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例6篇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1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下面,就以六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为例,谈一谈以问题带动师生和谐互动的尝试与探索。

一、抛砖引玉,引发学生质疑的愿望

复习导入,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回忆,并对应板书,指导学生概括故事。适当指导学生就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

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环境的语句。

指名找读句子:“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师:当你读到这样一个开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这座山有多险?

生:这样的环境与写三打白骨精有什么关系?

……

师:同学们很会发现问题,有了发现就能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是本堂课第一次组织学生质疑。这里我告诉学生,学习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知识的学习就应该是一个不断有疑问、提问题、解答疑难、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代替不了学生的角色的,也不可能完全揣测到学生心中所疑的。所以还是应当将“发现权”“提问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在学生的问题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教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二、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回顾课文之后,带领学生随着故事开启惊险之旅,边读故事情节,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还考虑到应该让我的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于是,就以“一打”为例,指导学生详细解读,再小结学习思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别学习“二打”和“三打”的过程。

【一打】

师: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回合。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了什么?(变成美貌的村姑来送斋饭)你想了解什么?

生:这个美貌村姑究竟有多美?

生:看到这样一个白骨精出现时,为什么其他人没认出妖怪,而孙悟空却一眼认出是白骨精?

……

点拨:我们学课文就是要这样,读到哪,我们就要思考到哪。“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矣”。

师:人们通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美貌的女子?(倾国倾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故事中的村姑究竟怎么个美法,让我们走进原著去看看。

“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这样一个女子在唐僧师徒心中各是什么形象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说一说。

生:此时唐僧眼中的白骨精是一个善良的村姑,“特地”来送“斋饭”;八戒眼中的白骨精是个美貌而善良的村姑;孙悟空眼中的白骨精就是一个可恶的妖精,“摇身一变”变得好快,迫切想吃唐僧肉,再荒山野岭“特地来请”吃斋饭,行迹诡异,不怀好意。

师:再看看这里的环境?要求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

师:同样一个白骨精变的村姑,唐僧看到了善良,猪八戒看到了美貌,孙悟空却从美貌的外表下看出了妖精丑恶的本质。不一样的形象,情感也不一样,接下来的行动又各有什么不同呢?读读第3、4自然段。

生:……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边疑边学,学习了一打白骨精的过程。老师留心了一下,我们刚才主要通过这样三步思考来学习的(出示):

(1)这样一个白骨精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心中各是什么形象呢?抓住文中关键词来说一说。

(2)不一样的形象,情感也不一样,接下来唐僧师徒的行动又各有什么不同呢?

(3)在不同中,感受到人物怎样的个性?

【自学二打、三打】

过渡:贪婪的白骨精一计不成,怎罢甘休,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6、7自然段,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过程。

三、授之以渔,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学习“三打”的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对比孙悟空三次打法的不同,让学生关注第三次打白骨精的特别之处,并指导学生对比质疑:

【三打】

师:同学们,看,白骨精阴险狡诈,先变成貌美村姑使出美人计,被识破后又变成八旬老妇使出苦肉计,不成,又变成老公公使出挑拨离间计,真是――

生:诡计多端!

师:这一切怎能瞒得过悟空。这回悟空怎么做?

生:请众神作证,让妖精再也无机可趁。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前面两打。(同频出示相关句子,对比“劈脸一棒”“当头就是一棒”“把金箍棒藏在身边”“没有立刻动手”)。你发现了什么?又想问什么?

生:孙悟空其实早就认出了眼前的老公公是白骨精变的,为什么要“把金箍棒藏在身边”“没有立刻动手”?

通过对比,聚焦学生的质疑点,再通过探讨,感受到孙悟空不仅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富有智慧。最后,再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题中的“三”这个数字:

师:认识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神通广大之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齐读)。你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解决?

生:孙悟空本领这么大,为什么一次打不死白骨精,却要“三打”?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读过的三国故事吗?《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中的人物历经周折,把我们深深吸引。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故事情节,也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了。这也正是小说特有的一种写法,叫做“一波三折”。

这样一点拨,学生又学会了读题质疑的方法,并相机讲解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水到渠成。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2

摘 要:裸读名著,读出真感、真情、真知。尝试从名著的体裁小说出发,让学生不仅知道故事情节,还要让学生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从“语文”的视角,透过生动的文字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初入中学的学生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关键词:裸读;真感;真情;真知

名著阅读现状:

应试模式:为了能尽量拿到中考试题中的五分,老师一般会采用把名著每章回化成一道道碎片化的冷冰冰的题目,然后印成讲义让学生做,反复背,反复默。本该爱上名著的青春好时光,孩子们避恨唯恐不及。放任模式:名著阅读结果往往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的事了。名著阅读现状堪忧,带领学生走进经典,裸读名著,将名著教学真正融入课堂势在必行。

一、裸读名著,读出“真”感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老师的备课“拿来主义”成风,在粘贴剪辑下,形式代替了思考,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当我这学期准备《西游记》阅读课时,我通过反复读原著,读出了自己的真感受。

初读,读到故事:四圣试心、闹五庄观、尸魔戏僧。再读,读到幽默的语言,如:八戒为了留下来做女婿,反复标榜自己能干“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第一次看到白骨精变得美女,“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癫疯。”读到这些文字,我都忍俊不禁。写白骨精的“一变:那女子生的――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难怪李卓吾会点评一个“妙”字。第三遍读,读到了反复叙述,例如五庄观中悟空求助,连着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在观音那里找到办法;“三打白骨精”一定要写“三打”,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情节的一波三折才会让故事更好看,也才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读完三遍,我体验更多的是阅读带给我层层深入的快乐,虽然《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是伴随我长大的,但是阅读原著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更能让我尝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于是在第一次设计这堂课时,我的题目是“在三中品妙”,第一环节,梳理情节,检查学生的阅读状况,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时更有抓手,我设计了“阅读报告单”,便于学生概括人物和情节,课堂上的反馈证明了学生都认真阅读了这些回目。第二环节便是赏析语言,为了相对集中,我选取了三打白骨精中的一些语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语言上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超过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体验到了语言的幽默、描写的细腻,还说出了白骨精变化所用的计谋和内在的层次。第三环节关注数字“三”,三变、三打、三逐、三求、三挑唆,他们在这个数字中发现了作者情节安排的妙处。

这堂课在师生共读原著的基础上,老师用自己的裸读感受来引领学生发现原著中语言和情节的妙处。

二、裸读名著,读出“真”情

第二次备课,在掌握了很多资料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因为网络上各种言论都有,有的还是相悖的,都有各自立场和自我的解读。虽说这些文字也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但我发现自己找不到自我了。所以我果断地抛开了所有的资料。

再一次沉下心来去读原著,我发现第27回“三打白骨精”最后悟空被唐僧驱赶的部分特别打动我,当我独自用朗诵腔还原唐僧和悟空的对话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反复细读,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是悟空内心变化中的复杂情感呈现出来的这个形象打动了我,从小到大,孙悟空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从未感知过他的委屈、无助和绝望,如:“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这三个罢中有悟空的委屈、怨恨、颓丧等复杂的情感。“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这个软款中能读到悟空在内心经历过挣扎后的释然。当我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时,我读到了文字背后人物的“真情”。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这段对话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诵和点评,带领学生体悟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一点不逊于老师。

有感情地朗读和细细地揣摩语言是把握人物情感的最好方法,也只有这样的裸读才能真正走进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a生共鸣,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裸读名著,读出“真”知

一部好的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仅是故事吸引读者,情感上和读者产生共鸣,也因为它能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从一开始被当成戏言,到后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旨提炼。到近些年来的各种探秘,如妖精之谜、磨难之谜、心猿之谜等等层出不求,我想能写出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从名著中读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为了引领学生在《西游记》中也能读出自己的真“知”,这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细节入手探索小说主题。

(1)两次离开:14回唐僧抱怨,扭头就走;27回唐僧无情反复驱赶,悟空再三恳求。

(2)三次流泪:第一次,担心会死;第二次离开菩提祖师;第三次受冤被赶。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3

[摘 要]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读书习惯,能够促使人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注,革新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旁批 随文批注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2

阅读本是和书本对话的精神之旅,属个性化极强的活动,绝不是刻板、枯燥的应考训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不妨教他们学会批注,这是革新学生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的理想途径。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的注意力与被注意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的关联度很大,所以,阅读批注的材料不妨选择那些文质兼美、妙趣横生的课文。比如,《西游记》是学生最喜欢的经典读物之一,笔者选择苏教版第六册《三打白骨精》一文作为批注例文,先让学生熟知故事情节,从朗读到复述。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一贬,这些情节充分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引得他们欷歔不已,勾起他们的爱憎之情。这个时候引入批注的概念,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恰逢其时。

笔者提出批注要求后,学生一脸疑惑:“怎样批注啊?”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笔者引导:“教参中的解读、作文中老师的批语其实就是批注。批注就是把阅读中的发现、疑惑、感受等书写在空白处,有什么难的?你们可以试试吗?”学生脱口而出:“好。”

可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知识,激发他们尝试的好奇心,他们就勇于批注了。

二、亲历身为,呈现标本

高质量的批注既指向内容,又指向形式,是精读细品的外在表现,是高级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不能指望仅仅凭借粗放式的提示即可教会学生,而应当既从方法上切实指导,又要从具体表达上着力,提高批注的质量,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和文本对话,读出自己,读出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前期工作,尤其是寻找标本,提供参照例子。

标本一:旁批

白骨精不甘心[1]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2]。悟空把金箍棒藏[3]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4]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5]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6]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7]。

[1]可见其贪心。

[2]略写白骨精变身,以便腾出笔墨突出孙悟空棒打之事。

[3]以“藏”对“变”,机智。

[4]这是讥笑,疾恶如仇地笑。

[5]语言描写,当面揭穿真相。

[6]孙悟空暗中求证,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为下文被唐僧贬走及后来唐僧原谅悟空的情节做铺垫。

[7]印证孙悟空的判断,暗示唐僧处罚孙悟空的错误。

标本二:随文批注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符号。如加着重号,突出重点词;划单直线为质疑内容,双直线为人物;划波浪线为精美语句、关键词句;划方框框住要积累的字词;划三角号特别标示多音字;添括号书写赏析、点评等;打箭头线补充相关知识等。至于批注位置可因地制宜,就近选择空白。如:

一天(点名时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简要描写环境,暗示凶险)。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干脆利索的动作描写,说明孙悟空很勤快、忠诚、有本领)。(以情节开端,交代事件要素,清清楚楚。)

标本中批注的内容几乎无所不涉及,从字、词、句、段等内容的理解到材料的安排与具体的写法等均可摄入,帮助学生主动、有效、深入地阅读,从中发现阅读和表达的奥妙。学生有了蓝本,就有了批注的抓手。教师要帮助他们提炼出一些从本质层面上揭示阅读关注点的批注的方法,如提问法、求证法、引申法、补白法、感悟法等,并提供样本。

三、现场交流,及时反馈

教师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经常开展交流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便于开展行动研究。最好的办法是借助课堂时间现场批注、交流。比如,采取个人自主、小组合作、集体参与等形式,集体点评问题批注、精彩批注。教师随时提供可借鉴的批注样本,细致入微地示范引领。实践的结果最好能够展示出来。被尊重、被欣赏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形式,能够正面影响他们。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4

摘要:各种性格悲剧都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式的大家庭中演绎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透露出不同层面的悲剧。

关键词:悲剧;专制;叛逆;环境

对联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语言精炼,概括性强,意味深长,在历史上被许多文人骚客所追捧,因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联。细细读来,我发现对联不仅以其文学性、艺术性见长,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合理运用可以辅助历史教学。

一、概括历史人物的功绩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此联是成都武侯祠的楹联,联中的“两表”指诸葛亮所写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的典故,“一对”指的是《隆中对》。这副对联虽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此外还有一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定西蜀,伏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内,卜金木五行爻卦,水里偏能用火攻。”此联采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虽然不全是信史,却巧妙嵌入从一到十和五行、五个方向,详细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生涯。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是汪尔驹题在中山陵的,其中“废两千年帝制” 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积四十载经验”概括了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伟大转变,开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并在弥留之际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警世遗言。

3.“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围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

挽狂澜于即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诵广安。”“”结束后,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指引全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此联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邓小平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二、刻画清朝统治者的丑态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是1904年章太炎为慈禧太后70大寿而作的一幅对联。“颐和”指颐和园,“北海”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当时是清朝皇室园林,“幸古长安”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惶逃到西安避难。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五十岁那年,中法战争结束,虽然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街,但清政府却和法国签订和约,把安南(古称交趾)的保护权拱手送人;六十岁那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地割给了日本;七十岁那年(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结束,俄国战败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其中一条将俄国租自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等权益转让给日本。对联运用短短六十二个字,刻画出了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大肆挥霍、纵情享乐的嘴脸。类似的对联还有很多,著名的还有“三军败绩,台湾省已归日本;割地求和,颐和园又搭天棚”、“垂帘廿馀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等对联。

2.“不战、不和、不守,古之所无;唔死、唔降、唔走,今也罕有”“唔”(音m)是广东方言,意思同“不”(也有人将“唔”直接写作“不”)。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的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清政府派叶名琛任广东巡抚,后又升任两广总督。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叶名琛听到英舰进犯的消息,竟认为是虚声恫吓,不做丝毫备战结果导致英军直抵广州城外。英军炮轰广州城甚至一度攻入城中,他反而上报朝廷打了胜仗。面对英军长达一两个月的围攻,叶名琛既不与英军谈判,也不积极备战,当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两次发出通牒要求让城时,他还忙着扶鸾降乩,寄希望于神仙庇佑,最终导致1957年广州失陷。当时有人写下这幅对联,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

三、讥讽军阀和汉奸

1.“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此联据说是袁世凯死后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所写。一般来说,对联讲究字数相同,对仗工整,此联却完全没有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有人奇怪前去询问,学者大笑着说:军阀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当上大总统后又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把总统权力提高得如皇帝一般。不仅如此,他还一意孤行废除共和,。袁世凯这样胡作非为,对得起中国人民吗?此言一出,大家才明白老学者其实是借用这副对联对袁世凯进行无情的鞭挞。

2.“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这副对联是1940年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就职之际,邀请灵谷寺长老为其书写的一副对联。表面看起来,此联妙语连珠,对赞誉极高,如“盖世之德”压倒一切,没有人比得过,“罕见之才”指稀少、难得,但是细加琢磨就会发现,“盖世”属于“该死”谐音,“罕见”又和“汉奸”音近,这副对联通过谐音表达了对大汉奸的鄙视和诅咒,观看者无不捧腹称绝。

四、描写诗人、学者和名臣的风范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是郭沫若先生生前为《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一幅画像所书的一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聊斋志异》的内容,刻画出了蒲松龄先生借鬼妖之事讽喻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不畏强权的风骨。

2.“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是陕西韩城司马太史祠评论史学家司马迁品格和成就的一副对联。上联通过刻画司马迁不畏犯上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最终触怒汉武帝而获罪宫刑的史实,赞扬他的刚正不阿和浩然正气;下联则描绘了他在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之后,依然立志发愤、隐忍苟活,最终完成通史巨著《史记》的事实。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不因“尊者”、“权者”而讳言,不以成败论英雄,据事直书,不仅以科学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的鸿篇“信史”,还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举人出身的左宗棠是清朝名臣,鸦片战争后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光绪元年(1875年)被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击溃阿古柏军队,收复伊犁地区,巩固了西北边防。这是左宗棠少年时自题书斋的一副对联,充分显示了左宗棠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五、提供历史观点

“子孝臣忠,决战早成三字狱;君猜相忌,偏安还赖十年功。”

这是杭州岳坟前的一幅对联,是近代文学家刘大白所题。联中的“君相”指的是宋高宗和秦桧。秦桧谋害岳飞早成共识,许多对联反映了这一观点,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羞姓秦”,还有一幅撰写于秦桧夫妇跪像的对联:“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联语模拟秦桧夫妇的口吻对骂,进一步反映出民间对秦桧夫妇的谋害忠良的唾弃和嘲讽。刘大白的对联却提出了宋高宗是杀岳飞主凶的观点,对此前人也有论断,明朝文徽明的《满江红》就曾有“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何能,逢其欲”的诗句,揭示了宋高宗害怕收复中原迎回二帝而杀害岳飞,秦桧只不过是他的帮凶。更难能一见的是,此联还从忠孝方面点出了岳飞被害的文化心态――忠君思想。

六、进行爱国和励志教育

1.“琵琶琴瑟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联据说是十九世纪末一位青年才俊所写。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急忙屈膝求和。在议和会议召开之前,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阴阳怪气地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能否对出下联!”他故意环视四周,然后说:“我这上联是:‘琵琶琴瑟王,王王在上’,请对下联吧!”八国代表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发出一阵狂笑。面对帝国主义的挑衅,清政府代表团中的一位秘书豁然站起,两眼圆睁,不卑不亢地说:“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能对出下联。下联是:‘魑魅魍魉死小鬼,鬼鬼犯边’。”此联不仅文辞严谨,而且内容犀利,一下子威震帝国群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应有的尊严。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广为人知,上联中“破釜沉舟” 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命令兵士砸破锅灶、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口粮,誓死与秦军决一死战,结果大败秦军攻入咸阳的故事;下联中“卧薪尝胆”指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故事。两者都说明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就能取得成功。

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流传上千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仅从历史方面进行一些浅显地解读和运用,作为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艺术,还需我们进一步发掘利用。

参考文献:

[1]《对联趣话》,彭友元、朱家玉、张少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名联谈趣》,梁羽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名胜楹联鉴赏》,吕选忠、丁毅信、朱巧玲、李爱玲著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5

一、考点梳理

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或者是较长小说中节选的一个片段。这种选文,容量虽小,但并不意味着肤浅单薄。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是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小说的结构是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结构通常与情节并称为情节结构,但事实上,结构并不等同于情节,结构大于情节,涵盖了小说中的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构的任务除了对情节的因素进行剪裁布局外,还要对非情节的因素组织安排。小说的结构之妙,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其次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阐述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者的主观思想有直接联系,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在鉴赏小说主题时,考生应该通过细读文本,深入领会作者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要努力挖掘那些作者尚未意识到的、形象本身获得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

二、答题方法

1.把握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结构。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分析小说的结构,第一步就是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针对小说的情节结构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大类题型:(1)把握故事情节。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情节,前提是读懂小说;概括情节时须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2)鉴赏故事情节。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须明确小说中故事情节的一般作用有: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3)对情节安排进行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2.抓住小说要素,挖掘作品主题。分析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有:(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意义的理解。(5)联系作品主题,探究小说情节设置(详略/取舍)的意图。(6)结合个人阅读体验,探究文本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要想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此为线索来挖掘。

(1)从情节发展角度挖掘主题。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2)从人物形象角度挖掘主题。小说的主题思想常常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表现出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涵与人物间彼此的关系,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3)从环境描写角度挖掘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上所体现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此外,还可以从下几个角度来挖掘主题。(1)从小说题目角度挖掘主题。分析小说题目的修辞手法、命制意图,阐释小说题目的表面含义与内在含义,进而揭示其深层含义;发现小说标题与主题的内在关联,进而分析归纳出小说的主题。(2)从小说构思角度挖掘主题。小说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念、意外、巧合等手法运用及其意图,有助于归纳出小说的主题。(3)从小说叙述者角度挖掘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的选择、小说中的议论性语句,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看 病

一 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他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面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蜚语。

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林森女儿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办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羽沉舟,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道:“小景,我是林森。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选自《微型小说精选》)

1.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的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

3.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括范文6

论文关键词:树法,石法,山法,水法,云法

 

关于“法式”人们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出现的如宋·李诫《营造法式》,并认为是匠人之学,其实“法式”一直伴随着山水画的成长。中国历代山水画家热衷于总结山水树石画法,为山水画确立法度。在纷繁万象中筛选物象,并为每一物象在无限多样的表现中提炼水法,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色、相。如山有山法、石有石法、树有树法、水有水法、云有云法,各种法式源于对象又不尽似于对象,是遵从中国画笔墨特性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最精炼的表现程式。这是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技艺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历代画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随意、偶然,取恒常、稳定,把复杂的笔墨效果、形式、因素提炼为最基本的法式。概括地说“法式是一种规律,是造物的结构关系,是一种文化共识,是一种精神”。

一、树法

树木,是构成山水画的基本要素水法,画好树木,也是画好山水画的前提。林木枯荣,标志着山水的季节和气候。传为梁元斋所撰的《山水松石格》云“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阐释这八个字说“春英者,谓叶细而花繁也,夏荫者,谓叶密而茂盛也,秋毛者,谓叶疏而飘雾也,冬骨者,谓枝枯而叶搞也。”韩拙将林木视为山水的衣装水法,明代董其昌则更强调树法在山水中的作用,曰“盖萃古人之美于树木,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洞矣。”正因为如此,树木的画法在整个山水画的技巧之中可说是一个大宗。举凡古今山水课徒画稿和各类山水技法书籍,在论及各类具体画法时总是先由树木入手披阅古今画论,其论列树木,法式之文字也比比皆是。

画树枝有鹿角画法,蟹爪画法等,以露根画法标明画树根的要领,以梅花点、鼠足点、菊花点、胡椒点等来说明叶的画法水法,以含苞法表现初春萌生和秋尽叶脱后的树枝画法,以迎风取势法来表现孤石危峰上的树木,以及根下衬贴小树法和树中衬贴疏柳法。

在杂树总法上指明诸家杂树法式的入门方法。“既将诸家之树,各立标准,以见体裁关。然体裁既知,用即宜讲,体与用虽未可分,而为入门者门,不得不姑为区别。如五味具在,减淡得中,尽成异味水法,又如卒伍四调,静听旗鼓,善将者指挥如意,多多益善。有配合、有趋避、有逆插取势、有顺顾生姿,荆关董巨诸人,既已各具炉冶,溶化古人之笔。今之学者,又当以我之炉冶溶化荆关童巨之笔,方见运用之妙。”

二、石法、山法

山石和树木一样是山水画中的主体。因而画山石成为山水画最重要的造型基础之一。山水画由于须要表现千里之远的境界,所以对山石的处理也有不同的要求。荆浩论画曾云“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刻画山石水法,必先得其形似,然而单得其形似,却未能体现它的质感,因而古人创造了以变化多端的笔法来匹配山石错综复杂的皴纹这样的技法,而墨在笔中,有笔即有墨,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不同的皴笔也服从于不同的形似,以侧锋刮擦的笔法善于表现山石坚硬方折的质感,这样的山石外形必然方折奇峭,以中锋勾写的笔调则善于表现土石柔软松峭的质感水法,这样的山石外形必然圆浑饱满,如此等等。不同的用笔可以表现不同山石的形与质,乃有着不可须臾分离的紧密关系,不同的山石形状和质感决定了以何种用笔予以表现,因而山石的形状和质感成为了笔法衍生的源泉,也成为笔墨的丰富多彩的前提。

1、石法

画石的法式是“分三面法”曰“观人者必曰气骨,石乃天地之骨,而气亦寓焉,故谓之曰云根,无气之石则为顽石,扰无气之骨则为朽骨水法,岂有朽骨而可施于骚人胡士笔下乎。是画无气之石固不可,而画有气之石即觅气于无可捉幕之中,尤难乎其难,非胸中炼有娟皇,指上立有颠末未可从事,而我今以为无难也盖石有三面,三面者即石之凹深凸浅,参合阴阳,步伍高下,称量厚薄,以及峦头菱面水法,曰:活。”

一个“活”字,高度总结了“石法”的要领,其实也是山水画的要旨,正如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言“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字——‘活’。活的看法,活的思维,活的表现手法”。

山石的“皴法”很多,皴法涉及观念和技术两个方面,但它们都是文化于绘画中的映射。如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将“笔之与效也,开生面也”,皴法不仅是山水画的“生面”水法,还是山水文化的“生面”,更是中华文化的“生面”,“自皴法产生以后,它成了山水画传统中最重要的技法,学习者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免去‘空’、‘乱’、‘薄’、‘脏’等毛病”,才能进入山水画的庙堂之门。画家只要掌握了像皴法这样的法式,才能得心应手,自由的在艺术领域里遨游。

2、山法

《芥子园画传》中对山的画法这样说“画山起手法”:“山之轮廓先定,然后效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水法,最是病处,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与效法不一,要之取势为主,元人论范、米、高三家先得吾心,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效法,即谓之无笔,有效法而无轻重向背水法,即谓之无墨,然轻重向背却又不在效满,而在轮廓初定之下,如构屋者,施攘桶必先栋裸,栋楔如立,即有巧公输不能以楠异其承拱矣。”

章法是布置,构成画面的方法,即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在西洋画中则谓之构图。西洋画中的构图,主要是借重几何的原理来分割画面,中国画尤其山水画则更多地是谈“宾主”、“主次”、“开合”、“取势”等平衡画面的方法。有人认为中国画的章法主要是依据“生发”原则水法,这种认识,既有道理但也并不全面。“生发”对于意笔画的章法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意笔尤其是写意小品首重笔墨的偶然效果,故常常要按照笔墨的需要来布置构图,但“生发”的原则在上古尤其是宋元的全景山水的章法中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全景山水的章法或者构图主要还是依据平衡画面的原则。

三、水法

水在山水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山泉、瀑布、石梁等。主要法式有“画泉各法”、“乱石叠泉法”、“山口分泉法”、“悬崖褂泉法”、“画泉两叠法”、“画泉三叠法”、“画细泉法”、“画平泉法”、“画大瀑布法”、“画石梁垂瀑布法”等。

看以上“水法”的法式类别如此之多,就可知“水”在山水画中是何其重要,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云“山以水为血脉……山得水而活”,这个“水”,虽然更多地是指山间的泉瀑,然而山水画中的泉瀑水口甚至是比江河湖海更为常见的景致水法,历代山水画名家几乎没有不善画泉瀑的。画泉瀑水口,分勾写和烘染两法,但画泉瀑水口,最要紧的所在并非是用线条还是用烘染,而须知白守黑,以涧石之形加以烘托,也就是说,画泉瀑着意并不在泉瀑本身,而在于构成泉瀑外形的岩石。因而,事实上,表现泉瀑水口水法,并不在于用勾还是用染的画法,而在于留白的技巧。另外,留白,又被特指作“留白法”,历代山水画中常见有以留白法表现江河湖海泉,到了元代以后,随着文人山水的兴起,留白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往往留出大片空白以示江河湖海的万顷碧波。

四、云法

对于云法《芥子园画传》中论“云乃天地之大文章,为山川锦潇,疾若稗马水法,撞石有声,云之气势如是,大凡古人画云,秘法有二,一以山水之千岩万壑相凑大忙处,乃以云间之,苍翠插天,倏而白练横拖,层层锁断,上岭云开,髻青再露水法,如文家所谓忙里偷闲,反使阅者目迷五色;一以山水之一丘一壑着意太闲处,乃以云忙之,水尽山穷层次斯起,陡如大海,幻作密层,如文家所谓引诗请客,以增丈势,余画山水诸法,而殿之以云者,亦以古人谓云乃山川之总水法,亦以见虚处无浩渺中,藏有无限山效水法,故山曰云山,水曰云水。”又论“画云纯用色渍、望若堆起,实无墨痕者为上,若画青绿山水及工细效法,欲其相称,当以淡墨句出,淡青染之,又唐人画云有二种一为吹云法,乃将薄粉轻染绢上水法,势若层云,随风流动,轻请可人,最为雅调一为句粉法,于金碧山水中,将粉照墨痕细匀,小李将军多用此,气势雄壮,亦助辉煌。”

上述两式,虽例举了不多,但画云之法也就分勾与染两大类水法,其中勾的技法源自于晋唐人物画的勾线填彩法,非但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而且能够意到笔随地表现云烟生动而难以名状的姿态,使之增加形式表现力,云烟之状因而也成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象征符号,而染云的技法则是随着唐五代水墨山水的产生而兴起,具有真实性的自然美感,非但能够表现云蒸霞蔚的水气感,而且为中国画贡献了留白的特殊表现技法。明代董其昌在分南北宗时,将北宗的技法特征归纳为勾填,将南宗的技法归纳为渲淡。事实上水法,勾云法主要匹配于勾填的山水画法,而染云法主要匹配于渲淡的山水画法,其中原因,与勾填画法更适合于青绿等重彩着色的画法,而渲淡画法更适合于水墨的淡逸画法是一致的。

掌握山水画基本的章法原理,便可游刃有余地构造整个画面,而这样的画面,也就必然具有丰富的意蕴,当然,这仅仅是入门基础,所谓“入门容易水法,高深难”,如要“高深”,则需在掌握基本法式、法则之后,加强对“笔墨”、“章法”及诗、词、歌、赋等文学方面的研习,才能达到“形与心手相凑而相交”,使“有境逼而神境生”。中国历代山水画家热衷于总结山、水、树、石等各种画法,为山水画确立法式。各自法式源于对象又不尽似于对象,是遵从中国画笔墨特性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最精炼的表现程式,是构成山水画面的结构关系。

参考文献:

[1]巢勋,芥子园画传[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陈希仲,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官周绘,晚笑堂画传[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