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传统工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传统工艺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1

征地动迁中,厂房拆了,企业改了,大部分通过建厂征地走进工厂的村民重新回到农村,成为无业无地农民。苏州外资企业虽多,但是由于村民普遍文化低,进工厂做工缺乏技术,难以胜任,然而却掌握一门养家的手艺。苏州高新区大力发展传统民间工艺,他们往往引导村民从传统民间工艺这座金矿挖宝。

苏州高新区沿太湖一带的乡镇,具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刺绣、缂丝、香山帮建筑、青铜器制作、玉石雕刻、红木雕刻等传统民间工艺代代相传,村民们不分长幼、不分男女,大都掌握一门手艺,能工巧匠遍布乡村,其中,队伍最庞大的当数飞针走线的绣女。

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州号称拥有10万绣娘,其中刺绣技艺出色的3万绣娘集中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一带农家的真实写照,下至垂髫上至耄耋老妪,无不是刺绣好手。

传统民间工艺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就业灵活,能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保障其基本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渚镇就有四五百人从事玉石雕刻,三四百人从事缂丝,千余名男子是香山帮匠人,精通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种,原来靠轧石谋生、从田里刨食的三四千名村妇转而拿起绣针,以贴补家用。

苏州高新区太湖之滨的农村,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工业项目寥寥,堪称无烟工业的刺绣作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镇湖街道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装裱、绣框制作的刺绣从业人员达1.1万人,其中,绣女8000余人,百余名有较高苏绣造诣的巧手在各项博览会上摘金夺银。2003年,镇湖街道的绣品销售收入为2亿元,占镇湖街道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刺绣加工业为镇湖农民创造了亿元收入,镇湖人均刺绣收入为4000元,刺绣成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的刺绣,不仅占领了国内的刺绣市场,还销往海外,究其原因,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与时俱进,市场定位准确,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民间艺术之路因此越走越宽广。绣女们运用各种针法、色绒、面料,以针作画,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人物肖像、山水油画无所不绣,许多出自镇湖绣娘之手的苏绣珍品,或被赠送国宾,或被珍藏。

除了精美绝伦的苏绣艺术品,苏州高新区的刺绣从业人员还把触角伸进了日本和服、韩国民族服装。东渚镇现有日本和服、韩国民族服装加工厂10余家,有日本和服大王之称的苏州市锦途绣品厂是私营企业,每年设计生产七八千件日本和服,生产的和服腰带占日本国内市场需求量的90%。有韩服大王之称的苏州市江新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也是私营企业,每年接四五万套韩国民族服装订单,因为注重产品质量,讲求信誉,从2000年起,产品在韩国免检。这些龙头企业采用集中生产和外发加工等灵活形式,接绣活的万余名绣女星罗棋布般遍及东渚镇及其周边10余个乡镇,每家每户就是流动的车间,她们在家绣活,年收入平均5000多元,绣技高的年收入逾万元,接活的绣女大都是大龄农村妇女,其中不乏八旬老妪,刺绣成了大龄农村妇女的生活依赖。东渚镇刺绣年出口总额逾亿元,其中,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的绣品分别占全国刺绣出口总量70%、35%和30%。靠着绣女的一针一线,村民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并且越来越好。

在苏州,镇湖刺绣之所以名声远扬,在于其在历史传承、群体性、普及率上具有独特优势。镇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因势利导,把弘扬苏绣艺术作为农民增收、繁荣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政府全力搭台,让身怀技艺的绣女唱好戏。镇湖街道修建了长1670米的绣品街,280多家绣庄前店后坊,楼上楼下陈列着精美的苏绣艺术品,作坊内绣工们屏息静气地潜心刺绣。除此之外,镇湖绣品街上还有与刺绣配套的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潢包装专业商店40余家。镇湖街道现已形成了集刺绣设计、制作、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刺绣专业市场。镇湖人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了200余个苏绣专卖店、专卖柜台。据统计,30%的镇湖苏绣艺术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被外国人购买或收藏。

镇湖刺绣协会则担当了培养绣女、提高绣技、管理市场的职责。刺绣是特殊产品,它的质量优劣体现在多方面,其中技术制作水平、艺术含量水平最为关键。镇湖刺绣协会在成立之初就把全面提高刺绣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定期辅导刺绣艺术、举办学术讲座、评展刺绣作品,绣女们积极参加。镇湖刺绣协会培训具有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的绣女,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刺绣大师及美术学院教授讲课,原计划培训70人,结果教室里涌进了150余人,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2

摘要“泥咕咕”作为浚县民间手工艺品的杰出代表,是现代工业和商业文明的转型中,不发达地区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现状和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国内知道类似“泥咕咕”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人很少,对“泥咕咕”的研究也不尽如人意。多数研究着眼于“泥咕咕”的美学价值、装饰价值或造型价值,缺乏丰富的实证分析和深入剖析。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对“泥咕咕”或类似的民间工艺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探寻泥咕咕的市场化情况,意在为泥咕咕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市场化定价销售渠道文化价值

一、前言

浚县“泥咕咕”产于河南鹤壁市浚县杨屯村,因其尾部有孔,一吹就能发出类似咕咕(斑鸠)的鸣叫声而得名。“泥咕咕”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经过了历史不断地冲刷,但仍旧散发着独特地芳香,尤其在历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发展下,被评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古老的文化受到了不断地冲击和排斥,现代人不再愿意继续学习民间工艺,传统手艺逐步失传,令人痛心。

二、泥咕咕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缺失

“泥咕咕”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它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浚县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泥咕咕“产业,对像王蓝田,宋学海这种常年从事”泥咕咕“行业的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而且缺乏熟悉现代“泥咕咕”经营和资本运营、具有较强的把握市场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又缺乏一批精通网络销售高新技术人才。而“泥咕咕”产品的市场快速开发需要一大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这严重的制约了“泥咕咕”的市场化发展。

(二)成本较高,但销售价格低

“泥咕咕”的生产单位多为家庭作坊,规模普遍偏小,多数家庭是2到6个人。且因为作坊总量少致使“泥咕咕”产量也相对偏少。杨圯屯村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浚县,产品的设计、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配套服务行业数量很少,产业的集中度较低。“泥咕咕“的价格低,成本越来越高。”泥咕咕”的生产可以有手工和模具的形式,价格也有所不同,一般模具生产的比较粗糙点也就价格低,在一元到两元之间的价格。需要手工制作的比如手工打磨或绘色的个体较大的,也只是在七八十元之间。

(三)销售路途单一

“泥咕咕“在农村市场是当地庙会上卖,庙会为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提供了主要的销售场地,此外现在大多数”泥咕咕“的生产者多为旅游单位批发制造,有旅游局统一收购。几家大的生产作坊比如蓝田”泥咕咕“合作社生产的作品大多为手工制作,制作工艺精妙细致,其主要销路是文化局或旅游局主办的展览会上,销售对政府的依赖度很高,而且都是以订单来生产,往往会出现销售量大而生产量不足的情况。

三、泥咕咕市场化发展中的对策

由于泥咕咕的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泥咕咕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提出了以下五个建议,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这个古老的手工艺品的发展,带动浚县经济的发展。

(一)要制定“泥咕咕”工艺发展规划

建立手工业基地,组织专业人员和“泥咕咕”艺人对产品进行研究创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对“泥咕咕“行业的一大挑战。现在的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需求,个性化成了许多人追求的时尚,因此,应该建立研发机构,多培养一些科研人才,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设计,以便投入生产。

(二)鼓励年轻人继承“泥咕咕”的手工艺

年轻人不选择这样工艺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其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选择资金上的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保证基本收入,同时进行绩效收入制,多劳多得。

(三)谋划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策略

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泥咕咕可以尝试新型网络的销售模式,一是手工艺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二是专门的手工艺品网上商店,利用网络这个方便的平台来扩宽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形成区域化销售

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利用鹤壁市的几大旅游景点:大山、云梦山、灵山等,在景区内可以采取直销和促销两种方式,同时也可以附带门票一起出售,达到一定的销售目的。

四、结语

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其核心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泥咕咕”作为一种财富,不是某些人所独自享有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它的传统制作工艺,并结合现代营销途径不断将其传承下去,作为维系中原文化的一个纽带,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灵.民间艺术奇葩―浚县泥咕咕.河南农业.2010(08).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3

关键词:民间工艺;梳篦;拓展市场;产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常州传统梳篦工艺是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传统梳篦工艺停留在“原生态”艰难的生存状态,面临后继无人,逐渐失去市场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文化创新和市场开拓等软肋的制约。一是业态属性限制,传统工艺,靠政府支持,自我生存能力弱;二是创作形式局限,梳篦工艺属趋同性文化产品,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三是梳篦工艺生产模式陈旧,固守传统,个体小作坊手工制作式生产,生产规模小,梳篦产品产出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四是营销理念落后,产品处于中低档市场和末端的价位,市场发展空间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所以造成产业生存危机。

民间工艺美术是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体,有了文化产业,还必须有市场支撑,有了市场,就会有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梳篦工艺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势,打破传统民间工艺手工作坊式的、粗放型的、小规模生产的产业单一运作方式,借鉴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经营理念,把现代产业的成功经验、理念、技术引入到梳篦工艺美术市场开发中去,实行梳篦企业集约化管理与集群化产业链开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梳篦工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也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实行集约化管理与集群化整合模式,

形成梳篦产业竞争优势传统梳篦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化,应打破传统作坊式产业运作模式,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方式,建设梳篦工艺美术产业链,形成行业管理集约化、企业生产集群化“二化格局”,提升梳篦工艺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

1.梳篦工艺美术行业实行集约化管理,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工艺美术行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形式。集约化就是集合工艺美术人力、物力、 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达到降低成本、优化配置、高效管理、提高经营回报,使工艺美术行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集合梳篦工艺美术人力资源,进行梳篦艺术人才集约化管理。从事梳篦工艺美术行业中,传承人在减少,从业人员技艺水平普遍不高,行业技能型的人才奇缺,加之梳篦工艺均采用家庭式、小作坊式的运作方式,人力资源分散,不能形成产业人力资源优势。要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在梳篦行业内打破地域界限,打破师承界限,打破作坊界限,整合梳篦工艺行业人力资源,进行统一上岗培训,统一人力资源调配,集中人才、智力与技术优势,进行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把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组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分散的、多余的成本支出,有助于取得最佳的集约化经营效果。

集合梳篦工艺的艺术资源,进行梳篦艺术产品集约化管理。常州梳篦艺术资源丰富,民俗的、市侩的、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广泛,文化深厚,是梳篦工艺创新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但是梳篦工艺行业由于工艺流程的特殊性,艺术资源分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开拓艺术品市场,必须集合梳篦艺术资源,进行梳篦艺术品的创新与集约化管理,形成梳篦艺术品的竞争优势,这是实现梳篦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梳篦工艺产业应集约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艺术信息等梳篦产业集群内部资源,集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营销市场等产业外部资源,形成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梳篦产业提供创新的重要艺术资源,使集群内的梳篦产业保持创新动力和活力,促进更多梳篦工艺品的创新和产出。

集合梳篦工艺信息资源,进行梳篦产品开发集约化管理。传统梳篦工艺行业如何运用信息资源,进行企业集约化管理,是传统梳篦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梳篦工艺信息,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和经营规则,扩大梳篦企业管理时效性,给梳篦产业集约化管理带来了新的机会,挖掘出集约化管理的潜力,将梳篦产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搭建在信息化平台上,整合梳篦工艺信息资源,建立起梳篦行业集约化的组织架构、控制流程和艺术品营销体系,通过梳篦工艺信息集约化来实现管理集约化,建立符合梳篦企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梳篦工艺美术行业集约化管理,以自主创新、集约经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梳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意产业链。统一运行方式,运用现代创新理念和现代营销理念,实现梳篦产业联动合作。统一工作步调,实现梳篦产业集群合作,把展会、展示、交流、销售、订货结合起来,构建各级别的梳篦行业协会的管理体系,形成统一规范的集约化管理模式。

2.梳篦工艺企业集群化整合,打造产业品牌形象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在特定地理范围内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梳篦产业应打破传统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对梳篦产业进行集群式开发。在地理上集中有关联性的梳篦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梳篦产业与市场间新的市场经济组织形式,使集群内梳篦企业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形成梳篦产业集群化。梳篦工艺普遍存在作坊式小规模生产方式,均属中、小企业。其产值90%以上均在规模以下(50万元以下)的企业,大部分梳篦企业各自为政、独闯天下,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风险性。从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工艺制作、产品包装、生产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形成与梳篦有关的供应链、生产链、商品链和价值链相关的产业。要打造梳篦工艺品牌,以梳篦品牌企业为龙头,采取以经济互助、配套、关链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合作体制,形成梳篦产业集群,包括梳篦产业间的材料供应、梳篦制作、市场营销、产品宣传等环节,聚集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梳篦产品和产业结构,提升梳篦产业集群内的产品层次。使梳篦产业在企业集群内一体化发展和集中运作,加深梳篦企业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间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梳篦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益,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相关企业和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在此发展,可以形成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衍生出更多的品牌产品,对于维持梳篦产业集群稳定,扩大梳篦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梳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中,具有专业化特征的梳篦中小企业聚集在产业群内,形成柔性与动态的合作关系。这些相关梳篦企业分享其产业集群内设备设施、艺术信息、人力资源,使梳篦企业集群内生产商密切联合销售商、学校、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支持性机构,形成集群内企业互动,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集体创新能力,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化。传统民间工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形成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些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自分离、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没有区域优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固然有它历史意义上的合理性,但在世界进入新的经济、文化交融期的今天,适合梳篦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就是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发展梳篦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与梳篦相关企业集聚,扩大和加强梳篦产业集聚效应。梳篦产业集群内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在空间上相互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整合,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梳篦企业受益。区域内梳篦产业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梳篦企业共同产生的,可以为梳篦集群内企业所享受。梳篦产业品牌效应,有利于在集群内资源共享,对外交流,开拓市场,提升区域内产业形象。

以产业链为模式,构建梳篦产业集群。趋同性文化产品难有市场,家庭作坊式经营影响规模档次,传统梳篦工艺品源于民间,制作原始,工艺简单,做工粗糙,产品包装不够精美,细节不够精巧,现代性不强,受众群狭小,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也无力扩大再生产。梳篦产业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宣传、价值发现和市场营销机制,缺乏品牌意识,使得梳篦工艺产业形成恶性循环的境地。所以梳篦企业必须构建产业集群,打造梳篦产品市场,连动梳篦产业基地,形成从研发——原材料——制作——装潢——包装——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的梳篦产业链。通过梳篦产业集群内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市场组织的链接和互动,形成集群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实行产业链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通过产业链合作方式,可以在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方面合作,使得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梳篦企业,参与到产业集群,不但生存下来,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建立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机制,

拓展梳篦产品市场空间在集群式整合和集约式管理作用下所打造出来的梳篦工艺美术产品,进入工艺美术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宣传机制、价值发现机制、产品开发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良好的机制是拓展梳篦工艺市场空间的必要途径。

1.构建交流宣传机制,搭建展示平台

梳篦工艺产业振兴的希望在于思想解放,固步自封、自我束缚、缺乏信心将制约产业发展。梳篦产业应该构建有效的交流宣传机制,搭建自我展示平台,通过宣传平台,展示梳篦工艺美术的学派、流派、风格、品位与风采。

精心策划,举办高规格的梳篦展览会,为梳篦工艺产品提供一个推广、宣传、销售的平台。展览会可以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梳篦企业举办方式,借鉴现代会展管理模式来经营和管理展览会,重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使梳篦工艺美术展示与展销活动常态化。

资讯共享,建立梳篦产业网络联盟,在政府与协会门户网站上设立专栏,与各梳篦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站互联,形成梳篦产业的网络联盟,建立互联网联盟机制。行业协会及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络员制,管理企业网站,及时更新信息,负责搜集业界资讯,在网络联盟平台上,梳篦产业市场化运作信息,活跃网络专栏气息,达到资讯共享,交流互动的目的。

激励创新,举办梳篦工艺美术比赛与评奖活动,建立新人新作认定机制,联合举办工艺美术新人新作评审活动。推出原创作品,组织梳篦业界观摩,聘请专家点评,发现与推介梳篦行业新人,培养后起之秀,采取资格互认方式,评选梳篦工艺美术师,培养、选拔和保护梳篦工艺美术传承人。

2.建立价值发现机制,探索市场开发空间

梳篦产品市场开发,必须探索梳篦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承、文化教育和市场开发的价值发现机制,有利于梳篦工艺美术在艺术品、工艺流程、传统技艺、传承人等方面的保护。

第一,文化传承价值。传统梳篦工艺产品具有文化和艺术属性,是文化、艺术、精神高附加值的行业,民族文化的褪色,就是民族性的消亡,一旦抛弃了文化的高附加值,梳篦产业也就沦落为普通的制造业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梳篦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一个苏南地区文化历史积淀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梳篦工艺是民族宝贵而独特的艺术珍宝,是苏南地区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见证,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第二,文化教育价值。传统梳篦工艺是苏南的文化载体,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最好题材,通过梳篦工艺美术特有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能影响人们的视觉和灵感,是知识进化,开启心智的源泉。起到以美辅德、陶冶情操、提升民族素质的作用。

第三,市场开发价值。多彩文明的梳篦工艺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为开发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奠定了消费和开发的基础,为梳篦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提供了极好地机遇。开拓投资收藏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纪念品市场、工艺美术装饰市场,意味着梳篦工艺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

3.形成产业创新机制,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目前梳篦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新经济时代,文化需求、审美要求发生快速变化,求新、求变、求异,对传统的老面孔已产生审美疲劳。新的消费群体正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自然兴起,他们有着新的审美情趣,要求民间工艺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生活气息,也给予了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梳篦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产品创新、走向市场,形成梳篦产业创新机制。以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为主体,以梳篦创意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梳篦商业营销模式等为依托,从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工艺流程、产品包装上进行创新。创新型梳篦产业与模仿型产业相比,创新程度较高,与作坊型产业相比,技术密集型程度较高,与传统产业相比,现代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产业创新机制,有利于梳篦企业创新制度建立和商业文化环境营造。

4.建立市场营销机制,开拓新的文化市场

梳篦产业经过集群式发展,形成企业品牌,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经过产品展示、产品宣传、广告策划和产品营销方式,开拓梳篦产业市场。

利用产业集群平台,设立连锁销售网络。发挥产业集群功能和产销优势,建立梳篦工艺品流通体系,共同培育、建设产业市场。设立梳篦工艺品新型旗舰店,以梳篦产业经纪人角色,选择业内经营场所,分设连锁销售商店,也可以在商场和旅游地设立销售店,形成梳篦工艺品营销网络。

统筹企业集约优势,构建营销服务平台。集约管理和人才优势,以创意产业平台为导入,创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研发机制,建立产业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梳篦企业与展销、企业与商场、企业与旅游店合作营销服务平台,使梳篦工艺品营销渠道畅通,拓展了梳篦产业良好开发空间。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4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术;新农村;继承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经由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愈加闪动着光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手工艺术,诸如陶瓷工艺,织造工艺,染绣工艺,雕刻工艺,具体到泥塑,皮影,风筝,窗花,刺绣,涉及到多个行业,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大家馈赠友人的常选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件件机器制造的标准划一的工艺品。

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在新农村中面临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一)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代“快餐文化”和利益至上的功利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认识性逐渐单薄,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术操作简单,一把剪刀,一支毛笔,一把刻刀等都可以完成一件艺术品,吸引力不强,没有所谓的秘诀深藏其中,在现代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不占有任何优势。二是由于只关注挖掘出来的手工艺术能带来多少利润,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手工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即使传统手工艺术得以继承,由于人们单方面认为其最终会被取代,而消极应对,最终导致手工艺的湮灭。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冲突

当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受到各种思潮的强烈冲击,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舶来品的出现,导致传统手工艺品被追求时尚、钟情现代艺术的青年一代弃如敝履。而同时市场经济也令各级政府对待开发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陷入一个怪圈――哪种艺术带来的利润多,我们就大力推广哪一个,哪一个知之甚少,就直接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就导致某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被过分开发,似乎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他的影子,从而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民间艺术也随之变得廉价。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受限

一是传承人员受限。一方面,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形成过程中,通常这一技艺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和固定人群之中,诸如师徒等,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基本上都是只掌握在少数技艺高超的能人巧匠手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很多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员选择性不多。二是传承方式受限。不少民间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能著书立说,绝大多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代一代传扬下去。三是传承时间受限。有些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难度系数高、耗费时间长、收入却与努力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诸如刺绣、剪纸、雕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有些甚至要求学习者拥有某项天赋,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无人想学,无人愿学,无人坚持学,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着实令人堪忧。

二、促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传扬的思考

(一)挖掘地方特色,建设优势产业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国拥有很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诸如天津杨柳青,苏杭的刺绣,江西瓷器,浏阳烟花等等,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本地区所存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充分发挥农村老艺术人的潜能,活化手工艺术资源,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独辟蹊径,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吸收农村分散劳动力,将劳动力引流进当地的发展之中,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还解决了众多农村闲散劳动力的难题,一举两得。

(二)构建传统手工艺术继承和传扬机制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出自千千万万的人民手中,对于它的继承和传扬,也不能单单是政府单方面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搭建起政府与农村共同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手工艺术保护实验区,对现在留存的一些古老的手工器械,场所,书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传扬,可以组织村民一同观看传统手工艺宣传片,或者开设手工艺术课程,鼓励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术展览活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深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理解。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将传统手工艺术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点,发掘出地方特色和手工艺特色,形成有强大吸引力的民间艺术体验区,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术的经济价值。通过产业建设,吸收一批手工艺爱好者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将手工艺术打造成一个地区品牌符号推向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从而实现手工艺术的突破发展。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不断尝试,打造品牌艺术形象。将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实现传统手工艺术的再一次复兴,还要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效益和艺术并举,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5

[关键词] 传统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既是一项繁杂的法律命题,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命题,我国关于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条例历经了二十多年的论证与制定,但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因素。

一、传统民族手工艺概述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有别于以现代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相对于现代手工艺而言的形态和概念。现代手工艺只有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手工艺。但是由于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成本高、工序复杂以及民间手工艺者稀缺,致使传统民族手工艺在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情况下,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中被抹去,以至于部分手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物资料遭到损毁或流失境外。[1]面对如此优秀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正确的作法应当是不遗余力的加以保护,并适当的给予开发和利用。对民族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另外,灿烂的民族手工艺还能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了解本国悠久的历史,促进地方旅游的发展和经济贸易往来。

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但其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才是其区别于其他民间文艺样式的一个根本点。费孝通先生在分析乡土社会的传统信息传播体系时说:“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其意在提醒我们注意传统社会中交流手段的多元化,而人际之间交流的多元化则会外化为民间文化的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也具有活态性特征,“口传心授”是其文化的主要传播与沿承方式,这种传播机制同时也决定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载体必须是人。传统手工艺也具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谚语无不投射出农业社会地理气候等地缘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而文化基于人类社会之上便也就具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

二、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现状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并且会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从立法层面上来看,我国关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的立法保护主要散见于《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1997年颁布实施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2006年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上述法律与条例的陆续出台实施,体现了我国在传统民族手工艺方面的立法工作在逐步加强,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手工艺的保护大多局限于物化样态,在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手艺、稀缺遗产与资源、多样的艺术形态、文化环境和生存空间方面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例如,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赫哲族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闻名于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传承鱼皮文化的民族。而近些年来,鱼皮革受到世界各大品牌的重视,同时也有一些与赫哲族传统鱼皮技艺类似的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例如肖体平的“高原裂腹鱼、草鱼鱼皮的鞣制方法”(专利号00123406),但目前赫哲族尚无一位民间手工艺对其制作的手工艺品申请到专利保护。

三、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

从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保护现状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其在法律方面的保护力度也在日益加强。但目前我国传统民族手工艺仍处在一个令人担忧的困境。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面临着重重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利主体方面

首先,在现有司法程序中,往往会因为无法确定具体的权利人,而导致权益归属的模糊性。因而传统手工艺知识资源权利人有时难以确认的实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的效果,其唯一性有可能导致相关的权益人被忽略,或者可能导致权益主体的泛滥,从而无法真正落实对权利人的保护初衷,因此对权利主体的确认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的首要难题。再者,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累积的知识成果,是由成百上千的工匠智慧凝结的产物。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后,其创作的原始主体难以找到,这使得法律很难确定其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2]最后,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技术的拥有者法律意识淡薄,传统民族手工艺基于农业社会而形成,而目前在一些传统民族手工艺丰富的地区经济往往不发达,这决定了权利主体在对知识产权法认识方面的不足,更别谈对其自身权益的维护。

(二)权利客体方面

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活态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特殊的“口传心授”的传播机制要求文化的传播主体必须是人。在目前看来,传统民族手工艺的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的问题,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的衰退,甚至失传。而其自身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又决定了传统民族手工艺呈现出与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似的点多面广且分散的分布特色。而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传统民族手工艺不容易被保护、利用和传承。

(三)法律法规的方面

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未真正出台对传统民族手工艺加以知识产权方面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对于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另一方面传统民族手工艺者不清楚当地是否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可看出我国对相关法律的宣传与执行力度不够,现有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四)对知识产权法认知方面

传统手工艺进入流通领域后,生产者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剽窃他人民族手工艺使其为己所用,从中谋取个人利益,侵犯了他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专利权,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市场风气。而大众消费者没有在辨别市场上存在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真伪的前提下随意消费,导致不良风气肆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知识产权法认识不足的表现。

四、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立法保护

传统民族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我国加入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公约》,并于2011年3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使得传统民族手工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发展,但我国有关传统手工艺的法规与条例较为零乱与松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完善我国对民族手工艺的立法,构建出台针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的专门性法律,使零散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是目前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立法保护的当务之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定义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expressionsoffolklore)中的一种形式,肯定了传统民族手工艺作为一知识产品的特殊性,也说明了其不能完全归入知识产权体系。因此,传统手工艺的特别保护法就可以作为我国立法工作的下一着手点。除此之外,立法工作者可以适当参考借鉴外国在此方面的立法,例如,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与《文化财产保护法》和法国的《景观保护法》与《考古发掘法》等。其中某些法律文件并非针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但也足以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与保护了。

(二)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司法保护

在当今法制社会下,立法体制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对司法的准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1997年5月的实施了近15年之久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效力较低,效果不显著,对于此条例的贯彻执行更注重传统工艺的文化保护而非产权保护。[3]因此,国家有必要在完善立法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强司法力度,提高司法准确性,以解决该条例中没有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保证对民族手工艺法律保护的良性运行。

(三)提高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意识

我国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挖掘和保护意识起步较晚,民众对于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提高民众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意识,更应着重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者的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来处理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以说是很好的方法。[4]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为提倡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设立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组建“民族手工艺保护协会”以解决中华民族手工艺外流所产生的继承与保护问题,从另一方面上加强法律保护意识。

[参 考 文 献]

[1]廖晓春,许平.中国民间工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雷平秀.浅析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6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 保护 传承 创新

当前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正脱离传统行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正被机器所制造的产品取代,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下民间手工艺的存在现状

近些年来,对于民间手工艺的关注和研究大多集中于那些已经萎缩或者濒临消失的品类,因此,“拯救”之声鹊起,我们也确实发现,承载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大部分民间手工艺品类,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被挤到边缘的位置,苟延残喘。作为研究者,我们却没有对这些代表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给予应有的及时整理、总结和研究,导致它们在生存的时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之时,呈现出或者自生自灭,或者慌不择路的被动而无奈的样态。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够发现,民间手工艺由于始终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本能要求的载体,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它也在逐步完成着顺应时展的自身改变,并以其特殊的样貌,执着地伴随着人类不断前行脚步,固守着人类始终不变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家园。

二、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承载民众生活理想和追求,体现民众生活状态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植根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中,一方面具有与生存时空不可分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来自人类的本能要求,所以在时间的沿袭承继,空间的拓展转变方面,具有应对变化的能动性。

三、上海市民间手工艺存在现状调查

在这次对上海市民间手工艺的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朱家角古镇与上海市新场古镇,以实地走访的调查形式与上海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沟通,了解他们当下的工作生活状况。

上海市新场古镇花灯艺人李政,今年64岁,是上海杨浦区人,平时做些立体的动物彩灯,剪纸,画京剧脸谱等。“我小的时候我外公经常做一些花灯,尤其那时杨浦区元宵节每年都会举办灯会,外公就会帮忙做一些花灯以供装饰用,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做花灯有了极大的兴趣,我就跟着外公学。可以说,我的外公是我走上这条路的启蒙老师,再到后来,外公年纪大了就不愿动手了,我也就接替他的手艺。”当我问到他是否以前一直在做这门手艺时,李大爷告诉我说他是退休以后才开始正式到新场这边专门的店铺做这些小玩意的,他以前在杨浦区群众文化宫宣传部门工作,在工作中也时常接触这些东西,但当时完全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有时候他们文化宫办的手工艺培训班,以及杨浦区的一些社区文化站,平凉街道那边经常邀请他去上课或参加培训。“现在退休了嘛,没什么事,做些小玩意也是我的爱好,打发点时间嘛。”李大爷爽朗地笑了笑。

跟李大爷聊起他的其他爱好,李大爷告诉我他还喜欢看书,并说他看得杂。但是对于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言两拍,镜花缘等这类书籍却情有独钟。“干我们这一行就必须得多学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比如看我现在正在做的这桃木剑,从小把它挂在小孩脖子上,可以避邪的。”

当被问到平时生意如何时,李大爷嘿嘿地笑了下。“生意,平时就没什么生意。除了等到春节,中秋节,元宵节,庙会时候生意好点,一般到我这儿来拿东西的都是批量地要的,零售的几乎没有。你比如在1994年时候,那是上海每年都要举办黄埔旅游节,现在改为了上海旅游节,黄埔旅游节办了3年,我那时就为这个旅游节做了大量的花灯彩车,进行展览。”“那你平时的收入怎么样呢?”“还可以,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有退休工资,因为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是事业单位,退休工资还过得去,所以现在生活还不错。另外,最主要的是做手工艺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我平时又不打麻将,偶尔看点书,生活过得也还算充实。”李大爷说。

(一)上海市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情况或不足之处

从大的社会背景背景看,社会的转型使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出现断层。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而首当其冲的是来自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人问题。国家人口主管部门宣布,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相应地进入了老龄化时期。那些负载着较多较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传人,都是几十岁的老人了。衰老与死亡是自然规律,现在已进入了传承人的衰亡高峰期再加上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包括青年放弃传统的农业及其副业工作而从事现代行业,另外机器替代品的出现给传统手工艺品带来了挑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技艺行业,这就使得许多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在我们此次去往上海市朱家角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民间手工艺人认为政府或者社会的公共部门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宣传保护力度还不够,现在开着店铺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打发业余生活。

(二)当下的社会环境公众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认知情况

当前,青年人纷纷脱离传统手工技艺行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需要查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许多青年人大多不愿意再继承祖上的传统行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他们大多认为捧祖先的饭碗老土和没出息,传统的手艺活程序比较繁琐,在收入上不会比外出打工来得多和来得快,而且现在出门打工正成为一种潮流,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展面临无人继承的危险;(2)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出打工乡亲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见闻了外面的精彩和充满诱惑的世界,这使他们在乡村里再也呆不住,一呼百应,纷纷外出打工闯荡,甚至到省外离家更远的地方。虽然在家制作手工艺品的生活成本会比到城里打工的生活成本低,并且赚的钱也不会少,但这并没有吸引力,也就无法拉住他们的心;(3)有部分农村的青年人考上了大学后,将来更是不大可能回来老家从事传统行业,他们大多会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目前农村里每年考入大学的青年人也在增加,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认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会比从事传统手工艺活有前途,就算是传统手工老艺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继承父辈的传统行业,而期待他们从事现代化的工种。

四、建议

(一)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应当积极发展传统手工艺品产业,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需要动用多方面的力量,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创办工艺品工厂,通过将传统民间手工艺推向市场化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的经济利益前景,就会有人愿意来从事这个行业。此外,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应当依托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产业,如可以形成o2o的线上与线下的发展模式。中国现在有数以亿计的网民,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在互联网平台上推陈出新。如可以类似于做成当下时兴的网购发展模式,甚至还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向订购者通过视频的方式表演亲手制作的过程,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购物品的制作过程,甚至还可以在线与民间手工艺人一道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作为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来讲,这既是一个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向外界宣传民间手工艺的途径。

(二)社会

社会应当重视对于传统民间技艺的宣传与保护,出台相应的社会政策保护民间手工艺人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给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比如对于青年人愿意从事传统民间手艺工作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奖励,对于一些已经多年从事民间手工艺行业的手工艺人还需要额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潜下心来进行传统民间技艺的开发与创新。此外,社会也应当加大力度对民间手工艺进行宣传,如可以在一些在传统的中国节日里面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社会公众场合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展示,到一些高校里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表演。一方面可以向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社会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了解,让在当下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行业,或者喜爱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

五、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也需要走进人们的视线中。不应该被当下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大都市给湮没。同样,从事传统民间手工艺人也不应该成为老年群体的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代名词,他们同样有赋予新时代鲜活生命力的必要性。只有我们不断尝试走进它了解他,我们才会发掘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找到一个共同的文化归属。

参考文献:

[1]龚佳怡.基于O2O平台的传统民间艺术商业模式研究――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经济论坛.

[2]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保护问题探析――以闽南永春漆篮技艺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4.

[3]吴秀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市场开拓――以王星记.经济谋略.