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范例6篇

农村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1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老龄化;蓬溪县

党的十以来,在“民生观”里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现阶段我国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农村老人数量大、保障低,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养老,既是“三农”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难题,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国家采取将农村养老纳入正式制度建设的办法,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政策的实施.如经济水平高、社会制度较完善的北欧等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保障水平较高、覆盖面较广;德国、日本等,推行以社会各类保障为主,其他政策为辅,农民各自缴纳一定的费用,同时国家也给予充足的补贴[1].这些做法不仅使社会保障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对于经济不太发达、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政府财力欠缺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西等,主要推行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对特殊群体救助,为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最低的经济保障,保障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2].该模式的保障水平较低,但能避免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较适合目前国情.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经济发展差异大,因此救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各地实施情况不尽相同.本文选择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细坝村作为调查对象,一则该村目前养老情况是省内大多数地区的缩影,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在该村的发展势头较好.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和分析,希望能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发展发挥作用.

1调查区概况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该县东邻武胜、合川、南充,南靠遂宁、潼南,西接大英,北壤射洪.有遂西高速、成南高速公路、国道318线、达成铁路、绵遂高速等横贯境内.蓬溪县人口总数接近80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3].本次调查选取蓬溪县细坝村,该村与重庆市潼南县相邻,位于河岸冲积平原上,水、陆交通便利,是涪江沿岸重要的河运码头.在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大棚蔬菜、农闲期为承包商打工和收取土地租金,人口294人,60岁以上老人48人,占总人口16.3%,青壮年多外出务工,2008年该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本次调查主要针对60岁及以上的老人.

2研究区养老现状

2.1老人的地位、收入和家庭结构明显变化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老人的社会关系由原来的家庭核心成员变为子女的社会关系,由原来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因子女独立并外出务工,原有家庭结构开始解体,农村老人变为空巢老人,家庭逐步走向衰弱.过去农民完全靠土地吃饭,家中长者拥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及务农经验,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对农民的束缚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放下农活离开农村,到经济待遇更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或工矿业发达的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事建筑业或其他劳动性行业,青壮年的收入逐渐增加,与父辈在经济、生活上逐渐分开,老人不再作为一家之主支配子女财产,由原来的主导地位,逐渐变为被赡养对象,其日常照料承担者由过去的大家庭逐步转变为夫妻双方或子孙辈对老人的照顾,且这种照顾主要是在老人年事过高或生病等情况下进行.如研究区48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8人有子女常年在身边,这批老人的年龄基本在70岁以上,而其余老人的子女基本外出务工,经常不在家.

2.2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的国家.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解决人的养老问题,所以,中国有“养儿防老”的说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逐渐小型化,加之实行了近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村域社区养老”或者“村级养老社区”的保障模式,希望能通过借鉴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来解决困境中农村社区养老[4-7].但要实施社区养老,一般要求当地农村的经济水平较高,集体经济能力足够坚实,能够满足社区养老的经济条件.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经济水平总体较低,社区养老在农村实行面窄,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8].而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本研究区域,以发展农业为主,无集体企业,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虽然收入在近年有一定提高,但与东部大部分农村相比,相差甚远,要在当地发展社区养老,在现在和未来几年内基本不能实现.而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一直传承沿袭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方式容易给老人带来幸福感,也是老人养老的首要选择[9].调查中发现,农民每年通过土地租赁虽然可获得2000~3000元的租金,但这笔收入只能作为老人生活补贴并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当地老人主要还是靠子女供养.调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年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大部分农村地区相比,总体水平仍偏低,不具备社区养老的实施条件,家庭养老将继续是该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2.3养老保险购买以基础型新农保为主

研究区老人过去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家庭积累或自己的长年劳动,近年来老人的养老资金构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除家庭子女提供的养老资金外,参保老人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覆盖面极广的新农保,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如低保等,同时还有各种有偿商业养老保险、土地租金收入等.当前的养老保险根据缴费主体,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家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是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是国家补贴和个人缴纳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11].第三类为国家补贴部分基础养老金,自己缴纳一部分,多缴多得,以新农保为其代表.细坝村70岁以上老人有15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31.25%;60~70岁老人33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68.75%,此类老人经济能力、生活自立能力较强.在养老保险的购买上,有14位老人自费购买了商业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部分费用在4~7万,购买者多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轻龄化农民,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29%.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较多,占44%,多为经济能力较弱、年龄偏高的老人,每月能领到60~90元不等的养老金.

3研究区养老保险存在问题

3.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

从调查可知,研究区农民以购买基础型新农保为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形式,农村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较少,基本在100元以下,这笔收入购买力低,难以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新农保是四川省内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养老保险,但保障水平较低,而养老金领取标准又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12-15].新农保难以解决农村老人基本的生活问题,虽然商业养老保险保障高,但参保价格高,因年龄因素和经济条件严重影响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新农保不能成为农村老人养老的坚实依靠,农村老人的养老仍然需要依靠自己长年的经济积蓄或子女提供养老资金.低保障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现在或将来的基本生活保障能力都较欠缺,亟待向更高水平发展.

3.2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欠缺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型养老保险趋向功能互补,能够为参保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充足的养老资金,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也能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大多数国家的补充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可达到70%[16],而我国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劳动积累和家庭养老,大部分农村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城市,在养老保障体系中所占比重也远低于国际水平,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广大农村地区,商业保险购买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商业性养老保险价格较高,农民购买商业保险经济压力较大,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业性养老保险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3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目前调查区域的基础型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财政补贴,二是农民自我缴纳.商业性养老保险基本依靠农民自我积蓄购买,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基本无其他类型的资金投入,缺少集体经济和当地乡镇企业,无法为养老保险提供多种资金支持,农民和政府经济压力较大.

4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出路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做到农保工作有法可依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制定,让农村老人的养老在制度、法律等方面得到坚实可靠的保障.政府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宣传,相关部门落实农村养老保险的各项工作,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相应的法律监督机制,以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2月7号,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工作会议,决定合并原有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7],此决定意味着政府将开始着手解决具体的养老碎片化问题.

4.2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筹资渠道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为农村老人的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也能为农村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经济水平提高,能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增强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提高农民自身养老保险购买能力,也能促使青壮年更愿意就近工作,在获得较高济收入的同时又能照顾家中老人.

4.3加强政府财政补贴,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基础型农村养老保险有其较为广阔的覆盖面,但能为农民提供的保障水平较低;商业性养老保险水平较高,但价格也较高,在农村的普及率低.发展农村养老事业,亟待水平更高、价格更平民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呈现.发展惠民性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国家可以在基础型养老保障上,给予农民更多优惠与帮助,分层次、分步骤实现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普及[18].另外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不必设定很高的缴费率和替代率,政府在有一定的能力下辅以发展城镇化的社区养老,支持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子女回乡创业,营造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19].

5展望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2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三)社会保险模式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四)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含乡镇)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以《方案》为基础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难题和困境。

(一)存在问题

《方案》确定的养老保险模式虽然在增加透明度、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农民储蓄意识、改变农民的家庭观念和生育意愿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实质上“完全积累、自我平衡”式的商业储蓄保险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保基金积累总额198.58亿元,其中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基金12.7亿元,占基金总额的0.68%。可见,目前农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还相当严重。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制度和屡见不鲜的违规行为让农民感到后怕,积极性不高,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困难重重。

2、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国家对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甚重视,投入很少。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保险费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辅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农民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交纳,国家并无责任。这表明社会保障仍基本是或主要是城镇职工的。

3、自给来源不足,吸引力小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太少,或只在部分地方或部分人身上得到体现;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扶持政策;地方财政,除经办机构费用(一些地方此项费用财政也不负担),也没有其他扶持政策。在缺乏强制性的情况下,仅靠以上政策,其吸引力太小,难以发挥吸引作用。

4、基金增长速度慢,入不敷出

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的增长速度,出现负增长。农保基金增值方式主要是存入银行、购买国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债券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都很高,因而给农民承诺的保险给付率也高达12%,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债券和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致使基金增值缓慢。加上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

5、违规存放农保基金,造成巨额损失

一些地方将农保基金违规存入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的因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致使存入的农保基金无法取出造成损失,形成支付危机,参保的农民上访事件亦时有发生,并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退保,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3

关键词:青口镇;养老保障;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青口镇地处闽侯县与长乐市接壤地带,是农村地域依赖工业发展而逐渐实现城镇化的典范。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急剧扩大,该镇出现了许多失地农民群体,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亟待解决。

一、青口镇养老保障现状

1.家庭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主要内容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据调查,青口镇每百个农户中就有60户是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情况,75%以上的老年人主要由子女照料,[ZW(DY]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他们走上的生活路——青口镇家庭收入与老年人保障状况的调查。[ZW)]家庭养老依然是青口镇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转变和经济转型,该镇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愈显弱化,具体表现在经济供养上,家庭收入一般先满足小孩的生活、教育支出等需求,再满足青年夫妇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才会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老年人在现代小型化、核心型家庭中经济供给凸显边缘化倾向;在生活照料方面,约57%的子女因外出务工,不常回家等原因无暇照顾老人,其中33%的子女还把孩子和家中家务留给老人,①老人生活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因子女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老人与子女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其精神慰藉难以实现。

2.土地养老:土地在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扮演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功能的双重角色,是农民养老的主要基础和经济支柱。近几年来,青口镇工业化规模急剧扩大,在各类工业辐射范围内的村庄(宏四村、宏三村、农光村和付竹村等),农民耕种的土地几乎全部被征用。许多农民顿时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绝大部分老年人因脱离土地而失去创造收入的机会,生活上对外界货币性供给的依赖性增强,经济上供养来源缺乏稳定性且隐藏风险。截至2006年,青口镇工业投资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1000公顷,[ZW(DY]闽侯县青口投资区管委会。申请保留开发区基本情况表,2005。[ZW)]全镇约70%的耕地、园林或草地将都被征用。按该镇农村各类土地年平均经营收入1.033万元/亩[ZW(DY]青口镇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1-1)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5-1)2007-01-01。

3.集体养老(失地保障):青口镇集体养老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将祠堂改造为敬老院向各村庄的5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和老年服务。但是,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及镇政府的不重视等因素导致敬老院养老保障功能名存实亡,许多村庄敬老院竟成了年轻人的避难所。据了解,该镇39个行政村的敬老院中,功能发挥较充分的仅有幸福村一个,敬老院集中式供养的保障功能基本缺失。另外,自征用土地以来,政府除给予一次性土地补偿金外,在部分征地的村庄内对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给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口粮补助费(50元/人•月、200元/人•季度、100元/人•月、110元/人•月)①,但由于覆盖范围(覆盖率只有12.8%)相当有限和给付标准不统一、给付水平不高等因素,其保障作用并不十分有效。

二、青口镇养老保障现状成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造成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增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加快成为农村发展的主流动力。在青口镇人均土地日益减少和农业劳动低效益等客观情况的驱使下,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奔向城市寻求工作,使得农村地域内老年人的供养人力不足,老年人生活无法得到照料,甚至于青年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以后,老年人不得不承担照顾孙辈和整理家务的重担,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似乎形成了类似于“劳动合同”式的养老契约,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发生扭曲。

2.政府养老保障职能的缺位使农村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维系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现在青口镇大多数老年人生活状况并不乐观,集中表现为失地养老金补贴标准过低且不具可持续性、非失地农民基本上无法得到政府补贴、只有家庭极其贫困的老年群体才可得到救济金。总体上看,青口镇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保障仍以社会救助为主,保障层次相当低,与当地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据统计,2006年该镇老年人人均月消费支出在200元以上的占90.3%,而政府给予补助的最高金额约100元左右,[ZW(DY]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他们走上的生活路——青口家庭收入与老年人保障状况调查。[ZW)]保障水平根本不足以满足农村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缺失,制约着该镇老年保障工作向纵深式发展

青口镇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五保”供养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外,社会养老保险仍处于缺失状态,其泛散而非制度性的保障状况使得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切实改善,相对贫困人口数略呈有上升趋势。

三、构建青口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一)青口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保障需求

从收入水平角度来看,2007年青口镇农民人均年收入6080元,人均年消费支出3578.96元[ZW(DY]闽侯县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07,(12)。[ZW)],人均纯收入约3500元。而据福建省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人均纯收入约为2132.76元,青口镇地域人均年纯收入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较好。与此同时,城镇化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害怕承担风险的心理间矛盾增加了农民对社会保险的需求,调查显示,高达89.9%的中年农民对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态度是赞成的。①

(二)青口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1.实施对象

(1)种养农民,指从事传统农业活动,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为生的农民,约35500人;(2)农民工,指在乡镇企业或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又受户籍制度局部约束,非完全脱离土地关系的农民,目前总量约20000人;(3)失地农民(不包括种养农民、农民工),指因工业占地而失去全部或部分耕种土地的农民,其总量为6000人,占全镇农业劳动力8%,且每年以2%~3%的数量增加。②

2.筹资及给付

实施对象的多元化特性决定了筹资及给付的多样化。

(1)农民工——根据从事劳动的地域范围和流动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乡镇企业职工和城镇企业职工两类。针对进城的农民工,应强制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试点中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实行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原则,给付标准为上年度城镇农民工平均工资或城镇人口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劳动关系转移时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统筹账户部分可转化成各类型群体养老保险模式中相应的缴费年限而随之转移;对于乡镇企业职工则应该依靠县政府、镇政府共同制定专门法规政策强制实行参保,具体要依据全镇企业和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来确定缴费比例,遵循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原则,缴费满一定年限后,可按乡镇企业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一定比例取得养老金待遇。

(2)失地农民——其参加养老保险条件并不是以就业后的劳动关系为基础,缴费基数也非以工资收入为依据,对其实施保障更重要是强调政府的责任。因为土地经营收入是农民进行养老储蓄的主要来源,没有了土地,其最基本生活水平就失去了可靠保证。失地农民的筹资形式可由“县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镇政府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及农民个人缴费三个部分按合理比例(比例应适当体现补偿性质,以激励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构成,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体,集体统筹后备金账户为辅的筹资模式,给付标准实行“个人账户/120+政府补贴”的模式,其中政府补贴实行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待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补足差额制度,补贴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集体统筹后备金的投资收益,辅之以公共财政列支。

(3)种养农民——坚持农民自愿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通过实行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参保补贴方式,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引导农民参保。其中政府缴费补贴的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划入“个人账户”,并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由于种养农民生产的周期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等特征,允许农民按月、按季度、按年度等多种灵活缴费方式进行缴费,并适当根据全镇种养农民的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设定一个定期变动的缴费基数(如:南平延平区缴费标准按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00%~300%为基数,按基数的18%进行缴费),制定较为科学的缴费比例筹集资金。其给付待遇上考虑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额及其投资收益,超过法定领取年限的养老金给付由县、镇两级政府承担。

3.基金的管理运营

鉴于商业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发挥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的功能上存在一致性,在现阶段青口镇保险资源几乎缺失,开发潜力相当大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相合作,以求充分发挥政府集中管理和私营竞争管理的优越性,推进基金管理的公共化与私营化紧密结合,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衡,可以很好地克服“所有者缺位”问题,也能够通过消除政府垄断,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在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的管理模式下,青口镇政府主要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保险费用的筹集以及资金投资营运方面的监督;而商业保险公司负责经办养老保险业务和管理养老保险基金(这样就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相分离,推动了待遇支付的社会化,有效减少拖欠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当基金发生盈余时商业保险公司可在一定限额内按一定比例提取;若发生亏损,由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分担。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阳义南.四支柱模式: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4,(4).

[3]冼青华.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

[4]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4

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所谓新型是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推行国家没有补贴的老农保制度而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制度实施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不用缴费可向政府领取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二是政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达到60周岁时,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及其所形成的利息作为个人账户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国家发给的基础养老金合并成养老金按月支付,直至终老,以此保障老年生活。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至2000元20个档次(每100元一档),但最高缴费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允许参保缴费人员在同一年度内调高缴费档次进行第二次缴费,但同一年度内缴费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且两次缴费总额不得超过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适当补贴:选择100元缴费档次标准的,政府补贴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标准(100元),政府补贴增加10元,缴费补贴为30~220元。

因为各地经济水平和政策不同,具体缴费档次及补贴标准请询问当地社保局。咨询电话1233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查询

1.社保中心查询

如果对自己的社保帐号不清楚,可以携带身份证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办理大厅查询。

2.上网查询

登陆所在城市的劳动保障网或社会保险业务网站,点击“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窗口,输入本人身份证和密码(密码是你的社保证编号或者身份证出生年月),即可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3.电话咨询

拨打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电话“12333”进行政策咨询和信息查询。

4、每年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将参保人员个人帐户对帐单发到每一个参保人员手中,通过个人账户对账单查看缴费和帐户记录情况。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怎么交

1.个人申请

农村居民携带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参加新农保申请,选择缴费档次,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以下简称《参保登记表》)一式二份。

2.村协理员检查

村协理员负责检查《参保登记表》、《农村户籍老年人家庭社会关系表》是否填写完整,填写的姓名、二代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个人签字或盖章、按手印,检查参保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是否齐全,检查无误后,在《参保登记表》上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附上参保人员本人居民二代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然后上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3.乡镇初审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村里上报的参保登记有关材料进行初审,审核无误后,经办人员在《参保登记表》上签字,加盖乡镇保障所公章,及时将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新农保信息系统,将《参保登记表》、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上报县农保中心。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资金筹集 风险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老农保的创新和改革,涉及人数众多,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只有合理确定地方财政补贴与农民自己缴费的比例,做到既不过度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又使农民有持续的缴费能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

科学的筹资模式是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关键

筹资模式是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筹资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效的筹资渠道;二是合理的筹资比例。我国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及特点是:农民自愿参保为主、集体资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①但实践证明,这种筹资模式是难以真正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活风险保障的。首先,由于在国家、集体、农民三方中以农民缴费为主,又强调“自愿”,就必然导致农民参保率低,缴费水平低,因而保险基金规模很小,保障功能很弱。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744万,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人均仅540元。其次,集体资助占相当大的比重。正是由于集体资助的存在,才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参保,从而维持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乡镇企业改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使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资助难以为继。近几年来,包括重庆在内的一些较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保险基金筹集更加困难,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本就不高的参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资金这个“瓶颈”,才能形成多元与合理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保有量相对充足,筹资风险可控的新型筹资模式。

以涪陵区为例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风险

涪陵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现状。2008年末,涪陵区户籍总人口为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76万人,非农业人口33.04万人。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253.4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6%,增速较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7.5%。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3.54亿元,增长63.8%。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涪陵区建立了五种城乡统筹的“带动模式”,建立了农民工稳定和长效的就业机制,农民持续增收有了保障。②同时,涪陵区城乡经济初步实现了大幅度跨越式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区级财政收入实现增幅达到63.8%,完成农业总产值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增加669元,比上年增长了19%。区级财政收入的增加,确保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财力资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改善农民现有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为缴纳养老保险提供了足额的资金来源。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区级财政负担分析。根据《重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参保老龄人员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为80元,中央承担一半以上,余下部分市级承担60%左右,区县(自治县)承担40%左右。也就是说“补出口”这一块,中央承担55元每月,剩下的25元区县承担40%即10元每月。③“补入口”由区县政府制定详细试点总体工作方案。④“补入口”,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补出口”,就是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

根据表1中1999年到2008年涪陵区农业总人口数据,由SPSS线性回归方程输出可以得出农业总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1=1377.44-0.646t,R=0.925,R2=0.855,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农业老年人口(60岁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农业老年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2=0.332t655.04,R=0.995,R2=0.991,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符合新农保参保人口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符合新农保参保总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3=1759.52-0.853t,R=0.979,R2=0.959,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涪陵区财政支出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模型为:x4=-57334707+28702.267t,R=0.889,R2=0.790,t为年份。

根据x1,x2,x3,x4趋势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农业总人口、农业老年人口、新农保参保人口和区财政支出等数据,并可据此数据计算出新农保补贴和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农保补贴由补入口30元每人每年加补出口10元每人每月组成。如表2:

由表2中预测数据可以看出,区级财政用于新农保补贴年平均增长12.5%,新农保财政负担比由0.5%增加0.62%,年平均增长为0.03%。而且在达到新农保参保人数全覆盖以后,新农保补贴支出基本稳定。随着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新农保补贴占财政支出比例会逐渐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现行补贴标准不会对区级财政造成资金压力,区级财政对新农保补贴有足够的财力保障。

农民自己缴费负担分析。近年来涪陵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多种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按照重庆市最低缴费档次100元和2008年涪陵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计算,涪陵区农民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率为2.4%,按照最高档次900元计算,农民养老保险缴费率为21.6%。与城镇养老保险缴费比率相比,缴纳农民纯收入2.4%到21.6%的比例是合理的,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重庆市在低档次缴纳水平维持国家统一规定的同时,提高了高档次缴纳水平。农民可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状况自主选择。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涪陵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进一步增长,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对资金筹集长期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而涪陵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比全国水平略低;涪陵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因此,以上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近期来看,新农保筹资模式合理,筹资风险可控。但从长远来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和模式创新:一、逐步提高地方财政补贴标准。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对“入口”和“出口”两方面的补贴,如对缴费农民每人每年的补贴由30提高到50元,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逐步提高。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自身缴费能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农村集体经济的制约,只有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后劲。三、吸纳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拓展保障资金来源。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社会保障事业,接受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捐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等,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四、改革和完善金融配套措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市农民工就业促进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TC,2009CE9001)

注释

①陈颐:“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筹资模式”,《学海》,2003年第5期。

②巴渝传媒网:“涪陵城乡统筹发展方式具示范性”,2008年10月24日,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075

农村养老保险范文6

关键字:村民;商业养老保险;因素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预计在205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人,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我国老年人人口中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社会中的一重要问题。老年人养老保险的主要构成有:社会保障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以个人自愿到商业的保险机构购买形式进行,其特点是灵活性高、市场效率高,有利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促使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增大。本文指出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村民意义,对广州市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数据分析,研究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为商业养老保险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王治民(2010)认为若加强农民对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视,则需加强农民养老政策教育。张强(2017)指出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会影响其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养老理念、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获得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的渠道、对商业养老保险总体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险种保费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满意程度,这十五因素对广州市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分析

1.数据收集本研究是针对广州市农村村民进行调研的。由于取样过程受人力和费用的限制,本文的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一共发放210份,剔除前后矛盾的和有遗漏关键信息的问卷,得到的效问卷是197份,有效率为93.8%。为了更好地掌握数据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本文首先对197个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这些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受教育程度、职业、年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养老方式、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信息渠道。在调查对象中以女性为主,占55.8。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31岁到39岁,占样本总体的33.5%。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样本总体的55.8%。调查对象的子女数以2个为主,占39.1%。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比较均衡,初中以下学历占样本总体的27.9%,大专/本科学历占样本总体的27.4%。调查对象的职业主要是普通员工,占样本总数的39.1%;调查对象的年家庭收入主要以5-10万元为主,占样本总体的33.5%。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以良好为主,占样本总体的55.3%。调查对象的养老方式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占样本总体的44.7%。调查对象的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以未参与为主,占样本总体的67%。调查对象的信息渠道以保险机构宣传为主,占样本总体的39.1%。

2.回归分析为了调查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把是否参与了商业养老保险“未参与/已参与”这个二维定性变量作为目标函数(即因变量),本文利用SPSS23.0的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F值为107.734,相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logistic回归模型是显著的。通过logistic回归,得到,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职业、年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养老方式、了解程度、信息渠道、总体满意度、保障水平满意度这些因素的sig值为0.000、0.020、0.000、0.001、0.001、0.000、0.003、0.001、0.004、0.000、0.000,sig值小于0.05,这些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sig值越小代表其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性别、受教育程度、信任度、保费满意度这些因素的sig值为0.433、0.904、0.307、0.055,sig值大于0.05,这些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得到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职业、家庭年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获得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的渠道、对商业养老保险总体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满意程度这十一个因素的假设成立。

总结

通过SPSS23.0的描述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调查对象的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以未参与为主,占样本总体的67%。说明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通过回归分析,可得子女数的B值为-0.138,说明子女数越多的村民,更可能希望依靠子女养老,因此,子女数越多的村民,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会更小。学历的B值为0.007,说明学历越高的村民,其更能对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理性的判断,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