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理念范例

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1

[关键词]课程思政;老年服务;实践策略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就是把职业技能与价值引导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进行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更为重要和紧迫。当前,与养老服务行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剧增形成对比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两低一高”,即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后人员流失率高的现象。因此,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和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培育和深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增强职业道德感和提升职业素养。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目前不少院校、专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反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发现,课程建设的项目数虽多,但质量却普遍不高,不少教师存在困惑不知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因此,本文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总结出重视学生主体、提炼专业特色、引入企业参与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角色

已有的不少文献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主体,尽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但思想政治教育毕竟不同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课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在专业课中主动学习,自觉树立坚定、积极的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项目伊始即着手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理论学习兴趣寡然,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专业和职业规划迷茫,职业选择易受影响和动摇的问题。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课前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期待,根据学生反馈结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减少了纯理论灌输,增加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被老师推着学转变为主动思考、学习,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角色。

(二)提炼专业特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的融合上。因此,可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知识点体系进行分解,分析专业的每门课程、课程的每个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截取关联性较大的课程和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的映射。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炼专业特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其中还不乏失智失能老人,照护的难度和强度都很大。在人才培养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特别强调专业情怀和职业操守,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由此入手,突出善待老年群体、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礼仪的专业特色。

(三)引入行业企业的参与

专业教学应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衔接,课程思政更需要校内外联动,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带出去”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课堂内外形成良性互动,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在个案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精心选择、邀请资深养老照护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一线社工主管担任课程嘉宾,开设讲座,参与课堂讨论、学生采访作品评审。在“个案工作的专业伦理”专题课上,一线社工主管就学生案例讨论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延伸总结出个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业企业不仅有课堂内的参与,还有课堂外的互动,课程团队与思明区工青妇社会组织加油站合作,组织学生慰问环卫工、保安、公交车司机等一线劳动者,并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安排心得分享会,学生通过服务和分享交流更能深刻接受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三、课程思政的改进方向

(一)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再开发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包含对教材、微课等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开发需要在人员队伍、内容设计编排、呈现形式上进行调整。在人员队伍上,建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在内容设计编排上,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对知识点尤其是思政元素映射点进行梳理,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呈现形式上,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形式,可以转变更新为新型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使其更具实用性、灵活性,也可推出互动式微课,让教学资源的学习成为双向“输入”“输出”的过程。

(二)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尽管个案社会工作实务在教学环节融合思政元素方面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思政考核指标应贯穿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围绕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德、能、勤、绩”的表现,由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进行考查。课程团队应对思政考核指标进行细分量化,着重考核学生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服务礼仪,专业风貌和职业精神状态、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等。同时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作为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评价依据,纳入作为思政考核指标的加分项,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指标。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可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慕课、魔灯、超星学习通、UMU互动学习等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后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企业专家的实时连线、互动,大大提高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2

【关键词】OBE理念;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是第一次将“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随后,《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均提出课程思政相关内容。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产出导向)是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落实OBE理念的《悉尼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要求中把人本素质贯穿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从毕业标准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厘清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此理念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进行目标设计,根据大纲要求、明确课程定位、授课内容、模块目标、教学设计,从而支撑课程体系建设,这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和专家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思政”展开研究。任侠(2019)以OBE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课程分散到专业课教学,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型。夏绪梅(2020)提出要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从思政理论水平提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升“育德能力”。国外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的报道较少,但国外道德教育多为渗透式的教育,这对我国“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德国注重建设“生活、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美国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生活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道德教育融入德育理念和价值准则中;英国的全纳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尊重所有人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公平达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但目前课程思政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思政的框架性内容、宏观层面内容研究多,落实到课程上的研究不足,实践成果弱。二是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不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难融入,独立于主体之外,存在二者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三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完善。因此,探究并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用好课堂教学,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如何在课程的教学中“激活”这些思想政治元素并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是本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本文以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例,探究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为山东协和学院的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带来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二、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意义

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山东协和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行业和专业知识,树立法律责任与意识,达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本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出来,形成理论层面的建设法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契合,同时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产出导向,是本课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保障。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蕴含思想政治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山东协和学院工程类专业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思想先进、政治可靠兼具工程专业知识、工程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

三、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理知识多,内容相较枯燥。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理论性强,运用范围广,知识系统,法律条文多,相对枯燥,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学生不容易提起学习兴趣,教师容易陷入纯法律理论讲解的思维怪圈,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

(二)法律类课程与个人法律素养的融合嵌入少。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内容,努力实现个人从业的法律思想的校企无缝对接,将课程内容的融入与个人修养的提升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以思想政治效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成熟。基于OBE理念需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产出,如何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有效呈现,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思索,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方面还不完善。

四、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从教学目标来挖掘思政元素。基于OBE的产出理念,以思想政治效果为导向,结合模块的特点找寻思想政治元素,形成二者有机深入。结合模块特点找寻思想政治元素,形成二者有机渗入。在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之前,明确山东协和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具有专业和法律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专业相关领域从事工程造价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熟悉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建筑许可、招投标、合同、工程监理、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建筑活动中所发生的工程纠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贯穿培养守法、诚信、刻苦、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全面协作和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这些目标产出为基础,反推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找到每个内容模块的核心切入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融入。如:合同法中注重个人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廉政教育;施工许可和从业许可中融入遵纪守法,拒腐防蚀意识,启迪每位建筑人应文明施工的优良作风和职业道德;建筑工程监理法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廉政教育。

(二)构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程授课中,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不断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在组织教学中针对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出思政元素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衔接,形成本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通过渗透式教学,在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每一模块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用实际案例、视频图片等加强学生深思的代入感,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所包含的模块知识分为:建筑法规基本制度、合同制度、招投标制度和监理制度、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度、纠纷的解决和处理。每个模块找到培养目标和定位,做好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从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四个方面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反推法展开教学内容设计,也可有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产出。

(三)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认同感,形成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部分工科教师注重专业和知识技能,但如何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德育育人观念不深,在此应加强教师的意识培养。根据法律知识和授课方式确定思想政治元素的渗透点后对课程知识点加以提炼,同时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于教师平时的言行、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学习任务和师生互动中,优化课程实践案例的梳理,将工程建设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案例背后的素材实现“一键式”激活。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采取学评互动多元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好评测,学生之间的互评能擦出个人思政观念的火花,在思想碰撞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助学和导学,及时进行思想纠偏和代入,达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以思政效果为产出导向,加强实践指导环节,提高学生政治意识。课程思政理念应辐射到学生实践中来,如:布置学生社会调研任务,鼓励学生实地参与工程咨询公司实习,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工程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也可引入情景教学,模拟不同岗位人员初入职场的体验,进行价值观引领。

五、结语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3

一、学校主体文化的建设

(一)教师文化建设

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领教师发展。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2.搭建业务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智能交互一体机培训、智能交互一体机辅助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示范课、试卷讲评课、实习教师评定课、命题指导意见学习研讨、外出学习之后校内汇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听课、评课、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公开课,借此推出一批新人名师,展示一批示范课、优质课;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观摩优秀课例、分析教学案例、问题沙龙等业务活动,促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如赴忻州一中、山大附中、灵石一中等名校进行考察学习,超过100人次,并请忻州一中校长来校培训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山大附中成立以副校长时利民为组长的学科骨干教师帮扶团队,每月分科来学校听课、评课、做示范课、教研交流,对学科教学进行指导。

(二)学生文化建设

1.重视规范行为,注重养成教育。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学校将养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结合学校的实情,实行“八化三抓管理”。“八化”指学生行为制度化,两操要求军事化,宿舍管理标准化,两休要求无声化,文明礼仪常态化,数据管理公示化,校园卫生清洁化,校园文化多样化。“三抓”指突出问题重点抓:一抓电动车辆管理,二抓手机管理,三抓买外卖现象。“八化三抓管理”说到底,就是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好习惯,只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养成好习惯就和练武功一样,天天练功不见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两个字就是“坚持”,所以学校校长常常强调,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2.培养个性特长,加强活动教育。一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拥军助残、宣传交通安全等活动;二是参加军训,增强国防教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增强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校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重视组织开展各项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歌咏比赛、拔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校运会、书法比赛、五四表彰、元旦晚会等。

二、学校观念文化的建设

提升办学特色品位。开办学校,树立文化立校、校风育人的教育管理思想。创办有时代特色的融实验性、研究性和示范性为一体的“五园式”学校。即:学园、乐园、花园、科研实验园、科普实验园。构建情商教育激励机制的“三步、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三、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已是尽人皆知的俗语,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加强自身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

(一)规范科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度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必须以严格为基础,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教师的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修改、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从学校的重大决策到每周的工作安排,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告知全体教师,使校内工作都建立在起点公正、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并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结果公正。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出台和改革管理制度,并着力抓好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商学校管理大计;建立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实行民主议事决策机制;组建校长参谋,畅通诉求渠道;开通校长信箱,了解师生愿望;实行支出联签制度,实施财务收支公开;制定绩效工资方案,实行考核发放制度;制定评定实施方案,实行公开公正制度。学校管理实行阳光理校,确保学校政令畅通,监督到位,落实有痕,和谐稳定。

四、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4

关键词:OBE理念;弹药技术检查;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查德课程设计模型

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率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并在其著作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对OBE进行了明确的定义[1],随后,OBE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OBE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工程类学科得到大力推广。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教学理念的三大核心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2]。

1基于OBE的课程目标设计

弹药技术检查为弹药工程专业学员学完弹药储供保障基础课程后设置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员第一次全面、规范地进行弹药技术检查能力训练。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需在OBE理念下,根据本专业毕业要求明确的各项目标,分析弹药技术检查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能力,从而确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3],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设计,弹药技术检查教学目标要求共包含8项,如图1所示。在设定的课程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应围绕本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展开实践项目,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估也应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实践项目设计还应具有综合性,能够使学员所学的专业知识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学员掌握技术检查的方法和技能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实践课中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具有弹药质量评定及质量问题分析能力,具有技术检查手段和方法创新能力等。

2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药技术检查即检查人员依据弹药质量分级、配套、使用处理等相关规定,借助工具、量具、仪器,按照操作规程对弹药及其包装进行的非破坏性(可恢复性)检查,以判定其质量状况,包括储存技术检查、接收技术检查、发出技术检查、常规检测样品技术检查、射击试验前技术检查和特殊检查[4]。弹药技术检查实践课程设计共分课下、课堂两部分,有5个模块(见图2)。其中课程的课下自学模块,包括熟悉技术检查相关术语及定义、弹药质量分级及其依据、技术检查的时机及要求、技术检查的主要内容、单发弹药(部件)的缺陷类别判定标准与质量等级评定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员分组要求组建班组,明确职责分工。该模块以掌握技术检查所需的主要知识点为导向,促使学员整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同时对学员分组合作学习和资料查询等能力进行了很好的锻炼。课堂部分包括4个模块,共8学时,具体是:技术检查方案制订模块(2学时)、实践操作组织训练模块(2学时)、班组考核模块(2学时)和研讨交流模块(2学时)。由图2可以看到,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模块设计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支撑。技术检查方案制订模块:学员针对不同的技术检查时机(如储存、接收、发出、常规、射击等),根据相关要求及实际情况,结合课下准备模块和课堂教员指导,规划和制订技术检查工艺流程。并根据班组人员情况合理分工,撰写本班组的弹药技术检查实施方案。组织训练模块:借助专门的专修室,在教员的指导下,使用模型弹药及工具、量具、仪器等对底火凹凸量检查,引信室炸药面检查,弹药外包装检查及恢复,枪弹内包装密封性检查、启封及恢复,高射炮弹内包装密封性检查、启封及恢复这5个常规技术检查科目进行操作。同时,课程组为持续改进实操训练的便捷性、高效性,专门开发了弹药技术检查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该虚拟仿真训练系统模拟某一弹药从外包装检查、配套性检查、元件检查、装配性检查到包装恢复的全要素技术检查过程。仿真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5],借助虚拟仿真系统,学员可以在线下自主且安全地进行技术检查练习,避免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重复的技能要点练习。班组考核模块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员提前为每一个班组拟订一份弹药技术检查登记表,表中给出已检查弹药的缺陷情况。每个班组根据表中的缺陷类型以及检查弹药的缺陷对单发、批量弹药进行综合质量等级评定。本部分主要是让学员熟悉常见的弹药技术检查中遇到的缺陷类型,以及掌握如何对弹药质量进行分级。第二部分是教员为每一个班组拟订一个弹药技术检查科目,然后班组内成员配合操作与实施,以组训的形式完成考核。最后班组间相互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三部分是学员打分自评。研讨交流模块主要是是激发学员去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弹药技术检查方法。具体由教员在对前三个模块中学员的表现进行总体讲评,然后提出在技术检查中的检查方法、工具设备、判断标准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包装快速恢复、缺陷快速判别、内部状态鉴定等),由学员分组进行研究,最后每组就研究的问题进行交流,并提交研究报告。

3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组织

参照美国学者理查德(RichardM.Felder)提出的基于OBE模式的课程设计模型[6],对弹药技术检查课程5个模块进行设计。理查德的课程组织要素包含三个方面:学习目标的明确(LearningObjectives)、学习过程的指导(Instruction)和学习结果的评估(Assessment)。基于OBE的弹药技术检查课程组织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资料准备、任务分配、班组合作学习、流程规划和方案撰写、实操和虚拟练习、班组考核、研讨交流、课程问题分析与修正。课程目标设计、资料准备、任务分配是学员本课程学习目标明确的环节,教员提前将课程学习所需资料发给学员,学员通过自学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根据考核要求确立学习重点。任务分配包括班组建设、班组内成员任务分工等。班组合作学习、流程规划、方案撰写和实操练习三个阶段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进行专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员将对学员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解释答疑,对学员缺乏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对学员方案撰写和实操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班组考核阶段主要是班组间相互观摩、讲评打分。研讨交流阶段是学员能力提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激发学员创新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阶段课程问题分析与修正是基于OBE理念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一环,是教员针对学员的考核结果与对整个课程观摩后进行问题总结和优化改进的过程。教员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设计,持续提升后续弹药技术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组织流程图如图3所示。

4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效果

基于OBE理念的弹药技术检查课程与原有实验课堂相比,教员授课方式和学员学习效果皆有较大的改变。从学员认知角度来看,以往教学中学员以学习课堂知识和应付考核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员的推动下被动学习。而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设计,学员以班组学习为基本单元,以一种新的自我角色意识参与到团队学习中去,具有一种潜在的竞争性和主动性。从课程评价手段来看,以往课程最后的考核是对学员学习成果判定的主要方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员学习中付出的脑力劳动做出评价。而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考评存在于课程的各个环节,这也是OBE理念中“持续改进”的一种体现。它不仅对学员学习过程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对教员把控课程质量也有非常好的效果。从授课方式来看,基于OBE理念的课堂使得学员脱离单纯记忆的模式进行学习,对知识的整合、挖掘和应用成为学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否则班组任务与课程考核将无法完成,因此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从教员在课程中的角色来看,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改变了教员在课程中的定位,教员不再是简单地给学员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班组任务设计、考评机制设计,使学员的专业素养、知识运用、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5结语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5

关键词:OBE理念;法学专业;案例库;建设原则

“法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1]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明显、效果显著,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广受青睐。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源库建设的情况直接制约着案例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中,均需进行案例库建设,以便为案例教学提供丰富、适用的资源,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文章将立足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BasedEdueation)理念为指导,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刑法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实践,针对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原则进行探究,以期能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教材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理念遵循

案例资源即案例库建设作为案例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当前,我国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职业伦理,以及专业理论素养之外,尤其要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确保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专业教育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当代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念的践行全面推进法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核心要义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在专业认证中,OBE理念通常被具化为5个“度”,用来衡量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2]。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锚定学习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全面保障和精细评价实现持续改进。新时代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改进实践教学,提高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为此,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应当以OBE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实效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培养机制。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要实现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指导。以OBE理念来指导案例教学(见图1)可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在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课程案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成果导向,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实效。

二、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案例库建设是为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在既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由案例素材筛选、案例内容撰写、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构成的课程教学工作体系。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课程案例库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基本准则,对于课程案例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遵循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应包括以下5项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新时代,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基本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切实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贯彻到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例如,对课程案例库中的案例素材要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案例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要求,不存在思想偏差。在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设计中,要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开展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二)成果导向、讲求实效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理念遵循,应当具化为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坚持成果导向原则,讲求学习实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案例素材的筛选和案例内容撰写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按需选择、因材编撰。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实施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案例适用度高、难易得当、新颖有趣、激励性强。第二,坚持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在明确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案例筛选、内容撰写,以及教学内容设置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这一核心标准。第三,科学评价教学实效,坚持持续改进。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认真总结和反思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案例素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案的完善等予以改进,以便不断提高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效。

(三)目标明确、自成体系

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此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为导向进行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首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化。经过研究,作者把“刑法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其中的知识目标细化为“知晓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掌握刑法规范的解释”“了解刑法实践中的问题”三项;能力目标包括“刑法解释能力”“刑法思维能力”“刑事案件处理能力”三项;素质目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职业素质”三项。明确这一课程目标之后,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应当关注刑法解释及司法实践问题,选择具有解释争议、法律适用争议的案例作为案例库素材,案例撰写要围绕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刑法解释和适用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案实施中要突出学生法律解释、法律思维、案件处理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和职业伦理素质的养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具有体系性特征,课程案例库建设既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出发,实现案例素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覆盖,又要有所侧重,为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强力支撑。作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刑法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就遵循这一原则,案例库体系(见表1)按照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拟建设的43个案例涵盖了课程的整体内容,同时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精炼和强化,如针对“刑法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建设4个以上的案例,均采用知识点案例和单元课程案例两种类型,案件数量分布和类型设置合理。案例库体系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既自成体系又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鲜明特点,也是重要原则。

(四)注重典型、关注冲突

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原则是指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通过具有冲突性的典型案例的选择、撰写和运用来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目标的有效实现。“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典型案例是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重要根基,课程案例库建设必须坚持典型性原则,优先选择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性案例、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和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等作为案例库素材。同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三重目标,作者认为法律硕士研究生案例库应当主要满足讨论型教学、模拟型教学的需要,知识点讲授中运用的插入型案例不宜纳入案例库的范围。据此,案例库建设中选择、撰写和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冲突性的特点,案例中应当存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的不同观点或者争议。唯有如此,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激发潜能,取得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良好效果。

(五)常态互动、教学相长

OBE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须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常态化。就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而言,这种常态互动也应贯穿全程。具体来说,在案例选择、撰写环节要通过师生互动明确学生需求;在案例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学习成果;在学习与教学效果评价中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对课程案例库建设进行改进和优化。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通过教与学的常态互动、顺畅沟通、及时反馈,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要坚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成果导向、讲求实效,目标明确、自成体系,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常态互动、教学相长等原则,通过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全面实践,确保课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3.

[2]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6

关键词:OBE理念;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过程控制体系

“汽车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支柱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设计的主要方法,能够完成汽车整体、总成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基本设计,并能初步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考虑到仅靠理论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车辆工程专业设置了“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作为该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该环节设在第七学期,以离合器、转向器、制动器、差速器、万向传动装置等部件为对象,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完成产品设计的能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该环节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锻炼作用,但也有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存在认识不足、自由散漫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反映存在组织管理松散、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1-2]。具体原因是由于该实践环节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部分学生为了参加招聘会,缩短了课程设计的时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另外,管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足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完善过程管理体系,加强“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从而促进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车辆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3]。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即OBE),即以学生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为核心问题,要求各工程专业在人员配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都要以毕业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这就为各专业的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本文基于OBE理念,提出了“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过程控制体系的构建方案,分别对前期准备阶段、任务分配阶段、资料搜集阶段、集中设计阶段、答辩评阅阶段和总结改进阶段进行过程质量控制设计,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团队来完成的。主要包括:往年工作的回顾及分析、指导教师的选择、主要参考书的选择、设计设备的到位及学生的动员。1.往年工作的回顾及分析。由系主任召集会议,往年的指导教师参加。通过查阅前一年的工作总结,指导教师对过程进行回顾,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措施。2.指导教师的选择。指导教师直接和学生接触,是课程设计过程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因此,指导教师的选择非常重要。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1)教师的责任心;(2)教师的指导经验,对于指导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或者是前几届学生曾提出质疑的教师要进行培训;(3)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是否较重,如果较重,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就不作为选择对象。3.主要参考书的选择。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王国权主编的《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作为主要参考书,另外选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汽车设计》《机械设计》《精度设计与公差测量》作为参考书。4.设计设备的到位。要求学生采用CAD软件画图,为防止抄袭现象,要求设计说明书采用手写。同时学生须人手一台电脑,没有的学生可向学院实验室申请。另外,系主任向学校申请教室作为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并申请绘图板、丁字尺等教学设备。5.学生的动员。由系主任组织,召开全专业学生大会,进行设计前动员。主要介绍“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的意义、内容、方法、制度、纪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系统性的了解。

二、任务分配阶段

在此阶段,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汽车设计”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考虑车辆工程应用背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方向,给出课程设计题目。题目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1)选题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2)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3)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生产实际结合;(4)难度适中;(5)工作量饱满。指导教师确定题目后,须填写“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介绍表”,说明其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目标、人员配备要求等情况,并下发至各班级。为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课程设计过程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学生可根据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自行组队、自主选题,但不允许交叉组队,即每人只能参与一个项目。完成组队后,系主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确保每个题目都有足够的人数,尽量做到强弱搭配。

三、资料搜集阶段

首先指导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再结合课程设计题目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所采用的软件、硬件工具等),对设计过程进行划分,给出每个时间段内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具体疑问进行答疑。学生随后开始查阅并搜集资料,途径主要包括:(1)学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的网站搜索相关书籍或期刊文献、标准,也可以从图书馆纸质书库中查找。(2)互联网。根据教师给定的题目,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材料,了解所设计部件的细节结构,作为三维模型设计的参考。(3)本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有各种汽车部件的实物,可供学生参观并测绘,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供很好的参照。

四、集中设计阶段

集中设计是课程设计的主要阶段,需要两周时间完成。为保证该阶段的设计进度和质量,采取如下措施。1.利用通讯软件,通过指导方式的改进,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保证设计质量。采用教师值班制度,指导教师轮流值班,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考勤。如果出现学生遇到困难急需解决,而指导教师不在现场,值班教师又无法回答的现象,就必须在面对面辅导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创设新的指导模式,例如,在2020年的课程设计中,因学生不能及时返校,教师通过腾讯课堂的方式来进行集体指导,用QQ视频软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2.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设计开始后,每组学生建一个群,在群中共享一个“记录本”电子文件,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每天的设计进展和存在的疑问,以及与指导教师汇报交流的情况,在设计过程结束后和设计资料一起提交。这样既能起到督促作用,也可为后续课程设计工作的总结与改进提供可靠资料。3.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该设计过程是实践的过程,但绝不是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翻版,要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汽车整体和局部的性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设计差速器的学生,要得到所计算的齿轮的力矩,就必须找到给定车型所配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自己的计算得到。4.强化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在往年的设计答辩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图纸极不规范,粗糙度、公差和尺寸的标注位置等都不符合标准要求,技术要求的内容与设计内容不符。不规范的图纸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绘图能力,为企业、社会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5.提高软件的应用水平。以往的课程设计都要求学生采用手工绘图,虽能加强学生对图面元素的认识,但与企业中大规模使用CAD软件的需求不符。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使用三维模型软件建立立体模型,并用CAD软件绘图。而对于参数计算及校核过程,也要求他们用MATLAB编程来完成。

五、答辩评阅阶段

答辩评阅阶段包括学生答辩和教师评定两个阶段。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提交所有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学生答辩阶段。学生答辩主要包括自己汇报和教师提问两个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所设计课题的认识深度和完成程度,并鉴别有无抄袭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材料指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限期内整改完成。在教师评定阶段,指导教师负责审查每份设计材料,将学生提交的图纸和说明书与题目的期望目标进行分析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写出评阅意见,给出评阅成绩,并对图纸和设计说明书进行批改。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中,既要有考核结果的评阅成绩,还要有考核过程平时成绩,并且要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如将其由30%改为40%。系主任综合各组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值班教师所提供的平时成绩和考勤情况,形成最终成绩,报送教务部门;并收集相关资料,存档。

六、总结改进阶段

整个过程完成后,系主任组织指导教师开会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查找缺失和遗漏,给出改进措施或解决方案,并将会议内容记录保存,为下次课程设计改进和提高作准备。“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成才的重要实践环节。为监管好这一过程,本文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的OBE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对设计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过程控制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少波,贺曙新.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机电技术,2013(2).

[2]孙跃东,廖欢,周萍,等.汽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7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三、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在于劳动教育基地资源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需要统筹区域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强化内部资源的融合和联通,实现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外联社会资源,强化与社会资源的联系,拓宽资源渠道和丰富资源类型,更加有力地支持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大范围推进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学校积极实践探索,孵化典型案例,如职普融合开展职业体验,成都市金牛区在全省首创“普职融通”学生职业体验训练营,将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孵化为区域性职业体验基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典型做法、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推广活动,以展示和共享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学校之间、普职之间、校社之间的协作联动,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共享。

四、以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立足于区域劳动教育全面推进的视角,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协同推进,打破“互不协同、分散运作”的劳动教育资源壁垒,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导向、政策保障和专业支持。

(一)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

从管理转向治理,澄清与转变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强化课程建设实践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意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观理念的影响,以最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基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学校一定要有种植园地,才能开发种植类的课程,才能开展生产劳动。基于此,需要澄清与转变劳动教育课程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着力于学校的决策层,开展学校劳动教育专题交流会、分享会等,请校长或是分管副校长介绍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情况,以交流与分享提高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认识,实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理念的转变。其次,教师既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者,也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育科研部门需要制订系列化的劳动教育培训方案,对区域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培训,澄清与转变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如成都市金牛区开展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设计系列展示活动,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解读、教师教学设计专题培训、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采取实践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从区域推进的角度,其内部隐含着区域不同层面推进的职责和权力,需要划分清晰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职责边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为此,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推进的主体,在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应根据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教育系统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发挥统筹作用,制订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实施方案。在教育行政层面,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机构,明确机构的具体职责、任务等,同时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配套若干政策,优化和调整部门职责,形成有效合力,如成都市金牛区印发了《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和学生劳动教育联盟。在教育科研层面,教育科研部门主要负责劳动教育政策的专业咨询,协助完成区域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完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实施,提升区域教师劳动教育专业水平,如金牛区在开展全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调研过程中,重点对学校特色课程进行专项指导,建议成都石笋街小学将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突出展现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程。在学校实践层面,学校明确与校本理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整合学校自身的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通,架构课程内容,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如成都市金牛区全兴小学,结合学校自身劳动教育资源架构了田园劳动教育课程,采取田园运动会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三)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实现课程体系化建设,能有效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重形式缺实质和多盲目少规划的问题。从区域整体视角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需从课程建设的专业指导和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强。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指导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的专家资源,成立工作团队,拟定工作目标和要求,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长期跟踪指导。同时,联合督导部门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金牛区从学校整体育人水平角度,将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纳入学校年度整体评价指标,侧重于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教育科研部门从课程建设角度,总结区域内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为学校提供借鉴和学习范例;加强对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指导,为学校提供针对性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建议,深度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采取任务完成与阶段交流的形式,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问题反馈和阶段评价,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效。金牛区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加强对学校特色课程的跟踪培育,同时依托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全面培养的城区劳动教育课程基地群建设研究”,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引进专家资源进行“一对一”课程建设阶段“诊断”,并指导学校更加科学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长效推进机制。首先,建立经费专项投入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落实统筹试点项目与配套项目的专项经费,推进试点学校与教师配套培训项目的开展,满足学校和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的个性发展,金牛区为区域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制订了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确保试点学校劳动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其次,建立个体的利益激励长效机制。区域视角下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更加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利益诉求。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须建立利益激励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和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都市金牛区每年采取自主申报、集中评选的形式,坚持“有降有升”的“劳动教育星级学校”评选,评选“三、四、五”星级劳动教育学校,实现了利益激励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民健身;课程建设;学校体育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使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智慧论断,使全民健身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全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要素,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高职院校作为全民健身推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顺应时展要求,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职业教育特征,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持续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开展主要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与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仅局限在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进行,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关联度不高,甚至存在脱钩的情况,导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之间形成无法逾越壁垒,直接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计划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现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失,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数只注重对学生教学运动技术、体育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现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教学目标主要包涵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高职院校体育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存在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不尽人意。

(三)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三自主”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没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高职院校体育亟需加强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四)课程内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一直以来都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教学目标,无法体现职业教育应有的课程特色,特别是在新时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等多维课程改革的叠加下,现有体育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弱化,难以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宗旨。

(五)课程实施。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仍存在地位上的差距,没有真正受到应有重视,课程之间很难进行有效融合,无法真正形成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协同效应;教学方式、手段较为单一,缺乏课程创新激励机制,现代多媒体技术无法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弱化了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整体结构不合理,新老更替缓慢,教育教学思维陈旧、课程创新意识不强烈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大。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路径

(一)更新体育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自身健康的追求愈加强烈,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对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战略部署,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更新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相融合,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群众体育的大环境中去,并用先进的健身理念及行动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应积极探索与社会体育活动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消除壁垒,积极吸纳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优良基因,促使学校体育真正与社会体育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势。

(二)明确体育课程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高职院校不能再囿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应根据其职业教育特征,制定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职业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培育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用行动践行体育精神,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丰富的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建立享受运动、快乐运动思想、乐于运动的体育锻炼思想,真正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重构课程结构。1.教材内容重构高职院校当前普遍存在着教材单一、缺乏创新,专业特点不突出,职业性体育融合度偏低等现象,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无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需要和社会生活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部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全育人”教育思想推进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教材、教法改革,积极发掘与创新教材资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程建设,体育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结合,使之更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职业体能、体育精神、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职业性体育技能、体能、精神、素养的修炼,更好适应未来的职业,更有利于投身到广阔的群众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全面健身运动的不断繁荣。2.教学模式重构高职院校现有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基本素质课+选课教学模式、专项教学+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完全俱乐部教学模式等。不论采用哪种体育课程建设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应该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和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及专业特色,用“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总体把控,将基础性体育教学与职业性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整合,既要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体育锻炼热情,通过享受运动、快乐运动思想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持续体育学习能力提升。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也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体育教学改革,深挖体育精神与精髓,探索思政教育切入点,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3.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也是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熟练的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和鲜明特征的个人魅力。然而,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结构不合理,新老更替缓慢,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课堂创新意识不强烈,仍停滞在原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专业特点,仅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方面下功夫,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体能、健身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从而限制了学生职业性体育发展的空间,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社会推广也会起到消极影响。为了提高体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及时掌握体育教育教学前沿动态信息,加强对外交流与培训,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创新。

(四)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重体育技能、职业体能、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充分提升,对学生强身健体、掌握技能、提升精神、塑造品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体育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发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使高职院校学校体育事业达到蓬勃发展的新高度。

(五)加强课程实施。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职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实现自发的体育锻炼。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现有教学模式下,积极进行课程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使线上、线下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同向发力、相向而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努力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注重校本教材的发掘与研发,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智慧课堂建设等。同时,积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掌握全面、科学的健身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健身理念的形成,终身学习意识的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应深入学生实习、实训的操作车间,切身体会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使体育教师具备职业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充分发掘体育课程职业化的切入点,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热情,最终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对评价指标的构建应从多方位进行,以追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从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主要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考核应追求全面而客观,着重考察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可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日常工作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及成绩等方面去体现。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展示国家整体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在体育课程学习、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乐于运动的思想,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三全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凤.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探索[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6-10.

[2]林锋.以医护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福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