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课范例6篇

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的变革与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文化基础课范文2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建议

伴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如何给文化基础课定位、如何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如何推进文化基础课改革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技工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文化基础课教学难度大

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目前不如普教类学校,来技校上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为以后就业做准备,对文化基础课没有兴趣或听不懂、学不会,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化基础课没有信心,更缺乏热情。因此,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很大困难。

(二)文化基础课素质教育作用难发挥

因学制安排和企业实习等多方面原因,多数技工院校内部仍然存在着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当然,专业技能培养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但是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得学生的“特定能力”与“核心能力”之间权重失衡。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实践表明,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略文化基础课会致使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和发展受到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核心技能如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欠缺。此外,如果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影响甚至限制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提高思想素质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经受文化氛围熏陶的人,是很难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的。技工类院校的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很幼稚,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转变学生关于学习和知识的看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化基础课缺乏科学评价体系

在技工学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学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及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到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是教得无奈,对学生而言是学得轻松,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致使文化基础课的地位无足轻重。

二、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建议

(一)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的关系

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成才、发展的重要基础, “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技工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文化基础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不搞一刀切,可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主要的着眼点是解决基础差异大和学生同步发展的矛盾,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不断树立学习和教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就业做好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准备。同时,在分层教学中,大胆地引入自主选择的因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层次,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知识水平,选择既趣味浓厚、知识性强、容易接受,又能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要有耐心、细心、热心、恒心、爱心。要深刻认识到技工学校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要看到技工院校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要树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履行好我们的教育职责。

第二,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设计上多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和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定地落实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才能有目的地不断钻研教法和学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拓展多种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依据技工院校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通过电影、事迹报告、专业讲座、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仅有技术不算人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优秀人才。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和对技校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督促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深入开发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3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推动力。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则是必须的内容。

1.2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差异不一。

在计算机教学中,其实践操作往往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支持。学生在中学时所接受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训练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注重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

1.3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受自身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的课程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策略

2.1依据个体差异,合理分级。

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次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容得到自身的发展,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

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注重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级,可以在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来区别对待。这样的原则也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教学要求相一致。例如,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四个等第:A(优秀学生)、B(中等学生)、C(达标的学生)、D(基础差的学生)。这些分类方法,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而且能够使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策略,满足学习需要。

2.2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分解。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主要体现在,围绕不同层次学生和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应优化教学目标,通过降低教学难度的方法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计算机课程知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主要有基础层次、应用层次、提高层次。这些层次目标往往是彼此相连,互相承接的。

在围绕上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各个层次目标范围内知识的有机构建,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例如,在基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拉平补齐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主要介绍计算机入门知识及操作。应用层次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在熟练经类专业可开设“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对提高层次学生,以少讲多练为主,多给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反复学习操作中,一方面容易加深对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2.3借助网络资源,合理补缺。

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等资源的运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弥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外,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多种感官需要,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诶感悟计算机内容。因此,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

网络化模块教学是分级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把学生按基础和专业分成不同的小组,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水平层次差别过大的问题和教师针对性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的问题,而网络教育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则可以作为分级模块化教学有益的补充,可以借助于网络开展网上自学、网上辅导、网上测验、网上练习等环节,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在这样的教学诱导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思考

3.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应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学习思维模式参与学习实践。

3.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应体现生成性评价原则,让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诱导下体味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俊斌.精选实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J].职业,2009,(3).

文化基础课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s

Wang Tiantong

(Kashi Finance and Trade School,Kashi844000,China)

Abstract: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knowledge,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being formed to develop the talent market.Therefore, to enhance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ability for students to computer applications,ability to operate in particular has become a practical concern in all schools."Computer Culture Basis" as an exampl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blems,and taken effective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Computer culture basi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Teaching means;Test mode

今天,从全国范围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自开展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以来,同样也经历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如何更好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教育的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面对与高中相差较大的计算机基础全新的课程,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老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马上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虽然教师讲课比较有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好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形式虽然多样但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定位不够准确,任然采取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将其做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三)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一)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任务为线索,把问题组织成一个综合实用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练习操作的时候能掌握得更好,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思路。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内容的设计采用教师指定与学生自主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利一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文化基础课范文5

关键词 中职文化基础课 个性差异 以人为本 分层教学 和谐发展 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blog.cersp.com,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pep.com.cn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resource.eastedu.com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基础课范文6

关键词: 文化基础 改革思路

(一)根据测试水平,自选修读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能力上,往往是参差不齐。这无疑添加了教学难度。若教师采取同一教学模式,则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因此,这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可创设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题库,让学生于开课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请,以测试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修读方式:测试后,已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理计算机论课与上机课;测试后,对基础知识较为了解,而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对那些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详细地学习整门课程。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有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因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讲解,而应突破书本。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不断更新,让学生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而繁衍至有关软件与流行软件的把握上,以培养学生的新技术思想,提高学生对新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如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时,教师不但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还可添加其他操作系统知识,如Unix、Linux操作系统等。又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把握上,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多个版本的Word处理软件、WPS文字处理软件以及Office系列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与操作。另外,教师还可联系书本知识,添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使用;计算机病毒的最新防治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应用等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相关问题或任务有机结合,以问题或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在任务实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学习Office系列软件后,老师可事先编拟题目,有目的、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格式要求以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过有关软件,根据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具有综合性知识与设计性的任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同时通过网上资料查阅、相互交流等方式,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同时,在知识总结与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

(四)强化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才可发现问题,才可巩固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却不重视上机课,在上机课上一般玩游戏、看网页、聊QQ,亦或简单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一堂一练的方法,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每一堂理论课之后,教师可精设有关的计算机实验内容。同时,没实验均有其对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操作提示以及实验步骤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进度来完成任务,然后以邮箱形式提交实验成果以及实验小结。此外,老师还可将全部的实验内容整理其上机指导手册,以便教学需要。这样通过实践训练,不但将学生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相衔接,还提高教学效率。

(五)多样化考核形式,重视能力检测

以往考核方式通常是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学生往往是对理论知识加以死记硬背理,单凭学习成绩难以反映他们的真实应用水平。所以,为了增强与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院校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构建考试试题库。其内容覆盖书本内容,题型除了填空题、选择题之外,更应包含实际操作题。同时,这一试题库为同学全开放,让他们可在网上操作练习。第二、通过网络考试系统加以考核,随机生成试卷。第三、总评成绩考核可以将平时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网络系统测试成绩(占总值的60%)、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相结合。这样,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成绩,有利于学生加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整合网络与传统教学,增强教学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