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教学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1

加强应用技术大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对其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对于深化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拓展课基本内涵,接着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实际,重点对应用技术大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应用技术大学

一、职业能力拓展的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锻炼逐步形成的成功完成某一职业工作的个性特征。职业能力拓展,是相对于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而言的,也就是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职业能力既包括各行业都需要的一般职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也包括各行业所需要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特殊职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非专业职业能力的拓展,既包括一般职业能力的拓展,也包括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特殊职业能力的拓展。

二、应用技术大学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特征。为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构建一个基于能力本位的适合专业发展定位和区域特点课程体系十分重要。课程体系应包括基本素质理论课程、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几方面。将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纳入到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能力系统中,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职业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专业能力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良好的非专业职业能力。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其专业能力得以验证和提升的过程。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培养既有坚实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健全的理想人格、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搞好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技术大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实践研究

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起开始试点“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教学+1年企业实践教学”,并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全面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拓展课作为学校开展企业实践教学6个重要环节之一,旨在通过该类课程教学,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积累学生的职场经验,实现学生向具有良好职业品德的职业人的转变,为就业(创业)做准备。学校通过引进为主、开发为辅方式,共开发建设了137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此类课程教学,在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与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1.职业能力拓展课资源建设

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授课形式主要是以网络课程学习为主,课程资源分为自主开发和资源引入。自主开发是指由任课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网络教学视频(课件)、教学大纲、学习指南、考核方案等网络资源。资源引入是指引入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视频(课件),并由任课教师完成教学大纲、学习指南、考核方案等教学资料和文件的编写。

2.职业能力拓展课课程管理

学校各教学部门根据每年职业能力拓展课的相关工作要求及时间安排,落实每一门归属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任课教师,并由相应的任课教师完成该门课的教学文件准备工作;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任课教师根据每年职业能力拓展课的相关工作要求及时间安排,按时完成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南等教学文件的编写及上传工作;学校各教学部门,教学副院长(部主任)负责组织各归口管理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教学文件初审工作。初审通过后,再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完成各课程教学文件的审核工作。学校出台了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质量标准方面的相关文件,分别从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展示界面、教学资料文件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审核的课程,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网络课程资源投入使用。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教学管理

职业能力拓展课教学由教务处统筹、各教学部门负责。

(1)选课管理。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0周前后,教务处下发选课通知,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选课;各二级学院按照教务处的通知要求,同时依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选课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结合本人专业及参加企业实践教学实际,在学校教务综合管理网络选课系统进行选课。选课原则上由学生本人上网完成,因条件限制无法上网选课的,由学生委托指导老师(专业指导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代选工作。为了加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及质量管理,规定每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班级人数原则上为20-80人。学生选课时如遇到所选课程总人数少于20人的情况,则选择该课程的学生需要重新选择其他课程;选课结束后,由职业能力拓展课任课教师将各门课程学生名单导入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管理。

(2)教学管理。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课程管理、学习指导、考核及成绩评定等工作由相应任课教师负责。任课教师应按照职业能力拓展课的工作要求与时间安排,在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教学前完成职业能力拓展课的面授,明确学生学习网络课程资源的下载和使用方法,讲解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学习指南,并告知学生本门课的考核及成绩评定标准、作业上传方式等具体要求;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方式联系选课学生,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学资源,并以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互动、提交作业等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任课教师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管理,并在规定日期内完成学生学习资料收集整理及考核工作。原则上,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应按照8周时间安排学习进度。该课程是开放性自主学习课程,课程进度可以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协商安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及学习任务。

(3)成绩评定。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考核应采用开放性(课业)考核方式。课程学习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制。学习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考核评定,课程成绩单及必要资料由课程归属部门负责审核及上报。

(4)重修管理。凡是没有按照规定取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分的同学,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该课程成绩:一是用企业实践创新学分替代,成绩评定后的下一学期开学前两周,由学生填报审批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所在学院审核报教务处审批;二是学生按照学校职业能力拓展课重修安排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重修选课、学习。

4.职业能力拓展课制度保障

结合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实际工作开展,为了保障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及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提高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学校先后出台了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广东白云学院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工作规范》、《广东白云学院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质量标准》、《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说明》、《广东白云学院职业能力拓展课课程建设、教学及工效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及相关工作通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管理制度体系,规范了包括企业实践教学规程、质量标准、运行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工作。

5.职业能力拓展课经费保障

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专门出台了相关经费管理办法,给予教师一定的课程开发费用。引入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视频(课件)的课程,由教师负责编写教学大纲、学习指南、考核方案等教学资料和文件,通过审核后,由学校按相关规定支付建设经费。教师担任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工效,依据规定学时数与职称系数、班级人数系数等计发,每学期末计发,该课程授课工作量纳入教师学期超工作量统计。学校专门设立了企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用于支付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经费和教学工效,保障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等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加强应用技术大学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对其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对于深化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正如本文所述,结合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特点,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是提倡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所在。如何高质量、高效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网络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提升职业能力拓展课的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念良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K309)”、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应用技术大学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4GXJK173)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腊姣.将拓展项目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角度[J].青少年体育,2015(7)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2

关键词:食品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1指导思想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2基本思路

“食品分析”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遵循食品科学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探索新时期“食品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教学改革的路径,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面向未来,培养适应食品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所需的预备性人才。为此,本课程建设将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步实施的计划,并逐步与其他相关课程向构建课程群建设推进。

3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保持与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分析的常规方法和基本原则,初步具备一定设计拟定食品分析新方法和标准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学生活学活用、拓展思维、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锻炼。同时力争在教学手段、实践内容、实验教材与考核方式等环节达到较高水平,例如结合雨课堂修订完善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争取新版实验指导书的整理和出版,结合机读答题卡修订扩充原有的试题库。

4实施方法

4.1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师资队伍

本课程历经近二十年的建设,目前已组成了一定规模、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人员老中青搭配合理,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其中3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2名成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本课程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成员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具有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其中中科院JCR大类分区为一、二区的为10篇),EI收录9篇。此外,每年还均有若干名硕士研究生参与助教。

4.2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主要内容涉及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检测,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食品相关工作或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所必须的工具性课程。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一般的学时安排是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在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卓越农林工程师培养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确保本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外,本课程所依托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具有大量先进的大型和小型实验仪器可以使用,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特别注重以教研和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将课题组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章节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挑选一些与本专业高度契合且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同时将一些有应用价值、经过毕业论文验证过的课题作为新的实践教学项目填充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通过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加深理解分析方法在解决不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3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的课时分配为一半学时用于课堂理论讲授、一半学时用于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孤立分开的。在多年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在理论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样品和仪器可以参考讲解,教师的授课难度很大,本身食品分析的理论知识又比较枯燥而难以理解,因此最终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相对应的章节展示给同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所学习内容的意义。例如在讲授理论课正式内容的第一章酸度的测定时,很多同学反映有机酸的概念和分析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结合大创项目———分子印迹化学舌用于有机酸的识别和以氨基酸有机酸做特征成分实现食品鉴别,向同学展示了项目的研究成果(两篇SCI收录论文)。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经高效液相反相C18柱分离后,以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出不同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组成与含量。采用SPSS软件中的PCA与LD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有机酸的种类、含量来识别果汁、葡萄酒等。结果表明,以这些饮料中的几种主要有机酸作为指示物,以HPLC测定作为化学舌,可以实现不同水果果汁、不同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的初步分类和区分。此外,我们还将自己对食品分析各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的了解在理论课上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吸收率,开拓学生的眼界。比如在重金属的分析这一章,在讲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时,简单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形象的理解。因此笔者将最新发表在美国农业食品化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介绍给学生。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是无机砷和镉元素在我国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花生和大米中的含量和膳食暴露评价。通过幻灯片和图片的展示,可以清晰生动地向同学展示重金属污染情况的严重,课堂授课效果良好。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随着21世纪“00后”一代进入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单纯地控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一味地“堵”不是好办法。因此,我们从今年开始采用了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智能手机的便利和优势,而不再是一味地强调不让学生在教室中使用手机。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的一项新技术。利用雨课堂,可将师生联系的更加紧密、更加方便,让本来难以实时沟通互动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雨课堂可以完美覆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教与学更明了。例如,我们在开课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设置提问与回答,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发送弹幕提问或者在幻灯片中作“不懂”标记;在每一章结束时我们利用雨课堂设置了练习用的选择题,在给定的时间内让刚刚完成本章学习的同学“趁热”实时答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一个学期完整教学环节的使用,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课程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相比,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升。我们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大班型课程和理论性教学,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广和改进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期末闭卷考试方面,我们不断更新传统的试题库。最近我们还将采用新型的机读卡答题纸形式设计考卷,并增加多选题、增大填空题的比例,利用专门机器机读阅卷、自动核分并计算每项得分率,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度,促进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玲晖,张翀,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2]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3]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4]邱朝坤,范露,吉义平,付晓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分析课程研究与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38-5339.

[5]张爱武.农业院校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62-64.

[6]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17-18.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3

关键词: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金融学

一、引言

金融学课程是金融专业引领性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采用了宽口径的范畴,其内容涉及货币、信用、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②该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学生了解金融原理,透视金融现状,掌握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财经类高校在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上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接受程度低,难度大,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对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的设置进行层次区分,针对不同专业因人而异的选择金融学教材,而不是使用同一本教材覆盖所有开设金融学课程的专业。

二、金融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理念不清晰

财经类本科院校应该侧重培养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财经类专门人才,要在培养人才的标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但是,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和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等抑制。因此,要创新教学理念,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纠正和完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强调理论知识体系是传统金融学课程课堂所具有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更是无法谈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教师缺乏相关的行业经历和从业背景,所谓的实践教学过程也只是“班门弄斧”、“纸上谈兵”。

(三)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无层次性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财经类高校设置的金融学教学过程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的灌输。具体体现在:第一,课程本身属性的原因,金融学内容所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泛,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较多,原理晦涩难懂,如果不同专业上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第二,金融学理论知识给非金融专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更不要谈实践性,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底子薄,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第三,金融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教材中所体现出的理论部分内容却基本是“蜻蜓点水”,给学生带来似懂非懂的困扰。目前,国内院校的金融学教材包括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和李健主编的《金融学》版本,透过现象看本质,李健主编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内容涵盖较广、较深,此版本的课程应适合于金融学专业的授课,而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应用型,这类课程应适合于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但实际上,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却在不同专业背景下使用同一版本、同一内容的教材,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

(四)考核方式僵化单调,创新力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金融学课程的考核仍然是以作业、考勤和期末成绩的手段来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试卷题型及测试内容基本侧重记忆性的知识点,轻实践操作,重记忆考查、轻思维、重应试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全面的、真实有效地评价,而且会制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性价值取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就金融学课程本身而言,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于一体,目前,传统理论层面上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但与行业结合度还不够紧密,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需要财经类高校面向企业管理实际培养能够用所学理论发现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长,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转化。

(二)就互联网时代特征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前沿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互联网的优势,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互联网学习存在知识的零碎性、不系统性等弊端,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忽略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课堂的参与和互动也是互联网学习不能替代的。

(三)就零零后大学生的特征而言,零零后大学生生活于网络时代,自我主导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喜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动性,但学习效率低,学习能力较差。相对于书本上的传统学习方法,他们更喜欢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以快速获取趣味性的、短小的碎片化知识,以及参与性、实践性的活动项目,从而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感知与运用。

四、金融学课程不同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分层次进行教学,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相互渗透,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科学。因此,有必要对开设金融学这门课程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并就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就业需求等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分层次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专业所开设的金融学课程,应通过教学大纲来界定其知识的侧重点,通过合理化的教学要求,将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根据不同难易程度去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课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制定金融学教学大纲时,应针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在培养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方面,应该侧重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学会使用一些基础的分析方法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理论、案例、互动等教学方式来高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如中国慕课。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标准,使用不同的金融学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金融本专业学生在知识接受、认知结构等方面精益求精,让非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学的“懂”,使所有学金融学课程的学生都能够通俗易懂地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虹.谈差异性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有效实践[J].文教资料,2016.(27):152-153.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4

关键词:草业科学;政策与法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草业科学是一门以草为核心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一级学科,即利用各种已有的基础和专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来研究一切与草有关的本质和现象,最终形成一套系统地研究草资源自身、草与生态环境以及草与人类活动的学科[1]。它不仅是一门包含理科、工科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涉及人类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人文科学。草业政策与法规是国家组织和管理草产业的机构及其实施相关管理所依据的政策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研究草业政策与法规如何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草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2,3]。但是,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却未将草业政策与法规课程列入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4],因此部分学校以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课程建设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无成熟的高校本科教材,无教学大纲状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加快草业政策与法规课程建设,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际中,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试验,获得了一些成果和课程教学心得,以下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简单介绍,供同行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为了满足现代草业科学专业教学需要,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作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与同行专家的交流,逐步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编写了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方面包含了草业政策、草业法规内容及各时期的草业政策、草业相关法律制度、我国地方草业政策与法规等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草业政策与草业法规概述

草业政策与草业法规概述部分的内容包括:草业政策的概念、草业政策的特点、草业政策的制定、草业政策的实施、草业法规概述、草业法规的概念、草业法规的作用、草业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草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草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史等内容。

(二)现阶段我国草业发展政策

现阶段我国草产业发展政策部分内容包括:草业的战略地位,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政策,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支持政策,“种、养、加”一体化与种养循环农业,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育草基金。我国现阶段草原政策包括: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建设,退牧还草,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游牧民定居;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国外草业政策法规。

(三)现阶段我国草业相关法律制度

现阶段我国草业相关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草原法律制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草业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饲草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草种子法律制度。草原法律制度包括草原法的概念,草原权属的内容概述,我国草业立法,草原法的适用范围,草原法的基本原则;草原管理法律制度,草原权属认定和草原权证的发放,草原权属存在争议的处理,违反草原权属、草地管理法规的法律责任,草原权属流转办法,草地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占、征用草地管理办法,草原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草原公安机关和武装草原警察部队的职责,草原保护与经营规划,草地清查、调查实施与管理;草原建设的法律制度包括草原投入、草原水利与防火设施建设;草原利用的法律制度包括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建设与改良和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包括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合理配置畜群和均衡利用草原,野生草种基地和割草场调剂使用;草原基本保护制度主要包括建立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禁止草原开垦,草原防火管理,草原病、虫、鼠害防治与草原植物检疫制度。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和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本章内容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管理与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法律责任;野生植物保护法包括野生植物保护法规,野生植物管理和违反野生植物保护法的法律责任;自然保护区部分内容包括草原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管理及违反草原自然保护区法规的法律责任。草业市场法律制度的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独资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政策包括草产品购销体制及流通,鼓励草产品进出口贸易,“绿色通道”政策,“农超对接”政策,支持草产品加工业,建设草产品市场体系。草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法律法规包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产品质量安全法,草产品检疫,国外饲料法律法规。草种子法律制度包括种子立法及草种子管理办法,草种子行政主管部门,草种子管理机构,草种质资源及其保护管理意义,草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草品种审定及其意义,草种子审定制度的主要内容,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授予草植物新品种权的程序及条件,植物新品种权属性及权能,草品种权保护期的终止和无效,品种权及相关权益的保护途径;草种子生产管理制度,草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草种子生产规范与生产档案管理,草类植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制度;草类植物种子经营制度,草类植物种子经营许可,经营草种子的管理,使用者的主要权利与违反种子法规的法律责任,还包括类植物种子生产经营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我国各省草业相关政策与法规

我国地方草业政策法规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草业政策与法规,山东省草业政策与法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业政策与法规,甘肃省草业政策与法规,西藏自治区草业政策与法规,青海省草业政策与法规,河北省草业政策与法规,南方草业政策与法规。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树立以草业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实用性强,不论是草业行业的政府管理者、企业从业者、教学科研人员还是农牧民都能通过对政策法规的学习获益。通过有针对性地教学,培养从业者在工作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维护草业行业秩序;教会与草业相关的从业者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教学中紧扣草业行业存在的问题、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加深对草业行业法律法规的认识,自觉提高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二)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

在教学中,根据每一教学模块教学目的不同,采用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1.教师讲授。开篇介绍中国草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性,目前草业行业发展落后,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草业政策与法规进行思考。依法治国篇结合所学的思政课程进行讲授;政策篇中以草业相关政策为主线,通过对草业政策的解读指导学生对我国草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从掌握最新的草业发展任务、措施,草业发展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其加强对草业行业的认识,拓宽视野,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法律法规篇以草原法为主线,根据贯串草业相关的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巩固知识。2.案例教学。从每一章的导入案例到草原管理的法规制度、种子法与草种子管理办法等重要章节的案例解析,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法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根据政策法规的时效性及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草业政策与法规具有时效性,国家、部门、地方的草业政策在不断调整,国家法律也在定时修改,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及时调整。在时效性方面,作者在实践教学中及时掌握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草业相关内容,及农业农村部草业政策实施的变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政策,发展“草食畜牧业”等政策,农业部提出的“粮改饲”政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的调整,“种子法”修改后的变化,地方草业相关政策及畜牧业相关政策的变化等。为了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实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法规问题,如毕业生草政案件的处理行文能力不足问题,教师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更新知识,在法规政策的写作方面进行提高。这样既可以充实课堂知识,又能给毕业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的目的。4.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草业行业中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分组情景模拟,分别从监管者、从业者、消费者的角度对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辩论加深对草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学会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的发言与讨论有时安排在课上,有时安排在课下,有时学生与老师单独讨论解答,大大增加了讨论的时间,使教学效果提高了,老师了解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老师讲解后学生的收益颇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查阅与草业政策与法规相关的资料来拓宽视野,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就学生存在的不理解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拓展教学深度

草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政策面的解读、法律基础理论、法律法规适用原则等内容。通过教学深度的拓展,加深学生对草业行业的认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主动性的途径之一,例如草原监督案例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课堂教学模式直观、生动地去解释法律原理、法律规则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网络教学,加强学生在课外与课堂上学习内容的联系,无论在课前还是课上以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与学的特色,推动教学改革。

三、建议

作者经过了近4年的教学实践,在草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应该关注草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时效性与新变化,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另外还应该注重课程与社会紧密结合,利用假期让学生调研家乡的农业、草业、畜牧业领域的政策和司法案件及在农业、畜牧业和饲草料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任继周,胥刚,李向林,林慧龙,唐增.中国草业科学的发展轨迹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6,61(2):178-192.

[2]张文方.农业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洪绂曾.中国草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PBL问题引导式;教学改革

0引言

电子通信类专业教学中,“移动通信”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移动通信”理论知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能力。“移动通信”课程特点突出:①基础理论知识高度抽象、知识点繁多;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理解工程应用。大量的专业理论复杂难懂,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教学难度大[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移动通信”现代课堂的需要,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助力学生投入课程积极思考[2-3]。为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改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面向一流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课程教学改革质量。

1“移动通信”教学现状

(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需要,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笔者所在课题组的重点改革方向。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低[4]。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6]。课题组认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不同的设计思路,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课题组选择以PBL基于问题的引导式方法为课程设计的精髓。

(2)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需要扩大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以PBL基于问题引导式方法完成课程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学生的互动参与过程,而目前的课时安排未能与课程容量相匹配。在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涉及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较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新系统级的概念和原理,还要引导学生回顾前期的基础课程知识,不断将“移动通信”课程中的零碎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工作过程等。然而,“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在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未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与课程教学内容量不匹配,导致“移动通信”教学出现课时分配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很难详细深入地讲解移动通信技术要点,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过于表面化地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7]。

(3)“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方式不够多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运用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或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由于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的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依然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教师在运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4)传统教学班级人数过多,而且通常合班教学,教学班人数达到60~100人,难以开展个性化互动式教学。结合“移动通信”课程特点,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经常需要以PBL分组的形式讨论设计,所以在课程教学的班级人数规模上需要缩小。尽量小班化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活动。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师讲出来”到“学生说出来”,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传统的讲授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直接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是省略了学生思考环节。而引导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自行总结出知识点。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8]。在使用PBL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PBL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培养的手段。就像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教育方法和生活哲学本来就不可分。课题组希望通过“移动通信”课程,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有益方法[9]。让学生说出来的问题引导式学习需要学生全过程参与,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完成教师的课前任务,分组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整理结论上传线上超星教学平台PBL教学板块。课中将课前分组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展开课堂讨论。课堂环节可开展上台展示、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课后,在线上超星教学平台上传该堂课知识点相关扩展视频、扩展阅读,扩展知识,完成课后章节小测试。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3“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施

(1)PBL教学方法的引入。开展对PBL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学习,将自由探索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2018年课题组负责人赴荷兰进行PBL教学方法的学习。本次学习活动以教学与创新为主题,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学习期间,课题组负责人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与荷兰高校学者深度交流,围绕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回国后将PBL教学方法引入课堂。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课题组每次课前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以驱动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寻找答案、总结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自由探索。

(2)职业生涯引导的加入。2019年,课题组参加高校生涯课程培训,帮助课题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

(3)BOPPPS教学模式的导入。2020年,课题组在ISW教学技能工作坊高级研修班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进一步在教学设计中导入BOPPPS教学模式,逐步落实教学设计6个要素: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BOPPPS教学模式帮助课题组围绕学习目标,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完整性。

(4)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2021年,课题组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逐步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移动通信”课程逐步形成了问题引导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风格,以PBL教学方法为精髓、以BOPPPS模式为骨架的课程设计风格。

4“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特点

4.1创新教学方法

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引入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案例分析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课后扩展阅读、扩展视频,了解行业动态,加深实用的理解。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有关的实际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设计学习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规模和难度的项目,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学习意识。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为学生增加“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教学视频,增加相关知识点,开阔视频,扩展文献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移动通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直观地学习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实践方法,才能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4.2合理安排课程组织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深入浅出的原则讲授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推导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探索和学习空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强调移动通信基本特点、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中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课内外时间。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重点优化,高效且合理地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使课前、课中、课后时间有效结合,活动内容合理分配。同时,“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教师要积极分析目前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脱离实际工程,以实际课堂教学为指引,构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优化,提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

5“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与提升

5.1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10]。过程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40%。过程评价包含实践环节的实验成绩30%和覆盖全过程的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在学习通中进行实时记录。学习通记录过程评价成绩组成,如图1所示。

5.2评教结果

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评教情况逐年上升。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满意度得到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反馈良好,评教情况逐年上升。

6结语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6

关键词:在线课程;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教学正在逐步的进入学生的学习周期中。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个体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又是活跃的,单一靠课堂上老师讲述的知识往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往往具有单一性和重复性的弊端,为了解决传统的授课弊端,在“互联网+”大的环境背景下,在线课程应运而生,例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一大批在线课程互联网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课程的实现的难度成都越来越低;然而,由于信息的高速更新与发展,在线课程也有了本质上的改变,由传统的单一视频录制与回放势的在线课程,逐步拓展为多元化、互动化。例如,利用雨课堂进行扫码签到、PPT预览等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点名,不仅仅节约了课堂的点名时间成本,更是方便了老师对每节课出勤率、答题率等统计以便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笔者从事工程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一直潜心研究在线课程建设,本文就高校工程经济学在线课程建设思想形成、实施、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为同行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及指导。

1工程经济学在线课程建设

1.1在线课程思想形成

笔者在讲述工程经济学课程中发现,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及计算问题,例如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资金等值的换算、设备更新、方案的必选过程中,很多同学存在假听懂的现象。比如,资金等值概念课堂上同学势理解,但是仍然处于表面现象,对于运用过程中就存在很大问题。然而,由于课时有限(32课时)如果上课反复进行讲解将导致无法完成大纲内容。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批改问题,学生上交纸质作业老师批改后只能知道大概哪些地方比较薄弱,学生作业也存在一次性,如果能够进行网上作业可以快速的统计出某一个知识点出错率,而且学生可以进行重复性做题。结合现阶段“互联网+”和教育部在线课程建设的大的背景下笔者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的尝试。首先进行资金时间价值一节课程录制以及利用学校在线课程系统进行网络作业的布置,同时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图1、2分别给出了在线课程视频满意度调查和在线课程网络作业满意度调查柱状图。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视频满意度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视频可以辅助学生重复性温习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弱的一些学生。然而,对于在线题目而言,部分学生不满意,主要是因为题目多为计算题学生需要输入一些公式及计算步骤,倒是学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Word编辑,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让学生写计算步骤的类型题目转化成选择题,节约学生进行Word编辑时间。

1.2在线课程实施

经过长期一线教学的工作技能积累,以及连续多个学期基于学校教务系统的在线网络作业布置的实施,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笔者进行工程经学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对于多年从事工程经济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理论知识具有较深入的洞悉,相对而言,理论知识的把握并非在线课程建设的难点;而对于在线课程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制作成精美的视频课程。首先,对于工程经学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有别于线下的教学,线下的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过程,而在线课程面对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环境中,对于语速、语调、音量都有特殊的要求,同时,还要模拟课堂做互动的环节。其次,视频录制的后处理,由于初始录制的视频是粗糙的,例如杂音、卡顿、模糊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对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当然,这项内容可以与相关的后处理公司进行合作;然而,对于懂视频处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往往对于视频内容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后处理技术人员仅仅按照教师思想进行实现化而已。这一步非常关键,而非录制完视频直接丢给视频后处理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最后,就是成果的,教师将视频在学校教务系统进行,学生在线学习,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线率的统计,分析在线率,同时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例如学生对视频满意程度、需要改进地方、知识点的覆盖率等。通过这样一整套流程,往往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完成在线课程的建设,然而,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本门在线课程的开始,这时候需要在线课程教师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在前面基础上根据不足,改进在线课程的录制。

1.3在线课程建设意义

虽然在线课程在实施工程中还是具有很大的困难,一门精品的优质在线课程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线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终端机的普及,在线课程服务全体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几个班级,好的精品课程其辐射范围可以是全国性的,受益的群体基数在逐步扩大,形成只要想学习,就可以尽情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教育方式;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资源更加广泛,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于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线课程把全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互联网平台上,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同时对于同一门课中某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获得不同老师的讲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点深入了解的目的。最后,在线课程对教师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特别对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较少,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名师的讲课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总结

本文通过对工程经济学在线课程建设的探索,从在线课程建设思想形成、实施、优点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在线课程具有诸多的优点,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巨大的困难,但是在“互联网+”大的时代背景下,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文益民,易新河,张爱闻,等.MOOC引发的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6,(04):71-74.

[2]邰杨芳,贺培风,袁永旭,等.基于MOOC构建高校课程教学新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07):2-7.

[3]刘华.在线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系统:障碍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5):68-72.

[4]吴德.基于SPOC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初探———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J].电子世界,2016,(24):57-60.

[5]谢子娣.我国在线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的实施现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1):34-38.

[6]刘刚,裴红蕾.数控车削加工在线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农机,2019,(10):63.

[7]徐红霞,王顺治,刘烨.MOOC课程与校内“大学物理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尝试[J].物理通报,2019,(10):28-32.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7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刻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不足,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客观分析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根据具体的行政法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案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在行政法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法是各法学院关注度最高、探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前后首创。它主要是针对当时非常流行的传统演讲式教学法以及教科书式教学法,为了摆脱纯理论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的一种行政法教学。与传统的仅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助功能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法学研究归于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个范畴之下,学者们普遍将行政法作为理论学科。但是,随着对行政法制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者开始从应用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学问题。应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解决发生于这个学科背后的具体事实。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面对的就是发生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的具体案件。据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将行政法课程列入法学教学计划。相比较其他法学,我国行政法学教学的起步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式,二是归纳式。行政法学教学方式也不例外,演绎式行政法教学是由教师以单方讲授的方式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及各种不同的行政法现象。归纳式行政法教学则是指从社会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出发,通过对个别案件的分析、评议与总结推论出行政法的规范、规则并形成基本的行政法理论。我国传统行政法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演绎式。比如:我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提交一份教学进度表,即是将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及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和需要,按照教学进度介绍给学生。而当行政法律体系由制定法转化为法治运作过程时,以按进度进行、单方讲授为主的演绎模式的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必须逐步向归纳模式转变。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培养法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

通常讲,我们讨论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问题。但是近来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占据了行政法教学中的很大部分,现在的研究生教学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以前硕士研究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而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越来越向着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法学专科教育的萎缩,我国法学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上,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所突出的是实践性、应用性,这对法学教学中引进和发展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生于法治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在进行筛选、整理后引入课堂教学并予以广泛运用,通过分析与评议、讲解与总结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为以后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正确认识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于1870年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其被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双赢。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存在两种弊端。一是缺乏对行政案例的精心筛选与选择,没有充分发挥案例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没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通过行政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政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争议,而对行政法律问题和争议的提出、思考、分析、讨论、辩论,直到最后得出结论,老师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行政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具体行政法律问题的技能,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法律的能力:法律领域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行政法作为部门法之一,学科体系更为繁杂,内容较之其他部门法变动性更强。行政法案例教学通过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法律规则原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自我教育的技巧。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确实为学生以后自学法律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3.可促使学生将专门法律知识内化,节约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创造的法律信仰的一部分。法律教育的内化促使学生能够随时对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培养了他们在遇事时理性分析、谨慎行动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判例,同时也提供了法律评判的具体价值和标准,因此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法律思维和技能,忽略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案例教学法过于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技能,而忽视了他们对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重视法律规定,忽略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较比较重视对个别具体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法律原理的解读和掌握,过多强调案例判决中所依据的法律规定,而对法律精神和原理的领悟不够全面和准确。

3.重视个性培养,忽略规则共识: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但过度的疑惑也会令一些思维不活跃、无法突破并实现创新的学生对法律产生迷惑。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要素

行政法案例教学包括三个要素:行政法、案例、教学。

(一)行政法要素

行政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将行政法定义为控权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行政法起步阶段受苏联行政法影响,将行政法理解为行政管理法,90年代中期以罗豪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行政法表述为平衡法。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行政法案例的选择,习惯以部门行政管理的内容为基础,而在判例法国家,行政法案例的筛选是以司法审查为基础。

(二)案例要素

行政法案例最好以真实案例为选择。行政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内容角度,繁杂性和过程均不同,因此案件的类型也不同。如有行政执法领域的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等等。

(三)教学要素

行政法教学是指行政法课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教学要素就是围绕行政法的内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三个要素中,教学要素是关键。行政法和行政法案例是普遍存在的,其如果不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行政法案例教学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上,即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无论是行政法还是案例,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更新。

四、行政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高校中,一些教师不够重视案例教学,认为其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表现出怀疑、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更稳定、可靠、系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毕竟发展不够成熟,往往会成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投机取巧的借口。该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系统性要求不高,只侧重对具体案例所引发的具体问题的研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自由度较高,完全可以简单组织让学生自学,为一些教师投机取巧提供了借口和机会。有些教学机构对案例教学不重视、不认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意见与建议缺乏应有尊重,不积极提供教学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案例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国内很多高校法学院系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也没有在行政法课程中单独留出案例研习的实验课的课时,导致在整个法学案例教学中,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阻碍。

(三)教师实务经验与案例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从法学案例教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目标看,该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法学知识储备及理论基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法律实务经验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由于行政法课程的繁杂性、多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对利用案例教学进行行政法讲解的老师则提出了更高的法律实务经验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许多行政法教师既没有在行政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的机会,也缺乏在法院审判组织担任行政诉讼法官的经历,还没有从事行政诉讼办案律师的工作经验,甚至有很多教师没任何法律实务经验,无法很好运用和实施行政法案例教学。

五、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行政法教学的需要,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

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一个适合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目的。每个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案例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

2.必须具有典型性。行政法案例成千上万,在案例的筛选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案例,如田永起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孙志刚案件,105次违章,张先著案等等。学生对案件事实或情节的分析、讨论,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关系的争论、辩论,对行政案例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的考察和评判,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必须具有及时性。因为行政法的不稳定性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易变性,对行政法案例的实效性、现实性要求更高。案例的选择应及时更新,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保证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行政法的发展动态和行政法律实践的现状。

4.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案例的来源和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这并不是说教学当中使用的案例只能是真实案例,案例也可以是精心编撰、组织的虚拟案例,但案例线索的来源及案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如果是真实的案例,案例的引用要尽量真实,不能随意改变案件的主要事实。案例必须要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信服,才能收到成效,达到目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

1.案例准备。案例的准备是学生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的首要职责,是由学生在行政法课堂之外对新上课程中案例进行的准备。对于课前准备好的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有关行政法知识教师还没有讲,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分析该案中所包含的行政法原理,最后由教师在讲授中将该案例中的行政法原理予以概括和总结。另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行政法知识教师已讲授,该情况下则是由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该案件,进一步强调和巩固行政法原理和知识。无论何种案例类型,除了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答与回应。上述两种模式也可以在同一个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同时运用,但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准备的内容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才能给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

2.讨论案例及评议:(1)讨论案例。课上,教师先将行政法案例介绍给学生,然后将事前准备和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案例分析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对行政法案件中的事实、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进行法律分析及理论解读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案例提供者是教师,但案例的分析应当由学生来完成。这也是行政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即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导的单方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重视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转化就成为了必然。(2)对案例讨论的评析。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归纳总结处于很重要的地位。结束讨论后,对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法律原理进行恰当的评议和点评,及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提出表扬和奖励,对于不正确的结论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讨论。

3.成绩的评定。案例教学成绩的评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方式应该有所差别。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式为“动静结合”,所谓“动”,即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静”,即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案例的思路是否清晰、方向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和合理,论述的思维是否准确、有无个人观点和创新等等。

(三)运用行政法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选择合理授课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授课方式有案例设疑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比较式和模拟法庭式四种模式。(1)案例设疑式。案例设疑式,是指在授课前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案例,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相关行政法律问题的预习和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对预留案例的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案例设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用于教学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案例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是指由教师针对行政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适的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会使行政法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也知道如何解决。(3)案例比较法。在行政法学中,有许多非常相似的行政法概念或术语,在学习中很容易辨别不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准确掌握近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案例所体现的问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准确记忆。

2.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案例教学需要大量且丰富的案例。教师搜集、选择案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参考书、行政法学专业刊物(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网络等,对其内容、难易度进行适当修改,重新设计、整理和编排。所以,每一节案例讨论课的设计,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授课难度。因此,应该组织人员根据行政法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整理和筛选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行政法案例,建立且要不断完善行政法案例数据库,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和基础保障。

3.尽量进行小班授课,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人数过多,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锻炼。因此,应尽量控制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更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作者:刘志敏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关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54.

②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漫谈/判例教学法.现代法学.2000(4).113.

参考文献:

[1]汪东丽.论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两大法系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为视角.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罗朝辉.公安院校刑法案例教学改革实施研究.湘潮.2011(12).

[3]余清华、龚家林、郭善玲.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管见.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

[4]蒋石平.案例教学——连接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科教文汇.2007(7).

[5]朱余斌.关于实施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若干思考.前沿.2007(7).

[6]章剑生.作为行政法上非正式法源的“典型案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7]沈忆勇.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与方法问题的探讨——兼谈法学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8]宋高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祝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的运用.长沙大学学报.2008(3).

[11]刘琼瑶.浅析美国法律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长沙大学学报.2005(6).

[12]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课程建设教学范文8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创新;云平台;教育信息化

1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上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开展,各学校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使学生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加上网上在线资源的丰富多样,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拓宽了学生视野。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如何利用ICT技术,让传统行业进行与互联网发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大变革,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大融合,对提高整体医学教育水平,深化教改,开辟了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从2016年开始,国内基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育云平台逐步建设,加上智能手机、Pad、POS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我们开展了基于学校云平台的课堂辅助教学研究,云平台+移动终端模式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扩大教育资源池

前几年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有限,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不能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没有差异化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使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政府、教育集团、教师、学生都能很便捷的参与进来,把教育资源这块大蛋糕越做越大。随着云课堂的开展,付费学习成了时尚,一些著名的学者、教授,将自己的研究的成果,好的思想放到网上,面向公众开放。教育集团、实训机构,集结了大批精英,汇总了大量真实案例,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快速与社会融合做好准备。再就是网上在线互动,通过云平台,可以十分便捷的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WareProject),宣布将学校的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云上资源更加丰富。

3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时刻在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课前预习、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临床见习和实习,课堂50分钟的沟通时间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老师带教学生数越来越多,无法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见习和实习时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升,以前固定的课堂教学逐渐被MOOC课程、微课程等新的资源形式代替,求学者可以根据自己时间,自行进行选择学习时间,并且可以进行前面章节的复习巩固,还可以悬着对后一章节进行预习,还可以对同一章节进行反复学习,这些使得学生最大化的利用碎片时间,充分把大量闲置时间进行了有效利用。在线资源还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智能手机可以在线登录,或下载教学资源,自由选择学习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自习室、教室、图书馆,甚至校园等地方进行学习。

4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普及,改善教学结构,使学习考核更加模块化

传统教育是老师教,学生学,课程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测试,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结构固定,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服务意识不强,对学生日新月异的需求不能及时应对。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内容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医学教育的评价主体是老师,根据考核考查情况,评定机制是学生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在线教学,在线交流沟通的发展,为丰富评价内容和方式,通过云课堂,进行随讲随测,帮助学生及时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还可以和教师进行互评,使得学生评价多元化、全面化。通过对互联网+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创新进行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创新,增加“云+端+教育"、“物联网+教育”的研究策略,针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使得“互联网+教育”理念渗透和应用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推进教育息化改革进程,增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课堂互动,针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提高,鼓励优秀教师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借助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使课程案例更加贴近实际,提升课程互动性,加大课程的深度探究、思辩,进一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强课程内容计划优化与建设,逐步覆盖医学各专业学科。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5结语

因此,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构建碎片化、系统化的微课程知识体系,摸索面授辅导与网上学习的模式,加大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MOOC教学、微视频等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很好体现,借助云平台和移动终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如何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巧妙地化解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并能够因势利导为我所用,专业教师需要做智慧调整。

【参考文献】

[1]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01):92-95+10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0:11-23.

[3]王绘娟.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165+170.

[4]葛京凤,梁彦庆,黄志英.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73-78.

[5]裘友凤.信息化条件下的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6]蔡慧.MOOC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