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案例范例

课程建设案例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1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刻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不足,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客观分析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根据具体的行政法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案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在行政法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法是各法学院关注度最高、探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前后首创。它主要是针对当时非常流行的传统演讲式教学法以及教科书式教学法,为了摆脱纯理论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的一种行政法教学。与传统的仅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助功能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法学研究归于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个范畴之下,学者们普遍将行政法作为理论学科。但是,随着对行政法制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者开始从应用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学问题。应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解决发生于这个学科背后的具体事实。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面对的就是发生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的具体案件。据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将行政法课程列入法学教学计划。相比较其他法学,我国行政法学教学的起步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式,二是归纳式。行政法学教学方式也不例外,演绎式行政法教学是由教师以单方讲授的方式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及各种不同的行政法现象。归纳式行政法教学则是指从社会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出发,通过对个别案件的分析、评议与总结推论出行政法的规范、规则并形成基本的行政法理论。我国传统行政法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演绎式。比如:我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提交一份教学进度表,即是将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及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和需要,按照教学进度介绍给学生。而当行政法律体系由制定法转化为法治运作过程时,以按进度进行、单方讲授为主的演绎模式的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必须逐步向归纳模式转变。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培养法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

通常讲,我们讨论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问题。但是近来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占据了行政法教学中的很大部分,现在的研究生教学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以前硕士研究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而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越来越向着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法学专科教育的萎缩,我国法学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上,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所突出的是实践性、应用性,这对法学教学中引进和发展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生于法治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在进行筛选、整理后引入课堂教学并予以广泛运用,通过分析与评议、讲解与总结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为以后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正确认识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于1870年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其被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双赢。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存在两种弊端。一是缺乏对行政案例的精心筛选与选择,没有充分发挥案例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没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通过行政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政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争议,而对行政法律问题和争议的提出、思考、分析、讨论、辩论,直到最后得出结论,老师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行政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具体行政法律问题的技能,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法律的能力:法律领域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行政法作为部门法之一,学科体系更为繁杂,内容较之其他部门法变动性更强。行政法案例教学通过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法律规则原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自我教育的技巧。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确实为学生以后自学法律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3.可促使学生将专门法律知识内化,节约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创造的法律信仰的一部分。法律教育的内化促使学生能够随时对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培养了他们在遇事时理性分析、谨慎行动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判例,同时也提供了法律评判的具体价值和标准,因此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法律思维和技能,忽略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案例教学法过于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技能,而忽视了他们对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重视法律规定,忽略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较比较重视对个别具体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法律原理的解读和掌握,过多强调案例判决中所依据的法律规定,而对法律精神和原理的领悟不够全面和准确。

3.重视个性培养,忽略规则共识: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但过度的疑惑也会令一些思维不活跃、无法突破并实现创新的学生对法律产生迷惑。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要素

行政法案例教学包括三个要素:行政法、案例、教学。

(一)行政法要素

行政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将行政法定义为控权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行政法起步阶段受苏联行政法影响,将行政法理解为行政管理法,90年代中期以罗豪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行政法表述为平衡法。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行政法案例的选择,习惯以部门行政管理的内容为基础,而在判例法国家,行政法案例的筛选是以司法审查为基础。

(二)案例要素

行政法案例最好以真实案例为选择。行政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内容角度,繁杂性和过程均不同,因此案件的类型也不同。如有行政执法领域的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等等。

(三)教学要素

行政法教学是指行政法课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教学要素就是围绕行政法的内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三个要素中,教学要素是关键。行政法和行政法案例是普遍存在的,其如果不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行政法案例教学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上,即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无论是行政法还是案例,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更新。

四、行政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高校中,一些教师不够重视案例教学,认为其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表现出怀疑、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更稳定、可靠、系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毕竟发展不够成熟,往往会成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投机取巧的借口。该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系统性要求不高,只侧重对具体案例所引发的具体问题的研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自由度较高,完全可以简单组织让学生自学,为一些教师投机取巧提供了借口和机会。有些教学机构对案例教学不重视、不认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意见与建议缺乏应有尊重,不积极提供教学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案例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国内很多高校法学院系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也没有在行政法课程中单独留出案例研习的实验课的课时,导致在整个法学案例教学中,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阻碍。

(三)教师实务经验与案例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从法学案例教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目标看,该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法学知识储备及理论基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法律实务经验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由于行政法课程的繁杂性、多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对利用案例教学进行行政法讲解的老师则提出了更高的法律实务经验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许多行政法教师既没有在行政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的机会,也缺乏在法院审判组织担任行政诉讼法官的经历,还没有从事行政诉讼办案律师的工作经验,甚至有很多教师没任何法律实务经验,无法很好运用和实施行政法案例教学。

五、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行政法教学的需要,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

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一个适合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目的。每个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案例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

2.必须具有典型性。行政法案例成千上万,在案例的筛选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案例,如田永起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孙志刚案件,105次违章,张先著案等等。学生对案件事实或情节的分析、讨论,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关系的争论、辩论,对行政案例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的考察和评判,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必须具有及时性。因为行政法的不稳定性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易变性,对行政法案例的实效性、现实性要求更高。案例的选择应及时更新,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保证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行政法的发展动态和行政法律实践的现状。

4.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案例的来源和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这并不是说教学当中使用的案例只能是真实案例,案例也可以是精心编撰、组织的虚拟案例,但案例线索的来源及案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如果是真实的案例,案例的引用要尽量真实,不能随意改变案件的主要事实。案例必须要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信服,才能收到成效,达到目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

1.案例准备。案例的准备是学生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的首要职责,是由学生在行政法课堂之外对新上课程中案例进行的准备。对于课前准备好的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有关行政法知识教师还没有讲,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分析该案中所包含的行政法原理,最后由教师在讲授中将该案例中的行政法原理予以概括和总结。另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行政法知识教师已讲授,该情况下则是由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该案件,进一步强调和巩固行政法原理和知识。无论何种案例类型,除了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答与回应。上述两种模式也可以在同一个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同时运用,但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准备的内容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才能给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

2.讨论案例及评议:(1)讨论案例。课上,教师先将行政法案例介绍给学生,然后将事前准备和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案例分析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对行政法案件中的事实、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进行法律分析及理论解读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案例提供者是教师,但案例的分析应当由学生来完成。这也是行政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即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导的单方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重视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转化就成为了必然。(2)对案例讨论的评析。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归纳总结处于很重要的地位。结束讨论后,对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法律原理进行恰当的评议和点评,及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提出表扬和奖励,对于不正确的结论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讨论。

3.成绩的评定。案例教学成绩的评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方式应该有所差别。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式为“动静结合”,所谓“动”,即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静”,即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案例的思路是否清晰、方向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和合理,论述的思维是否准确、有无个人观点和创新等等。

(三)运用行政法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选择合理授课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授课方式有案例设疑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比较式和模拟法庭式四种模式。(1)案例设疑式。案例设疑式,是指在授课前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案例,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相关行政法律问题的预习和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对预留案例的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案例设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用于教学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案例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是指由教师针对行政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适的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会使行政法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也知道如何解决。(3)案例比较法。在行政法学中,有许多非常相似的行政法概念或术语,在学习中很容易辨别不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准确掌握近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案例所体现的问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准确记忆。

2.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案例教学需要大量且丰富的案例。教师搜集、选择案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参考书、行政法学专业刊物(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网络等,对其内容、难易度进行适当修改,重新设计、整理和编排。所以,每一节案例讨论课的设计,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授课难度。因此,应该组织人员根据行政法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整理和筛选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行政法案例,建立且要不断完善行政法案例数据库,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和基础保障。

3.尽量进行小班授课,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人数过多,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锻炼。因此,应尽量控制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更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作者:刘志敏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关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54.

②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漫谈/判例教学法.现代法学.2000(4).113.

参考文献:

[1]汪东丽.论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两大法系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为视角.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罗朝辉.公安院校刑法案例教学改革实施研究.湘潮.2011(12).

[3]余清华、龚家林、郭善玲.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管见.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

[4]蒋石平.案例教学——连接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科教文汇.2007(7).

[5]朱余斌.关于实施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若干思考.前沿.2007(7).

[6]章剑生.作为行政法上非正式法源的“典型案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7]沈忆勇.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与方法问题的探讨——兼谈法学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8]宋高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祝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的运用.长沙大学学报.2008(3).

[11]刘琼瑶.浅析美国法律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长沙大学学报.2005(6).

[12]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金融安全教育

《风险管理》是讲授各种金融风险的类型、特点,在实践中的表现,并运用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风险管理的学科。在金融、保险、投资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我校的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招生后,面向大学本专科3年级学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48学时,增强大学生识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种传统金融风险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金融安全形势,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金融安全观,该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向学生系统阐述有关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同时,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一、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

课堂首先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是部分大学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只是简单的填充式教学,在课堂上基本就是对风险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反复讲解,使得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教学效果堪忧。尤其对于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难以对于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吸引力。同时部分高校的软硬件设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多,老师少,师生比难以改善,也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金融安全教育

现今的高校普遍以科研为重点,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更多的体现在和完成课题数。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也难以投入更多精力专研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教材,难以向实践拓展。而现在金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作为重灾区,显然并没有很好的把风险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与金融安全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盲目,缺乏合理规划

风险管理的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一些前置课程的开设作为学习条件。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必须做好课程规划。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只开热点课程,开设课程不遵循教学规律,尤其是缺乏合理规划,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施

我校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创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十分重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的建议。1.平台教学法。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网上教学平台,一方面教师制作教学资料,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另一方面借鉴各种开放式教学平台,如慕课等。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充分抢占学生课余时间,线上学习,线下讨论,课下学习,课上解答的新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法。根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特别是结合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校园金融风险的案例,既能生动教学,又能加强校园金融安全教育。3.问题导引法。学生在课下通过线上学习积累问题,带着问题在课上得到解答,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能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节奏。当然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教学设施的支撑,建立金融实验室,完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是必须要跟上的。

(二)科研教学两手抓,理论实践两不误,着重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

教学是教师立身之本,也是学校发展之基石。应用型大学更要重视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发挥长板效应。那么在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上,应以校园金融安全教育为突破口,紧贴国内外重大金融实践变化,加强学生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规划课程

开设课程需经过必要的评估程序,对于学习风险管理这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强的课程,仔细评估前置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的基础是否打牢。科学规划好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课程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结语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今天,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和多变,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我国在未来保持住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局。金融安全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同时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深度革新,也对校园金融安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些无疑都对我们高校金融风险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江,邢立宁,熊健,陈英武.国际视角下《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2]位华.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7).

[3]占晶晶.应用型大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3

关键词:港口安全;管理队伍

近年来,中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背景之下,打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港口安全管理技能的人才,加强和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港口管理水平和经验的港流合作,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课程体系,提升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培训和服务能力,是对未来的港航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建设的需求和意义

港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水路、海运交通枢纽,在现代综合运输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港口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从港口发展规律来看,必须要把港口安全建设放在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经验,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及职工培训模式,加强对于港口操作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相关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科学合理制定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系统规划设计整个港口的安全和应急体系,是港口运营过程出现避免事故的有效方式,是保障港口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港口企业发展和盈利的后盾,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意图实现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货物运量迅速增加,港口企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再次敲响港口安全管理的警钟,凸显港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大计,以人为本。推动港口安全管理进步,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港口人员的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如果说安全是港口发展的基石,人员就是奠基者。因此,加强港口安全相关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造就一支国际视野、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港口安全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结合国内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适合中国国情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是港口职业学校提高港口安全领域培训质量的创新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及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建设,对相关职业院校和港口企业拓宽国际视野,更好服务港口码头和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思路

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加强和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港口管理水平和经验的港流合作,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培训和服务能力,创新培训服务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从国际化港口安全课程构建、师资和管理队伍国际国内培训两个层面着手,加强中职学校国际化港口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提高培训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整理港口安全管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输出的课程

以天津港和上海港为代表的国内港口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港口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管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多分散在各级操作和管理部门手中,没有从企业层面或行业层面予以整理和归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将企业多年实践摸索找到的好的模式和经验向其他企业或国家推广,将分散的操作实践和管理实践转化为体系化和理论化的课程,融合在整个国际化港口安全课程建设中。

(二)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管理培训课程

技工学校可以采取与具有多年的国际化合作经验的大学执教学院,依靠他们的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师资培训能力,共同研究如何引入国际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实训经验,整合国内港口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帮助技工学校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并探讨了可行性方案。

(三)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港口安全管理师资队伍

为技工学校相关教师或港口安全管理人员安排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组织相关教师和安全管理人员到国际上具有先进港口安全管理水平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能力的国家,如荷兰、新加坡等地研修考察,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设内容

(一)引进课程体系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课程

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获得国际通用、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培训教材等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危化品安全管理两大板块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以学员为中心的教案开发及课件开发,具体而言,是将港口作业第一线的工作任务,经过加工设计,转换为与培训类型和层次相匹配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包。专业课程包的开发将本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配套的专业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开发将从三个维度展开设计:课程实际需求分析、目标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所有的课程包都会把相应的培训内容按照不同的实际操作场景细化成知识点。表1为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分析表模板。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包括国外优秀课程引进及国内课程开发。(1)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港口安全概论,船舶离靠泊安全,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货物装卸和接驳安全管理,港口设备安全管理,港口一般货物运输和存储安全管理,海事英语等。(2)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检测技术,危化品海运安全技术,船舶防火防爆技术,危化品船舶离靠泊安全,危化品装卸和接驳安全管理,危化品存储和运输安全管理,危化品应急管理等。

(二)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翻转课堂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必要性

如何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课程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精神、价值观的塑造,是本科教学中每一位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非思政课上直接讲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代表着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拓宽案例教学的维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精神也得到提升。而且由于案例教学相对于直接讲道理,形式更加活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互动中,德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

二、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的设计方案

(一)《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设计方案

1.内容分析。《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两个模块。该课程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性较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基本理论,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深入浅出,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本次课选自风险管理模块。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等。2.学情分析。本门课程是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大三第5学期开设,学生之前修过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根据以往课程成绩统计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90%的学生基础好,对学习新知识非常渴望。但也有约10%的学生,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强。3.教学目标。本次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教书与育人结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体以“管风险,促发展;心中有规,行不愈距”为价值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着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教学过程。(1)课前:发放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其中包括:授课内容的课件、微视频、案例资料等,学生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以案例部分为例,研读案例资料、分组讨论、做汇报PPT,回答自主学习任务单提出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上课内容作出调整。(2)课中:首先播放导入案例微视频导入案例:*ST长油成央企首家退市股:内控失效无法逃脱干系。提出问题,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解读*ST长油不重视风险管理,酿成大错。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点评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在国企,央企,一定要有责任感,主人翁态度,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讲授完风险管理概念及中国风险管理的历程之后,用华为任正非之风险管理说:绝不允许为了风险控制把业务逼上梁山作为对比案例,强调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同时让学生讲一些任正非事迹,感受其爱国敬业、求真务实、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个人品格,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拓展训练,搜集这一主题的案例进行整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4)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包括PPT制作,汇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多劳多得,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二)《国际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1.内容分析。《国际会计》课程主要包括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比较会计及国际会计的趋同化、国际会计四大难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金融工具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三大模块。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要学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复杂难懂,导致学生掌握有难度,因此希望通过案例教学使讲授内容深入浅出,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次课主要介绍金融工具相关概念。2.学情分析。《国际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在之前修过会计原理、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只是掌握课本知识,对准则相关规定不太了解。20%准备考研或注册会计师,以及正在考ACCA的学生比较注重准则的学习,关注其发展变化。3.教学目标。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上建立国际会计的整体概念,把握国际会计的系统体系,在实践上使学生具有与国内会计比较联系、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国际会计的最新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层层深入,逐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前沿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会计从业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为本。本次课教学目标是掌握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4.教学过程。(1)课前:发放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包,详见前例。(2)课中:播放巴林银行倒闭的微视频,教师提问,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帮学生认识金融工具,了解其特点,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解读投机会加大风险,知敬畏,遵纪守法,切莫贪婪、存在侥幸心理。首先播放小米港交所上市微视频:提出问题,学生汇报,其他组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一方面从专业角度解读小米资不抵债为什么能在港交所上市。另一方面从思政角度总结学生从罗军和小米的奋斗史得到的启示,勇于创新、敢拼、永不停滞的奋斗精神是其企业及企业家精神。(3)课后及考核评价:详见前例。

三、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案例库建设,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案例建立案例库,案例可以是来自外部,也可以是自编案例。案例在使用时可以做导入案例即在讲课之前用来引导出今天所讲内容,吊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可是穿插案例即在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而使用的案例。最好要有正反案例,对比研究,可以多角度挖掘案例深度。也可是结束知识点传授之后,总结阶段的分析讨论式案例。这种案例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的作用是把控讨论方向。无论何种案例中注意思政结合点的总结,可以是爱国情怀,也可以是道德、精神、价值观等。要求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起到引导和把控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可以选择全部在课上进行,可以选择先讲理论后分析案例,也可以先分析案例做引导后讲解理论。这样可以把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放在一次课,课上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效果,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缺点是课时有限,不能展开。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理论,回答问题,独立思考,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课上有充足的时间挖掘案例的深度,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政建设。

(三)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多元

案例教学中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观点,在教师考核评价时不应搞一言堂,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思考,允许争论,创新性观点应在考核分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政建设浸润在每个角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起到了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基金项目:本论文受201年中国民航大学校级示范建设课———课程思政建设(B1)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灵通,胡雨佳.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四维融合.审计与理财,2020.3.

[2]王宁,李瑞玲,毕铁映.课程思政融入《ERP与财务软件操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期.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5

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质量好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设备监理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和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设备工程质量是对工程性质、品质和安全的综合表述是,对设备工程质量的评价就是以科技档案为基础,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科技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摒弃科技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意识,要注重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要积极探索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利资源保证。

2建立健全有效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档案工作

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科技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需要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工程档案,因而需要从积累、形成、鉴定到整理、归档、利用,所有环节都需要有符合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监理工作程序,实现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才能客观反映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面貌,为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为此建立档案需要遵循以下要求:①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合理性、有效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需要考虑设备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②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性、科学性。依据GB/T26429-2010《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既需要有效执行就要监督落实,因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奖赏,有过惩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按期参加内蒙古档案局和呼和浩特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系列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水平,不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②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参加设备监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吸收更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③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科技档案工作枯燥繁琐,不容易被支持和理解。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就需要注重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为科技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创局面。④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可以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提供原始凭证和法律依据,也是公司通过质量体系审核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保证。为此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4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技档案的利用是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档案发展的力量源泉。丰富的,高质量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档案资料匮乏、不专业、不系统、不准确、不完整,就难以保证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如果科技档案放在档案柜里不使用,也会失去科技档案的价值。保管是一种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呢。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①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深入设备工程项目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程序和工作规范到项目和制造厂家对各监理项目和监理人员进行指导,了解工程进度,帮助项目部和监理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作,确保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保存。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丰富的、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科技档案材料如果缺乏、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专业是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利用。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设备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监理工作内容、范围,按照科技档案管理专业方法,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鉴定和保管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基础性工作,以提高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科技档案存储空间,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以顺利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高效提供利用科技档案平台等。设备监理单位要根据档案数量和档案内容重要程度,完善科技档案设备设施,争取能够确保有效管理各种载体的科技档案,进而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与时俱进。④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想对科技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共享。⑤加强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档案意识。利用公司的网站、局域网、微信群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从档案基础知识、馆藏资源、档案查阅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从而体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和为公司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5结束语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因信息泄漏而出现的一些欺诈事件非常多,信息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来看,多以密码学、软件等为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目前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有些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理论知识讲述,轻实践教学,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课时,一般很少考虑如何去增强学生的操作水平。虽然,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全面,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1]。第二,专业口径较为狭窄。有些高职院校只是考虑学科建设,并未设置面向社会的具体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虽然,有些院校也设置了面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但是,专业口径非常窄,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2]。第三,课程设置不具吸引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必须是建立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具吸引力,和企业的合作难以完成。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很多关于信息安全的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和社会发展脱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科的系统完整性上,并未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符,对口就业率较差,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第二,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并未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有一些独立学院实训条件较差,不利于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企业岗位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同时,对于大多数的独立院校来说,自身能力十分有限,技术研发力度不够,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第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他们具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经验上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吸引企业的注意。

二、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必须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实践需求,能够将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力等直接体现出来,以就业为导向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①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课程;②面向社会职业发展群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到达“所学即所用”的目标;③从外面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来,使学校课程具备一定的企业背景;④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需要针对企业各岗位的要求,对相关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并打造特色和优势专业。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和学校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双方在共建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企业岗位要求出发,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并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3]。2.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对职业群中的各岗位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以各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课程学习后,就能够具备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在高职院校信息专业课程建设中,必须要重点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特征,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创造条件。4.以课程整合为手段。高职信息安全管理教学应该坚持“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重视课程内容和体系的综合开发。各课程模块要有效联合起来,避免多门课交叉出现,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高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将职业岗位确定下来,并依据岗位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职业岗位分析

为了优化高职院校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在高职院校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施行“宽专业口径”,除了面向信息安全方向外,还可以面向网络应用方向,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水平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经社会调查研究显示,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包含“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二)职业能力分析

1.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要具备安装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具备准确查找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具备制定和实行网络安全有关策略的能力。2.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具备运用防病毒、反间谍系统的能力;具备安装网络安全设备的能力;具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等。3.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具备检测设备故障,并解决故障问题的能力;具备为广大客户提供网络安全技术问题、提供培训服务等能力。

(三)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就需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构建信息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要重点突出实践性,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要以实践为根本目的,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在具体教学时,应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含“课内实验”“项目培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几部分,其中课内实验环节,需要结合课程特征来设置课内实验,项目实训课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一两周的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毕业前一到两个月,由指导老师结合专业需求来布置题目,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将学生分别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来评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应该合理安排好,避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另外,课程设置可以分成“基础培养”“信息安全综合知识”“素养提升”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要主抓公共素质课,主要包含体育、思政等层面的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信息安全基础、网络操作技术等。第二阶段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课,主要包含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操作安全等。第三阶段则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拓展课,即制定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安全开发与维护等。具体课程安排:第一学期开设的主要是信息安全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开设局域网及交换技术,强化学生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学期主要开设网站制作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进一步深化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第三学期主要开设网络信息安全调试及网络安全的防火墙知识等。安全系统配置实训需要结合前两个学期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第四学期将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分,重点对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防范等内容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第五学期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防范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设置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在实际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结合调研结果将职业岗位群整理出来,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依据,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体系,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宁宁,杜莹,周翔宇,等.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建设分析[J].电子制作,2014,(12):129-135.

[2]周由胜,刘卫星,周明祥,等.面向慕课的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思考[J].亚太教育,2016,(08):329-335.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7

关键词:OBE理念;法学专业;案例库;建设原则

“法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1]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明显、效果显著,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广受青睐。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源库建设的情况直接制约着案例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中,均需进行案例库建设,以便为案例教学提供丰富、适用的资源,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文章将立足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BasedEdueation)理念为指导,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刑法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实践,针对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原则进行探究,以期能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教材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理念遵循

案例资源即案例库建设作为案例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当前,我国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职业伦理,以及专业理论素养之外,尤其要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确保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专业教育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当代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念的践行全面推进法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核心要义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在专业认证中,OBE理念通常被具化为5个“度”,用来衡量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2]。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锚定学习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全面保障和精细评价实现持续改进。新时代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改进实践教学,提高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为此,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应当以OBE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实效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培养机制。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要实现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指导。以OBE理念来指导案例教学(见图1)可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在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课程案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成果导向,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实效。

二、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案例库建设是为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在既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由案例素材筛选、案例内容撰写、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构成的课程教学工作体系。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课程案例库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基本准则,对于课程案例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遵循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应包括以下5项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新时代,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基本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切实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贯彻到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例如,对课程案例库中的案例素材要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案例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要求,不存在思想偏差。在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设计中,要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开展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二)成果导向、讲求实效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理念遵循,应当具化为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坚持成果导向原则,讲求学习实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案例素材的筛选和案例内容撰写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按需选择、因材编撰。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实施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案例适用度高、难易得当、新颖有趣、激励性强。第二,坚持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在明确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在案例筛选、内容撰写,以及教学内容设置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这一核心标准。第三,科学评价教学实效,坚持持续改进。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认真总结和反思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案例素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案的完善等予以改进,以便不断提高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效。

(三)目标明确、自成体系

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此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为导向进行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首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化。经过研究,作者把“刑法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其中的知识目标细化为“知晓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掌握刑法规范的解释”“了解刑法实践中的问题”三项;能力目标包括“刑法解释能力”“刑法思维能力”“刑事案件处理能力”三项;素质目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职业素质”三项。明确这一课程目标之后,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应当关注刑法解释及司法实践问题,选择具有解释争议、法律适用争议的案例作为案例库素材,案例撰写要围绕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刑法解释和适用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案实施中要突出学生法律解释、法律思维、案件处理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和职业伦理素质的养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具有体系性特征,课程案例库建设既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出发,实现案例素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覆盖,又要有所侧重,为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强力支撑。作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刑法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就遵循这一原则,案例库体系(见表1)按照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拟建设的43个案例涵盖了课程的整体内容,同时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精炼和强化,如针对“刑法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建设4个以上的案例,均采用知识点案例和单元课程案例两种类型,案件数量分布和类型设置合理。案例库体系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既自成体系又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鲜明特点,也是重要原则。

(四)注重典型、关注冲突

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原则是指在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通过具有冲突性的典型案例的选择、撰写和运用来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目标的有效实现。“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典型案例是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重要根基,课程案例库建设必须坚持典型性原则,优先选择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性案例、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和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等作为案例库素材。同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三重目标,作者认为法律硕士研究生案例库应当主要满足讨论型教学、模拟型教学的需要,知识点讲授中运用的插入型案例不宜纳入案例库的范围。据此,案例库建设中选择、撰写和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冲突性的特点,案例中应当存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的不同观点或者争议。唯有如此,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激发潜能,取得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良好效果。

(五)常态互动、教学相长

OBE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须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常态化。就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而言,这种常态互动也应贯穿全程。具体来说,在案例选择、撰写环节要通过师生互动明确学生需求;在案例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学习成果;在学习与教学效果评价中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对课程案例库建设进行改进和优化。课程案例库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通过教与学的常态互动、顺畅沟通、及时反馈,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要坚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成果导向、讲求实效,目标明确、自成体系,注重典型、关注冲突,常态互动、教学相长等原则,通过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的全面实践,确保课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3.

[2]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

课程建设案例范文8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部分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恰当等问题。例如,学术硕士课程建设与专业硕士课程建设类似;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建设目标相同;硕士课程与博士课程相似。未能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未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此外,部分课程在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同时开设,或在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复开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学校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

1.2课程建设区分度

经过多年课程改革,各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已逐渐完善,课程设置逐渐由公共课、专业课细化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其中,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然而,不同种类课程的区分度仍然不够,未能体现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差别,建设效果不佳。

1.3课程教学与考核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多元化、多模式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索

2.1明确目标导向

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符合“人工智能”、“新工科”等国家战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目标导向建设研究生课程,突出计算机类学科的培养方向、研究特色和前沿特性,构建知识体系完备的课程建设方案,并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计算机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别。为此,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需要做好以下3点:①专业硕士课程建设应面向应用与实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②完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衔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并注意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③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

2.2课程建设项目制管理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近年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提出采用课程项目制度建设多样化、精准化的研究生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素养。(1)建设思政课程项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核心课程及案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信念与信仰等思政内容,增加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与伦理等方面内容,建设计算机类研究生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在兴趣和理想信念的驱动下,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2)建设核心课程项目。根据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方案,结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学科特色,将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级分布式系统等课程列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举措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课程目标、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3)建设案例库课程项目。开展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建设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和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其中,案例库建设需覆盖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兼顾培养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使每个案例课程均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在建设过程中,可从综合课程案例、单一课程案例、知识点案例等方面进行建设,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学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探索基于真实情景、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类高质量教学案例。(4)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开展企业协同育人混合式教学,以在线课程、混合课程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选取课程知识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选取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结合国内外相关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突出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呈现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3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3.1建立课程审查和监督机制

围绕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完善了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并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和论证,从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师资团队、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严格审查,力求完善课程的检查和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避免课程目标与实际差距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外,通过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无法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课程,选择停课或更换任课教师。

3.2建立课程教师团队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6],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在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学位方向课程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组建了以3~5名优秀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各取所长,形成自身课程特色[7]。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教学研讨、兴趣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新局面。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3.3强化研究生课程考核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考核,既需要探索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考核制度,又要注重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通过讲演、应用效果、案例分析、笔试、论文报告、调查报告、应用程序、成果转换等形式,体现课程教学效果。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例如,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创“芯”大赛、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竞赛等,通过竞赛检验自身学习效果。表1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17-2020届研究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获取省部级以上奖项、校级以上研究生科研立项及参加CSP认证平均分的详细情况。由表1可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深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0届研究生相较于2017-2019届而言,在竞赛获奖、科研立项和CSP认证平均分方面均具有显著提升。实践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式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