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开发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开发建设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建设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文件都强调推行校企业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外科护理学教学应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积极创设临床真实情景,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能动性、有效性。但是目前由于护理学生人数众多,病人自主意识增强,很多病人不愿意配合教学工作,医院的护理带教条件远不能满足护生在临床一线提升技能的需求。为此,我校采取了问题导向教学法(PBL)、小组合作学习法(TBL)、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本课题组本着从提升外科教育教学水平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建设探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理念是将岗位工作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基于工作情境和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将整个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围绕工作过程进行知识解构、选择和重构,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化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基本流程分为6个步骤,即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景设计、课程实施[3]。具体介绍如下。

1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调研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这两家三级医院,以及与来自这两家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目前护理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临床经验缺乏导致不能胜任护理岗位。临床护理专家深度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在实习前没有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由于目前病人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很多病人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工作[4],再者随着医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现有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临床实践需求[5],2005年修改实施的《执业医师法》规定禁止在临床教学中由真实病人作为道具辅助教学,使护理学生在临床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更加困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建设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重要措施。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与临床护理专家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分析[6],确定将外科护理分为7个职业岗位和28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3行动领域划分及学习领域开发

根据上述典型工作任务,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与临床护理专家一起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的行动领域,再由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将行动领域对应地转化为学习领域(即课程),见表2。

4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情景是在实际的工作任务背景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7]。根据外科护理28个典型工作任务撰写情景剧本,剧本内容包括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护理措施等,剧本设计要便于模拟表演。以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为例,具体护理情景设计见表3。

5课程实施

5.1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和培训。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s),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具有扮演病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3种功能[8]。标准化病人是护理的工作对象,通过在本校护理系招募学生标准化病人,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课程开发建设团队对报名者进行面试筛选。最终选择10名学生作为学生标准化病人。对照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相关内容,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培训,共12学时,具体内容见表4。

5.2师资队伍建设。依据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教学内容要求,建立包括1名临床专家、3名主讲教师、1名助教在内的教学团队。护理临床专家主要负责对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主讲教师主要负责对接护理临床专家,对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划分以及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景设计、课程实施;助教主要负责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用物准备、教室、实训室安排等。护理临床专家来自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讲教师、助教均来自本校。

5.3课程实施策略。课程实施中,在教学中采用真实的工作情景,即将标准化病人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研究,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有机融合。以脑外伤标准化病人为例,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教师在授课前向学生发放标准化案例、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预习。第二阶段:课中采用由标准化病人扮演脑外伤病人的情景模拟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脑外科护士的工作任务,待2~3组学生完成后由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最后总结该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第三阶段:课后在实训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利用实训室资源进行训练。第四阶段:由标准化病人扮演病人,模拟临床情景,学生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现场表现进行评分,评分计入学期总成绩。

6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2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课程体系;课程纲要;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促进社区发展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和发展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初期,社区教育培训多是根据居民的需要自发组织的,往往是围绕某一主题,聘请相关教师,组织教育讲座,教育课程零散,没有系统的教育课程。第二阶段:规划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社区教育的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把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工作计划,组建队伍,投入经费,开展课程分类,制定课程纲要,编写课程教材,把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作为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工作。第三阶段:品质提升阶段。随着课程开发建设使用以及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和社区发展的变化,这一阶段也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完善提升发展的阶段,更加注重社区教育品质。针对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更加系统全面,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注重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课程建设也得到发展,课程建设更关注数字化学习,注重微课的开发,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国内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社区教育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一体化社会教育。由于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种族、地域等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所以,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分类众说纷纭。多年来,国内的社区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社区教育专家黄云龙提出了4类26门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陈乃林会长提出了8大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徐汇区提出了7大类25小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3大类12子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形成了12大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等。

2.关于8大类课程体系建设

社区教育课程是一种面向全体居民,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课程,课程涉及休闲娱乐、养生保健、文明礼仪、职业技能等方方面面。在借鉴社区教育发达地区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优势,按照社区教育课程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需求调查,提出建立以内容为基础的8大类课程体系:道德思想类、文化科学类、民主法制类、生态环保类、养生保健类、休闲娱乐类、家政服务类、职业教育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年龄阶段和人群特点,在8大类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又把社区教育课程分为:早期教育(怀孕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成年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妇女教育、新市民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教育等系列课程。当前,社区教育的两大重点是老年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所以,加强老年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组织实施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要成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工作管理,制订经费计划,落实保障措施,保证课程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1.聘请专家培训指导聘请专家培训指导,开展课程建设研讨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社区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普适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社区教育专家陈乃林会长进行课程建设培训指导;聘请省、市社区教育专家组织社区教师、社区教育专干开展课程建设专题研讨,围绕区域特点,挖掘教育、文化、人力和物质等资源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上的优势,从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出发,确立了“人文关怀,多元开放,地方特色”的课程建设理念。

2.开展学习需求调查开展学习需求调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为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我们在92个社区开展了社区教育学习需求情况的调查,向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发放了“社区教育学习需求调查表”5000余份,从居民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学习需求、喜欢形式以及社区资源和社区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以及社区资源和社区治理需要。最后进行汇总、归纳、分类,构建了8大类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3.编制课程指导纲要编制课程指导纲要,编写课程教材

按照确定的8大类课程体系,我们组建了课程指导纲要编写团队,组织教师按照课程体系要求来选定课程指导纲要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课程指导纲要目录,建立了《惠民阳光暖民心》《国学教育》《青少年以案说法》《保护水资源,节约每滴水》等105门课程纲要目录,同时明确了课程纲要编写的意义、内涵和具体要求,确定了课程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课程纲要组成要素,组织编写了《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指导纲要》,并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按照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我们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分院—社区学校”三方人员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队伍,成立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编写小组。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定期召开例会,聘请省、市社区教育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学习课程教材编写理论、交流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经验,探讨研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走出去,到上海、杭州、宁波等社区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课程开发建设的经验。现已编写了《和谐人际关系》《中国饮食文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四季养生》等社区教育课程128门。

4.开展课程检验评价开展课程检验评价,修改完善课程

开发出来的课程要在社区教育过程中进行课程检验,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组织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丰富、课程形式是否灵活,保证课程教育的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程检验评价中,编写团队要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发放学习调查反馈问卷、学员随访、组织听课等形式,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对课程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课程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5.开展课程建设评优评先,优化课程资源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水平,我们组织开展社区教育优质课程评选,并参加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社区礼仪》《独生子女教育》《家庭生活小窍门》等4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特色课程,《饮食营养》《养出好性格》《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等2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课程。我们还组织召开了“社区教育优秀特色课程经验交流会”,交流课程开发建设方法和经验,表彰优秀特色课程,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推动课程建设持续发展。

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1.构建的课程体系要全面系统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和多元化,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只有满足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区教育的全方位服务。

2.课程开发建设要以人和社区的发展为基础,持续满足人的学习需求和社区治理的需要

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居民的学习需求和社区的发展需要为依据,以社区背景分析为前提,以社区条件分析为基础,以社区发展和人的学习需求为立足点,建立起“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建设模式,也就是建立起一个从需求调研、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完善的课程开发建设过程。课程开发建设要随着学习需求和社区治理的变化持续发展。

3.课程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具有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建设中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检测,不能抽象、笼统、含糊。

4.专业化的课程开发建设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重点要建立好两支队伍:一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是社区教育管理者、专兼职教师,他们是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重要力量;二是专家队伍,包括社会各界人士,主要是行业专家、社会贤达、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他们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的主要力量。

5.在社区教育课程中要强化数字化在社区教育课程中要强化数字化、网络化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非常符合社区教育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特别是微课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乃林.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3

关键词:微课;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优势;现状;问题;思考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是由学者胡铁生在2011年率先提出,之后微课日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应用到各类教育范畴当中。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资源,微课因其符合网络时代学习渠道的多元化及学习方式的微型化特征,日益受到远程学习者的青睐,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在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微课及其特点

关于微课的定义,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焦建利认为微课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设计的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2]黎加厚认为微课应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10分钟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课程。[3]总之,微课就是教学时间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练、便于学习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网络时代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微课呈现如下特点。1.微课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内容精练传统的网络课程学习目标较多,学习内容相对冗长,而微课是为了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而进行设计制作的,仅针对1—2个知识点进行剖析讲解,学习目标单一明确,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2.微课学习时间短,学习效率高与传统网络课程20—45分钟的时长相比,微课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紧凑,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传授必要的知识,相对于冗长的教学视频,微课有助于减轻学习的压迫感和疲惫感,提高学习效率。3.微课网络传输方便,利用率更高传统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繁复,容量较大,学习者需要固定在电脑面前进行学习;而微课程的视频资源容量较小,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网络下载或点播观看,环境要求低,使用便捷,利用率则更高。

二、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微课符合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需要

开放大学的宗旨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元化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4],在线远程教学是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主要特色,教师与学习者不在一个时空,学习者往往依赖教师和学习资源体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微课高效便捷的学习特点能够极大方便远程学习者有效自主学习,使得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不再是一种理念,真正成为一种便捷的学习体验,契合了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需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微课依托网络平台,使得身处各地的远程学习者共享一段精彩的知识点讲解过程,能够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和开发适用于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微课是非常必要的。

2.微课有利于解决远程学习者的工学矛盾

远程教育学习者多为成人,因为受到工作或家庭等多重因素制约,工学矛盾是最大的学习障碍,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和保证,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微课对学习环境要求低,适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便于学习者利用上下班途中,饭后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实现远程泛在学习,符合远程学习者的切身需要,有利于解决远程学习者的工学矛盾问题。

3.微课更易满足远程学习者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远程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他们的知识背景、年龄结构不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差异较大,而微课知识内容的微型化、碎片化、情景化的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满足了成人学习者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适应“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三、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开发建设现状

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旨在搭建微课资源汇聚、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实现微课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了23个类别的35261个微课,其中“专题”栏目包括科学、历史等21个类别的专题性质的120个微课;“机构频道”栏目上线的是地方电大或地方开放大学制作的微课,包含沈阳电大795个,江苏开放大学7大类401个,广州市电大9大类398个,浙江电大17大类348个,天津电大11类100个,四川电大33个,海南电大7个。经过几年努力,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已有资源改造、引进外部资源进行加工、新建开发等方式已经建成了涉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内容广泛、资源丰富的微课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使用,充分发挥了国家开放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各地开放大学和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响应国家开放大学的号召,通过开展教师微课制作培训、优质微课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投身微课的开发与建设,推动微课的传播和推广。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制订了微课开发与建设的技术规范,出台了激励教师开发微课资源的政策及经费保障制度;[5]福建开放大学开发的“微课在线”教学平台,应用效果显著。系统内教师制作开发的高质量微课在各种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展示了系统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及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成果。笔者所在的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自2015年启动第一届微课教学大赛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大赛加大了河北电大的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全省电大系统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深化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四、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开发建设中的不足

1.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

“五分钟课程网”上线的微课中不乏制作精美,内容完整,形式生动活泼的优秀作品,但是毋庸讳言,因为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微课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知识单向灌输模式,以讲授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单向展示与传授;有些微课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方式,对教学内容或者板书进行了简单枯燥的呈现。这样的微课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2.微课平台的交互性功能不足

开放大学主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师生分散在异地,因为时空分离的限制,存在实时沟通与交流欠缺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持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者的孤寂感和无助感强烈,因此,学习者交互性的学习需求更加迫切。在“五分钟课程网”平台,学习者可以看到每个微课的点击数量和评论数量,可以在发现错误后发送纠错信息,可以将微课进行播放、收藏,分享到微信、微博、QQ空间和QQ好友,但是并没有相对应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评价,缺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接受反馈的跟踪,没有建立起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交互性功能不足。

3.微课内容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

在微课比赛中,参赛教师往往选取一门课程的个别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根本无从谈起。五分钟课程网汇集了海量的微课,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内容分布过于分散杂乱,课程简单堆积罗列,学习者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非常容易迷航。以“历史”学习板块为例,汇集了1734个微课,学习界面首页的知识点依次为:“董仲舒的宇宙和人性论”“古朝鲜国家”“日本的原初文明”“日本与大陆农耕文明的早期接触”“董仲舒的社会政治哲学”“儒学与佛教在日本的传入与早期发展”“古代两河流域的日常生活”“孟子的政治哲学”,内容跨越了中国历史、古朝鲜历史、日本历史和两河流域的历史;在“专题”模块中进行了主题分类,每个主题呈现一系列性的微课。以“中国史纲要”为例,了24个微课,首页的知识点依次为:“唐玄宗与开元盛世”“隋文帝的改革”“李世民与贞观之治”“隋炀帝的政绩”“中国哲学的诞生”“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战国七雄的产生”“汉代的文化”“西汉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东晋的门阀统治”,跨越了战国、西汉、东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虽然课程介绍明确了该课程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按照“史前文明——各朝代的兴衰更迭——救亡图存、复兴逐梦的近现代”脉络呈现,但是并没有学习顺序的提示引导,不能满足知识系统性传递的要求。这样学习者最终获得的只是分散在各个历史朝代的零散知识,不利于理清我国历史各个朝代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进程,也难以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微课“碎片化”特点既是优点同时也是缺憾。有些知识适合碎片化获取,如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烹饪技巧等,但是对一个学科来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微课将一门课程的众多知识化整为零进行碎片化的讲解虽然有利于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但是同时也使得该课程的逻辑性、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习者最终获得的知识过于零散,不利于建构完整的自身知识体系。

五、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微课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1.顶层设计系统开发,规范微课建设标准

建议由国家开放大学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课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微课的设计、制作、图像和声音的格式参数统一规范,促进微课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精良化,对不符合建设标准,质量欠佳的微课予以下线;组织系统内地方各级电大各专业知名教师组成微课开发建设团队,根据学科特点和各门课程的特点,整合和优化微课资源,实现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这样不但可以为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系统办学的凝聚力,还可以避免微课的重复制作和资源的浪费。

2.完善平台交互功能,便于微课二次开发

在微课开发建设中要考虑增加交互功能,设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的模块,提供评论、提交疑问、学习反馈评价等功能,特别是使学习者可以评价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呈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劣,便于开发建设团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为微课的整合、利用、淘汰及重建提供依据,有利于微课的二次开发,保障微课的质量。

3.细化微课分类目录,形成系列化微课

一般来讲,知识构建的方法是首先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大体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根据联系性原则,选择性地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单个微课承载的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属于零散的知识碎片,但还是从属于某一知识模块或者某一个学科范围,若干个微课的若干个知识点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点之间是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关系。建议以碎片化和系统化的有机统一为原则,对五分钟课程的两万多个微课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在23个大类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微课内容进一步细化分类目录,设置若干个层级的子目录,形成系列化的微课。如将1035个法律微课,分为法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子目录,将分属不同法律学科的内容归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再如上述“中国史纲要”系列的24个微课,按照历史朝代的发展在微课名称中标注观看次序。在分类整理中要遵循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注重单个微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递进,设置合理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引导提示,保障课程知识(或者专题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构建应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同一个专题系列的微课,应该实现设计思路、模板、制作流程和技术手段的统一。

六、结束语

开放大学肩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双重任务,“五分钟课程网”开发建设的初衷是国家开放大学未来将依托这些五分钟课程资源,方便地组合、生成服务于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形式的课程,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五分钟课程网”主要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服务,微课资源并没有直接作为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仍然以国开学习网的学习平台为支撑,以传统的网络课程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微课尽管并不适合在开放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但是微课可以拓展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能够与开放教育原有的教学资源形成互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微课融合到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环节和网上教学环节,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这样可以丰富开放教育常规教学模式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对于远程学习者的助学效益,能够充分实现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黄伯平.开放大学视域下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6):77-83.

[5]余晖.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2-14.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田野式教学

地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田野式教学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以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思想为支撑。[1]田野式教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进行田野式教学具有很大的难度。地理专业教室的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克服田野式教学时空上的障碍,突破实施瓶颈,有力践行田野式教学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地理实践力奠定基础。

一、高中地理专用教室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利用,将转变传统地理教学思想,成为践行田野式教学思想的重要路径,促进学生地理实践技能的发展,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一)践行田野教学思想

田野式教学注重构建开放的地理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以纯理论教学为主的现状,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实践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利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是践行田野式教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发展实践应用技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时间不足,空间实施操作的难度大,地理实践应用活动的开展缺乏常态化,导致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技能得不到强化。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应用平台,创造了实践应用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应用技能的发展。

(三)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也是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实践有助于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并丰富理论知识的内涵。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利用,是基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视野,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促进地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深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实效性。

二、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建设实践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这就需要基于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地理学情等,开发建设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品质高的地理专用教室。

(一)靶向定位,聚焦“专用”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具有靶向意识,对专用教室进行精准定位,将焦点指向“专用”,不能出现“专而不用”的现象。要想聚焦“专用”合理、科学定位,就需要把握高中地理教学生态,立足于地理教学生态中关键要素。

1.聚焦学生要素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也是地理专用教室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操作需要,优化地理专用教室布局,灵活设置专用教室设备,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场所。

2.聚焦地理课程

地理专用教室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室在地理学科中发挥的功效来搭建,教室设备配置、功能区域划分要紧扣地理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地理实践和操作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

地理专用教室不仅仅是一间功能室,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场所,场所环境的营造将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建设要注重营造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地理学科特色,充分表现地理丰富的文化,如地方人文特色、地方资源特色等,从而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贴近课程,细化“类别”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要从粗犷式建设逐步转向精致化建设,要紧贴地理课程教学的需要,细化专用教室的功能室建设和分布,同时又突出重点,突出模拟室、实验室、活动室的建设。

1.模拟室

模拟室主要围绕地球、地质地貌进行建设,该功能室要充分体现模拟室大尺度、跨空间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中空间模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模拟室中要能够进行有效的演示,开展空间模拟活动,获得立体化感受,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空间绘制。

2.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根据地理教学中水文、气象与土壤等相关学习内容对大气运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室测定其成分,分析其中包含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3.活动室

活动室则聚焦高中人文地理相关内容,对地域中人口情况、城市情况、生产活动、生活情况等进行研究,通过活动室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最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活动室的建设要注重交互性。功能室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优化功能室开发类型,满足学生地理活动和实验学习的需求。

(三)立足实用,独运“匠心”

当前很多高中地理专用教室形同虚设,这就需要转变地理专用教室开发的建设思想,立足于专用教室的实用性,独运匠心,真正发挥地理专用教室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地理实践技能中的作用。1.仪器选择要实用仪器是地理专用教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开展地理活动、实验的前提和保障,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仪器的选择要贴近地理专用教室的功能定位,易于学生操作。2.布局划分要实用目前,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室内布局划分比较传统,普遍采用座位式排列的方式,这样虽然有序、美观,但是不便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基于高中地理活动和实验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优化布局和划分,突出实用性。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采取“S”型布局;交互式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圆心辐射型布局,便于学生交互。此外,也要根据学习内容优化设计布局方式,因地制宜。

(四)与时俱进,注重“技术”

高中地理专用实验室的开发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地理专用实验室开发建设的“技术”含量。当前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技术配置主要包括环幕投影系统、电子白板、3D投影系统、模拟系统等,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优化地理教学呈现方式,并为学生创造模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

三、高中地理专用教室有效利用的建议

地理专用教室要做好投入使用工作,以确保专用教室发挥应有价值,促进地理教学升级。

(一)建构专用教室利用制度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建设具有系统性,它的利用要根据专用教室建设情况,落实制度建构。制度建设要全面,既要对专用教室的教学功能进行定位,避免教师滥用专用教室,又要对专用教室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规定,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公物爱护与损坏赔偿制度、卫生制度等,从而规范教师、学生对地理专用教室的利用行为。

(二)利用专用教室培训师生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专用教室功能分布、设备使用、技术系统等的熟悉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利用地理专用教室开展活动、实验之前,需要对师生进行专项培训。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是地理专用教室的直接使用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尤其是对功能室分布、设备、系统运用、注意事项等进行重点培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带领学生利用专用教室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专用教室,并就相关仪器、使用流程等开展专项培训,使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地理专用教室。

(三)建设相匹配的资源体系

高中地理专用教室资源体系包括设备资源、场地资源、教具资源和课程资源,前两者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不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对于教具资源而言,除了地理专用教室配备的资源外,师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自主开发教具资源。例如在进行地质地貌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就地取材,这样形成的教具能够打破专用教室的局限性,利用当地资源的亲和力,彰显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特色。课程资源要丰富多元。目前,高中地理专用教室受经济条件、空间条件等制约,投入主要是在模型资源、仪器设备资源、技术系统资源等层面,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拓展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并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库。此外,要基于专用教室开辟地理实践场地资源,引领学生从专用教室走向更加广阔的田野,从“小田野教学”向“自由田野教学”升级。[6]总之,高中地理专用教室的开发和利用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地理实践技能的需要,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能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地理专用教室的实用性,从而真正架构起通往地理田野式教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吴麟,张建珍,孙华东.美国中小学地理田野式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地理教学,2014(3).

[2]郭千刚.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人间,2015(18).

[3]赵平.接“地气”,聚“人气”———基于学情的高中地理专用教室设计[J].地理教育,2015(4).

[4]张雪.北京市地理教室建设基本原则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5]丁金菊.巧用教室资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J].名师在线,2017(5).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5

1.实用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是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工作中所经常用到的,即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此,我们对过去基于结构完整性所组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核,将其中那些在工作过程中用得少或者根本用不着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仅保留工作过程中用得着、且用得多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的实用性。

2.实践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课程标准应包括能力训练情景。每个能力训练情景项目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科学、效果可检测。这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所在。

3.协调性原则。

它是指各课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上应相互协调,力避相互任意重复、倒置等不合理现象。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顺序安排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们对本专业所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协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所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我们将所学课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四个类别。在这四类课程中,排在前面的为排在后面的起着支持服务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教学时间上也是依次先后实施的。二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各课程类别中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计有入学教育、军训、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有企业常用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计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劳动与社会关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务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设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实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包括清查并处理各课程中已有的内容重复、不适用、位置安排不合适等等问题。

4.校企合作开发原则。

它是指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应业务专家共同完成。这是确保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求各课程标准建设小组成员中必须包含两名以上行业企业的相关业务专家。其中,校外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校内专业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考核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通过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我们科学设计课程学习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设计

在高职层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结构直接决定着其规范的范围,也就直接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我们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能较全面规范并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即新开发建设的课程标准既遵循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思想,又不拘泥于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内容,而是指导范围应更广、指导作用应更强,更加实用。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确定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资源建设、其他说明等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是课程标准的前导说明性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建议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等;课程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进度安排等五个部分。而且,这五个部分具有较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排序第一。

其次是课程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再次是能力训练情景设计,它是围绕能力目标实现建立的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学习领域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最后是教学进度安排。它是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以每次教学活动为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考核评价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包括课程考核所应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断标准等。资源建设建议是针对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网络资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议,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说明。其他说明是指对课程标准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说明而在前面又没有说明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有可无。

三、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以为,将课程标准的建设步骤确定为以下六步较为合适。下面以《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几个定位。一是明确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管理意识与能力,属于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二是明确本课程的应用方向。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定位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本课程的应用方向即为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统计实务。这两个定位实际上就决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学习情境设计背景。第二步,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专家人员一起研讨,他们在工作中所需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养,从而形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第三步,围绕有效实现已确立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设计本课程的能力训练情境项目及其实施步骤。第四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该安排以一次教学活动为单元,将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第五步,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第六步,明确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四、课程标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开发建设出一份较理想的课程标准并非易事。我们通过一年多时间,以及多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践,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被动、应付甚至事不关己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对课程标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老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规范课程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进。反之,如果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下去。

2.专业带头人要能扎实推动。

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主要执行人员之一,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动落实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同时,他还要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学带领并指导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确保建设实效。如果专业带头人只是承担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对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见,那么具体从事建设的老师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门、要么就是随意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总之,建设质量没有保障。

3.专业老师要积极投身建设实践。

课程标准的建设最终是由专业老师来落实的,建设成果也最终是为专业老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因此,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建设质量与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专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努力。如:他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并消化吸收相关的开发建设理论思想;要走访多家企业相关业务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标准建设要求,撰写课程标准草案、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反复修改、锤炼完善等。只有专业老师自觉积极投身这项工作,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如果专业老师带有任何畏难情绪,或者被动应付,这项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落实在形式上,难以实现预期。

4.要确定出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建成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原则必须是:职业定向性、实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开发等。也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课程构成;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职业工作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总之,我们始终围绕职业做文章,围绕“实”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应对上级检查,即标准建设出来后只是给人看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就会围绕检查要求而建设,建设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标准如何更好地符合检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合上级或领导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脱离实际应用需要。

五、总结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6

[关键词]交互式数字教材;教材建设;职业教育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PAD等个人数字终端得到广泛普及,数字化学习、阅读、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开发建设面向现代数字化教育环境的交互式数字教材受到普遍关注。与具有稳定、封闭和静态等特性的传统纸质教材不同,交互式数字教材是一个同时面向课内和课外的泛在学习系统,它集成了移动学习、富媒体和云服务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能依据学习者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的自主学习需求,有效整合内容资源、物理设施、软件工具、网络服务、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因素,将学习内容进行富媒体编排设计和交互设计,并面向多用户终端进行设计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可扩展、移动、交互、沉浸式的学习体验[1]。数字教材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形态与功能特征随着技术环境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的静态型数字教材,仅在出版形式、载体、教材形态上与纸质教材相异,对教学资源的拓展非常有限。随后出现的多媒体数字教材,主要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来构成教材内容。而现阶段发展的交互式数字教材,不仅呈现强大的富媒体表现能力,而且支持开放、便捷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创设更真实复杂的数字化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学习[2]。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教育中使用交互式数字教材,其富媒体特性将更形象地阐释基础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呈现操作技能,其开放交互特性将更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一、交互式教学教材开发原则

根据梅瑞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式,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中需要遵循下列几个原则。1.教材内容应以面向完整任务为中心,由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序列任务环环相扣组成,教材内容中应提供完成相关任务的样例示范。同时在综合考虑阅读终端和阅读软件的基础上,教材内容应具有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2.重视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对新知识的建构意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加工过程,教材中应合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资源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联通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增加经验基础、减少认知负荷、促进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3.教材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者为中心”,合理运用人机、人人等多种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反思和辨析知识技能的机会,注重学习分享体验,提供外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互式数字教材开发建设的前期分析

这阶段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特点、核心知识模块及各知识模块间的关系,明确课程能力结构和学习目标。学习者分析则是对学习者的先前经验、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动机和使用情境等展开分析。这些都将为后续进行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和学习路径的设计、功能和媒体呈现的用户体验设计提供基础。高职“网络创业实践”课程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与商品学、管理学、广告学、营销学、谈判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综合,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课程以实际具体的网络店铺运营为核心知识模块,由市场定位、产品规划、网络店铺建设管理、网络营销推广、客户服务与物流管理等系列知识模块按网络店铺运营的实际工作流程有序组成。课程主要学习对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基本的市场调研能力、商品图片拍摄与处理能力、网络推广与活动策划能力、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等,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自主学习与社会交往。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网络创业实践”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网络店铺运营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初步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基于上述分析,“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将采用任务导向的内容组织模式,用实际网店运营案例串联各系列知识模块的学习。在媒体资源的选择上,将兼顾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者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各媒体资源间的全方位融合,来营造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注重学习者体验,在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升华情感。

三、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与学习路径设计

当今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犹如一部电影“大片”制作,需要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媒体制作、技术开发等众多人员分工协作,知识图与学习路径的设计通过类似工程制图的形式,来展示课程核心知识和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为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把握与探讨课程内容、教材设计思路提供基础。知识图就是一种可视化的以保证知识完备性的知识分析工具,在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规则对课程内容作结构化表征,以明确关键知识、知识层次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学习路径设计则是在知识图基础上,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为不同特征学习者设计的一系列可能的个性化学习线索的图示化表征[3],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方式切入课程内容,有利于真正促进知识建构和提升用户体验。知识图与学习路径设计对保证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学习方式的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设计中,根据梅瑞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的“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的思想,首先确定基于真实情境的完整商业实战项目。鉴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宁波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与本地多家企业在淘系(包括淘宝和天猫)网店运营中合作紧密,本教材就以基地近年来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运营为核心完整任务,按照网店运营实际作业过程,把教材内容进行知识重构,设计了市场调研、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网店开设与商品管理、网店装修、促销推广、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运营数据分析等八个序列任务。在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所提出的课程知识图绘制规则[3]基础上,以网店装修中的“PC旺铺装修”子任务为例,对完成本任务的关键知识技能,既“自主装修设计”及其所包含的店招设计、海报设计、宝贝推荐和详情页设计等知识技能点进行结构化表征,具体如图1所示。高职学生通常动手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完整的网店运营过程,我们将相关知识与技能“锚定”在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运营的具体情境中,但不只是进行静态的知识结构表征,还要建立灵活动态的“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的活动图式。具体来讲,为便于高职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技能点并完成学习,在交互式数字教材设计中,将网店运营各序列任务的学习路径确定为:学习导入、案例示范、新知学习、任务实践、知识点小结、知识拓展、练习与测验。在案例示范部分,教材主要以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的运营贯穿始终,有店铺相关简介、各运营阶段的问题陈述及具体解决方案的策划与执行。而在任务实践部分,教材将提供多个其他企业网店运营案例与存在问题,需要学习者自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同时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教材设计了多条学习路径供自由灵活选择,如可以按照已有设计逐次展开系统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进入相应模块进行学习。

四、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功能与呈现形式设计

交互式数字教材要能通过丰富的资源集结、高效的互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除了需要注重内容设计和组织之外,还应重视用户的体验设计,即学习者对数字教材使用方式和设计意图的感知和回应,它将直接影响学习者能否快速有效地激活迁移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或操作技能。为实现高质量的数字教材用户体验,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移情设计原则,通过模仿学习者本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创建学习环境,满足实现任务的各种需求[4]。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功能与呈现形式设计中,我们重点突出以下设计细节。1.利用富媒体辅助知识理解、案例演示。“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充分使用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资源来生动表现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在各阶段运营中的特点和要求,并对如何作运营规划与实施进行案例演示。与以往纸质静态教材相比,富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清晰,更能调动学习者思维,从而吸引学习者更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2.注释、书签、笔记、高亮、链接等功能与学习重难点的融合。“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支持注释、书签、笔记、高亮等移动学习功能,并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做出应用学习辅助的明确提示,引导学生根据个性需求合理使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便捷的链接扩展功能,对于诸如客单价、DSR、转化率等网店运营专有名词、术语,或事件、人物、地理信息等加以标注,并可链接扩展至百科、在线词典或其他相关网站,以满足学生“把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的需求。3.方便快捷地边学边练边测与及时反馈。“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通过提供游戏化、情景化、难易程度自主选择的交互练习和测试,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体验感。同时,对教材中诸如选择、判断、连线、填空和匹配等题型都实现及时反馈功能,即给出评判,分析出错之处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点,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此类问题系统自动推送2~4个相关测试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能举一反三。4.同异步人机、人人交互。多样化交互是现阶段数字教材的鲜明特色,合适的交互功能设计能够丰富教材的资源和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网络创业实践”数字教材每一个序列任务中,学习者能够随时将学习笔记分享到网络社区,或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展开同步或异步讨论。在具体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合理的交互设计呈现频率、针对的教材内容重难点及合适的表现形式。5.学习行为统计分析。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中,我们设计了记忆学习痕迹,支持断点续学功能;阅读、笔记、练习、测试等教材学习行为数据的记录、查阅、统计与分析功能。在具体教学应用中,与云班课平台实现数据互传,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的教材学习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跟踪、提醒与指导。

五、交互式数字教材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数字教材因其富媒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动态性等特征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年级“网络创业实践”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与云班课配合使用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云班课里上传“网络创业实践”云教材,确定教材自学内容和资源,设置预习过关任务。例如,将教材中“网店开设与商品管理”序列任务中的“商品”设为自学内容,并确定教材链接指向的淘宝大学“宝贝上架”视频为拓展自学资源,要求每位同学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都能将所售商品进行正确,若有什么问题,可通过教材内置讨论区进行咨询交流。接着在教材自学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自学内容,参与在线答疑、讨论来完成教师设置的预习过关任务;而教师通过对学生在交互式数字教材中的学习行为记录、学生预习过关任务完成情况和在线讨论情况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教材资源自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评价和形成性考核,同时为下一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数字教材的改进升级积累资源。最后在课堂内化阶段,通过课堂内讨论、探究或实践操作,来解决上一阶段学生课程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解决完成后,教师设置较前阶段预习过关任务更具复杂性的典型任务,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等形式展开学习,教师通过在旁观察或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小组指导或集体讲解,直至最后任务完成,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建构和内化。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有利于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发展空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教育开展交互式数字教材研究是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和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交互式数字教材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研究,如关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标准体系、用户体验设计、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教学应用模式及对学生认知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2):75-84.

[2]张桐,杨孝堂,杜若.远程教育全媒体数字教材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38-142.

[3]黄荣怀,张晓英,等.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6):27-33.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7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学生喜欢的学校”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促进学生“健康幸福阳光”地学习成长为重点,把“学生喜不喜欢”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从教行为的重要标准,深入研究学情、教情,强化常规管理,以“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为总抓手,出特色、出成果。主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强班子建设,带好干部队伍

以“三力”建设为核心,领导班子要加强先进理念和当前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决策力;干部队伍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扎实做好管理工作,增强执行力,作风要踏实,工作要细心。

二增强师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良好师表形象

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调研会议,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了解教师师德表现,筛选影响教师形象的共向问题、研究方法,指导教师规范从教行为。师德建设既要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更要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对于坚持在一线、兢兢业业、师德高尚的教师进行大力表扬和奖励。抓师德要与促教师成长相结合,要以读书成长工程为契机,加大理论培训和教育方法指导力度,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一支师风正、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坚持教师第一,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继续坚持教师第一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能力,“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学更高效”。坚持以提高教师全员育人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正面引导和严格管理,真正使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精心备课上课,高效作业教学和批改,通过教师的高效劳动带给学生低负荷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要以学科研究为载体,创新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加大弱学科领军教师培养带动,突出强学科特色。

四加大教学管理和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

首先要抓好教学常规,突出“严”和“细”,加大中层以上干部听评课力度,常规管理真抓实干,提高平时的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其次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用新理念、新方法激发教师创新的动力,干部和教师沉下心来研究,真正形成特色,让课堂活起来;再次要建立健全反馈矫正的管理机制,形成落实、检查、反馈矫正的管理系统;最后要改革教师考核机制,形成既简洁有可行、既明确又具有正确导向性的评价制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另外要继续利用好齐鲁名校长交流平台,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开发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和特色课程。一是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形成经验,进行实施水平的测量和评价,科室及时做好总结提升工作;二是立足学校学段和学科实际深化校本课程,以教师为本,开发建设一大批为学生喜欢,对学生终身有益的校本课程;三是在家长课程、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上加大遴选整合的力度,要以班级为单位注意搜集有效的家长课程,各学段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课程,形成教育的长效;四是进一步深化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作用,要切合学校实际,不搞形象工程,在实施效果上要以点带面,讲求教育实效;五是结合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爱国教育等主题,科学制定计划,做好统筹安排,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六是加强科学、社会实践等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成为强势学科;七是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做好西校区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

五切实提升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发挥德育的作用

从干部到教师,真正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带领广大教师落实全员育人的责任,让德育成为每个教职工的常规工作和自觉行动。首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细化管理要求,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引领和习惯养成。其次加强德育活动建构,实现活动育人。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社团和青少年俱乐部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活动面向每个学生,活动常态化,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再者深入挖掘课堂的育人功效。第四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导师制和双班主任制度;第五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德育活动提前规划,做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相互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双提高。

六教育科研先行,强化为教学服务功能

教科研要先于教学、根植于课堂,着力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困难,与促进教师成长紧密联系,帮助优秀教师总结提升经验,为教师发展服务。

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既要做好显性文化建设,更要重视隐性文化建设,要把工作做到教职工心里,以“健康阳光、向善向上”的文化引导人,内化为行动,用正确的方法影响人。

八进一步改善设施和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建设上水平

南教学楼拆建在即,大约在3月中旬开始,初中一年级和四年级在东校,初中二、三年级去西校,假期中学校安排了教室、安装了新的多媒体设备,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暑假期间还要安排小学教学楼和综合楼粉刷,另外东西校区塑胶操场建设要设计安排,其他课桌凳更新等办学条件改善逐步安排。

九继续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课程开发建设范文8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社区教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而在社区教育中,课程建设又居于核心地位,关乎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近年来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布局。对于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维考量,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同时揭示不足与问题,进而引导社区教育良性发展。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以需定供

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课程建设应面向居民需求。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了需求导向,遵循了“以需定供”理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涌现了《木兰拳》《剪纸》等诸多契合居民所需的优秀课程。木兰拳动静结合,有机吸收结合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等特点,伴随优雅音乐舞动,有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但是,学习者多是自发、分散练习,缺乏统一组织指导交流平台。社区学校关注到居民对木兰拳学习的需求痛点,开发了木兰拳社区教育课程。一方面,组织开发了《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教材,不断推进木兰拳学习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课程学习,搭建各类课堂、比赛等交流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居民对木兰拳的需求不断被释放,许多社区、学校、村委等都纷纷组织了木兰拳学习团队。

(二)弘扬传统

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把村居民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引导村居民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海市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上海市在社区教育传统文化课程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传统民俗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将口口相传的特色文化沉淀为教材,增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例如,编写了《打莲湘———廊下民间艺术》校本教材,这是首次将口传耳闻的莲湘转化为文本教材。其后,莲湘教材不断更新升级,内容不断丰富。再如《亭林腰鼓》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回溯,又有创新介绍,理论实践兼具,很好地传承了亭林腰鼓这一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评促建

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开发主体与学习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不断总结学习者的评价建议,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反馈评价,可以充分展示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果;于社区教育的供给方而言,及时收到具体的反馈意见,可据此适时对课程进行诊断、修正,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课程的供给效能。在评价具体课程时,上海市坚持目标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并重,同时又结合了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学校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在课程评价反馈方面,上海市注重考核规范、完善机制,确保课程所需资金的投入,促进课程全面系统开展。如《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期结束时学员汇演木兰拳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学期学员汇报展示”活动,考察学员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奖励和鼓励两种手段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还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通过群众反响和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效果。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

在设置课程时,开发者考虑的问题是“通过学习要解决学员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这门课程对参加学习的学员有什么用”。但是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每一因素都存在变动空间,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目前,囿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教室软硬件设备的配备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状;而学习者的知识构成情况,街镇居民与村居学习点的村民存在着现实差距;同样,不同社区学校配备引入的教师也存在水平差异,课程设置目标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

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各个区都有自己开发的课程,有些课程的设置缺乏审慎论证,以致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重复,折射出开发者从众与跟风心态。由于课程定位不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选材不准,叠床架屋;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统整,有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当。

(三)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

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进行抢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课程内容设置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契合时展不断推进。由此,社区教育课程仍需正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再优化。

(一)课程设置因材施教

教室软硬件设备配备情况,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储备构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技巧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已有课程的设置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已有课程体系而言,需要从软硬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学习者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二)课程体系合理构建

目前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中出现的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雷同,有的甚至是课程名称几乎相同。同质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浪费了教育资源。针对此类存在重复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以节省的资源用以提升课程质量。

(三)合理开发新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要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为依据,此类需求会应时代经济发展而发生新变化,新的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即应运而生。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1.从旧。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传统的特色文化会随之退出主舞台,但作为民俗文化仍有其存在的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抢救保存,但需适当摒弃这些文化中负面愚昧构成部分,保留其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此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向的是历史体验。在这方面,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在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相应的课程设置开发。2.从新。民俗特色与现代性发展不可偏废,新的前沿现代性课程亦需纳入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此类课程面向的是现代体验。例如,现在热潮不断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内容都可适当纳入此类社区课程体系中。在设置开发此类课程时,可考虑与一些科研高校或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已弥补课程供给短板。

参考文献:

[1]钱亮,吴君民.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究———基于微课平台[J].机械职业教育,2017(3).

[2]罗志强,邵晓枫.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24).

[3]丁红玲,王秀荣.多维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方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张奕.社区教育课程的分析与建设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5]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