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品范例6篇

戏曲小品

戏曲小品范文1

时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地点:和府的密室人物:娄阿鼠、时迁、和|

[台中桌椅高叠、太师椅、长板凳分摆高台两侧。

[夜深人静、娄阿鼠从出来……

娄阿鼠:唉!穷三富一,背时取七。想我娄阿鼠,适才在,赢八万叫东风,吊二筒来红中,想发财取北风,正要见将和牌,偏偏庄家又赢了我的拦和。这个杂种,完全没得火!为了赶本,我要尽快找个大款赞助赞助。来此已是和|的别墅,怎奈戒备森严,难以混入,不免使出祖传绝招缩身法,钻了进去。待我活动关节,见缝插针。

[小击乐,娄阿鼠走身段“霹雳午”、“矮子步”,绕至高台后面,从桌下爬行而入。

娄阿鼠:呀!

(念)和府密室精又巧,

富丽堂煌象牙雕。

有珍珠、有玛瑙,

金银堆得比山高。

手发痒、心乱跳,

不知偷他的么事好?

速下手,装起元宝快开跑——

[娄阿鼠掏出布袋,慌张地装满元宝欲溜。

[时迁从空而降。拦住去路。

时迁:呔!你是何人?

娄阿鼠:(吓得发抖)……我。

[时迁掏出腰间的兵器。

时迁:讲!

娄阿鼠:我,我是明朝的佬,名叫娄阿鼠。

时迁:哼!你偷盗“十五贯”,杀死尤葫芦,早已判处死刑,为何还活在人间?

娄阿鼠:只因老鼠繁衍快,杀不尽,加上老鼠药水货多“闹”不死,所以前扑后继永不绝种。

[得意洋洋的娄阿鼠作老鼠状。

时迁:和府戒备森严,你是怎么进来的?

娄阿鼠:墙有孔,壁有缝,老鼠生性会打洞……

时迁:来此作甚?

娄阿鼠:只因输尽,想偷点钱财再去赶本。

时迁:原来如此。

娄阿鼠:请……请问壮土尊姓大名?

时迁:俺乃梁山好汉“鼓上蚤”时迁!

娄阿鼠:啊,幸会幸会!!

[娄阿鼠欲与时迁握手,时迁不予理睬。

娄阿鼠:(背白)原来是江洋大盗,我以为是和|的保镖,吓我一身冷汗,(套近乎地)嘿嘿,朋友,看来我俩还是同行呢!

时迁:什么同行?

娄阿鼠:你偷鸡盗甲威震朝庭,我偷钱杀人被判死刑,虽隔两个朝代,总属同壕战友嘛!

时迁:呸!想俺时迁,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而你,见财起心,祸害百姓,一只过街老鼠,岂能与时爷相提并论?

娄阿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有各的活法,用不着你评头品足!

时迁:与你讲话,掉时爷的身份,去吧——

[时迁一脚踢翻娄阿鼠。

娄阿鼠:(脑怒地爬起)姓时的,我们都在社会上混饭吃,你有三斧头,我有两刷子,你休欺人太甚!

时迁:(篾视地)哦?你还有两刷子?抖出来让时爷见识见识。

娄阿鼠:抖就抖。

娄阿鼠:我会撬门入室;

时迁:俺能飞檐走壁;

娄阿鼠:我会打洞存粮;

时迁:俺能龙口扒须;

娄阿鼠:我会爬行上树;

时迁:俺能腾空倒立;

娄阿鼠:我会“开窗子”、“杀皮子”顺手牵羊——

[娄阿鼠欲偷时迁的兵器,被时迁抓住手腕。

时迁:俺能伸手抓贼不失时机!

娄阿鼠:哎哟哎哟,时爷松手,小人甘拜下风,(递银子)这些金银,我与时爷平半而分。

时迁:这些赃物,时爷视如狗粪。

娄阿鼠:那……那你深夜到此作甚?

时迁:奉晁盖大哥之命,来取一件瑰宝。

娄阿鼠:什么瑰宝?

时迁:一只金船。

[从舞台顶上掉下一个很大很大的悬挂在半空中的字:权。“权”字消失。

娄阿鼠:一只金船有何贵处?

时迁:听着!

(念扑灯蛾)此船本是无价宝,

呼风唤雨威力高。

一旦到手佛光照,

人间万物任你挑。

[娄阿鼠听得目瞪口呆。

娄阿鼠:哦?那你取它何用?

时迁:(念)

替天行道除强暴,

要让万民乐淘淘。

娄阿鼠:(念)

听他言,猛开窍,

好似黑夜见火苗。

我若得船买纱帽,

金银财宝任我捞。

吃海鲜,押红宝,

再到妓院尽情嫖。

翻箱倒柜来寻找——

时迁:你要干什么?

娄阿鼠:寻找金船。

时迁:哼!如此宝物,他岂能放于箱柜?

娄阿鼠:那现在何处?

时迁:在和|的手中。

娄阿鼠:等他回了,我要咬断他的手指,夺取金船;

时迁:凭你的雕虫小技,岂能得手。

戏曲小品范文2

【关键词】戏曲身段;古典舞;作品;创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9-02

中国的古典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千年,发展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古典舞最早起源于戏曲舞蹈,主要是程式身段,是我国的舞蹈艺术家们结合戏曲舞蹈的特点下,通过创新改良后形成现在的古典舞。在古典舞作品中,表演者通过自身优美的动作,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渲染力,放大作品的意境美,让人着迷。戏曲身段具有特殊的韵味,韵主要指的是风韵、神韵以及意韵,演员通过戏曲身段中的手、眼、身、法、步,将作品中人物的形态、神态、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戏曲身段在古典舞作品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身段的练习,有助于提升古典舞作品的艺g感染力。

一、戏曲身段在古典舞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一)以意领气、意气相合。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意态”,从表演者身上的一颦一笑、舞台的道具布置等细微处,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情感,情感表现的一声一韵,甚至是每个动作、每个行为都要反映出作品所传达的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戏曲演员的感知功能与感触机能都是非常灵敏的,特别是对老艺术家来说,一举手、一投足间都充满着韵味,能够做到“心到、手到,心到、身到,心气相连,因气而心动。”在古典舞作品中,能够通过戏曲身段的结合,与动作内外合一。将意动的形态与心、意、气等内在情感相连接,从而展现出戏曲身段独有的韵味。

比如说尚小云先生表演的作品《福寿镜》,当中他饰演的角色是胡氏,主要说的是胡氏因为丢失了娇儿,由此受到刺激,惊吓成疯,在胡氏错乱的意识里,一会儿将侍女寿春当作自己的儿子,一会儿仿佛又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天上与寿星仙人一同喝酒。尚先生在展现这出戏的时候,他用水袖舞蹈来表现出双手上下翻盘,水袖抬腿的童子拜月一式,这需要将水袖的技巧和腿的基础技巧结合起来,从而刻画出人物特有的形象。此外,在该作品中,尚先生还通过“反托塔”式的戏曲身段,将一个疯妇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创作古典舞作品的时候,会将戏曲身段、舞蹈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借助于内心的“意、气”,反映在外在的“舞、动”上,使得戏曲身段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在人物的表现上更加的丰满、动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形三、劲六、心意八、无意者十”,来剖析戏曲身段中的心、意、气之间的关系。“形三”指的是在熟悉了程式动作之后,展现出来的动作已经满足戏曲的规律,有个样子就可以了。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展现戏曲的身段动作还处在走形的模仿状态,按照练功的程度而言,只需要动作是正确的就能够取得三分。“劲六”说的是有了扎实的戏曲身段基础后,更加懂得怎样用劲,使得身段更精神。“心意八”指的则是演员所展示的每一个戏曲身段都融入了演员的心意,能够展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形态与神韵。无意者十,则是说戏曲演员经验愈加丰富的基础上,在戏曲身段中不管是动作还是心意都能够形成一种意识,不需要刻意造作,举手投足间都具有一种自然的神韵,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

(二)以律显韵。戏曲身段是一种讲究规范的表演,非常重视动作的规矩,动作的大小、每个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姿态的方位以及身段的神韵、音乐节奏的把握等,都有一定的规律。总的来说,戏曲身段讲究的是一种“圆融”之美,重视圆形与曲线构成的美感。著名的欧阳予倩先生曾经说过,京剧的全部舞蹈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圆的,可以说是划圆圈的艺术。从戏曲身段来看,在戏曲表演中,有大的圆、小的圆、部分的圆、完整的圆、静止的圆……各种形态都有,变化无穷。戏曲中的“形”就像是圆圈,在戏曲身段中整个身躯呈现的是拧曲而多向的状态,在静态的亮相中或者是动态的运行中,大体上都是遵循“拧麻花、四不统一”等为主的圆弧曲线,也就是说在戏曲身段中的造型姿态大都是以“颈、腰”为轴心,左右肩关节呈现出前后相反的一种半圆形的姿态,而不是同时向后伸展,上身、下身以及头的部分需要分别放置在三个不同的方向,由此来构成三面或者是两面曲线相互交织的拧动形式。但是在戏曲身段的动作中,也不是要求所有的动作都要划圆圈,这体现在一些动作中的直线、折线等对比十分的强烈,只有掌握了戏曲身段动作的规律,才能够使得整体的动作较为圆顺流畅。

例如在戏曲膀臂的元素中有关于“提甲、顺风旗”等的描述,都是需要借助于膀臂运动圆来完成。两个手臂在空气中活动的时候,讲究的是圆,也就是说两只手臂在动的时候,需要成一条弧线与圆线,其中由两只手臂运动而形成的圆称之为“线圆”,静中形成的圆则称为“形圆”,在表演的时候,需要线圆、形圆相互衔接,进而来构成立体状态下的点、线、面的运动结构图。所以说在戏曲身段中,动作的形成都是讲究规范的,每个动作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与律动的规律,而掌握戏曲身段的运动规律,则有助于激发表演者创作古典舞作品的灵感。

二、戏曲身段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的古典舞是特别的,在古典舞的创作中,把戏曲艺术中的程式身段的“做”与“打”融合在其中,化为己用,从而来创作出独特的古典舞作品。戏曲中的“做与打”都是帮助戏曲演员能够充分地塑造角色,使得角色更为丰满。在戏曲舞蹈中,发挥的作用是叙事,像是“马趟子”的运用,就是在一阵铿锵有力的敲锣打鼓中,由戏曲演员拿着马鞭,配合身体的动作,模拟骑马奔驰的样子,再根据戏曲中放下的幕布,一会儿模拟上山,一会儿模拟过河,能够将观众引入到情境中,提高戏曲的艺术感。再比如说像古典舞中的《落花》,在该舞蹈中,有一位红衣女子,她在面对自己未来美好憧憬的时候,会忍不住娇笑。而这时候要展现出红衣女子的神态,是通过演员芊芊玉手的抖动,抚摸着自己微微发烫的脸颊,360度的后下腰的旋转,进而来展现出羞涩、幸福的情感。所以说,中国古典舞是通过肢体语言和感情语言相互协调发挥出来的,并没有完全再现出真实的生活,而是通过构造的虚拟环境来展现出作品中人物的神态、感情与遭遇。长时间以来,中国古典舞作品在创作中,很多都是从戏曲身段中来吸取精华,经过一定时期的沉淀提炼,去寻找出戏曲身段中静与动的舞姿,形成特有的韵律之美,比如说《宝莲灯》《踏歌》《荷花舞》等作品,内容十分的丰富且绚丽。在中国的古典舞中,也十分讲究“韵律”之美,整体的古典舞作品要达到一种慢而不断,断而相连,动静结合,形若流水之势。而这与戏曲身段中讲究的韵味美十分的相似,在创作古典舞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剖析戏曲身段来吸取更多的灵感。

比如说在著名的京剧《卖水》中,说的是黄府的千金黄桂英由于仰慕李家人是一门忠良,心中是不肯退亲的。有一天,趁着天气温和,黄小姐在丫鬟梅香的陪伴下,到后花园赏花,消解心中的愁闷之感。刚好在这个时候,李彦贵正在园外卖水,梅香就想要趁着这个机会,使得李彦贵能够与小姐相会。在表演这段戏的时候,梅香与黄小姐之间载歌载舞,通过各种不同形态的动作来展现出相会的感觉,更加强调的是舞蹈的功能性。

梅香在得知李彦贵在门外的时候,就用欢快的嗓音唱着“行行走,走行行,信步儿来到凤凰亭”。这个时候,梅香与小姐这两个人的脚步应该是小碎步的,细小而轻盈。接着梅香在唱到这一年有四季十二月,听我来表表这十月花名。在唱完这句话的时候,梅香和小姐两个人就需要以双S型的方式来变换着队形,像是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梅香在唱到木香开花在凉亭上,蔷薇花开朵朵香的时候,戏曲表演演员就需要根据音乐和唱词,通过“前滑步”、“后趋步”等动作,来展现出花开之美。通过分析这一小段的戏曲,可以发现这些舞蹈动作大都是来自于古典舞中的技法,将戏曲身段应用在古典舞作品中的时候,就需要重视舞蹈动作的程式化,通过规范化的戏曲动作,重视舞蹈动作的性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提升戏曲身段的韵味,从而来使得人物的形象能够鲜明立体,这样在古典舞创作中既能够保持古典舞的灵巧、龙飞凤舞的变化,又能够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美。

比如说,来源于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悲剧,在剧情中窦娥的冤情是感天动地的,戏曲表演家是借助于一系列的身段动作将技巧舞动出来,将动作设计得十分流畅与凄美,特别是在通过演员细碎凌乱的舞步,将双臂后绕720度平转,演员不断地点步翻身,跪滑倒地,磕头拜天求地,进而将窦娥的悲愤心情展现得十分透彻。在古典舞创作中,结合戏曲身段的韵味,通过有特点的动作,能够使得人物的塑造更为丰满。

三、结束语

在古典舞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戏曲身段和独特的动作韵律是古典舞在动作形成和创作的源泉。古典舞在身韵上追寻戏曲身段手、眼、身以及步的法则,让每一个动作张弛有度,意韵犹存。这些不同的动作间有自己不同的发力方法和情感表达。可以说,戏曲身段有着自身严谨规范的形体运动的规律,我们借鉴回来,结合古典舞本身动作运行的韵律,形成古典舞独特的形、神、劲、律,这些能够为古典舞作品提供动作创作的运行轨迹和发力方法,其戏曲身段独特的动作衔接和韵律能够为古典舞创作提供更有古典审美韵味的动作元素和舞姿形态,使得古典舞作品在创作中能够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莹.戏曲身段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J].中国戏剧,2013,(12):56-57.

[2]蔡雪芬.浅谈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J].大众文艺,2016,(8):177.

[3]谭博.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的异同[J].西教育:高教,2010,(21):178.

[4]董南诗.浅论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对戏曲身段的继承[J].俪人教师,2015,(13):174.

作者简介:

戏曲小品范文3

【关键词】浅谈;声乐作品;戏曲元素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41-01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而音乐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来,戏曲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声乐在我国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思想与理想。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形成,声乐作品和戏曲的界限也日趋明显。

一、在音乐作品的作曲中加入戏曲元素,增强声乐曲风的多样性

有些音乐作品为了摆脱大多数声乐作品曲风相对俗套的毛病,在作曲时加入一些戏曲元素,以增强声乐曲风的多样性。如我国早期歌剧《白毛女》,是在中国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运用了戏曲、曲艺音乐中的“板腔体”结构。继《白毛女》之后,《江姐》是根据著名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剧中音乐主要是以四川民歌和川剧为基础,也部分地吸取了越剧、京剧等音调。歌曲《梅兰芳》是著名作曲家吴小平先生受邀于梅兰芳故乡泰州宣传部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 110 周年而创作的。《梅兰芳》的作曲就是以梅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里的音调(反二黄调中的四平调)为主旋律,歌曲的体裁模式运用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其前奏是散板模仿京胡,再从 F 宫系统转到降 B 宫系统,将一个身段娇媚的花旦缓步而来的婀娜身段逼真地展示在听众面前,让听众这这首音乐中时刻能找到梅兰芳大师的身影,也成为了音乐界将戏曲融入声乐的典范。

二、在音乐作品的作词中加入戏曲元素,增强声乐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歌曲中的语言――歌词是歌唱的灵魂,更是风格韵味的构成。我国著名音乐家、语言学家赵元任说:“歌词是音乐的配偶”,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歌唱语言对作品表达何等重要。所以除了在作曲方面融入戏曲元素之外,音乐创作者也会在作词时融入戏曲元素,增加声乐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北京一夜》在作词时第一句话便是京剧唱腔里面的垫音技巧,在文章的中间又直接采用京剧里的韵脚模式来作词。将个人在北京所度过的一夜所发生的事情采用简短的几句话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出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折子戏》则是在作词时干脆直接描写戏曲作品,将人生经历直接以折子戏的形式分阶段地展示在听众面前,让听众在听歌时也看了一出折子戏,真正地体验了一次“人生如戏”的美妙。正因为将戏曲融入到了歌词之中,这两首歌一经创作,就受到了听众的热捧。

三、在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加入戏曲元素,增强声乐作品的舞台表现力

再好的声乐作品,也需要一个非常优秀的表现形式。为了增强声乐作品的舞台表现力,音乐制作人们绞尽脑汁,积极地在舞台表现形式中融入戏曲元素。这一做法的代表人物便是李玉刚。李玉刚在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上,大胆地引入京剧中的旦角模式,以男儿身反串女声演唱歌曲,被誉为“央视第一反串”、“梅大师再世”的流行京剧第一男旦。李玉刚的演出风格个性鲜明、唯美时尚,将民歌、舞蹈、京剧有机地融为一体,唱腔高亢嘹亮、甜美悠扬,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最近几年,带有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在各种声乐比赛中频频亮相,这类作品被许多专业院校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作为提高声乐作品演绎能力和研习这类新兴民族声乐艺术时常选取的作品,也使喜好戏曲艺术的人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民族声乐在不断地创造。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吸收外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在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同时,继承传统艺术、吸取传统戏曲的精魂,使民族声乐在世界乐坛上无论从概念上、形态上都独树一帜。唯有如此,才能使今后民族声乐的发展更为科学和独具特色。与中国民族声乐如“母婴”一样亲密的戏曲艺术,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输送了直接的营养。只有重视传统艺术,继承并发展现代民族声乐中的戏曲元素,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弘扬现代中国民族声乐。

参考文献:

[1]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张前.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J].音乐研究,2004(04).

[3]何姣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元素[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

[4]韩丽.论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D].开封:河南大学,2005.

[5]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戏曲小品范文4

关键词:戏曲 动漫 《梨园春》 “现代化生存”

动漫是一种融合了动画和漫画两种艺术元素的影视形式,因其新颖、奇巧、生动、靓丽的造型魅力和动感、夸张、多变、险趣的故事情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热衷于这一新兴事物。动漫也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迅速向四面八方衍射开来,深入到各行各业。诸如动漫游戏、动漫广告、动漫音乐、动漫小说和动漫诗词,还有什么动漫商城、动漫社团、动漫壁纸和动漫贴示,等等,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就连央视的相声和小品也不甘寂寞,玩起了动漫。在央视的《轻松十分》、《快乐驿站》栏目中,《擦皮鞋》、《打工奇遇》等经典相声小品的原声配以形态可掬、夸张动感的人物造型,令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感受到了动漫别样的艺术魅力。

当一种新生事物被人们承认并接受以后,社会便会产生一次革命,派生出许多新生事物来。动漫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其他的一些艺术门类所接受和融合,不可否认,这种融合与探索也正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传统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艺术形式本身就具备动漫的某些品格,诸如戏曲的脸谱、人物造型等。艺术元素的趋同性使得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的结合存在可能性。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中原传统戏曲的现状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豫剧的淳厚宏美、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等。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以及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空前丰富,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却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戏迷到处都是,现在却越来越少。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中国戏曲有近400个地方剧种,而目前尚能演出的不到200个;当时的剧院、剧团大约3000个,而目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约1000个;数十万艺术家流失,其中,大量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或离开人世,或淡出舞台。①可以说,中国的戏曲文化正逐渐走向萎缩。

河南地处中原,殷商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宋都文化、汉魏文化在这里交会融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原戏曲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河南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的“戏曲之乡”,河南的地方戏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发展到今天,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还有道情、梆子戏等20多个小的剧种。爱看戏、爱听戏、爱唱戏,是中原百姓文化心态中的本质属性和文化欲望中的正常需求,也是他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繁荣时期,河南省常年演出的专业表演团体近200个,所有剧种演出的传统剧目4000多个,每年演出场次达4万余场,每年搬上舞台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曾达80场左右,还有很多新编的剧目在全国获得各种奖励,影响很大。但是,在传统戏曲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原戏曲也不能幸免,剧团纷纷解散或转向,新编剧目也日益减少;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由于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观众对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不感兴趣,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中原戏曲文化陷入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境地。

戏曲动漫――中原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生存”

戏曲观众断层,缺少青年一代的参与,是目前摆在戏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戏曲艺术必须推陈出新,寻找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才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许多戏曲研究者在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生存”过程中感到,戏曲的剧目与表现手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动漫的形式把中原传统戏曲文化的神韵传达给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戏曲动漫天生有着传统戏曲不可比拟的先锋、时尚的出身,可以更好地争取到年轻观众。河南电视台著名戏曲栏目《梨园春》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网络E时代,戏曲也疯狂”。2005年12月,《梨园春》面向全国启动了栏目卡通形象设计大奖赛。评选过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参与,经过一年的征集和评选,共征集到300多部作品。栏目举办了《梨园春》卡通形象颁奖晚会,“春娃”等卡通形象在晚会上正式亮相,成为栏目新的品牌形象。此外,《梨园春》栏目为了塑造品牌形象,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喜欢中原戏曲,2006年6月,栏目在成功征集到戏曲卡通形象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戏曲FLASH动画。FLASH动画在原有的戏曲唱段上添加了现代的时尚的动画元素,这是《梨园春》在戏曲艺术上寻求历史性突破的一次尝试。谈起此项活动的初衷,栏目制片人蒋愈红告诉记者:“2005年我们栏目征集戏曲卡通形象的活动后,没想到参与活动的300多幅作品全是年轻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小的选手只有7岁。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所以决定将戏曲卡通活动继续延伸。”②对于征集来的FLASH动漫作品,一方面,评出的优秀作品在《梨园春》直播晚会中进行展播;另一方面,会在《梨园春》戏曲FLASH颁奖晚会中给予前6名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截至目前,在《梨园春》栏目中展播的共有20件作品。《梨园春》栏目导演李媛媛说:“‘梨园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与戏曲FLASH动漫作品的征集一方面是为了塑造《梨园春》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使青少年参与到中原戏曲文化中来,让他们认识、喜欢上戏曲。”

这些FLASH动漫作品主要以河南地方戏为题材,直接运用经典戏曲选段搭配动画画面的形式表现,主要有《朝阳沟》、《七品芝麻官》、《木兰从军》、《抬花轿》、《板桥道情》、《说唱脸谱》等。这些以中原戏曲经典故事为背景,以中原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依托,以中原戏曲鲜明的艺术形象为特征,再运用动漫制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戏曲动漫,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形式既强化了视听艺术特征,又传承了经典,既是一种对原作品的丰富,更是对原作品的一种扩展和宣传。变听觉艺术为视听艺术,形象生动直观,更符合视听时代的大众传播要求。

在2007年启动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入选的就有豫剧动画《花木兰》;2008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戏曲动漫”系列动画片在戏曲频道《九州大戏院・锦绣梨园》栏目中开始播映,这是央视戏曲频道首次以动画形式播出的节目,当晚首先播出的就是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的动漫作品。

不难看出,《梨园春》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在着力开拓潜在观众。电视是家庭媒介,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戏迷就可能带动全家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梨园春》正是利用电视的这一特性试图完成从老年人到少年儿童的文化传承。在传统戏曲艺术中渗透动漫这一新鲜时尚的元素,着眼于解决老年观众多、青少年观众少的隐患,为《梨园春》乃至整个中原戏曲开发潜在观众,储备后续资源。这种战略性的选择和努力在中原戏曲陷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

“传统戏曲+现代动漫”能否实现二者的“异延”?

“异延”是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德里达创造的一个哲学术语,本义指两种异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出比它们单独使用时更大的能量,后转义指两种不同的观念或思想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各自的表达效果。戏曲动漫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相互融合,借用最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传递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但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能否真正实现各自的“异延”,还是仅仅停留在“有思路没出路”的尴尬境地,是戏曲工作者和现代动漫产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动漫产业是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素有“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产业”之称,是新世纪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中国动漫产业与戏曲渊源颇深,动漫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得益于传统戏曲的滋养。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动漫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均改编自戏曲节目。只是到了新时期以后,中国动漫才眼光向外,从美、日、韩等国家取经,渐渐背离传统。但是,同一时期,国外动漫人士却意外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日本疯狂抢注中国古典名著的商标,光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就不下30款;美国不仅要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等搬上好莱坞舞台,其取材《木兰辞》而创作的《花木兰》,早已成为迪士尼公司新一代动画经典,动画片《功夫熊猫》也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对此,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动漫是否在守着金山等饭吃?③事实证明,对于中国动漫产业而言,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粹的巨大资源加以重新利用,必将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其实,发展戏曲动漫我们有很多优势:一是品牌优势,中国拥有广大的戏曲票友,戏曲本身就有品牌效应。二是民族效应,戏曲剧目的故事、题材及叙述都非常经典,很多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三是题材优势,戏曲题材具有可重复再生的特点,我们有丰富的剧目题材可供发掘。据统计,目前收集到的清末1013个戏曲剧目中,可做动画的就有360部④。以河南地方戏为代表的中原戏曲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大俗大雅的艺术品格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编导人员敢为人先,先后于2005年启动了卡通形象和戏曲FLASH动漫在全国的征集活动。随后,2007年8月,“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也启动了,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既包括了京剧、豫剧、昆曲等常见剧种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也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中的优秀代表剧目。它们涵盖了54个剧种,其中32个剧种属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3属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剧种剧目。至此,戏曲动漫正式进入了专业制作、定期展播的轨道。

西方传播学理论认为:“文化的使用价值应该是新奇和异质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在一种原型意义上的创新。”⑤以《梨园春》为龙头的河南戏曲动漫,避免了传统演出受时间、空间限制大,普及力度不够的弊端,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收看或通过电视观看。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轻松愉悦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传承和保护中原戏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戏曲动漫也为河南原创动漫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事实证明,戏曲动漫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一次创新,它带来的也是传统戏曲和现代动漫的双赢。

当然,戏曲动漫这一艺术形式还刚刚起步,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是人才问题。中国不缺动漫故事,不缺动漫形象,也不缺市场,缺的是既懂动漫制作技术又深谙传统戏曲文化的专业制作人员和团队。二是资金问题。动漫产业的产业链长,投资回收慢,风险大,加上动漫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商家对动漫产业不敢贸然出击。三是戏曲动漫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传统戏曲的神韵。戏曲动漫毕竟只是动漫的一种形式,能传达戏曲文化,但并不代表戏曲艺术本身,动漫如何更好地体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是戏曲动漫制作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戏曲动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梨园春》对中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007FXW006)

注 释:

①刘刚:《论我国动漫艺术与传统文艺的融合与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②《寻求戏曲艺术历史性突破――〈梨园春〉征集戏曲FLASH》,《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7月9日。

③徐涟:《戏曲动漫:能否为中国原创挖出一座富矿》,《中国文化报》,2007年8月11日。

④《戏曲将成动漫家族新军》,《京江晚报》,2008年10月5日。

⑤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戏曲小品范文5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发展困境,机遇,对策

市场经济机制和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消费意识的转变,其次是市场管理的相对落后,最后是投资不足以及市场占有率低迷带来的影响。

1.快速文化消费被热捧,传统戏曲艺术受冷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口味由此转向"短、平、快"的消费模式。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到全年GDP的3%以上,数字出版、微电影、云电视呈上升趋势,旧的业态呈下降趋势。虽然我国文化市场产值在GDP中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发展相对较慢。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由于能够更快地展现故事情节,受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欢迎。而传统戏曲艺术在故事情节上,却没有很快的节奏感,使人们在视听方面认为节奏过慢。因此,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到电影院、话剧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消费。进出电影院的人们显然比进出戏院的人要多得多,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文化消费思想上的冷落。

2.市场计划经济特征明显,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在我国传统戏曲院团实施科学全面的改制之前,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带有比较浓重的计划经济的标志。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集中应用于经济领域,向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延伸得比较慢。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一般由政府财政包办,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从编排戏曲剧目到正式进场演出,都基本由政府手上挥舞的指挥棒指挥而非市场。政府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重视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直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明确的划分,文化发展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集权程度较高的文化发展模式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束缚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

3.投资渠道狭窄、规模较小,市场份额低迷

首先,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渠道较为狭窄,这些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于民间投资,基本没有国外投资。其次,因为投资主体受限,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想进入传统文化领域的民间资本不能进入,渴求更多资金的传统戏曲院团不能获得充足的资本进行自身建设,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发戏曲文化资源。较小的投资规模进一步直接限制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产出的规模。再次,由于投资渠道、投资规模以及产出规模的连锁反应,我国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市场份额占有不足。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是民族艺术源远流长的结晶,投资和市场方面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二、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在新时期迎来的发展机遇

1.日益深入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着世界闻名的优秀文化遗产,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就是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多,已经从经济的交流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与世界离不开,就需要相互了解乃至理解。其中,理解对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理解其文化。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外国人对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兴趣渐浓,为我国传播戏曲文化、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动力。日益广泛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除了能够带领外国人走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之中,而且能够带来新的艺术思想,甚至有可能带来发展资本。但是,从相反地方面来说,我们在推广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时候,又要同时预防外国资本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过度争夺乃至导致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流失。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大会将文化作为主题,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员令。《决定》阐述了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等。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畴,提出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多项体制机制的建设。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必然会迎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的管理方法以及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等。

3.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推广和运用,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在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态中的运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表演中也有了相应的探索运用,比如将戏曲表演制作成动漫,配以专业唱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当今的生产生活,也可以用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给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技术媒介方式;另一方面,它也将推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推广的变革。

三、推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的相关对策

1.创新管理方法,深化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

推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就要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使之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市场发展内在规律,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化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应该实施市场调配为主、政府扶持的保护性发展策略。一是要推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走向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戏曲文化市场与现代企业发展接轨,通过市场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引导产品生产方向,从而满足人民需求。二是要对相关传统戏曲给予一定的保护性措施,我国有一部分传统戏曲已经开始变为小众艺术,艺人群体和受众逐步减少,这些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保护。三是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得以进入法制化、制度化发展的阶段。

2.传承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建立开发、表演、研究、传播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要重视传统戏曲文化产学研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开发戏曲文化资源、编排表演、研究相关戏曲文化艺术及市场、传播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相结合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一是要重视传统戏曲作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发掘戏曲文化艺术资源,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资源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使之成为产品。二是要做一定的研究,提炼戏曲艺术精华,分析戏曲艺术精神内涵,探索戏曲艺术发展方式。三是要继续加大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力度,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要建设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传播平台。通过建立立体化的发展格局,整个传统戏曲文化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戏曲资源开发者、艺术产品表演者、戏曲文化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者以及戏曲文化和市场的推广者。

3.注重培育观众群体,抓住农村群众和青年学生群体

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面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而且还要抓好这两个市场。对于国际市场,通过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现在已经开设的戏曲孔子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只有培育出忠实的观众群体,才会有足够的内需来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借助下乡演出的机会,多创作一些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牢牢抓住这一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大"戏曲进课堂"、"戏曲进校园"的力度,在中小学做到戏曲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大中专院校做到向青年学生广泛宣传教育,抓住我国的青年学生群体,培育更大规模的观众群。

4.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审美要求将会愈来愈高。我们要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播渠道、经营模式、产品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做到创新,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在目前带来有形的变化,即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的产品形式,而且在将来看,它还会带来无形的变革,即带来了传统戏曲文化方式传承弘扬方式的变革。目前,我们要积极推动动漫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在戏曲文化产品生产中的运用,提升市场竞争力,借助现代科技推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传统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块瑰宝。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还会在发展中遇到更多的挑战,我们应该勇敢地破解难题,实事求是地分析与之并存的机遇,不断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从而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3]魏然,王伟.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J].艺苑,2011(05).

[4]赵金龙,闫小锋.文化产业发展途径探析[J].市场论坛,2011(08).

戏曲小品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戏曲;创新发展;文化自信

一、发展背景分析

(一)发展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便利了生活,人们的生活被短视频、“热点”充斥着,真正愿意走进剧院静下心观赏一部戏曲的人屈指可数;而戏曲恰恰是极细致的艺术,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隐藏着深层的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正如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序言中表示:当前戏曲仍处于“危机”中,形势相当严峻。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则其中的内容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戏曲必须紧跟时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

(二)发展要求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自觉贯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优秀传统文化要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现出来;戏曲之美更要滋养祖国的每一片土地,老院团更要出新意,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培养观众是紧迫任务,搭上戏曲繁荣的高速列车,全力挽救濒临失传的戏曲唱腔,回归传统以及在传承中再创造经典的作品。

二、发展趋势研究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当认清形势、直面挑战,积极寻找现代化转型形式,要及时从新内容、新形式、新精神、新价值四方面做出改变,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创作的戏曲作品一定程度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戏剧的发展趋势和方式。

(一)新内容关注当下时事

经典戏曲作品的数量有限是影响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观众对剧本的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久而久之便没有再去重复观看的欲望;此外,经典的戏曲作品故事内容老旧,思想内容脱离时代,因此戏曲内容创新至关重要。应当明晰戏曲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故步自封,戏曲创新也不是将戏曲改造得面目全非,而是应当保留戏曲优质内容的同时,将落后的思想剔除,加入时代新思想,使之与时代同行,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2020年重磅推出青春版小剧场《桂英与王魁》,其正是根据川剧传统戏曲《焚香记》和《情探》改编而来;新编青春版是在原作的基础上缩减精炼,加强其戏剧性表达;演出的同时在舞台上寻求创新,小剧场戏曲属于当下新兴的演出方式,提倡艺术实验,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呈现,重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倾诉和交流,整出剧目的观赏性更强,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中同样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新创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太阳山上》,话剧《今夜星辰》等。《共产党宣言》是根据陈栋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来,讲述了以林雨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传播革命的火种,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生命的故事,无数观众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演出在剧场上演的同时也在众多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最终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戏曲只有守正创新,关注当下时事,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日渐成为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新形式融入大众生活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发达,生活也日益便利,人们通过手机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效便捷是人们的生活标准,因此戏曲应当与科技、新媒体融合,走进大众生活。首先,充分利用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网络资源,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戏曲活动。近来在许多视频软件上已然出现了一批戏曲演员,他们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戏曲上妆卸妆的过程、戏曲的服饰、戏曲身段步法等,将戏曲往日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了解戏曲,体会戏曲演员的不易。戏曲下乡要扶贫更要扶志。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于2020年9月27日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演出真实再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兵团屯垦戍边战士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许多人为建设、保卫新疆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他们所展现出的兵团精神感动着一批又一批观众。其次,在做好线上工作的同时,相应开展线下活动。继续深化“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工作,让出行不便的老年人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让戏曲走进校园,让戏曲教育成为独特的“中国式美育”,从小使孩子爱上传统艺术、传承国粹经典。可见戏曲正在运用新的形式开展艺术创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艺术创作和传播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戏曲以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贴近大众的生活时,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三)新价值坚实创作意义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戏曲的作用和价值,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越剧院制作的越剧原创大戏《山海情深》在上海举办的“艺起前行—国内优秀原创戏剧舞台作品上海展”繁荣新时代文艺舞台展演中登台亮相,这部作品已入选上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剧目讲述了一个扶贫干部的故事,男主角蒋大海从上海来到贵州山乡当县长,承担起对口扶贫的重任,最终在女儿的帮助下,与苗寨山乡群众齐心协力,帮助当地实现了脱贫,走向小康之路。《山海情深》将扶贫、脱贫和奔小康主题结合,内容涉及上海、贵州两地,因此既要有越韵越风,又要保留贵州苗寨的风土人情。事实证明,融合了众多外部元素的《山海情深》可以获得更多起初对越剧并不了解的观众的青睐。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提出:“怎样讲好当代故事、中国故事,如何在现实题材书写中体现民生关切、时代观照与人文关怀,这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努力思考求索的方向。”当代青年要增强文化信心、坚定文化自信,让戏曲作品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演绎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三、思考和展望

(一)加深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

现实中存在许多好题材的作品,但其仍然需要进行打磨、排演,最终成为经典的优秀作品。千百年来戏曲的发展集中在案头之作,但戏曲终究是舞台艺术,其最终的价值也呈现于舞台之上。研究者学习理论知识、文献资料的目的是让戏曲能更好地演绎;学者在研究中只专注于文本研究,却忘记真正走进剧院去欣赏一出剧目。当代学者应当以刘念兹先生为榜样,学习其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的方法,走近舞台,细致观察每一场戏曲表演。没有哪两场演出是一模一样的,演员自身的状态、“对手戏”演员的配合以及观众的反应等都是影响表演的潜在因素,因此戏曲改革应以实践为基础,以舞台表演为出发点,让剧本得到更好的演绎。说到底,戏剧的教育意义在于“人”的意义。从事戏剧创作实践的人应形成自我表演节目、群体协调的能力和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

(二)回归戏曲作品的文化传承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交际中呈上的一张华丽的“名片”,因此当代青年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戏曲、学习戏曲,让中国戏曲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传承。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相关政策的扶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让承载着属于我们中国自己故事的戏曲代代相传,在不久的将来戏曲定会再次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2.

[2]冉常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戏曲学科体系[J].艺术教育,2020(10):14-18.

[3]江南,孙晓雷.疫情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4):1-6.

[4]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1):126-137.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2:32-34.

[6]本刊编辑部.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发言摘登[J].中国文艺评论,2020(1):4.

[7]巴图.对戏曲事业进入新时代的观察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8(5):12-16.

上一篇文化基础课

下一篇匡衡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