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训报告范例6篇

课程实训报告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实训报告 基础护理学 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8-02

实训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训报告是学生在参加实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把实践的全过程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是学生对实训操作效果的总结与汇报,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然而传统的实训报告按目的、用物、对象、内容、结论的“八股”方式记录,没有突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实训成效不显著。为了提高实训教学的课堂效果,突出学生操作技能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对实训报告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将其应用于实训教学,学生反应良好,现报告如下。

1.实训报告的创新与改进

1.1从内容组成上的创新与改进

创新改进后的实训报告,由实训名称、实训目的、实训用物、实训对象、实训内容(包括环境、对象评估,操作步骤)、实训小结、实训感悟(包括操作技巧、操作失误、操作创新)七部分组成。

1.2从书写项目数量上的创新与改进

传统教学,实训教学一个项目就要求学生实训课后书写一份相应的实训报告。笔者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按照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指定十项重点实训项目,而学生在指定的这十项重点实训项目中,再自主选择五项来书写实训报告。

1.3从书写人员上的创新与改进

传统教学,实训教学一个项目后就要求每位学生课后独立书写上交一份实训报告。笔者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以团队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操作练习,每个小组由固定的三名学生组成,课后每个团队小组只需共同书写上交一份实训报告即可。

1.4从考核上的创新与改进

团队小组的实训报告考核成绩,就是每个实训团队小组成员的实训报告考核成绩。

2.应用研究

2.1研究对象

在笔者任教的职业学院,连续选取2013届和2014届高职大专护理专业的8个班,每届4个班,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班。实验组224名,年龄18~20岁,平均(19.2±0.5)岁,其中女性117名,男性7名;对照组220名,年龄18~20岁,平均(19.5±0.6)岁,其中女性115名,男性5名。两组在年龄、性别、综合测试成绩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2.2研究方法

两组授课教师、使用教材、理论课内容、实训课内容、学时均相同。实验组实训课后按创新型实训报告要求书写实训报告,对照组课后按传统教学要求书写实训报告。《基础护理学》课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期末理论、实训考核及实训报告学生评价问卷调查。

2.3效果评价

《基础护理学》 课程结束后分别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训考核和理论考核。实训考核内容为考试大纲规定的实训项目,考核采取随机抽签形式。理论考核统一命题,闭卷独立完成。将实训考核结果和理论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基础护理学》实训报告评价:自行设计的《基础护理学》实训报告学生评价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提高技能操作兴趣;利于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爱伤观念;培养创新意识6个条目,每个条目的选项为好、一般、差,学生匿名填写,发放调查问卷444份,收回问卷4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

3.研究结果。(见表1~2)

4.讨论

(1)创新型实训报告从书写项目数量上体现了“少而精”。

传统的实训教学要求每上一次实训课,课后就书写一份实训报告。但碰到实训课多的课程,比如《基础护理学》,其实训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为1:1,按照传统教学一学期学生就要书写实训报告近40份,也就是说一周仅《基础护理学》这一门课程学生至少就要写两份实训报告,这样不仅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使学生疲于应付,还对上实训课也产生倦怠的情绪。在书写实训报告时就会出现认真点儿的学生套用传统的“八股”模板来书写应付了事,没有反思没有创新,懒于思考的同学要么照搬教材或老师的板书,甚至出现抄袭同学报告的现象。

创新型实训报告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写实训报告的实训项目,每学期只须完成5篇即可。这样极大的减少了学生书写实训报告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训练习及实训报告书写中,而且通过自主选择书写实训报告项目,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减少了教师评阅实训报告的次数,从而做到学生精写,教师精批。

(2)创新型实训报告从书写内容上体现了“个性化”。

创新型实训报告在内容上的创新与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训内容中增添了环境评估和对象评估,其二增设了实训感悟这一组成部分。在目前日益紧张的护患关系背景下,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高水平的护理技术服务固然重要,然而尊重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优化服务环境,营造人文服务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创新型实训报告中,特意强调学生在实训内容中增添对环境和对象的评估,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对病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

增加的实训感悟这一组成部分,包括操作技巧、操作失误、操作创新。这些内容是教材、老师没有提到的,再加上每组同学选择书写的实训报告项目也各不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那些懒于思考、不愿动手、不认真上实训课的学生去“借鉴”其他学生实训报告的行为。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实训报告,就促使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实训内容,课中主动观察、思考、提问、勤练,课后主动与其他组员分析、讨论、总结,这样不仅突破传统的“八股”套路,写出具有“个性化”的实训报告,而且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型实训报告书写、考核上的“团队制”。

创新型实训报告打破了传统实训报告的“个人制”,不管从书写上还是考核上都实行“团队制”。即每个实训团队小组实训课后只需共同书写上交一份实训报告,每份实训报告的考核成绩就是每个实训团队每位组员的考核成绩。临床医学的很多工作岗位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更能高质量的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团队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为以后步入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创新型实训报告的应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缩短学生书写实训报告的时间,而且提高理论考核成绩,增强实训效果,还提高了学生技能操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等,对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星海,陆旋.高职工科实训报告撰写的创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0,6(8):44-45.

[2]张小玲,王平,穆剑玲.重视实训报告书写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48-49.

[3]唐春红,尹建康.大专护理《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的设计与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1):66-67.

[4]白玉.职业院校创新型实训报告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50-51.

作者简介: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例研究;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05-0076-03

“教师事关重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大规模投入财力物力、旨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项目日渐增多。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多大,决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训方式的选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自1999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挂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尤其在最近6年,随着“行动教育”模式的开发和应用,目前逐步形成了一种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其操作过程和方法日臻完善,培训特色和效果已逐渐为受训委托机构所认可。

一、为何要基于课例开展实作式培训

(一)课例作为培训的课程内容的特点

所谓“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课例研究”表现为教师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即“做课例”),它有两个要点:一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即以具体学科的某节课为研究对象);二是围绕某个小的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改进(即研讨活动有一个聚焦的研究主题)。因此以课例作为培训的课程内容,它有如下特点。

首先,课例本身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培训内容比较贴近教师的实践需要。由于课例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学科实例,课例涉及到的学科内容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往往是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所熟悉的,一般来说容易引发教师的共鸣,教师们往往感到亲切、有话可说。以课例为培训内容的载体,可以说打破了以往培训者所独有的偏向于理论的话语霸权,使得培训内容直接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一线。

其次,课例来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培训内容承载着理性成份和理论含量。作为培训内容的课例,由四个要素构成:背景与主题、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第一个要素涉及的是研究问题和为何研究它的原因;第二个要素涉及教学中的原始关键片段或撰写者的叙事描述;第三个要素反映的是授课思路和过程背后的观点争鸣;尤其是第四个要素,涉及到揭示道理或者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推广和上升到一类课,涉及到学科教学和学习理论探讨以及对该学科的本体性认识和理解。课例作为培训内容的载体,倡导的是不同于高校以理论建构为目的的研究,而是一种强调如何应用理论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以及中小学优秀教学实践如何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的“中介”研究。  最后,课例研究本身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过程,培训内容易于迁移到日常教研活动中。“课例研究”实际上是“做课例的过程”,其作为培训内容展现的是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如研究主题遴选和明晰过程、同一教学内容连环多次的改进过程以及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观察和诊断技术、教研组群体合作的研修技能等。把“做课例”过程本身作为培训内容,给出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模式,易于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从借鉴、模仿到内化地使用,突破了以往培训者只讲“为何这样做”的道理而很难给出“该如何操作”的技术难点。

(二) “实作式”教师培训的优势

“实作式”教师培训倡导教师在职学习必须通过教学现场的实际体验与亲历亲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深刻体验和操作技能,体验和经历教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研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提出“实作式”,主要针对目前大多数培训项目中采用的培训方式的弊端:“只听不做”的专题报告式、“只看不做”的现场考察式、“只说不做”的经验交流式等。当然每种培训方式也有其优势,“实作式”并不排斥使用上述培训方式,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每种方式优势、以合理的顺序安排。

第一,实作式发生于学校课堂教学现场,能够把培训活动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终身学习的一份报告,曾对较有效的培训活动和成效低下的培训活动特征做对比,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指出,较有效的培训活动“大部分在学校进行,受训者在那里进行观察、协助和教学”而不是“主要在大学、师范学校或教育部进行”。在职教师原有的知识大多是镶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案例知识,实作式培训把教师学习置于了他们所熟悉的学校教育场景,有利于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第二,实作式受到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驱动,能使培训活动直接指向实践问题解决。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指向未来,作为成人的教师其学习目的却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特征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实作式培训活动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活动内容,教师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某一主题的知识和技能,更容易激发受训教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第三,实作式强调教师的“做中学”,能够使培训活动分层递进并逐步深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教学完全不是由实验室里产生或在大学教室里学得的整理成的技术和原则的应用而组合的过程”,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书本阅读和培训课程实现的,而是在真实教育环境中、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的。实作式培训活动特别强调,先由学科导师带领学员共同解决―个教学中的问题,然后由学员分组独立解决一个教学问题,这种分层递进式的“做中学”让教师经历了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中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二、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流程

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一般由四个课程模块组成:课例专题报告模块、课例实作模块、课例写作模块、课例交流模块,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研修方式和理念等如表1所示。担任培训任务的学科导师由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担任,这类专家不但能熟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而且精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因为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模式需要进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必须对一线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状况比较熟悉。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三级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全班活动――不分学科背景的全体教师参加的专题

学习活动;学科活动一同一学科的全体教师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改进活动;小组活动一同一学科的三到五位教师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其中课例专题报告板块采取的是全班集中讲授式(所有学员不分学科和学段),但所有的报告内容均围绕“课例”这一关键词设置,如《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与诊断》《课例研究中的研修技能》《课例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等。这些内容往往以演讲者参与开发的学科课例为载体,来表达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报告中所援引的大量课例本身就是学员后期做课例可以参照的样板。课例专题报告板块实际是明确知识的面对面传授,直接和高效地学习有关课例研究的前期经验。

课例实作板块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学员按照学科分开,在学科导师的带领下到一所学校共同开展一次有研究主题、分工合作的课例研究。在连续三轮的备课、授课、观课、议课以及围绕研究主题的数据收集过程中,该学科学员将和导师一起实践前期报告中关于课例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通常至少需要3天(有三轮授课以及改进活动)。当本学科集体的课例研究完成后,同学科的学员被分成3―5人/小组,根据确定好的研究主题和分工合作计划,各小组分头到蹲点学校也实践三轮授课以及改进活动,并使用各种观察技术收集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使用访谈、前后测等)。限于教师并不能完全脱产研修,同组教师需要协调共同时间,一般拖得较长。学科导师在选择研究主题和选课以及方法层面根据需要灵活指导,并不需要亲历每个小组。课例实作板块既是前期报告中明确知识在实践中内化的过程,也是团队实践研究中体验和感悟默会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就进入课例写作板块。之所以要求各个小组“写作”课例,目的是让学员把课例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认识梳理出来,并学会如何基于观察数据和事实组织材料,是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因为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做”得多而“写”得少,实质是默会经验积累多而理性概括和提炼少。撰写课例报告是帮助教师条理化和系统化经验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明确“个人的实践型教学理论”的契机。这一阶段学员参照的是一个通用的课例报告写作框架,导师主要在观点提炼方面发挥指导作用,限于学员在职研修的时间精力,写作的时间段也拖得较长。  课例交流板块通常采用答辩的形式,目的是鼓励教师把课例研究的成果明确地表达出来,对显性知识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同时,采用答辩形式不但能督促每个小组为回应来自外聘专家、学科导师和其他小组同行的提问而精心准备,也创设了一种相互借鉴、质疑批判的研讨氛围,鼓励教师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客观地认识每一个课例研究的成果如何推及到一类课或其他学科。

上述实作式教师培训活动的流程,既承认了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其中所蕴含的大量默会知识,更着重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所携带的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方式: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课例专题报告);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内化(主要通过课例实作板块);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体验(主要通过课例实作板块);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外显(主要通过课例写作和交流板块)。

三、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的特点

第一,整合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特别强调实践操作中的“做中学”。各种培训方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教师教育项目中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往培训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操作简便、尽可能降低培训成本,往往以专家报告为主,辅以学校教学现场观摩或组织学员间讨论交流,造成了学员“听的时候激动,回去后没有行动”,或者说没有行动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专业工作,是一门源自实践、运用于实践的艺术,用演讲为主的培训方式教会教师如何行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在合理安排架构各种培训方式的同时,主要精力和时间均放在了聚焦课堂的实作式研修板块,其根本出发点是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学习如何教学、学习如何做教学研究,它是一种强调“知行合一”的研修方式。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3

第29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①图书馆工作概论;②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③文献分类标引;④文献编目工作;⑤参考咨询工作;⑥文献检索;⑦工具书;⑧连续出版物工作;⑨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⑩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⑩读者工作;⑩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2011年4月21日~11月24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800元(含学费、资料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讨班

一、招生对象: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内容新,让学员最先了解到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探索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老师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2.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

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趋势;

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

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

7.面向重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8.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

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1年3月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000元(含学费、资料费)

信息服务类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三期)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成都分馆学科馆员。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

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

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

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

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

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

五、培训时间:2011年4月

六、培训地点:成都

七、培训费用:15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二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0年12月举办的第一期“科技竞争力分析商务培训班”取得成功,2011年将继续举办第二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本培训班重点培训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理论基础,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情报专家。

三、培训方式: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和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2.1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

(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

(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2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 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ESI(Isl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 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

(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3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

(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人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

(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4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l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

(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

(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

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1年5月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费)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首期)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培训目的

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重点培训研究路线与报告撰写,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

二、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

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

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在线、TDA等。

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

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报告

三、培训方式

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项目。小组要完成一个项目报告。

四、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员、学科馆员。

五、培训时间:2011年7月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800元(含实例报告书)

资源建设类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

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

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

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

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

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

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

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

9.规范控制方法;

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

四、培训时间:2011年7月(授课时间7天)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1400元

信息技术类

数字图书馆及网络系统管理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适合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

二、培训特点:突出前沿内容、强调实用性,主讲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NSTL从事服务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专家。

三、培训内容:

1.技术环境与发展趋势带来的思考;

2.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

4.新一代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设计;

5.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6.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

7.案例分析与讨论;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

四、培训时间:2011年6月上旬

五、培训费:1200元

六、培训地点:北京

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系列培训――Web32.0网站开发实战攻略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及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从事技术管理和网站开发人员。

二、师资力量:国家科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及网站开发机构专家授课。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超前,授课模拟实战,突出技术应用,实现学用结合。

四、培训内容:

1、RSS、wiki、Blog技术开发应用;2.Mashup;3 NSN;4 StartPage。

五、培训时间:2011年9月

六、培训地点:重庆

七、培训费用:1800元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业后,颁发人事部认证、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继续教育证书》,本证书所载内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国实行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内容,作为晋级、评职称的参考依据。

2.参加培训者以早报名为宜,以便我们及时向您通报开班信息。

3.培训班在开班前20天截至报名,前15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4.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5.学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1年新的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4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成立于1997年。GRI的建立,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实务,推动企业或机构向各利益相关方公开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自2000年GRI第一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来,已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2006年GRI修订并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在帮助企业或组织聚焦于实质性的问题,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得到了众多国际企业的推崇,已逐渐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标准。

作为中国首批获得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授权认证的机构,此次由《WTO经济导刊》主办的报告编制专项培训旨在面向众多已经或即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和机构,为其解决报告编制与的实际问题,从技术层面帮助企业编制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本次培训为期两天,由《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殷格非、副主任于志宏及咨询部主任代奕波担任讲师,培训课件是由《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组历经半年的充分准备与论证、经GRI专业核准后最终确定的。培训过程中讲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流程设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报告编制的重要原则、报告编制的流程与监控、报告的审查和等五大方面,结合G3指南各项标准展开深入讲解。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企业学员以分组研习的形式,阅读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思路,并就各自企业的实际问题与专家讲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5

培训工作由教研员主持,首先进行的是教研员领导老师们认真学习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还详细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并着重指出教学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评价形式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提倡多主体评价;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培训内容接下来进行的是由孙西革老师做了题为《高中基础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精彩报告,指出目前我县高中物理教学缺乏和探究;教师的教学设计直白,不能有效的创设情境;解题示范性不强,有的教师没有读题、审题等环节,不能及时拓展升华。教师要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尝试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换。

然后由陈辉老师进行了题为《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意见》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一轮复习策略是:明确高考特点,抓好基础复习;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强化答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强调如何正确对待错题和改正错题;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

高三复习课与新授课是不同的,进入高三,要上好复习课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信恒光老师在他的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轮复习要抓基础,抓好中、低档题目,抓好概念、规律;抓薄弱环节,注重计算题结果的分析论述;抓好两大主线力和能;抓好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模型意识;培养良好的物理习惯,要严谨认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为了让老师们对高考改革前后物理试题的变化有个清楚的认识,张殿龙老师做了题为《山东高考试题与全国高考试题的比较》的翔实报告,通过张老师的报告,消除了老师们对高考改用全国卷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并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特别提醒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数理模型的构建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的报告是由刘新华老师做的题为《打造高效课堂,追求高考辉煌》的精彩报告。刘老师在报告中指出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介绍了高效课堂的特征和操作方法,并介绍了教学管理经验及圣泽中学利用该教法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

课程实训报告范文6

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控制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等四十余门课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数目多,面比较广,不深入、难度大等缺陷。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常常要在一周面临着上28课时至32课时的情况,这对一本学生无可厚非。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负担过重,教学效果不好,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互相埋怨。仔细一想,很多理论课程都是有调整的空间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课程的设置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完全可以取消。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多是介绍性的内容,没有任何公式推导以及分析计算,学生在工作遇到相应的传感器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即可。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减少课程,要有保有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核心课程,进行大量的训练。例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就需要大大增强,很多高新企业招聘学生的过程中,常常要考查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独立院校中,单片机的课时得到不断的压缩,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改善实践教学

2.1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的图纸进行接线、通电,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的缺陷在于结论已知,没有任何神秘感。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出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编造或者抄袭数据,造成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成绩的混乱境地。在教学过程应该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取代简单验证性实验。这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果未知,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2用仿真实验来代替

现实实验使用教学仿真软件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在一台电脑中做多个仿真实验,减少由于实际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元件损耗,大幅度降低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很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动绘制出系统的特性曲线,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例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组态王仿真软件就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工控组态的实验教学。

2.3严抓实训教学

考核实训和实验不同,实验通常是验证某一存在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而实训通常是完成某一任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训成绩的考核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学生普通反映出的实训教学的打分随意,弹性大的缺点,通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把一个实训教学课程分成若个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子项目,每个子子项目都有相应的权重。每完成某个子项目就打相应的分数,最大程度上保证实训教学考核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4取消课程设计环节

以相应的实训环节来代替以笔者个人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科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该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出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在学习完单片机课程后,通过安排学生两周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设计出一种用单片机控制的实际电路,并把它制作出来,通电调试、运行,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交老师。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变味了,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圈禁在一个带有电脑的大教室里面,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在这个教师里面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即可,其中没有任何学生实际动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是极其有限的。学生通常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是常事,老师也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课程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课程对应的实训环节。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设计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也很难有机会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做设计,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往往是实际操作。与其效果不好,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实训练练手。比如在完成了电子电路设计理论课程之后,安排学生做相应课程的实训环节,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图纸安装、调试出一个万能充电器,写出实训报告即可。

2.5取消毕业论文环节

以顶岗实习报告来代替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一直被教育专家所诟病,关于毕业论文的存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通常来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工作量计算10个学时,一般的教师带10~15个学生,这就是100~150学时,而老师一学期的基本教学任务就在200学时左右。如果取消了毕业论文,老师的利益会受到影响,高校老师肯定会反对。而且,毕业设计不仅仅对老师有利益瓜葛,而且对学校中的打印社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按照一个学生打印的费用为100元计算(包括初稿和终稿),按学校有3000学生来计算,这就有30万元的经济利益,由学校的几家打印社瓜分。所以,作为利益共同体,学校的打印社也不希望取消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到底对学生多大好处呢?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通常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给学生布置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学生就去企业顶岗实习了,根本没有时间写所谓的毕业论文。到了来年的4月底5月初的时候,学校会通知学生返校交论文,并且安排五月中旬答辩。大部分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在五月初,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都在1~2周。这样的毕业论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浪费纸张扩大内需以外,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笔者建议在一本以下的学校都取消毕业设计,取而代之的是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主要让学生写一下在企业中实习内容以及感想,同样也可以安排答辩。笔者经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接受顶岗实习报告,它具有可操作性。

2.6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以申请实验室的契机,在校内开展一些诸如电工实训技能大赛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另外,挑选那些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组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挑战杯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比赛,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探讨通过所学职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