充分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在才华,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十字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层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理念,确定科学的管理方法,把教育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2)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这种教学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化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校、院、系三个层级中合理分权,扩大高校中院系的权力范围,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化、透明化、科学化。二是创新绩效管理办法,即在“优胜劣汰”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质量与水平。三是把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导原则,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3)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管理学理论认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的根本前提。因此,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尽快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根本上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此,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

作者:姜娜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的可行性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此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个体经验中自我构建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PBL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领域,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PBL模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

现代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就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中的一个中介变量,一般来说,它涉及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因素。PBL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系统引入PBL模式,可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的问题,能够使教育内容情境化,将学生带入“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境界中,使教育内容情、生生情、师生情融为一体。在这种教育情境中,可以不断激发大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从而持续保持热烈而高涨的状态进行学习,真正达到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

(二)PBL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理论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学生党员是经过自愿申请、组织考察、群众认可、全面培养的优秀大学生代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帮助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思想、学习、实践等各方面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固化、内化和外化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二、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PBL模式要做到:其一,教育管理队伍要整合多方力量。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单靠组织部门和学院党建工作成员是不够的,一方面,该队伍本身就存在人数不足、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单一的人员结构造成了知识的单一性,满足不了PBL模式下党员教育内容多样性对指导老师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需要一切相关力量的共同参与、沟通协作形成“新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总支依托学院企业嵌入式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凝聚校内外合力,开展共建模式下的党支部活动,通过与企业、社区、合作单位的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活动,实现了党建活动指导老师来源的多元化。其二,教育内容要体现整体性。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根据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系统规划教育内容,不能条块化,想一点做一点,将知识割裂开来,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三,教育管理过程要体现连续性。教育管理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呈螺旋式循环过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不能重计划、轻实施,忽视检查和总结的反馈,否则就会出现教育过程的脱节问题,影响过程的循环进行。

(二)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他倡导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在他看来,德、智、体、美是全人的基本素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也是培养人才。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一方面要以党员整体素质要求作为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学生党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性意识要强,同时要具备各专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咨询单位、质量安全管理结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该专业学生党员的素质应该定位为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动态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物皆变,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首先,教育管理环境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处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等也会随之发展变化。其次,教育管理对象是动态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其接受知识、处理问题的理念、方式都不一样。在现代化网络教学形势下,教育手段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重大变革。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基本停留在原来“听报告、念文件”的水平,教育内容脱离了党员的思想和工作的实际,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容易使大学生党员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一旦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将会大大减弱。因此,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理清教育管理环境,研究教育管理对象的差异和变化,用针对性强的内容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时代特征的手段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

(四)能级性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了本系统的层次,然后把各个层次的功能都发挥出来。五邑大学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党校三级培训,做到了教育管理全程、全方位覆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是,根据入党程序,针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推优后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这几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由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各党支部通过网上党校、上党课等形式,分批组织党校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一方面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实现了各级党组织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引入PBL模式,要分清层次,明确党总支、党支部、各项目小组等各层组织的职责,分工协作,互为一体,才能最终形成整体合力。

三、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

PBL模式的经典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PBL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过程为:设置问题(项目活动)—收集材料(信息)—党小组讨论(实施小组项目工作)—支委会、党员大会研讨(实施整体项目工作)—项目总结(反馈)。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创设组织环境

PBL模式下的教育过程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PBL教育管理是否成功,分组是重要的环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不同,它是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开展工作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建组织架构,创设科学的组织环境,是开展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目前,各高校、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的按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有的按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有的人数少的院系可能就是几个年级或几个专业合并设置1~2个学生党支部等。这样的设置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工作开展不畅的问题。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总支进行了创新支部设置和党建工作架构的尝试,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创新支部设置。学院分专业设置了4个学生党支部,支部书记均为各专业骨干教师,负责指导支部开展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学生的项目活动,尝试性地设立临时党支部。从2013年开始,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立了台山赤溪暑期党员支教队,设立了临时党支部,由带队老师或学院团总支书记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该支部在支教过程中,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走访当地群众,同时开展党组织生活并进行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党建工作小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学院于2015开始,在各党支部内部设置了由2~3名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组成的若干党小组,一个党小组负责联系一个团支部,将党建带团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院成立了由辅导员指导,一名学生支部副书记担任负责人、各支部支委成员组成的党建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学生党建的事务性工作,理顺了各级的关系,工作成效明显。这一组织架构,为PBL模式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分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拓展问题设置

根据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PBL模式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在问题(项目)的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党性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来源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想信念问题。可以围绕党的发展历史、大学生怎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学生怎样坚持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知荣辱、守气节的坚强操守。第二,时事热点问题。比如可以围绕中国梦、依法治国等主题,按照PBL模式的程序,通过主题研讨深刻认知、观看影片从多方位了解、开展支部活动从点滴落实等形式,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真正理解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第三,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建立学生科技竞赛党员团队、党员学术性社团、党员实习队和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习困难学生学业预警、宿舍管理等学院工作的形式,以学生各类科技竞赛、专业学习(包括组织学术讲座、专业作品展览、专业团体辅导等)、产学研实习和各类党员专项工作为问题(项目),一方面突出学生党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第四,学生社会实践。依托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载体,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队,以暑期支教、迎新生服务、各类义工活动为问题(项目),通过参与项目,加强党员的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服务能力。

(三)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用,丰富互动手段

PBL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仅凭“一支笔、一张嘴、一块板、一堆纸”的方式,显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这种方式仅停留在简单的“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的集中学习、集中灌输层面。照本宣科、单向沟通,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调动不了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随着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党员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思想日趋活跃,生活方式发生变化[9]。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主动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对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集中学习的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要适当保留,尤其是在支部大会研讨和总结反馈阶段,这种形式有利于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与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党支部QQ群、微信群、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党员随时关注党的热点问题,集中研究讨论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收集材料(信息)开展研究(实施活动)阶段和党小组讨论阶段,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及时性、灵活性。

(四)激励与约束结合,强化反馈效果

总结反馈是保证PBL模式下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建立约束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监督考评机制。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了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定了《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党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考核的项目主要包括参加党内组织活动、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和成绩三方面,每一个方面包含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观测点,对应相应分值,采用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党组织评议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考察每一个大学生党员。将考核结果与预备党员转正、评奖评优挂钩。从微观层面来说,针对每一个大学生党员活动项目,及时考核和反馈。如,土木建筑学院开展的党员“一帮一”互助行动,通过党支部工作考察、被辅导对象座谈和问卷调查、被辅导对象进步程度评估等形式,对每学期的指导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召开小型总结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反馈,总结优点,发现不足,以期更好地开展和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开展“七一”党员表彰会、项目活动总结表扬会、拓宽渠道加大对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活动的宣传、发送表扬信、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性学生宿舍等形式,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李华 单位:五邑大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高校教育管理应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中崭露头角。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枯燥无味的,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充分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起来,从而大幅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网络技术的运用取代了原来费时费力的人力管理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节约了高校教育管理中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且还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技术对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能有效地将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在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中,通过互联网迅速快捷地将全校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节约了各部门、各层次管理在资源分配中浪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比如,网络技术中的视频会议功能、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等实用性功能的运用,能快速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三)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保障。

网络技术应用的运用让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完成从封闭式到信息化和公开化的转变,所有的数据和事项都具体的记载在管理系统中,在需要进行相关的决策时,可以根据网络技术数据网中的记载让领导一目了然,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了保障。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展现的出自身的作用时,教育管理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被引导式的管理观念所取代。高校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开始,运用“自我管理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我管理学习中得到提高,满足现代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无法满足的实际需求。教师在运用网络技术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对社会适应的能力。

(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需要增强。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还是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针对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不高的问题中,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工作;对于有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对道德意识薄弱这块要着重注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展现出现代学生的良好素质和优秀品质。在网络技术中,黑客是网络中的高手,他们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在学校接受过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不高,所以才会做出破坏网络环境和安全的事。学校要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他问题也机要迎刃而解了。

(三)建立完善高校的网络技术平台。

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但在关于网络技术平台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却存在很多问题。在正常情况下,网络硬件的好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校信息交流、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所以,拥有完善的网络技术平台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结语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6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人数多,“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的组织发展工作已逐步程序化、规范化,使得大学生在入党前的教育和管理日趋完善,长期以来对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研究甚少,明显松散、无序,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组织生活和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很少。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理想信念弱化

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当前由于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难点较多,不易理解,加上学习过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单纯的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浮于表面,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入党后的大学生党员表现出学习意识不强、参与政治理论学习讨论热情不高等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党员只是组织上入党了,没有做到思想上真正入党,思想信念弱化,缺乏政治敏感度。

(二)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入党动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中存在入党动机多样化、目的性强的趋势。一部分大学生提出入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看着别的同学入党,就盲目的申请入党,其实自己根本没有端正入党动机,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入党;一部分大学生提出入党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迫于家长及周围人的压力提出入党,并非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提出入党是为了将来毕业能够更顺利工作,利用党员身份作为进入理想职业的增加筹码。入党动机的多元化导致了学生把入党作为一种实现功利性目的的手段,而忽视了入党后自身的党性修养。

(三)大学生入党后的主体地位缺失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疏忽对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不少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不够成熟,他们渴求了解世界,愿意认知新鲜的事物,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辨别能力不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差异明显,一些大学生在入党前很努力,积极主动的为班级和党组织服务,表现突出,可是在入党后表现出缺乏党员意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的目标已实现,很多方面表现出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活动等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未能发挥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政治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是一生的职责。高校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党员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关心时事政治,增强政治敏感度等。在政治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例如让大学生党员参加寒暑假专题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从中受教育、长才干,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论坛、微信、微型课堂、网上党课、党课选修等大学生最热衷、最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大学生党员长效学习机制,树立主体意识

建立大学生党员长效学习机制,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强化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实施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全程化。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时间和质量,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兴趣,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面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风建设,要通过组织生活会,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时刻让大学生党员保持一种紧迫感,防止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时常警告他们,党员提高思想水平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加入党组织是一个新的开始,更应该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会,关心班级同学思想动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思想交流与问题研讨,通过形式多样的支部学习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创新形式,更新内容;以深化支部建设和经常性教育活动为重点,努力构建党员学习教育新机制,创新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党支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理论热点专题讲座,建立网络平台,把部分大学生党员教育相关内容和资料放到网络上供其他学生参考和学习,让大学生党员在热点学习和再教育的互动学习中提高主体意识。

作者:刘金梅 付浩海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孟子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启示

一、“相信学生、重视教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特有的属性,就是说,只有人才会具有羞恶、是非之心,所以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孟子是从性善论的角度来界定人和动物的区别,强调的是人既是动物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认为人应当是具有认知意识的动物。孟子的“人性之善”与生俱来的观点,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即我们要相信学生,人具有认知、学习的特性,学生是可以被教育的。孟子的“性善说”并不是说人生下来个个都是圣人、天才,他认为,人性善仅仅是一种为善的可能性。孟子曰:“乃苦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认为要把人身上这种为善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全靠后天学习、修身,由于各人后天主观努力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孟子上述的人性善观点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养成、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师德、正己正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孟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最高的统治地位的人,应该是有“仁义道德”的人,如果不仁德的人登上最高统治地位,就会把恶劣的行径播散给民众,一旦在上的人没有道德准则,在下的人就违反道义、触犯刑律,社会混乱。所以孟子说:“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孟子•离娄章句上》)国家治理是这样,学校教育管理亦如此。我们要做到“以德服人”,为人师表,不断修炼道德品质,并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榜样。孟子不仅提倡“为政以德”,还指出“正己正人”的为政之道。孟子曰:“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是说君主要行事端正,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孟子又曰:“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章句上》)己正,才能正人,己不正,难正人,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便是这个道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管理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要承担一个教师、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职责,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以人为本、人性管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民本”思想是孟子重要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广大老百姓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因为没有民就没有社稷,没有社稷何来国君?对一个国家而言,其他的都可以“改立”,只有百姓不能,由此也可见百姓之重。所以,人民是天下国家的主人翁,国君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办事员,因此,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章句下》)同样,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生就是学校的根本。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存在的基础,就没有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存在的必要。因此,学校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思想。孟子“民本”思想是实行“仁政”的基础。“仁政”就是将“仁爱”和管理结合起来,行“仁政”就必须把老百姓的忧乐放在心上,与百姓同忧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有其忧”;行“仁政”就要爱护老百姓,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学校的管理亦如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告诉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出友爱互助精神,依靠对被管理者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靠纪律和惩罚来争取他们的合作,依靠这种情感型管理,以善待人,以善管人,实行人性化管理。

四、“制度管人、依法治校”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保证

孟子认为管理国家,光有“好”人、“善”心还不够,还必须守“规矩”。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孟子是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孟子是用这个来告诫人们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即使管理者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的“规矩论”启示我们: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必须依制度治校,根据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随心所欲。孟子非常重视国家治理中修订法律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惧它了,孟子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以,学校要认识到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制定各项制度,给自己“立法”,从建章立制入手,逐步形成制度管人、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

五、“环境育人、营造氛围”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

孟子认为环境能改变人的气质,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重大。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丰收年,年轻人大多养成懒惰习惯;灾害年,年轻人大多性格暴戾,不是天生条件如此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心情变得糟糕,就是说年成的好坏、物质条件的厚薄等环境条件会影响到人们的性格、品行。这启示我们:在青少年时期特别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因为人的周边的生活、学习环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六、总结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效果,就要优化育人环境,排除不良的环境影响,创设良好的氛围。孟子曾经说,如果你让一个齐国人来辅导你儿子说齐国话,但是周围有一群楚国人在干扰,即使你天天打你儿子,让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所谓:“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辟肥沃的土地,洒下阳光雨露,齐抓共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张玉鹏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教育管理柔性管理工作运用探讨

1柔性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理论,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符合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与要求。对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柔性管理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其次,符合大学教育的管理目标,现阶段,高校教育已经慢慢迈入精英教育,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突破传统,与国际接轨,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运用柔性管理理论能够更好的激励大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融入人文关怀。

2柔性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运用

2.1增强情感教育形式,注重表扬: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融入情感因素,这是柔性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孕育心灵、塑造人格的过程。运用柔性管理理论,要求教师充分使用情感因素的优势,以表扬激励为主,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表扬与激励,让学生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发挥自我学习能力与塑造能力,逐步接受和认可大学教育阶段所倡导的成才理念与价值观念,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信念与理想,促进教师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例如,当一些大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思想容易沮丧,此时,教师应该使用柔性管理理论,运用情感因素开导他们,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其重拾信心,对生活充满乐观。

2.2践行全员管理模式,民主平等:

目前,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对独断专行与等级森严的管理模式不满,所以,教师在运用柔性管理理论时,应该贯穿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建立与完善和学生一起管理的模式,充分保证大学生具有参与权和知情权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地位。同时,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管理作风同样重要,应该民主平等,消除等级制度,逐渐模糊与淡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差别,在管理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尊重,通过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与心灵交流,获得工作与学习中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民主管理平台,通过年级大会、意见箱、社团会议等,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管理工作,使整体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与意见,从而实现民主与平等。

2.3建立新型对话关系,尊重倾听: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运用柔性管理理念应该构建新型的对话关系,始终尊重和倾听学生的看法与见解。柔性管理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一种顺畅、新型的对话关系,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个性发展,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构建和谐信任的关系,从而实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在构建新型对话关系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是不同的独立个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先天性格与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其基本情况,发现其优点,帮助其更好的表现和肯定自己。其次,提升对话技巧,不能采用之前的“你问我答”对话形式,应该与学生进行内心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某些客观事物。

2.4 创新教育管理途径,网络沟通: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理论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教育管理途径,通过网络渠道来沟通和交流。传统的沟通方式比较落后,并且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班级沟通、宿舍探访等。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沟通的优势,以此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教育管理工作严宽结合、刚柔并济,如使用QQ群、微信、飞信、邮件和校内网等沟通渠道。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内心世界,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网络沟通渠道的使用,可以充分转变学生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配合。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十分重要,可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沟通的优势,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沛海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

第四篇:大学生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分析

一、当前大学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生党员的普遍情况分析。

1、新生党员中,预备党员比例偏高。因受年龄、在校时间的限制,学生在高中或者专科学习期间加入党组织一般要到高三或者专科二年级以后,毕业时考察期未满。根据在山东理工大学几个学院的统计分析,新生党员中预备党员比例高达75%以上。这部分党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尚不成熟,又面临着生活、学习、成长环境的改变,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着力增强其党性观念和党性意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预备期。

2、部分新生党员党性意识薄弱,理论基础欠佳,缺乏积极主动性,模范作用发挥不理想。特别是高中毕业或专科毕业前夕入党的学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较少,党员意识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党的认识也比较肤浅。为数不少的新生党员进入新学校后,交上组织关系材料后就万事大吉,等、靠思想比较严重,不能积极主动地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情况,更别说主动抢担子、争任务了,模范作用发挥欠佳,容易在新生中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二)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建工作者人员不足,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针对性不强,造成教育管理环节薄弱。目前,国内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由学生政工人员担任,专职党务干部数量较少,任务繁重。在每年的迎接新生的过程中,学生政工人员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再加上新生入学教育、熟悉新生情况、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等等千头万绪的相关工作,使这部分政工人员无暇也无力顾及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造成该项工作基础环节薄弱。同时,各高校党务工作者目前对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教育管理效果不佳。

2、党建管理工作模式陈旧,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要求。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是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分党委)———班级党支部(或专业党支部)。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层层管理,条理清晰,整体性较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学生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在则主要以兴趣小组、社区为单位进行活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生的需求,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管理效果。

3、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成长需求开展的教育活动较少,教育效果不佳。在管理方面,又往往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环节薄弱的弊端。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部分高中或专科院校发展工作存在突击现象,对政策把握不严,降低了发展要求。

2、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主义严重。不良的入党动机必然影响其入党后的行为,导致其行为方式的利己主义,只想在评优、就业等方面某取好处、增加筹码。而部分党员入党后又产生了“歇一歇”的思想倾向,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这些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新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切入点

1、严格考核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考核细则,将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度化。对学生党员定期考评,公布考评结果并予以奖惩。对不合格的预备党员,延长转正期继续考察。

2、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党规党纪教育。要定期组织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等活动,促使新生党员迅速融入党的队伍。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规党纪教育,规范新生党员行为,使他们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党性修养。

4、改进教育管理模式,增强针对性。以面上教育为基础,有重点的个别培养、考察。新生入校后,要及时确定培养考察人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及时指导学生在各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理论基础薄弱的个别党员,支部应加强教育、重点培养考察。

5、对新生党员要分任务、加担子,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成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是要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了解每一名新生党员的优点和不足;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其本人特长,适当分配社会工作,安排新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参与日常管理;三是要督促新生党员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锻炼了年轻党员,加强了组织建设。

作者:娄春婷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析

一、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排斥。在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自理能力差;克己奉公的精神少、关注个人利益的时候多。第三,心理压力问题突出。不少学生因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幽闭症、抑郁症以及孤僻症。如果不及时做好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问题亦不可小视。第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滑坡。对于这些问题,虽然这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此类问题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直白式的,容易引起学生的淡漠、反感甚至抵触。学生工作者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强调了教育的灌输性,却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和自主性。“教”的苍白和“育”的无力,两者交织在一起,是造成高效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转换思想,延伸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落户宿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薄弱环节

学生宿舍不仅是学习、休息的场所,而且学生在此就餐、娱乐、交流思想。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工作者应重视学生宿舍为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宿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进宿舍是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必须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还要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管理才能对症下药。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及时反馈和落实,而问题的反馈和解决又有益于广大学生这样的良性循环,那么学生工作者做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当然,进宿舍不能走马观花,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用心去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时间和地点不要太固定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信息,并能有效地调整工作思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以公寓为单位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每幢楼设楼长,每层楼设层长,每个宿舍设宿舍长,定期给楼长、层长、宿舍长召开会议,指导他们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自我管理和自身建设。

三、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模式,寻求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具有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孔老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个性,树立因材施教的工作观,引导学生将“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所以寻求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具有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达到寓教育与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得益彰、相互强化、健康发展。

2.以学生党建为龙头,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将按照“党员发展是基础、党员教育管理是核心、党员作用发挥是目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学生党总支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1)改革党员发展机制,吸收入党积极分子提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民主评议制度;(2)改革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教育与活动相结合,如开展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党日活动。(3)改革实践机制,实行目标管理,不多完善《党员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以学生党员信息反馈制度为主的立体、双向、畅通的特殊学生信息跟踪反馈体系。做到一般问题定期汇报、重大问题及时汇报、紧急特殊问题第一时间汇报。(4)改革监督考评机制,立体考评,增强党员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党风促学风。

3.开展社会实践,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加入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参加社团的形式实现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的转变,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以开展学习风气建设为主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加强学生的成才立志教育

大学生教育管理还必须以学习风气建设为主线,以严格管理为核心。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促使学生重视学习,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

1.在新生入学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对于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大等类型的学生安排要对其经常性谈话与引导,并随时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防范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有力保障。让每个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营造优等生带动全体学生的氛围。通过介绍专业人士的成功事迹,联系、组织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进行现身说法,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印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树立好榜样,增强学习动力。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

五、建设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发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一种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正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主角,成为呼风唤雨的信息集散地,越来愈多的青年学生正成为网络信息的受众,辅导员要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加强正确引导。辅导员要将网络的许多特点加以开发,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有机集合起来,找到一套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别开生面,可以预见,网络教育新方法的开辟必将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六、结语

学生工作者要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要研究政策、研究校情、研究学生,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创新工作思路;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加强学习、以知引人,加强沟通、以情感人,加强示范、以艺树人,加强实践、以行塑人;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办实事。要与时俱进,用创新性思维不断探索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作者:丁小青 单位:淮海工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探析

一、新媒体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式

新媒体的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新媒体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能牢牢筑守我国大学生思想阵地不被西方势力所攻坚。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水平,需要积极运用新媒体这一现实有力的武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新媒体为辅阵地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以新闻媒体类学生社团为承载的网站,开辟高校主题学生论坛,建立校园信息网,鼓励学生参与“两代会”加强与学校管理层的沟通等,然而这些工作花了大力气,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代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接受力最强的群体,在互联网终端上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并不出色的网站构建、不出彩的学生论坛和形式迂腐的两代会,在而今很难起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掌握和管理。大学生几乎不离身的手机终端和新媒体媒介,相信很多高校或老师组织都开始注意到,那么如何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如何隐性介入又不引发大学生们的反感和抵制情绪,这是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所能带来的新概念和新出路。

(一)“上行下效”的亲和力领导体系的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温•吉色列在1971年《管理才能探索》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领导品质的因子分析法。领导品质理论认为,保证领导者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先天品质,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环境、领导行为、权变能力等。思想素质是领导者品质的统帅和灵魂。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首先需要一个年轻、至少心态年轻的领导,愿意涉足并做到擅长于新媒体媒介工具,能身先士卒的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域,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性下,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样不仅会让大学生感受到领导阶层的亲和力,使得大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消除对立感和抵触感,甚至还能一呼百应,引领打造信息时代信息正能量和网络清朗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的领导体系建构还应该着眼于大方向,有大局观,要理性对待新媒体下学生思想动态的波澜起伏,要重视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新媒体平台的构建,要支持学生媒体工作并适当赋予学生媒体一定自主权和发言权。如此这般,才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将大学生和教师领导阶层达成平衡和平等地位,双方均能步上沟通发声的新媒体彩虹搭建桥梁,而不是“微信/微博是道浅浅的水沟,学生在这头,老师在那头”。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类教师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网络素质

根据对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帮助大学生正确领悟自己的角色,追求理想,但不理想化;要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高大学生们思想认识水品,从而在高层次上处理角色冲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进行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信息时代环境的大要求,有新媒体思维,重视运用新媒体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并加强自身对新媒体的合理利用,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迄今为止粉丝量已逾55万,还拥有以武汉大学校团委为主办单位、校青年传媒集团承办的微信公众号“青春珞珈”、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新媒体协会承办的官方微信“武汉大学”。不仅如此,部分青年任课教师开创教学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平台,用以课堂辅助教学和增添学生学习趣味性,方便与在课下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无纸化“头脑风暴”,医学部老师的微信服务号偶尔还会推送一些健康小知识。正所谓在学习生活中无微不至关怀在大学生身边,通畅的信息渠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少便捷之处。

(三)构建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管理热情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匿名在网络上发声、建言献策,从而不必心存太多顾忌,反而是真心话出现最多的平台,而“全方位互动”为特性的新媒体教育方式也逐渐改善了陈旧老套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在QQ、微信、朋友圈、微博、广播台、电视台等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得以传递,大学生们被激发多种感官刺激去学习和感知新事物新观点,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新媒体平台上的交流省去了太多当面交谈所必须的礼节性和客套,使得大学生们在这种并非强制性交流中感受到平台双方的平等性,而非隶属性和从属性,能以一种轻松自由愉悦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其中,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和学生团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大学生“自觉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更高效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更迅速地把握大学生内部的思想政治动向,同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协商程度也随之加强。

二、增强网络新媒体文化建设力度,构建“清朗”网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清朗网络•青年力量——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党中央的重要要求,动员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清朗网络空间首先要对新媒体的职能进行分门别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媒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对时间段进行划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影响。其次要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建立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把校园网络真正建设成为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主阵地。高度重视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能提高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的高效性与实时性。总而言之,要优化网络环境,这样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同清朗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才能对各种有利因素进行协调与管理,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做好了,反过来又能对网络清朗环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从大局出发,建设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努力推进并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

三、总结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7

高等教育管理是政府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高等教育管理纳入公共管理体系,从公共管理伦理学角度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关系模式及价值体系,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归宿。探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关系模式,突出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关系地位的重要性。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分析以服务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伦理价值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公共管理伦理学;高等教育管理;伦理关系模式;管理价值体系

一、引言

伦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历史上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探索,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伦理学独立于政治,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领域,是一种生活伦理;中国的伦理学与政治紧密结合,服务于社会治理的需要,是一种治理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形式上接近于中国古代治理伦理,本质上不同于中国古代治理伦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伦理问题。[1]从公共管理伦理学角度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目的是在科学认识公共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基础上,建立包含法治、权治和德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这样建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既不脱离社会治理的公共服务特征,也能保持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状态。

二、高等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

高等教育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政府的社会治理离不开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行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关系的有效措施之一。[2]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二是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政府通过政策制订、行政规范等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和协调,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产品。高等学校通过自治,为社会提供具有自身特征的准公共教育产品;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可以认为是类公共服务,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从供给公共服务或类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管理,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的改革和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创新。

(一)政府高等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

高等教育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必须担负起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和高等学校办学独立性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政府的管理尺度掌握不准,会影响高等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普及的事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制度和政策已经基本完善,大多数高等学校已基本具备独立办学的能力。在社会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背景下,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相信高等学校办学能力,认真梳理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对高等学校控制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

(二)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类公共服务。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是以内部行政管理方式协调高等学校内部各种因素,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效率,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高等学校传统的内部行政管理以控制为主要方式,以制度和权力为主要手段,协调各种因素,实现管理目标。[4]随着高等学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功能的日渐明晰,各权力之间矛盾逐渐显现,高等学校内部治理需要寻求更合适的协调方式来处理各权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公共服务型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应该转变协调权力之间关系的方向,自觉为校内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因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校内,可称为类公共服务。高等学校内部的类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借鉴社会治理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思维来研究高等学校内部治理。

三、高等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虽然伦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建立和完善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了新型的公共服务型管理秩序。高等教育管理作为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逐步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转变趋势涉及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也涵括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将公共管理伦理的关系模式及价值体系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有助于提升对公共服务型高等教育的伦理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思路,让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治理的步伐。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关系模式。

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构成了社会治理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控制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行政体系以行政权力关系为轴心,行政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作为行政权力关系的调节因素。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支持力量依然存在,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依然依据权力关系的需要来进行设置,但权力关系不再处于轴心地位。公共管理体系中,公共管理活动以伦理精神和服务原则为主导。在服务原则之下,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平行关系。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因为公共管理行为意向的服务性,政府应从传统行政管理的片面权力关系中解脱出来,突出服务观念,突出对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服务伦理关系。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等学校自治,必须处理好内部政治权力关系、学术权力关系和行政权力关系。[5]逐步提升服务型自治中的伦理关系地位,弱化权力关系,完善法律关系或制度关系。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

社会治理中,主导的管理模式决定了管理的道德价值体系。统治型社会治理方式的等级秩序决定人们“忠孝”为轴、“仁义”为线的道德价值范型;法治型社会治理方式的公平与效率造就人们责任义务为特征的道德价值范型;公共服务型社会治理方式的服务思想形成公共管理者独具的新型道德价值范型。公共管理者道德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形式就是服务。因此,服务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价值。公共管理的制度、体制、过程等又围绕服务价值派生出的次生价值。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以及公共管理派生出的次生价值构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应服从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目标,努力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体现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管理的现实价值。[6]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价值的实现并非易事,传统的权力观念与先进的法律观念之间的冲突,权力观念、法律观念与服务观念的冲突,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冲突只有在服务观念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高等学校自治的服务性价值更为具体,自治中涉及的各类管理活动都可以围绕服务价值展开,体现服务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方向。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权力观念与服务观念的冲突必然存在,高等学校需要具体化服务事项,在服务过程中化解权力与服务的冲突。

四、结语

高等教育管理所包含的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学校自治存在着公共管理的三种基本关系模式,也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服务性价值。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伦理关系地位,研究科学处理伦理关系的方法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性价值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服务性价值的实现,适应了服务型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服务型高等教育管理有利于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回归大学本位等高等学校自治举措的施行。

作者:芮雪 单位:苏州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综合科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朱照定.论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基本矛盾[J].江苏高教,2005,5

[3]朱中华.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理念创新[J].教育教学月刊,2011,2:54~55

[4]薄建国,王嘉毅.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2,5:21~25

教育管理理论范文8

(一)成人教育管理者的继续教育无政策支持

我国高校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两支队伍:教学、教辅人员与行政人员,一类即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的专职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可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方式进行在职学习,学校有多项支持、鼓励与优惠政策。近些年,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士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国内许多高校开始考虑参照西方高校的做法,对专职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另一类是党政管理岗位的行政人员,实行每天8小时坐班制,接受上级的指导,基本上在办公室内完成本职岗位工作。笔者是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目前,高效成人教育管理者大都属于行政管理岗。笔者在该领域已工作14年,同事中不乏有在岗工作15年甚或是20余年的“老成教”,除了例行参加相关会议之外,从未有外出学习的机会。笔者曾就行政人员外出学习等问题专门咨询高校相关部门,调研结果是对于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没有相关学习支持政策,除非是脱产攻读学位。

(二)成人教育管理者无暇参加继续教育

从事过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师与管理干部都清楚,成人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分,许多报名、考试、培训等工作经常在节假日或双休日进行,所以成人教育管理干部总是处在别人上班他们也上班、别人休息或放假他们也还要做好函授学生面授、自考学生报考及各种非学历教育宣传和报名工作。同时,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人教育工作者之前以接受计划性指令任务为主的工作状态已悄然发生了改变,除了要做好以前比较单纯的报名、注册、收费、发放考试通知和监考等任务之外,还渐渐承担起了招生、咨询、辅导、培训等任务,工作内容日渐丰富,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另外,学生学习需求不断多元化,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教育主体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学习服务,这一切都使成人教育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考虑参加继续教育。再者,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和绩效理论的渗透,分工越来越明细,岗位职责愈来愈明晰,工作岗位大多是专人专岗,一个人脱岗学习往往意味着给同事增加工作任务,也使得继续教育成为空谈。

(三)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被当成是一项简单重复劳动,因而,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在学校的地位低下,人员安排也非常随意。据初步调查,我国高校中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从事此项工作之前,几乎不了解成人教育工作,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管理培训,没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的知识,不了解我国成人教育工作的现状。在很多高校,经常有不适应教学岗位或其他管理岗位的人员甚至是学校其他人员的家属被硬塞到成人教育管理部门,这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低、职称低,很多工作都是依据原有的经验,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意识淡薄,工作没有主动意识,也缺乏超前意识。

二、国外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特色

一直以来,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和培训,在积极促进本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同时,纷纷把促进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作为谋求本国成人教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也呈现不同特色。

(一)美国、法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彰显法律尊严

成人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是美国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二战后,由于成人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法令规范来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1966年,美国颁布《成人教育法案》(AdultEducationAct)规定,联邦政府教育部负责全国性的成人教育师资培训和教材;联邦政府拨给每个州的款项中的一定数额必须用于培训已成从事或即将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人,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这个法令后来经多次补充和修订,对成人高等教育地位、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和培训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政府在对成人教育继工作者继续教育给予法律、政策支持的同时,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如成人教育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可获得补助和小额基金。而作为终身教育思想故乡的法国,从上世纪初就开始陆续颁布相关成人教育的法令,涉及成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率先提出了“教育休假”津贴制度。1971年,法国颁布《继续教育法》,被认为是法国成人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法律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所有劳动者都应均等地享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法律还对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英国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彰显其权威性

英国的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已逐渐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各种种类繁多、功能不尽相同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它们在成人教育调查、研究、咨询、中介、监督、评估等方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发挥着不同小觑的积极作用。一是国际性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成立于1919年,经常举行专题研讨会,不仅推动了成人教育在新领域里的发展,也推动了跨地区、跨国家的成人教育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全国性的成人教育协会,分别成立于1921年的英国成人教育协会和1903年的工人高等教育协会。英国成人教育协会不仅协调成人教育活动,还组织研究和出版发行工作,总结、推广成人教育经验,加强与国际成人教育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了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理论指导作用。工人高等教育协会则与大学推广教育合作,共同创建“导师指导班”制度,与综合大学成人教育部在全国各地举办成人教育讲座,开设实用性短期课程。

(三)日本的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彰显其专业性

日本对各地教育委员会中的社会教育主事的培训相当严格,要求社会教育主事人员不仅要具有大学的资历或具有教育职员的普通许可证,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在文部大臣委托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所举办的培训班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除此以外,日本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和研究生院培养,或向其他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学业完成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对新任成人教育教师和在职成人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则更加突出其专业性,在为期一年的学习试用期间,首先,进行20天的学习,包括教育学、教学论、职业道德等内容;其次,接受70天的教学指导,再集中进行教材分析、专题研讨、观摩教学等方面的进修。至一年期满,通过讲评与综合分析转为正式教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则更加形式多样,包括鼓励进修和攻读学位,参加学术讲座,派遣国外深造等,并于学习进修期间给予高额奖学金与补贴。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工作的启示

有研究表明: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而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质量与该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亦呈正相关。在当下我国高校中,成人教育管理者提供的教育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获得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与现有的成人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相对缺乏不无关系。当下,终身教育理念席卷全球,国外教育与培训机构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既需要握守住已经营达半个世纪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办学历史已达30年之久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要面向市场,征询千差万别的成人学习诉求,调研多元与个性化共存的培训需求,不持续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教育管理者如何能够应对?成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技能的提升、知识的积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侵润让自己变成一个专业的成人教育管理者。

(一)成人教育要尽快立法,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

成人教育的立法问题,已有诸多学者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撰文论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纵观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其办学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学科门类之全、学习人数之多,实堪与我国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相长,也可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相较。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只有成人教育没有立法。对习惯于“按政策办事”的相关教育部门来说,当下成人教育“无法可依寻法依,模棱两可辨其义”的尴尬着实令矛盾凸显,状况百出,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概览已经出台的各类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都没有涉及到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从人口基数看,我数当数世界教育大国,但从教育质量看,我国却为教育弱国。曾经被称为教育“半壁江山”的成人教育如今在质疑中踽踽前行,成人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在如今成人教育市场对外开放、教育客体个性迥异、教育产品丰富多元、办学主体泥沙俱下的纷争中,没有一支智慧的、坚忍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化队伍来从事和坚持成人教育事业,我国成人教育的后续发展令人堪忧。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从事成人教育的工作者本身也是被教育的对象,需要补充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主体队伍中不应该没有成人教育管理者的身影。因此,成人教育立法是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阳光雨露,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权利,明确成人教育管理者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具体使用。

(二)成人教育专业组织要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为惟一的一个全国性的成人教育行业组织,它在促进成人教育工作者交流、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开办成人教育讲座、制定成人教育办学规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全国范围内成人教育的办学和发展情况还缺乏一个宏观性、整体性的把握。目前的活动也多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缺少“走下去”的实践调研,对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从业资格和教育培训关注得不够。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多由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自发组成,工作方式多延续传统的年会形式,进行一些理论研讨和工作实践的交流,对地方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行业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强成人教育专业织织的行业权威作用,除了继续建立一些专业组织之外,还要加强和丰富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活动,如定期的学术交流、成人教育领域内专项调研、编辑发行学术期刊、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训等。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建立起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成人教育伦理规范,使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成人教育管理者要接受专业化培训

随着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诉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无处不学、无人不学、无时不学的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管理者要应对求学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就要使自己成为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掌握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系列专业知识,由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必须接受专业化培训。应从两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1)成人教育管理部门要创建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者评价与激励机制,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提供成人教育管理者学习、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支助,鼓励外出学习与进修,给予脱产学习者一定的经济资助,给予自学者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的管理干部和成人教育教师赴国外学习和深造。(2)鼓励管理干部和教师根据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学习目的开发和编写适合成人学习的教材,搭建为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提升成人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关注他们的职业成长,培养他们对成人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

(四)开启成人教育教师准入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