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实训课程改革研究

汽车构造实训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工程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要贯彻落实该理念,引导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教师应对汽车构造实训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基于网络,利用“课程中心”教学平台,建立符合认证理念的课程过程考核模式。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中心;过程考核;题库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由于能够实现各国工程教育水准的实质等效,在当前全球化人才跨国流动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积极加入并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得到了快速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必然面临相应改革,以适应相关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操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受到良好操作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在实际中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开展知识理论的实用性探索,继而向新的领域拓展。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这是理论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汲取理论知识、实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培育创新能力的一条必由之路[1]。鉴于上述原因,各大高校均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本文以汽车构造实训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下基于课程中心施行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考核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

一、当前课程现状分析

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服务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实训课程作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独立设课,通过在实验室组织学生实际动手拆装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熟悉发动机、底盘相关系统各总成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辅以对汽车电控新技术、新结构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汽车今后的发展趋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关系到汽车构造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对专业的兴趣。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汽车构造实训课程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通过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指导系统,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每年跟随汽车技术发展新增实验设备,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实验台套数并将每组实验人数控制在3~4人,以提高学生动手机会;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环节并计入平时成绩等,以提升教学效果。但实际应用表明,这些做法只能调动部分学生在感兴趣的内容上投入热情,并未做到全体学生、全教学内容的覆盖。学期末的最终考核数据反馈,暴露出部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较为浅显,并且偏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效的学习体系,教学最终结果不能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无法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素养。究其原因,该课程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虽然课程围绕培养学生“自主拆装、自发开展探究性的观察和分析”的课程目标,采用了基于指导书与视频指导的“学生主动课前预习、实验过程中讲解与讨论结合”的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但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关键知识点未能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甚至需要指导教师不断强调才引起重视,部分学生甚至仍旧只能被动接受分析结果,缺乏“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该种能力的培养恰恰又是本门课程希望达成的关键目标,并借此为后续课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需针对教学对象存在的差异化。需针对教学对象存在的差异化“因材施教”由于参与实验学生人数多,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知识层薄弱环节不同,导致其关注的知识点也不同,实习实训过程中采用引导性的提问并进行讲解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部分学生,教师对操作知识讲得过细,会导致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时间被占用,而如果对操作知识讲得不够,又导致其实验时无所适从,只能为了完成实验而敷衍了事,无法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目前普遍采用的实验实训考勤、期末测试、实验报告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现象十分严重;期末测试,若采用笔试方式,则学生会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将实践环节等同于理论知识处理;若采用实际操作结合答辩方式,则考核面过窄,考核周期过长且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无论上述哪种考核方式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考查,难以适应当前工程认证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期末的考核成绩,虽然可以通过分析作为教师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但无法让学生实施当前课程的预警及过程改进,无法做到及时调整学习重心,以弥补本门课程的不足。工程认证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生什么”转变为关注“学生能够学会什么”;成果导向则需要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目标进行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教学,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学生学习的“成果产出”上。因此,实践课程如何引导、督促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实现及时反馈学生学业状况,使教学过程形成闭环,既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又让指导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短板并予以纠正,达成课程目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考核解决方案

“过程性考核”最早由MichaelScriven于1967年提出,之后BenjaminBloom在1971年对该术语进行了定义。过程性考核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性的考核。其目的在于通过检查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做出快速相应的调整,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2]。过程性考核强调考核形式的灵活性,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性。目前各高校为了适应时展需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均在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纷纷引进信息化教学平台,全面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其中的“课程中心”是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提出的,并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平台。“课程中心”集MOOC教学、教学资料共享、视频教学、课后答疑、作业考试、进度监督与分析于一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随时学习,教师实时答疑,教师、学生检测与自我检测同步进行[3]。将课程中心的“检测”模块灵活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过程考核”模式,既能引导学生实验,使其把握学习重点,进行自我评价,又能改进课程考评模式,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思路。课程组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课程中心平台,创建题库并尝试增加了在线“实验中测试”和“课后考核”两个测试环节,利用系统自带的自动阅卷评分功能,实现了知识的多角度学习、测试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测和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考核。

(一)实验中测试。每次实验时,在完成实验项目的常规教学讲解与分析后,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登录课程中心,进入“实验中测试”环节,系统基于题库随机按规则针对每个学生形成各自独立的测试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验对象、分析思考找到正确答案。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教材,可以互相讨论,可以与指导教师交流,待完成自己的全部测试内容后点击“提交”,即可显示当次测试成绩和当前排名。该测试环节既能作为学生本次实验的一个自我测评和检查,又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探寻答案过程中,围绕未掌握的知识点开展研究,使学生主动地、灵活地开展学习,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交后的评分和排名,及时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并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理,为提高学生实验实训过程中的主动性提供方法并取得理想效果。

(二)课后考核。按同样的方式形成“课后考核”测试试题,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后,在限定时间内快速完成答题,并记录成绩作为本次实验项目的项目成绩。若当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申请重新生成试题,允许多次测试,并将测试作为学习巩固知识的一个环节,哪怕学生采用不断试错的方式学习,也能得到正确知识,从而获得进步。由于提供了多次考核机会,取N次考核的平均成绩作为项目成绩,既确保了考核的公平性,又消除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挫败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挫败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继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实验中测试”成绩与“课后考核”成绩,分别代表了 学生实验过程的学习情况及后课后复习情况,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习效果,客观地进行过程评价;系统自动统计得到的错题率,使指导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并在下一次课程中展开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做到持续改进。

三、汽车构造实训课程题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为使用课程中心进行过程考核并取得上述效果,课程题库的科学建设至关重要。所谓题库,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按照规范编制,附有试题性能参数,经过分类编码的大量题目的集合[4]。汽车构造实训课程是面对汽车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由于涉及知识面广,实训项目多,又期望能通过测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及客观评价,因此建立题库时要对题目内容严格把控,并做好科学、详细的标识,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课后较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一)课程题库建设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课程题库建设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题库试题在编写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需求展开,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应依托课程资深教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严格把控试题质量,使学生在考查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握课程学习要点,对自身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试题应进行科学分类。试题的构建在围绕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和难易程度,设置的题目不宜过难或过于简单。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试题应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简单、适中、难三个层次的构建,同时避免前后试题互为答案。每道试题一旦完成,按题库系统的约定,通过正确标志位表示其特征参数,方便后续系统自动识别组卷,生成测试试卷。

(三)题库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和全面性。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命题不仅要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命题要真正起到引导和指挥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试题内容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命题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重点理论知识,而应该是教材内和教材外的、理论和实践的、记忆性和推理性的、简单和复杂的等内容都覆盖[5]。汽车构造实训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操作验证理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试题要反映学生对结构原理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应涵盖操作技能题、结构类试题、功能原理类试题。不同学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了解、掌握程度不同,这就对题库编写者明确了解题目适用对象,并对题目标签的合理性提出更高要求。在试题编制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的侧重点,注重知识点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尽量避免学生直接从书本中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四)题型题量应设置合理。传统试题类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也称自由应答型试题,题型有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此类试题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功能,但评分需要采用人工阅卷方式且容易受到评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客观题也称固定应答型试题,是让考生从事先拟定的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的阅卷、评分完全避免阅卷人主观因素的干扰,便于通过机器阅卷,提高阅卷效率。故在题库建设中,应以客观题为主。填空题和简答题可转换为选择题形式,选择题也可通过导入图片,完成读图能力的考核。题量以完整覆盖本项目知识点为宜,但也要避免题量过大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中测试”作为课堂教学的检验环节,应以学生在基本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能够在20分钟内完成为宜,“课后考核”作为项目考核环节,应确保学生在5~10分钟内能完成为宜。

四、结语

按照专业认证理念,基于课程中心的作业考试模块,针对实践课程增加过程化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客观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并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为了保证基于课程中心的过程化考核的实施效果,课程组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出应合理构建题库的内容、题型和题量并科学分类。通过两年的实际应用表明,上述方案有效解决了我校汽车构造实训课程存在的不足,可以作为同类课程改革的解决方案之一。

作者:刘成武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