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范例6篇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范文1

[关键词]民间传说;竹王传说;历史信息

一、史料记载中的民间传说与历史信息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生产力水平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低下,人类对于自然及社会,几乎没有一种正确而系统的认识,人们往往会对某种动、植物及自然现象产生崇拜,并将其所疑所惑或所畏的某种具体存在,在头脑中想象、幻化为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和庇护作用的神。于是,神灵与传说产生了,而神话传说也由此而来了。在神话传说形成后,自然而然的便会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神话故事。这些不同的传说故事,在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演变中,再经过百姓的夸张、虚构与想象成分的创作,并与某些历史依据相结合,就成为了流传于民间的大部分民间传说。说至此,也许有人会发问,既然史料记载中的民间传说在历史一层层的变化中,加入了百姓很多的夸张、虚构与想象,那它岂不是已被放大、变质,还有何可信。其实,非也。虽其放大到虚构,不真实,但其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土壤还在,有可能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历史信息。我们不企图从其中苛求它用真实的信息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史料记载中关于民间传说的文字,挖掘、推理出它所能或可能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民间传说的两大基本来源:其一,由神话发展而来。但是这里所说的对于民间传说影响的神话,它开始有了人的色彩,即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慢慢的变成了传说中的人。比如:轩辕黄帝,神农炎帝,伏羲太昊等;其二,以历史上的人或物或事件为题材,经人民群众加工而成。因此,追究这两个来源,民间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着现实性和可信性的。所以,论及以上言论,主要是为夜郎竹王传说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那下文,将具体来介绍夜郎的竹王传说及其对竹王传说的史料分析。

二、“竹王传说”史料记载的历史信息探究

《华阳国志》对竹王传说的记载是这样的:

“有竹王者,兴于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濮〕。氏以竹为社。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令〔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患。”

“……武帝转拜唐蒙为都尉,开,以重币喻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囚斩竹王,笠郡,以关成为太守,及置越隽、朱提、益州,〔合四郡〕。后夷濮阻城,威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令竹王三郎神是也。”

竹王传说自从常豫在《华阳国志》中采录之后,不少史籍纷纷加以引述,千百年来成了研究夜郎历史的重要材料。

史籍中影响较大的,当推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了竹王传说: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写道:

“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沈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渡。氏以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后唐蒙开,斩竹王首,夷僚成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候,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

关于竹王传说,以上史书中皆有著述。因此,对于竹王传说一事,他是否就是真实可信呢?答案肯定不是如此,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探讨,长久以来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和疑点。如《史记》、《汉书》在记述夜郎历史时,对夜郎首领只提到夜郎侯多同和夜郎王兴,就只字未提竹王其人其事。同时,关于夜郎王被杀的时间和事因在《华阳国志》、《后汉书》与《汉书》中的记载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正史中的所未记载和记载不同,使得人们不禁越来越开始怀疑竹王这段传说的真实性。但是,以上我们已经论述了传说与一定历史信息具有关联性,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的诸多疑点和问题,就让我们从竹王传说这一资料出发,看看我们从竹王传说的史料记载中,能了解到夜郎的哪些信息。

首先,可以知道夜郎竹王传说的发源地。

从《华阳国志》“有竹王者,兴于豚水”的记载中,可以确定竹王传说产生在豚水一带。而豚水又在哪里呢?《水经注》说:“郁水即豚水也。豚水东北流径淡菜县东,径肛厕郡且兰县,谓之水。”《水经》又说:“存水,出键为郡郁邸县,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水经注》的‘豚水’,《水经》的‘存水’与《华阳国志》的‘豚水’,是同音异写,指的都是发源于云南,流经夜郎腹地的北盘江。

其次,夜郎民族在早期是一个以竹为图腾的民族。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

三节大竹流入足间,结果剖竹视之,得一男儿,这说明,这里承载着竹王出生的是三节大竹,即是大竹生育了竹王,是竹孕育了竹王的生命。由此可见,倘若夜郎民族对竹没有一种信仰和崇拜,是不可能将其作为孕育他们民族王生命的载体,甚至说是圣物,灵物。因此,在加上夜郎地区的山势地貌和气候特征,它本就为多产竹之地,这就为其所信仰提供现实因素。因此,综上可以看出,夜郎这个民族在早期是一个以竹为图腾的民族。

再次,据竹王出生时期判定,那时夜郎曾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归而养之”,

这里说明是女子所发现,为女子所收养,女子即为竹王的哺育者与培养者,居然竹王为王,而又强调女子在竹王生命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女子在当时社会里所处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甚至说是主导地位。同时,对其竹王生世的说明,文中只述其有母,而只字未提及其父,这说明当时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竹王为竹所生,抚养他长大的是那个“浣于水滨”的女子。如果说“浣于水滨”的女子是他的“母亲”的话,那么他的父亲是谁呢?这就不得而知了。表面上看,这确有些荒诞,不可思议,然而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夜郎民族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吗”

第四,可以看出,夜郎的社会历程由母系向父系转变,至后进入到阶级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生产领域中取代了妇女的主导地位。这时候,母系氏族社会就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了。从竹王传说中,竹王“遂雄夷狄〔濮〕”,俨是一氏族的首领,而且有了“从人”,这不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写照吗。同时,以竹为姓,而不是以浣于水滨的女子为姓,这就说明他的姓不从其母姓,也就不从属于母系。

“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等到竹王长大成人以后,其自立为夜郎侯,这就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尊卑礼仪,侯爵之分,首领已经成为社会的统领,可以称侯,拥有权力。后“夷僚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这就更说明夜郎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

第五,在武帝时期,夜郎与汉有联系。

“武帝转拜唐蒙为都尉,开,以重币喻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授。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曾平南夷,设置了郡,并赐其夜郎侯印授,这就说明夜郎曾为汉代的行政管理之下,为汉代所统辖。汉与夜郎之间相应的履行君主与侯国间的权利与义务。

第六,有皇权子嗣的阶级袭统观念。

“夷僚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夜郎的一部分臣民认为竹王为竹所生,不为血肉之躯,它的后代的血统不能作为本民族的王,因此,他们要求立后,立新的子嗣。这即是一种比较鲜明的阶级袭统观念。

结语

从以上解读中可知,《华阳国志》《后汉书》以及《水经注》等史料所著的竹王传说一事,虽其不可考究其真实性,但从其文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或推理出或体现出关于夜郎的一些历史信息:如夜郎的发源地、夜郎的图腾崇拜、夜郎所曾处的社会阶段、它的社会历史进程所经历的变化,以及夜郎曾与汉所发生的联系和阶级袭统观念等。而诸些信息,对于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夜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孟筑编.夜郎史探[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燕宝、张晓编.贵州神话传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王燕玉.夜郎沿革考[J].夜郎考[C].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04期

[4]王鸿儒.夜郎文化的公共符号[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余宏模.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6]张明.试论夜郎国的建立[J].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

民间传说范文2

古时有个近视眼秀才,一日坐在窗内读书,抬头见纱窗上有芙蓉、牡丹花晃动,以为是隔壁小倩妹逗他玩。秀才蹑足出门不见倩妹,却惊飞了窗台上的黄莺和蝴蝶,遂即兴作一“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的上联,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后来有天下雪,他见狗和鸡在板桥上踏出的脚印,才对出了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但有资料“牡丹”作“玫瑰”。

昔有一书生,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坐在门外琅琅读书。他屋前住的一个员外非常讨厌这读书声,但又不好直说。有一次,员外装作自言自语样子,挖苦书生道:“门外马嘶,想必腹中少料?”书生知道是员外在骂他,也装作读书的样子,大声念道:“堂前犬吠,肯定目内无珠!”员外自讨没趣,从此再也不讨厌书生的读书声了。

旧时,张家庄有位对联高手名叫张不凡。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无钱上学,便每天到村上的私塾门外听先生讲书论经。有一次学生们下课后出来玩,见张不凡站在门外望着教室里,有个学生说道:“门前一犬。”张不凡一听是在骂自己,随即对道:“塾内群鸡。”其余学生一听张不凡冲着大伙而来,其中一个同学说:“门前一犬吠。”张不凡说:“塾内群鸡噪。”又一个学生说:“门前一犬吠门前学子。”张不凡对句也不凡:“塾内群鸡噪塾内先生。”学生们对不过张不凡,都围上来准备用拳头对付他。张不凡毫不示弱,紧握拳头说:“来罢,对罢口对对掌对,这叫‘紧握拳头一对众’,请对下联!”学生们面面相觑,既不敢和张不凡对拳头,也一时对不出下联。这番情景全被老先生看在眼里,出门叫学生对以“斗智联对单胜群”。接着,老先生出了“老夫塾内论五经讲四书,尔何来偷听”和“家父拾柴火,头点腰哈肩背草”两比上联要张不凡对,张不凡分别对以“小辈家里饱两顿饥一餐,我为的求学”和“师娘轧棉絮,脚登手搅眼观花。”老先生佩服张不凡的才智,终于免费收他为学生。

“四维,马累骡,上骡下骑骡;八牛朱,犬者猪,朱前猪后朱赶猪。”这是民间广为传诵的一副谐趣联。相传卖猪的朱某与卖骡的(已简化为“罗”)某同去赶集。两人边走边聊,互对对子。罗某以自己的姓和赶的骡子出上联。朱某知道这是罗某以拆字法将姓和骡融入了联中,遂也用同样的手法对出了下联。

民间传说范文3

【关键词】秦皇岛;民间故事;产业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对其保护、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在这其中口头传统与表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弘扬和发展传统艺术的号召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已有所改观,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地区已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地将自己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了开发,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就是把壮族美丽的民间传说中产业化,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演出,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秦皇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部级的孟姜女传说、及省级的玄鸟生商说、老马识途说和萧显写匾说、伯夷叔齐传说。这些传说故事是本土重要的财富,这些故事蕴含着厚重远古文化气息,是秦皇岛地域文化的重要遗存。抢救、保护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为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和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研究资料。

一、秦皇岛非遗中民间故事的历史人文价值

这些非遗中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在传承过程中积淀了了身后的历史人文价值。

1、社会价值

道德教化功能。是其由于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儒家学说长期占居主导地位。社会伦理道德仍受儒家思想支配,从上层到下层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重教化”的特点。而民间故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在他们的口头叙事中,大都有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或对群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寓教于乐的鲜明倾向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实用功能。伯夷叔齐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二人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体现出“崇礼、尚廉、求仁、重义、倡和、反暴、忠诚、守信、清风、高节”等道德精神,不仅在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朝享有“圣者称圣,贤者尊贤”的独特地位,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反抗暴政、忠于爱情的品质

2、文化价值

这些民间故事既有祖先起源的追溯,如玄鸟生商说,也有成语故事的解读,有历史景观的奇异也有对历史人物的颂扬等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画面,同时也呈现了较为鲜明的爱憎,也在跌荡起合的文学发展史中,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提供素材产生影响。如卢龙的大型歌舞剧《孤竹浩歌》中就是结合音乐、舞蹈、灯光等对孤竹国的玄鸟生商、伯夷叔齐历史传说进行在创作和加工,以其雄浑大气、庄重典雅的表演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感。

3、科学价值

民间传说故事虽然是口头相传,带有一定的想象性和超现实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对于恢复社会、历史、宗教、语言等的原真性有一定的辅。老马识途的故事传说中既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同时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本土的历史,齐国和当时的燕国及孤竹国的关系,孤竹国的历史勾勒;而如玄鸟生商的故事传说则有助于考证商国的起源,及本土历史和先商文化的关系等。

二、秦皇岛非遗中民间故事的开发现状

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借助秦皇岛旅游立市的大好背景,这些非遗故事也逐步的开始应用开发,就现有的资料显示这些非遗民间故事的大体开发如下:

1、借助景区来彰显非遗民间故事的的文化价值

秦皇岛的孟家女庙)就是全国仅存的一座宋代以前修建的贞女祠,也是建国前全国500余座贞女祠中目前仅存的一座,为山海关孟姜女故事传说文化提供了历史佐证,使得山海关因此成为众多专家公认的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孟姜女的故事传说因此而备受游客的关注。而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牌匾也使萧显写匾传说成为导游词中必不可少的,碣石山传说故事也依靠奇峻险俏的碣石山而流传;而伯夷叔齐传说也成为卢龙古城开发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

2、通过演艺文化来保护开发

近年来,秦皇岛在旅游景点也打造了一系列大型的集文化性、历史性和品位性于一体的文艺演出。碧螺塔公园的“海上生明月”则融入了海螺仙子的传说与现代的审美于一体的海景实景演出;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海誓·南戴河”中同样是以碧螺仙子传说为主题,把海娃和海螺仙子凄美的爱情故事,改版成海娃和海螺仙子打败海魔,幸福生活在一起,剧情由悲剧变为喜剧,更加符合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卢龙县借音乐舞蹈剧《老马识途》来传承保护,表达着对前辈古人的敬仰和尊敬。

3、通过出版、电视等途径来保护宣传

记录并出版民间传说故事集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由口头传播到书面文本,是民间传说由第一生命向“第二生命”的转化。现在关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这一方面是成果显著的,出版了一系列民间传说故事,如2009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的《抚宁长城民间传说》是长城保护员张鹤珊根据他在30多年义务守护长城的过程中收集到的长城民间故事传说整理而成,全书5万余字,详细记录了25篇关于长城的民间传说。2007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秦皇岛卷)》共6册,包涵了秦皇岛三区四县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浓缩了秦市从有历史记载的孤竹国以来,文化传统和价值情感的发展脉络,保存了世代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范文4

【关键词】传说;虚构;必要性;孟姜女

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的大国。人们通过口头的叙述,为后人呈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地流传,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经过不同时代的流变才形成今天这样被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情节。所以,所谓的民间传说是指,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关于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体的口述性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通过口头叙述流传下来的真实故事,可以被看做历史。当然,它不是广义上的历史。广义上的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所有的事实。传说只能部分地反映现实,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传说通常都是加入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都是一些超现实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被人们反复的叙述,已经与原始的现实相差甚远,是经过人们多次的异文才形成的。所以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可靠是需要我们进行辨别的。在人们还没有形成文字以前,人们都是通过结绳记事,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大一点的结扣,遇到小的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小一点的结扣,人们通过观看结扣来一点点地回忆当时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靠口头的叙述来流传。但人的记忆力有限,并且不同的人对故事的叙述也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两次叙述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同一个传说或故事会留下不同的版本。传说中的主人翁一般都是指人,而神话中的主人翁主要是神,民间故事的主人翁也有可能是鬼或妖。后来人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各种传说、神话或故事都具有人性化,也就慢慢的演变成民间传奇故事。所以传说故事一般都具有传奇色彩,虽然是反应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往往都带有一些超现实的情节,并且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让听故事的人得到一种满足感。历史是不可能存在一些神话色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说的内容不全是历史。但传说必定是依托历史而产生的,它讲述的故事、人物、地点几乎都是历史上存在的,是经过人们的口头加工而产生出来的不断更新的故事。以孟姜女传说为例,经考究,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事实,但是,孟姜女这个人物还是有她的历史原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武将名叫杞梁,他的妻子无名无姓,被人们称为杞梁妻。这便是孟姜女的原型。只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并没有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那么多感人的内容。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是否认传说中没有历史,它们之间是融合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从传说故事中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据,才显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更加真实,让人们流传至今。而传说故事中的奇幻色彩,加深了故事的趣味性,包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这是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的基本要求。

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精彩内容

孟姜女传说流传至今有好几个版本,其情节大致如下。

传说在秦朝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的枝蔓爬到了隔壁姜家并且结了瓜。等到瓜熟了之后发现里面有个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周围的父老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聪明伶俐,能弹琴、又作诗和写文章的好闺女。为了抵御外敌,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抓壮丁去修建长城。有一位名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一位读书人,由于害怕被抓去修筑长城便从家里跑了出来。他听见有人在喊抓壮丁便躲进了孟家的后花园中。碰巧,正在后花园里的孟姜女发现了他,并把他藏在家中。孟姜女的父母见万喜良一表人才,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成亲后的第三天,万喜良还是被抓去修筑长城了。孟姜女一个人在家里苦苦等了一年的时间,既没有等到夫君的归来,也没有等到他的信件。于是她连夜为丈夫做好寒衣,辞别父母,独自一人去寻找她的丈夫。孟姜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长城,她到处寻问她的丈夫,才知道她的丈夫一个月前累饿死了,尸骨被埋在长城之中。孟姜女很是伤心,悲痛欲绝地大哭起来,哭声震天动地,只听一声巨响,长城断裂了一大半,露出了一堆白骨。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和她讲过的话: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血。她便咬破手指,鲜血融进了亲人的骨头里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滴血认亲。她抱着丈夫的尸骨放声大哭。正在这时,恰巧碰上秦始皇来视察正在修建的长城,看见孟姜女将长城哭倒了,火冒三丈,要重重处置孟姜女。当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容貌,发现她姿色出众,便有想要占有孟姜女的念头。孟姜女心中宁死不从。但是,想到还没有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报仇雪恨,便先假装答应秦始皇,同时,她要求秦始皇满足她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给孟姜女的丈夫立碑,用上好的棺木下葬。第二个条件是,给她的丈夫披麻戴孝,并且要率领着文武百官进行送葬。第三个条件是,要秦始皇陪她游玩三天大海。秦始皇为了得到孟姜女就都一一答应了她的所有条件。当做完了前两件事情之后,孟姜女对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于是秦始皇高兴地带着孟姜女来到大海边。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响,孟姜女纵身跳入海中。秦始皇马上命人下海打捞,打捞的人刚一下海,海面就突然翻起巨大浪花。打捞的人都不得不爬上岸。原来,龙王爷和小龙女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非常同情孟姜女,看见她跳海了,就立刻把她接到龙宫,待为贵宾。

……

孟姜女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由于人们流传中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精彩。孟姜女出生地就有几种说法,可以是山东,可以是江苏,亦或是其他的地方;其丈夫的名字也不尽相同,有叫万喜良或范喜良的,也有称范喜郎等;她对秦始皇提出的三个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等等。由于口承叙事变异性的特点而产生了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但是,各种版本大致的情节还是相似的,有几个细节几乎是所有版本所共有的。其一,孟姜女都是从葫芦里长出来的,并且都是一棵葫芦藤牵到孟和姜两家后院里。其二,男主人翁为逃兵役与孟姜女相遇并成亲。其三,男主人翁都是在成亲后的第三天被抓去修筑长城。其四,孟姜女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很是着急,连夜做好寒衣送给丈夫。其五,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之后,伤心地哭倒了长城。其六,秦始皇见到孟姜女后想占为己有,同时,孟姜女智斗秦始皇。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有多样版本和不同体裁,但这六个情节基本上都被包含在内。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大家知道的故事情节大致上是一致的。

三、孟姜女故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流传最广时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为了纪念她还修建了贞女祠,一是纪念她对爱情的忠贞,二是歌颂她反抗强权的机智勇敢。但是,经考究,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的所有细节完全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这个人物,现今认为: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的女子,姜才是她的姓,孟是长女的意思,也就是姜家的大女儿,没有具体的名字。当时的孟姜女也被认为是拥有真诚、善良、聪颖品质的一类人。所以孟姜女的名字只是后人杜撰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呢?先来看一下故事的原型。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故事的女主人翁叫杞梁妻,因为她的丈夫叫杞梁,故被称为杞梁妻。她的真实姓名不得而知。齐庄公打仗从朝歌返回,没有直接回齐国的首都临淄而是突然袭击莒国,在袭击莒国的战斗中,齐国的将领杞梁和华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后来齐国和莒国讲和,停止了战争,他们便把杞梁的尸首带回国都临淄。杞梁妻在郊外的道旁哭着迎接丈夫的灵柩。齐庄公命人前往拜祭。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在野外拜祭极为不尊重,便拒绝了齐庄公安排在郊外的祭拜活动。后来,齐庄公知道此事后,亲自到杞梁家中进行祭拜,并把杞梁安葬在齐国都城的郊外。这段故事是记载在《左传》当中,基本是真人真事,里面并没有千里送寒衣、哭崩长城、智斗秦始皇、跳海等情节,主要是展现了杞梁妻子刚烈的性格,也反映了杞梁妻对自己丈夫的爱和对战争的恨。这个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相径庭,几乎看不到主要情节的一致性,但其中隐含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传说故事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不断地流传,始终保持感人的魅力,民间艺人就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开始了伟大的虚构和创作。没有引人入胜的虚构就没有传说故事的生命。最初的情节只是简单地记载杞梁妻为了自己丈夫的尊严,拒绝齐庄公在郊外祭拜丈夫。故事的情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化,受人们生活的影响一点点地叠加的。首先是“哭夫”情节的增加,曾子在《礼记》中所记载的“哭止哀”就是最先的改编。战国时期,《孟子》这本书中,又出现了淳于髡的话“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这样的修改使《左传》中记载的杞梁妻拒绝齐庄公在城郊外吊唁其夫的情节演变成了杞梁妻为亡夫哭泣的故事,使那个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发生了移动,凸显了杞梁妻对丈夫的怀念,呈现一种悲壮的氛围。接着的虚构是长城崩塌的情节。这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增加了这一传说。后来在《列女传》中,又为其增加了毅然跳海的情节。这个故事到了汉代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主要情节哭夫、城崩、跳海等都已经包含其中了。在东汉,王充在《论衡》和邯郸淳在《曹娥碑》中对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动,描写杞梁妻哭崩的长城是杞城,对哭崩长城的长度也详细描写为五丈。在西晋时期,崔豹在《古今注》中,对故事继续夸大更改,把五丈的距离写成了整个杞城都被哭崩了。这时的故事情节已经于最原始的面貌相差甚远,演变成了一部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了。至此,这个故事还是可以隐约看到一些真实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故事内容上面增加一些传奇色彩的东西。但是,为了时代的要求,为了社会的需要,这个故事到了唐代贯休的《杞梁妻》中,就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了。在这首诗中,改变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春秋时代的故事改成了秦朝,把地点从临淄变成了长城,并且直接把长城定义为秦朝修建的长城,这时虽然是秦朝的长城,但秦始皇还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故事经过贯休的改编已经初具孟姜女传说的雏形了。到了明代,政府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四处抓壮丁来大修长城,导致怨声载道。人们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把传说故事中的杞梁妻改成了孟姜女,把杞梁改成了范喜良,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范喜良躲避抓壮丁被孟姜女所救,并被孟家招为婿的浪漫的波折,又塑造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智斗秦始皇等感人的篇章。这样完美的虚构,一个让人怜爱的女子便浮现在眼前,同时一个暴君也跃然纸上。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距今已经流传有两千余年,它从杞梁妻的故事演变成了孟姜女的传说,是所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故事中虚构的情节并不是随意加上去的,都是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能够和平幸福的生活下去。真实的故事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虚构和创作,民间传说才能够发扬光大,千古传诵,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耳蜗,才能够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中。

结 语

传说流传在老百姓口耳之间,故事中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历史之中的。原本真实发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形成带有奇幻色彩的传奇故事,不再是完全的按照历史事实来叙述。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出处的,并且加入的情节和内容都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传说故事和历史事实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都是经过主观的筛选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事实,而传说故事实际上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构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刘魁立.张旭.民间传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民间传说范文5

关键词:三峡民间传说;香水草;动画角色塑造

众所周知,动画角色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如何打造出充满魅力,令人们喜爱的动画角色,一直是动画创作的重点。将民族特色的东西融入动画角色,更是当前动画人努力的方向。三峡民间传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本文将以《香水草》的传说为实例,研究和探讨动画角色塑造的可行性方式与方法。

《香水草》讲的是史上著名的明妃王昭君出塞之前的传说故事。据说她被汉元帝选中为妃后,为了逃脱汉元帝的和宫廷的禁闭生活,远逃他乡。路遇一个老人和英俊的青年船工水生,被其搭救,并顺利来到昭君的舅舅家投奔。王昭君和水生日久诞生情愫,并共享着平凡的生活,深感幸福。俩人各持事务,欢歌起舞,好不快活。可不久,昭君逃居舅舅家的事终于被发觉。皇帝派钦差大臣将昭君押送长安。水生得知急的号啕大哭。昭君悲痛欲绝,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滴泪,泪水洒在宁河岸边的沙滩上,顿时变成香水草,开出了香水花,于是成为香水草的传说。

故事情节简单,带有一切我们熟知的传统故事的特性。如何让王昭君的角色形象变得生动细腻,打动人心,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以动画片的制作方法为基础,关于王昭君的动画角色塑造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1角色的形象塑造

改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的故事,一般都应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除非对要创作的作品的定位是彻底颠覆经典,例如中国的《大话西游》,日本漫画和动画片《七龙珠》,都是建立在中国名著《西游记》的基础上。这里定位将遵照史实基础,进行改进。

1.1外形和相貌

动画片由于其制作原理的特性,限制了人物角色形象上的复杂程度。一定遵循简略、易动的基本原理进行,当然,及其复杂的大制作除外。王昭君乃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美名“落雁”,并且她若能被君王选中,必自带天生的隽秀脱俗感。那么在角色相貌上,需要清新脱俗的美女面容,但绝不能浓脂媚俗。在画风上,不要盲目的模仿迪斯尼或者日式动漫,而应该分析研究,学其方法。迪斯尼算是全球动画产业最为成功的产出者之一,他们曾经采用中国的故事素材改编了成功的动画片:《花木兰》。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花木兰的角色造型。首先在相貌上,花木兰一眼就能看出是东方人。即便角色画风依旧带着浓浓的迪斯尼夸张风格,但是例如在眼睛的形状上,是东方人极具特色的丹凤眼。双眼皮也是内双,而非外双。迪斯尼在保持自身传统风格上,尊重了客观现实,设计出令人难忘的一个东方女人形象。所以,在王昭君的相貌设计上,我们遵从中国古典美女的长相特征,但是又注意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的融合,并为了突出印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设计。例如脸上设计一颗痣,或者身上有个什么胎记,这种小设计,无伤大雅,也不会让观众觉得扭曲史实。

在角色身形上,自然健康,不臃肿不病弱则是最佳选择。在故事里,王昭君身为农家之女,所以不会过分纤弱如林黛玉,又能被君王选中,自然是有当时美女的身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加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自然她的身形就跃然纸上――自然健康,不胖不瘦。以迪斯尼的《花木兰》身段为参考,是比较符合要求的。因为花木兰出生名门,但又能从军,则身材也是自然健康,不胖不瘦。所以在王昭君身形的设计上,可能不会有太多可以夸张或者扩展的空间。

1.2服饰和道具

王昭君为西汉时期的人,所以服饰需要符合西汉时期的装束打扮。汉朝时期,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为三类:襦裙、曲裾深衣、直裾女服。直裾女服属于西汉末年,由于通过改良,出现了有裆的裤子,在东汉时期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所以在王昭君时期,应该没有出现,暂不考虑。

根据香水草故事中,王昭君是从宫廷逃出,所以她一定处于颠沛落魄状。为了逃跑,一定穿上的是民间服饰,所以襦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襦裙是汉代女子最主要的服装形式。分为上襦下裙,所以跑动不方便,那么在动画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下裙设计得稍微宽松简短一些,以符合王昭君落魄时候的动作更易绘制。香水草中王昭君最终会被宫廷带走,所以还需要设计一套华丽的宫廷汉服。可以参考史实中的鱼尾曲裾深衣的设计,将其简单化,附上西汉时期的美丽纹样。在妆容上参考汉朝女子红妆妆容,极具特色的红唇造型、点眉和鹅黄。道具方面,王昭君头饰应为发笄,并设计古人携物包裹带。

结合起来看,在传统认知上,给角色加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特点,结合当前动漫受众的心理需求,

2角色的内在塑造

角色的内在塑造则是构建一个角色的灵魂,为其注入人性的品质和精神。它是令角色变得鲜活、生动、迷人的要点。在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王昭君虽得荣华富贵,却不堪束缚,冒死逃生。这一点上,可知该故事中的王昭君具有向往自由,勇敢坚强,不同于平凡女子的精神。对荣华富贵的抛弃,展示她有一颗朴实、淡泊物质的心。不堪汉王的,展示出她高贵的尊严,古女子的刚烈气节。在与水生的爱情中,她是如此的享受于平凡纯真的情感,安稳的凡人生活,可见她有血有肉,有向往真爱的欲求和能力。

这些可贵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同样珍贵,所以也是能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在设计的时候,切莫将她塑造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恰恰最需要将其从神坛卸下,着力打造出她的脆弱和无助,她和芸芸众生有着同样的烦恼,同样的软弱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角色变得更加的草根化与亲民化,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3角色的动作设计和语言设计

角色的动作设计和语言设计一定是建立在对该角色的理解和剧本需要之上。根据剧本,王昭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对比,从宫廷落魄而逃的民女形象和被宫廷发现带走时的女神形象。前者是为了塑造出她的亲切凡人之相,后者是为了以外化之美歌颂她的内在之美以及她的命运悲情。

那么在动作设计上,民女时期王昭君应该显得更为活泼有趣,时刻散发出少女之光彩。在后期变得稳重优雅、大气端庄,略添悲情。在肢体语言上,把握少女和“女神”之间的度,能很好的对比出王昭君在前期的欢愉与后期的悲痛。

同样在语言设计上,她在前期应是典雅但不失活泼,虽出身非名门,但保持着良好的修养。

参考文献:

民间传说范文6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红帽;过度阐释;反对阐释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小红帽案例分析

阐释自产生以来就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阐释学是以赫尔墨斯这个神话人物加以命名,它的产生也是为了是神话等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适合现代的需要。阐释最早产生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经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一种理性唯物的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所瓦解,越来越难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不让这样的一些古老珍贵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本从此堙没,阐释则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往往使得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在今天仍然具有存在价值。我想在此文中举两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到的塞壬与奥德修斯的故事。阿多诺将塞壬的歌声比作艺术的引诱,而奥德修斯则被当做是资本家。他一方面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靠着劳动人民将自己绑起来不会陷入其中。

另一个例子也是众所周知,那就是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出悲剧当中得出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这一古老悲剧加以阐释得出了普遍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

这样杰出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都证明了阐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方式,它可以在我们认为已经被充分理解的文本中发掘出新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以格林童话中的著名故事――《小红帽》为例来分析阐释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转换性解读。

小红帽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估计没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点,不仅有其理论研究专著(《百变小红帽》),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艺术再创作,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来对这则历久弥新的民间故事进行阐释解读。

这个故事产生之初往往是对小孩的一种善意的警告与劝诫,让他们听父母的叮嘱,不要因为贪玩而耽误重要的事情,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等。而这种朴素的本初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了许多别的意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往往代表年轻女性对性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才会甘愿被狼欺骗,因此在美国性开放时代,小红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身材惹火的单身美女,在故事中她在草地里的玩耍也被当做了对男人的一种引诱。而在女权主义者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故事表现的是当今社会下女性保卫自身权利的运动。在男权文化下童话的女主角往往要经历孤单、屈辱以及许多磨难的考验,最终才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的疼爱……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小红帽这个故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竞技场,在这里人类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等对这个故事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些阐释与解读是不是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二、过度阐释中的转换性阐释与潜文本阅读

按照苏珊桑塔格的说法,“阐释是以修补翻新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舍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要使过去古老的文本在今天还能被认为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样一些古老文本中的要素转换成为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为阐释而阐释。过度的阐释将过去文本当中的某些因素放在当今社会进行浅层的比附,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

这样的转换性阐释往往会造成忽视文本而去盲目挖掘文本中的潜文本。因为转换性阐释将文本中的许多因素都加以转换,在这样的一些阐释者看来,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成为了一部密码本,上面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不具有太多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潜文本躲藏在文本之后。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阅读忽然变成了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潜文本的寻找与再现。而在所有的文学当中,神话与民间传说往往最为古老,许多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发源地等等都已不可考,因此,它们往往会被转换性的阐释所钟爱,会在其中挖掘出很多的微言大义中来。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过度阐释仅仅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

三、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反对过度阐释

神话与许多民间传说,它们都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原始阶段,它所反映的是原始文明时人类的心理特征,并不会包含如此多的现代意义。而盲目将古老文本做无休止且漫无边际的过度阐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正如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名论文《反对阐释》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