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例6篇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1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小学体育是一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科目。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师与德育教学。体育教师自身言行举止会给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会给学生平时的文明用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工作态度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健康充满朝气,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

最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会给德育教育产生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因为身体协调性比较差而学习得较缓慢,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会耐心讲解,对学生给予鼓励,对学生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课下多练习练习,相信你会比其他的学生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在训练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关心与指导,对某些难度大的动作进行示范,在他取得一定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体操学习,进而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其它的事情。

2.体育课堂内容与德育教育。体育课堂往往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内容与环节都与学生的德育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田径等枯燥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忍耐力;各种球类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体育小游戏可以训练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等等。

以体育最常用的小游戏接力赛为例来说,小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由于好胜心强、表现欲望强烈、自制力较差等,往往为了取得胜利而出现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例如抢跑、没有到达终点而接力棒扔出去,更有严重者没有接到接力棒就往前跑,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也不能体现游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时教师应该停止游戏,告诉学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够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例如,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4届奥运会,我国自行车选手何浩华,在将要到达终点时,被敌视我国的他国选手恶意撞倒而摔伤左臂并严重骨折,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故事,来让学生体会游戏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穿插的讲述了旧中国耻辱的参赛经历和新中国体育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而后再重新开始比赛,学生的行为明显得到改善,更加遵守规则。所以,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遵纪守法的过程。

3.体育教学评价与德育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潜力未被挖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都处于朦胧的状态。教师要是能够及时予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学生自尊心较为强烈,很容易因为教师的一次批评或否定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小学生德育教育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某个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体育课上表现不好,但是体育教师却时时进行批评和挖苦,这个学生就会在体育锻炼方面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建议

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利于培养学生品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教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严守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等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特定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上课结束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笔者在开始新课之前,都会根据学校的规定制定本班级的体育道德规范,包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爱护体育器材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抓住细节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篮球投蓝训练中,有的学生不怕辛苦经常捡滚落很远的篮球,这时笔者就会抓住这一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大家明白“舍我一个、服务大家”高尚品德。在体育课之后还可以安排值日生,让他们负责整理体育课结束之后的场地整理和体育器材的送还等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公物的品德。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意志培养。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但是长跑运动是大多数学生最讨厌的一项体育运动,但是长跑运动恰恰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用巧妙的策略鼓励学生坚持到底。

例如,在学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随学生一起跑步,并唱羽泉的《奔跑》“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勇敢闯一闯”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坚持到终点。在长跑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任务;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鼓励那些中途放弃的学生,例如某一学生平时只能跑完500米,而今天却跑了700米,任课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中有很多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笔者经常通过团体羽毛球这一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按照各同的学羽毛球水平并兼顾男女搭配的原则把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比赛规则为每组各队员按顺序轮流击球,并且只能击球一次,如果连续击球超过一次则本小组失一分。每局七分,先输七分的队即被淘汰,换另一队上场。这个体育游戏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竞争精神,为了达到良好的竞赛效果,各小组成员积极出谋划策,通力配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2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前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wWw.133229.cOm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祥,吴纪饶.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树华,丰强.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关系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承担着对下一代的教育

在婴儿出生后,家庭成员要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和影响,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后,才能去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开始接受不同于家庭教育的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训练,开始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因为二者都担负着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所以他们之间有着最紧密、最天然的联系。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与合作的关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过沟通和合作的形式共同作用于个人并促进个人发展。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形式,因此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教育的效果来说,由于家长不具有专门知识,并且家庭教育多是在自然状态下自发进行的,不及学校教育系统,其教育效果一般没有学校的教育效果显著。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因此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成为现在教育的主要趋势。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的冲突与矛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家庭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的社会团体, 而是一个具有多种职能的社会组织。家庭教育可能要求孩子按照兴趣发展,培养孩子的个性,但是到了学校中,学生被要求遵守共同准则,强调共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与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做好沟通和合作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在孩子的教育上的冲突和矛盾。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形成原因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与合作的原因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有专门教师,学生可以接受全面的教育,但是过分的教师权利导致了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容易做到“对症下药”,这种天然优势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但也存在着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强等问题。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冲突与矛盾的原因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的特点导致二者在共同教育下一代时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有特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具有显著的启智、育德、培养兴趣爱好的功能。但由于父母的娇宠、无暇、能力、价值观等因素导致家庭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补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在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又可以广泛地开展道德品质、价值观教育,使人在自身能力、感情道德的发展中愈加成熟完善。而且家庭教育往往具有偶然性、零散性,缺少明确的目标和专门的人员,也不能很好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学校是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而产生的,体系最完整、涉及面最广泛、结构最稳定,在培养人的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学校还不能解决所有的人的培养的问题,它也有自身的不足。

三、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新型关系

1.重视家庭教育,打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界限

在终身教育观念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得到加强,更加突出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与地位。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通道和桥梁,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也对其水平和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通过正规与非正规的方式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可以既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又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二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承担着培育下一代、传授知识的职能。

2.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正在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合作的问题,有的研究者侧重于教师、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对学校帮助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可操作性方法,如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研讨会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探究者对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家教指导工作进行了研究,提议教师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与家庭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也会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这时就需要二者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最好不过的了。我们应当追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协调、合作,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失调。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开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新局面[J].家教论坛,2004,(1)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教育;学校教育;关系;不确定性;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13-03

看上去很激进的学校教育改革实际上无法达到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而变革这样一种被期望的效果。人们迫切需要彻底的变革,使学校真正具有教育性,克服无效的、学院气十足的教育评价的垄断。

几百年来,学校教育霸权一直存在,但实际上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同的。教育是创造可能关系的过程,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学校教育则是重复已经建立的关系的过程,受制于二分思维,拒绝教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剥夺了儿童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清除导致非教育性的所有因素,例如清除“学习是困难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胜任”的观念,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证据正好相反:儿童在校外生活中往往学习得很好,能够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探究效果。原因很简单,在校外,儿童不认为学习是困难的,反而认为学习探究是有趣的,而且他们对于自发的探究活动乐此不疲。所以说,如何丰富学校教育的教育性,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学校教育霸权一直存在

几百年来,我们一直使自己相信学校教育是重要的,因为许多有说服力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从学校中辍学的儿童成年后只能获得不稳定的工作,依靠极低的工资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因此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便是防止儿童辍学,政府甚至会为面临辍学的儿童提供必要的资助,以帮助他们留在学校中完成学业。例如,政府会专门拨出资金用于让新教师接受更好的职业培训,建立面向教师与学校的奖励制度,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为学校提供图书馆,为儿童提供营养食品和课本等。同时,政府还会投资建造新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以便改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吸引儿童留在学校里。

事实上,没有多少文献像伊凡・伊里齐在《非学校化社会》中那样质疑学校的存在价值。相反,对大多数教育专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看似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来自全世界的由权威专家得出的无数调查结论几乎都认为,没有学校教育就没有社会和个体的发展。研究者们把教育失败归因于儿童、教师、社会等各个方面,却没有归因于缺乏生命力的教育制度本身。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更加希望男孩女孩们能尽早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教育机构不断增加。

二、学校教育对教育的异化

借助“权威”的调查报告,大多数人教条化地相信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校教育仅仅是许多教育形态中的一种,也许对儿童来说是最不幸运的一种。然而,千百年来学校教育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它限制了别的教育形态,把自己变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对许多人来说,学校天经地义是学习的地方,但是,学校教育事实上并没有为儿童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学校教育凭借自己的垄断优势对非正式教育、伦理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指手画脚,但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成千上万本该在学校学习的人不在学校学习了。对此的解释有很多,从所谓的个人原因到学校制度结构的原因都有。个人原因包括: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儿童营养不良、教师培训跟不上、教师工作量太大等;学校制度结构原因包括:贫困、基础设施不足等。尽管这些理由是真实的,但是它们没有指向问题的实质。我认为导致学校教育失败的真正原因要比上述原因复杂得多。

事实上,学校需要改革的症结在于学校没有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非教育性质。教育是创造可能关系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重复已经建立的关系的过程。当学校教育与教育相混淆时,问题就产生了。所以,把学校教育与教育相区别,其意义是重大的。

学校教育坚持答案的确定性,反对不确定性,很少考虑事物具有的像彩虹般的多样性。学校评估绝对遵守这种确定性原则。根据国家测量评估标准,所谓的精英教育机构(大多数是私立学校)取得了较高的教育成就。如果这些学校的儿童取得高分得益于他们正确地回答了大多数问题,那么我们有必要质疑这些儿童是如何取得高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儿童除了要学习老师规定的常规课程之外,还要参加许多专门为各种选拔考试作准备的校外培训课程。当然这并不值得提倡。相反,我们应该谴责这种加大儿童压力的做法,其他学校也不应该仿效这种做法。然而这有些不太可能,因为正是这样的实践才使这些学校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了好成绩。

因为可以在教学评估中获益,所以学校教育更加强调确定性,拒绝不确定性的存在。事实上,不确定性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存在于教育的每个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应该的时空,而教育是能够的时空。教育能够接受儿童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以儿童的多样性为荣。

三、学校教育要更具有教育性

现行的学校教育与教育是不同的,它拒绝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幻想着无菌的教育环境,悖离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要在现行学校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学校教育的教育性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学校教育要承认儿童具有自发的学习冲动,承认儿童是愿意学习的。将儿童学业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不好,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为什么儿童在非正式学习时是从容的、专注的、带着激情的,而一旦进入学校的正式学习环境时就失去了这种能动性,这是学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非正式学习中,儿童面对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变数,这些变数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个研究者在研究他的问题时一样,儿童要尽量去考虑各个个体变量,对其进行描写、分析与总结,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进而解决问题。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动机,使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新的学习活动。

可能有人会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活动不同,专业研究是复杂的,而儿童的活动是肤浅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专业研究与儿童探究活动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只是在复杂与抽象程度上有所不同。专业研究的复杂与抽象程度越高,越需要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是儿童不懂也没必要去弄懂的,因为在非正式学习中,儿童可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默会式学习。我认为如果允许人们用儿童般的热切与激情去研究问题,那么人们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也许会更容易些,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去专门学习研究课程。当然,我不会天真地认为研究者没必要接受教育,而是说对研究者的训练应该基于他们在孩童时期就已经获得的技艺、能力与知识之上。理想的童年应该是可以自由研究的童年,可以去玩泥巴,可以去把钟表拆成碎片然后再组装起来。优秀的专业研究者是否早在孩童时期就喜欢探究,他们的研究经验是否来自他们婴儿期获得的探究经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课题。

我认为,人类学习所必需的时空被学校教育扭曲了。学校教育只对与重复有关的狭隘的学习起作用,而不是对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的学习起作用。教师总是在解释进行创造性、多样性学习的困难有多大,因为学校不能为儿童提供这样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还宣称他们有如此多的教学内容要完成,所以根本没有时间让儿童进行创造性、多样性的学习。从这点上说,教师放弃了教育学的合理追求而向某种现实压力低了头。于是,教师一方面滔滔不绝地向儿童灌输知识,另一方面等待着那些没有教师的帮助就不能学习的儿童赶上集体的学习进度,因为学校教育的设计与组织形式不能为这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儿童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教师眼里的“差生”在非正式学习中不但毫无困难,还会表现出娴熟的认知技能与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例如,成人往往会惊异于儿童的这种能力:在家里似乎是心不在焉地看着两个以上的电视剧,却能识别电视剧中的不同角色、音乐、服饰,预测角色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由于年幼儿童比较好动,他们不愿意像成人一样安静地看电视,但是他们有能力进行复杂、细微、多样化的学习。也就是说,儿童完全具备完成正式学校学习任务的能力。因此,要保证学校教育的教育性,具有卓越教学能力并能保证儿童热爱学校学习的好教师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高尔斯所言,优秀的教师能把“技术与激情传送给学生”。这些优秀教师能够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完成教学任务,使儿童出色地学习。他们知道自己能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又时时告诫自己还有待改进,因此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改善教学的新策略。不管在课上、课下,优秀教师均能与儿童合作,进行积极、多方位的内容传递,不断与儿童进行对话和辩论,从而为儿童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不相信教育中的无菌与中立观点,反而愿意接受所有的意外可能,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难以应付的沉重负担。他们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但又不会忠实地坚持这种计划,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计划的内容不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毫无用处。同时,优秀教师还会与同事合作,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改善学校教育低效率状况的途径,旨在更好地回应儿童与社会的需要。有了这些优秀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学校教育才能更具有教育性,儿童才有可能像热爱非正式学习一样热爱学校里的正式学习。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正逐渐变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教育、服务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各级各类教育需要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形成有力的教育合力,有效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而明确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则更能发挥好各自自身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更好的教育合力。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功能定位、使命和任务上各不相同,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正是因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这种区别,两者更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促进彼此的协同发展,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

首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是有区别的。

第一,校内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孩子必须接受的教育,它给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普及性的、非常基础的知识。当前校内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因为它首先面对的往往是升学,但是青少年宫等这样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以下简称青少年宫)的教育是选择性的教育,青少年宫则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的培养,青少年宫的教育是要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些提高,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成才。

第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还体现在两者专业分工和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校外教育擅长开展艺术类、科技类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因为在青少年宫中负责这些课程教学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专业化水平上都普遍优异于学校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学校班级教育规模大,对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一样的。而校外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地方,校外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校外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环境轻松,是培养兴趣的好地方;在校外教育中,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青少年宫的教师,其水平更加专业,更受学生欢迎,这里的教师不像学校教师那样严格,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相处,其教学方法亦为学生所接受,学习和娱乐两不误。

其次,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或延伸。

尽管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两者定位不同,各有特点,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可能正是校外教育大有可为的领域,正是校外教育的市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由此可见,校外教育确实是校内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或者说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延伸。这就是说在校内教育中不能完成的一些事情,通过校外教育的开展能够得到一些弥补,校外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对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单一的学校教育或校外教育不可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青少年宫教育的实践来看,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三位一体,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而协调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享与互补关系变得更为重要。

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都已认识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校及教师受升学的客观压力影响,使他们不得不极其重视传统的主要科目的学习,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因而学校普遍忽视艺术类、科技类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有的甚至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没有开设某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或者即使课程表上有而实际常被其他主干学科所替代,这需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学校里,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严格按照年龄编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外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其个性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而且,在校外教育中,很多青少年不仅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时间来安排课程教学计划,还对那些跟不上学校课程教学进度的学生免费补课并有针对性的服务,青少年宫教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强化两者的合作,有助于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促进有限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这种合作也可以更好地契合未成年人与家长的现实需求,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情感教育 高中数学 应试教育 数学素养 应试能力

亚米契斯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诚然,教书育人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可以说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许多快乐,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学不好数学,许多教师辛辛苦苦而成绩却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认为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即便是数学尖子也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则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没有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

情感教育有四个基本原则,即激发性原则、鼓励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感化性原则。顾名思义,激发性原则即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兴趣来解答数学学习中面临的一个个难题;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有信心来攻克横亘在他们的数学之路上的难关;渗透性原则即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数学不是抽象枯燥的问题,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感化性原则即老师用自己的情感来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起到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信心,渗透数学思维的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个基本原则要求老师改变以往的授课心态,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授课,而是为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授课。高中的数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数学素养与应试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数学素养是基础,应试能力是上层建筑。没有数学素养而单独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像是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会真正地掌握数学的真谛的,是不会真正地领会到数学之美的。如果我们只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忽视应试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是没有强大竞争力的。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数学教育的成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真正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以老师和学生的良好情感的影响力带动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通过情感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

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缺失,从浅层上看可能会造成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仅是应试能力解题技巧等片面的数学素养,从而造成学生没有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一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因小失大;从深层上看可能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孩子个性的病态甚至扭曲,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更加重视,随着知识决定命运的思想的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起着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作用;高中的知识一个方面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另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的铺垫。而且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基调奠定的时期。所以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高中教育自然会在社会各界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高中教育中深入情感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情感教育目标分为多个层次,1964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接受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到比较积极地注意接受刺激。第二,反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接受刺激后,受到驱动,愿意做出反映,从而获得满意的体验。第三,价值评价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的情感体验不再依赖于一些机体的需要,而是依赖于对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做出的价值评价。这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第四,组织层次。人们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是形成稳定、深刻和丰富的情感的必要前提。第五,性格化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会将价值观、信息、态度等组织在一个和谐的系统内,形成性格特征,知道自己的言行。这五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