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例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朗诵技能;标准;培训策略

朗诵能力培训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准幼儿园教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须具备一定的朗诵能力。当前,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如人意,存在着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技巧等问题。朗诵能让语言更动听,让表达更自信,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基础。中职学校应重视学生朗诵能力训练并根据一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增强自信心与竞争力。

一.朗诵能力考核标准

朗诵是把书面的文学作品诗歌或散文大声表达出来,是一门建立在书面语言基础上的集“看”“说”“听”于一体,引起听众共鸣的综合有声语言艺术。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和发声功底,同时调动丰富的思想感情。立足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实际,我们要求学生朗诵时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达到相应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考核标准

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中职学校在考核学生朗诵的知识与技能时应达到以下标准:

1.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朗诵优美动听的前提是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诵作品一般用普通话写成,用普通话朗诵,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便于人理解、接受。同时,作为准幼儿园教师,肩负着教育“祖国的花朵”的重大使命,须获得二乙以上普通话证书,才能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因此,普通话流利与否,是朗诵成功与否标准之一。

2.适当的体态语

体态语(副语言),是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的体态语可缓解紧张情绪,帮助朗诵者入情入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进行朗诵考核时,把增强感染力与可视性为目标,将学生朗诵时的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的协调自然作为一项基本考核标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标准

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态度,是在一定情境下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对某事价值的基本看法。具体表现为朗诵者能否有感情地朗诵,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对朗诵是否产生了兴趣等,是考核的重中之中。

二.朗诵能力培训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首先,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朗诵专业知识与朗诵水平,能进行高质量范读、领读;其次,列专题讲解朗诵的意义与目的,明确朗诵能力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第三,注意课内课外的实践指导,通过举办比赛提高朗诵能力。

(二)有声语言训练

朗诵语言建立在生活语言基础之上,朗诵时语音更加规范、清晰响亮、干净利落,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采取2.5+0.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5年,顶岗带薪实习0.5年。第一学年注重激发学生朗诵兴趣,加强朗诵基础技巧训练。技巧训练要求咬准字音,掌握语音流变等普通话基本知识,能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在语句结构上猛下功夫。停顿,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三种。语法停顿按照不同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逻辑停顿,指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概念,突出某一事物、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做适当地停顿。心理停顿由感情支配,不受语法限制,它往往用于感情激动、引发思考、说不下去或不愿说下去时。重音,一个句子中词或词组所占分量是不同的。重要的词须更清楚读出,以引起听者注意,起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分为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一般重音与语法关系密切,根据语法结构有三规律:一是谓语部分重读;二是动词、形容词前面的状语与后面的补语、名词前的定语重读;三是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重读。逻辑重音根据说话目的和内心活动而定,位置没有规律,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时强调的不同,逻辑重音的位置不同。以“学生喜欢朗诵”为例:学生喜欢朗诵。(强调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学生喜欢朗诵。(强调喜欢不是讨厌)学生喜欢朗诵。(强调学生喜欢朗诵而非写作)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学生除平翘舌、前后鼻等常混淆外,停顿和重音问题较严重,在第一学年着重训练停顿与重音。

(三)调动朗诵情感

1.准确把握作品内容是基础

朗诵作品一般为诗歌、散文等具备美感及思想性的文学作品。不同于普通话考核,朗诵考核不能仅停留于字音语调的把握上,还需正确、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运用各种朗诵技巧虽然很重要,但离开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这个前提,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法做到传情,以情动人更无从谈起。准确把握作品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扫清障碍,理解文中生字词、成语典故、语句等含义,不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有意识培养学生清楚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的能力。

2.调动朗诵情感三种方法

(1)情景再现法。朗诵者只有投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如何做到情景再现?可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生活经验,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使作品中的景物、气氛、场面、情绪等在脑海中形成连续的画面,引发朗诵者的态度、感情,最终这种态度和感情通过声音传达,使朗诵鲜活起来,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感情与态度。(2)对象感。朗读对象影响情感调动,可通过不同学生朗诵同一片段,每次3-5人,其他同学针对不同朗诵者的朗诵进行评价,老师向搜集整理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并予以指导。多次训练后学生能更准确把握情感。(3)内在语。内在语是朗读者的内心意念,落实在语句关系上,体现在语气中,关键要把握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和鲜明的语句关系。例如:几百匹马像射出的炮弹似的冲出会场,每匹马的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尘埃的尾巴。整个会场沸腾了起来。草原在欢呼,森林在欢呼,群山在欢呼!……片段内在语是:整个世界都在为之而欢呼或形容场面壮观、激烈。朗诵时应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气氛,语速需要加快。训练学生的内在语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恰当语气的能力

(四)体态语训练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中眼神尤为关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失望时,目光暗淡呆滞,沮丧异常;愤怒时目眦尽裂,直视对方……眼睛一般平时前方,需要时可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不可一世)、俯视(表示羞愧、自卑、沉思)、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面部肌肉、眉间、嘴、鼻等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严肃或生气时,面部肌肉紧张;兴奋开心时,面部肌肉放松等,总之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感情变化。

2.手势与身体动作。朗诵时根据需要适当运用手势可以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可淋漓尽致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时可张开双臂、有时可攥紧拳头、有时可放在胸前等,灵活多样,配合使用增强效果。身体姿态和动作也要随作品主题而变化。朗诵时,一般呈丁字步自然站立,随感情变化。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诵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2

 

1开设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方式。而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生活中选取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研讨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所进行的正是这种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类型,强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交流协作。我们具体采用”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学)、<数学解题研究>等课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立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充分研讨,制定出合理、科学、适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课题。并针对每一个课题写出了课题价值判断、课题推行步骤。②查找资料。   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充分调研。③研究讨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本课题,探讨出初步结论。④形成报告。⑤成果交流。   通过“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 中主动地获取与应用知识和技能,多方面思考、研究并解决问题,使其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与巩固,正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使其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在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亲自实践,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独特个性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尊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发现和欣赏他人优点,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自然与社会问题,培养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2开设数学试验、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学数学课程,无论是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还是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知识,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理解问题,通过举例证明,从而接受知识,很多知识点是抽象的概念。而数学实验课则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观察,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实例,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去“重新发现”这些知识。近几年,我们利用Z+Z、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在(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适时、适当增设数学实验环节。开设的实验分为2类:一类是演示性的,是把学生不易理解的结论(包括概念、命题等)通过数学实验设计动画揭示其实质,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逐渐达到灵活运用:另一类是探究性的(包括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即对~些数学问题或学生还不知道结论的数学问题借助数学实验进行探究,得到相应的结论。通过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应用这些软件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把数学建模教学课程与大学的数学专业课程彻底的分离开来,进行独立教学。但事实上,对学生的理性与心智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以外,在大学的各类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也应该把数学建模思想的教育加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科学应领会知识的精神意义,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到科学的理性维度之中,培养他们学术精神和应用意识。   本着这样的思想,在这次改革实践中,我们设想从大-N大四逐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付诸实践。具体做法如下:①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科技、经济、金融和管理中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案例,向学生揭示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②教师带领学生,完整经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领会数学建模思想的要点,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领会其精髓。③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做法,如在在绪论课中引入模型,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在例题设置中选取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通过以上这些做法,一方面,使低年级的学生更早的接触数学建模的知识,接受数学建模思想的训练,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初步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内涵的方法。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4总结与反思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在实际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4.1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大大提高通过对学生的回访,学生普遍认为,这些教学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变化是:①挖掘了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②沟通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③收集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④培养了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的科学态度;⑤获得了亲身参与科研的情感体验。   4.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所进行的新举措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数学实验,数学建模,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艺术和水平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p#分页标题#e#   4.3带动了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此次教学实践研究,虽然只在几门课程中进行,但这些实践研究,完全可推广到数学专业及非数学专业的其他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对带动数学系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更加全面的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当然,实践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新问题,如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与日常的教学怎样结合,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重要性

人类生活进入“知识型”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我国教育的战略性要求之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培训必不可少。培养专业型人才主要依赖于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实现自我和获得尊重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以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导向,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教师学习的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体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等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要加强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培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高职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同行业内的交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帮助教师进步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帮助其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新的知识系统的构架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育团队。高职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人才为目标。教师的专业技能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生硬的技能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同艺术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能会影响传播知识的氛围,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例如提问技能、导入技能、说明技能等。通过教师培训,可以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教学技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学生也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反馈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高职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掌握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技术,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学态度。通过培训端正高职教师的专业态度,明确其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教师培训的作用

(一)高职教师培训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培训是有目的的、系统性的培训。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系统内容,可以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问题。同时,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加强了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联系,更明确了社会需求,便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

(三)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未接受过正规师范专业的训练,虽然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推动科学与行业的发展。裴斯表洛奇齐曾经说过:“知识和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一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一)完善高职教师培训制度

目前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并不完善,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稍微涉及高职教师培训内容之外,无其他专门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制度保障,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着手落实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地方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监督,让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活动得到改善与提升。

(二)增加高职教师培训经费的供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职教师培训经费欠缺导致高职教师培训无法正常的进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高职高专师资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行业进行校企合作,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学院为企业、行业提供人才,企业、行业为高校教育投资经费,从而解决高职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才能保障高职教师培训的正常进行,才可以更高效地为祖国培养人才。

(三)优化高职教师培训体系

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定培训目标时,做好培训需求分析,要与培训理念相一致,符合高职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体化差异。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掌握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需求,这是整个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确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内容的前提。任何脱离了培训需求分析的培训就如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航船,难以达到与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同时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培训只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合理培训目标,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训内容,从而优化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提高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四)增加高职教师培训的形式

调查研究表明,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一、枯燥的学习形式降低学习兴趣,这对教师培训同样成立。增加高职教师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可以采取开设网络课堂、参观、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每位被培训的教师都能够经过培训取得很好的成果,将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综上所述,我国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高职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教育与发展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例如,教学质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高职教师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峰,王洪彩,李婧怡.高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6(5).

[2]高艺玮.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5).

[3]金星.高职高专数学教师培训方略[J].中国培训,2016(8).

[4]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3.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4

课题组根据发展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和区域分布等因素,将S市23所特殊教育学校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分别在每个层次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总计选择14所学校的教师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学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专业素质水平以及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整体状况主要从教师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及职称等基本情况,以问卷调查为主;专业素质主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开放性访谈。而关于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开放性访谈调查为主。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

1.性别比例失衡。

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结构上,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很不均衡,男性教师占有效样本的25.2%,女性教师比例达到74.8%,男女教师比率约为1∶2。个别学校的女性教师比例在80%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普遍存在。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女性教师占全体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72.46%。这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从现有高校专业招收录取情况,男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的比例一直偏低,因此进入教育系统包括特教学校的男教师也就不会多。另一方面,与其他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要求高,待遇较差,社会认同和接纳程度低,很多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

2.年龄分布基本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下教师比例为8.9%,31-40岁的教师占到43.2%,41-50岁教师比例为35.6%,51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12.3%。总体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符合老中青互补均衡、共同发展的要求。

3.学历水平逐渐提高,但专业化水平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特教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教师比例达到51.36%,专科教师比例43.64%,中专学历的教师比例仅5%。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尽管在不同县区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初始学历略有不同,但整体的初始学历水平偏低,多是中专中师。在国家学历达标的强制要求下,很多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自考等途径获得现有学历。在被调查的教师群体中,初始学历专业是特殊教育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23%,普通师范专业的教师比例64%;一般专业的教师比例为13%。这说明,很多特教学校教师职前并未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就直接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在职后学历提高培训中,多是非特殊教育专业。

4.职称情况。

职称结构反映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多为中级职称,其比例为78.8%,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偏少,仅为12.9%,这说明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在访谈中,不少老师表示,在职称评审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被边缘化,职称评审指标给得太少,很多教师几年都没有机会参加职称评审。现有的高级职称的教师也都是在原来普通学校时获得的。因此,必须让特殊教育事业真正纳入教育管理部门的视野,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让特殊教育工作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专业素质总体水平一般

1.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专业知识匮乏。

随着特殊儿童的类型从原来的聋哑盲等显性的感官障碍向智力残疾、情绪障碍等隐性的发展性障碍转变,特殊教育工作难度不断提高,而现有的特教学校师资多是由原来的聋哑学校、盲校等转调而来,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调查发现,78%的教师并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背景,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尽管经过多轮全员专业培训,教师们对特教基本理论有了系统了解和认知,但有相当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对智力障碍理解浅表化,对障碍发生的内在机理知识缺乏系统性认知。特别是缺乏有关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方法和具体技术。特殊儿童的评估是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基础,渗透在特殊教育全过程,从确认特殊儿童发展需求,到个别化计划的制订,再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对儿童发展状况的追踪都需要合理的教育评估。对评估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专业技能水平有限。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着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其工作的复杂程度非普通教师所能比,需要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技能。调查发现,91.6%的教师能够组织好教学活动和有效管理班级,并为特殊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在特定的专业技能方面,比如相关康复技能,78.8%的教师表示了不确定,这反映了相当部分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缺乏信心。超过一半的教师缺乏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对教师制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的研究,发现其质量不高,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现有的特教学校教师群体中多数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缺乏职前专业素质培养。即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职前培训中也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职培训不足,仅有的培训主要以新知识传授为主,缺少专业技能培训。

3.专业态度良好。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耐心。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本身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较高,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教师流失率和流动率很低。很多教师在谈及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感受都提到“热爱特殊儿童”这个词语,他们认为特教师资应该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尽管工作很辛苦,大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奉献,尽可能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整体上看,大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态度和高尚的专业情操,对工作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差,难以承担起教育康复的责任。

(三)职后培训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在当前教师培训热潮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项目很少,而且往往多是短期培训。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接受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太少。这反映了职后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机会不多、覆盖范围有限。近两年,S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显著加强。S市教育局于2013年3月,组织全市230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分三期进行全员培训。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康复专业能力和水平,促进特殊教育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切实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特殊教育康复教学中,又委托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特殊教育康复技能骨干教师培训班,对全市46名特殊教育康复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目前,非特教专业毕业特殊教育教师接受特教专业培训比例已达到64%。调研发现,职后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广大特教教师对近两年的培训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许多培训科目和内容针对普通学校转岗教师,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通过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培训整体上还是偏重理论知识。当下教师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智力障碍、自闭症、情绪障碍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和干预技术。多数教师希望采用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并举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四)注重科研,但面临不少困难

调查发现,近三年来超过一半的教师参加过教学研究,其中约三成的教师参加过市厅级以上的教育科研项目。如Z县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成功获批两项省级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在S市其他县区特教学校中推广应用;L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本省培智学校地方教材建设的课题研究,并有两项县级科研课题获得立项。从研究内容主题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科研带有很强的行动性、实践性,与教学工作实践需要紧密相连。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都是以理论性的学术文章呈现,多是以校本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等呈现。对参加科研的障碍和困难,教师们意见不一致。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时间精力不足是阻碍自己参加科研的最大障碍,而三成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此外,资料有限、经费不足等也是现实困难。

三、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能力建设,提高政策执行水平

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教育部等五部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的颁布,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这些政策文件精神,S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和提高待遇等方面对该地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怎样把国家政策和S市的有关安排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有关部门认识的提高,还需要强化执行能力,尤其政策执行工具和技术的研发。如该市在上述政策文本中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教师,除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特教补贴费外,地方政府按其本人岗位和薪级工资之和25%核定发放特教补助”,但调研发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不少县(市)、区并没有做到。此外,该市规定“县(市)、区财政要从每年的教育培训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但究竟拿出多少、以什么的形式拿出等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下来。因此,对这些政策必须进行操作性研究,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和问责机制,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提高政策执行水平。

(二)研制完善的专业标准,严格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

欧美发达国家对特殊教育师资的从业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如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从业者必须掌握特殊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知识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等。而在我国教师从业资格制度体系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但尚无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殊教育者既需要掌握一般性的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要掌握特殊的专业知识、伦理规范和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尽快研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推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如前所述,国家有关教育法律和政策都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津贴,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必须深刻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和复杂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享有与其劳动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一方面,实施荣誉倾斜,在优秀教师表彰、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加大特殊教育者比例,同时加强优秀感人事迹的宣传,从精神上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工作学习条件的改善,从物质层面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

(四)改革特殊教师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质量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重要性;建议

引言

现行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人才的重要性。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因此,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

一、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好坏关系到了事业单位人才质量。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还不够重视,再加上事业单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在竞争压力下,事业单位极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人才流动现象。再加上职工教育培训不到位,使得一些员工在进入事业单位后,没有晋升的机会,职工能力得不到提升,职工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由于职工教育的不重视,一些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现如今,社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职工职业素养已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结合现行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和职业能力,从而为事业单位培养一支专业、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1]。

二、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1.对职工教育培训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不被事业单位重视,普遍认为职工会自己去学习,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时间和资金去开展职工教育培新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偏重于追求职工队伍工作效率和业务素质的提升,忽略了职工教育,没有认识到职工教育的重要性,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职工的发展。

2.职工教育培训方式较为传统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为自身培养专业、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在教育培训中,机械式向职工宣读相关文件,强制性的要求职工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很显然,这种传统教育培训方式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引起职工思想上的配合与重视。

3.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缺陷

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管理是必要的,通过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教育培训目标的实现。然而就当前事业单位施工教育培训工作来看,许多事业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大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缺乏科学指导,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不佳。4.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当前,事业单位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只是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没有考虑到部门性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同时,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事业单位大多是根据现阶段职工存在的问题再来培训和教育,这种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职工职业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事业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也愈发重要。职工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其归属感,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而更好地服务事业单位发展。因此,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进而为自身培养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队伍。

1.思想上引起重视

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职工,最大效率的调动职工的力量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保障。而要想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现行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职工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在双重压力下,职工的思想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为了避免职工抛锚,事业单位就必须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视起来,要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全面落实下去。

2.革新职工教育培训方式

在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中,教育培训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事业单位应积极转变职工教育培训方式,借助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方式来引导职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开展主题课堂、集中班等方式,在教育培训中抓住重点。另外,在职工教育培训中,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个性化的职工教育培训平台,以互联网来取代传统的职工教育培训方式,从而促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

3.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职工教育培训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现阶段,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员工的可选择性也不断扩大,心理、生理需求也在提高,基于这种情况,在职工教育培训中,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符合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了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职工教育培训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争取员工的主动配合,让员工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从而让职工行驶当家做主的权利。

4.加强员工的沟通

为了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认同感,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但是,在实际教育培训中,一些事业单位急于求成,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从而忽略了职工的利益。对于职工而言,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自然就不愿意配合,削弱事业单位在职工心中的形象。因此,要想提高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事业单位就必须重视员工,理解员工,积极与员工沟通,拓宽与员工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与员工充分沟通,帮助员工,理解员工,帮助员工解决问题[2]。

5.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性非常强,如果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自然就难以起到应有效果。现阶段来看,事业单位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职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在职工教育培训中,要根据职工不同的工作内容、各部门的性质,以及职工自身的特点和岗位需求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培训安全,从而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发挥教育培训的积极作用。

6.完善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人们当作是铁饭碗,再加上事业单位长期形成的那种工作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缺少竞争,从而造成人们在进入事业单位后比较懒散,缺乏奋斗动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因此,在职工教育培训中,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快完善相关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职工工作效率。首先,加强职工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职工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考核,通过考核来提升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的晋升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激励职工[3]。其次,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事业单位要重视职工教育培训的监督,确保职工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职工教育培训过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随着事业单位发展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也愈发重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职工的发展和提升,是提高事业单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职工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职工教育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能力和素质,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去,贡献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服务事业单位的发展,推动事业单位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翟德友.浅谈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有效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6):77-78.

[2]李海阔.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0):103.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6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够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8.9%,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自我脱贫意识不强。高中(含中专和职高)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1.1%,他们认为有文化知识,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以为大学毕业,参加农民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学到致富法宝,参训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2、开展技能培训的专业较少,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全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主要有县农广校、农机校、汽车驾驶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共4个部门。近几年来,各类职能机构组织的培训以传统产业为主,种植和养殖业占培训人数的81.74%,农产品加工及餐饮服务培训人数占8.33%,机动车驾驶及其他行业的技能培训占9.93%。培训内容与农民创业、就业需求关联度较小,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单一,专业性、实用性不强,经过培训的学员仍无用工企业需要的劳动技能,就业优势不突出,增收不明显,培训缺乏吸引力。

3、培训机构硬件设施薄弱,学员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全县现有培训机构必要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培训期间学员动手实践机会较少,除机动车驾驶外,大多数以理论讲授和观看视频、现场观摩方式进行培训。经培训后的学员进入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机电等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输出到发达地区就业缺乏竞争力。

4、技能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全县现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97人,其中专业技能方面教师25人,占25.77%,其他均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教师,从专业学校毕业既懂理论又能从事劳动技能培训的技能型、实践型职业教师严重不足。技能培训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培训后输出的人员技能优势不明显,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2.5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客观上,施甸属部级重点扶持的山区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的培训资金。主观上,农民教育培训对经济的直接作用不明显、见效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新型农民培训重要性认识2000年以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农产品供给平衡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根本缓解,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发展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突破资源束缚,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后,高素质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只有不断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充分认识县情,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施甸人地矛盾突出,矿藏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但是气候条件较好,物种资源优势独特,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近十年来,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有素质、有技能、有经营能力的乡土人才。目前,村级农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全部建成,乡镇农民科技培训教室加快推进,县级配备了科技直通车,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已经构建。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明确责任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强化组织措施和政策保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强化教育引导,增强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素质对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培育典型。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投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媒体宣传,让农民实实在在的看到成效,增强农民信心,提高他们参加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新培训方式,培养就业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一是开展学历教育以农广校为主体,按照国家实施农村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对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待业青年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各类管理型人才和农业生产一线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及生产实际需求,综合运用现场会、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移动课堂等方式,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对生产一线的农业劳动者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三是实行订单培训。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学校与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建立互动协作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推介、就业安置、创业扶持联为一体,培训机构与中介服务组织或与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劳务市场需要什么,培训什么,让参训农民输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机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打造“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平台,把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有计划、分阶段对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轮训,使之不断得到“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建立一支优秀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为持续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打实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浓厚工作氛围。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7

[关键词]干部培训;学什么;如何学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实践者。曾经说过: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1938年10月,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强调:“干部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多次对干部教育培训作出重要指示。在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强调,“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从以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干部教育培训高瞻远瞩的论述可知,干部教育培训的好坏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因此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着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共中央2018年11月1日印发实施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国内经济社会运行的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执政本领。该规划的印发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干部教育培训学什么和如何学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干部教育培训学什么

(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

党的报告做出了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真理,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创造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才能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权威进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组织干部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明事理、求真理,学习掌握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培养广大学员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在思想、能力、行动上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跟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进步伐、跟上我们党伟大事业发展需要。

(二)把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贯穿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新时代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旗帜鲜明地指出:“把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贯穿全过程。”领导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必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做到作风上过得硬、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跟得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大力加强政治历练,不断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教育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2010年9月27日同志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在近9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浦东敢闯敢试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获得人民群众支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宝贵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把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门必修课,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做人民公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和坚定,尽职尽责干好工作,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

(四)专业化知识能力培训

指出,领导13多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他还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干部教育培训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悟什么”的原则,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干部的专业化需求,开展个性化、务实管用的专业化培训,重点弥补干部的专业化知识空白、专业化能力短板。聚焦贯彻落实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知识能力。

二、干部教育培训如何学

(一)理论联系实际

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和使用、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同志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干部教育培训除了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现场体验式、学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干部教培训除了培训学校专职教师授课以外,还要邀请来自一线的领导干部、先进个人来授课。要开放干部教育培训学校的大门,吸收来自工作一线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把工作一线的现场转化为课堂,高标准高质量开发新的现场教学点,把工作一线的案例转化为教材,以实践者为师,增强培训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用南湖革命纪念馆培养干部的共产主义信仰、用延安革命教育基地培养干部的党性修养、用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培养干部的改革创新本领。干部教育培训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教学做一体化,要考核培训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干部学员要把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学习研讨,考核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具体思路措施的能力,提升自身修养的能力。干部教育培训期间要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组织一次学员论坛,重温一次入党誓词。

(二)深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

2010年同志在视察国家行政学院时指出,国家行政学院要创新培训理念体现需求特色,创新培训内容体现学科特色,创新培训方式体现教学特色,创新运行机制体现功能特色。1.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新理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学员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展的要求。2.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综合运用案例研讨、交流互动、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翻转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和方法,运用蓝墨云班、云课堂、雨课堂、慕课堂、学习通等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工具,促进微课的开发和使用,丰富课程资源,促进线下线上教学融合。在理论教学中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在党性教育中坚持用细节讲故事、用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党史、用党史讲党性,努力提升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3.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载体。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改革开放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更能入脑入心,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将培训实际效果作为考核重点,科学设置评估标准,优化评估指标,增加考核压力,切实解决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优化分类分级培训

指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干部,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锅煮”,必须区分对象,针对干部全面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分层分类地组织培训。《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针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公务员、企业领导人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年轻干部、基层干部等七类干部规定了教育培训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结合

干部教育培训要深刻把握“两个规律”,紧扣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干部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干部现状,了解干部的知识结构,掌握干部的思想状态,加强需求调研,把握干部的学习需求,研究并遵循干部教育培训特点,准确把握和统筹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特别是从组织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按需施教。

(五)坚持问题导向

干部教育培训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学习研讨,不断提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培训课题,解决干部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综上所述,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障。只有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推动党的事业实现大进步、大跨越、大发展,更快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10-25.

[2]中共中央.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Z].2018-11-1.

[3]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遵循[J].求是,2015(22).

[4]杨克勤.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奋力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D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12-1.

[5]高世琦,张家声.干部教育思想对当前工作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4-2-27.

[6]肖君华.梦想从学习开始——学习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6-07-07.

[7]黄爱民.以干部教育思想指导实践[N].学习时报,2015-08-03.

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范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来自河北省10个地区5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75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在吸取专家和同行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有效回收率83.3%。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EXCLE对数据进行统计。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主观意愿

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参加继续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总数的89.4%,愿意和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被调查者同样占总数的89.4%,充分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有10.6%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有待加强。

2.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讲,被调查者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良好,绝大多数都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选择提高教学能力、充实或更新知识的占了多数,也有学历相对较低的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为了提高学历或职称评定,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满足教师个人愿望同样有助于教学;另外,还有少部分教师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2.3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现状

2.3.1参加继续教育频度

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必须参加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周期高级职务教师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20学时,中、初级职务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280学时。但从走访结果和调查数据看,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总体次数偏少、频度低,大多达不到规定的学时和要求,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较大差距。

2.3.2参加继续教育的类型、内容及效果

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除了总体次数少、频度低以外还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学历教育居多而非学历教育少,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学历;二是继续教育内容大都与体育无关,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大多不是来自体育专业,且兼职教师占了一定比例,所以不论是学历培训还是岗前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其内容大都与原来的专业有关,对提高他们自身体育教学能力没有直接帮助。许多教师反映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功利思想严重,走过场,影响学习效果,他们获取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途径大都靠自学。

2.3.3影响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

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培训机会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不提供便利条件、培训内容不认同、工作繁重、缺乏激励措施、没参加的必要等。这说明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为客观因素而不是主观因素。据体育教师反映,他们参加有关体育方面的培训机会非常难得,主要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缺少相应培训机构;其次学校体育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体育教师不能成为骨干教师而得到培训机会。有的教师主动要求外出学习,往往会因“影响工作”而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另外有一些对提高教学能力没有帮助的培训又不得不去,影响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认知且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需求,目的明确且动因良好。河北省特殊学校体育师资大部分来源于非体育专业,相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是他们最需要学习补充的内容;体育教师最希望的继续教育形式是同行交流、观摩学习、高校培训三种;目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次数偏少、频度低,继续教育内容大都与体育无关,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教学能力没有直接帮助,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提供便利条件和培训机会少等客观因素。

3.2建议

3.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特殊体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教师目前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尽可能地为体育教师创造机会并提供一定的便利,在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要转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体行为、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对继续教育投资就是对学校的基础性投资。

3.2.2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考虑到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聘请特教专家、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体育教师,负责审定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及继续教育的要求,认定继续教育资格,检查、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等。

3.2.3保证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培训机构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走过场,应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保证继续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除了开设一些公共课程,如师德修养、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知识等,更要注重体育技能、理论以及特教理论与特教实践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安排要从体育学科性质和特点出发,坚持“学之能用,用之有效”的原则,紧扣体育学科教改动态、课改方向,精选教材,保证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3.2.4加强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目前涉及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近年来有关特殊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很少,涉及到体育教师的就更少,因此,有关部门应组织和引导体育专家和特教专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作者:韩佳佳 梁占锁 王彩霞 单位:邯郸学院

第二篇:中职机电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一、营造中职教师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就是指以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为教育对象,以新观念、新知识、新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非学历补偿教育。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继续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终生教育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但在实际生活中,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很容易忽视进行自我充电,因此,中职院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如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平台,抑或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来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研究从而营造教师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

二、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中融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是指在职教师在学校、企业中以交替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达到产教融合目的一种模式。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其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另外,由于实践机会少,中职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状况,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变,我们很能想象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最后,随着职教系统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中融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笔者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认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来进行创建:

1.基础调研,对中职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培训需求进行摸底。

2.制定培养方案,根据教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学校、教师的职责。

3.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

4.培养双师型教师,利用企业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锻炼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

5.评估培训效果,专业教师的培训效果可由企业主管人员和培训部门的主管领导共同考察量化评估。当然,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建立方法多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是指将企业专业人才请到学校进行岗位培训,分享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先进的产业知识。由于受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限制,走出去的方法可以灵活采用,如以点带面,派遣个别或少数教师去企业学校,回校对其他老师进行在培训;也可采用分批实践和自主实践的方式,分批实践是指将专业教师逐批送到企业培训部门、培训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形成流动循环机制,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自主实践则是指专业教师自行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接受企业培训。

三、将中职教师培养与学生培养融为一体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基于这点,我们在构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时建议将中职教师的培养和学生培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者:傅国英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第三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合作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教师培训特点

1.师资培养制度的规范性。

台湾地区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颁布了许多法律,使继续教育培训有法可循,通过台湾《终身学习法》、《国民教育法》、《高等中学法》、《师范教育法》、《教师法》、《师资培育法》、《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办法》、《高级中学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方法》、《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台湾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观点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同样也是义务。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不及时补充就会落后于其他教师。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必要开展专业领域相关的培训活动,如研习、考察、学术研究、观摩学习等。

2.师资培训费用的补偿性。

台湾颁布的《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中明确指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享有带薪或留职停薪的权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方式,如,晋级加薪、学费补助、获得资金、公共休假等,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台湾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一般不需要缴费,相关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并且对培训内容非常重视,比较看重培训的实用性。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其自有特点。

3.师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项目来看,教师在职培训之课程与教材,应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教学与研究有关知能之需要,作有系统并具发展性的计划与安排。通过构建终身教育理论,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内的学习与培训,获得优秀的自学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含了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文知识更新等;学科专业类知识培训,补充与完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4.师资培训方式的区别性。

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短期培训为7~30天左右,长期培训分为几个学期中实施。主要为两种类型:第一,初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主要包含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研究与小学教育辅导团及师专辅导区的研究辅导两种,长期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师专暑期及夜间培训。第二,中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由师范大学设立的中等学校教师研究中心承担,长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有夜间培训、研究所40个学分的继续教育培训、研究所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培训及出国学习等。

二、广东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许多院校成了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但是,对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空泛,很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未能及时地改革培训内容、教学任务与培训方式。

1.创新培训模式与方式。

在当前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适应教学与学习的多样化。付建中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分析指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喜爱方式依次为:出国学习、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高级研讨班、短期研讨班及学术讲座等方式。同时培训中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互连贯通;改进培训方式与方法,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教师工作实地结合,同时加大校本培训。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培训法规。

台湾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制建设上比较完善,大陆政府与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培训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理念。首先,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五年周期内,修满的学时学分的培训课程等;其次,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再次,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最后,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

3.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保教师培训经费落实,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继续教育培训资金分配规定,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并建立教师培训与研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业务研究和指导工作。借鉴台湾继续教育成功的范例,结合大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通过与台湾高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心理需求,消除时间限制;与台湾高校共同培训模式,改变培训内容陈旧、模式单一的现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与台湾高校合作,制定合理的合作模式,减少经费短缺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开展两岸培训教育可行性合作模式,以供参考与探讨。

三、两岸中小学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通过我国这几年中外合作教学与培训,形成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

1.融合培训模式。

融合模式即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可将大陆的培训模式与台湾高校的培训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引进台湾中小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方法与方式;其次,聘请台湾高校培训机构来大陆讲学,派遣大陆中小学教师到台湾观摩学习,该模式以优秀教师、骨干教授,学者、课改人员等组成专家团,通识培训与教学培训结合;再次,相互探讨各方的培训方法,如观摩学习、研讨学习、案例探讨等;最后,培养出适合两岸的专业化教师,进一步推动两地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的提高。融合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相互共享,信息开放,优势互补,教师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将充分发挥高校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保证教师的知识领先与更新。

2.嫁接培训模式。

与上述模式相比较,嫁接模式具有自有特点。嫁接模式通过充分保留各自的培训模式,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计划进行评估,达到相互认同的方式,然后双方派驻各方教师到对方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结合了大陆与台湾的培训优势,能让教师直接进入对方区域接受培训,对双方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观念等有较深刻理解,除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人文观念,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培训模式花费较高。

3.顾问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聘请双方优秀教师相互讲学,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双方的培训经验。也是当前各个培训模式的尝试。顾问式培训模式对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顾问式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获准进入、调查分析、提出培训方案、引进培训人员、指导培训实施、总结等几个步骤。该模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培训管理解决方案,聘请专家讲学有利于引起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专业的培训专家与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资源的选择;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双方先进的教学与培训经验,利用各自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与培训质量。

4.网络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