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设计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设计思维;设计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然而,目前创新创业仍然属于新兴的跨界的综合命题,并没有在高校中实现学科的归属。因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作为公共通识课程展开,缺少对专业知识背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出现特色定位模糊、目标过程不明确的普遍现象。如何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是本文着力阐述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紧跟教育目标要求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改革,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交互融合的重要职责。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课程建设,能够提供更肥沃的创新土壤,也更容易实现创新创业的产出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诗和远方”。

(二)深化创新创业培养内涵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高校只有转化创新创业培养思维、重视学习产出引领、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才能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循环,形成内涵式、生长式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2]。“创新创业”“文化创意”“创新设计思维”是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热点问题,设计专业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为诸多历史原因,中国的设计教育一直以纯艺术和工艺美术为基础,重视艺术表达而忽视设计思维。所以,深化创新创业的培养内涵,对推动设计驱动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开展以创新创业为学习导向的专业实践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并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关系,不应该是割裂而是交叉融合的。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也需要全面布局、循序渐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一步需要的是理想信念教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没有精准的目标和信仰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所以高校首先应该继续依托思政等公共课程部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并激发他们坚定的创新信念。第二步是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感和心态。通过深化创新思维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实施能力。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无法持久,这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责任和心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第三步是以学习产出为目标导向,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融合创新。在创新创业公共教育中发挥专业知识技能所长,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中提高创新创业学习产出[3],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和设计专业课程教育进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渗透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建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一切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之前都是需要经过创意、构思和策划的。创新创业需要改变的是视角、是心态,这就需要合适的思维工具去引导。以人为本、以解决方案为导向,探索问题,快速反应,正是创新设计思维的优势。设计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策划为现有的情况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案……设计是所有专业性训练的核心[3]。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创新设计思维成为设计行业、商业管理乃至社会创新各个层面的主要工具[4]。近年来,许多世界一流学校纷纷开设设计思维课程,不是作为专业基础教育,而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面对各行各业有需求的学生,以创新设计思维的广度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因此,渗透了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程建设改革的出发点和亮点,是区别于传统思维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将创新设计思维场景用于创新创业公共课程教育中,如创新设计思维工作坊、创新设计思维导师、创新设计文化氛围等。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规划,突破传统公共课程教育课堂教学桎梏,营造轻松的、互动的、协同的创新设计思考氛围,代入学习产出场景,自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意能力。合理利用创新设计思维成果进行创新创业转化,如对产品、关系的创新设计、对系统模型的设计实验、对其他主题的解决原型等。充分发挥公共课程的跨学科交叉知识背景优势,通过创新设计思维工具展开讨论,最终在组织中实施,获得创新创业的策划方案。

三、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WorldDesignOrganization在2017年国际会议上对设计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5]。设计专业逐渐从单纯的造型艺术应用学科转向与科学、技术、商业、社会、心理、文化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不少国内外设计院校都在寻求突破传统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江南大学举办“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学术活动,从课程、学科和哲学层面探讨反映新的大设计学科特点的设计的范畴、方法和价值观等问题。“大设计”观越来越具有普世价值,以创新创业作为明确的学习产出目标,跳出传统设计的定义,从关注单一产品到关注社会创新。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思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遵循大众化的客观趋势,着眼社会创新需求,在设计专业课程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不断创新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的力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抓好课程构架,深化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专注于创新创业融合和延展。一方面是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在基础设计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以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和之外,注重对学习产出、设计应用性、社会需求度的理解和创新概念的引导。尤其是在毕业指导课程中拓展对话路径,引导学生展开知识与市场的交流、设计与环境的思考、创新与社会的互动等,通过多向交流形成学校习得的知识逐渐朝向目标产出能力转化。另一方面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科技、传播、策划、营销、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新课程比例,以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成果导向进行颠覆式创新,以及尝试在组织和系统层面进行创新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开设相关设计课程,突出学习成果的创新转化,同时也对高校所在地域的形象开发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环节

随着设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设计专业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课题训练而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融入社会中,根据社会信息和市场需求,补足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素质教学环节。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成长为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更是要兼具创新发展的眼界和意识,兼备艺术管理和设计技术实施的综合素质能力。应用型本科设计院校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完善实践环节,探索当地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应用等价值链的贯通,让高校与所在地区的市场密切联系,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设计创业的深层次思考,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拥有创新创业的专业自信。

(三)强化跨专业要素重组创新

不同于工业化传统市场对劳动精细化分工的需求,知识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和跨界融合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紧跟创新创业要求,及时调整学科类别,应该进一步强化跨专业要素的重组创新。学校内的跨界重组,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社会目标的改变,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竞赛之间、课程之间、工作室之间要素重组的可能性,探索良好的创新重组新模式。学校外的跨界重组要紧密对接全球发展和国家需要,加强学校的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关键课题,培育典型成果。

(四)提升创新创业成果服务能力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市场接轨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样去培养人才?课程改革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哪些影响?据统计,全国住宅室内设计装修费用每年突破500亿元,加之出售的新房,其室内设计装修规模更大,对室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更为强烈。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衔接市场需求,要从课程体系建设上顺应市场变化,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市场导向,精简和优化课程结构,衔接好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为社会输送贴近市场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

1当前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改革重点。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要突出人才教育与就业岗位的融合,降低室内设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要能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激活高职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事实上,在当前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即课程设置不合理。从室内设计学科特点来看,知识覆盖面广、实践能力强,而当前课程结构相对松散,孤立性强,缺乏学科间的联系性,特别是在专业基础理论与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上缺乏有效承接,使得人才岗位能力低于市场岗位需求,导致人才就业瓶颈。课程占比不合理。很多情况下,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数量偏多,但由于课时有限,很难得到有效开展。

2制约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与市场接轨的因素

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市场需求接轨不畅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高职院校难以保持的课程改革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人才紧缺而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的尴尬。面对室内设计课程改革的不足,原因梳理如下:一是专业课程建设缺失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关联。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上确立了满足社会急需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但在教学及课程结构上,仍然受原有课程教学机制的制约,缺乏变通性与适应市场的主动性。比如,在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应该涵盖招投标、甲乙方沟通、现场勘察测绘、构思方案、设计图纸、做预算、沟通方案、修改图纸、绘制施工图纸、施工前交底、施工管理、竣工等一系列的环节,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却显得单一,特别是与实践结合的关联度不足,课程教学枯燥、抽象,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学生也不了解未来的岗位方向与岗位技能之间的关联性,学习被动,兴趣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师资对市场就业及岗位技能的认知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师资引入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缺失应有的行业设计经验,更对装饰工程、现场测绘、客户沟通谈判、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缺乏了解。加之高职生源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在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方面缺失有效对接,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去设计。三是缺乏应有的校企间便捷、畅通、多元的实践途径。室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对实训、实践、实习环节重视不足,特别是在岗位技能操练方面,缺失场所,或者是仅仅为挂牌实习,未能真正从项目实践中得到体验和锻炼,导致实训场所、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形同虚设。

3完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与市场接轨的建议

3.1对接市场人才需要,归纳室内设计课程体系

从高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中,要真正走进人才市场,把握人才培养动向,特别是在岗位技能与职业发展上,重组课程模块,优化不同课程的课时及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适切性、典型性。比如,在岗位细化上,设置设计方案岗位、陈设设计岗位、效果装饰设计、软装设计岗位、模型制作岗位、装饰工程与管理岗位等。在岗位任务方面,涵盖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庭院设计、老式建筑改造设计等方向。在综合素养方面,融入设计表现力、沟通协同能力、文化素养、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岗位职业操守和素养等。对于不同室内设计岗位及具体岗位操作技能的细化和明确,确立客户关系课程,设计创意课程,制作装修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分析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重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计划

通过对市场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重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由于涉及较多岗位,教学任务与职业技能等知识点也需要进行重组。比如,在课程教学上,要突出任务导向、项目导向等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辅助技能。在技能课程上,要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比如,在室内设计课程模块中,分为文化素质课程、职业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大类。核心课程模块又细化为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四大方向。同时,在职业能力模块中,又增加了庭院课程设计、摄影课程、老式建筑改造设计、项目管理课程等内容。在学期教学计划上,第一学期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第二学期融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包括风格流派、手绘装饰效果、电脑设计、工程制图、预算等内容。第三学期安排办公空间设计,包括办公装饰艺术、电脑制图、工程预算、招投标等课程。另外,还包括设计美学、展厅陈设等内容。第四学期以娱乐空间设计为主,包括娱乐空间装饰材料及空间构造、电脑设计、预算及招投标等课程。

3.3衔接室内设计与市场岗位技能的拓宽

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包括第一、第二学期对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融入市场人才及职业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三、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技能阶段,要围绕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娱乐空间设计需求,以“现代师徒制”、“工作室制”、生产性项目实践实训课程为主,零距离贴近市场岗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学生个体特长及优势,适当融入个性化课程,比如庭院设计课程与实践教学、摄影课程与实践教学、老式建筑改造课程与项目实践教学。最后一个学期为顶岗实训实习教学,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为主,以真实项目参与实践,突出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建设;促进作用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社区改造等一系列建设工程中,都将环境工程建设列为重点。但环境工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要依据建设区具体情况,计划与实施合适的环境工程建设方案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而这项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环境监测。那么,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有这样大的重要意义,它具体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1环境监测在环境工程建设设计阶段的作用

环境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建设区解决环境问题,所以在建设前的设计阶段必须对建设区的具体环境状况有具体的了解。因此,在建设前的设计阶段,不仅仅要对建设区的地理特点进行详细考察,也要对建设区实施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得到具体准确的环境状况数据,其中不仅仅包括空气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等常规监测,还包括对放射性、生物因素等有可能对环境状况造成影响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监测。而后,这些监测数据将会被应用在环境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若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在环境工程建设时就需重点考虑空气净化问题,加大绿化面积,对建设区内工业废气排放进行治理等。若在环境工程建设时未进行环境监测,不能够做到对环境状况的确切掌控,会使环境工程建设最终的环境保护作用大大减弱,严重时还会因环境问题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一区域进行开发建设时,设计团队将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做出了环境工程建设设计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施工。在此区域内建有一居民区,一段时间过后,居民区许多住户身体都产生了不良反应。发现这一问题后,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该地曾是一处工业区,发生过泄漏事故,并且在事故过后未进行妥善的处理,该地仍旧存在辐射,长久在该环境下生活,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最终,该区域居民被全部迁出,并对相应人员进行处理。

2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建时的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建设在建成后,可能由于时间过长,建设区环境状况发生变化,环境工程建设也要做进一步的调整。或建设区要进行改建,建设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需要配合改建,做出调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涉及了环境工程建设的调整,就必须对建设区环境进行监测。首先,由建设区环境状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工程改建,环境状况变化这一信息就来自于环境监测。例如,由于建设区人口密集度增加,建设区车流量随之增加,空气污染情况加剧,建设区需进行环境工程改建。其中,空气的具体污染情况就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来提供准确的数据。而后,设计师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如何进行工程改建。另外,环境监测不仅仅要应用于环境工程建设前,或环境工程改建之前,在环境工程建成后也需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才能及时地发现建设区环境情况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对环境工程建设加以调整。若是建设区需要改建,例如建设区扩建,此时不能以以前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参考而用在新区的环境工程建设之中。要重新进行环境监测,来确保新区环境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同时,在新区环境工程建设时,若有必要,也要对旧区的环境工程建设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扩建所带来的环境状况变化。

3总结

环境问题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世界的未来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哪一角度进行考虑,都要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也就是说要注重建设时的环境工程建设。其中,环境工程建设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数据支持。所以,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再造成更严重的环境状况,就要强调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环境工程建设对环境带来的正面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志新,郭艳平,李晨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建设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97-99.

[2]刘汉龙.浅析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0):17.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4

[关键词]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课程设计;评价反馈;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应“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化工设计竞赛中的可行性研究是《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核心内容[2]。基于此,国内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院校,将《化工技术经济》课程逐步列入到限定选修课,必修课,甚至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中。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够能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和应用,对项目的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等有一个系统的评价,掌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的基本原理,以达到能对具体化工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准确评价和管理的目的[3,4]。培养学生作为工程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具备在复杂化学工程活动中运用经济决策方法的能力。受肺炎疫情影响,开展在线教学是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号召的重要举措[5],在此背景下,《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建设是当务之急的要事。着手准备建设一门新的在线课程并非易事,时间紧、任务重,合理的规划和实施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的建设这一中心,介绍在线课程设计、实施和改进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1《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简化课程内容

在线课程的内容设计应遵循认知负荷理论,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课程结构要连续,颗粒度要小。在课程设计中,应遵循模块化原则,课程内容小模块呈现,每个模块只讲1~2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在5~10分钟。知识点不能随机划分,以免破坏课程的系统性。(2)添加必要的说明,在学习中对于特定的或不连续的内容,要添加说明,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猜测,从而降低认知负荷,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1.2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媒体资源丰富生动,可以让我们把“看不见,摸不到,进不去,难再现”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如在介绍本门课程对经济和产业背景知识中,引入了“巫师经济学”的媒体资源,详细的分析了“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课程建设需不断更新

更新并不是指所有的视频内容都要重新拍摄制作,而是随着学科研究的发展,随着行业职业的变化,随着老师和学生对内容的不断探究总结,应有新的资源产生,进而补充。

1.4重视师生、生生互动

互动活动是在线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有效多边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虚拟的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是师生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师生、生生交互的设计,积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大量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交互的设计可以通过话题讨论、知识点答疑和即时互动等多种方法实现。

2《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四点在线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团队借助SPOC自主学习平台和QQ平台对《化工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进行了建设。SPOC平台内上传了按课程章节录制的教学视频,是本门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QQ平台内虽然也上传了所有的学习资料,但因为后台监控机制有限,仅作为辅助平台使用。SPOC教学平台是自主式学习平台,需要同学们提前了解每一节课的学习资料、学习任务和时间分配等详细的信息。不同于课堂教学,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课堂引导完成制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进入正式课程之前需要先让同学们了解学习资料的种类和具体位置(表1)。按“一课一案”制定教学实施方案,精心准备线上教学日志,细化每一次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布置学习任务(课程设计)和时间分配(表2),在此基础上结合提前录制的讲解视频,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SPOC后台监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同时利用QQ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SPOC平台上提出话题讨论,与学生深入交流。QQ平台即时答疑,十分方便。本课程教学团队按课程章节自主编写了教学软件(图2),并将教学软件分享给同学们使用,方便同学们可以快速掌握化工技术经济中的常用计算和分析方法,在学生中持续引发反响,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的评价反馈体系

为了保证《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了课程评价的反馈机制。首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通过课程提供的评价工具,如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反馈(图3),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统计数据和总结同学们的宝贵意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更好的改进后续课程。其次是教学评价。是指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测试、作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并根据评价结果向学生指出具体的努力方向。有助于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发现教学问题、进行教学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通过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形成评价反馈体系,即形成伴随式教学模式,建立互补互调机制(图4)。综上,《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形成了循环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

4总结

基于本课程的在线教学实践,总结几点心得体会和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1)课前准备——世间磨难,皆是砥砺。虽然是100分钟的课程,但课前准备格外“磨”老师。既要磨教学平台,又要磨教学内容。每一次课投入了更多的准备时间,效果却差强人意,说明还没有磨出刃,要继续改进和完善;(2)教学过程——此时无“生”胜有“生”。面前没有“真”学生,虽然早已设计好了课程计划,也录制好了视频,进行了教学设计,但面对屏幕的课堂更难上,还需要进一步演练,找到“主播”的感觉;(3)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剧本,把教材中的内容演活。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从有经验的老师处多取经,多交流。综上所述,《化工技术经济》在线课程经过初步的探索性建设与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了在线教育质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潇潇,薛永兵,段秀琴,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8):69-70.

[2]盛清涛,郭宏生,牛艳霞,等.基于化工设计竞赛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2):41-43+63.

[3]李吉焱,李春雷,朱照琪.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经济评价教学软件开发及应用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58-60.

[4]李晓雯,朱倩倩,吕洲.《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20,48(07):157-159.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室内设计借由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顺应人居需求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布局。室内设计专业本身实践性强,交叉知识点多,小到设计方案的制订,大到装修设计工程的实施,对设计师而言,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熟悉,做到专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体现学科实践特色,特别是学生应该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等素养,以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师的多样化需求。为此,以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践为主体的室内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从每个模块入手,明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突出项目导向,逐渐掌握知识,解决室内设计问题,强化综合职业素能。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背景及创新人才目标定位

当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如在室内设计特色教学上,所讲授的课程与行业衔接不畅,未能体现人才职业竞争力优势。学生看似学了很多课程,但专业优势不明显,开放性、创新性思维不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需要确立室内设计创新人才目标。总体来讲,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归结为五点:一是具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融入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具备较高的室内设计实践能力,在校期间要参与项目实训,并进入企业参加实际设计工作,拥有相应的职业经验;三是要在职业素能上体现与社会的对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中要强调学生为本、全人教育、个性化培养思路,突出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具备较宽的择业面,在学科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率;五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企业实践、个人成长三方共赢。

二、构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1.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依托室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定位上要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室内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要树立人才的市场意识,要整合校内育人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市场所需人才职业技能的调查与分析,以革新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如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必要的美学基础,能够对室内空间进行创新设计,特别是室内造型、色彩视觉、物件设计等方面,要把握整体美感。所以,对于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要融入美学课程,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升室内空间设计思维与想象力。同时,室内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要培养能够解决室内设计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体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与素养。显然,传统的理论讲授是难以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项目任务贯穿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另外,在创新教学模式上,还要体现真实性、开放性。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围绕真实的实践情境展开,导入具体的真实问题,构建开放性课堂。如,拓宽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路径,引入企业教育资源,共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弥补学校教学存在的不足。

2.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专业视野

当下,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而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教材都是老版本,更新速度慢,缺少创新元素,与社会脱节。因此,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学校需要更新教材知识内容。教师要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对原有教材进行改革、删减,引入网络化室内设计理念,增加相关方面的新知识。教师还要积极走向社会,了解装修企业,引入新颖的教学案例和典型素材,丰富和充实教材资源。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境基础上。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更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对于某一设计作品,从剖析内容、挖掘创新点等方面展现其设计思路,增强学生的室内设计意识。同时,教师要立足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音像资料、网络课件、制图软件等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导入真实的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3.依托模块化教学,激发室内设计自主学习意识

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将室内设计学科专业按照相应的独立单元结构,依照特定功能划分多个独立而关联的知识模块。如,二年级、三年级有室内设计初步、室内陈设设计、家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四门专业课,这些课程从难度上体现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梯度,也涵盖了室内设计专业绝大多数的专业内容。运用模块化教学,就是将这四门课程知识点进行分解、梳理,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独立的模块单元,体现室内设计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模块化教学,其知识重点更加突出,教学针对性更强,更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学习效率。细化来看,在室内设计初步模块中,突出概念设计、主题设计、空间与功能设计、色彩与材料选择、照明与绿化应用;在室内陈设设计模块教学中,突出室内设计风格特色、家具与陈设的空间结构、空间色彩的选择、不同陈设材料的特色;在家居空间室内设计模块中,突出家居空间的不同种类、家居空间的功能与色彩搭配、家居空间照明与绿化的布置、家居空间构造与设计施工;在商业空间室内设计模块中,突出不同商业空间的种类划分、商业空间的类型、商业空间的色彩选择与视觉传达、商业空间的照明技术、商业空间的施工与管理。

4.渗透项目化任务,体现室内设计专业能力养成

项目化教学的渗透,关键在于从项目任务中突出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自主实践体验。项目化渗透在教学中,可以以独立方式、团队协作方式来完成相应任务,而项目任务又可以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细化项目信息、项目计划、项目制作、项目实施、项目检查、反馈评价等内容。同时,在项目化渗透教学中,要注重室内设计知识的应用性,特别是通过项目任务,整合模块化知识与设计项目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项目,在参与项目任务实践中调动积极性、自主性,明确室内设计基本任务,解决室内设计具体问题。如:在实地调研中如何收集相关资料;如何根据调研信息归纳设计问题;如何讨论调研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等等。在这些项目中,教师不再是主角,也不是课程主导者,而是观察者、呈现者、引导者,通过学生团队的交流,在具体项目任务的实施中获得对项目的全面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如,在室内设计初步课程研讨中,教师通过导入设计概念与主题模块,设置某小型咖啡厅设计项目,分派学生进行分组,对各组的作业内容及设计方案进行交流探讨。学生通过交流提炼设计主题,整合设计内容,展现设计创新思路。

5.整合“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双师型”优秀师资团队。一方面,根据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学科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各自教师专业所长,鼓励教师深入装饰设计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引入培训实践活动,外聘行业设计师参与校内学科教学,增进校企师资互融互流。如,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发挥企业设计师的专业实践优势,强化学校学科专业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拓展顶岗实习方面,将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作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6.完善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深化教学、教改工作,更要构建有力的保障体系,推进各项工作的稳步实施。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上,成立由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学科专业负责人为领导的项目化小组,负责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开展制度建设,特别是围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完善企业调研制度、教学改进管理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毕业生调研跟踪制度等。另外,要加强资金保障,特别是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优化资金供给,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结语

培养一名优秀的高素质室内设计师需要长期的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渐进完成。高校教师要立足当前高职室内设计教学实际,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任务及内容,通过改革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面对未来行业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还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申莎.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教育现代化,2017(39).

[2]李宏.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思维创新.山东工业技术,2016(5).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6

关键词:几何学;数字化建筑;设计策略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分析来看,我国的建筑设计面临的难题依然比较多,比如在复杂建筑形体生成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效果不够显著,而且在建筑实施全过程的分析与研究中,传统的方法利用效果也不够理想。这种局面对我国的建设行业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寻找全新的方法和技术强化设计非常必要。基于几何学的数字化建筑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实现建筑设计困境的突破,所以重视基于几何学的数字化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非常必要

1建筑几何学概述

所谓的“建筑几何学”具体指的是数字时代建筑学结合复杂几何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研究领域。目前,建筑几何学的研究在持续性发展,关于建筑几何学的运用实例也在不断的增多。从当前的社会分析来看,之所以要研究和发展建筑几何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必要:(1)在目前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有较多的问题难以突破。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发展,几何与数字化技术的联系日渐的紧密。越来越多的建筑研究人员发现机遇几何学的数字化建筑设计能够有效的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窠臼,实现设计突破,所以从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几何学”研究与发展的必要性显著。(2)建筑几何学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建造中正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而且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从具体的案例分析来看,建筑几何学的现实应用很好的满足的建筑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当前人们建筑审美以及建筑多样化的需要。简单来讲,人们的追求在不断的变化,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在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强调建筑几何学的研究和应用,与社会建筑行业的具体发展有突出的意义。

2设计策略

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从建筑设计过程的不同目标做考虑,建筑几何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即面向行驶生成和面向建造。对两个应用部分的设计策略做具体的分析,这于数字化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几何学应用有突出的价值。

2.1面向形体生成的几何学策略

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面向形体生成和的几何学策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空间需求。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建筑形式的几何规则能够直接的对空间生成的规则进行反应,并基于这两者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建筑形式创新的巨大潜力。FOA建筑事务所是较早的基于空间需求进行建筑形体生成的尝试单位。其在具体的设计中,基于几何拓扑和地形等因素提出在“系列发生法”这样一种具有全新性的几何生成方法。这种方法的有效利用对于建筑空间需求满足起到了重要的效果。(2)物质性能。从现实研究来看,建筑设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需要对较多的因素等做具体的考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徐亚基于几何对建筑的力学性能、环境性能以及物质对象等进行模拟,同时还需要模拟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几何形体可以作为要素并实现对其的衍生和操作,以此来实现拓扑设计的可能性。从目前的建筑实践来看,有较多的设计师以及设计单位基于物质性能做了数字化建筑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此说明,在几何学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建筑设计工作,建筑设计的可操作性,建筑本身的功能完善性以及建筑设计过程的综合因素考虑会更具全面性。

2.2面向建造的建筑几何学

在数字建构理论和数控技术不断发展的当前社会,复杂几何形体建筑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高性能可建造性,而且对建筑的设计以及建造传统进行了明显的改变。就目前的分析研究来看,基于几何学的数字化建筑设计在向建造的建筑几何学方向发展,而此方向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了两项重要的内容:(1)几何原型。所谓的几何原型具体指的是在建筑设计初期利用可建造的几何规则进行建筑形体生成的逻辑。当几何规则在重复运用并实效多种组合之后,最终生成的复杂建筑形体逻辑也会具有可建造性。在目前的数字化建筑设计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几何原型是直纹曲面,其形成和直线按照一定曲面的运动有显著的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利用直纹曲面做具体的建筑形体生成对于施工者的支模建造有重要的意义。直纹曲面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在如今的数字化建筑设计实践中,几何原型的设计范围有了非常大的拓展,具体包括了生物几何结构的建筑转化以及平板网络曲面的生成等等,这些设计方法的有效利用极大的丰富了现如今的数字化建设设计。(2)形态重构。和几何原型不同,形态重构的优势体现在材料选择余地以及设计的自由程度方面,所以在目前的数字化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处理复杂建筑形体建造方面问题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形态重构。从概念分析来看,所谓的形态重构具体指的是利用可以建造的单元拟合出原始的复杂几何形态,这样可以重构出基于建造逻辑的近似曲面。在目前的数字化建筑实践中,重构复杂几何形态的两种重要方法是平面嵌板和可展曲面的拟合。在数字化建筑设计这能够,通过可展曲面的重构操作,建筑设计的清晰度和完整度会好,这于建筑建造成本的控制和难度的降低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也有不少设计师利用平面嵌板的方式做数字和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利用正切平面相交的几何拓扑规则,建筑表面的设计完善性表现良好,建筑形体以及建造成本的平衡目标可以实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几何学的具体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数字化设计发展,从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难题,这于建筑设计问题解决和设计实践突破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基于几何学做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具体分析会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以数字绘图:近代早期建筑设计中的几何学与数字学(上)[J].新建筑,2018,179(4):134-140.

[2]顾卓行,姚佳伟,杨春侠.数字化方法下流体空间形态生成研究[J].住宅科技,2017,37(12):60-65.

[3]佚名.数字技术背景下基于热力学原理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大观小学为例[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朱旭.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43-244.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7

一、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二、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科研专项辅导,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科研论文,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3.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力争国家课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水利部门的横向合作力度。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8

关键词:法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案例实践教学

1《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活动概况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必修课。因民商事活动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纠纷讼争常见多见,以调处裁判民商事矛盾纠纷为主要功能的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应突出行业实务特色,融法学知识传授、航空法务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

1.1法学理论学习与民航案例分析

密切结合已形成了《民事诉讼法》授课中法学理论讲述与民航案例分析紧密结合,以航空法律案例说法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的教学效果。

1.2知识是座宝库,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1,《民事诉讼法》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暑期联系民航法务部门、司法实务单位开展“寒暑假实习”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民航法务及司法实务能力。依据实习单位反馈意见表,课程组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式。学生普遍认同实习有助于运用所学的航空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分析民航法律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提高了依照现行法律解决民航法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前期案例教学、假期实践使学生锻炼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大三法学专业学生举办“模拟法庭”、大四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打好基础。

1.3从三个维度突出航空法学特色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从民航业特色出发,坚持立足民航,面向民航,服务民航的理念,强化民航业应用教学环节。从民航法学素养的深度、民航通用知识的广度、实务技能的熟练度三个维度出发,培养以航空法学为重点、具有广博、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与系统航空法特色知识、掌握国际法律规则和民航技术规范,具有髙尚的职业伦理道德,适应民航强国发展的应用型航空卓越法律人才。

1.4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模式

艺术家易卜生说“经验是一面镜子,借鉴它,你能清楚地看到往事”,法学家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案例教学就是传递经验的不二法门。案例教学能有效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辅助性、典型性和相关性特征。案例教学的基本部分是叙明生活工作实例,即“故事”,展示法律知识,发现焦点争议,运用法律思维,并对案件做出分析研判。积极探索和推广案例教学,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法治社会提供优秀法律人才P1。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教学毎堂课的探索与尝试,深得学生认可和喜爱。在多年本科教学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中,学生评价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讲课生动,课堂气氛好,经验丰富,善于课堂交流。”的确,如杜威在论教师时所说“教师所能做的一切在于改变剌激,以尽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绪的倾向”。

1.5注重言说与表达法律技能的培养

说理的艺术就是能依法论理说理,以理服人化解矛盾、纠纷。所以四年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航空模拟法庭大赛、国际空间法大赛国内赛区及天津市高校法学辩论赛等高水平竞赛,旨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意识,提升学生专业论辩能力、水平,以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1.6多渠道搭建职业技能提升平台

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国航、东航、民航天津监管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仲裁委员会、市公安局第二看守所、市东丽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大中型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的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提供平台,培养学生适应法律环境的能力和娴熟、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实践能力。

1.7采用最新考核考试方式

被誉为教学风向标的考试也应密切跟踪实践需要,以实用和实际需要为指向组织考试。考评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釆敢“平时10°/。,实践内容20%,期末成绩70%”考核法,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分析能力、参与实践教学的表现列入考试成绩,改变期末考卷定成绩的单一方式,使学、考、用统一起来。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2.1存在问题分析

2.1.1专业课程教育与司法考试相脱节。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订与法律职业技巧课程的设置有待改进,专业课程教学囿于学时,存在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不够扎实,理论学习与实际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脱节,导致学生法律工作思维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不理想,缺乏认知水平、判别问题、分析、解构难题的能力,遇到现实涉法难题茫然无措,影响了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2.1.2民航特色不够突出,结合航空法教育亟待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法学本科专业共有M门核心课程,教育部2009年针对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教学规范》。按相同模式、标准来确定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思路不能很好地结合航空法特色,不能发挥民航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不能形成航空法学教育的完备特色学科体系。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课程建设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进行的,那里变动着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况不断地改变着学校和学生的周围环境和他们的目标。”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应注重与国内外民航部门的需要紧密结合,培养民航领域专业特色法律人才。

2.1.3专业课教育与民航实务、司法实践存在脱离。大学是制造知识、传播文明的场所[3]。传统课堂讲授法的优势在于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系统掌握法学知识,劣势则为学生缺乏主动性。在授课过程设计中,理论教学部分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民航法律理论与法务技能课时、内容并不充分,且不注重从该课程实践性出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难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缺少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实际中学习,如合同撰写、法律文书写作、纠纷讼争焦点总结、航空运输合同分析、航空类纠纷法务、庭审实践或律师业务等模式化、系统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的这些能力,恰为目前法学教学所稀缺。实务培养的方法应突出从理论到实务。

2.1.4整体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多年来航空法专业实训类、技术性课程不足,缺乏基础航空理论和民航业技术规范的学习。航空法特色教育体系构建不成熟、新型教学模式开发引进不足,学生学习思考的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学生接触到民航法律实务不善应对。考核以书本、书面考试为主,缺少对学生航空特色知识实际、把控能力的评价和分析,未能形成综合考量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机制。

2.2课程建设设想

2.2.1更新和完善航空法律教材、教辅资料的内容和体系。以《民事诉讼法》精品建设课为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二个平台,即民事诉讼法本制度与原理、当事人、证据证明、审理程序为核心内容平台,航空运输纠纷案例、民航法律实务等设为全校性选修课程平台。及时更新和完善教材,引入最新航空司法判例编写适合航空法学培养的系列教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

2.2.2以司法部卓越法律人才理念进行法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改革。挖掘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在当代教育学语境中的深刻、丰富意义。在课外教学中,采用寒暑期实践、法庭审判观摩、法律宣传、学术辩论、法律咨询、分组研讨等方式进行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2.2.3应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教制度,不断将精品课程建设推向深入。

3构建法学专业课程多种教学模式的思考

3.1教材选用上始终采用权威教材与最新典型案例

学习十八大以来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理论,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关于政法工作要注重“实战、实用、实效”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选用准确严谨、深入浅出、视野开阔、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能力。

3.2强化应用案例教学法,保障学生能力提升

案例教学可将学生引入现实案例情景领域,将法律课堂转化为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法律实践运作的全过程,理解和掌握各部门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像一名真实的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和面对现实案件中的问题,并找到提高法律职业能力的实际解决方案。注重选择、结合新鲜生动的司法判例,民航特殊类型案例,讲授研讨内容,让学生感受真实案例,用相对充足的时间解析案例中的法理,突出法律思维、司法考试的能力培养,提升航空法律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跟踪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的前沿性研究动态,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3.2.丨提问式教学法。里斯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提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就纠纷实例中的问题发现发问,通过教师引导、发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务技能。

3.2.2对谈式教学法。教师可引用所办理的真实案例,与学生展开课堂问答对话,沟通交流案件中的每个焦点、争点、难点,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充分阐释各方观点。

3.2.3互动式教学法。吸引学生的课堂都是提问与回答轻松交流的场所,良性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与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锻炼学生才智,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模拟训练教学法。模拟诉讼、模拟仲裁、模拟实务谈判等训练将学生带入虚拟情景中,人为设置复杂疑难情节,学生独自面对矛盾和冲突,发现、整理证据、思考细节,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3.2.5个案分析教学法。指对某一个案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案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可帮助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全面综合地运用于诉讼实务。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对各种手段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观察。”[4]上述不同的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学深、学通、学精法学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掌握部门法专业知识和航空法律知识,通晓国际法则,具有较高英语沟通能力和实际解决航空法律问题的能力、适合民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3.3夯实校内外实践环节建设基础

加大航空类法律实务的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律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30%。创设1+2+1教学模式,即大一学习民航基础知识,大二、大三学习部分法律专业课程与航空法知识,大四在法律实务部门和民航法务部门实习。民航院校应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航空法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关注民航法律热点问题,关注民航法律案件的审理和进展,全面推广法律职业人讲坛、航空模拟法庭、航空热点问题探讨、启发辩论等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活动,努力创造实践性教学的氛围?,建立航空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等实验室,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设置独立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等实践课程。

3.4构建实务专家定期进课堂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综合法律素质

改革专业课程由专职高校教师的“讲授类模式”为“行业实务专家辅助授课”的双师资教学,在本科和研究生法学教育阶段均推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律师、法官及民航法务部门指导教师。构建起实务专家、实务人员定期进课堂、共同讲授部分教学内容、参与课程实训内容指导,建立专兼职教师淘汰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学文化传播平台,提髙学生综合法律技能素养。

3.5期末试卷引入司考真题,测试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