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与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新教材;特色;课堂教学

从2002年春天起,笔者参加了由江苏、湖北、安徽、广西等四省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任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编写组。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忠实体现课程标准内容。我们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调研和试教,了解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问题,把课程标准与儿童生活实际进行对接,着力架构桥梁,完成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的再创作,编写出了起始年级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目前已进入实验区实验。

一、新教材的特色

新教材以现代人学观为理论依据,编写目的是为适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开辟一条通向生活的通道,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本着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一)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件”,体现综合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道德的形成何以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为什么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这是由生活和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教材选取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日常的生活,并以正在进行中的今天的生活为主。

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不以知识体系为纲,而是以综合化生活中儿童的视野展开,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也不是德目排列的序列逻辑。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作为一个个生活事件,它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其中有道德内容,有非道德内容,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科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把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统整,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的特色。

(二)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新教材主人公是与学习者年龄相仿的儿童,是一个个的“伙伴”。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对话、共鸣;“伙伴”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教室中的儿童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伙伴”不断提出问题,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反思、议论、交流;“伙伴”不断地发出倡议,引导活动,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观察、访问、探索、实践……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认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

(三)教材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

手捧新教材,封面上一群快乐健康、聪颖活泼的孩子正激情澎湃奔向我们,奔向未来。每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看了,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绽开会心的微笑,愿意和这些阳光灿烂的孩子们相识、相知。打开新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清新的儿童的话语体系,富有童心、童真、童趣,使教材面貌耳目一新。教材不再是板着面孔的“传道士”,而是孩子们的家园、伙伴、朋友,它引领着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因此,教材编写过程对儿童现实生活进行流理、反思与拓展,呈现的每个生活场景都经过精心锤炼。儿童渴求知识、渴望发展,儿童发展并不排除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的法制、国情、历史、地理环境等知识也通过儿童喜爱的方式作了巧妙安排。

(四)教材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

教材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文本。新教材中大量的对话。留白,给儿童参与、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儿童及时贴上了本阶段活动时的照片,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片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考、自己的喜怒哀乐。教材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孩子真情投入,留下的是串串成长的足迹。当一册教材学完,家长、孩子都会信加珍惜,不忍丢弃,因为教材已成了孩子的创作手册,成了孩子自己的影集、画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珍贵的成长记录册。

二、新课堂教学

当课程改革由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新课程必须由教师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来表达。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合理的表达才有新课程。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教学理念要清新,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实践要具体。

(一)应树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观问题,不可能回避教育目的问题,教师的价值观念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找出教学行为、教学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才能使教师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

1.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当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

3.德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与生活指导。《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知识的简单相加,不是一个知识“拼盘”,而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颈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

4.教材价值取向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课程是先进文化的体现者,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学生品德、社会性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倡导以现代生物学为基础的“生态观”:人与人仿佛生物链中的生物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谁也离不开谁;以仁爱思想为基础的“换位思考现”:引导人们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共赢观”:化解过度竞争带来的紧张、自私、唯利是图,倡导真正的集体主义,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以多元化社会为背景的“多元现”;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尊重、理解为基础的“对话观”、“分享观”:人与人需要商谈、沟通、谅解,助人为乐、消除误解和隔阂,共同前进,共谋发展。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借助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在推销自己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必将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的道德教育,既要博采众长,又要超越、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二)如何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在教学史上,教师主体观与学生主体观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教学主体是历史的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主体,随教学情境尤其是教学人员扮演的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谁在教学中证明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就是教学的主体,这完全取决于他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主体观的真谛就是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教学人员的主体性由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组成,这些属性通常是彼此作用的,尤其是前三者(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受后者(自我调节性)制约,以便保持一定的度。

主体性的发挥不以消解和压抑他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主体间性是指特定人员发挥主体性与其他人员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由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组成。在本质上主体间性由不同主体的主体性外化而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特定个体主体的主体性。但它一旦为特定主体接受并纳入价值观系统,又对特定主体的主体性进行调节。德育课程中要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统一起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蹲下来看孩子。德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自然是德育课程的主体。编写教材的人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勇于创新,努力建构儿童喜爱的新教材。处于相互作用中的教育者也应当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儿童,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任何一个参与论证者都是通过讨论、回答提出的论点,或者反驳其他人的主张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而不受其地位的影响,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也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2.设身处地为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人员在确保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将心比心,体贴关怀学生。在解读教材时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应当适当降低自己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使自己的发表自由建立在压制或削弱别人言论自由的基础上。

3.师生共谋发展。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索、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儿童有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然而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像西方的道德教育那样,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过程中既负有对儿童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教师会不断地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认识学生、认识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自己的教育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三)如何使用教科书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如何使用教科书中的图例?新教科书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首先不能上成看图说话课,就图说图,就事论事。要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其次,教材中的图片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并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让儿童自己来叙述他自己的生活。甚至一册教材中课的排列顺序,也可根据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2.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科书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编者编写教材时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农村和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有所侧重。不过,教学要面对现实,但决不屈从于现实,教学应当是一种超越,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引导。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这个主题,教材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周围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朋友”,说说“朋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朋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朋友”做点啥?这个话题对农村的孩子怎么展开?一方面,农村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路灯等可能较少,但是农村的孩子将来一定有机会接触城市生活,着眼未来,让他们了解有关常识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农村除了水渠、桥梁、河堤等公用设施外,更多的是树林、山丘、河道等公共资源,应引导孩子关注,从小树立公德意识。

3.如何处理教材的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棍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已有经验的唤起,有的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有的是对行动结果的再分析、再展示;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有的侧重于实践;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的是全班“公约”……对于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自己的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

1.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课程与教学范文2

关键词 课程地图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4

Curriculum Map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xperiment Course

REN Guangchao, YANG De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Curriculum Map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similar with convergent idea and consistent goals, and similar methods. They fit very high. It is possible to use curriculum map in experiment course. It is feasible to use curriculum map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with career planning. The revelation that curriculum map to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ainly reflected three aspects in improving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demand of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map;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课程建设则是实验教学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课程地图概念由西方课程研究专家Hausma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由Eisenberg首先将其引入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它是指教师将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用一种类似路标的工具,将各种课程要素――授课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材料、课程目标、评估手段等,向学生、教师、评估者、协调者进行描述、提供指导。我国高校进行课程地图应用的历史非常短,主要以系或专业进行课程地图设置,以实验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地图设置尚属空白。随着我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如何进一步整合和开发试验课程资源,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地图无疑是一剂良方。

1 课程地图与实验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一种教学理念或方法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功植入,关键在于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点,即理念的趋同性、目标的一致性、方法的相近性。

1.1 学生本为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生他规划进行课程的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地图的运行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课程方案的调整等等。课程地图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给出一个问题或者命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和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因此实验教学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1.2 企业需要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第二个出发点是满足企业需要,使毕业生的个性特征与企业的需要充分吻合,实现毕业后就业即可上手的无缝衔接。课程地图的运用不是为了解决就业率,而是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尽可能减少毕业生对自己要做什么工作的茫然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的痛苦感,以及上班之后认为自己选错职业的失败感。通过德尔菲法建立起来的课程地图,可以有效填补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使毕业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和专门能力。

高校设置实验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前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之中,企业招收毕业生不得不花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对其进行再培训。实验课程就是给学生创造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学习如何将所学进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程,也使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工种有一定的了解。

1.3 合作开发理念

课程地图不是教师或专业负责人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辅助者共同合作的结果。一张卓有成效的课程地图,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教育理念的引导;需要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需要学生提供学习需求的信息以及学习后的及时反馈;需要教师对整个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良好把握;需要教辅人员提供及时的教学支持与配合。

一门成功的实验课程,一堂出彩的实验教学,同样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互动。第一,学校领导领导层面必须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重视,将其放在必不可少的地位;第二,实验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普遍的问题引入实验教学;第三,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实验课程的学习之中;第四,教师必须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掌握实验教学的特殊方法;第五,教辅人员必须做好实验准备,懂得实验设备的原理及操作。

1.4 持续改进理念

课程地图并不能一次性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需要通过不断的修正,才能实现学生、企业、课程之间的完美衔接。课程地图的完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它必将随着企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也正是在这种渐进式的前进中,课程地图才能实现永久有效。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第一具有更大不可控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案,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第二具有更快得更新性,实验教学的内容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这是一个与实验课程生命周期相伴随的永恒过程,或者说倘若实验课程不更新,那么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 课程地图在经管类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程地图的设置步骤

(1)教师将实际课程内容输入;(2)教师将课程地图按不同课程进行分类汇总;(3)形成某一专业的总得专业地图;(4)对课程地图内容进行讨论;(5)根据讨论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改。

2.2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以年级进行呈现、以学习领域进行呈现、以课程编码进行呈现。笔者认为,根据实验教学贴近就业的特点,可以按照职业规划或者工作岗位进行呈现。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地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一门实验课程所对应的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岗位,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的放矢的实验课程选择。当然实验课程地图并不是将课程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在物流这一大框架内帮助同学更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地图的一个草图,一份完整的实验课程地图还应当包括:授课教师的信息,实验室软硬件的配备情况,实验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实验辅助人员的配备等。

3 课程地图对经管类实验课程改革的启示

3.1 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下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大势所趋,期间必然可能发生人才的大批量化生产与企业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通过构建实验课程地图,可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某一类企业、某一个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将实际教学活动与学科课程设置标准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剖析与延展,从而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理论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转换桥梁与催化剂。实验课程地图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验课程。

3.2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课程地图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帮助教师发展的工具。实验教学往往处于比传统教学更为宽松的环境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前的互动与合作大量增加,实验课程地图能够实现资源共(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17页)享,使教师站在课程体系的角度思考所授的课程,通过参考课程地图来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技巧和评估手段。同时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也被加强,以课程地图为线索,使构建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打造精品实验课程变得更加容易。

3.3 满足学生需求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学分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等同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大量选择相对简单易学的课程,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选择课程,即便学校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门类,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无法做到自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容易就业难,因为自始至终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学什么。实验课程地图帮助同学按图索骥,让学生直观了解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从业者或者专家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不失为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精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是单纯地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主选课只是副产品罢了。

*杨德利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瑞国等.课程地图规划建置之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9(3):1-8.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2010.8(3):90-93.

[3] 汤尧.台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之探究[J].三峡论坛,2010(5):109-111.

课程与教学范文3

关键词:Access课程;任务驱动;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895-02

1 概述

Access是当今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流产品,尤其是应用于中、小型数据库,支持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实用性强。Access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熟悉Access的使用方法,树立数据管理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重要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加考试,这对Access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Access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的课题。目前,在Access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度比较低,造成学生学与用的脱节。

2 Access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点内容不紧凑

Access课程主要有三部分内容构成:1)数据库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模型、关系运算、db、dbms等;2)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包换对数据库、表、窗体、查询、报表、数据访问页、宏等对象的操作以及sql语句的应用; 3)使用Vba和模块编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耦合程度不高,往往会出现学习后面知识的时候忘记前面内容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脉络,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应用需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2.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授课一般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讲解数据库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由于数据库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对Access课程有畏难情绪;而到后面的Vba和模块编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文科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通过率低于机试通过率的原因之一。此外,教师授课时没有很好的把Access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生不了解该课程对未来就业的帮助,认为学习该课程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2.3 学生使用Acces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Access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使用Access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可以独立开发小型的数据库。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认同度越来越高,导致教与学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二级考试的通过率上,而不是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另一方面,“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导致学生课内的习题会做,但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分析、解决。

3 对策

3.1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而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要求学生深入探讨,积极思考,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方案直至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任务目标,把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巧秒的结合起来,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把本堂课的知识点科学的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融洽的教学情景下,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合理、合理分解任务。任务合理是指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水平、与学生专业的关联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合理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合理的分解成多个小任务。Access课程教学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实现一个数据库系统。数据系统设计和是实现的过程是将任务不断分解的过程,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入,使整个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使学生树立整个课程清晰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到每堂课的小任务中去,随着这些小任务的一步步解决,大任务也不断解决直到完成。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就完成了。

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的落脚点在于课后任务的完成。课后任务也是由多个小任务组成的,要求学生从数据的搜集、整理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自主学习完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后任务中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指点。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完成,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加强Access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Access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不了解Access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或不知道如何在专业工作中利用Access来简化工作,从而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因此,需要加强Access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对各个专业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加强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设计成课程任务,并把其应用到Access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幼儿园工作,可以针对幼儿园的情况,设计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搜集资料、建立数据模型,然后建立幼儿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数据库管理的优点与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同度。

其次,授课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工作、法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侧重点在于数据库、表的建立以及报表、查询等对象的应用;对于金融、会计专业而言,宏、窗体、VBA及模块也是学习的重点。

最后,授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更好的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任务,把专业知识贯穿在 Access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4 结束语

Access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之能开发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本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程认同度,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计算机知识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张莉.Access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2(16):259.

课程与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理念 教学创新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学生应当接受的知识理论和能力结构需求。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彻底改造,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处理好内容上的交叉、渗透、整合、综合,更重要的是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真正有用的逻辑要求,这种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它区别于创造和革新,是将已有的“事物”(如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引入教学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的思想、方法,产生新的效益,即产生高质量的学生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实现学生学业标准为基础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就本科教育而言,是指“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构建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或相加,也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对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且必须满足以下几点:首先,要把综合的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课程体系,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创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有效的课程整合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全新交互式的教学互动机制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系,这种环境和体系必须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资源共享、灵活的信息获取、平等的师生互动、无局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

有效的课程整合的核心要素分析是全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目标、全新的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全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整合的目标。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配置和应用,构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结构,体现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确定的课程教育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依据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并按评价结果对整合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四、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手段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活动构成的系统。教学观念实质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思想,首先是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质、发展身心,归根结底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努力。

在教与学关系上,改变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观念,教会学生学习,是有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长期以来,我国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单一的教的过程,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引导,所以,必须改变重教轻学的观念,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五、突出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

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教学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呼唤着教育创新。

1.高等教育必须提高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教育目标

适应当前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质量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目标,对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教学创新要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层次、按模块,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和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运行。

六、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教学互动,充分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为广大师生较早地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2).

[2]魏云丽.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06).

[3]胡华南.高校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理工高教研究,2003,(4).

课程与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实践;课堂效率

安徽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已经多年,百年名校芜湖一中作为新课改的示范学校,积极行动起来,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开足开满所有课程,早安排早准备,为新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积极组织参加新课标及新课程教材的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解教材,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课程以来,我们开始全方位地接触新课标与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多年来,我参加了人教社主办的大型新课程的培训和征求意见会,参加了省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征求意见会等,使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在理论上有了全新的认识,观念也逐渐转变。带着实验过程中普遍性的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我们对照新课标,努力理解教材编者对教材的权威而精辟的剖析及一些深层次思考,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调整内容,灵活处理新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的原因,我校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为做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开学初我们开设了因式分解、简单分式不等式、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储备学习新课程必备的知识。例如,在《空间几何体》一章教学中,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两节与后面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按照教材顺序处理即可。但由于学生缺乏线面垂直等知识,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求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像棱锥的高之类的量是无法计算的,在教学中,我大胆地删掉了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只要学生记住公式即可,具体的证明则在第二章相应内容学过后再讲,通过实际教学,我们感到是合理的,事实证明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新课标的再版就是征求意见后进行了处理。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照搬教材(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更应大胆创新,活用教材。

三、强化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把教研落实到实处

针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强化校本教研,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成为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骨干教师认真研究课标,对比分析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的区别,对必修教材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要求的定位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经过学习讨论,统一认识。

在学期过程中,我们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具体任务和要求是:

1.备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本章的课标进行研读,要求做到逐条解析。这一备课内容的实施有力地促动了教师研究课标的习惯,使改变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2.备教材。具体是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解析,力争做到理解编写意图,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平台。对教材中的优秀例题、习题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开发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

3.备新高考试题。主要是对本章内容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加以整理。要求细化到题型、题量、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难度,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使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按以往教学经验随意补充教学内容的现象。

四、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坚持“备课要深、讲课要清、练习要精、辅导要勤”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同时结合新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提出坚持“六个一点”的策略,即起步低一点、底面宽一点、坡度小一点、反复多一点、台阶密一点、要求严一点。在练习的处理上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编、精练、精讲,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大家一致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研讨、点评,教师课堂教学中主动融入问题解决的成分多了,从中我们录制了高一优质课、高二专题研究课和名师示范课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进入高三以后,面临着升学的激烈竞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高三的教学活动仍要放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我们不单纯从教学过程中去寻求教学的高质量,而要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通过不同的途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新课程实验,以达到课改和质量双赢。

五、改变评价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考虑到我校高中扩招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分的认定细化到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活动、出勤、单元测试和模块考试等进行多元评价,并设定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改进四个等第进行综合评定,避免分分必争的情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和教师的负担。教师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与教学范文6

关键词:有限元法;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3-03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两个紧迫局面:一个来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来自高校人才培养自身。党的十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使得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倍感责任重大,情势急迫。目前,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90后”在校大学生一方面善于求新求变,不断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却更注重实际、利害、功用[1]。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征,将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急需人才,这是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现代先进设计制造技术(CAE/CAM)是我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有限元法作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的先进方法之一,是工程结构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有限元法基于先进的数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在产品设计阶段预测产品各方面性能,避免了加工物理样机并通过试验测试产品性能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和研发费用。在我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趋势下,企业对具备有限元分析能力的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有限元法课程作为机械、土木等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根据“90后”大学生的求知特征,开展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必然要求。

一、有限元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有限元分析技术涉及数学力学基础、单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数力基础+单元技术+软件工具+应用对象”是工程有限元法课程的四个主要特征[2]。有限元法课程的教与学必须抓住“理解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这一主线。

二、有限元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离散和分片插值,其理论涉及泛函分析、矩阵理论、数值计算、计算机技术以及各应用领域(结构、热、电、磁、光等)基本理论。有限元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理论分析,就无法使既“求新求变”又“注重实际、利害、功用”的“90后”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先进方法的魅力,反而因为繁琐的公式推导而对有限元法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3]。当前有限元法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分强调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理论教学,却又局限于课程学时少、学生数学力学基础不足而流于形式。学生觉得理论深奥、晦涩难懂,半生不熟,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实践环节片面地强调对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掌握,对工程应用对象涉猎不足,上机实验根据指导书按部就班完成,学生缺少自主性、探索性实践锻炼。使学生觉得上手容易,用起来茫然,无法自主完成实际问题的研究、探索性分析过程。

1.对有限元法基础理论理解不透彻。目前有限元法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大量篇幅和课时讲授有限元法和各种单元的力学原理。课堂讲授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数学力学推导,而用很少时间讲授应用。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很差,多数学生感觉深奥难懂,枯燥乏味且不懂应用。

2.对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不熟悉。有限元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性分析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做实实践环节。目前有限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有:⑴课堂实例分析演示;⑵上机实验;⑶课外工程实例研究分析。这些实践过程基本都是学生根据指导书完成,缺少自主性、探索性实践锻炼。由于缺少自主性,多数学生对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不熟悉。不清楚研究对象模型如何简化,导致分析过程中不能合理的设置参数,对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出原因予以解决或者对分析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无法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用有限元法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3.对分析软件功能模块应用不熟练。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编程完成对结构的分析过程。利用商业软件进行工程问题有限元分析,“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是目前有限元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上机实习题目少,涉及的工程问题较简单,使得学生对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不熟练。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清楚先后步骤;不会合理的设置参数,导致问题不能求解或求解结果不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理解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这一主线,是有限元法教学成与败的关键。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理解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因此,针对目前有限元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基础理论教学化繁为简,虚实结合。基础理论从平面杆系结构开始,再到弹性体平面问题,把有限元法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循序渐进、完整、清晰地讲授出来。简化理论推导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讲授平面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过程时,以图1所示的简单静定桁架内力分析为例;讲授弹性体平面问题时,以图2所示的两端固定平面深梁为例。用这些实例,把结构离散,单元分析,整体刚度矩阵集成,整体结点平衡方程,位移边界条件应用,有限元最终解等完整的分析过程展现给学生。虚实结合,这一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采用案例教学,广泛涉猎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基于ANSYS软件平台,精选机械工程中应用实例,如齿轮、飞轮、主轴等零部件进行课堂有限元分析演示,广泛涉猎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广阔应用前景。讲授单元类型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来介绍轴对称单元、板壳单元、实体单元等类型单元的应用。讲授单元位移模式和结构分析的h方法与p方法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演示,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如何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转换为有限元求解模型,树立了牢固的工程观。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分析软件“练中学,学中用”。“练中学”。安排16学时的课程上机实习环节,提供8个左右的实际问题有限元分析题目,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逐步熟悉和掌握ANSYS软件的功能模块应用。同时,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会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转换为有限元求解模型的技能,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中用”。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课程实践环节考核的最有效指标就是学生能否“学中用”。在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中,我们在上机实习之外增加了课程论文考核环节,同时增大这一自主实践环节的考核权重。课程结束时,教师给出15个左右工程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按小组选题并完成分析过程,提交课程论文。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工程中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论文题目,藉此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年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著。学生利用课程论文这个实践环节,熟练、系统地对所学知识和分析软件进行应用。一部分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自找题目完成课程论文。例如,有学生自拟“不同筋板结构井盖的有限元分析”题目并以优异成绩完成课程论文;也有学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创性地完成“马铃薯覆膜穴播种机机架有限元分析”课程论文。“学中用”的目标,通过课程论文题目这一实践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几年来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本科生对有限元法基础理论理解加深,软件的操作应用熟练掌握。同时,通过课程论文环节的实践锻炼,学生对有限元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学中用”的教学目标。通过有限元课程教与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值计算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CAE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文兵.聚焦90后——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2-12-5(14).

[2]向家伟.机械类工程有限元法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50-152.

[3]于亚婷,杜平安.有限元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